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史

  • 来份杂碎

    作者:[美]安德鲁·科伊

    原版《来份杂碎》是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通俗学术书,记录了中华饮食文明随大量中国移民到达美国后的发展历史,立场中立,可读性强,视角独特,资料详实,对读者了解近代以来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以及中餐对美国本土的影响,有非常高的阅读价值。爱好历史的读者甚至可以在本书中发现许多具有娱乐性的文献。 书中提及的各类史料、文献、插图,均来自纽约公共图书馆、且林士果广场图书馆、尼克松总统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小弗兰克·梅尔维尔纪念图书馆、班克罗夫特图书馆等多家美国著名图书馆藏,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 自1784年美国的“中国皇后号”商船带着贸易代表团到达中国广州起,中国的饮食文化便进入了美国人的眼帘。在此后的200多年里,中餐与中国文化随着一波又一波华人移民的到来,在美国的土地上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与美国文化不断融合,最终演变成一种中国人并不熟悉的美式中餐文化。时至今日,美国的中餐馆已经超过了40,000家。 从食物的角度看,中餐在美国经历了从“舶来食品、穷人食品、快餐食品”到“本土食品、精细食品、文化食品”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看,华人群体在美国也同时经历了从“外来人、开荒人、边缘人”到“华裔美国人、文明人”的过程。作者安德鲁·科伊正是将中餐在美国的历史与中国移民在美国200多年的奋斗过程相结合,呈现出一幅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未曾想见却又真实动人的历史画卷。 -------------------------------------------------- 本书从多个角度讲述了美国社会与中餐的相互影响,并囊括了一系列迷人的美食轶事与历史趣闻。 ——《华尔街日报》 这本书探讨了美国人的中餐情结,予人知识,发人深省。 ——巴诺书店评论 根据美食作家科伊所述,美国人对于中国茶的喜爱可以追溯到两百多年以前,而我们对于如何拿筷子的困惑也持续了同样长的时间。在这部简短而浩瀚的著作中,科伊讲述了美国人与天朝上国及其民众,以及中餐之间的曲折故事。该书与它的主题一样,针对一个大话题所做出了全面丰富且掷地有声的分析。 ——《出版人周刊》 科伊的历史故事总是出乎人的意料,其间充满了大量的逸话趣闻。 ——《书单》 作者参考了许多在美国的资料,研究很有力度,内容也有趣且充实,尤其是尼克松访华那一部分。 ——《图书馆报》 美国人对于中餐的爱恨纠葛都在这部研究透彻、生动易读的书中铺陈开来。其中一些美国人对于华人及中餐的误解令人捧腹,还有一些则让人震惊。 ——《金融时报》
  • 笔记中的动物

    作者:陆春祥

    本书皆以动物为话题,题材均选自汉魏六朝、唐五代、宋元明清之历代笔记,如冯梦龙的《物性之愚》、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彭大翼《山堂肆考•羽集》等等,笔记中的动物至大如象,小至蜜蜂,飞禽走兽竟有五十余种,虽挂一漏万,也算披沙拣金。作者从现实出发,或援引,或生发,针砭时弊,庄谐并重,行文立意,蓄意求新。通过描述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动物故事,希冀人类善待生灵、尊重生命,体现众生平等、尚法守信的精神原则。整本书广征博引,趣味盎然,笔调清新洒脱,却意味深远。每篇配以手绘插图,流畅的线条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有种质朴含蓄的古意。
  • 伪雅史

    作者:[法]弗雷德里克·鲁维洛瓦

    《伪雅史》,本书是一部史料丰富、知识性强、妙趣横生的文化著作,摈弃了一般学术著作枯燥、学究的特点。
  • 希望的敌人

    作者:林赛·沃斯特

    本书作者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哈佛大学出版社专业出版人(人文学部执行主编),又是训练有素的人文学者(芝加哥大学英文系博士)。作者以其特有的犀利文笔和罕见的坦诚,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商业化改造之后人文学科所发生的一系列令人痛心的变化,首先是学术成果的量化管理。随之而来的另一个荒唐现象是,在大学舞台上占主导地位的不再是学者,而是各级行政管理人员。校园越来越像公司,而教师越来越像公司白领,被驱赶着生产一些莫名其妙、对他们本人来说越来越没有内在意义的产品。本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其所抨击的现象不仅美国存在,中国甚至存在有过之无不及的趋势。
  • 吸血鬼的历史

