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汉娜·阿伦特

  • 汉娜·阿伦特

    作者:朱莉亚·克里斯蒂瓦

    阿伦特和克里斯蒂瓦加到一块,是两名女思想家,而且是两名顶尖的女思想家,虽然她们活跃的时期分别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汉娜·阿伦特是美国现代最有名的政治哲学家,她的许多作品都译成了中文, 也有好几本关于她的传记及评传出版了,但恐怕以前出版的那些都比不上克里斯蒂瓦的这一本。毕竟除了同样作为女性之外,克里斯蒂瓦的优势在于她对阿伦特的思想能产生共鸣,她本人的哲学修养也不在话下。
  • 精神生活·意志

    作者:汉娜·阿伦特

    《精神生活》被公认为汉娜·阿伦特最伟大的著作,也是她生命之火即将 熄灭前的遗世之作。这本书探索了沉思生活中的思维本身。与阿伦特之前的著 作大多关注精神之外的世界不同,这本书标志着一种转向,它以三卷的篇幅, 对在阿伦特看来具有基石作用的精神活动作了深入的探索。她将《精神生活》 分为“思维”、 “意志”和“判断”三部分,亦即她所认为的精神的三种基本活动。由此,她对精神活动进行了全面而富于洞见的分析。这本书,将是“20世纪人类精神中最亮的明灯”,是阿伦特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
  • 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

    作者:蔡英文

    汉娜·阿伦特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亲身经历德国魏玛共和的民主危机,以及纳粹政权的种族迫害,阿伦特深刻反省西方现代性的困厄,并具体阐释现代性进程中的各个暗流如何酝出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进而推动极权政体的恐怖统治。在极权主义全然摧毁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有效性之后,阿伦特殚精竭虑地重新发掘深藏于这已破碎失效的传统里尚可以引导我们实践的理念资源。她深入剖析现代人的基本处境,进而思索在“后一极权主义”的境况中,人的政治行动如何可能兼具参与热情与明智判断,并且开创出自由的公共空间与恒定的公共世界。本书对阿伦特的政治思想做了全面的解释,在华文世界中,是第一本系统阐释阿伦特政治思想的专著。
  • 阿伦特与政治的复归

    作者:陈伟

    汉娜·阿伦特是20世纪西方最具原创性的大政治思想家,她在后极权时代呼唤政治的复归,力陈公共政治生活存在之理,开启了古典共和主义的当代复兴,本书在语境关照与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详细剖析了阿伦特政治概念之缘起、内涵、预设及意义,不仅为理解阿伦特的著述、把握阿伦特的意图提供了恰当的视角,而且为更好地理解政治经验、思考政治现象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本书是国内学界研究阿伦特思想的第一部专著,也是了解西方共和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 黑暗時代群像

