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散文随笔

  • 姑苏食话(新修版)

    作者:王稼句

    就镟内箝去其骨,然后用葱椒拌洁白肥猪油厚铺其面,人锅再墩数沸,视猪油融人镟底,乃出供客。此味最浓厚,贪于饮食者一言及,口中津每涔涔下也。而颍川氏曰: ‘是未足奇也。’春初刀鱼,先于总会行家下钱,凡刀鱼之极大而鲜者,必归陈府,令治庖者从鱼背破开,全其头而联其腹,先铺白酒酿于镟中,摊鱼糟上,隔汤墩熟,乃抽去脊骨,复细镊其芒骨至尽,乃合两片为一,头尾全具,用葱椒盐拌猪油,厚盖其面,再蒸之,迨极熟不更置他器,举镟出供,味鲜而无骨,细润如酥,至未及举箸,而客先欲染指而尝矣。鲥鱼本美味,为南方水族中贵品,向用蒸,或用煮,自厨夫徐姓者,约略如王氏蒸鳗、陈氏蒸刀鲚制,但加洁白洋糖,不切段,不去鳞,味更腴而鲜洁,视他种煮法,尤觉风味不同,人皆争嗜之,然春尽则有,夏尽则无,未能常继也。乃邵氏宴宾,虽在秋冬皆具,客问何来,邵日: ‘其来不易。’春将暮,命仆之善腊鱼者,携银钱及洋糖、椒末、飞盐、上好藏糟等料,舟载至海头,坐居亭主人家,俟渔人一得鱼,即去肠留鲜鳞,用洋糖实其腹中,搽之鳞上,随用藏糟厚铺瓮底,加椒末、飞盐若干,放入鱼,又用糟厚盖其上,又加椒末、飞盐若干,积满瓮口,手拳皆实,细泥封固,至家必掘地窖贮之,恐炎天溃败也。客述主人言如此。然此犹未若食河豚者事更烦日重也。虞邑边海,春H多河豚,人皆知其有毒,食之者少。自李子宁起家牙行,讲于饮食,隔年取上黄豆数斗,拣纯黑及酱色者去之,复拣其微有黑点及紫晕者去之,纯黄矣,必经他手再拣,逐粒细验,乃煮烂,用淮麦面拌作酱黄,六月中入洁白盐合酱稀少,作罩,晒之烈日中,酱熟人瓮,覆之瓮盆,用灰封固,名日河豚酱。据云,豆之黑色、酱色及微有黑紫班者作酱,烧河豚必杀人,而晒酱时或人烟尘,烧河豚亦有害,故必精细详慎如此。其治河豚也,先令人至澄江,舟载江水数缸,凡漂洗及作汁等水,皆用江水为之。河豚数双,割去眼,抉出腹中子,刳其脊,血洗净,用银簪脚细剔肪上血丝尽净,到其肉,取皮全具,置沸汤煮熟,取出纳之木板上,用镊细箝其芒刺,无遗留,然后切皮作方块,同肉及肪和骨,猪油炒之,随用去年所合酱人锅烹之,启镬时必张盖其上,蔽烟尘也,用纸丁蘸汁。
  • 各自爱

    作者:黎戈

    《各自爱》是作者的随笔精选集,收入“侘寂贴”“白色俄罗斯”“四季歌”三个小辑共六十六篇作品,其中“侘寂贴”收录了一些个人静心素文;“白色俄罗斯”谈了谈作者为什么深爱苏俄文学;“四季歌”写了作者平淡的日常生活,加了一些民俗饰纹,不为怀古,只为感念旧时那种与季候相依的温暖感觉。
  • 走出非洲

    作者:[丹麦]凯伦·布里克森

    1914年,二十九岁的凯伦·布里克森旅居肯尼亚,在恩贡山下的农场经营咖啡种植园。直到1931年,凯伦离开非洲。她返回丹麦,写下这十七年间在非洲这片奇妙的大陆上动人的经历。在她笔下,非洲大陆笼盖着一种广袤而又柔和的气氛,而鲜活其中的,是和这土地颜色最相贴合的人和故事。疾病、死亡、失败、割舍,是她在非洲的生命旅程中不断上演的课题,但这本书不是一幕悲剧或一首恋旧的挽歌,而是一种自由与勇敢的生命力的宣扬,一种纯粹、明净、深远的爱的渗透。
  • 不知味集

