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评论

  • 人间深河

    作者:倪湛舸

    《人间深河》全书共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电影影评,包括:修罗雪姬、索拉里思、罗生门、冬天的心等。第二部分是诗歌,包括:丧失的艺术、美是一种受难、下沉的手、第二次降临等。第三部分是小说及小说评论,包括:菲利普罗思的色与空、无面目的镜子、奈保尔的水信子:读《河湾》等。
  • 文学中的色情动机

    作者:[美] 莫德尔

    几乎所有人都认同,文学是高尚的,这实在很难让人在字面上将文学和色情联系起来。而用精神分析学的观点来看,在文学创作中除了种种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原因,还存在着一种更为深层的内驱力,也就是作家本人的潜意识动机。由于这种潜意识动机在很大程度是和作家的无意识性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称之为色情动机。这和作家本人的道德无关,并不是说作家有意识地在作色情渲染,而是说作家在作品中无意识地泄漏了他的内心秘密,因而使读者无意识地受到了感染。这也是为什么几百年前的文学作品依然能深深打动现代人的原因之一。   本书是莫德尔的代表作,曾受到弗洛伊德本人的赞赏,因而被认为是弗洛伊德派文学批评的经典论著。莫德尔在本书中就旨在于回答这一问题。他运用精神分析学的观点,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众多欧美经典作家,作品加以分析,进而揭示出:在文学创作中除了种种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原因,还存在着一种更为深层的内驱力,即作家本人的潜意识动机。由于这种潜意识动机在很大程度是和作家的无意识性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莫德尔称之为色情动机。
  • 文学的前途

    作者:夏志清

    这本书是作者《文学的前途》和《爱情·社会·小说》两书之精选集,收录《文学的前途》、《沈从文的短篇小说》、《悼诗友卢飞白》、《A.赫胥黎》等十余篇文章。
  • 文章读本

    作者:(日)三岛由纪夫

    “禁色”文豪化身导师,写给普通读者的“文学讲义”,简体中文版首引进! 了解日本文学、美学必读之书,解读三岛由纪夫的第一手资料 文章读本,即“文章入门”之意,引导读者欣赏文学是作者的初衷。但本书不止于此,作者将日本文学的特质及其形成原因条分缕析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继而例举经典、分类点评,日本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趣味、甚至三岛由纪夫的个人趣味都在此融为一炉:小说、戏剧、翻译、评论,各种文类一一道来; 川端康成的妙处,芥川龙之介的独到,东西名家逐个谈去。大文豪深入浅出,轻轻点破读者迷思,是文学爱好者的必读之书。 有论者言:三岛由纪夫是个有“魔性”的人。这魔性让三岛文学呈现出别样风景。莫言说:最后那一刀让三岛成了神。刀光耀眼,以至于后人谈及三岛,多先倒叙。 有趣的是,这位集魔性与神性于一身的三岛由纪夫,在《文章读本》里还原成了一个普通人、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告诉读者各种体裁下的好文体;同时又是一个率性的读者,乐此不疲地例举自己的偏爱。 一位将美学贯彻至身体块块肌肉的作家,他对文体又会有怎样的偏执和精到见解?文体之妙、文章之道,且听三岛道来。
  • 途中的镜子

