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评论

  • 声声不息

    作者:[法] 让-保尔·古

    《声声不息》是让—保尔·古的一本文学评论集。在这里,我们找得到那个时常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的作家理性的另一面。全书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中间人”里收集了作者八篇评论文字,评论的作家横贯内外,纵涉古今,评论的角度也是各有不同。但这些文字分而不散,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引文在其中屡次复现。第二部分“小说的行文”则是作者在抛开具体作家作品后,进行的一场纯粹思辨的游戏。这些文字最清晰也最直接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理念与文学观。在这里,作为译者,我想咬文嚼字一番,进行一次“释题”的尝试,从而对其中的某些观点给出译者个人的一些阐释,供读者参考批评。先从借用瓦莱里语作题头这一事实本身谈起。 “声声不息”,这是瓦莱里在谈及19世纪下半叶法国著名小说家于斯曼斯时所涉及的概念。在具体的语境中,我们暂把它译为“延绵不息”的声音。让—保尔·古以诗人瓦莱里的话作为一本小说论集的镇文之宝,并断取“声声不息”赫然印于封面作标题,在译者看来,这其中其实并无借光之嫌。细读作品,读者们会发现,瓦莱里在这里其实是一个被批判的对象。说到此,自然不得不先提一提作者对于小说与诗歌的态度。 让—保尔·古认为,法国文坛似乎有这么一种传统:诗人面对小说,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优越感。诗人们脑子里普遍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体裁”等级观念,似乎严格的要求、真正的言语经验、存在体的运动及其栖息之处、一切写作的源头等等,所有这些都属于诗人的王国,而小说却只能“让人们感到被填饱的愉悦”,是一种“玩意艺术”(福楼拜语)。瓦莱里这位“用诗来攻讦小说的专家”就曾说过,小说是一种次要的题材,因为它是抽象的,没有严格形式的。证据就是:小说中充斥着无用的“细节”,远不及诗歌那样具有精炼的形式。让—保尔·古认为,这是长期以来诗人在文坛上产生的威胁所致。作为小说家,诗人的傲慢和小说家的卑微使得他从心底里感到愤愤不平。 然而,尽管心情是气愤的,让—保尔·古的头脑却是清晰的,而他反驳诗人(尤其是瓦莱里)的手段则更是巧妙的。瓦莱里在攻讦小说的弱点时曾说,“诗不会因为起过了作用而丧失生命”,因为“诗可以在形式中重生,它促使我们照搬原样对其进行重构”。至于小说,则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它属于散文,而散文只要概括一下即可。这里的关键词其实在“形式”和“重构”二字,这也是小说与诗的重要区别。让—保尔·古巧妙地以这句话为切入口,以巴尔扎克的小说为文本例证,天才般地提出了“公式句”的概念(上卷第五章),并指出:首先,小说中的这些“公式句”,不是什么“无用的‘细节’”,而恰恰相反,它们聚集了一篇文章价值的主要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小说也不仅仅是什么愉情悦目的“玩意艺术”,可以读过即扔,而是一种“专制艺术”。反借瓦莱里的话来说,小说也会“促使我们照搬原样对其进行重构”。因为所谓的“公式句”,并不是一条信息,如果它脱离了赋予其价值的整个小说体系,就成了一句无用的陈述。我们只有通读过孕育公式句的整篇文章,才能真正理解它们的意义。就这样,作者不另立名目,借瓦莱里诗论中的原句,便为小说澄清了莫须有的罪名,将“声声不息”四个大字悬于封面,作为对小说境界的阐发,不知是否会因为其中蕴含些许讽刺的机锋而更显有力? 现在来谈谈“声声不息”这几个字本身。首先,我们在此并无意对瓦莱里的这段话溯本求源,因为这里的“声音”概念,是被让—保尔·古替换后使用的,与原意不一定吻合。因此,我们所要做的,是试图探寻让—保尔·古视野中的“声声不息”。先从“声”(la voix)字说起。 让—保尔·古在论及《马尔多罗之歌》和《阿尔戈古堡》时(上卷第六章),曾对他所谓的“声音”有过一个定义:“这种声音是一串连续的流动体,是它的口述性所具有的节奏,这种节奏来源于身体而非言语表达。”