    作者:漢娜.鄂蘭 (Arendt, Hann

    【95 年11月誠品選書】在紀念漢娜.鄂蘭這位20世紀最具原創性思想家百年冥誕的今年,本書中文版的面世無寧具有特別的意義。她將充滿政治災難、道德淪喪20 世紀前半葉命名為「黑暗時代」,以獨到而精闢的見解,論及在這段期間諸多知識份子的人生經歷及其思想活動,也談時代之於他們人生與哲學理念的影響。全書勾勒萊辛、盧森堡、布萊希特、班雅明等十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家群像,精準的描繪令人拍案叫絕。例如她形容班雅明是徘徊前衛古典之間,心靈矛盾;而盧森堡在公共領域裡展現出卓越的言行,透過理性辯論與他人連結開創新局,被鄂蘭認為是「黑暗時代的偉大心靈」。但鄂蘭並不視他們為時代精神的代表,而是透過論述袞袞諸公的理論與觀念,指出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有這些思想家的螢螢光芒,人類的未來仍有希望。 一個最黑暗,也是思想文化最燦爛的年代, 鄂蘭有幸與這些精采的人在同一時空中交會。 本書是20世紀重要思想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1975)於20世紀70年代完成的著作。這位被譽為是20世紀最偉大,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家之一,她在這裡所論的都是20世紀前半葉的知識份子,都是她身邊熟識的人。處在上一世紀上半葉的歐洲學術文化中心,一個最黑暗,也是思想文化最燦爛的年代,鄂蘭有幸與這些精采的人在同一時空中交會。 鄂蘭在這裡談他們的人生經歷,談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的活動,也談大時代對他們的影響。由於對人物與時代的熟識,鄂蘭信手拈來,侃侃而談,一個時代的輪廓,躍然眼前。這些人各有不同的才華與信念,各人的專業與環境也大異其趣,唯一的共同點只有他們全都互不相識,而且他們全都走過了一個共同的時代(萊辛例外),一個政治大災難、道德大淪喪,藝術與科學卻突飛猛進的時代,這個時代鄂蘭稱之為「黑暗時代」一個動盪、飢餓、大屠殺、絕望、不公不義的時代。 人類的經驗與歷史,其實是不斷在重寫,與重演的,今天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已經走到一半,我們面對的世界,似乎還可以在鄂蘭的這些篇章中看到影子。 鄂蘭在這本書中評論了11位知識份子,包含了萊辛(1729-1781)、羅莎‧盧森堡(1871-1919)、安捷羅‧朱塞佩‧隆加尤里(1958- 1963)、卡爾‧雅斯培(1883-1969)、伊薩‧迪內森(1885-1963)、賀曼‧布羅赫(1886-1951)、華特‧班雅明(1892- 1940)、貝托爾特‧布萊希特(1898-1956)、華特馬爾‧居里安(1903-1954)、藍道‧賈雷爾(1914-1965)。 鄂蘭在她的寫作中,並不把他們視為是一個時代的代表人物、時代精神的代言人、或是歷史的詮釋者。對‧鄂蘭而言本書的寫作有些是感時之作,有些則是適逢其會。鄂蘭以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時代,人們還是有期望光明的權利,而光明與其說是來自於理論與觀念,不如說是來自於凡夫俗子所發出的螢螢微光,正是基於這樣的信念,乃有了這組群像的勾勒。
  •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

    作者:伊丽莎白•扬-布鲁尔

    作者从阿伦特的名著《极权主义的起源》、《论革命》、《人的条件》、《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和《精神生活》等文本入手,重构阿伦特思想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并结合当代国际政治和时事,如比较日本偷袭珍珠港和9·11事件,分析海德格尔与纳粹关系,中国与日本二战后的关系,并剖析布什及其政府的所谓反恐战争等,阐释了阿伦特思想的重要性。
  • On Revolution

    作者:Hannah Arendt

    革命的目的在于缔结自由,然而一再出现的情况是革命者最终变成了吞噬自由的恶魔。如何摆脱这一历史怪圈?人类社会是否具有摆脱这一怪圈的可能性?读一读二十世纪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汉娜•阿伦特的《论革命》吧,或许你会找到一份希望,一份在黑暗时代等待光明的希望。
  • On Violence

    作者:Hannah Arendt

    An analysis of the nature, causes, and significance of violenc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rendt also re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r, politics, violence, and power. “Incisive, deeply probing, written with clarity and grace, it provides an ide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turbulence of our times”(Nation). Index. An analysis of the nature, causes, and significance of voilenc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 暴力与文明

    作者:[美] 汉娜·阿伦特 等

    本书收录了国际知名作者汉娜·阿伦特等人的16篇文章。书中内容,涵盖面很广。在政治与社会方面:如以塞亚·伯林的《爱因斯坦和以色列》,W.H.奥登的《偏头疼》,加布里埃尔·安南的《马勒的重现》,以及汉娜·阿伦特的《关于暴力的思考》。这本文选中还有其他一些文章,分别出自约瑟夫·布罗茨基、布鲁斯·查特温以及安德列·萨哈罗夫。这些文章在知识界和思想界都曾引起了极大的影响。在文学与艺术方面收录了诸如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以及琼·迪迪安的《在萨尔瓦多》。罗伯特·洛威尔的《两个诗人》,斯特拉文斯基的《生命之泉》以及罗伯特·休斯的《安迪·沃荷的崛起》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最后,世界著名漫画家大卫·列文的肖像漫画,为本书增添了极大的阅读乐趣。
  • 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

