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會學

  • 中國女工

    作者:潘毅

    「為了探索女性生命中無法逃避的社會暴力,在社會主義中國逐漸融入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背景之下,我踏上了尋找中國打工主體的漫漫長路,並嘗試在當代中國 ——它正迅速成為一個為全球生產,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世界工廠——提出一種社會抗爭的次文體(minor genre of resistance)。」 ——潘毅 「潘毅寫了一本充滿『社會想像力』的書。她能夠得到社會裏舉足輕重的『米爾斯獎』,的確是實至名歸。」 —— 梁文道,牛棚書院院長、資深文化、時事及閱讀評論專家 「如今,中國經濟所發生的一切正在影響我們每一個人。潘毅的著作應被視為必讀書。」 —— Andrew Ross, “Low Pay, High Profile: The Global Push for Fair Labor”作者 「潘毅以一種烈的批判視角,向我們展示出全球資本與中國政府如何聯手將中國變成一間世界血汗工廠。」 —— Lisa Rofel, “Other Modernities: Gendered Yearnings in China after Socialism”作者 中國正處身一個不斷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巨變時代,而新的社會身體──打工妹,正是這個充滿矛盾與衝突時代的產物。 本書是一部關於打工妹主體、權力、欲望與抗爭的民族志研究專著。也是一部關於打工妹的反叛政治學,作者為讀者呈現出了工廠中支配與抗爭之間的複雜關係,打工妹生命中所經歷的夢魘、尖叫與身體痛楚,正是她們在國家、資本與文化的巨大壓力中進行抗爭的最真實形態。 作者「以身犯險」,為為芸芸打工妹一員,通過對深圳一家港資電子廠所進行的深入而細緻的民族志研究,生動呈現出打工妹主體的建構過程。作者將打工妹這主體,放置在中國社會急劇重構的廣闊社會與文化背景之中,分別從生產機器、現存社會關係及地方性文化實踐等角度,分析了規訓技術、身分認同與差異的政治等,對打工妹主體進行形塑的過程。 本書更成功擊敗世界各地80位對手,奪得社會科學界世界級權威「美國C. Wright Mills 2005年最佳書籍」獎項,成為自1964年獎項創立以來首位亞洲得獎者。
  • 通識詞典

    作者:鄧健一,黃浩然

    Roundtable Publishing籌備一年,五月出版香港首本《通識詞典》,新書十五萬字,分為五部分包括理論篇、香港文化篇、香港政治篇、中國篇及國際篇,收錄四十個字詞,配合身邊例子,簡明清晰。 作者用深入淺出的方法解釋詞彙的背後的潛台詞,例如「資本主義」怎樣致使香港成功?「福利主義」、「民主」、「政治化」怎麼成了洪水猛獸;並分析字詞與字詞間的互涉關係,例如:「資本主義」是香港成功的基礎、「民主」會導致「福利主義」、「政治化」不利經濟發展等。 此書深化通識教育大綱的「社會文化」主題,本書逐一細解範疇內將會涉及的詞彙,而且分類方法都是建基於香港,今日中國和國際環境的課程分類,令學生在學習和教師在教授時都更容易掌握基本的工具,並可再作深入的討論。 From 阿麥書房
  • 第三種中國想像

    作者:吳介民

    本書是作者將近二十年來,深入中國草根社會觀察所提出的,具有台灣觀點的中國論。
  • 空间就是权力

    作者:畢恆達

    空間是身體的延伸、自我認同的象徵,更是社會文化與政治權力的角力場。為了保護青少年,就該實施青少年宵禁?我們要讓孩子在什麼樣的校園空間中學習成長?馬路的設計為汽車族而服務,行人理應辛苦的上天橋下地下道?同志的愛情理應隱身於公共舞台之後?家園的意義…許多既久成俗的空間規則,其實值得我們重新審視。 回到個人身體與環境的實踐,其實每個人都有能力創造與改造空間,在我們認識空間的同時應該嘗試去改善空間,讓空間更適合我們的行動與想像。從周圍的環境做起,改善家庭中的個人空間、消除都市中黑暗危險的死角、創造社區中鄰居聚集相互學習的空間角落,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俗民建築師。改變每日生活空間的行動本身,就是賦予自己界定自我的機會,形塑我們的空間就是在形塑我們的未來。
  • 香港的鬱悶

