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视觉文化

  • 图像时代

    作者:(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获茨

    本书主要探讨作为当代全球化社会重要特征之一的艺术与文化上的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论题。本书的各个章节,既涉及到对新近及当代艺术和文化的哲学分析,也包含了对反映于哲学上的各处理理论所做的研究。在带有引言性的章节里,并且结合弗里德里克·詹姆逊的分析,论证了当代文化,即后现代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不仅是视觉化,而且是全球化和商品化。作者指出,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以及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存在着差异和连续性;在第一章,作者从更加广阔的视野对现代和后现代的视觉艺术与文化论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并且认为,近来的图像崇拜文化实践与图像破坏的理论反响在西方历史中是经常出现的。作者认为,莫里斯·格洛-庞蒂的存在主义现象学不仅是克服现代西方人把主客体分开的基础,而且也是战胜把造型与话语分离的基石。正是为了这一目的,作者在第四章对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一部早期著作进行了长篇分析。 目录: 译丛总序 内容摘要 序 第一章 “我从不阅读,只是看看图画而已” 第二章 满足眼睛 第三章 直接标示物:布莱森、梅洛一庞蒂与超越 第四章 话语与造型:利奥塔的遗产 第五章 山脉摄影与民族个性的建构 第六章 美学与缺席的政治:意大利未来派 第七章 艺术和文化中的后社会主义:视觉艺术 第八章 辩证美学与二元方法:论新近的政治化艺术 第九章 辩证美学与二元方法:论新近的政治化艺术 第十章 自然与情感:埃里克·布拉托夫 第十一章 美学:马塞尔·杜尚前后 附录 英中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 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

    作者: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

    《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是19世纪最重要的造型艺术理论著作之一。作者提出了一个以古典时代遵循的艺术规则为基础的审美体系,探讨雕塑的结构、手法等纯形式问题,几乎完全不涉及作品思想内涵和具体内容问题。该书讨论的问题是造型艺术中的核心是最富争议的问题,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直至今天仍是研究者和创作者的有益读物。
  • 穿越后现代

    作者:邵亦杨

    本书以穿越后现代为主题,着重阐释和分析当代西方艺术理论和实践中的最新趋势,特别是对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证了当代西方艺术如何走出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困境和面临的新问题,继《后现代之后》之后再次提出:后现代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更加多元化的时代、一个不再受主义和理论束缚的时代已经来临。
  • 当代艺术的主题

    作者:简·罗伯森

    简·罗伯森等著的这本《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 ,聚焦于过去30年间反复出现的七大重要主题:身份、身体、时间、场所 、语言、科学与精神性。第一章提供了对该阶段世界当代艺术的一个简明 的概括,分析了五种关键性的变化(新媒介的兴起、对多样性的日益关注 、全球化、理论的影响以及与日常视觉文化的互动)如何导致了艺术世界 边界的急剧拓展。接下来的七章,每一章都介绍了各个主题;提供了对该 主题的历史影响的纵览;详尽地分析了当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具体的作品 里对该主题作出回应和表现的;最后是两位在其作品里广泛探索过该主题 的当代艺术家的档案。 《当代艺术的主题》第二版分析了来自各种不同种族、文化和地理背 景的艺术家(包括将近2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大量材料、技法、理论观 点和风格方法。在时间上,它正好构成了影响深远的H·H·阿纳森的《西 方现代艺术史》和《西方现代艺术史:80年代》的一个姐妹篇,从而将现 当代艺术史的研究推进到真正的当下。
  • Downcast Eyes