我们特别注意到这样几个字眼:“连续的”、“口述性”和“非言语表达”。这让我们联想到作者的创作经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始终有一个兴趣的焦点,即“书写内在话语和‘对声音的感知’”。上文曾提到作者写作《飞地回忆录》时的特殊手法,他在录制工人叙事的过程中所感兴趣的,不是他们具体说了什么,不是“言语表达”(le parlé oral),而是声音的在场,是“口述性”(loralité)。在作者看来,这种口述性是每篇文章中的“身体”成分,这种声音“与作品的节奏一样,也处于身体和言语活动之间”,是“身体与语言之间的通灵者”(上卷分第六章,下卷第十章)。而由于这是一种内心的话语,是瓦莱里所说的“意念的流动”,因此它是一种稀音之声,是“沉默的话语”,“我们无从听见它”(下卷第十二章)。作者在文学创作中所要考虑的,正是如何运用文学的方法彰显这种声音的口述性,因此,他在许多创作中(尤其是早年的几部作品中),都安排了一个叙述者—作家的在场,并寻找各种话语情境,以便给沉默话语的语言表达活动确立一个近乎真实的框架。当然,这只是其中的方法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小说的行文上做文章。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7年撰写的《艺术的窄桥》一文中曾说:“如果你们将散文从众多小说家强加给它的驮兽的苦役——承受细节的重负,赘满成斗的事实——解脱出来,它便能够升上云霄,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呈螺旋形和圆形上升……”在让—保尔·古看来,这番话在颠覆传统小说观念过程中具有代表性。他在作品中一再强调,小说不仅不等同于叙事,而且小说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恰恰就是“剥离了叙事之后,小说中剩下的东西”(下卷第十章),即小说的行文特征。而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则又属行文的连续性,因为它与作者力图再现的“声音”密切相关。前面我们曾经说过,这种无言之声是口述性的一种节奏,是身体保留在语言中的成分。而让—保尔·古认为,节奏的产生离不开连续的行文,它是文章中“冲动(élan)与缓置(posé)的连续运动”,在连续的行文中,我们能发现“冲动的再推进与起伏顿挫”,即节奏。在译者看来,要理解这段话并不困难。这里的“无言之声”或许就可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心声”。写作之难不在于达意,而在于如何使得 “心声”曲尽其妙,而又不露工于技巧的痕迹。“心声”时而一泻千里,时而九曲回肠,其中的“冲动与缓置”之微妙因作者的风格而易。但不变的是,只有当作家对于句式长短张弛的拿捏达至炉火纯青之境,句子与句子间的衔接已成珠圆玉润之态时,“无言之声”才有可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真正让读者感受到其呼之欲出的张力。因此,行文的连续性与“声音”的喷薄而出是陈陈相因的。用让—保尔·古的话来说,“行文与声音相遇,这种从未有人听闻的声音就是行文之声”(下卷第十章)。 那么究竟何为“连续的行文”?福楼拜曾说:“连续性铸就风格,正如持久成就美德。”因此,所谓连续性,首先是一种文学性,是文学实践者,或让—保尔·古意义上的“连接者”所要追求的目标。“连接”(这个词可以看成全书的一个关键词)产生运动,推动文本前进,从而成就连续。而所要连接的对象,“从意象到句子,句子到片断,片断到整本书”,贯穿整部作品。如果说小说的写作以无序的世界为对象,那么小说的作者——连接者——有所作为之处,正在于“将形式与一致性赋予原本无序的、异质的、极大丰富的系统”(下卷第九章),在于人为地制造一种秩序。当然,这还不是最终目的。让—保尔·古将一部作品形象地比喻为一个“团块”,而被连接之手揉捏进这只团块的素材,并非是同质的,而是丰富多姿的。因此,他认为,在人为地建立统一秩序的同时,又使得这种一致性或极大丰富性不失明显,这才是连接的境界。 如何才能达到在矛盾中统一的这一境界?让—保尔·古谈到了文章的“厚度”。在他看来,文章中的时间因素是产生厚度的源泉。一篇文章中具有多个时间点,连接者正是在将这些时间串联在一起的过程中,使得文章变得密集,厚实。