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评论

  • 儿童文学小论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作者:周作人

    张一渠君是我在本省第五中学教书时候的同学。那时是民国二年至六年,六年春季我来北京,以后没有回去过,其时张君早已毕业出去了。十九年冬忽然接到张君来信,说现在上海创办儿童书局,专出儿童一切用书,叫我给他帮忙。这事是我很愿意做的,因为供给儿童读物是现今很切要的工作,我也曾想染指过的,但是教书的职业实在是忙似闲,口头答应了好久,手里老是没有成绩,老实说,实在还未起手。看看二十年便将完了,觉得这样迁延终不是事,便决心来先编一小册子聊以塞责,待过了年再计划别的工作。写信告诉张君,他也答应了,结果是这一册《儿童文学小论》。 这里边所收的共计十一篇。前四篇都是民国二三年所作,是用文言写的。《童话略论》与《研究》写成后没有地方发表,商务印书馆那时出有几册世界童话,我略加以批评,心想那边是未必要的,于是寄给中华书局的《中华教育界》,信里说明是奉送的,只希望他送报一年,大约定价是一块半大洋罢。过了若干天,原稿退回来了,说是不合用。恰巧北京教育部编纂处办一种月刊,便白送给他刊登了事,也就恕不续做了。后来县教育会要出刊物,由我编辑,写了两篇讲童话儿歌的论文,预备补白,不到一年又复改组,我的沉闷的文章不大适合,于是趁此收摊,沉默了有六七年。民国九年北京孔德学校找我讲演,才又来饶舌了一番,就是这第五篇《儿童的文学》。以下六篇都是十一二三年中所写,从这时候注意起儿童文学的人多起来了,专门研究的人也渐出现,比我这宗“三脚猫”的把戏要强得多,所以以后就不写下去了。今年《东方杂志》的友人来索稿,我写了几篇《苦茶随笔》,其中第六则是介绍安特路阑(Andrew Lang)的小文,题名《习俗与神话》,预计登在三月号的《东方》之后再收到这小册里去,不意上海变作,闸北毁于兵火,好几篇随笔都不存稿,也无从追录,只好就是这样算了。 我所写的这些文章里缺点很多,这理由是很简单明显的,要研究讨论儿童文学的问题,必须关于人类学民俗学儿童学等有相当的修养,而我于此差不多是一个白丁,乡土语称作白术的就是,怎么能行呢?两年前我曾介绍自己说,“他原是水师出身,自己知道并非文人,更不是学者,他的工作只是打杂,砍柴打水扫地一类的工作。如关于歌谣童话神话民俗的搜寻,东欧日本希腊文艺的移译,都高兴来帮一手,但这在真是缺少人工时才行,如各门已有了专攻的人,他就只得溜了出来,另去做扫地砍柴的勾当去了。”所以这些东西就是那么一回事,本没有什么结集的价值,夫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这个道理我未尝不知道。然而中国的事情有许多是出于意外的。这几篇文章虽然浅薄,但是根据人类学派的学说来看神话的意义,根据儿童心理学来讲童话的应用,这个方向总是不错的,在现今的儿童文学界还不无用处。中国是个奇怪的国度,主张不定,反覆循环,在提倡儿童本位的文学之后会有读经——把某派经典装进儿歌童谣里去的运动发生,这与私塾读《大学》《中庸》有什么区别。所以我相信这册小书即在现今也还有他的用处,我敢真诚地供献给真实地顾虑儿童的福利之父师们。这是我汇刊此书的主要目的,至于敝帚自珍,以及应酬张君索稿的雅意,那实在还是其次了。民国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周作人序于北平。
  • 周汝昌点评红楼梦

    作者:周汝昌

    《红楼梦》之伟大,在于她以一部小说而得以成就一门学说,即“红学”。“红学”本是清代文人学士的戏谑之称,其学术地位的确立,当归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红学的创建,有人甚至说“这一件大功,值得凌烟阁上标名”,足见新红学的成就及影响。  更有王国维、蔡元培、胡适等博学硕儒以大宗师身份对《红楼梦》予以点评,进而以专著行世,对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观点以今日来看,未必句句信而有征,然其不囿成见、独辟蹊径的治学精神仍然值得借鉴、发扬。  本丛书所选作者皆是“红学”名家或在其他领域卓然成家者,以期读者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红楼梦》。所选文章不以学术观点、文化背景、政治倾向为取舍;在形式上也是长篇宏论与短篇杂感兼收;就时间来说,跨度较大,在做技术加工时,亦尽量保持其原貌;为兼顾学术性与趣味性,不以发表时间先后为序编次。
  • 塞壬的歌声

