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美国研究

  • 美国的分裂

    作者:[美] 小阿瑟·M. 施莱辛格

     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肯尼迪总统的特别助理、美国重量级历史学家小阿瑟•M. 施莱辛格作品简中版首次引进

     战后美国最擅长叙事的严肃史学家,作为时代和事件的亲历者,提供全局性和独到性的历史眼光

     从历史和理论的双重视角出发,调和身份认同和政治正确之间的矛盾

     “大熔炉”或是“巴别塔”,到底哪一个才是美国?

    (1)小阿瑟•M. 施莱辛格具有多重身份,作为战后美国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他同理查德•霍夫施塔特、丹尼尔•布尔斯廷、埃里克•戈德曼旗鼓相当,获得过两次普利策奖、两次美国国家图书奖和一次美国历史学最高奖项班克罗夫特奖,同时他还是肯尼迪的白宫特别助理,一位将学者与公职人员的身份很好地在自己身上统一起来的典范。作为学者,作为“一线”观察员,小施莱辛格十分勤奋,留下十几部重要的史学专著以及数量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小施莱辛格的作品至今尚无完整中译本,小阿瑟·M. 施莱辛格史学经典系其作品简体中文版首次引进。

    (2)起初是作为学者,后来是作为“一线”观察员,有时还作为亲身参与者来探究美国的内在矛盾。小施莱辛格是为数极少的能让你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的历史学家之一。小阿瑟•M. 施莱辛格一直处于美国政治的核心圈,他的作品反映出的是一个历史学家对政治权力运作和政治事件变幻的独特观察、记录和思考。

    (3)严肃史学家中最擅长叙事,作品可读性强,适合大众读者。小施莱辛格的写作手法十分高明,有着文体家的那种自然的热忱和19世纪小说家对景致和人物的专注,故事感强,有面向大众读者的质地。从内容上看,小施莱辛格的作品涉及我们长期以来关注的美国政治、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对总统制的研究,提出“帝王总统”的概念,对多元社会、美国认同、种族和族裔问题的关注,对美国政治周期论的观察等。

    (4)《美国的分裂》聚焦美国移民史和种族、族裔问题,从历史和理论的双重视角出发,以调和身份认同和政治正确之间的矛盾。

    “大熔炉”或是“巴别塔”,到底哪一个才是美国?

    为什么种族主义是美国实验的巨大失败?

    美利坚何以分裂至此?

    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为何如此激烈?

    (5)《美国的分裂》初版即获《纽约时报》畅销书。简体中文版系列作品邀请复旦大学历史系顾云深教授为丛书书写万字序言,跟着小施莱辛格走近美国核心,理解美国经验。

    《美国的分裂: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思考》追溯了美国历史上的三次移民高潮和它们在美国引起的排外主义浪潮,审视了一个又一个多族群国家的经验教训,指出美利坚民族的经典形象——种族、财富、宗教和国籍被“大熔炉”同化——正在被赞美差异和放弃同化的观念所取代。小阿瑟•M. 施莱辛格指出,多样性从一开始就是美国的标志,种族意识的高涨在一个因历史偏见而蒙羞的国家的确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后果,但是种族狂热的兴起可能会危害社会团结,使美国社会分裂到危险的程度。

  • 美国高等教育史

    作者:[美]罗杰·盖格(Roger L. Geiger)

    ★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 一部深入、完整、权威且内容翔实的美国高等教育起源和发展史

    ★ 荣获2015年美国教育研究协会高等教育分部杰出出版物奖

    ★“美国学院和大学的百科全书般的历史……充分研究后的重磅巨著。”

    《美国高等教育史》完整地讲述了从1636年哈佛学院创建,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作为关于这一主题兼具广度与深度的权威性历史著作,本书追溯了文化不断变化的影响力、新就业机会的出现以及知识的不断进步如何塑造了美国的学院和大学。