按照作者的说法,这应当是文学中一个值得忧虑的因素。为了解决文学思考中的这种忧虑,作者便会寻找那些“总是倾向于置身在我们和这样的文学之虑中间”的“中间人”(上卷第六章)。在这本书中,让—保尔·古选择了夏多布里昂和他的《墓畔回忆录》(论朱利安·格拉克和让·蒂博多的文字,讨论的也是时间的问题)。因为夏多布里昂认为,作家(在让—保尔·古看来,尤其是小说家)可以“连接”一切,写作一切,“世界其实可以被一览无余地写进一本书中”。在时间处理方面,他曾用自己的妙笔,在“区区几页间”,“构筑了五个时间层次,它们交织得天衣无缝,以至于我们很难辨认出哪一个是我们阅读的当下”;甚至“当下”对于我们来说都变成了“一种回忆”。这是夏多布里昂的能耐,而在让—保尔·古看来,这更是“小说的能耐”,因为“我们正是将《墓畔回忆录》当做小说来读”(上卷第二章)。无疑,作者又不失时机地为小说献上了一首赞歌。 当然,让—保尔·古是在现代性美学的大背景下,在断裂、瞬间、不连续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共识的语境中提出作为一种诗学标准的“连续”(上卷第六章,下卷第十二章)。从现代性的角度去观照让保尔古的诗学,或许不失为一条挖掘个中深意的途径。 他曾这样坦诚地说道:“个人认为,在行文之声的产生过程中,句式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我将句式视为产生行文连续性的本质原则。不论之前我们要经过多少迂回,去制造时间的衔接、张力、时间运动以及产生非线性化的意象编织,最终成为连续行文核心的,还是句式。句式由此成为一种工具,它使得生命冲动的作用得以发挥,这种冲动的能量与具有摧毁之势的自由能量两相抗衡。”(下卷第十章)人们曾经一度认为,小说的艺术手法(包括句式)总是服务于小说的主题,总是第二位的,让—保尔·古却不这么想。在他看来,句式无需“要像次要角色那样在语言的舞台上消隐自我。句式的作用在于混淆视听,它无需躲到它要为之服务的意义背后。在读者与它所展示的对象之间,句式可以有属于自己的厚度和物质。”作者以洛特雷阿蒙的《马尔多罗之歌》和格拉克的《阿尔戈古堡》为例,精彩地阐述了句式所产生的独特魅力:“推动文本前进的力量,文本的活力,张力,游走在文本的两个极端、促使作者之手和读者之手一往无前地前进、继续前进,去翻开一页又一页的那种急迫的力量——这种推动力,张力,以及促使小说运动的力量,都从同一个源头汲取能量,这个源头就是句式的原动能量……”(上卷第六章) 问题探讨至此,似乎还没有完结。理想的句式结构是文章的能量之源,那么,什么又是这样的句式之源?让—保尔·古针对此提出了“要求”的概念(上卷第三章),把问题又拉回到宏观层面上来。译者认为,这不是一个玄奥的文学命题,更多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学追求。作者似乎有意在作品启幕时,就给读者们呈现出克莱斯特和塔索这两位文学巨匠。他们的国籍与时代均不相同,却对艺术有着同样惊人的执著,以至于当他们发现无法以有生之涯,成就无尽之艺术的现实时,绝然自毁呕心沥血著成的手稿,在未完成的经验中弃世而去。这一举动本身就是一种追求的象征,象征着对于无尽的艺术境界的无尽追求。或许,克莱斯特和塔索的文学生命,就因为这充满哲思的壮丽一笔而从此变得完满,又或许,这,就是对何为“不息”的最好解释。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也许两句杜诗,足以曲尽让—保尔·古的文意。翻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译完一本《声声不息》,回头看去,不经意间已跋山涉水走过了好一段征程。其间的山重水复也好,柳暗花明也罢,都成为这次“奇遇”中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在我生命的经验柱上刻下一道道清晰的印痕。其实,开头许先生的话,我只引了一半,偷偷留了半句来收尾。他说:“翻译是一种历史的奇遇,是作家和译者心灵的共鸣。一个好的作家,只有遇到一个好的译者,才能碰撞出一段好的姻缘。”我当然不敢妄称自己一定是个“好的译者”,更没有克莱斯特与塔索那样惊世骇俗的勇气,我只甘愿做歌德笔下的“译者—媒人”,通过一本《声声不息》,激起读者们揭开让—保尔·古半遮半掩的面纱之欲望,让我一个人的“奇遇”在更多的人身上继续下去。如果真的能这样,总算可以成就一段良缘佳话,即使被歌德讽刺一番又有何妨?
  • 终南山的变容

