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散文随笔

  • 温度决定生老病死

    作者:马悦凌

    谈到温度,大家并不陌生。虽然温度无处不在,而且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只是一个气象学上的概念,只在天气预报时才会去关注。至于温度在维持我们的健康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温度怎样决定我们的生老病死,我们又该怎样利用温度来预防和治疗疾病,恐怕就很少有人去思考、去探究了。那么就让我带你踏上神奇的生命探索之旅,去发现温度的决定性作用,去运用温度来保证健康、应对疾病、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吧。
  • 你的脚步走在你的心上

    作者:温瑶

    所有旅人的故事,都变成一个故事。 那些无人理解的感觉,在一个特定的瞬间会突然被理解。 我感到自己本身成了一个通道,一个导管, 那些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早已埋藏在心里的故事,破土而出。 我携带着这些故事行走,心里充满简单的感激。 【编辑推荐】 “每当人远行归来,总有许多故事可说。” 始终如一的脚步叩问灵魂与大地 六段不同的旅程诠释生命之极 旅途必须足够遥远,你才能看得清地上的一切。 它的存在,是为了更新我们的目光。 当你决定探索,就要坚持把不可能变得可能。
  • 树新义室笔谈

    作者:黄永年

    本书共分八卷,包括:卷一齐周旧事;卷二李唐遗闻(上);卷三李唐遗闻(中);卷四李唐遗闻(下)等内容。 黄永年先生是复旦历史系的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交通大学(华中一校长当时交大毕业分配到了复旦,这种故事现在不太有了。最近几年复旦有若干人投奔了交大,占据了好几个学院院长的位置,但好像没有交大的人来过复旦),然后随着高校布局调整到了西安交通大学,文革后在陕西师大任教,直到今年年初去世。 黄永年先生的《树新义室笔谈》,收入了上海书店出版社的“当代学人笔记丛书”,先生研究隋唐史,是处处以陈寅恪先生为标杆的,所以当出版社指定要用书斋名的时候,黄先生就随便拖了“树新义室”来,借用的就是陈先生说的“幸俱未树新义,以负如来”。笔谈选了黄先生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些学术笔记,虽然有点凌乱,但确实如黄先生所说,文章都是自己的见解,有一些新意。这里我把印象深的记下来。 一个是讲玄武门事变。记得媒体说金庸在剑桥读博士学位,选择的研究方向就是玄武门之变,因为根据史书的描述和地理方位有不少的出入。黄先生的文章就是要回答陈寅恪先生的一个问题,玄武门地势这么重要,建成和元吉怎么能对埋伏没有任何防备呢。黄先生分析了建成和元吉从东宫到海池拜见高祖李渊的行进路线,玄武门是必经之路,玄武门由大内禁军守卫,陈先生就怀疑李世民和禁军勾结发动政变。不过黄先生从《尉迟敬德传》中太宗几为元吉相扼和敦煌写本《常何墓碑》(常何为当时禁军将领)中常何在政变之后职位的变迁分析,认定当时实为冒险一搏,论说很有道理。 一个是武则天之后李唐复位。前阵子有个流行的电视剧讲狄仁杰,这个电视剧着重讲狄仁杰如何依靠张柬之等的帮助,和武三思等斗争,逐渐说服武则天把皇位传给睿宗李旦,恢复大唐江山的。黄先生先后有几篇文章着重分析这一过程,例如讲武则天在位时如何经营武、李两家融为一体的李武政权,张柬之政变如何因为触及武家利益而功败垂成,韦后乱政之后李隆基如何和武氏势力相结合夺回政权并逐步去除武氏的力量等等。这些都告诉我们政治势力之间变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个是马嵬坡之变。晚唐郑畋有诗云:肃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有不少人从这首诗里读出了肃宗和杨贵妃之死的关系,确实在马嵬坡之变之后,唐玄宗就被架到了一边。确实存在着肃宗主导马嵬坡之变的逻辑。但黄先生分析了主持马嵬坡事件的禁军首领陈玄礼在事变之后的命运,由此推断这次事件更可能是高力士内廷和杨国忠外朝冲突引起。这个分析方法和玄武门事变是一致的,确实言之成理。 “狄仁杰奏毁淫祠”一篇,分析了这些淫祠的名称来历。黄先生举了《宋书》的例子说魏晋以来的统治者都有过禁毁淫祠的措施。补充一点的是,在《三国志》开篇“武帝纪”里就引了《魏书》里的记载,说“禁断淫祠,奸宄逃窜,郡界肃然”。 “说朴刀”一篇,黄先生把水浒里关于朴刀的描述都整理了出来,发现使用朴刀时皆用动词“挺”,放在一边也大多“倚”在墙边或者门边,和腰刀的用法不同。因此朴刀应该是有长柄的大刀,而不应是《辞源》里所说的短柄。水浒里武松血洗鸳鸯楼一段,武松先用腰刀砍到缺坏后再取了朴刀来砍,金圣叹评曰“忙杀腰刀,闲杀朴刀,得此一变,令人叫绝”,实际上完全是因为朴刀有长柄,在室内施展不开。 西游记版本一则,很有启发性。在比较了几个版本之后,黄先生自问自答,为什么有了高水平的百回本之后还要编造低水平的连诗句都鄙俚不堪的杨本、朱本呢?显然是书商为了牟利。因为西游记成了畅销书,所以书商就把内容压缩到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和讲八仙的《东游记》、讲华光的《南游记》和讲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的《北游记》凑到一起来买,售价低廉,颇受欢迎。可见,按照原先小说内容丰满程度来断定版本的方法也不一定适合。 有一篇回忆陈子展先生的文章。黄先生考复旦史地系的时候,国文的卷子是中文系主任陈子展看的,给了满分。不过黄先生因为受古人某种姿态的影响,从来就没去拜访过陈子展先生。后来章益校长组织丽泽学会,这是一个高年级优秀学生参加的团体。黄永年也得到了三位教授的推荐,一位是胡厚宣,就是不久前回母校任教的裘锡圭先生的老师,当年胡先生研究甲骨文,是摸过几乎所有的甲骨片的。另一位是蒋秉南,是陈寅恪先生的弟子,是章培恒先生的老师,现在我们都知道陈寅恪先生晚景是很凄凉的,老朋友高喊“法高邮不如法韶山”,得意弟子成了梁效的成员,在这个时候,蒋先生是低调的,他只是做了一个弟子应该做的,80年代,正是蒋先生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掀起了陈寅恪热。当时出版社送来稿费,蒋先生退回了,他说,弟子给先生编书,怎么能收钱呢。(黄永年先生也写过回忆蒋老师的文章,不过是在这本笔谈出版之后)这第三位就是陈子展先生。陈先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湖南自修大学的时候就认识毛泽东,也曾是老资格的革命者,不过57年的时候被划成右派,关于这段经历文章很多,黄永年先生的文章里只是一笔带过。他只是提到,文革后期的时候,陈先生去北京,让毛泽东知道了,要请他去叙旧,但陈先生没有应召,出京游泰山去了。由此可见名士风范。
  • 對照記@1963