    作者:莫里斯·迪克斯坦

    法国作家司汤达在《红与黑》的一个著名段落中,将小说描述为携带着上路的镜子。在20世纪,这一比喻被贬抑为天真的现实主义观念。现代作家转而以创造性的形式发明和颠覆来进行实验。解构主义理论家更进一步,质疑文学是否能够指向其语言之外的任何真实指称物。另一方面,传统的历史学家则怀疑小说是否令人信服地再现了历史和社会。 在本书中,莫里斯·迪克斯坦对司汤达的隐喻进行重新诠释,追踪20世纪大量作家笔下的不同世界,范围涵盖从提奥多·德莱塞、辛克莱·刘易斯、伊迪丝·沃尔顿和薇拉·凯瑟等现实主义作家,弗兰茨·卡夫卡和萨缪尔·贝克特等现代主义作家,直至索尔·贝娄、君特·格拉斯、玛丽·麦卡锡、乔治·奥威尔、菲利普·罗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等大胆创新的战后作家。迪克斯坦认为,小说总是能够为其主题揭示出丰富的洞见,而文学也可以成为历史理解的一种形式。作家们透过他们作品的形式和感受力来折射世界。他向我们展示,这些作家的作品如何重新捕获——同时转化——他们身边的生活、内心的世界,以及他们与读者共同分享的语言和感受的空间。 书中的文章既面向文学研究者,也面向普通读者。通过这些文章,迪克斯坦重新界定了文学景观——数十年来,文学阅读一直遭到社会的轻视,并被理论所扭曲。本书以对现实主义的重新考量作为开端,结尾几篇文章则探讨文学与批评的历史进路有何优点和局限性。 莫里斯·迪克斯坦是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部的英语教授,著作颇丰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家。其作品曾发表于《纽约时代周刊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党派评论》、《国家》和《高等教育年鉴》。其著作包括曾被提名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以及研究战后美国小说的《殿堂中的猎豹》。 对本书的赞誉: 本书作者是美国最杰出、最优秀的文学批评家之一。 ——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作家 莫里斯·迪克斯坦的文学批评著作《途中的镜子》令人耳目一新,与我们当前对文学的普遍厌倦形成尤为鲜明的对比。与其先行者埃德蒙·威尔逊一样,迪克斯坦偏爱现实主义和真实性,而不是理论。迪克斯坦对犹太作家(卡夫卡、阿格农、贝娄、马拉莫德、菲利普·罗斯、欧芝克)的评论令人钦佩,某种意义上这才是他真正的主题。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作家,文学批评家。 莫里斯· 迪克斯坦为“批评的艺术”赋予了真正的内涵。他的文学评论本身便是文学。他的文章是世间珍禽,展翅翱翔。 ——罗杰·罗森布拉特(Roger Rosenblatt),评论家,记者。 莫里斯·迪克斯坦是仍旧能够满怀热情、富有乐趣地沟通学术界和普通读者的少数几个批评家之一。这些文章对1920和30年代美国文学的评论尤为出色,体现了公正的评判和洞察,也展示了作者对美国文学和文化史的精深研究。我们可以将迪克斯坦描述埃德蒙·威尔逊的批语用于他自己身上——他能够用广泛的资源“牢牢抓住文学中稍纵即逝的人性之维”。 ——罗伯特· 奥特(Robert Alter),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在论证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现实主义观念的同时,莫里斯·迪克斯坦复活了文学和文化批评中一个伟大然而濒于灭亡的传统,一个面向普通读者说话的传统。 ——罗斯·博斯诺克(Ross Posnock),纽约大学。 迪克斯坦的文章独树一帜,充满愉悦的反思,并且恰如其分地带有迷人的自传色彩。他始终如一地向我们展示其公正而严谨的批评家一面,不惮于告诉我们哪些书值得一读,为什么。他的文学批评充满了经年积累下来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他多年来对现代美国和欧洲一些最杰出的作家进行专意而富于同情的关注的结果。 ——玛丽亚·迪巴蒂斯塔(Maria DiBattista),普林斯顿大学。 莫里斯·迪克斯坦既没有理论,也没有特殊偏好。他的评论工具是老一套:广泛的阅读、对所论作家的惺惺相惜感,以及将作品放到生活背景中的强烈主张。他对塞林纳和凯瑟同样具有启示,对菲利普·罗斯和厄普顿·辛克莱同样富于洞见。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斯坦福大学。
  •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作者:李欧梵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一书中用维特典范及普罗米修斯典范(维特代表“消极的、伤感主义的”,普罗米修斯代表“动力的、英雄式的”),确把五四文人的气质及形象勾划得非常清楚,给了我们相当完全的写照。但如能同时探讨传统文化美感领域如何在下意识中左右了他们所建立的形象及运思习惯,则更可深入当时文化衍生的幅度。
  • 读者时代

    作者:唐诺

    这本书,是近三四年来我为一本一本了不起的书(包括电影)、及其背后一个一个了不起的书写者所认真阅读、认真思索、并认真写成的文字(认真,是你惟一能回报这些书、这些人的方式)。它们自我设定的位置是进入,而不是褒贬点评;它们寻求的是可能性,以替代只此一种的答案,因此,这是一本阅读者的书,而不是一本评论者的书,它们给自己最艰难的工作正是,如何在广漠如冰原的世界中召唤同类,让这每一本书都找到读它的人。——唐诺
  • 当代小说二十家

    作者:王德威

    1996年春,我应邀为台北麦田出版公司策划一套书系:"当代小说家"。尽管80年代以来小说所曾享有的盛况不再,我个人却以为这一时期的作品精彩纷呈,较之以往只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希望推荐华人各个社群的杰作,引起对话,并借以扩充跨世纪华文文学的版图。在每位作家的作品卷首,我都写下一篇序论;不仅介绍作家个别的特色,也将其纳入文学史的脉络里,加以讨论。这一系列的文字到了2002年暂告一段落。承蒙三联书店的邀请,现在重新整理在大陆出版。
  • 反抗绝望

