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现代文学

  •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作者:周作人

  • 论战中的鲁迅

    作者:傅光明

    图书目录 鲁迅VS陈西滢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 /鲁迅(执笔) 闲话(粉刷毛厕) /陈西滢并非闲话 /鲁迅我的“籍”和“系” /鲁迅闲话(走马灯) /陈西滢 “碰壁”之余 /鲁迅闲话(多数与少数) /陈西滢闲话(参战) /陈西滢闲话(利害) /陈西滢并非闲话(二) /鲁迅评心雕龙 /鲁迅闲话(创作的动机与态度) /陈西滢闲话(版权论) /陈西滢闲话(剽窃与抄袭) /陈西滢并非闲话(三) /鲁迅闲话(表功) /陈西滢 “公理”的把戏 /鲁迅闲话 /陈西滢这回是“多数”的把戏 /鲁迅闲话 /陈西滢碎语 /鲁迅做学问的工具 /陈西滢闲话(管闲事) /陈西滢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 /鲁迅闲话(吴稚晖先生) /陈西滢学界的三魂 /鲁迅古书与白话 /鲁迅致志摩 /陈西滢李四光先生来件 /李四光不是信 /鲁迅结束闲话,结束废话! /李四光 徐志摩我还不能“带住” /鲁迅闲话f再论线装书) /陈西滢无花的蔷薇 /鲁迅闲话 /陈西滢无花的蔷薇之二 /鲁迅闲话 /陈西滢空谈 /鲁迅闲话(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陈西滢无花的蔷薇之三 /鲁迅闲话(节育问题) /陈西滢新的蔷薇——然而还是无花的 /鲁迅《坟》的题记 /鲁迅辞“大义” /鲁迅革“首领” /鲁迅 鲁迅VS林语堂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厄泼赖 /林语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鲁迅释疑 /林语堂小品文的危机 /鲁迅让娘儿们干一下吧! /林语堂娘儿们也不行 /鲁迅做文与做人 /林语堂 “招贴即扯” /鲁迅 “文人相轻” /鲁迅游杭再记 /林语堂论俗人须避雅人 /鲁迅语录体举例 /林语堂 “寻开心” /鲁迅说个人笔调 /林语堂再论“文人相轻” /鲁迅今文八弊 /林语堂 “题未定”草 /鲁迅隐士 /鲁迅 “天生蛮性”——为“江浙人”所不懂的 /鲁迅 “有不为斋” /鲁迅两种“黄帝子孙” /鲁迅五论“文人相轻”——明术 /鲁迅 鲁迅VS高长虹走到出版界——革革革命及其他 /长虹答国民大学X君 /长虹走到出版界——未名社的翻译,广告及其他 /长虹通讯——给鲁迅先生 /长虹走到出版界——1925年,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 /长虹走到出版界——《吴歌甲集》及其他/长虹走到出版界——时代的命运 /长虹琐记两则 /长虹走到出版界——呜呼.现代评论化的莽原半月刊的灰色的态度! /长虹走到出版界——公理与正义的谈话/长虹走到出版界——请大家认清界限 /长虹所谓“思想界先驱者”鲁迅启事 /鲁迅《走到出版界》的“战略” /鲁迅新的世故 /鲁迅走到出版界——所谓自由批评家启事 /长虹走到山版界——鲁迅梦为皇太子 /长虹走到山版界——疑威将军其亦鲁迅乎 /长虹 “新时代”的避债法 /鲁迅我走出了化石的世界 /长虹捣鬼心传 /鲁迅吊与贺 /鲁迅 鲁迅VS梁实秋卢梭论女子教育 /梁实秋卢梭和胃口 /鲁迅文学批评辩 /梁实秋文学和出汗 /鲁迅论思想统一 /梁实秋论批评的态度 /梁实秋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 /鲁迅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粱实秋论鲁迅先生的“硬译” /梁实秋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鲁迅 “不满于现状”.