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會學

  • 米拉的猜想

    作者:[英] 安格斯·班克罗夫特 / [英] 拉尔夫·费弗尔

    人是社会的动物,那么社会又是什么呢?

    资本、劳动、性别、媒体如何塑造我们?

    社会学版《苏菲的世界》,看小说读懂社会学

    30位社会学巨擘,80个社会学大观念透射社会本质

    带你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让日常决策更理性

    荣休教授40年讲学精华,与时俱进修订7年

    每章配有漫画小结、思维导图,通俗亲切,拒绝枯燥

    编辑推荐

    ◎ 你知道吗,他们都是社会学家!

    笛卡尔、涂尔干、马克思、弗洛伊德、乔姆斯基、巴特勒、福柯、萨义德、戈夫曼、克克勒、齐美尔、……现代思想史公认“出格”的前沿思想家,以社会学之名贡献超强大脑。人生和社会的本质是什么?理智、情感、惯习、性别、权力、资本、阶级、媒体如何构造我们,又如何为我们所用?书中已为你准备答案:

    社会何以可能?我们是自私的个体,还是集体的一员?

    你如何了解自己的感觉,或其他人的感觉?人和人如何相互理解?

    你能成为谁?是被人摆布的傀儡,还是演员?

    你在为别人创造经济价值,还是反过来?

    ……

    ◎ 继《苏菲的世界》后,又一备受赞誉的知识小说

    本书延续乔斯坦·贾德开创的小说形式,构建主人公,18岁女孩米拉的虚拟世界,通过讲述故事教授社会学的大观念。米拉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对世界和人生充满好奇、热爱思考,想要找到解锁社会迷雾的钥匙。透过她的生活、反思和对话,作者融汇40年执教实践中广受学生喜爱的知识片段,涵盖本科阶段社会学概论的全部内容(近30位社会学家和80个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并为每章搭配漫画小结、思维导图,让读者更易理解掌握。

    出版十余年来,本书持续推出修订版,成为悉尼大学、塔斯马尼亚大学、布里斯托大学、阿伯丁大学、摩拉维亚学院等社会学教师的备课参考书,堪称社会学版《苏菲的世界》。适合文科学生和对社会学入门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内容简介

    十八岁这年,雷雨倾泻在米拉的世界:父亲因涉嫌股票诈骗入狱,母亲似与父亲的同事不轨,哥哥纸醉金迷,姨妈们无法掩饰的同情……一时之间,过去的生活恍如隔世。米拉成了臭名昭著的“罪人之女”,只好乔装化名,东躲西藏。在这难堪狼狈的时期,她却结交了知心的友人和恋人。

    面对公众谩骂,米拉应该站出来袒露心声吗?理想主义的失落靠什么挽救?一名脆弱的青年,还能否向他人伸出援手?米拉猜想,或许是社会学救济了自己。

    媒体推荐

    “请大家准备享受这场带领初学者探索社会学的发现之旅吧:引人入胜的叙事与社会学思想完美结合,鼓励初学者将习得的观念付诸生活境况。本书新奇有趣,具有教学示范意义,能够激发社会学及相关巧思,真是一本好书!”

    ——戴维·英格利斯,阿伯丁大学社会学教授

    “米拉的故事让我着迷!这本书展示了如何将以社会学解释生活,温和、透彻,让我这个‘社会学小白’理解了讲座和研讨会上的内容。”

    ——莉迪亚,社会学专业学生

    “作者擅长借助戏剧性的对白表达观点,行文通俗易懂,用有趣的角色将社会学和社会学家的核心思想和知识旨趣传递了出来。”

    ——格雷戈尔·麦克伦南,布里斯托大学社会学教授

    “此书无疑为社会学书写开创了新奇之径。在书中,我可以找到备课所需的全部素材,清晰简洁的解读,其风格、基调、精致程度以及讨论的观点都十分适用于资历尚浅的社会学学生。”

    ——卡特里奥娜·艾奥德,悉尼大学社会学高级讲师

    “这本书竟然囊括了我为新生准备的全部课程内容。它为那些被可能面对的繁重课业压力所慑,认为自己还不足以攻读社会学学位的人们提供了一条便捷的渠道。”

    ——乔·内森·罗森,美国摩拉维亚学院社会学副教授

    “我认为这本书会大受欢迎!它有精彩的线索和将宏大理论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灵动写法。世界各地的讲师都可以从中汲取资源……它做到了!”

