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英国小说

  • 高能预警

    作者:[英] 尼尔·盖曼

    辑推荐

    ◆这次看得后背发凉的同时,原始的人性再次一览无遗。

    ◆《高能预警》是《烟与镜》《美国众神》作者尼尔·盖曼后背发凉短篇集。2015年Goodreads读者票选年度奇幻!2016年轨迹奖获奖短篇集!

    ◆尼尔·盖曼印签寄语版。

    ◆作者尼尔·盖曼是当代奇幻大师,被斯蒂芬·金称作“故事的宝库”。

    ◆收录24个尼尔·盖曼经典短篇,写尽原始人性中的爱、恐惧、嫉妒、贪婪、猜忌和虚荣。

    ◆尼尔·盖曼颠覆经典,改写《睡美人》,摒弃童话中的真善美,让人看得后背发凉。

    ◆集悬疑、惊悚、哥特风格于一体。彻底打破幻想和现实的界限!

    ◆阅读尼尔·盖曼的短篇就好像吃着美味的巧克力,冷不丁吃出半截手指。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盖曼是一位罕见的作家。他用心书写故事,充满智慧,有时甚至用一种相当独特的、毫不掩饰的视角看待人性。——Goodreads 读者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24个尼尔·盖曼经典短篇,写尽原始人性中的爱、嫉妒、贪婪、猜忌、恐惧和虚荣。

    当沉睡中的睡美人成了吸食青春的巫婆;

    当过往租客都被你的房东沉入海底;

    当在父亲的遗物中发现统治狼人的雕像;

    当食人男子误食自己的亲生孩子……

    翻开《高能预警》,这次看得后背发凉的同时,原始的人性再次一览无遗。

    媒体评论

    1.尼尔·盖曼是故事的宝库,拥有他是我们的幸运。——斯蒂芬·金

    2.尼尔·盖曼是英国国宝,现在他也同样成为了美国国宝。——科幻大师威廉·吉布森

    3.当你全身心沉浸到尼尔•盖曼的世界里,你会发现,一切皆有可能。他拥有非凡的创造力,他从不遵循一致的规则,他随心所欲,惟追随梦想而写作。——《娱乐周刊》

    4.盖曼的作品将H.G. 威尔斯的想象、H.P.洛夫克拉夫特的诡异氛围以及伍德豪斯的幽默智慧结合在一起,他既能让我们的血液凝固,也能让我们仰天大笑。——《明尼阿波利斯星论坛》

    5.尼尔·盖曼的思想就像深不可测的幽暗海洋。每次沉入海中,周遭世界随之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恐怖、也更加美妙的世界。——《纽约时报》

    6.阅读盖曼的乐趣之一就是看他如何颠覆我们对魔法、恐怖、幻想和世俗的期望。 ——《泰晤士报》

  • 男孩,别哭

    作者:[英]詹姆斯•凯尔曼

    《男孩,别哭》描述的是一段属于童年时期的执着与困惑,一个来自孩童世界的“十万个为什么”。关于钓鱼、攀爬、图书、兄弟、宠物、鬼魂、长相甚至是灵魂,话题似乎都无关复杂,却可以在孩子的心里掀起波澜。作者藉由当时社会变迁的背景及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以小男孩为主体,勾勒出一个困惑的童年。在思考与探寻相纠结的路上,他排斥着别人的声音,寻找着自己的呼喊,却又不断陷入自我的质疑中……
  • 月亮和六便士

    作者:毛姆

    ★ 狂热的人格、躁动的灵魂、本心的召唤铺就一条伟大的不归路。 ★ “最会讲故事”的毛姆以人物之传展现卑微无趣的现实与崇高至上的理想。或许你想走在月光下,拾起六便士,理想和现实,皆在囊中。然而,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 译文流畅优美有味道,句词严谨且韵味十足。翻开本书,触摸一个狂热天才的传奇人生。 ★ 每一个孤独的灵魂、每一个梦想尚未泯灭之人,都应一读再读的伟大经典。在嘈杂的俗世,聆听内心的呼唤,找到本真的自己,以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一意孤行的执迷者、凶狠蛮横的暴徒、不容于世人的男人、只为艺术燃烧的灵魂……他就是查尔斯·斯特里克兰。这是一个惹人嫌的人,也是一个伟大的人。 《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最为重要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取材于法国后期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木讷、平凡的中年证券经纪人,为了响应内心的呼唤,追求绘画的理想,抛弃了近乎完美的生活,冲破一切世俗羁绊,弃家出走,一人去往巴黎,穷困潦倒度日。历经一番离奇,终与文明世界告别,在塔希提岛上寻得精神的栖息之处,持续迸发的灵感令他创作出一幅幅惊世杰作。在艺术中,他终得其所,燃烧前半生的一切只为投入后半生命运为其安排的角色。
  • 凯拉三部曲:重生

    作者:[英]特里

    凯拉被声称是一名犯罪者,但只要她愿意按规矩办事,可以获得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在一所特殊医院中,凯拉被抹除了记忆,宣布身为罪犯的她已经死亡,而全新的凯拉被赋予了新的名字、新的身份,甚至新的家庭——慈祥的父亲,冷漠的母亲和温柔善良的姐姐。医院在她的体内植入了控制其情绪的芯片“乐握”,凯拉知道一切手腕上有“乐握”的孩子都和她一样,他们都来自那所医院。尽管记忆已被抹除,旧时的种种仍旧日日萦绕于心,有时窃窃私语,含糊不清,有时突然重现,刻骨铭心。她知道有人在对她说谎,她所看到的一切也并非真正如其所见。凯拉需要寻求事实真相,这段万难的旅程,她可以信赖谁?
  • The King's Men

