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教育

  • 妈妈,他们欺负我——帮孩子解决社交难题

    作者:【美】迈克尔.汤普森 / 【美】劳伦斯.科恩 / 【美】凯瑟琳.奥尼尔.格雷斯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从“正常的社交伤痛、面临社交风险的孩子们、学校与社区”三个方面,通过深入的探讨和极具洞察力的建议,解答了父母和老师针对孩子的社交生活*常见的困难与疑惑。就“取外号、打架、小团伙斗争、恶意排挤”等等问题提供了具体并极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 育儿的格局

    作者:[美] 劳拉•加纳

    本书以大量的幼儿早期发展研究和对21世纪社会的深入分析为基础,向父母们阐明了5岁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适应未来生活的重要意义。书中提出了孩子在21世纪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必须具备的7大核心技能——“我”“我们”“为什么”“内驱力”“摇摆”“弹性”和“假如”,对每个技能的重要价值、5岁前的发展阶段以及培养方法作了具体的介绍,帮助父母们培养出健康、快乐、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孩子。

  • 家長不要做的35件事

    作者:陳美齡 / 金子和平

    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竭盡所能,做了很多努力。

    但是,在育兒的過程中,有些事情是可以做的,有些卻是絕對不可以做的。而往往正是這些絕對不可以做的事情,很容易被大家忽視。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博士陳美齡,身為三個孩子的母親,結合理論與實踐,就11個分類總結出35條心得。

    當中有些是因為父母愛子心切,反而做過了頭的,例如凡事替子女選擇、讓子女參加太多課外活動、禁止孩子高中時代談戀愛……甚至連對孩子挑食太過囉嗦也不是好事!?

    另一方面,有時則是父母低估了問題的嚴重性,例如打破對孩子的承諾、孩子提問題時態度敷衍、大人說話時把孩子晾到一邊,等等。

    每一篇文章後面,陳美齡的大兒子和平都會從當事人的角度,對母親的育兒方法提出感想,從他的文字中,能感受到陳美齡的教育到底有什麼成效。

    育兒也是對父母的一種教育,希望這本書能為廣大父母提供一點幫助,與子女度過充滿光明的每一天。

  • 大学教育

    作者:蔡元培

    名家推荐:

    蔡先生是中国近代的大教育家,这是人们所公认的。我在‘大’字上又加了一个‘最’字,因为一直到现在我还没有看见第二个像蔡先生那样的大教育家。——冯友兰

    编辑推荐:

    蔡元培先生被看作中国近代最了不起的大教育家。从本书中,我们有幸能看到他在北大和教育部时期的文字和演讲,看到真实的蔡先生并非某个完美计划的设计者和执行者,而是在困难的情形下勉力改革北大,推进了中国教育与学术风气的转变,影响了中国世代学人,这便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内容简介:

    梁漱溟先生曾说:“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本书共收录了蔡元培先生的作品和讲稿43篇。分为北大改革篇、学生篇、教育理念篇、文化篇、世界观篇、生平篇6个篇目,从各个侧面来呈现蔡元培先生开风气之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 The Self-Driven Child

    作者:Stixrud PhD, William / Johnson, Ned

  •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

    作者:蔡颖卿 / 翁乐旂

    一路培养孩子拥有好的工作能力与习惯,是多么重要的长程目标。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蔡颖卿以“工作”为题,透过身教、实践,帮助孩子扎下责任的深根、丰实独立的品性,进而养成解决人生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永远拥抱“好好生活、好好工作”的生命热情。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作者写给父母与孩子的教养札记,透过各种生活故事,从工作观、工作价值、工作技术到工作互动等面向,分享如何培育孩子的工作性格和责任感,做好奠基与扎根的功课;

    第二部分是蔡颖卿的女儿写的英文日记,以及蔡颖卿与女儿的直接沟通和反思,呈现亲子间工作理念的传递交流,女儿的自我探索也等于是独立精神的实际体现;

    第三部分则延伸至对所有年轻工作者的关怀。以蔡颖卿的经验分享为开端,探索在工作中转化心态、培养自我、磨练实力到圆梦创业的原则与想法,最后以年轻工作者的群像采访为总结,鼓励每个年轻的孩子与工作建立美好的关系,朝真正的人生志趣稳步前进。

    蔡颖卿说:“为了使孩子早早建立一种健康、坚强的工作性格,我从小就和她们谈工作;我期待教养是培养的工作,而非日后导正的功课。”

    蔡颖卿的教养理念,是既实用又美好的教养理念,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的教养理念。

  •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

    作者:[美] 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

    ●一本具有挑衅意味的宣言式著作,直指当代父母的过度养育问题及危害,就如何让孩子真正成人,在未来世界施展拳脚,提出了另一套养育哲学。

    ●18岁前,孩子必须拥有哪8种生活技能?20种糟糕的体验,如何帮助孩子成长?如何通过巧妙提问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如何在不确定的未来给孩子确定无疑的成功要素?