    ——阿德里安·富兰克林,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

  • 社会理论二十讲

    作者:汉斯·约阿斯 / 沃尔夫冈·克诺伯

    本书由作者多年在芝加哥大学、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哥廷根大学等美国及欧洲各大学教授社会学课程的讲稿整理成册,全面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的社会学领域的新进展,包括帕森斯的规范论功能主义、新功利主义、冲突社会学、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卢曼的功能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法国的反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社会理论、新实用主义等内容。

    在本书中,作者不仅打破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美国中心主义”视角,建立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现代西方社会理论框架,而且还令中国读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社会理论的发展及其丰富性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并对西方学者自身在社会理论解读视角方面的多样性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 身体与社会理论

    作者:[英]克里斯·希林

    作为身体研究的经典理论著作,《身体与社会理论》更新至第三版,旨在从理论上推进身体社会学和迅速扩张中的身体研究领域,着重分析晚期现代性下,身体、自我认同和死亡之间的关系。

    在结构、论证与内容上,最新修订版延续前两版,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争议做出了及时、合理的回应,对社会学及相关学科中身体问题的出现展开了精辟的描述,并对该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每一章都经过重新编写,以增强整体论点:我们需要一种特别的研究身体的思路,既避免自然主义理论的化约论,也避免社会建构论学说的化约论。

  • 路上觀察學入門

    作者:赤瀬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 編

    路上觀察學經典之作 「如果外星人登陸地球的話,做的大概也就是這些事吧!」(咦?) 路上有這些東西,你知道嗎? 只能上下,卻通不到任何地方的階梯 位於二樓的對外門(而且還是可以打開的) 遮不到任何東西的屋簷 「好學生不闖紅燈」(這是什麼莫名其妙的告示牌?!) 明明是同一區的下水道人孔蓋,卻印著兩種不同的樹、三種不同的魚 從中間被硬生生劈開的老屋廢墟 它們存在於日常生活周遭,只是「正常人」如你我往往不會發現。但有一群人深深為此著迷, 甚至為它取了個「路上觀察學」的名稱,對此大做研究。 所謂「路上觀察」,顧名思義,就是在「路上」進行「觀察」;加個「學」則帶了點鑽研的意味。這群人除了會將觀察結果利用手繪圖、照片或是文字記錄下來,還會設計工作表格、規定記錄準則、為特定物件命名,甚至舉辦社團訓練活動(!?)路上觀察學的前身,可追溯到關東大地震之後興起的「考現學」,在破壞與重建之間,對現時當下的記錄;也可以說是對所謂「現代藝術」的叛逆思考:若拿個小便斗簽名就能稱之為藝術,那觀察各地小便斗有什麼不同,會不會更有意思? 赤瀨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即是此一領域赫赫有名的人物,三人在二十年前(1985年)合編了《路上觀察學入門》,為路上觀察學經典之作,也讓日本掀起一股「路上觀察」風潮。 這本書從赤瀨川原平以及藤森照信個人現身說法開始:他們是如何對所謂「路上觀察」一門展開興趣(比如到國中還尿床的經驗?!)第二部分則是赤瀨川、藤森以及另一位路上觀察學大將──南伸坊三人的對談,對談內容除了當時熱中此「研究」的幾位名人及有趣例子,也談到了路上觀察與考現學、前衛藝術、自然科學、商業性觀察的不同,以及文字描述及手繪圖的必要性,替所謂「路上觀察學」定調。第三部分是各式各樣的路上觀察報告,以及觀察背後的故事。南伸坊如何利用上廁所空檔記錄對面公寓的居民生活;一木努為了「撿拾建築碎片」,連搭公車時也不敢打瞌睡;被喻為「路上觀察之神」的林丈二是如何進行人孔蓋調查記錄;跟在狗後面,可以看到平常看不到的東西?最後一部則是回到所謂「觀察的角度」,荒俣宏、四方田犬彥和杉浦日向子各自從其擅長角度告訴我們可以怎麼「看」,以及我們可以從觀察紀錄裡「看」到什麼。 赤瀨川看到林丈二的記錄時曾經說:「如果外星人登陸地球的話,做的大概也就是這些事吧!?」姑且不論外星人,現在也早就不是地理大發現後博物館式獵奇時代,這些記錄到底有什麼用?所以,記錄的重點應該是看、描述,跟新鮮感吧!身為記錄者(理論上是我們啦),必須隨時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在記錄的當下,我們也必須花更多的時間看,同時認真想該怎麼用自己的方式描述、記錄這個世界。而且,看看別人記錄早已習以為常、或已不復存在的日常生活,應該也是挺有趣的吧。(?)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兼系主任/阮慶岳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李清志 臺灣大學城鄉所、土木工程學系教授/畢恆達 睜大眼睛推薦
  • 小眾,其實不小