    作者:Martin Jay

    Long considered 'the noblest of the senses', vision has increasingly come under critical scrutiny by a wide range of thinkers who question its dominance in Western culture. These critics of vision, especially prominent in twentieth-century France, have challenged its allegedly superior capacity to provide access to the world. They have also criticized its supposed complicity with political and social oppression through the promulgation of spectacle and surveillance. Martin Jay turns to this discourse surrounding vision and explores its often contradictory implications in the work of such influential figures as Jean-Paul Sartre, Maurice Merleau-Ponty, Michel Foucault, Jacques Lacan, Louis Althusser, Guy Debord, Luce Irigaray, Emmanuel Levinas, and Jacques Derrida. Jay begins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theory of vision from Plato to Descartes, then considers its role in the French Enlightenment before turning to its status in the culture of modernity. From consideration of French Impressionism to analysis of Georges Bataille and the Surrealists, Roland Barthes' writings on photography, and the film theory of Christian Metz, Jay provides lucid and fair-minded accounts of thinkers and ideas widely known for their difficulty. His book examines the myriad links between the interrogation of vision and the pervasive antihumanist, antimodernist, and counter-enlightenment tenor of much recent French thought. Refusing, however, to defend the dominant visual order, he calls instead for a plurality of 'scopic regimes'. Certain to generate controversy and discussion throughout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Downcast Eyes" will consolidate Jay's reputation as one of today's premier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ians.
  • 凝视的快感

    作者:克里斯蒂安·麦茨等,吴琼编

    “电影是什么?”当巴赞的这个提问进入视觉文化研究领域时,它首先关注的是生产电影关注电影的机器(包括放映机、银幕、影院等)、影像等与观影者之间的关系。本书重点阐述在精神分析的欲望运做中,电影文本与主体(观影者)是如何相互建构的。所选的篇目既包括穆尔维、鲍德利和麦茨的经典研究,也包括德鲁兹、齐泽克、普林斯等人精彩的影片解读,而富瑞的两篇则对于我们了解电影理论的最新进展可大有帮助。
  • 实验电影史与录像史

    作者:A.L.李斯

    《实验电影史与录像史》介绍欧美非主流电影的一个分支——实验电影的发展概况。所谓实验电影,通常指由那些有意背离传统电影理路、采取非主流创作思维和方法拍摄电影的导演所摄制的非主流影片。回首20多年以来发行的先锋电影和录像的发展历程,在这个最为重要的历史阶段,从塞尚、达达、考克多、布拉哈格等等到90年代的英国录像艺术家门不断地掀起先锋电影的新浪潮。这一非凡的研究将新一代的读者们引领到先锋电影中,并吸引着致力于发展先锋电影的学者和专家们对于先锋电影的不断探求着未来发展。
  • 艺术、权力与消费

    作者:王正华

    这本论文集中的文章出版于1997年到2005年的八年间,这些文章所开辟的课题及视野在出版当时实属创新,文内论述也尽力取得最大的思辨空间;立足于2010年观之,在同类议题与数据逐渐引起学界注意的同时,本论文集仍有其值得参考之处。
  • 取消图像

    作者:(波兰)安妮·麦克拉纳,(美国)杰弗里·

    《取消图像:反偶像崇拜个案研究》是一部比较论文集,内容包括反偶像崇拜的各种原因与意义,以及它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社会所引起的图像功能的剧烈变化的七篇历史论文。前言中追溯了“反偶像崇拜”的词源学意义,并简要介绍后面论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不同社会中所发生的偶像破坏行为的对比,进一步阐明了不同社会背景下图像的破坏与创造,以及图像与文字的关系。随后依次讲述古埃及十八王朝时期埃赫纳顿的宗教革新举措;中世纪穆斯林军队毁坏印度的宗教建筑、掠夺与亵渎圣像;墨西哥革命时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 )的反宗教运动,不仅破坏并焚毁圣像、十字架,甚至捣毁教堂、礼拜堂和天主教学校;中世纪期间对待古典雕塑的态度,异教与基督教间的斗争;拜占庭帝国时期的破坏偶像运动与《加洛林之书》;加尔文的新教运动与荷兰的反偶像崇拜;最后一节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启示与教训。艺术史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学者从中探索了艺术定义的不断变迁,以及在描绘不同形式的反偶像崇拜中的表现形式。
  • 把玩(第二辑)

    作者:怀一 编

    《修身养性读物生活无聊日子有乐2:把玩(第2辑)》包括:把玩•心赏、把玩•吃喝、把玩•音影、把玩•舞者、把玩•岁月等内容。是一种杂志形式的文化生活书籍,四色印刷,有大量的原创摄影作品。每季出一期,一年四期。
  • 城市表情