    作者:汪晖

    汪晖1988年的博士论文,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在鲁迅小说世界的复杂的精神特征与鲁迅内心世界之间找到关联的纽带”。作者以颇具原创性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模式,通过对鲁迅思想与文学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做了深入的描述与分析,努力发掘出鲁迅精神结构的矛盾性、复杂性和悖论性特征,揭示了鲁迅历史“中间物”意识的深刻内涵和“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并以此呈现鲁迅小说在叙事原则、叙事方法上的文化心理内容。
  • 我能否相信自己

    作者:余华

    《我能否相信自己:余华随笔集》收入余华的二十三篇阅读和音乐随笔,他从读者和听者的角度对大师们的经典作品进行独特的解读,既痴迷、激越,又保持冷静的思索。“音乐的叙述和文学的叙述有时候是如此的相似,它们都暗示了时间的衰老和时间的新生,暗示了空间的瞬息万变;它们都经历了段落的开始,情感的跌宕起伏,高潮的推出和结束时的回响……
  • 沈从文精读

    作者:张新颖

    《沈从文精读》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一方面把注意力引向作品本身,发掘和探讨其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却并不孤立地看待作品;而是在写作活动的接续和变化中。勾勒出沈从文一生三个阶段的三种形象:“得其自”的文学家、痛苦的思想者和处在时代边缘却进入历史深处的实践者。并且通过作品的分析,揭示出这三种形象之间的过渡、转换和内在关联。 作者立意不在重复和固化已有的关于沈从文的叙述模式,而试图拓展阐释的空间,重新认识沈从文的文学、思想和实践,重新认识沈从文和二十世纪中国。
  • 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

    作者:叶嘉莹

    本书是叶嘉莹讲解陶渊明的《饮酒》诗和《拟古》诗的讲课记录。叶嘉莹对陶诗的解读深入诗之骨髓,对帮助理解陶诗非常有价值。
  • 叶嘉莹说杜甫诗

    作者:叶嘉莹

    杜甫在唐朝诗歌的历史演进中,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的一千五百首诗中,有相当一部分反映的是他现实的生活,所以也被称为“诗史”。作者结合杜甫的生平,融入自己对诗歌感发生命的理解,深入讲解了杜甫有代表性的作品,尤其对《秋兴八首》作了详细的解读,引领读者走进杜甫的诗人心境。
  • 积极生活

    作者:崔卫平

    《积极生活》涉及了从诗歌、电影到政治、伦理的宽广领域,讲述了这样—些富有魅力的人及其精神结构与生活故事:海子、王小波、阿伦特、伍尔夫、波伏娃、塔尔柯夫斯基、克里玛、赫伯特、哈维尔等。在这些看似互不相干的名字背后,提示这两个互相依存的精神维度:一方面,是建设我们身处其中的外部世界:另一方面,是建设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两者不可偏废。
  • 比较文学研究入门

    作者:张隆溪

    我们策划编辑这一套“入门手册”,让作者特别针对刚刚完成大学学业进入硕士生时期的人编写,意在引导他们知道初步的“研究方法”,以区别大学阶段的“常识学习”。 这套学术研究入门手册的编撰者,都是“学有所成”而且是“术有专攻”的学者,专业各有偏重,领域宽窄不一,但是,我想在他们撰写的这本入门书中,都必然包括“历史”、“方法”和“视野”这三方面。所谓“历史”,就是了解本领域的历史即学术史,知道在自己之前,前辈和同行已经做了些什么,是怎么做的,因此可以“踏在前人搭好的桥板上”,不必重起炉灶“而今迈步从头越”,也不能掩耳盗铃装作自己是“垦荒”或“开拓”。所谓“方法”,就是选择本领域目前最通行和最有效的方法,一一加以解说,并选择若干最好的典范论著,让阅读者“见贤思齐”,哪怕是“照猫画虎”,因为最初的研究不妨有一些模仿,当然模仿的应当是最高明的杰作,这才是“取法乎上”。所谓“视野”,就是开列出中国和国外在本领域最基本的和最深入的论著,使得研究生不至于“拣到篮子便是菜”,反而漏掉了必读的经典,形成引用参考文献的“随意”。这一部分可能包括了超出硕士生,甚至可以提供给博士生使用的、中外文的“进阶书目”,通过参考文献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让阅读者通过简单的论著名录,知道世界上的同行在做些什么。 目 录 前言 1 引论 一、 何谓比较文学? 二、审美历史主义、法国影响研究和美国平行研究 三、 文学理论的兴衰 四、 全球眼光与多元视野 五、 结语 2 中西比较文学的挑战和机遇 一、 从边缘走向中心 二、 中西比较面临的挑战 三、 文学理论与中西比较 四、 中西比较方法浅论 3 比较文学研究典范举例 一、 知识准备与范例的意义 二、 终结、意义和叙事 三、 多元的世界文学新概念 4 中西比较研究典范举例 一、 理论的理解和表述 二、 中西诗论的融合 三、 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 四、 中西会通的典范 五、 结束语 5 参考书目 一、 中文书目 二、 英文书目
  • 随园诗话(上,下)