便怎样呢? /梁实秋 “好政府主义” /鲁迅答鲁迅先生 /梁实秋 “无产阶级文学” /梁实秋 “资本家的走狗” /梁实秋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鲁迅鲁迅与牛 /梁实秋经验 /鲁迅头 /鲁迅言论自由的界限 /鲁迅论翻译的一封信 /梁实秋鲁迅的新著 /梁实秋论“第三种人” /鲁迅又论“第三种人” /鲁迅论“第三种人” /梁实秋 鲁迅VS穆木天为翻译辩护 /鲁迅从《为翻译辩护》谈到楼译《二十世纪之欧洲文学》 /穆木天关于翻译(上) /鲁迅各尽所能 /穆木天论重译 /鲁迅论重译及其他(下) /穆木天再论重译 /鲁迅 鲁迅VS施蛰存感旧 /鲁迅《庄子》与《文选》 /施蛰存 “感旧”以后(上) /鲁迅推荐者的立场——《庄子》与《文选》之论争 /施蛰存扑空 /鲁迅《扑空》正误 /鲁迅突围 /施蛰存致黎烈文先生书——兼示丰之余先生 /施蛰存答“兼示” /鲁迅 “杂文的文艺价值” /施蛰存 “题未定”草 /鲁迅古书中寻活字汇 /鲁迅文人比较学 /鲁迅关于围剿 /施蛰存服尔泰 /施蛰存 “不得不读”的《庄子》与《颜氏家训》/施蛰存 鲁迅VS郭沫若我和《语丝》的始终——“我所遇见的六个文学团体”之五 /鲁迅 “眼中钉” /郭沫若上海文艺之一瞥——八月十二日在社会科学研究会讲 /鲁迅创造十年(节) /郭沫若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鲁迅 苗的检阅 /郭沫若 鲁迅VS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 /沈从文论“海派” /沈从文 “京派”与“海派” /鲁迅北人与南人 /鲁迅 “京派”和“海派” /鲁迅谈谈上海的刊物 /沈从文七论“文人相轻”——两伤 /鲁迅
  •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作者:严家炎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增订本)》是学界第一部从流派史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的专著,作者从理论上廓清了中国现代小说之所以为“现代”小说的迷雾,在大量第一手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钩沉和总结了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家“群落”,开创了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小说的流派史研究格局,书中首次发掘了新感觉派、社会剖析派、七月派和京派等小说流派,引发后来相关流派的研究热潮。《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增订本)》初稿曾在北大讲堂多次开讲,其间作者数易其稿,几度增补,本版经作者重新审订、增补。
  • 萧红全集(全4册)

