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史

  • 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下册)

    作者: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

    本书是在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全三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991年出版)基础上,改编增订而成。新版保持原书分列专题的框架形式,但对部分专题进行归并简省,调整篇章序次和作者,并增加了一些新专题,大量增加了图版。 本书采用专题的形式,分门别类地讲述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文化艺术、科技创造、工艺成就、衣食住行、日用器具诸方面内容,主要目的是传授历史文化知识,增进读者对先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了解。本书的专题包括了中国哲学史、文学史、通史所不能容纳或语焉不详的内容。它所提供的知识,连接多种学科,左右逢源,是探讨中国古代文化所必须研究的问题。各专题均由该领域专家撰稿,内容可自成体系,并充分吸收近年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发现,力求反映学术前沿。
  •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罗曼史

    作者:林·亨特

    本书以“家庭罗曼史”指称集体无意识的家庭秩序图像,这种家庭秩序的图像构成了法国大革命政治理念的基调。作者借着讨论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阐述这种政治理念;并以家国互喻的方式,陈述18世纪的法国人视其统治者为父、视其国为家的想法。本书的论述并非沿着时间的脉络直线前进,而是在革命十年间颠来倒去地反复叙说,彻底颠覆单一观点的直线史观,呈现给读者另一种解读历史的典范之作。
  • 罗马精神

    作者:依迪丝·汉密尔顿

    编者导言 引言 第一章 喜剧的镜子 第二章 普劳图斯和泰伦斯笔下的古罗马 第三章 普芝图斯和泰伦的喜剧精神 第四章 西塞罗的罗马 第五章 西塞罗其人 第六章 恺撒和西塞罗 第七章 卡图卢斯 第八章 加拉斯 第九章 贺拉斯笔下奥古斯时代的罗马 第十章 罗马精神 第十一章 进入浪漫时期的罗马 第十二章 尤维纳利斯的罗马与斯多葛派 第十三章 古代的结束 大事年表 ……
  • 流行的波希米亚

    作者:玛丽·格拉克

    流行的波希米亚,ISBN:9787533651916,作者:玛丽·格拉克 著,罗靓 译
  • 宫廷文化

    作者:(德)约阿希姆·布姆克

    特别应该说明的是,本书书名的“宫廷”一词,不能按照中文的字义来狭隘地理解,而完全贴切的汉译几乎是不可能的。“宫廷”在这里大体上是指上流社会及其文化氛围,并不仅仅指皇宫和王宫。布姆克基本上是将其作为一个文学和社会文化史的概念来使用的。在第一章结尾处,他花费了好几页的篇幅来界定它。读者以应在阅读全书之前先浏览这一部分,从而对全书的立意有一个把握。当然,如前所述,本书的范围也不局限于文学作品以及其中的爱情和婚姻,大量的内容是描述和介绍与贵族衣食起居、军事活动有关的物质文化,也详细描述了贵族青年的培养、法国文化和大学教育对德国的影响,以及宫廷文学和艺术作品的赞助人制度。这在别的历史著作里是难得见到的。 说布姆克的这本书像一幅幅马赛克壁画,并不全是赞扬他,也有指出该书缺点的意思。全书的整体结构还是比较松散的。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如果希望对中世纪宫廷社会有高度提炼的概括性认识,恐怕会有些许失望。在书的结尾,我们甚至都见不到一个总结性的章节。也因为如此,我个人反倒更欣赏作者了。德国传统的史学以及20世纪流行西方的年鉴学派都不排除在精细研究的同时注重宏大叙事,深受各种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潮的左右。布姆克试图避免这样的研究范式。所以,他娓娓道来的讲故事方法,虽然略嫌琐碎,却自有他的魅力,像微雨飘落聚成的一池碧绿,不问源头,不问去处,憧憧映照着一个个骑士和贵妇人的身影。他不和他的读者讲大道理。
  • 我们应有的文化

    作者:[美] 雅克·巴尔赞

    本书是巴尔赞的代表性著作,对当代文化艺术领域内出现的危机进行了揭露,并对之作出了深刻的分析。书中涉及高雅文化、艺术传播、艺术市场、艺术过剩、艺术家与批评家的关系等多个主题。 本书各章的顺序完全是按作者自己的主意编排的,作者让明显讨论相同题目的文章保持一定距离,而不是集中成为一个序列。这种分开编排的做法旨在显示与明显联系形成的交叉隐含关系。于是,开篇三章讨论目前所用的处理文化产品的方式;接着的四章表明社会意识本身的状态;其后的两章批评了大学所教授的对待自由主义者和艺术的态度;最后三章考察文明处于衰落状态的可能迹象。
  • 从东方到西方

    作者:[俄]A.Π.捷连季耶夫-卡坦斯基

    本书详尽地介绍了纸的发明、使用和书籍的产生,以及从东方到西方的传播,是部文化传播的绝好阐述,并有精当的论说。该书不仅重点介绍“西夏王国”和党项族人及其文化,而且也用大量篇幅述及契丹、女真、蒙古、吐蕃、回鹘、突厥等中亚和中央亚细亚的各个民族、某些王朝及其历史和文化。
  • 意大利文化简史