    作者:勒库德

    《吸血鬼的历史》是最畅销的吸血鬼传奇!鬼魂世界的漫游与探险!  在欧洲,从历史开始的时候起,吸血鬼的传说也同时蔓延。成千上万的人们相信这一传说并在黑暗里为它颤抖。理论上来讲,所谓吸血鬼,可以理解为某种程度上的死尸。他没有心跳和脉搏,没有呼吸,没有体温,而且永生不老。同时,他有自己的思想,会思考,会交谈,会四处走动,甚至还会受伤和死亡。他害怕日光。当艳阳高照,他就躲在棺材或装满坟地泥土的箱子里,由老鼠护卫,睁着眼睡觉;他皮肤苍白,犬齿尖利,嘴唇猩红,指甲很长,双手冰冷,极有腕力。他能摇身变成苍蝇、老鼠或蝙蝠,装成这些动物的样子去偷听追寻他踪迹的人的交谈;他能通过心灵感应与同类取得联络;他甚至能像蜥蜴一样,在古堡上飞檐走壁。当他离开巢穴,狗吠狼嗥;当他潜入民居,守夜的人立即昏昏入睡……
  • 日本文化论的变迁

    作者:(日本)青木保

    《日本文化论的变迁》是青木保先生于1990年出版的代表著述,曾获吉野作造奖,1999年出版文库本,为日本文化论的长期畅销书,日本国家交流基金推荐翻译书目。 该书把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作为战后日本文化论的起点,纵览日本社会广阔的历史背景,揭示了其嬗变的轨迹。同时汇集了日本战后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对日本文化论阐释的重要论述,使该书成为一部内容宏富的通过日本文化论所探索到的战后日本思想史。
  • 包豪斯

    作者:[英] 弗兰克·惠特福德

    包豪斯是德国的一个现代艺术教育学校,对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以“包豪斯”风格闻名于世。 这本书是国内专门介绍这一现代艺术运动的第一部专著,展现了20世纪初现代艺术发端时期波澜壮阔、充满激情和叛逆精神的历史画面。
  •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三册)

    作者:艾哈迈德·爱敏

    本书为全书八册本的第三册,即“近午时期”第二卷。本卷详细介绍了公元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这一百年内的清真寺教育、学术研究、学术兴起、学术旅行、学术记录、学术编纂,以及图书馆之繁荣、书店和纸店之林立……等丰富多采的学术文化活动。著者特别记述了中国造纸术西传后对阿拉伯文化发展的巨大影响。 后半部详细地、分门别类地阐述了各学科——圣训学、古兰经注学、伊斯兰教法四大派;以及阿拉伯语言、语法、文学、历史各学科的发展和各学科重要学者的生平与学术成就。
  • 到古代中国去旅行

    作者:伊永文

    本书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伎艺;二、中外文化交流;三、商业;四、民俗;五、科学技术;六、北方少数民族;七、饮食;八、官僚政治;九、刑法;十、文学艺术。 表面看来,这些方面的问题似多与古典文学研究无大关系,然而它们均是在研究古典文学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作者认为:古典文学是过往的古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它应该容纳十分丰富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换言之,倘不能够从多视角对古典文学研究进行比照分析,也是很难揭示古典文学的本质的。所以,走出古典文学研究的领域。面向其他学科,并与之交融、渗透、交叉、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本书的文章,目的就在于此。如《李开先与笑话》,实则探讨相声起源,而相声则是城市文学重要的样式。《迎神赛会》是为研究宋、明两代通俗文学何以兴旺而作的线索追寻。《辽金食俗》则是从另一方面证实辽金少数民族是如何模仿、吸取汉民族先进文化,以此而转于辽金文学与宋文学,其理一致。俨叶子戏”的演变》是为水浒文学的流传找一有力的支持与旁证,而《宋元玩具》则又是宋以来文学中不断出现的社会场景,将有助于对市民文学的认识。《烟火略谈》出于李约瑟先生提示而考据,以此文而证《金瓶梅》中描写烟火之盛不虚……
  • 德国文化史