    作者:格非

    《塞壬的歌声》是格非首次结集出版的散文随笔集,收集了他有关小说写作的奥妙、细节、方向等方面写作的散文随笔文章近三十篇。在这些文章中,他对卡夫卡、托尔斯泰、福楼拜等世界著名文学大师及其代表作品的精彩解读令人耳目一新。他所写下的关于音乐艺术和电影艺术的精美散文,则显示了一个颇有成就的先锋小说家丰富而高雅的艺术趣味和对顶尖艺术的非凡颖悟。 收在书中的《废名的意义》一文是格非的博士学位论文。文章除了见解新颖独到之外,写作方式和角度也都体现了作者作为先锋小说名家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特点。
  • 小说坊八讲

    作者:张炜

    作者是一名作家,其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0 年3月至6月,受邀任香港浸会大学驻校作家,主持“小说坊”讲授小说写作(该大学每年聘一位作家任驻校作家,主讲小说坊,之前有陈映真、亚痃等五位作家受邀),以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方式和角度,紧密结合自身的写作经验,讲述了小说创作的几个主要环节。为什么理解人性是写作者的基本能力?为什么他人的文字能深深触动我们的心灵?为什么作家创作的世界会拥有它自己的生命?五堂主讲,讲语言、故事,讲人物、主题,讲修改的每一个环节;三次班访,谈阅读体验,谈艺术技法,谈道德勇气和人生哲学。二十余课时的讲座,是作者对自己写作理念的系统论述,更是对当代写作教学的反思。
  • 圣经叙事的艺术

    作者:[美] 罗伯特·阿尔特

    《圣经叙事的艺术》旨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圣经的叙事艺术。在前两章里,作者从两个方面来着手解释,一是这种引导的必要性,二是其概念原理。《圣经叙事的艺术》的既定目标乃在阐明圣经叙事的一些独特的艺术原则。书中列举了许多实例,不论长短,都配有评析,并始终是为了举例说明基本原则,而不是为了全面地或就个别段落进行评论。这里所讲的圣经仅指希伯来圣经。
  • “垮掉一代”及其他

    作者:文楚安

    《"垮掉一代"及其他》收入作者历年来有关“垮掉一代”研究的文章以及其他关于英美文学、文化、翻译理论的文章,涉及马克·吐温、海明威、马尔卡姆·考利、约翰-契弗、罗伯特·潘·沃伦、约翰·厄普代克、纳博科夫、约瑟夫·海勒等重要作家和诗人.以“垮掉一代”为主。 这不仅仅是一部文学评论集,更重要的是,作者用其世界性视野,从历史、现实、文学、文化等角度,多方面地考察了这一具有世界性影响,而且至今不衰的重要思潮,联系到“垮掉一代”,尤其是其代表作家艾伦·金斯伯格的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力图正本清源.澄清长期以来“垮掉一代”在中国的误读。《"垮掉一代"及其他》既有学术价值,亦不乏可读性,是国内包括华人世界第一部、也是最权威地深入介绍“垮掉一代”的著作。
  • 诗艺

    作者:[阿根廷] 博尔赫斯

    演讲集。一九六七年秋,博尔赫斯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就诗的地位、隐喻模式、小说与诗、音韵与翻译等展开六讲。讲座录音带在图书馆尘封三十多年后,由时任西安大略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的凯林–安德•米海列司库整理出版。全集广征博引,涉及从古至今诸多文学现象,又有着口语化文本的不拘形式感,娓娓道来,收放自如,“《诗艺》是一本介绍文学、介绍品位,也介绍博尔赫斯本人的书……博尔赫斯跟历代的作家与文本展开对话,而这些题材即使是一再反复引述讨论也总还是显得津津有味。”
  • 亲近文学大师的七十二堂课

    作者:邱华栋

    《亲近文学大师的七十二堂课》(四卷本)当代著名作家邱华栋先生,以睿智的观察、精密的思考、深切的体悟,对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海明威等72位现当代世界级文学大师进行了全面的评述,从作家的生命历程与社会发展的变迁,从文学自身的传统到时代思潮的相互激荡,整合了文本、生平、个性、国族、宗教、政治、经济、地理等一 切相关方面,凝铸成一部丰富、多元、深厚的当代精神史。在这里,我们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再次精神相遇。
  • 李欧梵论中国现代文学