    作者:韓江雪,鄒崇銘

    《香港的鬱悶—新生代VS嬰兒潮世代》是現今香港三十世代的心聲。全書共分為七個篇章:導論篇、政經篇、城市篇、媒介篇、後九七電影、學界篇、三十年代等。書中的三位作者,都是年屆30的新生代,他們對香港「嬰兒潮」出生的一代作全面的批判,以及他們30世代對自己的反思及思索。所謂的「嬰兒潮」世代,是五十年代出生,六、七十年代大學畢業。出生於這一代的香港人,經歷了香港的光榮歲月,他們有些或是身居高位,有些或經歷香港由盛轉衰的年代,而走在「嬰兒潮」後面的,便是九十年代畢業,現屆三十歲的香港新生代,他們的上司,大多是這些「嬰兒潮」的「精英」,透過此書,新生代道出不敢直接向上司說憋在心裡很久的說話。《香港的鬱悶》可說是三十歲的新生代向五十歲「嬰兒潮」的挑戰。
  • 唔該,埋單﹗

    作者:呂大樂

    在九七倒數的日子�,我們聽到很多不同版本的香港故事:聽不順耳、看不順眼的不少。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覺得回應的方法只有一套──就是參與編寫不同的香港故事。只有這樣做,才可以凸顯香港故事並非只有一套說法。究竟哪一套最為受落?這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人人講故,人人駁故。 呂大樂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香港人和一個社會學家,他亦願意加入戰圈:從香港人的角度出發,嘗試探討「香港故事」是如何建構出來的。這本集子的文章,都是從作者主觀出發:因為我們必須承認,個人經歷與對歷史發展的理解是緊密關連的。已經有太多假裝客觀、但言論一式一樣的所謂正統說法在後過渡期出現:但卻太少聲音能真正反映出香港人對香港的感覺。也許是基於這份情懷,呂大樂嘗試重塑個人版本的香港故事「唔該,埋單!」。不理政治上是否正確,繼續講出我們對香港的感覺。
  • 全面都市化的社會

    作者:馬國明

    香港吞下一顆「五十年不變」的定心丸,走進後九七年代,不知道資本主義是一種不可以停下來的體制。馬國明從理論的高度,指出全面都市化,不斷粉飾城市面貌,是香港夢遊般走進重大轉變過程的對策,平凡但深入民心的事物要讓路給各種新奇和響噹噹的事物。普羅大眾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來的文化,必定佈滿各種跟權力周旋和反抗壓制的印記,因此要從文化的層次剔除,否則跟消閒享樂的生活型態格格不入。馬國明要香港人告別繁華夢,把目光從璀璨奪目的事物轉到社會上正面臨雙重邊緣化的人的困境。爭取保留「喜帖街」以至天星碼頭鐘樓的意義不在於這些事物的價值,而在於這些事物的平凡。保留平凡的事物是要留下標記,說明大多數人的生活絕非悠閒安樂,而是營營役役。
  • Deluxe

    作者:Dana Thomas

    Once luxury was available only to the rarefied and aristocratic world of old money and royalty. It offered a history of tradition, superior quality, and a pampered buying experience. Today, however, luxury is simply a product packaged and sold by multibillion-dollar global corporations focused on growth, visibility, brand awareness, advertising, and, above all, profits. Award-winning journalist Dana Thomas digs deep into the dark side of the luxury industry to uncover all the secrets that Prada, Gucci, and Burberry don?t want us to know. Deluxe is an uncompromising look behind the glossy façade that will enthrall anyone interested in fashion, finance, or culture.
  • “御宅族”的精神史

    作者:(日) 大塚英志

    “御宅族”是日本当代文化中颇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之一,它的出现与当代的网络、娱乐等大众传媒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御宅族”的影响波及世界,在我们关注世界上“御宅族”的同时,更加重要的是对产生这种文化的大本营—日本—有所了解,大塚英志的这部书以“御宅族”为中心,通过对一系列相关文化现象的考察,为我们提供了认知日本当代社会文化发生、发展的动因。
  • 地方