    作者:顾铮

    书中介绍了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30多位各国摄影家的都市摄影。他们之中既有阿杰这样的以纯粹记录都市全部细节为己任的摄影家,也有通过为都市中人造像来聚焦都市生活形态的摄影家桑德,既有像克莱因这样的以都市为自己的感情渲泄对象而在与都市的对抗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的摄影家,也有像荒木经惟这样的一直把都市看成是一个欲望发生装置而始终在以摄影与之调情的摄影家。
  • 作者:(英)伯格

    这部批评文集分为三部分:首先以我们看动物的方式为切入点,回溯人类与动物漫长而悠远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永久地失落了;继之以对摄影功能的思考,与苏珊・桑塔格遥相唱和;最后则聚焦于艺术,谈绘画、论雕塑,从容游走于社会。心理与艺术各个层面,颇得瓦尔特・本雅明的遗风。
  • 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

    作者:吴靖

    作者将日常生活、通俗文化、意识形态和大众传媒作为主要的切人点,重新考察中国社会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视觉现代性及其狂欢性的爆发。本书从视觉哲学、视觉历史、视觉社会学和视觉政治学等角度,融合了传播学、社会理论、文化史、性别研究、后殖民理论、政治经济学等学科框架,多方面探讨视觉文化与中国现代意识生成之间的关系,分析的对象包括摄影、印刷、电影、电视、互联网、产外广告、博览会、奥运会、大型景观等各类视觉媒介与视觉现象。笔者希望做一个当代视觉文化的“游荡者”,从看似不相关和琐碎的文化现象与事件中,扒梳现代性文化的表征与逻辑,对现当代中国传媒文化中的各种视觉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以图从特定的角度揭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和集体想象,为现代性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研究和当代通俗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洞见和案例分析。
  • 观看之道

    作者:[英] 约翰·伯格

    就对艺术的刺激与影响而言,约翰·析格的《观看之道》是罕有匹故的。这本谈论艺术与社会之关系的小册子初版于1972年,基于英国BBC同名电视系列片写成。全书包括7篇文章,其中4篇,图文并用;其余3篇,纯用影像。每篇文章讨论一个主题,诸如:艺术与政治,女性作为观看的对象,油画自身的矛盾以及广告与资本主义白日梦。30多年来,这本书激起的争论历久不衰,其观点几成此一领域的常识。
  • 看见与被看

    作者:[法]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我们眼中所见之物的价值,甚至生命,依赖于与我们有观的东西。此话如果当真,那么我们对此命题下的审美、认识乃至伦理条件作何感想?这就是本书——一个关于视觉经验的哲学寓言,试图展开的主题。 在书中我们见到了两个象征性形象,其对立构成了一对不死不休的两难选题。一边是信仰视角的人,他多少把《圣经》中关于耶稣空墓的言语转化成自己的话语:“他看见了,就信了。”另一边是同语反复视角之人,自以为是地给自己的眼光作一个断然封闭的担保,似乎一切均一目了然,近乎自欺欺人:“你所看见的就是你见到的东西”,画家法兰克•斯特拉在二十世纪60年代就说过此话,为了替一种名叫“极少主义”的审美态度辩护。 然而,这个始终徘徊在我们看待一般的可视世界和特殊的艺术世界的习惯方式中的两难选题,不过是一个假两难选题。它需要被超越,被辩证地扬弃。那么怎样才能看而不信呢?怎样才能一直看到里边而又不止步于对所见的确信? 借助乔伊斯和卡夫卡的两个文学寓言,对照一个雕塑品所提供的最简单的图像,以上问题的答案在摸索中形成。一个立方体,一个雕塑家托尼•史密斯的大黑立方体渐渐显示出它的魅力、它令人生忧的怪异性、它的张力。看着它,就是重新审视形式与在场,模拟人形与几何抽象的关系;就是更好地理解实体与空洞的辩证,更好地理解眼前这让我们对它保持尊重的悖反距离。 可是,为了达到这一步,我们必须先建立一个更加精细的“辩证图像”观,重新审视光晕观念——此观念取自本雅明,才能更明白为什么我们见到的东西总在那里边看着我们。这一切的目的便是:建立一个形式的人类学和一个图像的元心理学。
  • 视觉文化

    作者:理查德·豪厄尔斯

    《视觉文化》是一本关于视觉文化分析的介绍性书籍,它将有助于加强我们的视觉文化修养。它并不着力于对特定视觉文本内涵的解释,而是试图教会我们独立解析视觉文本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这是一本理论性的书籍,但是,它把理论建立在例证分析的基础上。
  • 另一種影像敘事

