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评论

  • 巨大灵魂的战栗

    作者:毛尖 编,王晓明,薛毅,倪文尖,孙晓忠,

    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教师共同组织了“文化研究联合课程”,为大学生讲授当代文化理论、经典名著。本书即由文学影视经典导读课程的讲稿修订而成,集合了王晓明、薛毅、罗岗、毛尖等学者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托尔斯泰、卡夫卡、加缪、费里尼、小津安二郎等经典文本的分析和阐述,带领学生走进名著,领略文学的魅力,理解历史和社会,感悟人生。 本书共收录“文化研究联合课程”讲稿十篇,既有对社会文化背景的介绍分析,又有对经典文本本身的阐述解读,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师生的现场问答互动,使全书减少了学术著作的高头讲章味道,增添了课堂交流的生动气氛,无论授业“内容”还是传道“形式”,都凸显了“文化研究”的实践意味。
  • 再解读

    作者:唐小兵

    《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增订版)内容简介:“再解读”作为一种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作品重读为主的方法曾经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这种研究把西方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各种文化理论——包括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后殖民理论、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引入当代文学研究实践中,对于把文学研究推向更具体更深入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一书就是在这一解读过程中最好的成果,《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增订版)一共收入14 篇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包括刘禾、黄子平、孟悦、周爱民、贺桂梅、唐小兵、李杨、戴锦华、马军骧等等,虽然学术背景和学术路径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再解读”的策略是共同的:都是重新进入文本,试图重构文本的语境和体制,并由此进一步梳理和解释文本与泛文本之间的间隙、共谋、不对称和相互补充。
  • 上海摩登

    作者:李欧梵

    一本关于上海的“颓废加放荡”的小说,一本“鸳鸯蝴蝶”笔法写就的散文。 一张时空错落,充斥着声光魅影华丽的文化地形图,明明是一部极其严肃的文学批评专著,有时候却更像一本书写上海的颓废放荡的小说,或者像一篇妖艳华丽的散文,厚重的文字铺展开来又形成一张时空错落的文化地图,将上海这座城市在大时代中悲情传奇的命运细细勾画出来。在研究上海的著作中,本书具有无可比拟的成就。
  • 苍凉与世故

    作者:李欧梵

    苍凉是一种参差的对照,世故是一场刻骨的悲凉。张爱玲——从小人物世界创造的新传奇。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张爱玲认为,具有启示性的“苍凉”的显现能揭示素朴的真理。她以一种卡桑德拉式的姿态和当时弥漫的民族气质和革命进程唱反调,却从日常生活的小人物世界创造了另一种“新传奇”。 真正的爱只有在世界末日才有可能,在那个时间终端,时间本身便不再重要。正是在那样的时刻,张爱玲的“苍凉”美学才是可以想象的,她的世故也从刻骨的悲凉中酿出。 《苍凉与世故》收入了著名学者李欧梵为张迷们写的关于张爱玲的文章,并且在原版本的基础上新增了他为《色戒》写的所有电影评论。
  • 傅满洲与陈查理

    作者:姜智芹

    当今时代的跨文化研究,无法回避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的问题。本书是“文本与文化/跨语际研究”丛书之一,该书共分4章,它从不同的路径、选择不同的个案、从跨文化角度思考了当代中国文化问题的成果,其内容具体包括“大众文化与异国形象塑造”、“傅满洲:神秘·威胁·假想敌”、“陈查理:东方智慧·模范族裔·文化驯化”、“华裔男性身份建构”。 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屏幕,外国人在这个屏幕上放映着他们的希望和恐惧傅满洲邪恶狡诈,是“种族主义之恨”的代表。陈查理是模范少数族裔,“种族主义之爱”的典范。作为被美国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华裔男子,傅满洲和陈查理缺乏男性气概是“非性化”、从属性的典型,带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内涵。傅满洲和陈查理一度是美国大众文化中定型化的主导华人形象,他们一个被塑造成恶魔,一个被描绘成模范少数族裔,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缺乏男子汉气概,是“非性化”、被“阉割”的华人男子,也是从属性,边缘性的典型。
  • 世界100位文学大师排行榜

    作者:(美)伯特

    是什么使一位小说家、剧作家或诗人成为伟人?其伟大成就应当怎样进行衡量或比较?通过对作家梦在文学领域又何根本性的建树或者他们是否改变了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的调查研究,《世界100位文学大师排行榜》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文学的历史是由作家和他们的作品组成的。这本涵盖了100位世界伟大大作家事迹及他们的作品介绍的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学史的内容。因此,这本书――既是作家的历史,又是文学的历史。
  • 记忆张爱玲

    作者:陈子善

    本书为纪念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张爱玲逝世十周年而编选。作者有夏志清,李君维,高克毅,刘绍铭,水晶,郑树森,张错,高全之,陈子善,吴福辉,周芬伶等海内外名家。通过他们的回忆,访谈和钩沉,张爱玲的一些佚文得到发掘,张爱玲作品的一些疑问得到澄清,张爱玲文学理念的一些谜团得到解答。新的史料和新的见解组成了这部新的改可能避免与其他同类编选重复的《记忆张爱玲》,展示了一个曾被遮蔽的列为真实的张爱玲。
  • 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者:[俄罗斯]Г.Б.波诺马廖娃