    盖格教授是当今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权威历史学家,他在书中生动地描述了殖民地学院如何发展出统一又多样化的教育传统,既能承受革命时期的社会动荡,又能经受第二次大觉醒运动的传教热情。他展示了在南北战争之前的几年中,不同地区的大学教育存在哪些显著差异,以及之后的赠地运动、学术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校园生活的转变如何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彻底的变革。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标准的美国大学已经形成,这为其战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高等教育史》论述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细节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它被视为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 跨洋的粤剧

    作者:[美]饶韵华 (Nancy Yunhwa Rao)

    本书荣获

    美国音乐研究学会2019年“年度最佳书籍奖”(美国音乐研究领域的重大奖项)

    美国音乐学学会2018年“最佳著作奖”(美国音乐文化类)

    美国亚裔研究学会2019年“最佳著作奖”(文化表演类)

    美国录音收藏学会2018年“特殊优良学术奖”(历史研究类)

    一个世纪以来,华人戏院从来没有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一个“对话者”,而“只是沉默的他者”。更为严峻的现实是,许多北美华人也不自觉地将历史隐形的状态内在化。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以唐人街粤剧及其戏院为中心所建构的音乐活动不只是华人的北美“音乐飞地”,它也应该作为美国主流社会音乐历史的一部分。

    本书作者踏遍20世纪20年代粤剧戏院在北美的所有场所,经过严谨详尽的分析和研究,细诉一个又一个华埠唐人街的故事、美国音乐文化的故事、海外华人生活日常的故事、粤剧跨国流动的故事、北美华裔记忆的故事,以及美国历史上沉默的他者的故事。

    本书的一个重大突破,在于梳理大量原始材料,勾勒了20世纪20年代粤剧女伶如李雪芳、关影怜、张淑勤、牡丹苏等在北美的演出史;另一贡献,是从印刷文化(剧院戏桥)和听觉文化(粤曲唱片)切入华埠小区的生活日常,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粤剧粤曲在北美唐人街的作用。

    20世纪20年代,粤剧曾在北美唐人街盛极一时,是北美音乐史、演出史重要的构成部分,然而在美国音乐史中,长期以来它都是缺失的一环。

    本书作者基于这一现状,经过数十年的资料收集和潜心研究,以丰富的史料、翔实的数据、巧妙的构思、严密的逻辑,重现了20世纪20年代这一辉煌时期粤剧演员的演出和生活,以及粤剧戏班和戏院的经营,并以此勾勒粤剧乃至华人戏曲文化在北美的发展脉络。书中搭配丰富的历史数据及图片,介绍20世纪20年代北美七个华埠鲜为人知的戏院历史,描绘华人移民生活的音乐文化,并以跨文化的视角审视探讨此元素对美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及其在北美社会里所扮演的角色。

    本书荣获美国音乐研究学会2019年“年度最佳书籍奖”等多项重要奖项。本书属于《音乐人类学跨文化研究译丛》。

  • 美利坚的民族

    作者:[美]科林·伍达德(Colin Woodard)

    自由意味着什么?公共生活中宗教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成为一个美利坚人代表着什么?

    为何美国人对这些极其基本的问题见解截然不同?历史学家、获奖记者科林·伍达德认为,原因在于北美大陆的居民其实是由十一个民族构成的,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几个世纪之前;北美大陆被拥有不同宗教信仰、政治理念和人种特征的人殖民,他们创造出的区域文化自一开始就相互抵牾。从南方腹地到远西地区,从新英格兰到新尼德兰,每个民族坚持自己的独特理想直至今日,其结果可反映在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中。

    从美国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再到最近的总统大选中地图所呈现的“红-蓝”之别,伍达德为美国的多重身份提供了富有革命性和启发性的观点,展现了其多重身份之间的冲突如何打造了美国的过去,并将如何影响美国的未来。

  • 公共卫生史

    作者:[美国]乔治·罗森

    【图书简介】

    “疾病是一种社会现象,医学是一种社会事业。”