    作者:萧红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在其短促而丰富的一生中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经典传世之作,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和突出的文学史地位。本全集按照作者生前结集的时间顺序编辑,基本上反映了原书原貌,并将作者未结集和未发表的作品进行了详细整理,同时附有作者年表、索引和大量珍贵照片等。该全集版本考证翔实,收录文章完整,注释精当,堪称是萧红一生创作的精确展示,是一部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精品。
  • 翡冷翠的一夜

    作者:徐志摩

    本书收录了徐志摩的诗歌作品集,包括:翡冷翠的一夜、珊瑚、偶然、客中、大沽口外、天神似的英雄、再休怪我的脸沉、梅雪争春等。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原版藏”系列丛书精心选择了一批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借助现代出版技术加以复原,以原版原貌的形式予以出版,使这些深藏于图书馆中的珍贵版本以一种特殊的形式重获新生,让广大读者得以见识这些名著的原始风貌,满足他们阅读、欣赏以及收藏等多方面的需求。丛书现已出版四辑,推出了鲁迅、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戴望舒、萧红、庐隐等名家的经典之作二十八种。
  •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 (1917-1927)

    作者:刘运峰(编)

    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收录了中国新文学运动最初十年(1917~1927)的主要文学作品及相关资料,由当时最为著名的十位文学家负责编选并撰写导言,如鲁迅、郑振铎、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等等。他们撰写的导言立意离远,气魄宏大,言之有物,切中肯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孱良友图书公司将这些导言辑为一书,冠名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于1940年10月出版。本次重做此书,加入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主编赵家璧的前言,每篇导论后收录该集作品目录。书后增加了阿英的《史料索引》序例,以及胡适等入关于新文学运动的文章作为附录。
  • 咀华集·咀华二集

    作者:李健吾

    本书是从现代著名作家李健吾先生的作品集中选出的一些文学评论,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作品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比较和综合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批评风格,是文学批评论文中的佼佼者。   李健吾(1906—1982),笔名刘西渭,其一生于小说、散文、文学批评、戏剧、翻译及法国文学研究均有卓越的贡献,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批评家和翻译家。生前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咀华集》出版于1936年,《咀华二集》出版于1942年,这两本书容纳的文字不多,看上去还是一棵稚嫩的小树,然而它已经具有了长成参天大树所必需的种种素质。李健吾认为,批评是独立的,不以作者的是非为是非,批评者有阐释的自由。维护批评的尊严并不以贬低创作的地位为代价,批评者与创作者是平等的,但更是谦逊的,取对话的态度。然而,批评者的谦逊并非意味着批评主体的丧失,恰恰相反,批评主体的确立不表现为教训、裁断甚至冰冷的判决,而是在与创作主体的交流融会中得到丰富和加强。批评也是表现,因此可以是美的。李健吾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具文学性的批评家,西方的“寻美的批评”和中国的诗文评传统,这两条线的交汇造就了一种以印象和比喻为核心的整体、综合、直接的体味和观照,这就是李健吾的批评,一种自由的批评,一种明智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批评。 本书所收文章以初版《咀华集》和《咀华二集》为准,删去了被批评者的答辩文章。 为了尊重原作,除了个别标点及明显的排印错误外,本书的一些习惯用法及其措辞均依旧原文排印,其中个别不符合当下习惯者,请读者谅解。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作者:温儒敏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共16课,涵括了现代和当代两大部分。基础课主要学习有相对稳定性的知识,这种专题课则要深入一步,就一些比较集中的课题,让大家了解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趋向,包括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同时通过对课题中某些方面的重点分析,引发对不同研究角度与方法的探讨,从而拓展我们批评和鉴赏的眼界,学习如何评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也许还有一个很实际的目标,那就是引起同学们对某一研究课题的兴趣,或者可以从中找到做毕业论文的题目。
  • 百年中国文学经典(1-8卷)

    作者:谢冕 编,钱理群 编

    《百年中国文学经典(1-8卷)》主要内容:即将画上句号的古典文学,以它最后的辉煌,提醒人们记住它永恒的魅力。而新文学则以让人目不暇接的快速的节奏,不断展示它充满锐气的试验性成果。一边是夕阳的灿烂,一边是初月的清辉。生逢此时的中国人,终于窥见了这“百年不遇”的胜景。这一切,如今都蕴积在这套《百年中国文学经典》中了。
  • 鲁迅精读

    作者:郜元宝

    《鲁迅精读》选取鲁迅早期文言论文两篇,白话小说四篇,散文诗集一部,杂文十四篇,旧体诗八首,以少总多,力求反映鲁迅不同时期各类体裁创作的实绩。左右牵合,上下挂搭,以鲁解鲁,显明作者文思的整体性。文本细读之内部研究与环境、传记之外部考察相结合,启发读者披文入情,知人论世,最终走向《鲁迅全集》。
  • 铁屋中的呐喊

    作者:李欧梵

    《铁屋中的呐喊》是海外研究鲁迅的一部名著。它吸收和发展了西方汉学界鲁迅研究中的 前人成果,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全面研究,从心理 上对鲁迅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探索。书中所描写的鲁迅不仅仅是高声呐喊的斗士,也是一个 活生生的人,他有着丰富复杂感情内涵,有爱也有恨,有希望也有绝望,对中国传统有继承 也有“抗”,并在这些悖论与矛盾中抗争前进。�
  • 上海屋檐下