    作者:杜美

    本书是迄今第一部全面论述德国文化史的著作,出版前曾在北京大学作为“德国文化史专题”课讲稿。书中既注重德国文化在欧洲和世界的重大影响,又注重德国文化与中国的交往和相互影响。全书分为日耳曼民族和文化的起源、中世纪时期的德国文化、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巴洛克风格、启蒙运动、德国巴洛克和古典音乐、19世纪前期后期的德国文学和哲学、20世纪的德国文化等12章,附德国文化史年表。
  • 艺术:让人成为人

    作者:[美] 理查德·加纳罗

    本书旨在向那些没有或者没有多少文科背景的学生介绍人文学带给我们的喜悦。一直以来,我们的目标就是交流我们对于作为心智与情感体验的人文学所怀有的热情。学生藉由学习审慎的思考,以及对于创造性艺术的认知,也将会更好地了解自身。 本书叙述历史上人文学取得的杰出成就。尽管我们的方法是主题式,而不是编年史式的,但是历史语境仍然作为了解特定作品发挥着,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感激过去了所取得的成就,这是因为我们非常相近的人过去并存在过,他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今天。我们会继续发现新的原因去体验喜悦,并在过去的、现在的、西方的、非西方的、男人的、女人的,以及在不同种族文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感受力中得到的激励。
  • Poetry and the Police

    作者:Robert Darnton

    Listen to "An Electronic Cabaret: Paris Street Songs, 1748-50" for songs from Poetry and the Police Audio recording copyright [copyright] 2010 by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All rights reserved. In spring 1749, Francois Bonis, a medical student in Paris, found himself unexpectedly hauled off to the Bastille for distributing an 'abominable poem about the king.' So began the Affair of the Fourteen, a police crackdown on ordinary citizens for unauthorized poetry recitals. Why was the official response to these poems so intense? In this captivating book, Robert Darnton follows the poems as they passed through several media: copied on scraps of paper, dictated from one person to another, memorized and declaimed to an audience. But the most effective dispersal occurred through music, when poems were sung to familiar tunes. Lyrics often referred to current events or revealed popular attitudes toward the royal court. The songs provided a running commentary on public affairs, and Darnton brilliantly traces how the lyrics fit into song cycles that carried messages through the streets of Paris during a period of rising discontent. He uncovers a complex communication network, illuminating the way information circulated in a semi-literate society. This lucid and entertaining book reminds us of both the importance of oral exchanges in the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power of 'viral' networks long before our internet age.
  • 中國文化史通釋

    作者:余英時

    余英時教授著作等身,2006 年11 月16 日,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詹姆士·畢靈頓博士宣布余英時獲得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 ),實在實至名歸。 本書是余教授最新的著述。余教授的文化史通釋,不但研究上層的經典 (如儒選) 而且也注重下層的民間思想,尤其關懷上、下層之間的互動。不但探索中國思想史的連續性 (continuities) ,而且也分析它的斷裂狀態 (discontinuities)。余教授過去的研究工作,重點主要放在中國思想史的幾個重大的變動時代,如春秋戰國之際、漢晋之際、唐宋之際、明清之際,這是四個最有突破性的轉型期。今天研究中國思想史不能不具備一種比較的眼光 (comparative perspective),但不能流入一種牽強的比附 (forced analogy)。
  • 开封

    作者:陈平原,王德威,关爱和

    本书是“开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集,全面呈现了此次研讨会的学术精神与追求。所选文章从历史文献、文学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搜寻有关古城开封的历史记忆,探寻关于开封的城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 古罗马风化史