    作者:[清] 袁枚

    批本随园诗许,原藏清人某待郎家。近人冒广生据第十六卷跋语,知为满人福建总督伍拉纳之子所作;乃删润刊行。邓之诚复据伍拉纳子舒石舫所着适紊居士集及其行述,疑此批本作者卽舒之兄仲山;并加批语及引证若干条于书眉。此次,卽据王利器同志所藏邓、张二氏手批之本印行。 原批语作者,与随园诗话作者袁枚同时而略晚,并有数面之雅,又系封疆大史之子,对于当时官场、文坛、社会风气及袁氏交往、诗话底细等等,均有相当了解。批语文笔虽极粗俗,学识亦欠高明;但作为研究干隆时代、袁枚、诗话等方面情况,尚不失为有用之文史参考资料。故于随园诗话重版之际,将批语附于全书之后印行,并逐条注明见某卷某页某条,以便检阅。其中误、漏、衍文,均经改正。至于袁枚及诗话介绍,已见校点后记,兹不复赘。
  • 反对阐释

    作者:【美】苏珊·桑塔格

    《译文随笔:反对阐释》是苏珊•桑塔格最著名的文集之一,是奠定其美国“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论文家”地位的成名作,评论的锋芒遍及欧美先锋文学、戏剧、电影,集中体现了“新知识分子”“反对阐释”与以“新感受力”重估整个文学、艺术的革命性姿态和实绩。
  • 经典作家十五讲

    作者:曹文轩

    《经典作家十五讲》为独角兽公开课之“北大课堂”的第一本。本书源自北京大学中文系曹文轩老师的小说课,通过对14位古今中外伟大作家的生平趣事、人生轨迹、创作特点的精彩解读,引出“摇摆”、“渗延”、“情调关系”等一系列文学观念。在坚持学理梳理的同时,作者也将自己在创作实践中所感悟到的若干小说艺术的奥秘融入其中进行理论的深度探讨。此书不仅是一部专业的小说阅读、写作的入门之作,更是一部解读时代文学涵义的经典评论集。
  •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

    作者:陈思和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的作者带我们进入了十二部现当代文学名著:《狂人日记》、《知堂文集》、《电》、《边城》、《雷雨》、《十四行集》、《生死场》、《骆驼祥子》、《子夜》、《倾城之恋》、《长恨歌》、《坚硬如水》,仔细领会作品的内在精细微妙之处,细细品位每一部作品的来源与肌理,质疑隐藏在作品中的缝隙,借此提供更多言说的可能性。
  • 一位年轻小说家的自白

    作者:(意)安贝托·艾柯

    《一位年轻小说家的自白》由安贝托•艾柯在美国埃默里大学所作现代文学讲座的四篇演讲稿汇集而成。1980年,艾柯出版第一部小说《玫瑰之名》已年近五十,如今他年逾古稀,在这些“自白”中回忆作为一名学者的职业生涯,以及作为一位小说家的最近的工作,并探索二者富有成效的关系。 艾柯探讨了那些引人入胜的文学话题:小说和非小说的边界是什么?何为创意写作?小说家如何写成一本书?我们为什么会为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的困境动容?虚拟人物在何种意义上“存在”着?……艾柯考量作者、文本和诠释者的关系,以作品为例具体解说他的创作手法,如何构建笔下精确入微的虚构世界。他也没有忽略自己的“清单”怪癖:文学清单以其“潜在的无限性”,成为作者重新筑造世界的方式。 艾柯一生的阅读、研究和创造横跨了不同的语言、时代和领域。作为过去三十年来世界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依然感觉自己像个业余爱好者——这为本书所有页面注入满溢的活力和渴望。这个“年轻”的小说家全面坦白自己的创意世界:关于艺术虚构的启示,关于文字力量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