    作者:川合康三

    《终南山的变容》是京都大学杰出学者川合康三教授历年所作中唐文学研究论文的结集,也是他多年研究唐代文学的心血结晶,所收二十二篇论文时间跨度近三十年,不仅能从广阔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史背景中把握具体问题,还能抓住文学表现的核心,深入阐述作家作品的艺术心理和艺术特征。
  • 解读博尔赫斯

    作者:残雪

    在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代表;在黑格尔的词典里,它是哲思的别名。而在鲁迅的生命世界中,它更是人格意志的指称。鲁迅一生都在寻找中国的猫头鹰。他虽不擅丹青,却描画过猫头鹰的图案。我们选取其中的一幅,作为丛书的标志。 我们渴慕智慧,我们祈求新声。这便是“猫头鹰学术文丛”的由来。
  • 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中、下)

    作者:刘大杰

    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近世中国文学通史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巨著。上起殷商,下迄清朝,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全书论述精彩,“成一家之言”,在众多同类著作中独树一帜,久享盛誉,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价值。今首次以简体字版推出全本,更便于读者阅读与欣赏。
  • 法兰西文学大师十论

    作者:柳鸣九

    本书精选作者对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左拉、萨特等法国文学巨匠评论与鉴赏的研究成果。 一个国家的文学发展史,归根结底,就是作家作品的出现史。作者多年来致力于法国文学史的研究,其中最基础性的工作――作家作品研究,对读者尤具参考价值。作者在最大限度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高屋建瓴而又极具感性色彩地做出自己独树一帜的分析、判断、思考,言必有据,以恢宏大度的理论气势与文采斐然的风格,由点及面地勾勒出法国文学史上最精彩的十大景观。
  • 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100年精选

    作者:崔权醴

    《时报》书评选择有名气有份量的作品,登载有个性有口味的书评,几乎收录了西方文坛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以来各个阶段的一时之选,本书所选篇章,评论的观点,乃至行文风格,译笔的基调,也正等待着读者的见仁见智,细加揣摩。
  • 拾稗者

    作者:止庵

    止庵是有创作实力的学者,他的阅视野非常广泛。这里集中了他对外国小说和与小说有关的电影的评说。缜密的思考、平实的文风,蕴含着他的学识与素养。   本书包括两部分。其一是阅读外国小说的札记。陆续写了多年,写的时候并无计划,编在一起也就缺乏系统。有几位素所推崇的作家未能谈及,譬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布尔加科夫、卡尔维诺等;关于卡夫卡,也应该另写一篇像样的东西。好在来日方长,以后再写不迟。其一是对若干小说与据此改编的电影所作比较,但着眼点仍在小说方面。原本打算专门写本书的,前年秋天起手后,一直不很顺利,拖到现在还没写到一半篇幅,或许就此打住也好。然而即便自家之事亦难以逆料,没准有朝一日把它给完成了亦未可知。不过对我来说,读书才是正事,文章写成固为一得,写不成亦谈不上损失也。
  • 论小说十家

    作者:赵园

    这是文学研究中最见功力的作家论,虽名为《论小说十家》,却是以郁达夫、老舍、吴组缃、张天翼、沈从文、路翎、骆宾基、端木蕻良、萧红、张爱玲十人为主,论析了现代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十几位作家。作者将思想史研究、历史与社会批判及文体分析融为一体,通过敏锐的感受和独特的诠释,深入到作家精神世界的内,再去对作品进行社会定性和艺术判断,从而她的每一个“作家论”便摒弃了主题先行,而最大可能地贴近每一个作家;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关注和兴趣又是她所有文学研究的动力和出发点,并贯穿始终。
  • 山胡桃小姐