    ·

    一部迟到已久的经典防疫史

    重现人类卫生事业的奋进之路

    ·

    卫生学泰斗 乔治·罗森 划时代之作

    首度中文译介

    ·

    从流行病学的古老源头,到职业健康、母婴保健、营养学的兴起,从人口统计的诞生,到第一次国民健康调查、第一套地方卫生行政体系、第一个国际卫生组织的破土,卫生学泰斗、医学社会史先驱乔治•罗森细数公共卫生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展现政治、经济、科学、思想背景下的卫生大历史,讲述一个关于挫折与前进、迷茫与奋战的故事。《公共卫生史》联结过去与现在,试图从历史中找到公共卫生获得进步的必要条件,以此指明未来的方向。

    ·

    ※ 编辑推荐 ※

    ·

    ⭕⭕ 至今无法取代的里程碑之作,理解现代公共卫生的必读书目

    自问世以来重版不断,定义了公共卫生的内容和边界,已成为公共卫生学的标准教科书,永不过时的医学经典。

    ·

    ⭕⭕ 享誉全球的卫生学泰斗,填补空白的心血巨著

    乔治·罗森是社会医学史的缔造者,是美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开拓人,也是纽约市公共卫生官员、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教授、前国际医学史学会主席,更有以他命名的医学史奖项“乔治·罗森奖”。《公共卫生史》是他的力作之一,纵横千年,全面呈现国际防疫的演进历程。

    ·

    ⭕⭕ 宏阔、丰富、易读,适合入门,也适合深研

    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卫生观,到中世纪的瘟疫与隔离,再到现代的卫生改革运动,《公共卫生史》跨越千年、细密广阔、通俗易懂,展现了公共卫生的历史、曲折与进步,更瞭望了未来。

    ·

    ⭕⭕ 最新修订版,补全当代全球卫生发展图景

    新版增加美国著名医学史家伊丽莎白•菲等人撰写的长篇序言,介绍并反思了公共卫生与防疫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变化,同时补充罗列了近50年间最为重要的公共卫生史著作,大大拓宽视野。

    ·

    ※ 媒体评价 ※

    ·

    ⭕⭕ 《公共卫生史》填补了一个绝对的真空,在公共卫生史上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同时做到如此全面、如此通俗易懂、如此内容详实。——伊丽莎白·菲(美国医学史家、科学史家,前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史部主任)

    ·

    ⭕⭕ 乔治·罗森对公共卫生悠久而迷人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描述,这得益于他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以及作为一名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实际经验。……这本《公共卫生史》具有不朽的价值。——帕斯卡·因佩拉托(美国公共卫生学家,前纽约州立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

    ⭕⭕ 这是一部经典之作。——《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风雨横渡

    作者:西蒙·沙玛

    1772年初夏的一个早晨,伦敦城内外几乎所有的人都聚集在威斯敏斯特厅,静静等待王座法院大法官做出一个决定人类未来的判决:黑人奴隶是否应该获得自由?判决的消息犹如一阵旋风刮过大洋,在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无数黑人间点燃了一场希望之火。他们挣脱奴役的锁链,从此奋身于追求自由的斗争中。

    在本书中,西蒙·沙玛以激情澎湃、超群绝伦的叙事艺术,讲述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后,众多不知名的废奴主义者与黑人为解放奴隶而斗争的故事。他们认为,自由是属于全人类的权利,不因肤色有别。废奴者们在法庭上为遭人绑架的黑人慷慨陈词,带领他们穿越枪林弹雨的北美战场,横渡风暴肆虐的大西洋,最终重返非洲故乡,在野蛮荒芜的塞拉利昂开创新的国度。蓄奴者的阻挠、革命者的虚伪、英国政府的干扰,甚至黑人同胞见利忘义的背叛行径,种种艰难险阻,都无法泯灭他们追求和捍卫自由的决心与勇气。

  •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

    作者:[美] 伊莎贝尔·威尔克森

    “种姓不能用来解释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如果不考虑种姓和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我们就不可能完全理解美国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