    作者:胡竹峰

    本书为胡竹峰饮食随笔合集。全书分为五辑,从酸甜苦辣咸从容点染,品评阐发饮食文化的冥想文字,不温不火,浅浅铺染,耐读,有味。配以三十多幅车前子亲自创作的文人插图,增添了阅读情趣。胡竹峰说:“我吃饭喝茶无论好坏,有得吃便好。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在我看来,缺乏饮食精神。饮食无分别,才是饮食精神。” 人分妍与媸,吃有色香味。食物有绝色之表,人才生怜香之情。人有怜香之情,方存知味之心。中庸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可见知味不易。味道在舌尖,难与他人言。是为《不知味集》。
  • 从世界看中国

    作者:周有光

    本书收集周有光先生八十五岁退休之后的所有重要作品。周先生自“离开办公室”后,就告别了语言文字的专业研究,开始撰写大量思想文化随笔,内容涉及中西历史、文化、政治思想等,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些随笔除了来自阅读积累之外,还结合了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周先生以其超凡的文字驾驭能力、清通晓畅的语言,论述了诸多深奥的问题。文集荟萃了作者以小见大,微观中显现宏观的晚年代表作。
  • 谦庐随笔

    作者:(日) 矢原谦吉

  • 春天七日

    作者:[日]德富芦花

    日本文学大师德富芦花经典散文名篇。 美丽而温暖的文字写就平淡的幸福 女儿节、京都、日本的梅雨季、夏夜的萤火虫,这是一个纯美的时代,无关岁月。
  • 船夫日记

    作者:(匈牙利)凯尔泰斯•伊姆莱

    假如上帝死了,谁将笑到最后? * 他说:“在我的作品中,大屠杀从来无法用过去时态表现。”他说:“生存就是屈从。”他说:“作家不可能创造一个比上帝所创造的还要愚蠢的世界。” *《船夫日记》,凯尔泰斯对存在与死亡的自杀性思辨,一部关于生命、文学、自由与生存的跨时代沉思录 *匈牙利语译者余泽民全新修订 “凯尔泰斯是一位神奇的作家。他的作品风格与内涵,只能用最高的文学奖来评价。” ——《夜》作者,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威塞尔 “他发出真挚、正直的声音,用非戏剧的声音叙述集中营的恐怖,语言的音乐性很强,读他的著作会联想到卡夫卡和贝克特。” ——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 “这条船是大家共有的。你们建造了它,我们一起乘它出航;不过,我们无法操纵那将我们席卷的水流。 既然这样,你们还需要船长、舵手、大副、二副和水手们做什么呢?” 《船夫日记》1992年出版,是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莱自1961年至1991年所写下的日记。这本历时三十年的日记,记录的不是日常的琐事,而是每日的思索,是对自己平日所进行的、近乎偏执狂的思考的哲学性表述和文学性记录,是他与帕斯卡、歌德、叔本华、尼采、卡夫卡、加缪、贝克特、伯恩哈德的对话。凯尔泰斯像一个冷静理智的科学家,用客观的眼睛,详细记录了日常生活中散落的思维碎片,坦率阐述自己的文学观念和尝试,将生活描述与艺术表述有机结合在一起。 《船夫日记》是凯尔泰斯对个人思想轨迹的描绘,对纳粹大屠杀和集中营生成因素的深刻思考,是他对生存与死亡意义的哲学思辨,对自己写作动机和目的的残酷剖解。通过《船夫日记》,我们可以惊讶地发现,凯尔泰斯就像一个“早产的老者”,当他在十四岁经历了一年的纳粹集中营苦难之后,他就已经成熟了;这种成熟不仅是性格上的,而且更是思想上的。可以这么说,他就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的生存价值——用文字表述,而这种表述,是一个聋哑人振聋发聩的无声呐喊。
  • 梅樱短笺

    作者:钱婉约

    《梅樱短笺》共分两篇。上篇梅之篇是作者关于中国文化、典籍的一己心得,穿越古今;下篇樱之篇是基于作者的日本中国学研究,对一些著名的日本中国学家进行了客观、全面的描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梅樱短笺》作者深情回忆与祖父钱穆相处的点点滴滴,感念祖父对自己多方面的影响,实为精彩之篇。
  • 金庸识小录

