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教育

  • 有效教学方法

    作者:加里·D.鲍里奇

    《有效教学方法(第4版)》基于一项25年的课堂教学研究,考虑到了正在改现今学校的很多因素,《有效教学方法(第4版)》将帮助教师做好准备,以迎接这些挑战并发现它们所提供的职业成长和进步的机遇。《有效教学方法(第4版)》展现了一些较有效的教学实例,采用谈心式的方法描述这些有效教学方法。修订后的新版本使得原先版本的内容得以更新的扩充,更加符合现代化、合理化的要求。另外它仍保持了漫谈的风格,并且提供了基于研究基础上的实际和可操作的有效教学练习。
  • 课程与教师

    作者:佐藤学

    《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课程与教师》是日本东京大学著名学者佐藤学教授积20多年来“课程”与“教师”研究的一部力作。作者从质性研究与阐释学的视角,诠释了日本学校教育的发展问题与课题;提供了重建“课程”概念、重建“教师”概念的思路,同时,也提示了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未来学校发展的构图。
  • 台湾教育的重建

    作者:黄武雄

    《台湾教育的重建》主要内容简介:1994年4月10日,以作者为核心的教育界人士及数万群众走上街头,在台湾推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教育改造运动,史称“四一○教育改造运动,要求政府正视沉疴已久的教育问”题,并积极地勾勒出教育的蓝图,提出了四大诉求:落实小班小校,广设高中大学,推动教育现代化,制订教育基本法。《台湾教育的重建》一书,一方面记录了四一。教改运动的样貌,另一方面也呈现了这四大诉求的论述。台湾教改运动已沉寂多时,但作者从未停止对于教改和教育根本问题的思考:“教育是为了促发孩子们心智成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教育者应该帮助孩子们经营未来的世界,而不是在复制我们的过去”,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如何调整我们自身的教育思维?什么是好的教育大环境?怎样才能培养好的竞争力?就这些根本问题,《台湾教育的重建》结合《童年与解放》、《学校在窗外》两《台湾教育的重建》,将为我们呈现作者思考的全貌。
  • 智商只占七分之一

    作者:朱雷

    本书取材于作者与一千多名进入美国名校读书的学生深入沟通得到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将百里挑一的优秀学生与大多数经历平凡的学生作对比,强者身上所具备的七个共同特点豁然跃出:超越年龄的眼界、深入执着的探索、独立思考的习惯、分步实现的战术、影响世界的魅力、与“牛”共舞的经历、系统思考的智商。 全书以详尽真实的例子描述这七个特点,对于青少年自励拼搏、成为学校或者行业中的佼佼者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一个优秀的人不一定完全具备上述的七个特点,但一定具有其中的几项。“聪明”或“高智商”虽然是令人羡慕的优势,但早已不是青少年超越同龄人能够倚赖的砝码,在生活阅历和其它非智商因素面前,“智商只占七分之一”。
  • 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

    作者:张万祥 编

    《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教育除了要具备教育的责任感外,还应具备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要在育人的岗位上站得高、看得远。如此,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众所周知,孩子们每天在学校里接触最多的人是班主任,班主任几乎成了孩子们身边形影不离的人。一个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朋友”,而不是学生的“敌人”;一个班集体,要成为学生中的“乐园”,而不是学生心中的“地狱”。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因素在于这个班主任是否具有人格魅力,这个班集体是否有向心力和凝聚力。这部与广大读者见面的由张万祥老师主编的《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一书,巨集了众多优秀班主任宝贵实践经验,称得上是解决班主任疑难问题的“宝典”,值得一读。
  •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

    作者:萧愚

    没有丰富阅历的人看《哈佛女孩刘亦婷》这些书,容易把一个人成功的真正原因误解了。因为每本书调的侧面都不一样,特别是这些书的表述方式往往丢掉、或者表达不出来一些在一个人成功的背后真正起作用的原因。
  • 西方教育思想史

    作者:林玉体

    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的灯塔。西方教育思想的广度与深度皆遥遥领先于东方。本书是作者精研西方教育著作的结晶,从公元前六世纪时“辩士”的教育思想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的当代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作者都一一深入剖析,并系统整理与评价,使读者真正领会西方历史上重要教育思想家的教育学说,对西方教育思想的演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有助于教师、家长及社会大众有意识地改善教育方法,造就真正的人才。本书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具借鉴意义。
  • 华德福老师的心灵日记