    作者:詹姆斯.哈金

    你還相信「大家」都需要你的產品?醒醒吧! 中間客層已經陷落!小眾消費正在崛起! ★★★商業週刊第1369期書摘推薦★★★ 這本書要告訴大家:「把產品賣給所有人」的策略,再也行不通了! 想討好全部人的產品,最後反而誰也沒討好到。 作者詹姆斯哈金是長期觀察消費者行為的『獵酷族』,他發現: 無論哪個行業,中間消費層都在快速凋零,並改寫了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 就連我們GOOGLE的方式,也早跟過去不同:以前,大多數人會GOOGLE一個單字; 現在,很多人會同時用多個單字,更精準、更快速地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從上網消費到下載音樂,從看電視到選總統,今天的消費者都比過去精準得多。 我們正目睹一個嶄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 每個人都想與眾不同,也因此,每樣東西都有自己的Niche。 面對如同老鷹一般精準的消費者,你還在用舊思維向他們對話嗎? 這本書正是要告訴你,新的機會已經來了... 名人推薦 ★江榮原、李仁芳、余湘、黃哲斌同聲推薦! ★商業週刊第1369期書摘推薦 ◆「一本銳眼觀察,具深刻見解的佳作。」 ──政治大學創新管理教授李仁芳 ◆「小眾是值得嘗試的方向,因為我相信,走出來的路,肯定比畫出來的地圖生動。」 ──阿原肥皂創辦人江榮原 ◆「尋求商品利基,以差異化切入人心,是趨勢,也是新王道!」 ──WPP傳播集團GroupM台灣區董事長暨總裁、聯廣傳播集團董事長余湘 ◆「故事引人入勝、想法發人深省、論點也耐人尋味!」 ──伊萬.戴維斯(Evan Davis),英國廣播公司(BBC)財經記者暨節目主持人 ◆「冷靜樂觀地分析市場,《小眾,其實不小》為企業指點迷津,提出訴求品質的新經營計畫。」 ──麥克.沃夫(Michael Wolff),《傳媒大亨梅鐸傳記》作者
  • 死在香港──流眼淚

    作者:陳曉蕾,蘇美智,周榕榕

    本書,關乎所有人。 每一個人,都會面對死亡,身邊也總有死亡在發生。我們用了相當多時間和力氣去活得好,鮮有想到死得好,才是一生。 關於死亡,有人認為是禁忌,絕口不提,當有天真正面對死亡時,卻束手無策。過世的人甚麼都不必再理會,在世的人,該如何好好活下去? 《死在香港》一共分兩冊:《見棺材》和《流眼淚》,範圍相當廣泛,包括大量人物訪問、政策探討、資料分析,各自又有兩部份主要內容。 《流眼淚》第一部份關懷喪親家屬,香港每年超過四萬人死亡,專家估計大約兩成的親友在一年半後依然抑鬱,然而急趕的社會容不下這份傷痛,尤其喪父的中港兒童、嬰兒夭折的媽媽、喪偶獨居長者,更需要支援。香港每年也大約有一千人自殺,當中主要是長者!第二部份探討醫療和社福制度處理死亡的不足,死在醫院、死在院舍、死在家裡……如何能安樂地,好死? 三位作者皆是記者出身,一年來四出採訪長生店、殯儀館、紙紥鋪、進殮房、出墳場,訪問各行關於殯儀殮葬的人及喪親者、協助者,以自身體會及經歷呈現香港的死亡現況。
  • 死在香港──見棺材