    作者:Tim Creswell

    什麼是地方?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甚至可以說人文地理學就是地方的研究。但地方同時也是一個包裹於常識裡面的字眼,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兩者的交纏使得這個名詞充滿了魅力。你搬進宿舍裡,貼上海報,在桌上放一些書,等等。然後,這個空間就變成了你的「地方」。北緯40.46度、西經 73.58度,對你可能沒什麼意義,但如果我們知道那指的是什麼「地方」,感受可能就大不相同。以「地方」來說,那是:美國911事件,紐約曼哈頓被炸掉的雙子星大樓的所在地。 本書使用新聞、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實例解釋抽象概念,追溯1950年代以來「地方」概念的發展,思考人與地方如何產生情感聯繫,我們如何認同、記憶、想像某個地方,又如何排斥某些元素進入「我們的」地方,並思索「地方特色」是否因為全球化的席捲而消失殆盡。 =========================================== ■本書目錄 圖目錄 叢書編輯序言 謝誌 一 導論:定義地方 空間與地方 地方與地景 地方做為一種認識方式 本書其餘章節 二 地方的系譜 區域地理學 發現地方:人文主義地理學 地方是家園? 基進人文地理學與地方政治 地方是「在世存有」vs. 地方是社會建構 地方、實踐與過程 地方、開放與變遷 地方的終結? 結論:地方的各種版本 三 解讀「全球地方感」 歷史脈絡 哈維論地方 全球地方感 超越反動與進步的地方感 結論 四 運用地方 創造地方 安適其位∕不得其所:地方錯置 結論 五 地方資源 地方的重要專書 地方的重要論文 導論性的地方著述 其他有關地方的專書和論文 地方的其他研究取向:生態學、規劃、建築 重要期刊 網路資源 學生研究計畫與作業 參考書目 索引
  • 原始分类

    作者:[法]爱弥尔•涂尔干,[法]马塞尔•莫斯

    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人们采取分类的方式来安排他们的观念,人们又是在哪儿发现分类这种独特配置的蓝图的?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涂尔干和莫斯考察了人类所形成的最粗陋的分类。在澳洲,在中国,图腾呈现了最原始的分类模式,而分类的几种原初形式又揭示了人类现今分类观念的集体之起源,社会之起源。
  • 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

    作者: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財政危機曾經漫溢於大部分開發中國家,造成災難性後果,遍及墨西哥到印尼,俄羅斯到阿根廷,而今 (2008)更從已開發國家的美國幅爆出金融海嘯,全球無一寸土能夠倖免。新自由主義幾乎等於全球化,新自由主義化所帶來的災難,因此幾乎等於災難的全球化。高度發達資本主義已經自掘墳墓了嗎?影響所及,馬克思主義經典遂而在西方再度熱銷。馬克思主義是否是救贖仍未知,但新自由主義的失敗已是事實。不管如何,站立在自己腳上的反思是必要的,台灣不能再人家消費我們買單了。 大衛.哈維是當今最重要的地理學家,也是當前時代領袖群倫的社會理論家,針對當代資本主義提出了全面性的批判。在這本十分迷人的書裡,他指引了邁向理解世界經濟驅動力量的道路,擴大了他近期著述的關鍵主題:新自由主義的發展、蔓延全球的不平等,以及「空間」是個關鍵性的理論概念。 這本書既是新研究綱領的重大宣告,也是大衛.哈維核心關懷的簡明導論,將成為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領域學者及學生的必讀之作。 特別註明:本中譯書翻譯所依據之原文書版本(即2005年由Franz Steiner Verlag, Stuttgart出版),等同於2006年Verso出版的版本。 【本書目錄】 導言:二○○四年海德堡的赫特納講座 ... Peter Meusburger 與 Hans Gebhardt 新自由主義與階級力量的復辟 ... 大衛.哈維 不均地理發展理論筆記 ... 大衛.哈維 空間是個關鍵詞 ... 大衛.哈維 索引
  • 連結