    作者:吴蓓

    《华德福老师的心灵日记:帮你了解适合人类的教育》内容简介:什么才是适合人类的教育?华德福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2001年,作者踏上了赴英国学习华德福教育的旅程。在爱默生学院,她学习用全身呼吸法说话,以新的方式练习发音,跳声韵舞,做木工,听老师用独特的方式讲故事,甚至对着一支笔沉思,像小学生一样地学习,像农民一样地劳动,做堆肥,赤脚走在田野上,感受到身、心、灵的结合;她还为人智学社区做义工,到宾馆、饭店打工。《华德福老师的心灵日记》的作者把自己在英国学习、劳动、打工的经历和感悟,以及对现代社会发展中诸多问题的思考,写进了这部日记体作品,以帮助父母们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坚定。
  • 和孩子一起玩艺术

    作者:李芳妃

    最好玩、最环保、最具创意的家庭美术书, 即使父母毫无美术基础,也可以激发孩子的艺术潜能 CCTV少儿频道主持人 周洲偕周跳跳小朋友 兴奋推荐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的中国版实践篇 《妈妈宝宝》《父母世界》《时尚育儿》等杂志诚挚推荐 这是一本帮助父母学习如何陪伴孩子在生活中体验艺术的书。父母和孩子一起做一起玩,是本书最重要的使用法则。这本书轻松时尚,专门为年轻的父母们设计,书中没有长篇理论,没有教条的文字,而是由一堂堂生动有趣的美术游戏课组成。这些课程都是作者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长期实践积累而成,课程的内容来源于生活,简单实用又容易上手。书中的课程讲解图文结合、步骤清晰,父母们只要根据图片和文字指导,就能知道怎样去做。本书适合0-6岁孩子父母和幼儿教育工作者阅读,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家庭美术实践指导手册。
  • 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

    作者:鲁鹏程

    《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从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怎样培养男孩的独立性、责任感、情商、财商、沟通能力,如何帮助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等11个方面,结合生动而真实的案例,全面总结了“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的100个妙招。这100个妙招是行之有效的,是妈妈应该在对男孩的家庭教育中落实的。妈妈一旦把这些方法付诸行动,就能轻松地让男孩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成为一个睿智、有德、进取、负责、有强大竞争力的人。 点击链接进入: 《好妈妈不宠不娇教育女孩100招》
  • 教育机构的战略营销

    作者:凯伦 F.A.福克斯,菲利普・科特勒,陈

    这是一本为那些想了解什么是营销,市场营销是如何为教育机构带来更高的效率,以及教育机构如何进行市场营销的教育界的学者和实践者所写的书。这本修订版,正如前一版一样,是在一个深厚的背景下详细阐述了教育机构的市场营销及其关键活动。 ·强调质量,包括服务质量。 ·强调成本——有效性研究的价值,深刻揭示和理解教育机构的市场营销问题,为制定有效的战略奠定基础。 ·关注建立在战略制定基础上的营销过程。 ·阐述了通过使用工具预测市场需求的方法,而不是猜测的方法。 ·阐明了用于开发和测试各种新教育产品的有效而系统的方法。 ·新颖之处——关注直邮营销,包括有效使用直邮的原则。 ·新颖之处——80%的文章素材均为新的或修订后的。 ·新颖之处——描述了90年代的教育机构所面临的市场营销问题,并运用了最新的统计方法。 ·新颖之处——包含了更多实际操作中使用营销研究工具的实例。 ·新颖之处——集中关注作为服务提供者的教育机构。
  • 高考在美国

    作者:黄全愈

    一流考生中有一流学生,但一流考生绝对不等于一流学生。同理,不是一流考生,并不一定就不是一流学生。我知道,我的观点可能会在北大引起强烈反弹……但北大的精神恰恰是提倡撞击思想的火花。 是近,中国的最高决策层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
  • 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