    作者:王军//王苏娜

    《意大利文化简史》内容简介:意大利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如果我们把西方文化分成古典文化、中世纪文化和近现代文化三个部分,并认真地研究一下这三个文化时代的特点,就不难看出意大利文化的重要性。 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所谓的西方古典文化指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古罗马文化的中心是位于意大利半岛的罗马,这是毋庸置疑的;克里特岛和伯罗奔尼撒半岛虽然是古希腊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然而,位于意大利南部的“大希腊”也是古希腊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古希腊文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 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

    作者:胡秋原

    仅仅统治者儿戏学问,迫害知识分子,还不足以亡国。如果知识分子自己不尊重学问,自己不将自己当人,那就不仅亡国,而且要“亡天下”了。当知识分子违背了中国文化与知识分子的传统,忘记了责任心与自尊心而自贱自辱之时,那就是国家之神经崩溃与心脏衰弱。 或者有人以为道德与知识不是一事,廉耻与文化不是一事。其实道义为文化之本,而罪恶大抵起于无知。人之所以为人,即在除自己外,想到别人;除今日外,想到明天。于是自奋其智力,而亦在人群交感中与未来注视中发展德性才智,此即文化之创造。……礼义廉耻不仅四维而已,那是国家的命根! 世或以读书人必以穷为高。其实如孔子所云,我行我素可矣。我们应安贫,但不必求贫。取之以义,富贵皆无妨。以孔墨之德智,加上陶朱白圭之财富经营,才能改变中国。 知识分子之阿谀,是智慧堕落之悲惨现象;亦一个政权腐败之标准征兆。而知识分子之阿谀,只有使帝王益趋狂暴。 然则应不应该为了文化之发达,牺牲民主,保障一部分人之特权,使其有闲创造文化?答:不。特权阶级之存在到了一定的程度,不仅不能创造文化,而且只足以造成腐败,乃至疯狂与白痴。因文化之烂熟,变为痴狂,因而崩溃者,中外历史上也充满无数的例子。希腊、罗马以及六朝,都是如此亡国的。
  • 北大授课

    作者:余秋雨

    余秋雨先生曾用一年时间,为北大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讲授中华文化史,课程整理出版后在两岸大受欢迎。2012年,这部中华文化史由余先生全新增订并题名为《北大授课》。 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北大学生、台大学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迅如雷电的“闪问”、“闪答”,涉及当代社会大量艰涩的话题。一来 一往之间,干脆、痛快、幽默,充满阅读愉悦。后半部分,则为扎实的四十七堂文化史课程,书中保留课堂讨论的形式,将师生之间对中华文化的思考与对话原貌呈现,既可聆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脉,亦能在不同思维方式的精彩碰撞中感受中华文化绵延新生的魅力。 这是一场回溯中华文化的激荡之旅,也是一场诚挚有趣的智慧对谈。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自序中所说,文化可以滋润生命,生命也可以滋润文化。中华文化的前途,就看有多少年轻而又美好的生命来滋润它。 ●“一门好的课程,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余秋雨) ●轰动海峡两岸、三年畅销百万册。马英九巡视台北书市首购之书。 余秋雨心中唯一中华文化史定本。 全新增订,珍藏首选。 ●走进北大,跟随余秋雨,开始激荡人心的中华文化之旅。 最才思敏捷的课堂讨论,最诚恳的生命应答,最难以忘怀的47堂课。 愿你的心中也永远有这样一个教室,有所热爱、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 中国历代《舆服志》研究

    作者:华梅

    在当今全球化、现代化、一体化进程中,对于中国历代《舆服志》的研究更显示出中国独有的文化品质,是对中国服饰文化深层次挖掘与研讨的创新。服饰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在民族服饰的定义上,中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它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区别不同民族的一种最直观的表达。因此,保存于历代《舆服志》中的有关民族服饰的历史标记和文化意义成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史书中的《舆服志》主要表述的是有关统治阶层的车旗服饰制度,特别是参加朝觐、祭祀、出行等重大仪礼活动时的规则,这些是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资料。 本书以二十五史中历代《舆服志》为依据,对《后汉书》《晋书》《南齐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史籍中《舆服志》所记录的各个朝代的礼仪文化及民间服饰内涵做了深入挖掘。运用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全面地研究了历代《舆服志》的起始与形成、车旗服饰制度及其演变,从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典型特征分析入手,剖析舆服制度制定的影响因素,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 记忆之场

    作者:[法] 皮埃尔·诺拉 主编

    《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出版以来,反响强烈,被译成多国文字,而“lieu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并于1993年被收入《大罗贝尔词典》。 中译本从原书三大卷近五千页中精心选取了11篇文献,按“记忆与历史”“记忆与象征”“记忆与叙事”三个主题组织而成。这些文献除了有诺拉亲自撰写的、阐述整套书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章《历史与记忆之间:场所问题》,还涉及了法国国庆日、《马赛曲》、埃菲尔铁塔、环法自行车赛、贞德、法兰西共和国格言“自由·平等·博爱”、拉维斯的《法国史》和普鲁斯特等,不但有理论的观照,更有中国读者熟悉的法兰西标志性建筑、人物、事件等,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 二重奏