    作者:布侃南

    終於有一本書,把各種複雜網路背後的驚人原理,用流暢而簡單的文字解釋出來!你是否很想知道,教宗與你中間需要經過多少人的連結?為什麼美國聯邦準備銀行打個噴嚏,全球經濟就會跟著感冒?請來讀這本書。 布侃南在書裡清楚解釋了「小世界」理論,這個理論正是我們身邊各種有形無形網路的根基。 ──卡斯提(J. L. Casti),聖塔菲研究院
  •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作者:孙隆基

    本書是作者對自身文化「硬心腸的」反省的結果。對來自一個「心」發達於「腦」的文化背景的人來說,這個態度是幾經克服以後始能達到的。「腦」對中國人來說也是「心」,但是卻被感情的「心」所掩蓋。因此,這裡所謂的「硬心腸」態度,其實只是將思考判斷的功能從腦部中層上移到大腦皮層左半部而已。 本書是作者對自身文化「硬心腸的」反省的結果。對來自一個「心」發達於「腦」的文化背景的人來說,這個態度是幾經克服以後始能達到的。「腦」對中國人來說也是「心」,但是卻被感情的「心」所掩蓋。因此,這裡所謂的「硬心腸」態度,其實只是將思考判斷的功能從腦部中層上移到大腦皮層左半部而已。
  • 母性

    作者:莎拉·布莱弗·赫迪 (Sarah Bla

    女人生來就具備母性本能嗎?母親出於本能而愛護子女,是東西方文化一向崇尚的理想,甚至科學界也普遍贊同,如今卻越來越受爭議。本書以全新的視野觀察母親的行為,並探討這新的理解角度如何改變科學家對人類演化的思考。莎拉•布萊弗•赫迪教授援引人類學、史學、文學、發展心理學、動物行為 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從「生物」與「遺傳」兩個不同的層面檢視母性本能。她剔除傳統刻板印象中對女性本質隱含的偏見,從不同於以往的角度來看母親的矛盾情緒、母職與人生大志之間的關聯、母愛與性愛的關聯,以及嬰兒的需求影響等。赫迪教授也解釋兩性長久以來關係緊繃的原因,這種緊繃又如何表現在現今社會控制女性生殖抉擇的意圖上。 人類以外靈長類的殺嬰行為是作者研究女性天性的起點,三十多年來她橫跨七個國家埋首工作,就是想更深入理解人類的親職心態,這當然與她為人母親又身兼教職的親身經驗有關,而本書正是最佳的成果展現。作者從歷史與演化的觀點闡述做母親的意義,打開我們未曾察覺的眼界,必將改變我們對於人類發展及人類行為的認知。
  • 電醒世界的人

    作者:Thomas Blass Ph.D.

