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文

  • 结构主义史

    作者:[法] 弗朗索瓦·多斯

    结构主义及解构主义时代,是法国知识界激情燃烧的岁月。法国知识分子经历了痛苦和磨难。他们曾经喜怒哀乐,他们曾经悲欢离合,他们曾经为卑贱鸣冤叫屈,他们曾经为侩子手高唱赞歌……总之是有血有肉的人生,总之是曲折动人的感情,总之是惊涛骇浪的思想,总之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强烈共鸣。思想的波折坎坷……尽在其中矣。他们最终创造另外一个崭新的知识王国,重烩了人类的知识地图,改变了世界的走向,成为21世纪最具冲击力的思想之源!
  • 俗物的道德与幸福

    作者:罗素

    《俗物的道德与幸福》是作者文集的一个节选主题集,包括:人有不幸、英雄的不幸、生存竞争、厌烦和兴奋、疲劳的工作、人与嫉妒、犯罪意识、虐待倾向、舆论与恐惧等41节。
  • 深层素食主义

    作者:(美)福克斯

    本书将素食主义作了历史与哲学面向的深层分析,并从动物保护、环境生态、世界饥荒、女性主义等各种角度,面面俱到地证明“素食有理”,乃至达成“人们必须断绝肉食,不得已亦应极尽努力地减少肉食”的结论,并一一驳斥“维护肉食正当性”或“抨击素食正当性”的各种理论,其辨析犀利,立论严密完整,勘称是向所未见的“素食主义百科全书”或“素食主义教战手册”。
  •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

    作者:西蒙·布莱克本

    我们作为正人君子的自我形象总要接受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拷问。许多人忧心忡忡,担心在一个诸神退隐的世界中,科学已揭下我们的面具,使我们显形为由基因所命定的生物:狭隘自私、党同伐异,或争强好胜、咄咄逼人。作者在本书中探讨了出生、死亡、幸福、欲望、自由等主要伦理问题,努力想说明人应该如何思考生活的意义;并提醒我们,应该对那些经常主导着遒德论辩、事实上不过是诱人噱头的绝对原则保持怀疑。
  • 精神现象学(上卷)