    作者:夏衍

  • 曹禺经典作品选

    作者:曹禺

    戏剧是文学体裁中最精美、高贵的艺术形式。而中国现代戏剧的辉煌离不开曹禺,他是天才的戏剧大师。他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莎士比亚一点不算过分。他的戏剧才华只有写出了《茶馆》的老舍,可与之比肩。他有《雷雨》、《日出》传世,就已经不朽了。 曹禺,中国现代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8月出生于天津。在南开中学、清华大学求学时,接触并钻研了大量中外古今的文学、戏剧名著,参加了业余戏剧团体的演剧实践。在大学的学习结束后,到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抗日战争期间,随剧校迁到大后方,一面教学,一面创作和演出,以戏剧为武器,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参与戏剧界、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等职。他作为演员和导演,才华横溢,但他对中国戏剧的最大贡献是他的剧本创作。他的主要剧作有:创作于本世纪三十年代的《雷雨》、《日出》、《原野》(被称作曹禺三部曲);完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蜕变》、《北京人》、《家》(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以及创作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明朗的天》、《胆剑篇》(与梅阡、于是之合作)、《王昭君》。他一生创作的剧本不多,但他以质量取胜,几乎每一部剧作都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打动了读者和观众。本书所收的四部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是他的十来部剧作中最优秀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代表作。 在他的戏剧里我们看见那些爱的、憎的、纯挚的情感!本书全篇收入《原野》《日出》《北京人》。
  • 儿童文学小论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作者:周作人

    张一渠君是我在本省第五中学教书时候的同学。那时是民国二年至六年,六年春季我来北京,以后没有回去过,其时张君早已毕业出去了。十九年冬忽然接到张君来信,说现在上海创办儿童书局,专出儿童一切用书,叫我给他帮忙。这事是我很愿意做的,因为供给儿童读物是现今很切要的工作,我也曾想染指过的,但是教书的职业实在是忙似闲,口头答应了好久,手里老是没有成绩,老实说,实在还未起手。看看二十年便将完了,觉得这样迁延终不是事,便决心来先编一小册子聊以塞责,待过了年再计划别的工作。写信告诉张君,他也答应了,结果是这一册《儿童文学小论》。 这里边所收的共计十一篇。前四篇都是民国二三年所作,是用文言写的。《童话略论》与《研究》写成后没有地方发表,商务印书馆那时出有几册世界童话,我略加以批评,心想那边是未必要的,于是寄给中华书局的《中华教育界》,信里说明是奉送的,只希望他送报一年,大约定价是一块半大洋罢。过了若干天,原稿退回来了,说是不合用。恰巧北京教育部编纂处办一种月刊,便白送给他刊登了事,也就恕不续做了。后来县教育会要出刊物,由我编辑,写了两篇讲童话儿歌的论文,预备补白,不到一年又复改组,我的沉闷的文章不大适合,于是趁此收摊,沉默了有六七年。民国九年北京孔德学校找我讲演,才又来饶舌了一番,就是这第五篇《儿童的文学》。以下六篇都是十一二三年中所写,从这时候注意起儿童文学的人多起来了,专门研究的人也渐出现,比我这宗“三脚猫”的把戏要强得多,所以以后就不写下去了。今年《东方杂志》的友人来索稿,我写了几篇《苦茶随笔》,其中第六则是介绍安特路阑(Andrew Lang)的小文,题名《习俗与神话》,预计登在三月号的《东方》之后再收到这小册里去,不意上海变作,闸北毁于兵火,好几篇随笔都不存稿,也无从追录,只好就是这样算了。 我所写的这些文章里缺点很多,这理由是很简单明显的,要研究讨论儿童文学的问题,必须关于人类学民俗学儿童学等有相当的修养,而我于此差不多是一个白丁,乡土语称作白术的就是,怎么能行呢?两年前我曾介绍自己说,“他原是水师出身,自己知道并非文人,更不是学者,他的工作只是打杂,砍柴打水扫地一类的工作。如关于歌谣童话神话民俗的搜寻,东欧日本希腊文艺的移译,都高兴来帮一手,但这在真是缺少人工时才行,如各门已有了专攻的人,他就只得溜了出来,另去做扫地砍柴的勾当去了。”所以这些东西就是那么一回事,本没有什么结集的价值,夫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这个道理我未尝不知道。然而中国的事情有许多是出于意外的。这几篇文章虽然浅薄,但是根据人类学派的学说来看神话的意义,根据儿童心理学来讲童话的应用,这个方向总是不错的,在现今的儿童文学界还不无用处。中国是个奇怪的国度,主张不定,反覆循环,在提倡儿童本位的文学之后会有读经——把某派经典装进儿歌童谣里去的运动发生,这与私塾读《大学》《中庸》有什么区别。所以我相信这册小书即在现今也还有他的用处,我敢真诚地供献给真实地顾虑儿童的福利之父师们。这是我汇刊此书的主要目的,至于敝帚自珍,以及应酬张君索稿的雅意,那实在还是其次了。民国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周作人序于北平。
  • 鲁迅杂文选集