    《電醒世界的人》專文推薦 〈審訂者序〉 洞悉人性才能不再重蹈覆轍/洪蘭 史坦利˙米爾格蘭是我最欽佩的心理學家,他的服從權威實驗是我放棄法律轉入心理學最主要的原因。我第一次讀到他的實驗是在法學院念大三的時候,我震驚他的實驗直搗黃龍,問了一個心理學最基本的問題:人性究竟是本善還是本惡?一個正常的人為什麼會做出匪夷所思的惡行?他的實驗說明了「邪惡的平凡性」:罪大惡極的納粹頭子艾克曼竟然是一個彬彬有禮、說話溫和的人;區區一個納粹黨竟可以讓六百萬猶太人死於煤氣室。我出生於二次大戰之後,一直對小小一個日本可以席捲比它大幾十倍的中國,中國人甘願做日本走狗、屠殺自己同胞不能了解;曾經有三十個日本兵在山西命令三百個中國人挖好自己的墳墓,然後用刺刀將他們一個個殺掉並推入坑中,中國人為什麼不反抗?三百對三十,勝算機率應該很大,他們為什麼不反抗?這些問題在看到米爾格蘭的研究後終於了解。 在一個充滿威脅的競爭社會中生存,如果加入一個權威主導的社會團體,成為它的一份子對個人是有利的。當納粹黨形成氣候後,臂上綁著黑色納粹臂章會使這個人為所欲為、做出他本來不敢做的事,老百姓只能噤若寒蟬,退避三舍,這會助長納粹黨的氣焰,而使一般人更希望加入這個團體。服從的傾向就是這種社會組織的產物,我們在黑道和幫派中也可以看到,只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演化中的求生存本能,已將這種服從權威傾向內化成人類本性的一部分。米爾格蘭認為人進入一個團體組織時,他必須把自己內在的控制權交給團體的領導人,不然這個組織不能良好運作,一旦這個人接受了這個權威的合法性,他就會接受這個權威對情境的解釋。一個權威的人說某人必須接受懲罰,只要自己是這個權威的代理人,他就會去執行這個權威給他的指令,他不再關心這個行為是否可以接受,他已將判斷和責任都交給了權威者,這是為什麼米爾格蘭的實驗中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人能將電擊開關一路按到四五○伏特而不手軟。在實驗之前,所有人都以為只有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的人會這麼殘忍,完全沒有想到「沉默的共犯」的毀滅性。 米爾格蘭的實驗讓我這個讀法律的人大開眼界,我驚訝一個模糊不可測量的人性,可以用實驗這麼漂亮的顯示出來,也驚訝科學的文章可以寫得這麼行雲流水,完全不生硬艱澀;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實驗心理學家存在的價值,一個實驗可以設計得這麼美妙,在這方面米爾格蘭真是大天才!他深刻了解人性,懂得讓人們自己得出結論是最有力的說服方式,例如他告訴受試者這個實驗一次需要七個人,所以務必準時,不要讓別人等,當受試者到達實驗室時,實驗者請他把外套脫掉,放在那邊的長板凳上,受試者看到長板凳上已有六件外套堆著,心中就知道自己是最後到達的人,他的罪惡感會使他立即進入實驗室的小隔間去做實驗,不會去看其他六個人到底是誰。這個實驗的重點是根本就沒有其他人,那個受試者是唯一真正的受試者,但是他會受到自己眼睛看見六件外套的推論的影響,以為真的有六個同學在其他的小隔間中做跟他一模一樣的實驗。這個實驗的成敗在受試者對別人反應的判斷,米爾格蘭成功的操弄這一點,得到漂亮的結果。 事實上他的實驗都做得乾淨俐落,令人讚嘆。像這種例子不勝枚舉,教人感嘆的是這麼好的一位科學家因為「權威的服從」這個實驗的爭議性,使他一輩子沒有得到他應有的榮耀:因為這個實驗,哈佛大學沒有通過他的升等要求,雖然他當時已是最有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還是未能留在哈佛教書,這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美國心理學會也從來沒有給過他任何獎,他申請研究經費一再被拒絕,然而,他卻是二十世紀最卓越的心理學家之一,他的研究過了五十年,仍然在所有心理學的教科書中出現,到今天還沒有任何一個實驗可以取代它。米爾格蘭的鬱鬱不得志可能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ㄧ,他才五十一歲就因心臟病過世;但是他短短的五十年生命卻是異常的精采,他的影響力我們到現在還不停的在生活中看到,例如他說別人的咖啡打翻是笨手笨腳,自己的咖啡打翻是咖啡太燙,這種嚴以責人、寬以待己的現象,我們不是每天在政壇上看到嗎? 他的服從實驗中有一個情境是真正的受試者只負責唸配對字的單子,按電擊開關(懲罰答錯的學習者)的責任是由另一個受試者來執行(其實這是由研究生假扮的假受試者),結果四十位受試者中就有三十七個人(百分之九十三)一路做到最後的四五○伏特。米爾格蘭說,任何一個毀滅性行動都可以透過人事安排去執行,只要決策者與實際殘酷行為保持距離,他們便不覺自己對此殘酷行為有任何責任,因為動手者不是他們。這不就是天災過後政府高官坐在冷氣房中下令封山的版本嗎?他們完全不考慮到山上還有學生需要下山唸書,人民有「行」的權利,山上還有生長了一半的高麗菜尚未採收,封了山菜只好爛在田裡。那ㄧ年許多學生交不出學費,許多家庭被債逼的自殺,冷氣房中一個決策,枉死城中許多燒炭、跳樓的人。 米爾格蘭的研究是每一個念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的人都該讀的書,法律系的人更該讀,因為法官筆下判生死的正是「人」,當然不可不知人性的本質。米爾格蘭透過實驗的方式,將不可言喻的社會運作規範的因果關係清楚呈現出來,一個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人,怎麼可能不讀這本書!我花了很大力氣審訂這本書,修改裡面的文詞,增加它的可讀性,最主要是這本書在現在這個亂世,有暮鼓晨鐘的作用。只有了解人性,二次世界大戰納粹的滅種屠殺才不會再現。
  • 愛的藝術