    作者:楊照,馬家輝,胡洪俠

    一個時代.三地人.三種對照 台灣的楊照、香港的馬家輝、大陸的胡洪俠 他們仨,唱出了時代的記憶,也唱出屬於我們的共同回憶 三個說故事的高手,以50年來最常用的22個日常詞彙 共同書寫公共話題中的私人記憶 從初戀、青春欲望到成長記事 譜出兩岸三地的共有記憶 時而感性陶醉、時而傷懷、時而驚奇、時而捧腹大笑…… 台灣、香港、大陸開放後,彼此交流已密不可分。但在同樣的華人外表下,因文化歷史、成長環境、教育背景的不同,在思想觀念或生活行為上又有什麼異同? 透過台灣楊照、香港馬家輝、大陸胡洪俠這三位「五年二班」的嚴格「寫文」對照,精挑細選兩岸三地五十年來,22個日常生活詞彙,大至談台灣、香港、大陸;或是影響華人社會深遠的人物,如孔子、耶穌、瓊瑤;或是尋常生活一定會接觸的火車、電車、男廁所、報紙;或談及少年時代的初戀、女老師、女同學…… 這個讓人眼睛一亮的「創意寫作」,對作者是考驗,對讀者卻是趣味恆生的閱讀經驗。三人連袂完成(或說彼此較勁)一個通過記憶互相對照的寫作,道出自己生命中種種的喜悅、疑惑或不堪,有私密的、社會的、國家的……我們將看到這一代人成長的三個社會。 ……
  • 全世界都是我给你的爱

    作者:沈晓香

    不爱是一种选择,但是爱是一种态度。所有光明的、渴望的、幸福的、自由的蓬勃生命都是拔节于我们内心深处的爱。 作者分享30个关于爱的心路历程,讲述30个与爱有关的美好片段。没有爱就没有了生命,有了爱就能再活过来。愿你能从中感受到这世间所有的温柔。 无须怀疑,这一刻,我们正在被世界深爱着。
  • 白露为霜