    作者:黄一农

    本书充分运用红学界丰盛的成果,利用网络时代的文史研究新环境、新方法,发掘新史料并,带入新视角,对曹家先祖、家族血缘世系、姻亲网络等进行精致的考证,对曹雪芹个人的交游、《红楼梦》在清代的流传、影响研亦有深入研究。其中对纳兰家六姐妹的考证是亮点之一,长女嫁曹雪芹二表哥福秀,此女嫁乾隆孝贤皇后之弟傅恒,另女所嫁弘庆的祖母——密妃王氏,更是曾在康熙南巡时于苏州寻获断绝音信二十年的父母,并在乾隆初年首获允回家省亲的嫔妃,可能就是贾元春的原型。
  • 中国文化史通释

    作者:余英时

    本书共集结了12篇论文,全是关于中国文化史的探讨和论断。每篇都以概括的方式呈现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方面,从宏观角度提出一种长程的贯通解释,描绘一个大轮廓。思想、政治、商业、宗教、民间文化、文学、科学、医学、艺术、科举、侠等尽在其中,涉及范围相当广阔。从这些特殊面相深入浅出探讨中国文化的常中之变和变中之常,而重点仍在于彰显中国文化史的一般特色。
  • 城市的记忆

    作者:罗岗,许纪霖

    本书围绕上海城市文化传统与城市精神这一主题,着重从上海的三种文化传统,即明清以来的江南文化、近代的殖民文化传统和革命年代的社会主义城市传统,研究上海都市从历史到现实多元复杂的文化传统,并研究不同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断裂与延续、它们之间的历史转型过程。该书第一章导论,系统分析了上海的城市文化认同、多元的城市文化传统、上海城市文化性格中的多歧趋向,并对上海的城市精神作了探索性的讨论和定位。在此基础上,之后六章通过印刷、电影、小说、传媒、生活方式、城市空间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述,仔细研究和分析上海的城市文化精神和城市历史传统。
  •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生活

    作者:[法]菲利普·贝尔捷

    本书独辟蹊径,通过披览《人间喜剧》,深入挖掘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世情百态。从贫民百姓到达官显贵,从外省到巴黎,从乡野房舍到豪华舞会,巴尔扎克的生花妙笔使其鲜活,加上菲利普·贝尔捷的机智点评,使本书于轻松愉快中展现19世纪法国社会的传奇色彩,并洞悉其背后深刻的历史根源。 第一章 “创造真实” 第二章 物种和空间 第三章 家庭生活 第四章 艰苦劳作 第五章 优雅的生活 第六章 饮食 第七章 消遣 第八章 两个特别的日子 第九章 巴尔扎克不仅仅是巴尔扎克,远没有完结 附录一 作者其余主要作品 附录二 相关参考书目 译后记
  • 抒情传统与维新时代

    作者:吴盛青,高嘉谦

    考察古典诗词及抒情文类,在传统裂变和融摄中的生长与衍异.作者包括王德威﹑胡志德 (TedHuters)、郑毓瑜、贺麦晓(M.Hockx)、魏爱莲(E.Widmer)、方秀洁、奚密、林立、黄锦树、胡晓明、张宏生、魏泉、张晖、黄运特.
  • “她”字的文化史

    作者:黄兴涛

    胡适认为:“学问是平等的。发明一个字的古义,与发现一颗恒星,都是一大功绩。”本书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围绕“她”字诞生前后的争议,尽可能多地呈现有关“她”字的各种“故事”,揭示关于“她”字的来龙、不同设计方案的争论、最早的书写实践、文化意图及其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认同问题的具体生动的过程历史,努力将“叙事”与“考证”相结合;同时以插图的形式,呈现当年“她”字及相关文字早期被实践或论争时的原始样态,以及运用者的风貌,希望能带给读者以真切的历史现场感,呈现“人”、“场景”和“历史内涵”多元互动的研究路径,堪称近年来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杰作。
  • 尼伯龙根的指环

    作者:[德] 瓦格纳 编剧作曲

    在在西方音乐史上,还没有哪一位歌剧能与《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相比。它是音乐的巨人、戏剧的史诗、舞台上的“庞然大物”、情感经历中的“洪水猛兽”,它是瓦格纳在歌剧改革上的“大独裁者”。
  • 作者:【美】奚密

    芳香文化在人类历史里无孔不入,它涵括了宗教、医学、建筑、园艺、文学、艺术等层面。它既诉诸感官,也触动心灵;既体现恒久的审美尺度,也具有多元的实用价值。芳香文化是人类和自然最古老、亲密与神秘的联系。 本书是一位从事多年诗歌与文学研究的女子施展的一项“芳香魔法”,内容包括她多年来对芳香的来源、名类、特色与创造的整理、研究和实用。书名为“香”,它既是文学的、历史的,也是关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