    作者:汉娜·阿伦特

    本书根据美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汉娜·阿伦特手稿——1953年普林斯顿大学讲座karl Marx and the Tradition of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翻译。 20世纪40年代末,阿伦特调整了《极权主义的起源》的写人各市地划,注意到与纳粹种族主义相比,马克思思想中含有的西欧政治传统的要素,开始转向对马克思想的关注。阿伦特比较集中地思考马克思想的劳动观,始于1953年春,系统表述于《人的条件》中。本书手稿里的观点、内容也正反映了她在那个时期思想体系形成的要点。这些手稿与后人整理出版的书信、文本,对于全面、准确阐释阿伦特政治思想,了解其思想发展轨迹,是非常重要的一手材料。
  • 政治的应许

    作者:[美]汉娜·阿伦特,杰罗姆·科恩

    本书邀请读者加入阿伦特及其同伴的旅行之中,一起在时空间穿梭。这场旅行始于古雅典,阿伦特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思想对话。苏格拉底喜欢追究种种意见和相对真理,他把城邦居民的固有信念打碎,却不给他们新的真理。结果,雅典以他无休止的追问会妨碍城邦居民获取财富为由判处他死刑。柏拉图为此构建了理念的王国,在那里善好的理念是统治者,且无须说服城邦居民。柏拉图将统治权的概念引入政治领域,从此开启了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在数世纪之后,孟德斯鸠认为正是众多不同的男人和女人构成了人类社会,平等和差异构成了共和政体以及君主政体的行动原则。在马克思看来,包括政府和法律在内的统治权,源于人类的不平等,同时也确立了人类的不平等。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这一洞见将促使悠久而强大的传统终结。在阿伦特看来,热核战争将有可能彻底摧毁人类,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合理的政治判断力。这种政治判断力只有在众多不同的男人和女人的自由交谈中才可能诞生。因为“只有在我们彼此自由的交谈中,我们所谈论的世界才会从所有侧面总呈现出来,具备客观性和可见性”。一旦从传统的禁锢和偏见中解放出来,我们将有理由对政治重新抱有审慎的乐观与期待:政治不是对人类自由的威胁,而恰恰是人类自由的应许之地。
  • 阿伦特

    作者:川崎修

  • 責任與判斷

    作者: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本書集結鄂蘭生前最後十年未出版的文章與演講稿,她在其中針對道德哲學提出幾個問題,尤其是關於「惡的本質」與「道德抉擇」。 沒有人比鄂蘭更了解二十世紀的政治危機可以從道德崩潰的角度視之。勢如瓦解,顯而易見。鄂蘭看到那具爭議性、挑戰性以及困難的核心,不是由於人的無知或邪惡,未能辨識道德的「真相」,而是由於道德的「真相」竟不足以作為標準,去對人已經可能做到的事情下判斷。鄂蘭允許自己提出的唯一的概括結論,反諷地指向一種大幅變革的無所不括,即西方思想傳統原本引以為神聖之事全盤改變了。道德思想的傳統斷了,不只由於政治觀念,也由於二十世紀的政治事實,傳統斷裂,再也無法復原。 鄂蘭既非虛無主義者,也非道學家;而是思想家,追隨其思考的指引。然而要跟上她,卻是讀者的艱鉅任務——主要並不是對於讀者的智力或知識的挑戰,而是對思考能力的挑戰。她提出的並非理論的解決,而是豐富的刺激,刺激你自己去思考。她覺得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的洞見無比深刻,亦即,危機時刻或在真正的轉戾點,「過往無法給未來帶來啟示,人心徘徊在晦暗之中。」她認為在這種時刻(此時對她正是),心靈的晦暗就是最清明的指示,指示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人類責任的意義,以及人類判斷的力量。 本書特色 對於已經認識鄂蘭的讀者來說,這本自傳式的回顧有助於瞭解她在撰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時,如何思考個人在獨裁統治下應負的責任;對於不認識鄂蘭的讀者來說,這本用口語對著「你」(「你們」)發言的演講集結,絕對足以做為瞭解鄂蘭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思想家之一的起點。
  • 心智生命