    作者:(美)卡罗林·舍温·贝利

    一部获美国纽伯瑞金奖的优秀儿童文学,由译者首次引入我国。在美丽的山丘镇上,住着一个叫山胡桃小姐的小木偶,她是由镇上开杂货铺的基土拉女士做出来,送给布朗祖母家一个叫安的小女孩的礼物。 在安的陪伴和照顾下,山胡桃小姐在属于她自己的家一个用空玉米棒子做成的小屋里过得无忧无虑。但是好景不长,冬天来了,安和布朗祖母一家人要搬到波士顿的女士俱乐部去,山胡桃小姐被留在了乡下。这让具有优越感并有点傲气的山胡桃小姐非常伤心和害怕,她自己该怎样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季呢? 最终,山胡桃小姐在几位邻居的陪伴和帮助下,改掉傲气,顽强地克服困难,和朋友友好相处,快乐地度过了寒冬。然而,就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松鼠——这个亦敌亦友的家伙却让山胡桃小姐的生命发生了转折——故事用了个让你想象不到的情节结尾……
  • 《西游记》漫话

    作者:林庚

    《大家小书: 《西游记》漫话》是诗人、文史专家林庚先生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西游记》是以童话的方式反映市民社会的英雄理想。作品围绕孙悟空的形象出发,展开了对《西游记》背后更深的内涵,驳斥了关于孙悟空性格与农民起义相对等这一论点,提出孙悟空更多地源于市井文化,《西游记》中描绘的神魔世 界,和世俗市民社会息息相关。
  • 致理想读者

    作者:李敬泽

    著名文学评论家、青年作家“教父”李敬泽最新精选集 详解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各大评奖过程 为中国文学把脉,盘点当下写作现状 论说莫言、贾平凹等文坛大腕,点评数十位青年作者 本书是著名批评家李敬泽最新著作,精选了他近年来的重要批评文章和访谈,其中既有对新时期文学的总体性论述,也有对大量新锐作家和新的文学现象的细致剖析,几乎囊括了21世纪以来所有重要的文学论题,观点新颖独特,文字极具可读性,可谓是一部对当下文学世界的精彩注释。 李敬泽的批评有很强的现场感,是对文学和文化生态第一手的观察和评说,向以立论独到、艺术感觉敏锐、文字活泼生动著称,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 批评的准备

    作者:张定浩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涉及近年来颇有影响的二十余位当代中国作家及其作品,分为四辑。这批文章有一些很短,另一些稍长一点,但它们相互交叉,先后引发类似的问题,与其称之为文学批评,不如视之为一种批评的准备,一种尝试用最笨拙的方式审视文学现场的努力。 “苏格拉底认为,假想一个人具有一种他实际上并不具有的美德,这是接近疯狂的行为。这样一种假想显然比与之相反的对一项绝对恶行的疯狂迷恋还要危险。因为对绝对恶行的疯狂迷恋还有治愈办法,而前者则会让一个人或一个时代一天天变坏,也就一天天不公正。 ” ——尼采《历史的用途与滥用》
  • 张爱玲的文学世界

    作者:陈子善,止庵

    本书是对二〇一〇年张爱玲北京纪念研讨会的全记录,共分为“张爱玲的文学视野”、“张爱玲的双语创作”、“张爱玲与视觉艺术”、“张爱玲的晚期风格”四个部分共十二篇论文,出自两岸三地最权威的张爱玲研究专家之笔。一年来,与会专家学者对各自的文章做了多次、深度的修订,编排中插入了现场讲解的PPT内容插图,力求为不能亲临现场的读者还原研讨会的盛况,升华阅读视角,了解全方位的张爱玲。 本书另有附录“张爱玲大事记”,以年表形式记录了张爱玲一生的生命经历和创作历程。 张爱玲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特别的存在,是文坛上永恒的传奇。她俘虏了众多读者,“张迷”遍布全球;她的才情影响深远,独成“张派”一脉;“张学”渐成一门显学。近年来,随着《小团圆》等作品的发现、张爱玲新版全集的出版,张爱玲的文学魅力又一次席卷了华文世界,她更已上升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适逢张爱玲冥诞九十周年、逝世十五周年,台湾皇冠文化、香港皇冠文化、北京新经典文化和青马文化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为张爱玲举办了盛大的纪念、研讨活动。这是大陆地区首次举办大规模的、纯粹交流研讨性质的张爱玲纪念研讨会,遍邀海内外张爱玲研究专家,为读者做深入浅出的讲解与导读,让大众真正了解一个妙笔绘世的张爱玲、一个真实的张爱玲、一个全方位的张爱玲。
  • 红楼梦辨