    作者:黑格尔

    我馆历来重视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考,又利于文化积累。
  • 思考

    作者:何新

    在今日中国知识分子当中,最具争议及传奇性的人物非何新莫属。多年来,他在理论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次是1990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他的长文《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他的许多文论曾送到最高领导层,受到广泛注意。 何新没有读完大学,但他曾被中国国家权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聘为研究员。他不是共产党员,但在理论方法上却信仰马克思主义。 何新1949年12月出生于浙江温州沧南,5岁随父亲定居北京。他在北大荒生活过9年。在这9年中,他从事过多种职业。当过农民,铸造工人,由于写信反对文革运动而成为反革命,挨过斗、坐过牢。这个时期最戏剧化的一段经历是1970年,他在北京流浪了一年。流浪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在当时重新开放的北京图书馆里阅读书籍。在这流浪的一年中,他经常每天只能吃两个烧饼一碗豆腐汤,栖息于地下防空洞。但在北京图书馆的阅览室里,他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黑格尔的著作,以及意大利思想家克罗齐的美学著作和南斯拉夫政治家德热拉斯的著作。 1975年以后,他成为黑龙江省一个小县城友谊县的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他被录取到黑龙江一所大学,但不到一年,便自动退学,回到北京。他认为自己已不必要在大学里耗费4年时光,谋 取一个文凭命运证明他的自信是对的。1979年他应聘到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任代课老师,教授古代汉语及古代财经文选。一年以后到中国祥科院。先在科研局作秘书,由于陆续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1981年他受聘担任历史学家黎澍的助手。1982年以后开始独立从事研究工作,先后在近代史所、研究生院、文学所工作,被聘为助理研究员(1985),副研究员(1987),研究员(1990)。这些职称,每一次都是由于他在学术上的杰出表现而被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会破格特别批准的。 1991年何新进入全国政协,被特殊安排为专职委员。他除了以大量精力从事历史、考古、语言、神话方面的研究外,同时也密切关注着对于我国国家发展、届族生存最紧迫的现实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的研究。并随时将其研究成果的建议,直接向党和国家领导提出报告。 1990年秋,他应日本著名人士德间康快之邀访问日本,会见了后来成为日本首相的参议员宫泽喜一。归国后就日本对华政策动向向国家最高领导作了汇报。在归国后写的研究报告中,他在国内最早地揭示了世界上三大货币经济集团(美元、马克、日元圈)的分化和崛起。 1992年3月他应古巴亚太研究中心和驻华大使格拉先生之邀访问古巴,卡斯特罗专门安排会见他,与他共进晚餐并在我国驻驻古大使的陪同下,极其破例地与他进行了9小时的长谈。归国后他将古巴经济、政治社会情况向中央作了实事求是的报告,并提出了援助和贸易的建议。卡斯特罗曾希望了到古巴担任亚太研究中心的主任。 1993年在日本富士电视台专程安排下,在北京对他的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联席进行了特邀采访,在与托夫勒的对话中,何新展示了他对21世纪人类前景和面临问题的预测和展望。何新以自己卓越的才华和独到的眼光奠定了他在中国学术界的特殊地位。他在1987年预言苏联改革必会失败 及国家将争体,在1990年与日本教授的谈话中指出中国面临的经济主要总是并不是“需求大于供给”而生产过剩,他在1993年向邓小平及中央上书指出当时过热的房增业可能成为“泡沫经济”;他提出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权首先是温饱权、生存权、发展权”的观点被广泛采纳,成为中国回击美国人权攻势的武器;他的许多经济学观点由于密切联系现实和具有务实的可操作性,而深刻地影响了国家的决策。 由于何新的特殊影响,他一度成为海内外各主要新闻机构追逐采访的对象。采访过他的包括美联社、纽约时报、共同社、ABC、NHK、美国之音、路透社、独立报、费加罗报等世界各大著名传媒。1994年后,何新埋头研究和写作,拒绝与内外传媒作直接接触。也不再出席公开会议,讲课讲演,从公众视线中遁失。
  • 中国哲学十九讲

    作者:牟宗三

    本书是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一本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作者以其卓越的识见和谨严的思辨,在准确把握哲学元典的基础上,对儒、佛、道等中国哲学史上各家学派思想作系统的诠解。全书虽重在讨论传统哲学,但却能以现代哲学的理念进行观照,在与西方哲学的比较中反省、衡量中国哲学。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对中国哲学史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 精神生活·思维

    作者:(美)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

    《精神生活》被公认为汉娜·阿伦特最伟大的著作,也是她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前的遗世之作。这本书探索了沉思生活中的思维本身。与阿伦特之前的著作大多关注精神之外的世界不同,这本书标志着一种转向,它以三卷的篇幅,对在阿伦特看来具有基石作用的精神活动作了深入的探索。她将《精神生活》分为“思维”、“意志”和“判断”三部分,亦即她所认为的精神的三种基本活动。由此,她对精神活动进行了全面而富于洞见的分析。这本书,将是“20世纪人类精神中最亮的明灯”,是阿伦特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
  • 哲学的历史

    作者:马丁.奥利弗

    《哲学的历史》由希望出版社出版。有史以来,似乎还没有哪一门学问比哲学更加迷人且也更加令人困惑的了。即使在科技与实证手段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无法从人类古老而简单的哲学困扰中解脱出来;世界是什么?我们是谁?活着意义何在?思想究竟为了什么……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年代里都有着最优秀的人在思考同样的问题。尽管先哲们未必曾经抵达真理的尽头,但他们对人类存在不依不饶的追问本身,却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通向智慧之路。我们也许不必像哲人那样苦苦追索,但却有足够的理由去了解他们到底给我们留下怎样一些智力遗产,换言之,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阅读《哲学的历史》的缘故。
  • 医学是科学吗?