    ★编辑推荐

    ◎普利策奖得主十年巨著

    ○权威作者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的作者伊莎贝尔·威尔克森是普利策奖得主、波士顿大学教授、美国国家人文奖章获得者,TED视频播放量超100万,奥巴马亲自为其颁发美国国家人文奖章。

    ○奖项认可

    已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Goodreads年度读者选择奖(历史类),被《纽约时报》《时代》《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柯克斯书评》《财富》等权威媒体选为年度好书。

    ○文本扎实

    威尔克森前作《他乡暖阳:黑人大迁移史》曾获美国图书评论家奖等数十项大奖,还被《纽约时报》《纽约客》亚马逊、《华盛顿邮报》《经济学人》等多家媒体网站列入2010年最佳书籍清单。《美国不平等的起源》在前作采访1000余人的基础上写就,威尔克森亲自前往德国、印度实地寻访考察,耗时十年才完稿。

    ◎剖析美国种族问题与阶级矛盾

    从《美国不平等的起源》中,了解美国历史上对人类等级高下制度性的随意划分,发掘美国社会社会冲突的根源:

    为什么种族问题是美国的顽疾?美国何以分裂至此?

    Black Lives Matter(黑命贵)运动为何如此激烈?

    种族冲突如何影响了美国大选?

    2042年,白人将不再是美国的大多数人群,美国将如何应对种族矛盾?

    ◎2020国际超级畅销书,亚马逊霸榜!

    2020年秋季现象级畅销书,上市至今全球销量近100万,从未跌出亚马逊畅销榜前10

    这个秋天,全球都在读这本书了解美国!美亚超12000人评论/4.8分高分,Goodreads近20000人评价/4.63分!

    美国最顶尖精英都在读,奥普拉、普利策奖得主特雷西·基德尔等众多名人推荐,Netflix宣布开始《美国不平等的起源》的影视改编

    ★内容介绍

    在美国的种族冲突、阶级矛盾之下,暗藏着种姓制度这一“看不见的骨架”。在《美国不平等的起源》中,普利策奖得主伊莎贝尔·威尔克森探索的便是这种强大的、不可见的等级制度。种姓本是印度一种按人的血缘或出身、婚姻、职业、宗教信仰等来划分社会地位的制度。作者威尔克森认为,美国也暗藏种姓制度,其定义黑人、白人或“非白人”的方式,历史上的种族隔离政策与法规,还有美国人民的观念与作为,都符合种姓制度的定义与特点。威尔克森深入历史,结合真实事例,展现美国隐藏的种姓制度,并指出僵化的等级制度如何塑造了当今的美国和美国历史。在《美国不平等的起源》中,威尔克森将印度、纳粹德国的种姓制度与美国联系起来,总结了“支撑”美国种姓制度的八大支柱,包括神圣化、承袭性等。她结合翔实的案例,包括2008年、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讲述了种姓制度对美国社会的深刻影响;并用个体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例如马丁·路德·金、棒球运动员萨奇·佩吉、威尔克森本人以及其他许多人的故事,展现日常生活中种姓的暗流。

    ★媒体评论

    自1996年起,我一共推荐了86本书,《美国不平等的起源》就是第86本。在我推荐的书里,从未有一本书比《美国不平等的起源》更重要。……我自己买了500本《美国不平等的起源》,然后把它们寄给每一个(我认识的)美国的政府官员,最顶尖的市长、企业CEO还有大学教授们。了解美国不平等的起源、理解种姓真正的含义至关重要,对这些领导美国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奥普拉(美国著名主持人)