    作者:王晓平

    《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内容简介:二十四节气既是时令更是农时,农业的时间就是植物的生长过程,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无不真切地感受到植物与天时的互动。《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通过对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应时民俗的阐述,详细地描绘了植物随着节气推移发生的变化,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 一灯风雨

    作者:《读书》杂志

    读书人与读书杂志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一路行来已整三十年。精选结集三十年间杂志所刊涉及古今中西、谈论书林掌故、普及版本知识、记叙书人书事的文章,既有助于文化史研究,又祈愿能以此见证和纪念这永不磨灭的书人情结。
  • 旅行与读书

    作者:詹宏志

    《旅行与读书》是一本没有图片的旅行游记,不提供可以按图索骥的旅行指南,却带有丰富的想象与画面感。永不止步的前行者詹宏志,总是在阅读,始终在路上。他的旅行多由读书而起,十个推理小说般的精彩故事,犹如一场百科知识的脑内冲浪与日常哲思的马拉松。被一本托斯卡纳食谱指南引路的摊牌考验;因尽信书而惊险万分的瑞士登山之旅;在印度无力招架念诵着鲁拜集的高明地毯商人;在南非草丛中充满生命体验的萨伐旅;在灾难过后的巴厘岛矛盾复杂的旅人心境……十场梦幻旅,别样新人生。
  •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

    作者:郑执

    这世间种种,没有一样比得上爱的意义。因为人生最终的智慧大都是需要在爱当中提炼。可我们是否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又是否爱得足够? 情话很美,爱情很美,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爱时常是这样:总不知觉操纵和控制对方,却幻想对方始终不变;无法理解自己,更无法理解对方,所以不能一心一意,也不能有所牺牲和成全;一味感动于自己的深情,却毫不觉察已陷入偏执;爱的人,遥不可及;不爱的人,忍耐勉强;明明在世间相处的时间是那么短暂,相爱的彼此却总是互相摧残? 这本书中有十二个故事,它们是爱情的十二种可能性,有的炽热、有的残酷、有的扭曲、有的卑微、有的偏执……无论哪一种,都与爱的真相有关。 虽然爱情最让人痛恨的是有情人无法终成眷属,但这正是它让我们沉溺的初衷。 望你读完无所偏执,但贯注深情,并相信爱、实践爱。
  • 女史

    作者:杨典

    这是一部难以归类的奇书,作者集聚了古今中外不为人知的形形色色女性,历数她们的苦难、才情、欲望、挣扎、野史,不仅令人眼界大开,对“女性”的历史有了深入、另类的了解,更以典入诗、出古入今,直通当下中国,沉淀了历史与现实之“重”。
  • 寻味

    作者:蔡澜

    《寻味:行路天下,吃情不减》内容简介:“我叫蔡澜,听起来像菜篮,买菜的篮子,所以一生注定得吃吃喝喝。”蔡澜对饮食向来只有好吃与不好吃之分,他致力食遍世界各地著名的菜式,但是,天下美食“再活三世,也不一定吃得完”,所以只能以舌记谱,以文烹菜,希望与读者分享他的舌尖经验,至少让读者了解那些精致、风味独具的各国料理的制作过程,懂得每样美食的独特门道,为实际品尝打下一定的基础。蔡澜豪迈、直白式的笔触,精采利落,大快人心!书里说不完的美食故事,道不尽的料理门道,必让追求品味享受的读者们“吃个满足”!
  • 民国太太的厨房

    作者:李舒

    编辑推荐: 1、《山河小岁月》姊妹篇,一部色香味俱全的民国故事集; 2、在客厅谈真学问,于厨房窥真性情。深谙“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有做菜好手艺傍身的凶太太们不怕先生不听话; 3、24道私房菜谱,让你一次偷师个够! 内容简介: 食物是探寻民国岁月的一把钥匙,有了它们,我们和那些闪光的名字之间,仿佛有了一座桥。 作者从“吃”下手,切入张爱玲、张大千、吴宓、黄侃、钱锺书、张恨水、周氏兄弟等二十余位民国时代文化大师的私生活,细数各位大咖的口味、嗜好、趣闻、雅事,并以此理出我们所熟悉的印象中难得的“陌生”。款款细述间,将这些大师再次予以生动描画、使之丰满。浓浓烟火气息中,这些文人的吃货本色一览无余——这,才是真实的他们。
  • 和佛陀賞花去