    作者:王一方

    每个人都有求医的体验,都有关于医学的基本理解,作为常识,医学既是科学、技术,又是人学、仁术。但是,当代社会,技术统治了医学,疾病被通透地探究,精细地处置,而痛苦却被无情地漠视,甚至被彻底地遗忘,医学的科学性、技术性与人文性、社会性被深深地肢解了,真理与真谛、正确与正义发生了冲撞,于是,引发了人们对医学目的、职业价值的怀疑、反思与批判。 医学究竟是什么?成为医学“当代性”追问的精神母题。本书就是对这一精神母题进行深入剖析和理性叩问,内容包括医学的本质、健康的内涵、新医学模式的烛照以及医学如何理解痛苦与苦难、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医生如何把握人道与人性、技术与艺术的张力,从而,在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与现代医学职业生活之间续接上一条鲜活的精神脐带。该书内容大部分直面医学的当代话题和当下事件,具有很强的现场感,此外,该书对话体的叙述形式也增加了阅读与思想的乐趣。
  • 世界名校开学毕业典礼演讲精选

    作者:陈越

    本书收录了现当代中外部分先哲、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如比尔•盖茨、萨默兹校长、布什总统、龙应台女士、鲁迅先生、蔡元培先生等在世界各名校的开学和毕业典礼上的51篇精彩演讲。这些演讲稿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主要体现前人先辈对青年人的期望和勉励。全书文字流畅,感情激昂,处处洋溢着清新、明快、鲜活、向上的气息。而书中大部分篇章所体现的进步思想,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失其闪光的社会价值。 目录 外国部分 1、改变这个世界深刻的不平等 比尔•盖茨:微软公司创始人 2、保持求知欲,保持赤子心 斯蒂夫•乔布斯:苹果电脑公司和皮克斯动画公司首席执行官CEO 3、从“拿”到“给”,走向独立 萨默兹:哈佛大学第27任校长 4、凝练的过程:抓住事物的本质 卡莉•菲奥莉娜:曾任惠普CEO、总裁和董事会主席 5、我与耶鲁 乔治•W•布什:美国第43任总统 6、迈出下一步 理查德•雷文:耶鲁大学第22任校长 7、诚信:信息技术时代的成功之道 艾伦•格林斯潘:美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 8、梦想的勇气——把握今天 唐纳德•基奥:曾任可口可乐公司总裁 9、聪明来自学习和生活 西奥多•鲍威尔:美利坚大学教务长、学院院长 10、美国的价值观 乔治•赫伯特•布什:美国第41任总统 11、连续性与价值 小贝诺•施密德特: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院长、耶鲁大学校长等 12、无知的驱动——错误的必要性和价值 詹姆士•奥尔森:曾任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董事会主席 13、雅典人和西哥特人 尼尔•波兹曼:美国著名作家、文化批评家 14、多多思考 布兰德•布兰沙德: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15、女性取得成功的时代 塞西尔•斯普林杰:美国女企业家 16、布罗茨基1984年在威廉斯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致词 布罗茨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7、走向生活的海洋 亚伦•亚当:美国著名演员、导演、作家 18、女性的机会:开创你自己的事业,理解并克服障碍 苏珊•C.伯克:曾任马林-米德兰银行的助理副总裁 19、社会赋予每个人成功的权利 安妮•弗劳尔斯:曾任杜克大学副教务长 20、女子教育:发现作为女人的我们 贝蒂•利特尔顿:美国女教育家 21、三个“不要” 莫里斯•斯坦斯:曾任尼克松政府财政委员会主席和商务部长 22、“我是谁” 拉塞尔•格雷厄姆:堪萨斯州科菲维尔社区初级学院院长 23、毕业赋予你们的职责 艾尔维斯•斯塔尔:美国法学家、教育家 24、法律、学习和自由 杰拉尔德•福特:美国第38任总统 25、每个耶鲁新生都应当知道 艾德蒙•摩根:美国历史学家 26、何谓自由教育 列奥•斯特劳斯:现代著名政治哲学家 27、为未来造就我们的青年一代 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第32任总统 28、价值:毕业典礼演讲或提芤•布拉赫的选择 本杰明•N•卡多佐:美国著名法学家 29、教育中的新和旧 芮恩施:美国政治学学者、外交官 30、“顾念所不见的”:在普林斯顿的最后一次演讲 伍德罗•威尔逊:美国第28任总统 31、我的位置在最高处 安德鲁•卡内基:美国钢铁大王 32、若不独立,人非为人 福泽谕吉:日本思想家、教育家,庆应大学创始人 33、勤奋、诚实、有选择地读书 托马斯•卡莱尔:英国散文家、历史学家、政论家 34、全面培育我们心灵的神圣能力 维柯:意大利近代伟大的哲学家、语文学家、美学家和法学家 中国部分 1、责任高于热爱 朱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 2、心灵的X光 龙应台:作家、社会批评家、思想家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顾毓秀:著名科学家、教育家 4、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 胡适:现代著名文学家、学者 5、抱赤子之心,以迎接一切 钱穆:历史学家 6、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冯友兰: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7、大学毕业生应有的认识的与努力 竺可桢: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8、说有为有守 潘光旦:中国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 9、南开的目的与南开的精神 张伯苓: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始人 10、大学的意义及学校之方针 梅贻琦:现代著名教育家,曾任清华大学校长 11、奋斗、续学、耐劳 张奚若:现代著名学者,曾任教育部部长 12、学术独立与新清华 罗家伦:曾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校长 13、烦闷与大学教育 任鸿隽:现代著名科学家、教育家 14、读书与革命 鲁迅:现代著名文学家 15、立志定向,切实读书,“自”“治”并重 蒋梦麟: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16、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蔡元培: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17、有教养者的责任 周诒春:曾任清华大学校长
  • 生物中心主义