    一出版即成为经典,一部能改变读者内心世界的书。

    ——《纽约时报》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美国社会的不公。

    ——《时代》

    对种族主义、制度化的不公的全面审问……威尔克森在她的书页里激活了历史,并将历史的恐怖和可能性都公之于众。

    ——《卫报》

    威尔克森在方法和行动上都勇敢、清晰和诚实……将威尔克森的思想推广到当代美国成了一项令人不安的举动,这恰恰证明了她的正确性以及种姓制度在社会中的深刻影响……

    ——《旧金山新闻》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将激发读者思考和感受什么是平等。

    ——《纽约时报书评》

    作者提供的美国式政治正确标准下观察、叙述和分析,从特定的角度揭示了美国的现实。这只是这本书妙处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美国现实的激进批判者们的道德热情和修辞能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对于实现对公共议题的引领和对公共话语的建构,这本书堪称范本。美国的不平等究竟是怎样“造成”的,这本书为我们提供的不只是白纸黑字的答案。

    ——李筠(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西方史纲》作者)

    美国与印度一样也有种姓制度?看起来触目惊心的说法,却成为伊莎贝尔·威尔克森解释美国社会矛盾的依据。你可以认同,也可以嗤之以鼻,但它毕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知识框架,从美国历史谈起,一步步剥茧抽丝。它注定让美国人不安,也让美国人庆幸——因为批判精神仍在。

    ——叶克飞(作家)

  • 最高法院与媒体

    作者:[美] 理查德•戴维斯

    《最高法院与媒体》考察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是否越来越注重公众形象,以及现象背后的原因。本书讨论了大法官“走向公众”的动机,并且揭示出他们在21世纪更加受到媒体关注。 本书描述了大法官与记者之间的互动,这是他们通常不会公开讨论的。作者理查德•戴维斯解释了大法官为何关心媒体和公共关系,如何采取外部策略去影响记者对他们本人及法院的报道,以及记者参与这种互动关系的方式和原因。基于有关19、20世纪的大法官们的资料,本书探讨了历史上的大法官与媒体的互动关系,并对1968至2007年这四十年间纸质和广播媒体有关大法官的报道作以内容分析。 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希望塑造自己远离政治和媒体的形象。但理查德•戴维斯的《最高法院与媒体》让人大开眼界,他用充足的证据表明:大法官始终在与记者和政治家接触,虽然程度不一。本书为我们揭开了最高法院的神秘面纱。 ——托尼•莫罗(Tony Mauro),1979年至今任《国家法律杂志》(National Law Journal)联邦最高法院通讯记者 大法官们现在经常著书立说、公开辩论宪法问题、接受媒体采访,因此,《最高法院与媒体》来得十分及时。这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将会激发人们对大法官们如何、怎样“走向公众”,以及这样做是否恰当等相关问题的讨论、争议和调查。 ——李•爱泼斯坦(Lee Epstein),西北大学法学院亨利•韦德•罗杰斯讲席讲授 “走向公众”很少被视为大法官展示自我的策略性选择,但理查德•戴维斯解释了当代的大法官们为何越来越愿意这样做。戴维斯结合历史研究与经验分析,揭示出背后的个人、政治和制度动机,及其如何在21世纪显著地改变了司法规范。 ——艾略特•斯洛特尼克(Elliot Slotnick),俄亥俄州立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
  • 美利坚共和国的衰落

    作者:布鲁斯·阿克曼

    布鲁斯·阿克曼教授在此发展了施莱辛格的“帝王总统论”,认为美国总统在过去半个世纪已经成为美国宪制内的最危险分支。水门事件、伊朗门事件和反恐战争只不过是更深层病理的症候而已。阿克曼记述了通常认为相互孤立的一系列发展——总统初选的兴起、民调专家和媒体化妆师的角色,到白宫“沙皇”的集权、军队的政治化、再到为证成总统夺权而对宪法学说的操控,这些各不相同的变化将在21世纪联手催生根本的宪法危机——阿克曼也在在亡羊补牢前提出了一系列可能降低前路风险的改革。本书出自作者2010年春季在普林斯顿大学发表的塔纳人类价值讲座,同年秋季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岁末阿克曼因此书入选《外交政策》杂志的年度百位全球思想家。
  • 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

    作者:

    《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在宪法批准中的辩论(1787-1788)》在反联邦党人看来,共和国里最重要的不是政党,而是公民,共和国的生命不在于“野心对抗野心”,而在于公民具有美德,乐意让个人权利服从于公共福祉,而当代包括美国在内的宪政民主体制所面临的困境,部分原因就是缺少这种久违的公民精神。反联邦党人所推崇的古典共和主义传统,推动人们重新发现公民美德的价值,公民个体同精英代表…样,在协商民主政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只有公民自己才是公共活力的源泉。
  • 美国和美国的敌人

    作者:(美)奥伦

    本书考察了政治科学的意识形态起源及其实践,其结论挑战了传统上政治科学所声称的客观性,而是认为“政治体系被附属于其祖国而非所宣称的民主”。 作者在书中揭露了美国政治学家和国家安全部门长期亲密的关系。奥伦系统地陈述了美国在和其首要敌人,从威廉德国,纳粹德国,法西斯主义者统治下的意大利,到斯大林的俄国发生冲突时,美国在冲突前表现出的意识形态的“妥协主义 ”到冲突后的“民族主义”。政治和政治学搅混在一起的现象也一再出现。本书不仅是回顾史实,作者还敦促学术单位以比较敏感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工作上的道德分歧,以政治学的本质来思考问题的根本。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以反体制立场著称的诺姆·乔姆斯基评价说:“伊多·奥伦挑战美国政治学自我标榜的‘脱离政治而纯粹建立在民主理念之上的科学形象’。” 本书将有助于我国政治学界批判揭示美国政治科学的意识形态本质,而不是盲目崇拜和不假思索地引进,从而反思中国政治科学的发展之路,进而也推进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全面反思,对中国社会科学建设和科学研究具有革命性的启示意义。 奥勒恩在书中挑战了传统上保持清高形象的的美国政治学,他的研究挖出来很多让学术界不舒服的“学术界政治化”或“意识形态化”的事实。 这包括于1913-1921担任美国总统的伍德鲁.威尔逊倾慕普魯士王朝的高效率官僚;其二,《美国政治学评论》的书评对阿道夫.希特勒的著作《我的奋斗(英文名:Mein Kampf)》颇为青睐;还有政治科学家在越战期间介入“和平村”,即1965-1973在越南发展的计划)和对越共囚犯的拷问审讯。奥勒恩在书中揭露出美国政治学家和国家安全部门长期亲密的关系。 奥勒恩还暴露出政治学科领域的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和政治学教授约翰.伯吉斯(英文名:John W. Burgess,)。伯吉斯严重亲德国,他还阐明其观点,认为日耳曼民族在政治上优越于其他的民族,在1890年发表的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论文《政治科学和比较宪法》中,伯吉斯说,对于处于野蛮状态的民族来说,无人权可言,世界上只有日尔曼民族,包括盎格鲁撒克逊人,才有永存的政治能力,他们应当组织起来教育世界上的落后民族。 奥勒恩系统化地陈述了美国在和其首要敌人,从皇家统治的德国,纳粹德国,法西斯主义者统治下的意大利,到斯大林的俄国冲突时,美国在冲突前表现出意识形态的“妥协主义(accommodationism)”到冲突后的“民族主(nationalism)”。政治和政治学搅混在一起的现象也一再出现。《美国和美国敌人》不仅仅是回顾史实,奥勒恩还敦促学术单位以比较敏感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工作上的道德分歧,以政治学的本质来思考问题的根本。
  • 联邦预算