    作者:釋見介

    《蒙納麗莎的微笑》之謎與其創造者的生命力量,兩者都讓人百思不解。謝爾溫.奴蘭德總結了他二十年來對這麼一個人物的追尋和理解––沒有受過教育的畫家、建築師、工程師、哲學家、數學家及科學家。是什麼東西在驅策著李奧納多.達文西那永不停歇的好奇心?他又是如何能同時擁有赤子般的天真及哲人般的淵深?這部傳記以嚴謹而熱情的敘述,引領我們進入這個可真的算是第一位屬於現代的、經驗主義的,並超越自身所處時代達數世紀的心靈。 得獎與推薦記錄在奴蘭德的這本傅記中精湛地表現出達文西的重要成就--Scientific Ame
  • 静水深流

    作者:李小琳

    李小琳的《静水深流》三种文化的融合:显赫的中国当代政治家门第、师法南怀瑾老师的传统理念精华、先进的西方管理学思想。 不张扬的李小琳师法造化、师法南老,以“静水深流”四字概括她的人生哲学和管理理念并成为成功之道。 “静水深流”是我做人、做事、做企业的点滴感悟的提炼,是我自孩提时代受中国文化精神的熏染和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一点心得,是我从师南怀瑾老师以后的学习体会,也是我从美国MIT斯隆管理学院开始,学习现代管理科学与思维的一片视野。我常和朋友、同事探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率领着一个优秀的团队,默默地信守自己的责任和承诺,切磋并研修着管理心得和智慧,砺炼、培养着坚忍和包容的心田。 朋友们鼓励我将这种感悟变成一个公众的东西,实在令我感动,于是,我以“静水深流”为逻辑主线,把创业、治业、追求卓越的一些感悟串起来,从核心的文化理念和认知开始,到反思自我、管理自我的心志,以求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管理水平。 从企业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到打造战略发展的平台,系统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我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不仅要加强学习,更要转识成智;不仅要在管理程序上先知后行,更要善于转知成行。所以,由金字塔式的文化理念系统开始,梳理企业管理的一些心得,体味“四个合一”(天人合一、义利合一、知行合一、人企合一)的丰厚内涵;从自己做企业的历程中感悟“责任、诚信、智慧、价值”的核心价值观,努力发掘人生的意义,实现自身价值。这本身就是一段静水深流、观照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个缩影。 如果你翻阅本书时,感觉有一点新意、一些感应和启迪;翻阅后,你也能够静下来,反思、反省人生,有所觉、有所悟,那就是我莫大的欣慰了!
  • 各自的朝圣路

    作者:周国平

    《各自的朝圣路》收集了作家周国平自1995年4月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是他的第二本散文集。《各自的朝圣路》内容涵盖了读书感悟、心路历程、对爱的体验和针对某些时弊的“争鸣”等。作者从不同的视角,怀着朝圣般的虔诚之心,对生命与死亡、苦难与拯救等永恒的哲学问题进行探究——这是一条永无终点的路。走在这条路上的人,注定是艰难而孤独的,在如今充满喧嚣的世界,尤为不合时宜。但作者坚信,世上永远都存在着一些像自己一样的朝圣者,每一条朝圣路都是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只要你真正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 昨日历历晴天悠悠

    作者:吴淡如

    《昨日历历晴天悠悠》,因为这本书属于自我探索的部分,她跟读者分享内心世界的起伏迭变,也分享在各种生命探险里的真实故事。我认为吴淡如会成为畅销作家有三个原因,一是她的文字鲜活精练,文笔非常好。别以为她的文字在回转间都有巧妙的运笔。二是她的文学底子很厚,因为她看了很多书。第三是他的作品总是言之有物。
  •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作者:周国平

    在茫茫宇宙间, 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 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 活在世上, 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 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 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 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 从而使你的自我闪现出个性的光华。
  • 秦汉文化风景

    作者:王子今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有曲折的峡路,也有江波平阔之处。作为中国史上的英雄时代,秦汉史的整体风貌“闳放”而“雄大”,作者对这一时代的文化节奏与社会风俗体察入微,从中可以领略更多的率真,更多的勇敢,更多的质朴,更多的刚强,以期摒弃颓唐的文化姿态,继承历史上英雄时代积极进取、奋疾勇决的风格。
  • 往事偶记

    作者:陈岱孙

    本书为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先生的随笔集。平实的笔触间,回忆其少年求学、归国治学的经历,以及与梅贻琦、叶企孙、金岳霖、周培源等诸位同道好友的往来;更以一个学者的眼光,记录下了其所亲历的大时代,其中关于私塾与专读生制度、教授治校制度以及西南联大的诸多回忆,多有不同于人文学者的客观描述与理性观察,独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