    作者:罗伯特-兰扎&鲍勃-伯曼

    《生物中心主义:宇宙新理论的奠基之作》内容简介:通过一位生物学家的观点和天文学家的讲述,《生物中心主义:宇宙新理论的奠基之作》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前人的宇宙——我们自身——我们的生命和意识,引领读者走上一个看似不可能但最终不可避免的旅程。从物理学转换到生物学的观点,打开了西方科学不经意间自我禁锢的囚笼,打破了读者关于生命、时间和空间甚至死亡的观念。同时,它把我们从生命不过是碳元素等少数其他元素的混合物这一沉闷的世界观中解放出来,提出了生命是不朽的可能性。唤起读者不再用原来的方式观察真实的世界。
  • King Solomon's Ring

    作者:Konrad Lorenz

    在线阅读本书 A delightful treasury of observations and insights into the lives of all sorts of creatures, from jackdaws and water-shrews to dogs, cats and even wolves. It is a wonderfully written introduction to the world of our furred and feathered friends!
  • 常识中的理性

    作者:(美)乔治·桑塔亚纳

    桑塔亚纳是哲学家,同时是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他的文字蕴藉雅丽,具有诗情和乐感而一时风靡欧美。《理性的生活》(The Life of Reason,1905—1906)是桑塔亚纳的成名作,早期代表作,集中体现了桑塔亚纳哲学的基本精髓,他以后的许多重要观点都是对该书思想的扬弃派生。全书共分五卷,分别是:《常识中的理性》、《社会中的理性》、《宗教中的理性》、《艺术中的理性》、《科学中的理性》。 《常识中的理性》内容包括全书导论。桑塔亚纳认为,自然是理想的完美花园,而情感则是诗歌、神话与思辨的永恒沃土。人生即处于运动中的理性;理性的生活指称人生中感知并追求理想的那个部分;就人类进步而言,理性的生活不是单纯的手段或一个偶发性事件,而是进步本身的全体呈现。
  • 叔本华的智慧

    作者:刘烨,刘烨,叔本华

    《叔本华的智慧》是叔本华原著代表作的精选译本,是集叔本华思想之大成的作品。全书分为六大部分,分别为“人的本性”、“人生总论”、“处世之道”、“待人之道”、“爱与恨,生与死”和“人生对策”。在这六个部分里,叔本华分别就人的本性、幸福和快乐、意志与心智、荣誉与名声、行为和人性、命运与对策等几乎囊括了人的一生的各个方面,阐述了独特新颖的“幸福论”。 在《叔本华的智慧》中,他从广泛的人性角度入手,分别对人们自身的所有、地位及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给予了细致入微的阐述,他融合东西方哲学的主流,科学性地披露人性和世故,加以睿智和生动的笔触,娓娓地跟我们讨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求取幸福和成功,以期充分发挥此生……
  • 宗教的本质