    本书以俄国19世纪著名作家和思想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著作为线索,讨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核心主旨,即在东正教的信仰下对个体人生及对民族命运的思考。本书将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发展历程,与他和同时代众多思想家的交往及相互影响结合起来,因此也展示了19世纪俄国思想界的整体面貌。
  •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作者:李欧梵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内容简介:新文化运动还没有火热展开的时候,林纾、苏曼殊已经为中国现代文学播撒下浪漫的种子。做普罗米修斯似的英雄,还是做维特似的多愁善感的才子,这样的情感始终纠结在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派身上,无论是郁达夫、徐志摩,还是郭沫若、蒋光慈、萧军都没有摆脱这种心结。李欧梵先生出文入史,复原了一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文化地图,树立了几个显著的地标,作家本人私生活之零珠碎玉也串缀其间,于杳然逝去的浪漫风声中泠泠作响。
  • 张爱玲评说六十年

    作者:子 通 亦 清编

  • 左岸

    作者:(美)赫伯特·洛特曼

    在希特勒兴起与斯大林去世之间这动荡的几十年间发生了一场世界大战,巴黎是这段罕见历史的一个舞台,艺术家和作家们影响了全球政治。纳粹兴起的十年里,思想界从一群特殊的知识分子那里寻求指引。赫伯特•洛特曼追查并记录了有影响力的人物——纪德、马尔罗、萨特、波伏瓦、毕加索、库斯勒、加缪和他们亲法西斯的敌人在德国占领时期、解放时期以及超级大国的对立淹没了他们声音的冷战时期的活动。
  • 加缪

    作者:理查德·坎伯

    《加缪》包括:生平与著作、加缪哲学思想的宗教根源、卡利古拉与西西弗斯等内容。
  • 杜甫评传

    作者:莫砺锋

    《杜甫评传》有两个特点,首先,它既把杜甫当作伟大的诗人,详细论述其诗歌创作成就及其创作发展过程;又把杜甫当作伟大的思想家,对其人生哲学、政治思想和文学思想、美学思想进行了探讨。其次,《杜甫评传》评、传结合而侧重于评,并试图把杜甫置于时代和社会的广阔背景中予以审视,从而对杜甫的地位、影响及意义作了较深刻的阐述。研究杜甫的论著汗牛充栋,传记类的著作也有多种。 书前附有杜甫行踪示意图,可使读者对诗人一生行踪一目了解。书后附有杜甫简谱、人名索引、文献索引、词语索引,为读者阅读提供方便。
  • 从普鲁斯特到萨特

    作者:[法] 安德列·莫洛亚

    本书应是莫洛亚写的《从普鲁斯特到加缪》、《从纪德到萨特》、《从阿拉贡到蒙泰朗》等三本同时代作家评论集中前两本的合集。
  • 小说的兴起

    作者:[美] 伊恩·P. 瓦特

    小说作为一种文字形式,它的产生、发展、完善,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而其中的哲学、宗教、经济、社会阶段、科学技术诸种因素都对这种文学形式的定型,起着或多或少,甚或是关键性的作用。认清个中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对了解文学的发展规律,了解某种文字形式的形成过程,是十分有趣而又有益的。我们这里译介的学术专著《小说的兴起》,就是这样一项有趣且有益的研究。 本书的脚注均为译者所加,原注附于每章的附尾。全书的人名、书名中英文对照索引附于书末,以便查阅。 作者把“小说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类型置于十八世纪的社会关系之中,并突出了当时占优势的中产阶段级的特征。著名的美国《星斯六评论》说:“本书的力度不止表现在某一种方法或观点上……,瓦特教授不仅使我们对作为主要社会趋势的文献或反映的小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使我们对艺术创作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 小说密码

    作者:马原

    《小说密码:一位作家的文学课》内容简介:我下定决心在这个故事里不出现我。也许我只是其中的某个令读者可怜的角色,但那个角色必定也有几分可爱,那个角色不是我。著名作家、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马原,津津自道的文学课。历代文学大师之精妙,同辈优秀作家之特色小说的欣赏与创作,经验和技术那个写小说的汉人的自传性虚构,个人文学史这些文字,都在这本书里。
  • 余华论

    作者:王达敏

    余华,中国当代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本书主要从“余华十论”和“余华中短篇小说解读”两个部分来研究余华及其作品。作者放弃了面面俱到的研究方法,而是发现一个或针对一个问题写一篇文章,因此本书有一论“咬”着一论的特点。
  • 向死而生

    作者:王世诚

    20世纪80年代的余华具备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那种逼视世界、洞视存在的勇气与锐利、他像陀氏那样俯身向无底的深渊、在黑暗面前坚持睁大他那双残酷的眼睛、试图穿透这无边的黑暗、抵达那背后人人讳莫如深的真相。这时候的余华像一个清醒而冷静的医生,用他冰冷的手术刀,硬梆梆地敲打着现实那貌似开衣无缝的华丽外表,直至它终于暴露出隐藏至深的裂缝。
  • 唐宋词名家论稿

    作者:叶嘉莹

    本书为作者与前辈学人缪钺合作共同
  •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作者:[美] 夏志清

    在任何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中,中国古典小说都是一个突出的方面。它们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表现;其中有些作品同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一样值得重视。 这本《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共分八章,全面系统地对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作了评述,探讨重在阐译,为作品本身的基本理解和欣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