    ●美国知名教育者、曾任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10年、被称为美国“国宝”的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借鉴相关研究,通过与众多招生官、教育者、雇主、家长及学生的交流,融入自身作为母亲与教导长的洞见,在书中给出了答案。

    ● 为3~16岁孩子家长提供了一整套养育观念及实用方法,助你摆脱过度养育陷阱,让孩子获得赢在未来的能力。

    ●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给父母们的建议。

    ●成功孩子的背后,都有这样的家长,知道何时牵手,更懂得适时放手。

    ●《纽约时报》、亚马逊双料畅销书,TED演讲超过300万点击量,被评论为“应置于所有教养类图书之前”,告诉父母,孩子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事。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著名作家麦家倾情作序。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儿童教育专家罗玲、畅销书《驱动力》《全新思维》作者丹尼尔•平克、畅销书《给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给孩子软实力》作者玛德琳•莱文、畅销书《优秀的绵羊》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及《纽约时报书评》《芝加哥论坛报》《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等众多专家媒体盛赞推荐。

    ● 湛庐文化出品

  • 美国式“高考”:标准化考试与美国社会的贤能政治

    作者:尼古拉斯.莱曼

    本书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尼古拉斯·莱曼的长篇纪实代表作。全书对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学术潜能测试)的来龙去脉进行了一番颇具启发性的详尽梳理,过程可谓引人入胜,戏剧张力十足:从创设这项考试的探路先驱,到受益于这项考试的莘莘学子,各路角色粉墨登场,而标准化考试与平权行动之间的激烈较量,更是如同压轴大戏。本书不光是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教育考试服务中心)的发迹史,作者既讲述了ETS如何崛起并在高校入学考试领域占山为王的历程,也对伴随着这种考试文化的兴盛而在美国社会中发生的种种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

  • 校长观点

    作者:林建华

    全球化、东西方文化融合,已成世界大趋势。

    时代变革之际,社会对大学充满更多期待。

    公众,期待优质教育提升;

    企业,期待科技成果转化;

    政府,期待优秀人才频出。

    面对多方诉求,大学如何应对挑战?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怎么实现?

    大学如何实现从跟随西方到引领未来的转变?

    迎接变革的路上,大学该如何坚守价值底线?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亲自讲述当代中国高校改革决策背后的精彩故事,

    浓缩呈现在他在二十年的大学管理工作中的思想和作为。

    唯有真正理解过去高等教育的艰辛历程,并汲取前人的智慧,

    才能深刻把握大学之道,坚定对未来“走自己的路”的信心。

    面对自我焦虑,他说:“安心做好眼前的事情,才是对未来最好的准备。”

    面对纷繁人事,他说:“倾听远比自我表达重要,协作远比个人英雄重要。”

    应对办学,他认为:“坚持方向,持之以恒,必有所成。”

    应对矛盾,他认为:“应当把矛盾看作进步的阵痛,促进革新。”

  • 傅雷家信精选

    作者:傅雷 / 朱梅馥

    精选100封傅雷夫妇感人家书,还包含两人生前绝笔。忠实还原了傅雷一家从1954年至1966年期间的生活经历及社会变迁,内容详实且事无巨细,颇具历史价值,值得读者细读品味。

    信中傅雷文字坦诚,像一位知心朋友一般与他的孩子交流人生,探讨艺术,并鼓励他勇攀高峰,这样融洽的父子亲情不禁令人艳羡。信中不仅有立身处世的生活智慧,还是品鉴文艺、提升青年人艺术修养的进阶指南。

  •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妈妈是永远的老师

    作者:蔡颖卿

    父母无须十全十美,但须尽心尽力。

    蔡颖卿说:“我写这本书,只是要告诉大家:教养不是看别人家发生的故事,而是自己必须身兼‘教示善道’‘安其居处’‘知其嗜欲’的日常工作。”

    本书是蔡颖卿过去几年,集母亲、保姆、教师三种角色于一身的经验,从中实际探讨现代教养的问题,以及她自己所思考、实验、执行出来的教养方法。如“妈妈教好好说话”“妈妈教稳稳走路”“妈妈教好好吃饭”“妈妈教读书识字”“妈妈教信任”“妈妈教判断力”……

    蔡颖卿认为,妈妈不但是最初的老师,也是永远的老师,教养是终生践行的事业,教养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里。

    书中特别收录她母亲从小给她的言教与身教,以及周遭几位母亲温暖而坚强的故事,以此勉励每一位现代母亲。

    愿天下的母亲,深深信任时间的力量与时间里应尽的努力。

  • 跟着德国妈妈学育儿

    作者:李茜(悠悠妈)

    首席教育专家卢勤倾情推荐!一本刷新中国家长育儿观念的德式养育指南。育儿、情商、性格、早教培养全记录!