    作者:陳曉蕾,周榕榕

    這本書,關乎所有人。 每一個人,都會面對死亡,身邊也總有死亡在發生。我們用了相當多時間和力氣去活得好,鮮有想到死得好,才是一生。 關於死亡,有人認為是禁忌,絕口不提,當有天真正面對死亡時,卻束手無策。過世的人甚麼都不必再理會,在世的人,該如何好好活下去? 《死在香港》一共分兩冊:《見棺材》和《流眼淚》,範圍相當廣泛,包括大量人物訪問、政策探討、資料分析,各自又有兩部份主要內容。 《見棺材》第一部份報導現代殯葬業的改革,政府立法監理、學者研究、民眾有更大自主權,並且考慮到對環境影響。香港一方面連基本殮葬設施都不足,同時卻漸多新人入行,不少行內第三、四代接手人,亦銳意帶來新氣象。第二部份是解構香港的殮葬殯,訪問業內人士、學者、宗教領袖,附有大量實用資料。 三位作者皆是記者出身,一年來四出採訪長生店、殯儀館、紙紥鋪、進殮房、出墳場,訪問各行關於殯儀殮葬的人及喪親者、協助者,以自身體會及經歷呈現香港的死亡現況。
  • 九評地產黨

    作者:陳雲 (編)

    官商勾結、地產霸權,是現今香港全民面對的階級剝削經濟及貧富隔離的政治問題,可惡的地產霸權,是虐殺香港公共生活、葬送香港共同前途的大兇手。地產商何以大發特發,窮人何以日夜捱苦,闔家自殺,原因是政府偏袒地產商、以利益收買地產商,以便彼此合謀,共同管制香港人民,虐殺香港人民。本書邀得九位政經文化評論者,當中包括前高官、學者、傳媒人、文化人等,剖析揭露香港地產商的種種掠奪手段及對社會的影響。
  • 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

    作者:詹承绪

    《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一书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经典名著。纳西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永宁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在封建领主制阶段,并且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具有初期对偶婚特点的“阿注”婚姻,以及由此而构成母系家庭。这种婚姻形式,是解放前保存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比较原始的婚姻形态,它还保留了若干血缘婚姻、群婚的实例,和母系氏族公社的遗迹,但同时也缓慢地向一夫一妻制发展。这些特征使得永宁纳西族成为研究早期婚姻形态的“活化石”。   本书作者于1963、1965和1976年数次深入当地群众生活,加以实地考察,对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作了几次调查访问,并在此基础上撰成此书。全书共计11章,对永宁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及有关文化习俗的基本状况与变化发展做了细致地描述和深入地分析,出版以后,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赴永宁考察地中外学者、作家、记者络绎不绝,小说、报告文学、报导、译作等也相继问世,推动了学术研究的深入。
  • 地產霸權

    作者:潘慧嫻

    香港的樓價一再飇升,令不少中產階級怨聲載道,抱怨沒有能力買樓。究竟香港樓價長時間高企的原因何在? 《地產霸權》作者潘慧嫻,曾任新鴻基地產集團創辦人郭得勝的私人助理達八年,其後加入嘉里建設,負責土地及物業的估價與收購。藉其從事地產發展業的專業經驗,配合詳盡的資料及數據,深入剖析香港地產業的運作與結構,縷述樓宇供應數十年來如何由數大地產財團壟斷。她 作者更從地產業延伸,認為「地產霸權」已擴展至公用事業及零售服務業,成為香港貧富懸殊、民怨沸騰的罪魁禍首。作者支持自由市場,在書中建議特區政府應立即改善政策,以保障市場公平,不應再縱容地產財團壟斷各大行業,阻礙香港經濟進一步發展。 本書英文原版 Land and the Ruling Class in Hong Kong 於2007年獲「加拿大書評年鑑」編輯推薦書籍。中文譯版《地產霸權》經作者重新修訂內容,加入2010年的最新分析及資料,從樓價飛升、高鐵爭議,以至政府修改樓宇強迫拍賣比例等,均作出深入探討,讓讀者透徹掌握香港當前的政經局面。 「潘慧嫻從事地產業多年,難得她有這樣的勇氣,撰書論述地產市場及公用事業市場的種種不公平的現象。書中所述的,正是她多年來從事地產業的親身經驗和體會,絕非紙上談兵,可讀性極高。筆者在此誠意向讀者推薦此書。」 ─ 林本利 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 「經濟學上有所謂『自然壟斷』(natural monopoly),如水、電等,是壟斷下有最大的經濟效益,但其利潤便要受到管制。究竟香港的地產商是否壟斷呢?無論你同不同意本書的結論,看完本書後,你肯定會有更深刻的看法。」 ─ 黃元山 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本書把土地政策連上權力結構,解釋了香港如何出現了一個「親發展商」的政府 , 進而論述發展商把王國從物業開拓至公營事業,令本地經濟高度集中,因而衍生連串後遺症。作者視野廣濶,帶引讀者從另一個新角度分析土地政策,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 陳景祥 《信報》總編輯 「這兩三年,社會對高地價政策衍生出來的問題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怨憤……要對抗少數精英支配大眾的失衡局面,民眾教育是重要的一步,本書定是不二之選。」 ─ 易汶健 獨立媒體特約記者 「The first thing that struck me is that your book is much more serious than the superficial and sarcastic stuff from Sub-Culture (to be more precise, mere destructive caricatures without any constructive and progressive ideas). There is just nothing in Chinese that deals with the subject that your book does. If there were, I would have recommended that publisher.」 ─ 宋以朗 著名網誌東南西北(ESWN)作者 本書賣點 # 深入分析各大地產商的運作模式,以及政府的政策如何有助他們進一步擴張勢力,導致目前樓價高企,是香港第一部以詳盡數據及資料引證地產業壟斷情況的專書。 # 以地產業作為出發點,深入分析香港貧富懸殊、經濟難以進一步發展的原因,讓讀者對香港的政治、經濟、民生局面有宏觀的掌握。 # 內容適合各類對香港時事、社會民生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包括政策研究者、新聞從業員、學生等,更適合作為大學社會科學及中學通識科的參考資料。
  • 自己幹文化:九零年代的派對與革命