    作者:[德国] 奥托·基弗

    《古罗马风化史》是德国学者奥托·基弗的著作,该书对古罗马性风俗、物质生活、爱情诗、人物及罗马帝国的衰亡原因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资料详实、文字流畅,是研究古罗马史的上乘之作。 古罗马人的性生活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起先满足于单纯的、严肃的、平淡无奇的婚姻生活,然后发展成各种微妙的感官享受形式,最后堕落到性施虐狂,但是始终是出于本能,始终仅仅是肉体的。不过,像它强大的帝国一样,罗马式的性生活有时也展现出超常性。这种超常性可能令人厌恶,但是不管怎么说,总还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古罗马风化史》的原作体例仿效早些时候出版的汉斯·利奇德的《古代希腊的性生活》,看来它是作为前者的姊妹篇而编写的。本书原名的意思是“特别从风化(风纪)的角度来看的罗马文化史”。德语里Sitte这个词偏重于指有关男女方面的社会风气。原书书名学院气很重,大概是照顾到社会风气,以为一提到性和男女问题都是轻薄之作。其实英译本的书名却更切题而平实。如果中译本译为《古代罗马的性生活》,在事事讲含蓄的东方读者,特别是在卫道之士的心目中可能不够郑重,因此《古罗马风化史》之书名可说是切题与含蓄兼而有之。
  • 中国妇女史读本

    作者:邓小南,王政,游鉴明

    近些年来,随着新史料的出土,以及妇女史观的多元化,中国妇女史的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广泛,重新解读或诠释妇女问题成为热门研究。本书所推荐的19篇论文,分别从妇女地位、性别与身体、书写妇女、妇女形象建构、媒体与性别、恋爱与婚姻六个方面,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妇女史进行了独特而深入的研究,试图为中国妇女史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 中国食料史

    作者:俞为洁

    本书为作者二十年来食品原料史研究的成果,论述了中国自远古至今食品原料的开发利用的历史,理清了食物种类在中国历史上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的发展脉络以及食物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进程,并找出了这种发展脉络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习俗等方面的原因。了解这个过程,可以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未来食物原料的开拓和发展方向。本书文字洗练,图文并茂,可读性较强,雅俗共赏。
  • 焚书之书

    作者:[德] 魏德曼,Volker Weide

    「德國花了超過半世紀的時間來反省這場浩劫,其努力雖仍是現在進行式,但已見反省的果實。」 前駐德代表,東吳大學德文系教授 謝志偉 「本書的目的,不在榮耀英雄,而是要捕捉那些在灰燼上揚起的作家身影,以及倖存者動人心弦的生命故事,這也是這本書特別好看的地方。」 先驅媒體社會企業(新頭殼網站)董事長 蘇正平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納粹黨在德國已經掌權,意圖所在不只是絕對的政治勢力和清除猶太人,而且對全體人民思想行動全面監控。1933年五月十日納粹假大學生團體之手,發動全國性反動思想的清除,舉行全國性焚書活動,數以萬本書籍付之一炬。七十五年後的今天,這些作家和其作品早已被遺忘。佛克衛德曼(Volker Weidermann),以呈現戰後德語文學史聞名,試圖重新喚起社會的記憶,改變這些不該被遺忘的作者,已經被遺忘的命運。黑名單上有九十二個德國作家和三十五個外國作者。包括國際知名的有海明威、傑克倫敦、茨威格、雷馬克等。本書描述這些作家個人及作品的特色,以傳記和回憶錄的形式呈現給今日的讀者。目的是讓被遺忘的從遺忘中走出來,把他們的生命、他們的著作呈現給今日的讀者。重新光耀當時被焚毀的書,重現當時多數文人面臨公義道德勇氣的抉擇、流亡的生活,賦予他們悲劇性的生命一個現代的意義。將焚書之人當時的勝利,在今日轉成潰退慘敗。 「這本書則不再只是浮光掠影。我毫無遺漏的追蹤了所有作品被登錄在文學第一黑名單上的作家,而哪本書該被丟入火堆,所根據的就是這份名單。榜上有名的包括49位以德語寫作的作家,37名以外語寫作的作家。並不是所有這些生命都能從出生到離開人世都被完整地重組建構,也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重新被找到。慶幸的是,留下的缺漏很少,在史料記載中與各式追蹤資料裡,幾乎沒有一個是完全沒有留下痕跡的,而只出現名字的謎團也不多。但是在這本書中,所描述的生平經常以「不知所終」或「正確死亡日期不詳」作為結尾,實在是因為在那樣的時代,人們經常無故便不知去向,既沒有先兆,最後的痕跡也無從查起。本書的重點放在德國作者身上。對這些作家而言,作品被挑出來燒毀一事,嚴重威脅到他們的存在。對他們來說,這代表他們所有的一切。他們大部分因此失去了讀者、家園,甚至生命。」《焚書之書》作者前言
  • 想要買馬車: 19世紀巴黎男性的社會史