    作者:李欧梵

    这本论文集收集的是李欧梵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部分论文。其中对现代性的追问,对边缘意识的思考,至今依然令人警醒;对中国现代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宏观思考,体现了很高的理论立足点;对郁达夫、张爱玲的重新阐释,显示了扎实的文本细读的功力;最后两篇纪念夏济安和史华慈教授的文章,则充满着对老师无比的敬意与深刻的怀念。这些写于不同时期的论文,记录了李欧梵学术生命中值得珍惜的时光,彰显着李欧梵宏阔的学术视野,更体现了李欧梵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处境一以贯之的人文关怀。 《李欧梵论现代中国文学》目录 编辑缘起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总序 自序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与文学的现代性及其问题 身处中国话语的边缘:边缘文化意义的个人思考 论中国现代小说的继承与变革 后现代时期的经典(重)读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研究方法 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和“现时感” 引来的浪漫主义:重读郁达夫《沉沦》中的三篇小说 通俗文学研究断想 光明与黑暗之门——我对夏氏兄弟的敬意和感激 重读《寻求富强》:史华慈思想史研究风格与方法断想
  • 自己的园地

    作者:周作人 著,止庵 校订

    《自己的园地》分三辑,共五十六篇,其中“自己的园地”“绿洲”接近文艺批评,“茶话”则属于杂感随笔。“绿洲”意趣盎然,其手法为作者此后随笔创作多所沿袭;“自己的园地”则是作者此阶段文艺思想的一面镜子。 “所谓自己的园地,本来是范围很宽,并不限定于某一种:种果蔬也罢,种药材也罢,――种蔷薇地丁也罢,只要本了他个人的自觉,在他认定的不论大小的地面上,应了力量去耕种,便都是尽了他的天职了。” 阿英说:“‘自己的园地’一辑,确立了中国新文艺批评的础石,……《沉沦》《情诗》二评,在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上,可说是很重要的文献。”可以说,周作人的文艺批评理论,到此时遂告完善。
  • 细读经典

    作者:马原

    首次完全收录先锋小说作家马原vs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马原文学讲稿关于人类大师的精彩赏析经典名著的名家导读
  • 时间的玫瑰

    作者:北岛

    北岛的诗歌评论集。 北岛以自己的标准拣选了20世纪最伟大的九位诗人:洛尔迦、特拉克尔、里尔克、策兰、特朗斯特罗默、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艾基,和狄兰·托马斯,这些诗人经历悬殊,诗风各异;北岛逐一梳理他们的诗歌人生,细读他们的经典名篇,并对其中文翻译进行多版本比较,呈现出诗歌翻译中的诸多问题,目的是“弄清诗歌与翻译的界限”:“一个好的译本就像牧羊人,带领我们进入牧场;而一个坏的译本就像狼,在背后驱赶我们迷失方向。” 《时间的玫瑰》全面呈现了北岛对诗人、诗歌及其翻译的理解;他以诗人的敏感,并有限度地借鉴新批评的细读方法,引领读者进入现代诗歌的高地、获取理解的密匙。
  • 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者:(法) 纪德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是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法国乃至整个现代西方文学史、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因其“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以锐敏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而荣获一九四七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是纪德力推陀思妥耶夫斯基为“最伟大作家”的各种文本的结集,是他文学评论的代表作。作为背德者,纪德引陀氏为知己,因为他不但质疑过上帝的存在,还借助“魔鬼”之力,以达揭露恶魔、丑恶、罪孽的目的。纪德甚至认定“陀氏跟易卜生和尼采一般伟大,也许比他们更为重要”。尽管陀氏从思想到行为都是自相矛盾的,他试图从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以及文艺理论等角度直接阐明自己思想的努力全部失败了,但他揭示心灵秘密的挖掘比得上弗洛伊德对精神病人心理的研究,他的小说“实现了一个奇迹”。
  • 红楼梦魇