    作者:俞平伯

    本书系“红学经典丛书”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三卷。上卷专论高鹗续书一事,因为如不把百二十回与八十回分清楚,《红楼梦》便无从谈起。中卷专就八十回立论,并述作者个人对于八十回以后的揣测,附带讨论《红楼梦》的“时”与“地”这两个问题。下卷最主要的,是考证两种高本以外的续书。其余便是些杂论,作为附录。
  • 小说

    作者:邵毅平

    《智慧中国文学》“四季”套书一套四种,从“智慧”角度诠释中国古典文学四大文体,具有作者独特的视角、文笔与写法,既富深湛的思致和学理,又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是其中的第二种“夏卷”,主要诠释中国古典小说中所呈现的智慧,从“人性的枷锁”、“存在的荒谬”、“愿望的喜剧”、“心理的黑洞”“好人的报酬”、“恩仇的世界”、“犯规的乐趣”、“他人的地狱”、“人际的宿命”、“男人的困惑”、“情欲的深度”、“作者与读者”等十二个方面,探讨中国古典小说如何洞达人性,以及在其古老外衣下那无与伦比的现代性。 本书在大陆曾热销而又绝版,在台湾先后由多家出版社出版,并常销十余年。现由作者精心修订重版,纳入本套书中,是为定本。
  • 玄意幽远

    作者:戴燕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引发后人无限遐思的重要时代,其学术思想、文化艺术的独特内涵尤能激发古今有识之士的无穷想象。本书通过对这一时期主要哲学思潮——魏晋玄学的专题讲说和具体论列——如名教与自然、谈无说有、才性之辨等等,集中展现了魏晋士人对于深邃幽渺的精神世界的不懈探求,力图全面地呈现魏晋思想、文化与人生的总体风貌。作为一种介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通俗读物,本书以其特有的深入浅出、亲切感人引领着读者步入一个激情与思辨相碰撞的历史天地。
  • 《人间词话》导读

    作者:王国维

    《 导读》除了对《人间词话》中的每则论述都作了精到的注释外,还有一定的评释,帮助进一步理解文中的精深内容。书中对每则论述都拟了一个标题,这既概括了内容,也反映了文中的精髓,是《《人间词话》导读》亮点之一。《人间词话》,近代中国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堪称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全书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书中提出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词学理论,在中西文艺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这本导读是一本普及和提高诗歌赏析能力的普及读物。另外《《人间词话》导读》针对性强,书中的“迁移训练”直按由理论到实践,引导读者学以致用,去解决在鉴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文学的常道

    作者:谢有顺

    《文学的常道》主要内容:当代中国的文学史,是当代中国社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从来都是与文学批评紧密相连的。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中国作家们创造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的新历史辉煌,这中间文学批评发挥了应有的特殊作用。 是为了回顾和总结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研究与批评的历程,以及他们为中国当代文学所作的贡献,也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文学事业,由作家出版社特别组织编辑的,辑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当代评论家谢有顺的作品,这些集子都是他在自己文学研究与批评作品中挑选出来的。这不仅仅是批评家自己的成果,也代表了当今文坛批评界的最高水准,同时它又以不同的个人风格闪烁着这些批评家们独立的睿智光芒。
  • 共悟红楼

    作者:刘再复,刘剑梅

    刘再复、刘剑梅父女两代学者关于《红楼梦》的对话。首先由女儿刘剑梅抛出一个想法(或者问题),引发父女两人的共同探讨,各执一词或殊途同归,向读者展示了父女二人的思考轨迹。特别地,父女二人从剑梅关注的女性主义视角出发,从另一个层面再次挖掘了《红楼梦》这部中国最丰富的“人性宝藏、艺术宝藏”、“思想宝藏、哲学宝藏”。
  • 迟来的封赏

    作者:《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编辑部

    本书收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七、八两个月(共十期)的访谈、特稿、书评、随笔文章,主要内容包括爱国货就是爱国,最辣的思想家,迟来的封赏,几本台湾老游记,牢中作业,光棍缔造文明,吓人的新知,故事中套故事,世俗时代的死亡问题,麻雀和我,从霞飞路说起,陆小曼为李仙根模马,不悔少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