    作者:喬治‧馬凱(George McKay)等

    青年們上山下海,徹夜派對與搞抗議營隊─這是九○年代英國奇觀之政治與文化景象。《自己幹─派對與革命》重新開啟了「柴契爾世代」青年之安逸神話,旗幟再度飄揚,無論是紅的、綠的、黑的。編者喬治馬凱宣示了今日立即和直接行動文化的抗議模式。編者收集了抗議場景中主要的角色,並由那些行動者自己書寫歷史和反省。從環境運動者到錄像行動者(video activist),從瑞舞客到抗議公路者,從新異教到無政府─資本主義者,作者展現了九○年代反文化如何將制度化下的失業者、被限制自由以及被法律禁止的快感轉化成充滿多樣、積極正面、說服性的歡樂嘉年華革命。 國外書評 「如果你身為感到現有英國政治體制剝奪人權,而新工黨與舊的壓迫一模一樣,布萊爾與大財團不過是換了名字的混蛋之一的話,本書將是近期最能振奮人心與培力的一本好書」─ Irvine Welsh(電影《猜火車》原著、小說《酸臭之屋》作者)
  •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作者:C. Wright Mills

    C. Wright Mills is best remembered for his highly acclaimed work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in which he set forth his views on how social science should be pursued. Hailed upon publication as a cogent and hard-hitting critique,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took issue with the ascendant schools of soci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calling for a humanist sociology connecting the social, personal, and historical dimensions of our lives.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Mills calls for is a sociological vision, a way of looking at the world that can see links between the apparently private problems of the individual and important social issues. Leading sociologist Amitai Etzioni brings this fortieth anniversary edition up to date with a lucid introduction in which he considers the ways social analysis has progressed since Mills first published his study in 1959. A classic in the field, this book still provides rich food for our imagination.
  • 想像的共同體

    作者:班納迪克.安德森 Benedict An

    《想像的共同體》是一本在世紀末探討「民族主義」的經典鉅作。安德森教授突破各種研究上的困境,以「哥白尼精神」獨闢蹊徑,從民族情感與文化根源來探討不同民族屬性的、全球各地的「想像共同體」,值得一讀。
  • 製作路易十四

    作者:彼得.柏克

    「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國王的威嚴是由假髮、高跟鞋和斗篷等等所組成的……而我們所崇拜的諸神,其實是理髮師與鞋匠製作出來的。」 社會學家高夫曼曾經指出,就某方面而言,我們都是人造的,位高權重的國家領袖當然更是如此。 凡爾賽宮舞臺中央,路易十四壯麗恢宏的演出即為一耀眼成功的人造典範。 本書乃著力於路易十四公眾形象的製作、傳播,與接受過程的歷史。 作者旁徵博採當時再現路易的媒體──油畫、版畫、雕刻、文學、紀念章、戲劇、芭蕾、歌劇等──全面論述十七世紀的形象製造者如何推銷路易,如何以意識形態、宣傳廣告、操控民意來包裝君王,清晰呈現權力與藝術的互動關係。 網際網路及傳媒發達的今日,政治人物的頻繁造勢充塞於人們的生活之中,透過作者比較文化的精闢觀點,讀者定能對政治人物的媒體包裝機制有更深刻的解讀與省察。
  • 觀光客的凝視