    比德国制造更值得关注的是德国教育!

    为什么要跟德国妈妈学育儿?

    为什么德国社会如此文明?

    为什么德国人在全球受到普遍的尊重?

    为什么德国经济在欧洲一枝独秀,“德国制造”的质量享誉世界?

    这就要从德国家庭教育开始谈起,仔细看看德国妈妈们究竟有什么教育理念和高招,可以让孩子在全球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脱颖而出。

    本书的内容来自一个只写干货,不灌鸡汤的原创微信公众号“德国育儿研究”的创办者李茜(悠悠妈),本着专业精神为新生代父母介绍最靠谱最实用的德国育儿知识和先进早教理念,偶尔穿插女儿悠悠在德国的真实成长经历和异国文化体验,让你在学到国外育儿知识的同时也能从中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育儿方式。

  • 家世(修订版)

    作者:余世存

    家风、家训,如何塑造我们的人生与社会?

    余世存经典力作,全新修订归来。

    放下高调和说教,从个人与当下出发,解答我们关于“家庭”与“家族”的疑问。

    每个人的经历都无法复制,但关于家的真理始终相通。

    ----------------------------------------------------------------------------------------------------

    ★著名文化学者余世存把脉时代精神的预见性作品,修订版增补重要家族、拉长历史线索、放大反思视角,解答当代人关于“家庭”与“家族”的疑问。

    ★舍弃年代久远的古代家族,从我们熟悉的近现代家族切入,讲述现代化进程之中中国人的家庭、家族故事,贴近当下读者。

    ★舍弃说教式的家风家训解读,结合历史的宏观视角与个人的切身感受,讲述“家”与“个人”“社会”的联系与羁绊。

    ★舍弃“家国天下”的高调,回归到要做什么样的人、要有什么样的家。

    ----------------------------------------------------------------------------------------------------

    《家世》是一部主要围绕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家族的传记作品,从“家风、家教之于我们的人生与社会”的视角书写家庭、家族的故事,反思家世之于个人、国家乃至文明的意义。

    书中的家族,既有在中国社会引领风潮的精英阶层,也有传承久远、代有才人出的家族,对中国文化有特殊意义的家族,以及看似平凡却具有独特对照价值和启发意义的作者自己和友人的家族。这些篇章,或从风云人物的宏大叙事退归到家族传承、修身做人与儿女长情;或从特定的家风、家训出发,探寻家族传统对于人生、社会的意义;或通过亲朋或自己的切身经历、处境,反思“家”给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羁绊与助力。

    ----------------------------------------------------------------------------------------------------

    从古至今,家风家教都是评判一个人品德的重要维度。《家世》的问题意识是社会性的、个人性的,它在追问读者:在中国社会或著名或普通的家族面前,你是失教的吗,你能总结出自己的家风家教吗,你给社会或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言传身教,给自己养育了什么样的品质……——《光明日报》

    由于家族之于中国文明的特殊性,对家族的关注几乎是全社会的话题。《家世》的特殊性在于作者余世存具有学者和作家的双重身份,对“家风”、“家世”的观察既有学者的态度,又有作家的情感。——《重庆商报》

  • 写作教练在你家

    作者:郝广才

    孩子是鸡还是鹰呢?

    也许有那么一位老师,曾经也是展翅欲飞的雄鹰,却在记成语、背范文、一字不差的默写中被修剪掉了翅膀。如今他也要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孩子们了,于是“写作”成了一件提起来就头痛的事。

    郝广才老师长期担任台湾地区小学生写作指导义工,教孩子们激发自己写故事的潜能。这些方法卓有成效。他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话说,每个孩子都有想分享的故事,每个人其实都潜力无限。他将教孩子写作的心得与秘诀,有系统地记录下来,写成本书。希望通过适当的引导与启发,孩子们可以做得更多、更好,甚至能改变世界。

    从每个文句的搭建,到一个故事的发想,再到故事中各个段落的结构,逐步展开。与其说是在教学,不如说是跟孩子共同探讨飞行的技巧,打破习惯的教法,层出不穷地放出新招。在郝老师眼中,写作像是看准标靶、拉弓射箭;像是英雄整装、踏上旅程;像是大幕拉开、好戏登场……他不要父母做孩子的另一个老师,而是要他们成为孩子的教练,发现孩子的潜力,让他把专长发挥到最大。

    这本书可以当大孩子的自学书,也可以是刚入学孩童的亲子共读游戏书,父母和孩子一起在一个个练习中放飞想象力,不再把写作视若畏途,用轻松从容的心态,充分享受沟通,享受表达,享受母语带来的美感和快乐以及写作的乐趣。