    作者:鹿島茂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巴黎想征服! 十九世紀法國小說中,滿懷野心朝巴黎進軍的青年人── 《高老頭》中的拉斯蒂涅、《悲慘世界》中的呂西安、《紅與黑》中的朱利安, 他們共同的夢想,就是──買馬車! 《明天是舞會》姐妹作,日本法國學大師鹿島茂經典代表作! 榮獲日本最重要的人文類圖書獎項──「三得利」學藝大賞! 在蒸汽機和內燃機未發明之前,馬車是最主要的代步工具, 鄉下人乘公共馬車來到都市, 都市人以大型馬車作為日常的公共交通工具, 年輕人夢想有朝一日能成為有車階級(有馬車的階級)。 環繞著馬車,十九世紀法國的社會脈絡、經濟結構、思想觀念與生活實景,躍然紙上! 《情感教育》中,剛繼承伯父遺產的弗雷德利克,他前往巴黎時是坐在快速公共馬車的前車廂,這表示他屬於上層中產階級。 《悲慘世界》中,打算到維農為父親掃墓的馬留斯,因為阮囊羞澀,乘坐的是馬車車頂的座位。 《幻滅》中,呂西安和情人巴日東夫人前往巴黎時,為避免碰見熟人,於是捨棄大型公共馬車,搭乘郵務馬車。 從選擇搭乘的馬車種類、馬車進入巴黎城牆的關卡、馬車站、到杜樂麗花園遊憩後豪華馬車停靠的林蔭大道、大道兩旁應運而生的咖啡廳、劇院、拱廊街…… 當時搭乘馬車所需的交通費多少?旅館住宿的費用呢?當時從鄉下來到巴黎的年輕人生活條件如何? 要有多少錢才能擁有一輛自己的車?他們必須透過什麼方式才能在巴黎為自己占有一席之地? 從十九世紀的巴黎對照現在,從《悲慘世界》對照當下的世界, 從法國文學的經典作品中,作者鹿島茂,抽絲剝繭,一一解讀小說情節背後的社會運作脈絡。
  • 匠人

    作者:[美] 理查德·桑内特

    《匠人》要探讨的是一种基本的人性冲动: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尽管匠人这个词让人联想到一种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而消失的生活方式,桑内特却认为,匠人的领域远远大于熟练手工劳动的范围;今天的程序员、医生、父母和公民都需要了解匠人精神的价值所在。 本书堪称作者的巅峰巨著,这位当代顶尖的公共知识分子在书中探讨了过去和现在的匠人的工作;他把身体劳动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他质疑当今公认的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 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中跨越了时空,从古罗马的制砖工人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金匠,从巴黎的印刷社到伦敦的工厂,都是他笔下探讨的对象。历史在实践和理论、技艺和表达、匠人与艺术家、制造者与使用者之间划下了一道错误的界线;现代社会仍然没有摆脱这种历史遗存的折磨。但从前那些匠人的生活和他们的匠艺也揭示了一些使用工具、安排工作和思考材料的方法,进而为我们如何利用技能来指导生活提供了各种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