    作者:鲁迅

  •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

    作者:张新颖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ISBN:9787108016065,作者:张新颖著
  • 瓜豆集

    作者:周作人

    《瓜豆集》是周作人自编文集之一。这半年里所写的文章大小总有三十篇左右,趁有一半天的闲暇,把他整理一下,编成小册,定名曰《瓜豆集》。为什么叫作瓜豆的呢?善于做新八股的朋友可以作种种的推测。或曰,因为喜讲运命,所以这是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吧。或曰,因为爱谈鬼,所以用王渔洋的诗,豆棚瓜架雨如丝。或曰,鲍照《芜城赋》云,“竟瓜剖而豆分”,此盖伤时也。典故虽然都不差,实在却是一样不对。我这瓜豆就只是老老实实的瓜豆,如冬瓜长豇豆之类是也。
  • 现代中国“短篇小说”的兴起

    作者:张丽华

    《现代中国"短篇小说"的兴起(以文类形构为视角)》鉴了西方的文类学理论,尤其是德国学者提出的“作为文学-社会制度的文类”以及由此形成的以制度的解构与建构为基础的文类史研究的构想。作者张丽华分别从报刊、翻译、小说形式以及小说话语四个层面,来共时地考察清末至五四的“短篇小说”的文类形构过程:通过对形构“短篇小说”这一具体文类的文学制度与社会制度的方方面面的考察,将这一文类兴起的过程充分历史化,从而有效地将“文学革命”的线性逻辑,转化成一种将晚清与五四纳入同一个文学时期的结构性的视野,呈现出中国现代文学起源的更复杂的历史性语境,并对文学史上关于“文学革命”的普遍性论述有所质询。
  • 李欧梵论中国现代文学

    作者:李欧梵

    这本论文集收集的是李欧梵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部分论文。其中对现代性的追问,对边缘意识的思考,至今依然令人警醒;对中国现代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宏观思考,体现了很高的理论立足点;对郁达夫、张爱玲的重新阐释,显示了扎实的文本细读的功力;最后两篇纪念夏济安和史华慈教授的文章,则充满着对老师无比的敬意与深刻的怀念。这些写于不同时期的论文,记录了李欧梵学术生命中值得珍惜的时光,彰显着李欧梵宏阔的学术视野,更体现了李欧梵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处境一以贯之的人文关怀。 《李欧梵论现代中国文学》目录 编辑缘起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总序 自序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与文学的现代性及其问题 身处中国话语的边缘:边缘文化意义的个人思考 论中国现代小说的继承与变革 后现代时期的经典(重)读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研究方法 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和“现时感” 引来的浪漫主义:重读郁达夫《沉沦》中的三篇小说 通俗文学研究断想 光明与黑暗之门——我对夏氏兄弟的敬意和感激 重读《寻求富强》:史华慈思想史研究风格与方法断想
  • 猛虎集

    作者:徐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