  • 亲爱的孩子,见字如面

    作者:王君

    《亲爱的孩子,见字如面:陪孩子走进青春期》一书是一位母亲写给儿子的书信集,也是一位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对自己双重角色的思考探究和实践:如何在拥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同时,也能跟孩子保持顺畅有效地沟通。作者王君老师用生活中、工作中、旅行中以及休闲娱乐时的经历和感悟为媒介,通过独到剖析,帮助孩子们认识生命的意义、成长的意义,回答了无数家长的困惑。它不是传统的上对下的谆谆教导,而是一位母亲以广阔的视野,超人的智慧、深刻的情怀和下一代的对话。既是教子之书,更是母亲自我反省、自我成长之书。

  • 稻盛和夫:母亲的教诲改变我的一生

    作者:[日]稻盛和夫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这句话正可从稻盛和夫身上得到验证。

    小时候的稻盛是个害羞、胆小、爱哭的小孩,很喜欢黏着母亲。常常一觉醒来看不到妈妈就大哭,据说一哭就可以哭上三个小时,在街头巷尾非常出名。只要街坊邻居一听到

    稻盛的哭声,就会说“那个哭三小时的和夫又开始了”。

    母亲对爱哭的稻盛不会因此特别溺爱,或是讨厌。对家中的孩子总是打从心底的关爱,不管是否有时间跟孩子们相处,总是处处留心孩子的成长,让孩子们感受到她的爱,引导孩子们往好的方向前进。而这也就是稻盛和夫深刻感受到,日后一直对外讲述的“以心传心”的观念。

    稻盛和夫过了60岁后愈常回想起跟母亲生活的种种,以及母亲的身教言教所带给他的影响。每每回想起母亲,心里总是满满的感谢。对稻盛和夫来说,一路走来,深受幼时母亲教诲的感化,因此奠定的人生哲学,让他在人生转折点总能选择正确的道路,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 父亲的格局,母亲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作者:宁十一

    本书是宁十一结合名人故事和个人家教经历所作。全书共分为四章,分别强调了父亲的格局、母亲的情绪、父母的情感、家庭的氛围对孩子未来产生的影响。

    观点均有真实案例佐证,读来轻松流畅,有趣有料。明星霍思燕和嗯哼的暖心日常、高晓松的心酸往事、张兆和父亲的教子秘籍……案例丰富有趣,名人故事可读性更强,更有借鉴意义。

  • 郑渊洁家庭教育课

    作者:郑渊洁

    郑渊洁首次公开分享家教理念和方法,写给所有中国父母的教育宝典。

    中国童话大王郑渊洁小学辍学、自学成才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而他的儿子竟然也是小学学历,策划了郑渊洁多本畅销书,创建公司出任CEO;而女儿郑亚飞却是学霸一枚,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被美国六所名牌大学的本科同时录取。

    本书由郑渊洁执笔,他的儿子郑亚旗策划,父亲郑洪升撰写后记,可以说是凝聚着郑家三代人的心血和智慧。共包含四单元40节课,每节课围绕一个核心话题讲述他的家庭教育经验和体会。图文结合,不仅适合家长学习,也适合亲子共读。故事性强,富有趣味,很多家庭故事展现了他"老顽童"的本质,令人发笑;在家庭教育上,他珍视孩子的童心,与孩子平等对话,为了孩子和学校对抗……书中到处闪现着他的机智和超前思维。

  • 给孩子的8堂思维导图课

    作者:姬广亮

    从思维导图的作用、组成和绘制方法,到思维导图在学科和考试中的应用,作者为孩子 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导图操作方法,解决学习中最常见的问题:如何记忆课文和单 词,如何整理笔记,如何厘清解题思路,如何掌握所有知识点,怎样把厚书读薄,怎样写出 高分作文,怎样做好学习总结,如何进行考前规划等,帮助孩子减轻学习压力,激活学习热 情,激发学习潜能。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思维导图工具书,而是一本可以陪伴学习者一辈子的 “好朋友”。书 中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思维导图本身,还囊括了脑科学和学习习惯培养等,既提供了科学充足 的理论支撑,也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方法。本书不仅是学生易掌握的思维导图学习手册,也是 家长的指导手册,帮助家长和孩子在共同学习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改善亲子关系。

  • 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作者:[美] 约瑟夫 · E.奥恩

    本书作者约瑟夫 · E.奥恩提出了教育下一代大学生的方法:发明、创造、发现--填补社会需求,这些需求甚至连最高端的人工智能都无法做到。奥恩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数据素养、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学生需要数据素养来管理大数据流,需要科技素养来了解机器的工作原理,而作为人类,他们也需要人文素养(人性、沟通和设计)以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中与智能机器协同合作。同时,他认为,经济增长是必然的,而经济增长与培养生产力挂钩。为更好地培养生产力,大学应多和企业合作,让企业参与大学活动,参与调整大学课程内容的制定和设计,同时把大学当成企业一样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