    作者:严晓星

    作者酷爱乱读书,尤好金庸小说,阅读中随手考掘故实,索隐发微,出入于文学、历史、风俗、博物、西学之间,虽以短小的札记体裁写出,但能免于陈言,而富于趣味性与知识性。论者以为其价值实远在坊间所谓“金学”论著之上。本书的大部分篇章十年前即已在网上流传,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写法,拥有众多的读者和良好的口碑,一时模仿者甚众。这是作者加以增订后的首次结集出版。 书中所附四万字的《金庸年谱简编》,系在作者自撰的三十万字的《金庸年谱长编》基础上缩写而成,是迄今最为详实的金庸生平系年。
  • 与书偕隐

    作者:卢岚

    作者以优美、舒缓、细致的笔触,介绍法国文化全貌:第一编专论法兰西文字流仪,包括新书和作家动态;第二编,带领读者参观法国或旅法作家故居、博物馆,追寻他们当年的游踪,堪称一趟丰盛的文化之旅;第三编的主题是缪斯,作者将眼光放长、放远,走笔至土耳其、俄罗斯和西班牙、甚至利玛窦来华时的中国,神游到古希腊、古罗马,追踪欧洲及毗邻地区的文化主题之一缪斯;最后还特别绍介了缪斯的化身——几位杰出的女作家,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柯列特和萨冈,也有尚不为人周知的孔叙尔罗(圣艾克叙佩里的妻子)及美国女作家Joyce C. Oates。
  • 不淡定的中国人

    作者:梁实秋

    淡定是什么?不争,不抢,不浮,不躁,是内心到行为上的从容与平和。纵观过去到现在的中国人的行为,往往是不淡定,比如,处处可见的插队,中国式过马路,暴发户式的炫耀,无时无刻的迟到……这些不淡定,深深地烙印在很多中国人身上,成为一种独特的国民性征。梁实秋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这种种不淡定的表现,用浅幽默、淡批判的文笔将之描述出来,犹如一面镜子,足以让我们每个人对镜自省。说国民性,不必如鲁迅和柏杨一样下笔太狠太损,其实,不淡定才是最恰当的定义。
  • 1933,聆听民国

    作者:林语堂,梁漱溟,胡适,柳亚子,徐悲鸿,郑

    近几年有关“中国梦”的讨论很热烈,其实早在80年前,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份刊物、创刊近三十年、久负盛名的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东方杂志》,就曾围绕此话题发表过一组文章。 1932年11月1日,杂志主编胡愈之向全国各界知名人士发函400余份,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二是“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由此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规模空前的“新年的梦想”。征“梦”活动激起热烈回响,截止到12月5日,共收到160多封答案,其中部分是《东方杂志》的读者。 1933年元旦出版的《东方杂志》(总第三十卷第一号)以83页的篇幅一下子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不算以漫画形式做“梦”的丰子恺)。半个月后,第2号又以“梦想补遗”收入了梁漱溟、朱自清二人的复函。 这些作者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包括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郁达夫、老舍、叶圣陶、胡秋原、陈翰笙、张申府、严灵峰、邹韬奋、周谷城、陶孟和、俞平伯、何思敬、楼适夷、宋云彬、章乃器、茅盾、周予同、顾颉刚、施蛰存、周作人、杨杏佛、孙伏园、洪深、傅东华、马相伯、林语堂等,几乎网罗了当时的文化界名流。 因此,这期专栏“虽然不能代表四万万五千万人的"梦",但是至少可以代表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梦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精英界的思想趋向,值得仔细品味。在上述名家形形色色的梦想中,流露出来的最迫切愿望就是实现民族复兴。这是与其身处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面对当时战乱频仍、兵燹不断的时局,有识之士怎会不深深担忧?本书图文并茂,首次向广大读者展现老一辈中国人的热切梦想。
  • InnEarth地球旅馆•市集