    作者:费尔巴哈

    宗教的本质一人的本质或上帝,我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已经加以阐明。至于那异于人的本质。 不依靠人的本质的实体。亦即那不具人的本质、人的特性、人的个性的实体,真正说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 人的信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感的对象,亦即人所依靠并且人也自己感觉到依靠的那个东西,本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所充分证明的。 宗教的本质二古代的希腊人认为一切并、泉、河、湖、海等都源自奥克安诺斯(Okeanos,是希腊神话里的大海神,即大海的人格化。——译者),源自大濒海,古代的波斯人认为地上的一切山脉都是生自阿尔波地山(Albordy)。认为万物都源自一个完满的实体,这个思想是否有较高明的意义,其方式是否与上述二事不同呢?并不!这个思想和以上二种思想是完全基于同一思想方式的。 宗教的本质三人有一些限制,而这些限制至少是人站在宗教立场上想象到、感觉到的限制,譬如说,人不能知道未来,不能长生,不能连续不断无忧无虑地幸福,不能有一个无重量的身体,不能像天神一样飞翔,不能像耶和华(Jehovah,犹太教的上帝。——译者)一样发出雷霆,不能任意使形相变大或隐身不见,不能像天使一样毫无肉欲和冲动地生活。 宗教的本质四对于自然中上帝智慧的宗教景慕,只不过是一时的狂热;它只是对于手段而发,一反省到自然的目的时,使销歇了。蜘蛛的网多么可惊羡!沙滩上蚁狮的漏斗多么可惊羡!可是这些设备为了什么目的而设呢?为了求食物——一个被人降为单纯手段的目的。苏格拉底说,“别人”——这些别人是兽类或野蛮人——“为了吃而活,但是我为了活而吃”。
  • 活着有多久

    作者:[加拿大]理查德·贝利沃,丹尼斯·金格拉

    死亡并不是反常的事件,相反,有机会活着才是一个奇迹。大多数时间我们都没有意识到:组成我们身体的这些细胞,以及它们的运作机制,才代表了真正的“完美”。死亡的原因有无数种,机制也各不相同,作者从中归纳出最常见的几种,并深入浅出地讲解其中的奥秘。你会发现,它离我们那么远,却又这么近。 死亡不可避免,但人类仍然有十足的可能在非常健康的状态下老去,并最终完全自然地溘然而逝,那些百岁老人为我们清晰地验证了:短暂利落的死亡,是健康人生的完美句号。更好地理解死亡,坦然面对,才能更好地享受人生,热爱生命。
  • 替罪羊

    作者:勒内.吉拉尔

    替罪羊,ISBN:9787506015394,作者:(法)勒内·吉拉尔(Rene Girard)著;冯寿农译
  • 告别功利

    作者:[美] 玛莎·努斯鲍姆

    《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内容简介:在这《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中,当代著名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从根本上批判了一种思想,即教育首先是为经济增长服务的工具。她指出,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导致更好的生活质量:忽视、嘲讽艺术和人文学科,将使我们大家的生活质量以及我们民主制度的健康陷入危险。 作者指出,从教育的历史上说,人文学科曾经是教育的中心内容,因为人文教育被认为是培养负责任的、有能力的公民的重要手段。但是,近年来,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教育的目的走向了令人担忧的方向。急切地想推动经济发展,国家日益将培养学生的经济生产力作为主要目标,而不是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有知识、有道德、负责任的公民。这种以获利的技能为中心的教育是短视的,已经腐蚀了青年人质疑权威的勇气与能力,降低了他们对弱势群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同情心,削弱了人们处理复杂的全球性问题的能力。这些基本能力的缺失对健全的社会和世界是有害的。为改变这种状况,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抵制将教育降格为GDP的工具;相反,我们应该将教育和人文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成为对他们的国家和整个世界有责任心的公民。
  • 中国城市人性格地图

    作者:郭俊

    俗话说:“一方水上养一方人”,每个城市孕青出不同的人,将城与人读个明白清楚,也会让你整个人部变得通透。全书共选取了34个最有代表性。最有鲜明特色的城市,从男人和女人两个角度,一一阐释他们的性格特征,并探究其性格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帮助读者学习与其相处、交往、共事等方面的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