    作者:Harry Lewis

  • 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

    作者:安德森

    《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手册》被认为是20世纪教育领域影响最大的四本著作之一。本书是由当今最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课程与教学专家和测量与评价专家对这一经典理论的修订。经典版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只对作为教学评估的目标进行了六种掌握水平的分类:修订版则要求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按24个目标单元进行分类,这样就构成72 种分类的结果。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修订工作的完成表明知识分类学习论思想已被课程、教学和评估专家接受,是科学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分别为分类学:教育目标和学生学习;修订的分类学结构;分类学的运用。 总序 译者说明 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分类学:教育目标和学生学习 第一章 绪论 一 需要分类学 二 运用我们逐步增加的理解 三 教师作为课程制定者与教师作为课程 第二章 目标的结构、具体性和争论问题 一 目标的结构 二 目标的具体性 三 目标不是什么 四 目标词汇的变化 五 与目标有关的争论问题 六 绪论 第二部分 修订的分类学结构 第三章 分类学表 一 知识维度的类目 二 认知过程维度的类目 三 分类学表与目标:用线条图所呈现的概要 四 为什么要进行目标分类 五 多种定义形式的运用 六 结束语:前瞻 第四章 知识维度 一 知识与教材内容的区分:四位教师的故事 二 知识的不同类型 三 知识维度的类目 四 反省认知知识目标的评估 五 绪论 第五章 认知过程维度 一 三种学习结果的故事 二 作为建构知识框架的有意义学习 三 与保持与迁移有关的认知过程 四 认知过程维度的类目 五 去情境化和情境化的认知过程 六 有情境中的教育目标一例 七 结论 第三部分 分类学的运用 第六章 分类表的使用 一 使用分类表分析你自己的工作 二 使用分类表分析他人的工作 三 重新考察分类表 四 目标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五 某些有用的提示 第七章 教学案例介绍 第八章 营养教学案例 第九章 《麦克白斯》教学案例 第十章 18以内加法事实教学案例 第十一章 国会法案教学案例 第十二章 “火山?在这里?”教学案例 第十三章 报告写作教学案例 第十四章 对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的探讨 附录 参考文献
  • 写给传媒、传播、文化研究专业学生的课堂游戏

    作者:阿瑟·A.伯格

    《写给传媒、传播、文化研究专业学生的课堂游戏》是美国知名学者阿瑟•A.伯格教授教育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一位老教师40多年立足课堂、发掘知识魅力和学生积极性的可贵经验,值得新闻传播学教育工作者学习、借鉴和推广。
  • 芝加哥大学的理念

    作者:威廉·墨菲

    学校并不完全等同于一个理念,但这个理念却是学校的力量之所在。即使在这些节录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事异时移的变迁,但不知怎的,这个理念总是如同雾气一样容易消散。也许这是因为所有这些人都毅然决然地追随这一理念,谈起它就好像它会发扬下去,永不停息,因而也永远不能拥有。伯顿先生在67岁成为校长时曾逗趣地说芝加哥大学“永远在变”。我想知道听了他的话,当时的听众们是柏拉图主义者还是怀疑论者更高兴。芝加哥大学的建立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件了不起的大事。这些文卷表明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对于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奉献。芝加哥大学是生命所在,它的存在有着巨大的意义。 本书是芝加哥大学1891-1975年各种演讲和学校文件的汇编。全书收录了这一时段内八位校长的正式演讲稿和会议文件、内容涵盖建校理念、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状况、学校创始人和领袖、学校各院系的组成与建制以及学校财政状况等诸多方面。文章由演讲稿、会议记录、正式报告等组成,形式各异,但均有针对性,尤其展现了历任校长对大学在现当代使命和生存的不懈努力。 本书所记录的不单单是芝加哥大学的成长历史,它本身就是一部学术史。
  • 把男孩培养成男孩