    作者: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回顧光明與黑暗並存、燦爛與墮落共生的二十世紀,人類的思考活動卻在這複雜的時間體之中蓬勃地發展茁壯,吸收著最強大與最劇烈的變化能量,於是許多偉大的思想誕生,深深影響並引領二十一世紀的知識之路。 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無疑是這些令人欽敬的思想家中最重要的成員之一,其原創性思想乃為政治學與政治哲學上的經典之作。 本書《心智生命》是鄂蘭晚期思想已趨成熟的最後遺作,從其思辨一生的政治理論中昇華,鄂蘭以更為哲學性的思維探討人類的三種心智活動:思考、意志與判斷,隱約呼應著大哲學家康德(Kantian)的三大批判理論: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以及判斷力批判。 本書不僅只是鄂蘭在所有經典傳世的政治哲學論證中的一本著作,更可以視為她對於己身思想的最終結論,猶如書名the life of the mind,鄂蘭即使與世界告別,也藉由自己的著作,為她在知識的世界擦出最後一道絢爛的火光。 本書分為上卷〈思考〉及下卷〈意志〉兩個部分,上卷最初是1972年鄂蘭在英國亞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的季佛講座 (Gifford Lectures)的演講,參加此講座的演講者皆是鼎鼎有名,如杜威、柏格森、維廉.詹姆斯、懷德海等人;而下卷〈意志〉的開頭也是在同一場合所發表的演講,兩卷在作者漢娜?鄂蘭過過世後,後由瑪莉.麥卡錫 (Mary McCarthy)以好友兼文學遺產執行者的身份,於1978年將手稿整理付梓。在這部著作中,鄂蘭不同於其他政治理論方面的著作,審視「思想」並再度回歸到哲學上的思考,探究思想在當代生活中的各種面貌—— 認為「思想」這件事,是人最基本的心智活動,亦即思考、意志與判斷。鄂蘭在「行動世界」的框架裡進行哲學探索,探討思想是否能夠增益人的行動、明辨真理、分別美醜的能力? 這部書中,〈思考〉與〈意志〉的精節版甚至被用做紐約新學院 (New School) 社會研究所的教材。《波士頓環球日報》評之為「二十世紀最有智慧之光的心靈。」、《紐約時報書評》評之為「漢娜鄂蘭最有魅力亦最引人深思的著作。」而《新聞週刊》則評之為「一個充滿熱情與人文智慧的心靈, 探索著心智如何運作的基本問題。」 譯者簡介 蘇友貞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碩士,密蘇里大學聖路易校區管理資訊系統碩士。曾以映鐘筆名發表過小說, 詩及散文。譯作包括 《女哲學家和她的情人 – 漢娜.鄂蘭和馬丁.海德格》、小說選集《知更鳥的葬禮》。近作見於中國大陸 《萬象》 雜誌,《讀書》雜誌,《三聯生活周刊》,台灣《當代》雜誌,及美國 《聖路易新聞》, 英文小說發表於 《Other Voices》, 《River Styx》 等美國文學期刊。
  • 阿伦特

    作者:约翰逊

    这套丛书精辟地论述了西方历史上著名思想家的学术观点,以及这些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线索,是广大学生和哲这爱好者步入人类智慧殿堂的入门书。丛书紧扣思想家的原著,并联系当前的现实,目的是激发读者思考问题和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丛书的每位作者都是研究该思想家的著名学者,对其本人及原作都有独到的见解。尤为可贵的是,丛书既介绍了每位思想家的生平,又清晰地梳理了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于一身的难得的佳作。丛书的每位译者均是国内研究该思想家的专家,曾翻译过多本西方学术著作。 1 出世与去世之间 2 极权主义 3 人类的境况 4 艾希曼 5 面对黑暗的时代 6 反思美国的经验 7 思考的意义 8 阿伦特与当代思想 年平及著作年表 参考书目
  • 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

    作者:[美]汉娜·阿伦特

    本书根据美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汉娜·阿伦特手稿——1953年普林斯顿大学讲座Karl Marx and the Tradition of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翻译。 20世纪40年代末,阿伦特调整了《极权主义的起源》的写人各市地划,注意到与纳粹种族主义相比,马克思思想中含有的西欧政治传统的要素,开始转向对马克思想的关注。阿伦特比较集中地思考马克思想的劳动观,始于1953年春,系统表述于《人的条件》中。本书手稿里的观点、内容也正反映了她在那个时期思想体系形成的要点。这些手稿与后人整理出版的书信、文本,对于全面、准确阐释阿伦特政治思想,了解其思想发展轨迹,是非常重要的一手材料。
  • The Human Condition