    作者:佛洛姆

    「愛」--是天性,是每個人都需要的--需要給予愛和接受愛。惟有通過彼此的愛和諒解,人類才能緊緊結合在一起,以渡過目前世界性的危機。
  • The Social Animal

    作者:David Brooks

    With unequaled insight and brio, David Brooks, the New York Times columnist and bestselling author of Bobos in Paradise, has long explored and explained the way we live. Now, with the intellectual curiosity and emotional wisdom that make his columns among the most read in the nation, Brooks turns to the building blocks of human flourishing in a multilayered, profoundly illuminating work grounded in everyday life. This is the story of how success happens. It is told through the lives of one composite American couple, Harold and Erica—how they grow, push forward, are pulled back, fail, and succeed. Distilling a vast array of information into these two vividly realized characters, Brooks illustrates a fundamental new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A scientific revolution has occurred—we have learned more about the human brain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 than we had in the previous three thousand. The unconscious mind, it turns out, is most of the mind—not a dark, vestigial place but a creative and enchanted one, where most of the brain's work gets done. This is the realm of emotions, intuitions, biases, longings, genetic predisposition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ocial norms: the realm where character is formed and where our most important life decisions are made. The natural habitat of The Social Animal. Drawing on a wealth of current research from numerous disciplines, Brooks takes Harold and Erica from infancy to school; from the "odyssey years" that have come to define young adulthood to the high walls of poverty; from the nature of attachment, love, and commitment, to the nature of effective leadership. He reveals the deeply social aspect of our very minds and exposes the bias in modern culture that overemphasizes rationalism, individualism, and IQ. Along the way, he demolishes conventional definitions of success while looking toward a culture based on trust and humility. The Social Animal is a moving and nuanced intellectual adventure, a story of achievement and a defense of progress. Impossible to put down, it is an essential book for our time, one that will have broad social impact and will change the way we see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 四代香港人

    作者:呂大樂

    香港有四代人,生長於戰前的是第一代,依次直推至1990年誕生的第四代。呂大樂以精闢的透析力和高度的概括力,道出四代人的精神面貌,並令人不無警惕地指出,在安分寬容的第一代陸續退下舞台之際,「戰後嬰兒」卻未能為下一代提供更開放、更公平的環境,以致第三代人深感出頭無期,而第四代人打從開始便是輸家。
  • 表演中國

    作者:周慧玲

    本書仔細翻檢五四運動以降,幾位著名女性戲劇演員和電影明星在舞台、銀幕上的演出,以及在生活上的表演。這些女演員和女明星不只是人們茶餘飯後的消閒對象,更是文藝青年、媒體大亨與意見領袖們追逐評論、念玆在玆的焦點。她們在流言、輿論、批判之間,輾轉折衝,尋找安頓、詮釋自己的方式。這些女性風頭人物既是舞台銀幕上的「戲劇演員」,也是社會實踐裡的「社會演員」。 她們將舞台銀幕的虛構情節推向「社會劇」的境界,掀起另一場風起雲湧的「文化表演」形態。在摸索表演方法的路上,她們意外發現「人生如戲」其實意味人生模仿戲劇?她們甚至被期待粉墨登場搞革命。 這些女演員、女明星的表演生涯代表一代中國人尋找現代女性國民形象的歷程,而她們在中國現代化進程裡的表演行為,更透露了與國家想像、城市造景、身體操作,乃至現代人印象整飾等議題息息相關的表演文化與視覺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