    作者:张爱玲

    红楼梦魇,ISBN:9787532520015,作者:张爱玲著
  • 夏志清文學評論經典

    作者:夏志清

    如果沒有夏志清的評介,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可能便少了張愛玲、沈從文、錢鍾書這三個閃亮的名字;但也正由於夏志清的極力推崇,讓張愛玲、姜貴、錢鍾書、沈從文等作家登上世界文學舞臺。 夏志清,這是一位在砧板上寫作的,被譽為中國文評第一人的著名中國文學評論家。 夏志清以85歲高齡當選2006年第26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是中央研究院史上最高齡當選院士者,並以罕見高得票率當選,所有院士皆認為:夏志清榮耀遲到三十年。這份榮譽是實至名歸的,早該給夏志清的肯定。因為他們對中國文學的認識,都來自夏志清的著作。 此書選入夏志清自1957年以來在臺港刊物上所發表的10篇文章。其中9篇討論文學,1篇在性質上是追悼夏濟安的散文,但因夏濟安本身是學者、批評家,也是當年臺灣文壇上的重要人物,該文所提供的傳記資料仍是和中國現代文學有關的。在本書中,最重要的篇章如〈張愛玲的短篇小說〉、〈評《秧歌》〉,不僅讚許張愛玲的〈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將過去被視為通俗作家的張愛玲一把推進學術殿堂。 〈愛情?社會?小說〉是夏志清到美國後發表的第一篇中文文章,把該文的標題當作書名,一方面表示一種紀念,一方面因為書中所討論的一切,都和小說、愛情或社會有關。 此書早已絕版多時,消失於書市,如今重新排版校正,以讓新舊讀者們重閱這位中國現代文學評論巨擘的重要經典之作。
  • 世界著名作家访谈录

    作者:王诜 编

    目录 弗罗斯特、福斯特、莫里亚克、 庞德、艾略特、赫胥黎、福克纳、 纳博科夫、海明威、塞弗尔特、 尤瑟纳尔、聂鲁达、辛格、萨特、 雷巴科夫、纳吉布·马哈福兹、 尤奈斯库、西蒙、加缪、艾利森、 贝娄、密勒、鲁尔弗、梅勒、格拉斯、 加西亚·马尔克斯 附《关于文学批评的一席谈》
  • 水浒人物之最

    作者:马幼垣

    水浒研究名家马幼垣以简洁明快之笔触,分析评点二十六位水浒人物:或在众说纷纭中拨云见日,或摒除成见做翻案文章,均平心而论,新见迭出,令人抚掌叫绝。全书并配以六十余帧《水浒》人物之经典插图。
  • 文心雕龙注释

    作者:刘勰

    《文心雕龙》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文艺理论史上,也是一部值得我们引为自豪的杰作。《文心雕龙》是既总结前人创作经验,更针对当时创作倾向,也汇总了历代文学理论成就的一部重要著作。《文心雕龙》涉及的问题相当繁富,用典较多,更以骈文谈理论,这就给今天的读者造成一定障碍。这本译注企图为扫除文字上的障碍而略尽微力。
  • 周汝昌梦解红楼

    作者:周汝昌

    周老年届九旬,精研红学七十余载,可谓博大精深。八十年代末以来,目虽坏而笔耕不辍。本书收入周老的红学随笔近八十篇,由其小女儿周伦玲女士尽心编辑,内容大致分为经历、赏析、版本、考证、人物、传记等几大方面,每篇文章都启发新知,引人入《红楼》之胜境。周老亲自为本书写序题诗,精彩纷呈。本书还收录了清代《红楼》名画家改琦的稀世《红楼》人物彩绘数帧,属首次公开面世。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

    作者:维·什克洛夫斯基,德·佛·扎尔斯基,赫尔

    内容简介 本书为"思想文库·文学与思想"丛书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末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对于文学研究者,而且对于哲学、宗教的研究者都是极宝贵的资源。本书集中了欧美作家和批评家对陀氏及其作品的研究文论,有赫尔曼·黑塞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或洲的没落》,理查兹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等。从中可看出国外对陀氏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中文目录 [原苏联]维·什克洛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原苏联]德·佛·扎东斯基 为什么加尼亚·伊沃尔金没有去取十万卢布? [德国]赫尔奥·海塞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的断想 《少年》 《卡拉马佐夫兄弟》或欧洲的没落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断想 [德国]托马斯·曼 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应恰如其分 [法国]安德烈·纪德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几次谈话 [英国]米德尔顿·默里· 论斯塔夫罗金 [英国]I.A.理查兹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 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 [美国]弗.纳博科夫 《鼠洞中的回忆录》 [美国]勒纳·韦勒克 陀思妥耶夫斯基评论史概述 [波兰]沃·卡扎克 德语作家眼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论欧洲文化的源头问题 名词译释 话语定式 陌生化效果 OCTPAHEHHE 动情力 阐释学 解构主义 互涉文本 权力意志 假定性 差延 本体论还是存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