    作者:张进步,程园园

    以生活情趣,与孤独和解;以每期主题,与万物对话。 《InnEarth地球旅馆》的设定,本为每辑一个主题,本辑主题是“市集”。但作为《InnEarth》第一次与大家见面,互通姓名是免不了的。所以,在《InnEarth》特辑01中,“市集”之外,我们增加了“名字”主题,与你分享全球各地人们的“名字”,以及在名字背后的生活、民俗、文化。 【名字特辑】 ☆《InnEarth》的特约记者、特约编辑进入全球6大洲28个国家,共访问了130余人,这里面有艺术家、音乐人、设计师、时尚买手,也有纹身师、咖啡店老板等,最终呈献给大家的,是57张肖像照片和其中包含的60个名字,以及这些名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代表的意义,和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民俗、文化、生活。 ☆在本辑“名字”的访问过程中,我们访问了一个叫妮诺的黑皮肤女孩。她的外祖父是乌干达独立后的第一任非裔警察总长。她随母亲姓阿灵,在斯瓦西里语里是“安静”的意思,而妮诺意为“得到神庇佑的幸运的孩子”。她跟随母亲一路流亡,现在伦敦做独立音乐人,在她的名字背后,有着一段特殊的故事。名字以及名字中镶嵌的姓氏,是需要铭记的东西,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 ☆当然,也有些地方,人们没有固定姓氏,比如马来西亚。那就是另外一种文化了。 【市集特辑】 ☆《InnEarth》走进了印度、尼泊尔、英国、摩洛哥、缅甸、日本(东京、京都、北海道)、法国、北欧瑞典、希腊雅典、泰国、越南、土耳其、耶路撒冷、澳洲,以及非洲的突尼斯、塞舌尔(群岛)、肯尼亚等国家和地区,记录了当地的风物、人情,为你展现全球的市集。 ☆英国伦敦的复古市集、法国小城的圣诞市集、东京的古着市集、北海道函馆的生吃海鲜市集、耶路撒冷仍有士兵扛枪巡逻的中东古市集、北欧的海鲜拍卖市集,以及缅甸、印度、泰国等等缤纷绚烂的市集,让人眼花缭乱。 ☆当然,除此之外,也有突尼斯、肯尼亚这些非洲国家的贫穷市集——在肯尼亚的市集中,有一种石头在售卖,我们的作者问过才知道,这竟然是当地某些买不起食物而又饥饿难耐的人用来充饥的东西……谁能知道,有多少不同的生活正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发生。 a/《InnEarth地球旅馆》是国内唯一一本深入展示全球文艺生活的主题MOOK(杂志书)。与传统的生活资讯类读物不同,《InnEarth地球旅馆》的核心是“全球文艺生活真人秀”(更容易理解的说法是,来自全球各地的“真实生活秀”)。“全球文艺生活真人秀MOOK”,有两重含义。其一,在书的内容上,以真实、细节、趣味,呈现从生活居所,到心灵空间的深度生活;其二,则是把发生在书里的全球各地的生活,以活动的方式移植到国内来。在《InnEarth地球旅馆•市集》特辑中,介绍了在澳洲比较流行的一种小型市集——“拉杆箱市集”。与此同时,《InnEarth》会同步举办“拉杆箱文艺市集”。敬请关注《InnEarth》,可随时参与活动。 b/《InnEarth地球旅馆》每两个月出版一个特辑,每辑一个主题。根据每辑的主题需要,《InnEarth》深入地球的每个角落进行采访、记录、拍摄。既会探访伦敦、纽约、巴黎、东京这样的大都市,也随时会走入南美洲秘鲁的某个小城,抑或是太平洋上某个不知名的小岛……地球的每个角落,都将是我们关注的生活现场。我们深入居所,访问心灵,为你提供当地人的原生态生活,以及他们藏起的故事、埋伏的情感。我们全力呈现,在全球各地,同一主题下,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与你分享原汁原味的“别处的生活”。 c/《InnEarth地球旅馆》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筹备、制作,目前全球各地已有上百位作家、摄影师、设计师、音乐人、纹身师、咖啡师等人士加入,并且有越来越多的有趣人士还在加入进来。在前几辑中,你将会读到飞机的坏品位、陶立夏、春树、朱天衣、洛艺嘉等作家;也会读到中国驻马达加斯加国的大使杨民,英国BBC广播公司记者、制作人Sonia,音乐人、深受文艺青年喜欢的乐队“my little airport”等带来的惊喜。他们独特的视角为《InnEarth地球旅馆》带来了深入、精彩的内容和一个广袤丰富的世界。 d/《InnEarth地球旅馆》特辑01,主题是“市集”。为了呈现良好的视觉、触觉效果,全书为16开本,彩色图文呈现,在一般彩色印刷的四色之外,还增加了专色银工艺。设计、用纸、工艺、印制都强调细节的完美。
  • 刁嘴