    作者:【美】麦蒂亚.克莱默

    关于本书: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美国联邦政府预算(财政支出),在简短介绍了美国联邦预算的历史以后,本书详细介绍了联邦政府预算是如何被决定的,预算资金的来源构成,预算的使用去向,联邦债务的总览、现状与危机。除此以外,本书还介绍了总统的2013年联邦预算议案,作为纳税人,面对预算的应然行为。 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在各章节中以及本书的附录中,附有大量的图表、模型和统计表格,延伸阅读、2013联邦预算议案、预算相关词汇索引及解释等,知识性丰富,清晰的向读者展示了联邦政府每天的预算支出、税收,以及与过去的预算的比较等,可读性非常强。少数未列述的知识,也附有延伸阅读的链接。 本书的作者,国家重点项目(NPP)是一个美国的非政府组织,成立于1983年。NPP的使命是力图使复杂的联邦预算透明化,以便于纳税人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以监督和影响他们所纳的税款如何使用。 就美国联邦预算这个话题,本书虽然薄,但可谓“一本通”,读过这本书,基本上对美国联邦预算可以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 就国内目前的阅读需求而言,也非常需要这一方面的阅读材料。第一,随着国内纳税人意识的觉醒以及国家在政府体制改革的推进,“预算”这一话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并且不仅仅是纳税人,学者、政府官员也在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取经。2012年7月份,全国人大公布了《预算法》修订草案的全文,就引起社会的热烈讨论,媒体、学者、公共领域都在讨论中国应该采用何种预算制度。 此时适当的国际制度比较,尤其是以事实叙述为主的原始材料就显得非常有价值,不仅仅对纳税人理解政府预算提供知识性帮助,也为学者和政府官员制定预算政策有很大帮助。
  • 财富的归宿

    作者:资中筠

    从卡耐基到洛克菲勒,从福特到凯洛格,从索罗斯到比尔与梅琳达·盖茨,美国的各大基金会的影响进入了每一个美国人的生活当中。基金会在社区服务、教育、社会福利、科学研究、医药卫生以及有关可持续性发展等多个领域,不但对美国社会有深刻影响,而且其影响遍及全世界。 本书作者搜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和珍贵的图片,在书中评述了美国现代公益事业的历史渊源、兴起的社会背景及其特点,探讨了基金会所代表的思想理念、基金会的动机和效果。书中列举了20世纪初、中、后期约20家各种类型有代表性基金会的发展历程、思想理念和运作方式。作者还集中论述了美国基金会与中国的关系,概述了近年来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状况。 本书系《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2003)一书的最新版本。
  • 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

    作者:(美) 戈登·伍德

    本书描述了美洲殖民地脱离英国的史实,而且阐述了人们如何摆脱了一整套生活方式的历史:摆脱了封建依附制的社会,摆脱了政治庇护制,以及摆脱了把人分成贵族与“群氓”的世界观。他展示了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们的理论如何变成了现实,也展示了这些现实有时又如何使他们自己感到困惑不解和大失所望的史实。此书构思宏大,论证缜密,凝聚作者三十年学术研究的精粹,称得上是研究1776年美国革命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的一部扛鼎之作。
  • 总统风格

    作者:【美】 弗雷德•格林斯坦

    本书作者独辟蹊径,将总统的领导风格还原为公众沟通能力、组织能力、政治技巧、政治远见、认知风格、情商等六大要素的分析,建构起一个理解、评估和预测总统领导能力及其白宫表现的理论框架。从富兰克林•罗斯福到贝拉克•奥巴马,书中共描述并分析了美国当代的13位总统。他们的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影响着美国乃至全世界的面貌。
  • 论美国的文化

    作者:[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

    作者历时4年走遍美国35个州110个城市,行程超过20万公里,进行了700多次的访谈,采访了几乎所有的博物馆、大剧院、交响乐团、大学艺术中心、大学出版社、慈善基金会、非营利机构、社区等与文化相关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主要负责人,查阅了无数的档案资料,其中434份是从未公开的档案资料,获得大量真实而精确的第一手资料:为什么没有文化部的美国其文化却能影响全球?为什么艺术在其他国家面临严重的经营困境而在美国却有持续不断的资金来源?美国各个地方政府如何利用文化发展地区经济又如何给予艺术隐性补贴?为什么美国的富豪热衷于向艺术捐赠?非洲裔骚乱之后文化如何成为美国振兴旧城中心区的唯一途径?艺术的上山下乡为何受到美国民众欢迎?美国的大学出版社为什么既是美国思想的孵化器同时又能获取持续的资金支持?
  • 被选中的: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的入学标准秘史