    作者:約翰.伯格(John Berger),尚

    :::內容簡介::: ◆美學大師約翰.伯格 vs 專業攝影家尚.摩爾合力探討攝影本質的經典之作! ◆繼《論攝影》、《明室》、《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又一影像思考巨著! ◆薩依德(E. W. Said)譽為「劃時代的原創性影像論述」! ◆探討影像敘事之道的理論與實務之作! 關於影像,我們總是思索: 何謂真實?攝影是紀錄,還是另一種呈現? 影像與文字間有何關係?我們可否不用文字,全然用影像來說故事,來思考? 什麼是照片?照片意味著什麼?它們是如何生成的,又如何被使用、被詮釋? 當代美學評論界最具影響力的作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與瑞士知名攝影家,首度以理論和實務結合的方式,為讀者揭示攝影的本質。 本書以極具創發性的方式寫就,主要分成四個部分: 首先,尚.摩爾(Jean Mohr)書寫他作為攝影家的各種實務經驗,尤其將焦點放在照片的意義為何總是「曖昧不明」一事上。一張照片,就像一個「相遇之所」(meeting place),身在其中的攝影者、被攝者、觀看者,以及照片的使用者,對於照片常有著彼此矛盾的關注點。這些矛盾既隱蔽,又增加了攝影圖象原本就具備的曖昧不明特性。而影像所具有的這種曖昧性其實正啟發了另一種的影像敘事之道。 第二部分試圖提出一個關於攝影的理論。攝影這種媒材的理論書寫,大部分不是侷限在純然實證的分析中,就是完全陷入美學風格的探究裡。但攝影一事,很自然地在本質上會導引出,關於事物外貌(appearances)意義的探討。 第三部分是兩人想像力合作的成果,由一百五十張沒有任何文字說明的相關照片構成。作者將這一系列的照片命名為「假如每一次……」(If Each Time……),透過連續的影像呈現,訴說一位農婦生命史的故事。這些照片,並非所謂的攝影報導(reportage),而是影像訴說故事的具體敘事實例。 第四部分則試圖探討,在「假如每一次……」當中訴說故事的方式,具有何種理論上的意圖與內涵。 何謂真實?每個攝影家都參與了真實,而他們呈現出的影像,正考驗出他們看到了哪一部份的真實!兩位傑出的影像工作者,解釋了視覺不僅僅只是記錄,更是呈現;剖析了攝影者與被攝者、照片與觀照者、相片瞬間與長存記憶間的緊張關係。 本書延續班雅明、羅蘭.巴特、蘇珊.宋塔的思想傳統,是喜愛攝影者不可錯過的影像思考巨著。
  • 图像理论

    作者:w.j.t.米歇尔

    何为形象?形象与词语的关系如何?何为图像?图像与文本的关系如何?何为图像理论?图像理论在关于文化、意识和再现的批评理论中位置如何?美国最重要的视觉艺术批评家和图像理沦家之一W.J.T.米歇尔以生动的理论阐述和具体的文本分析回答了所有这些问题。《图像理论》与其姊妹篇《肖像学》一起宣告了批评理论中“语言学转向”的结束,指明了“图像学转向”的新方向,为刚刚兴起的视觉文化研究铺垫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这部书的编写方法倒有些类似于相册。它是再现固有的具体问题的快照集锦,针对特殊场合和特定的历史时刻,作者把这一历史时刻称为后现代主义末期,即“图像转向”时期。如果说本书有一个整体性的话,那就是坚决主张对几个简单问题做出多种回答。这几个问题是:图像是什么?图像和语言有什么关系?上述问题为何具有理论意义或者实际意义?
  • 视觉文化研究读本

    作者:陈永国 编

    《视觉文化研究读本》主要内容:视觉文化是感知的文化。感知是人与世界进行交流的最重要渠道,因此也表示人与世界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沟通。本雅明与视觉文化、摄影与形象的修辞、风景与记忆的政治、绘画与视觉阅读、影像与视觉叙事、身体与视觉感知、女性与对抗性注视……读本从多个角度展示了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