    作者:John Urry

    對現代人來說,趁著假期結伴出遊,或到國外旅遊,是不可或缺的經驗。拿著數位相機,頻頻捕捉風景名勝,或到著名景點消費,買一點紀念品,似乎才證明了自己曾經到此一遊。然而,在這些形形色色的異地風光中,我們「看到」了什麼,而真正「被看」到的又是什麼,「看」與「被看」之間又產生什麼關係? 英國社會學教授John Urry在《觀光客的凝視》中,帶領我們省視觀光這種社會行為的歷史發展及重大轉變。 何謂「觀光客的凝視」?簡單來說,就是觀光客帶著慾望消費觀光景點的符碼。觀光客的凝視是社會建構而成,自成完整的體系。John Urry指出視覺經驗是觀光旅遊的重要面向,更強調「凝視主體」和「凝視對象」之間社會權力關係的操作與展演。觀光經驗的建構來自符號的消費與收集,觀光客的凝視是符號化的凝視,是浪漫的,是集體的,更是多元而流動的。 這本探討現代觀光文化的重要著作,勾勒出觀光旅遊在過去幾世紀以來的演變流程,從大眾觀光旅遊(mass tourism)在歐洲和北美洲開始流行,到逐漸蔓延至世界大部份地區的整個歷史進程。除了社會學的思考之外,對文學想像與美感經驗分析,更為台灣的跨領域研究提供了另類視角。
  • 烏合之眾

    作者: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

    流傳百年之久的心理學經典著作 全球近二十種語言版本,累銷上千萬冊! 曾被佛洛伊德譽為「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 當政治人物一站上台,高聲一呼,為什麼台下就有一群人鼓掌咆哮回應? 為什麼早已作古的阿拉真神在千年之後還能趨使成千上萬的聖戰士為其賣命? 希特勒屠殺猶太人、日本對華的南京大屠殺等等,怎麼有人能做出如此殘忍的暴行? 當景氣大好時,為什麼一個醜聞的爆發,就能讓眾人拋售資產,使經濟頓時陷入危機? …… 【精彩內容】 ◎一股無形的強大能量――群眾心理 上述等等現象都是源自於群眾心理的作用,我們甚至可以從生活中就輕易地觀察到其影響力:許多時候,我們可能自己都沒發覺,一些平常看來不理性的舉動,卻在一群人的默許甚至是鼓吹之下,你就無所畏懼地去做了。 也有些時候,你也許明明覺得一件事物看來很呆板無趣,但因為社會大眾的愛好狂潮,你也不自覺地跟著去搶購、收集。 還有更多時候,你看到股市一片長紅,以為這一票一定能讓你獲利,於是毫不猶豫地投下你的老本,結果慘敗而歸,連退休金都賠光。 由此可見,任何人都應該認識這股在無形中主宰我們的力量,了解群眾心理,不僅能讓你看懂先人的歷史,更能讓你掌握自己的命運。 ◎無意識的「群氓之族」 本書寫成於一個民眾的集體意識初萌芽的年代。 作者勒龐生長的背景是動盪不安的法國大革命時期,因此他對於群眾心理以及群體力量的觀察格外精闢入裡。 勒龐發現:一個群體的運作具備其獨有的特徵,不同於個體單獨的行為模式。 群體在組織化的過程中,每個成員的觀念和想法會漸趨一致,他們自覺的個性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體的群眾心理。 當獨立個體受到刺激時,大腦會告訴他不要衝動,但是成為群體一員後,他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因此,群眾心理具備了一些被人們視為不理性的特質,諸如:瘋狂、衝動、偏執、盲目、狂熱、易被鼓動等等。 這種現象使得我們在無意間變成了群氓之族,身處在一個群氓時代。 ◎邁向群體智慧的時代 相較於過去的任何一個時點,現在的我們都是處在一個群體更有力量的時代。 當以前的人們還不清楚群眾心理時,或多或少錯用了群體力量。 然而,現在的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充分了解群眾心理之後,我們一定能將群體力量導向更好的用途,開創出真正的群體智慧時代。 「當古老的社會之柱一根根傾倒時,群眾力量是唯一一股勢不可擋的能量,且日漸壯大。事實上,我們即將要進入的就是群氓時代。」――勒龐 【專業推薦】 「勒龐的《烏合之眾》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它極為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心理學領域已經出版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奧爾波特(Gordon Allport) 「勒龐的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美國社會學大師默頓(Robert Merton)
  • 就是援交