    作者:美格·米克

    《把男孩培养成男孩:培养诚实、自律、高尚男孩的七个黄金法则》充满了实用的建议和例子,均来自美格·米克博士超过二十多年的医学实践经验。她欲借此提醒天下的父母亲,在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着自己的儿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坚强而有担当的男子汉。在《把男孩培养成男孩》中,她会向你娓娓道来,提醒你父母对男孩的茁壮成长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男孩的童年时光就应该是这样:自由自在,充满了欢声笑语,勇敢地去抓牛蛙,到河边挖蚯蚓,玩最疯狂的橄榄球,在林间发疯似的奔跑——除此之外,不应该再有别的。然而如今,这些喜欢热闹、胆大包天、爱好冒险、活泼开朗的男孩子们,却面对着一个对他们来说完全没有发挥余地的敌对世界。因为,现实世界再也不尊重在这个世上本应该是独一无二的礼物——男孩了,它让男孩的男子汉气概大打折扣,甚至几乎粉碎了男孩子们的英雄梦想,让他们觉得,成为一个成熟自信的男子汉是那么困难。 在《把募孩培养成男孩》一书中,美格·米克——儿科医生和畅销书《有其父必有其女》的作者,向天下的父母道出了如何重新找回男孩童年魅力的秘密,帮助男孩成为他们心中理想的男子汉。 在《把男孩培养成男孩》中,米克博士作了非常切合实际的提示: ·为什么在为你们的儿子塑造行为特征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不是来自他的“同龄入的压力”,而是你们自己。 如何帮助你们的儿子保持童真(以及为什么说保持童真是帮助他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为什么无论是电脑游戏、有组织的体育运动或课外培训,男孩都应该需要得更少,而不是更多。 ·如何和你的儿子谈论父母所面临的诱感。 ·为什么对于十几岁的男孩而言,情绪激动、有叛逆倾向是不正常的事。 ·为什么培养你的儿子其有良好的美德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必需的。
  • 童年的王国

    作者:[奥地利]、鲁道夫.斯坦纳、、潘定凯

  • 后现代课程观

    作者:(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

    本书运用宏观综合的视野,描绘了后现代多元而开放的课程设计蓝图,以寻求取代现代性的单向独白式权威教育。作者首先深刻批判了西方受工具理性所支配的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认为这种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已沦为一种封闭性的科学教条,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体系的一个环节,教育与课程从而被彻底工具化了,教育与课程的内在价值——促进人的心灵成长的价值被彻底泯灭。 作者进而提出了一种超越现代科技理性的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这种课程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了混沌学、过程哲学等思潮,提出了以“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为标准的后现代课程设计理路,这是对具有工具理性性格的“泰勒原理”的真正超越。
  • 管教啊,管教

    作者:汪培珽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但我們得把握機會說, 別等父母想說時,孩子已經無心聽了。 主張「愛的教育」的汪培珽,也會管教孩子嗎? 哈!愛的教育,從來不等於「不管教孩子」。 現代,沒有天上掉下來的好孩子。 再好的孩子,只要放到不對的環境裡,一樣會變壞。 甚至交給不同管教方式的爸爸、媽媽或祖父母,都可能帶出不同品行的孩子來。 因為現代環境的誘惑太多太大,沒有堅強自制力的大人,很難教出通情達禮的孩子。 放眼所及,那些人見人愛的好孩子,統統是父母用心教養的結果。 「如果你覺得你沒在管教,一樣養出好孩子。」那是你的錯覺。 其實你早已在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中,管理好和教導好你的孩子了。 當孩子兩歲時,你可以輕易忽略他,簡單帶過任何一件事。 當孩子十二歲時,他也可以輕易忽略你,簡單帶過應該讓你知道的任何一件事。 「你亂丟書和玩具,它們會離家出走。」這是欺騙。 「你快把飯吃完,等下有糖果可以吃。」這是利誘。 「你再不聽話,我就去把棍子拿來了。」這是威脅。 這些方法,在孩子十二歲之後,將統統失靈。 所有父母都希望,與孩子的濃厚感情,可以長長久久。 於是我們必須先養成一個習慣——好好跟孩子說話。 因為它是一個以「寬厚」為出發點的教養方式。 孩子所要的,永遠是一個,更寬容更平和的家庭。 管教出守紀律的孩子,無任何捷徑,只需父母的耐心和時間而已。 如果要再多加一項,就是正確的教養方式。如何正確地對待孩子呢? 就是多跟他們說說每一件事情的道理。 世界上的道理何其多,面對一雙雙閃亮亮的眼睛—— 其實,你去做了就會知道: 跟孩子說道理,根本是一件不能錯過的人生大樂趣呢! 不是訓話,不是教條,只是說說為人處事最基本的東西。 與其跟孩子說「工作無貴賤」,倒不如在他們嫌收垃圾的工作很髒時, 跟他們聊聊:「如果這個收垃圾的工作沒人要做的話,世界會是個什麼樣子?」 我還記得當我第一次提出這個道理時, 當時年紀小小的姊姊,眼睛裡卻是大大的「原來如此」。 當你的話語,讓孩子的內心累積越來越多的「原來如此」後, 有一天,你就會突然發現: 眼前站著的,就是一個通情達理守紀律的好孩子。 我,確實可以看見你眼睛裡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