    作者:汪朗

    《刁嘴》分为“饮馔谈往”和“吃食探微”两大部分,共收文章五十多篇,既涉及饮食潮流、社会风俗,也关注日常吃喝、人情世态;从帝王、高官到文人、百姓,从猪头、火腿到萝卜、白菜…作者为文每引经据典,笔触幽默调侃,借古喻今,意趣盎然。
  •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作者:冉云飞

    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有故乡而又不幸遭遇人为的失去,这是一种双重的失去。 ——冉云飞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一书,是作家冉云飞有关巴蜀历史研究的又一力作。书中主要以明末清初红苕入川为开端,试以时间为线索,将看似微渺的个体事件一以贯之,见微知著,倾力于揭示近代文明与蜀地之间的冲撞,并进一步以蜀地为缩影,反映中国的特殊历史境况。 本书大体分为三辑:即“风物”、“故物”、“人物”。其中,“风物”以山川河流,森林植被为引子,极尽展示四川的地理风貌,人文风情,穷“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之要义;“故物”则围绕巴蜀两地从古至今的关系沿革,突出四川的特殊地位,反映四川人“敢为天下先”的鲜明特性,以及蜀地在孕育近代思想文化方面可歌可泣的“自由因”;“人物”更选取隐没于蜀史之中,影响显著而又易为世所忽略之人其事。文中多借入蜀“游客”之视野与笔触,以窥近代中国情状之一斑。 全文处处留情“故乡”,不仅添补了四川史料研究的不足,同时也揭示了文人精神家园沦陷这一实质。本书叙事虽平实,情感却激荡;虽力图掩饰内心之扼腕叹息,却时刻流露出作者历久弥深的乡情,以及对时代之“不得已”的种种挣扎。 作者对故乡沦陷实质力透纸背的见地,异于文人单纯慨叹工业文明冷却农耕文明的质朴乡情,而更多着墨于地情国情,氤氲历史气息,落墨之处,尽显对家国历史的反思。
  • 坐久落花多

    作者:杨葵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的随笔汇编,大体围绕写作、读书以及日常生活等题目展开。聊写作:不谈怎么写才好,单聊聊怎么写不好,从高头讲章到微博微信,有的放矢,弹不虚发。谈读书:我之蜜糖,彼之砒霜,读书原本是很私人的事情,但作者由读新书到读旧书、由爱逛旧书铺到兴趣缺缺……种种体悟,千般滋味,让人心有戚戚。记心情:比之读书,生活感受更为私密,但亦有大众化的一面,如学古琴、喝普洱,早已从小众变为大俗之事,潮流的变化叫人目瞪口呆,如何守住身内方寸之地不致沦陷,已成我人每日必修的功课。本书所述,或可谓闲言碎语,然而由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世道与人心之变,之不可捉摸,在在引人回味。封面及插图,由“老树画画”绘制。
  • 将饮茶

    作者:杨绛

    本书最早于1987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出版后深受知识界和广大读者喜爱,成为散文经典之作。本次再版,增加了《收藏十五年的附识》一文,同时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后增加了一篇附录,即“申辩之中高检长惩戒案”。
  • 原来你非不快乐

    作者:林夕

    这本书是林夕在2007年至2008年间写作的关于人生与社会生活的作品专集,围绕“快乐/不快乐”的主题,内容涉及心境、工作、时事、社会民生、生命等等多个方面的思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直面“不快乐”,将苦痛解剖,从而找到真正的长久的快乐,以安稳人生,改塑生活的面貌和品质。文字上承袭林夕词作一向的精致风格,蕴涵与晓畅兼备,殊值品味。
  •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

    作者:(日)村上春树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收录村上春树的52篇风趣随笔,配以画家大桥步的52幅美丽插画,村上以幽默的语言写下蔬菜的心情、关于大萝卜的怪谈、挑选好吃鳄梨的超能力、和海豹接吻的感觉……囊括了形形色色的有趣话题,被誉为“日本最好喝的乌龙茶”。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中有最有趣、最真实的村上春树,平淡得恰到好处的笔触,描绘出耐人寻味的生命细节,让人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忽视的有趣的东西,找回遗忘许久的自己。 ------------------------------------------------------------------------------------------------ ★《达文西》杂志年度散文第1名,著名画家大桥步精心绘制插图 ★52篇风趣随笔+ 52幅精美插画,被誉为“日本最好喝的乌龙茶” ★这是最真实、最有趣的村上春树,让人找回遗忘许久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明朗积极的神话,当作生存下去的凭据——村上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