    作者:紫藤,午夜藍,青躍,合編

    自少女王家梅被肢解一案以來,社會一片鬧哄哄,政府、警方、學校、社福界、傳媒甚至普羅大眾,都對援交議論紛紛並猛烈抨擊。家庭破碎、道德淪亡、搵快錢,成為了社會對援交的終極答案。很諷刺地,社會在講這些答案之前,有沒有先放下偏見,聽清楚他們的生命歷程? 想改變當事人長期被「滅聲」的狀態,這就是出版的簡單想法。紫藤、午夜藍合編了《就是援交》,合作單位青躍,結合了7個援交男女故事及7篇社會分析,援交男女不是刻板一塊,各有各不同的歷程,各有不同原因參與援交,時代下的援交亦不單單只有他們。當代青春魅惑有價,7名援交男女具備一種在大社會之中確定選擇權利的氣勢,兼且散發出燦爛而快樂的氣質。 時代、文化、背景、人口結構的轉變,一定會帶來有新的現象,吳敏倫博士、許寶強博士、俞若玫、湯禎兆、紫藤以及大陸學者趙軍法學博士協助我們分析社會的不同面向,希望讓社會更瞭解從事援交的男女,還有我們自己,到底身處在一個怎樣的社會處境中﹗
  • 受壓迫者教育學-卅周年版

    作者: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

    本書是弗雷勒最為著名的一本書,已被翻譯成好幾十國語言,雖然已出版超過三十年,還一直在世界上被廣泛閱讀,單單在美國已銷售超過75萬冊。這是他在台灣第一本被翻譯出來的書,同時,本書也是台灣教育社會學會與巨流圖書公司合作出版的「教育社會學叢書」系列的第一本。 在本書中,弗雷勒轉換了教育學的關注焦點,教育的重心從壓迫者轉至受壓迫者身上,而且這種教育學不只是「為了」受壓迫者的教育學,它更是「和」受壓迫者一同進行的教育學。他還比較了囤積式教育與提問式教育之間的不同。在討論提問式教育的同時,他也提到了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教師不僅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他同時也成了學生;學生不僅是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他同時也成了老師。 弗雷勒將教育重心的轉移賦予攻治與社會的意涵,這使得他的教育目標也發生了轉變。在弗雷勒的看法中,民眾的識讀能力與批判意識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係,教學行動因而是一種政治性的文化行動。弗雷勒在《受壓迫者教育學》中探討的當然遠遠超過前面所提及的,而某些更深入的分析與敘述還有待讀者去發掘。 目錄 第一章 受壓迫者教育學辨正;壓迫者與受壓迫者間的矛盾,以及這種矛盾是如何克服的;壓迫與壓迫者;壓迫與受壓迫者;解放:不是一種恩賜,也不是自我的成就,而是一種共同相互的過程 第二章 作為壓迫工具的教育「囤積」概念──它的預設──一個批判;作為解放工具的教育「提問」概念──它的預設;「囤積」概念與師生矛盾;「提問」概念與師生矛盾的超越;教育:一個相互的過程,是以世界為其媒介;人們即未完成的存在,他們覺察到本身的不完美,而試圖變得更為完整與人性化。 第三章 對話學──教育的本質即自由的實踐;對話學與對話;對話與計畫內容的尋索;人與世界的關係,「衍生課題」,與教育計畫的內容即自由之實踐;「衍生課題」的探索及其方法;藉由「衍生課題」達到批判意識的甦醒;探究的不同階段。 第四章 反對話學與對話學構成了文化行動理論中的對立理論:前者即壓迫的工具,後者即解放的工具;反對話行動理論及其特徵:征服、分而治之、操控與文化侵略;對話行動理論及其特徵:合作、聯合、組織與文化統合
  • 本土論述2009

    作者:馬家輝,梁文道,王慧麟

    本土論述2009,ISBN:9789866858895,作者: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