    作者:Hannah Arendt

    A work of striking originality bursting with unexpected insights, The Human Condition is in many respects more relevant now than when it first appeared in 1958. In her study of the state of modern humanity, Hannah Arendt considers humank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ctions of which it is capable. The problems Arendt identified then—diminishing human agency and political freedom, the paradox that as human powers increase through technological and humanistic inquiry, we are less equipped to control the consequences of our actions—continue to confront us today. This new edition, published to coincide with the fortieth anniversary of its original publication, contains an improved and expanded index and a new introduction by noted Arendt scholar Margaret Canovan which incisively analyzes the book's argument and examines its present relevance. A classic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 The Human Condition is a work that has proved both timeless and perpetually timely.
  • 人的条件

    作者:[美] 汉娜·阿伦特

    《人的条件》的主题即“我们正在做什么”。阿伦特通过对vita activa等级上的两次倒转的分析,表明这一倒转实际上是摩登时代运作前提的一个胜利——即生命而非世界才是人至高的善。尽管《人的条件》只是一种历史的分析,但它着眼于当代,体现着作者对当代因科技的巨大进步而带来的问题的忧虑和关切。
  • 康德政治哲学讲稿

    作者:[美]汉娜·阿伦特

    ★ 思想家解读思想家。康德对阿伦特影响至深。 ★ 1970年,阿伦特受邀在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讲学,本书主体为当时备课稿的整理。 1969—1971年,阿伦特发表了《共和的危机》中所收的几大名篇。政治判断,是阿伦特晚年思考的核心问题。 ★ 这本讲稿中所呈现的内容,被认为是《心智生活》没有写出来的第三卷“判断”的预备。 《心智生活》是阿伦特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因为她要通过这部作品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 ★ 这虽然是一本就事论事的讲稿,但通篇演绎的是一个关键词:“判断”。作为人,我们的自由体现在什么地方?是足够多的财富吗?是足够高的地位吗?还是足够高洁的心灵?阿伦特认为,都不是!我们的自由,体现在对公共世界里上演的事件进行“判断”!自由不是封闭的,自由是开放的,有参与,有判断,才有自由。 ★ 阿伦特在本书中对“判断”的论述,标志着阿伦特的政治哲学走向成熟,是她核心政治哲学的完成。 ★“判断”不是政治家或伟大人物的特有能力,而是每个人的基本义务:政治地思索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动。 系统思考人类的精神活动,是汉娜•阿伦特晚年收官大作《心智生活》的旨意,遗憾的是,终篇“《判断》”未及展开,阿伦特便辞别人世。本书汇编了阿伦特关于判断问题的核心文献,并对她在这一问题上的思考方向作出了解读。 如何摆脱生命的平庸和自由的虚无? 以重建康德的政治哲学为入口,阿伦特认为:只有作出判断,只有对公共世界里上演的事件运用我们独立的判断能力,世界对我们来说才具有意义。 政治地思索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动。 顶尖阿伦特研究专家、著名社会主义者罗纳德•贝纳尔编选并讲解。 人们可以说,阿伦特在1960年代发表的文章中所尝试表达出来的判断概念,之所以被本书中的判断理念所“驳倒”,恰恰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后者反映着阿伦特核心政治哲学的完成。 —— 罗纳德•贝纳尔
  • 精神生活·思维

    作者:(美)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

    《精神生活》被公认为汉娜·阿伦特最伟大的著作,也是她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前的遗世之作。这本书探索了沉思生活中的思维本身。与阿伦特之前的著作大多关注精神之外的世界不同,这本书标志着一种转向,它以三卷的篇幅,对在阿伦特看来具有基石作用的精神活动作了深入的探索。她将《精神生活》分为“思维”、“意志”和“判断”三部分,亦即她所认为的精神的三种基本活动。由此,她对精神活动进行了全面而富于洞见的分析。这本书,将是“20世纪人类精神中最亮的明灯”,是阿伦特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