    作者:[美]杰罗姆•卡拉贝尔

    《被选中的》是迄今为止最具经典性的社会与文化史扛鼎之作,它清晰地阐述了美国顶尖大学三巨头——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的入学标准,生动地揭示了过去一个世纪美国权力与精英特权的变迁。书中描绘了各色人物(包括伍德罗•威尔逊、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和金曼•布鲁斯特等),解释了围绕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的招生竞争如何塑造了美国精英,并且形成了今日美国所拥有的奇特的大学入学制度。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精英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这些顶尖大学的取舍标准。本书详细讲述了三大名校不为人知的历史,呈现的不仅仅是它们的入学标准的变迁史,更主要的是反映出美国精英观念一百多年来的演化,是美国社会文化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 荒野与美国思想

    作者:[美]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

    《荒野与美国思想》的前十二章,作者按照年代的先后,论述了荒野自旧大陆到新大陆不断变化的命运,从被仇视到被赞美,从被征服到被保护的整个过程;实际上,这也是美国思想的变化过程。美国人在不断调整对荒野认识的同时,也在调整着和自然的关系。毫无疑问,荒野是自然的一种客观存在;但是荒野的概念却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随着农耕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认识,是与文明相对的一种概念。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对荒野的认识也不同;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种认识也在发生变化。在人的思想中,荒野有时是幽暗的,有时是灿烂的;在某些人的眼中可能是恐怖的,在另一些人看来则可能是壮美的。此时彼时,仁者智者,不尽相同。而且,令人纳罕的是,当人们认识到荒野必须得到保护之时,也就是荒野消失殆尽之时。 最后四章,主要讲了是20 世纪70—90 年代的美国荒野政策和管理及国内外的荒野现状。《荒野与美国思想》告诉我们,荒野由何而来,又向何而去。 《荒野与美国思想》自1967 年问世以来,已先后出了四版(1967,1973,1982,2001),印数达50 多万册,屡印不衰。它曾被《洛杉矶时报》评为“二战”后最有影响的100 本书之一,并被《户外》杂志看做是一本改变了世界的书。在学术界,它亦受到高度评价;40 多 年来,在美国高校中,该书一直被列为环境史学科和环境研究的必读书。时至今日,这部书已成为公认的一部经典。
  • 后灵魂年代的美国

    作者:[美] 尼尔森•乔治

    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美国黑人的历史进入了崭新的时期。在五六十年代平权运动的努力之下,非裔美国人开始以政治人物、广告明星、流行歌手等身份参与公众生活,享有了公民的权利,但是这些进步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给黑人带来实际益处。本书作者尼尔森•乔治,迈克尔•杰克逊的传记作者,美国著名记者和文化批评家,以“后灵魂”这一术语来指称这一百般曲折、矛盾、动荡不断,时常弥漫着恐怖的岁月。本书以编年的形式,回顾了八十年代流行乐、政治、体育、媒介等领域的文化现象,为我们展示分析了美国黑人群体中的发明创造、事迹现象以及流行趋势最终是如何塑造着美国其他族裔的生活的。
  • Coming Apart

    作者:Charles Murray

    From the bestselling author of Lo sing Ground and The Bell Curve , this startling long-lens view shows how America is coming apart at the seams that historically have joined our classes. In Coming Apart , Charles Murray explores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lasses that are different in kind from anything we have ever known, focusing on whites as a way of driving home the fact that the trends he describes do not break along lines of race or ethnicity. Drawing on five decades of statistics and research, Coming Apart demonstrates that a new upper class and a new lower class have diverged so far in core behaviors and values that they barely recognize their underlying American kinship—divergence tha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income inequality and that has grown during good economic times and bad. The top and bottom of white America increasingly live in different cultures, Murray argues, with the powerful upper class living in enclaves surrounded by their own kind, ignorant about life in mainstream America, and the lower class suffering from erosions of family and community life that strike at the heart of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at divergence puts the success of the American project at risk. The evidence in Coming Apart is about white America. Its message is about all of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