    作者:Christian Fall

    后来麦哥的小黄书被改编成一部韩国电影,名字大家都知道(误。。)- =
  • The Cuckoo's Calling

    作者:Robert Galbraith

    A brilliant debut mystery in a classic vein: Detective Cormoran Strike investigates a supermodel's suicide. After losing his leg to a land mine in Afghanistan, Cormoran Strike is barely scraping by as a private investigator. Strike is down to one client, and creditors are calling. He has also just broken up with his longtime girlfriend and is living in his office. Then John Bristow walks through his door with an amazing story: His sister, thelegendary supermodel Lula Landry, known to her friends as the Cuckoo, famously fell to her death a few months earlier. The police ruled it a suicide, but John refuses to believe that. The case plunges Strike into the world of multimillionaire beauties, rock-star boyfriends, and desperate designers, and it introduces him to every variety of pleasure, enticement, seduction, and delusion known to man. You may think you know detectives, but you've never met one quite like Strike. You may think you know about the wealthy and famous, but you've never seen them under an investigation like this.
  • Lark Rise to Candleford

    作者:Flora Thompson,intro

    Flora Thompson (1876 to 947) wrote what may be the quintessential distillation of English country life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1945, the three books Lark Rise (1939), Over to Candleford (1941), and Candleford Green (1943) were published together in one elegant volume, and this new omnibus Nonpareil edition, complete with charming wood engravings, should be a cause for real rejoicing. The books have inspired two plays that ran in London, and the trilogy has been adapted into a multi-part, long-running television drama series by the BBC. The first series of ten episodes is scheduled to be syndicated on various PBS stations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A second series of twelve episodes, currently being broadcast in the United Kingdom, will follow in the United States shortly after.
  • 呼啸山庄

    作者:刘维成 译

    1847年,勃朗特姐妹夏洛特(1816——1855)和艾米莉分别出版了不同寻常的小说《简·爱》和《呼啸山庄》。亲姐妹的两部杰作问世后命运不大相同,《简·爱》立即受到热烈欢迎,而《呼啸山庄》从一开始便遭到了评论界的非难。有个评论家嘲弄道:“这部恐怖、可怕、令人作哎的小说应该易名为《枯萎山庄》(Withering Heights)才对”。但是随着岁月的推移,小说越来越显现出自己的光彩,小说作者的名声也
  •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作者:約翰.勒卡雷

    重要書評 1. 今年的最佳小說之一——TIME 2. 情節曲折,充滿智慧的小說,是勒卡雷截至目前所寫中最好的一部——紐約時報書評 3. 勒卡雷是最偉大的間諜小說大師當你讀到此書30頁的時候,就會緊張得喘不過氣來,而且會後會不該浪費時間去讀007龐德小說集——新聞週刊 4. 最好的間諜故事——Wall Street Journal 名家推薦 勒卡雷小說「不僅僅」是間諜小說而已,說勒卡雷是間諜小說世界的只此一人,說真的也並不是多高的一種讚譽,有一大部分的勒卡雷應該被正確置放到小說整體的經典世界才公允。 勒卡雷正是此一書寫領域的如此奇蹟,他的規格、視野、深度和情感完全超越了所有間諜小說書寫者甚至這個類型小說基本框架所能擁有的,他彷彿獨自在另一個層面書寫,獨自採向只屬於他一個人的遼闊天空——唐諾 他的間諜小說遂不像「○○七龐德小說系列」那麼鮮亮的,反而是充滿了破碎、無奈與荒涼。但也正因此,它遂反而能給人更大的思考空間。——南方朔 勒卡雷是一個具有存在主義色彩的間諜小說家,一個人活著的理由和目的,是他與他小說中的間諜們不斷在追問的!所以他筆下的間諜們不見得是什麼英雄,他們也是人,會犯錯、會害怕、會孤獨、會耐不住寂寞,更會漸漸衰老。而也正因為他的小說以「人」本身為出發點,一切的生命情境於是總顯得那般真實,從而帶給世界極大的震撼!——詹宏志 本書的書名源自英國的一首兒歌,但同時也是書中其中四位主角的代號。故事的重心是要查出誰是潛伏在英國情報局最高階層的一個雙面間諜。這個間諜是10多年前由莫斯科中心安置在英國情報局臥底的。根據情報,這個雙面間諜就是目前在英國情報局身居要職的4位高級情報員中的一個,這四位都是優秀而複雜的人物,他們共事多年,相互依靠,相互扶持,雖然這一行的金科玉律就是永遠不要相信別人。 而奉命要查出這個臥底的雙面間諜的是一個被迫退休的超級情報員喬治‧史邁利。記憶力像電腦一樣好的史邁利,在一團亂絲中一點點理出頭緒來,鑽進塵封的舊檔案裡尋找蛛絲馬跡,最後終於解開俄國情報頭子所設計的「最後一個聰明的結」。 1974年TIME十大暢銷小說/TIME年度最佳小說
  • 美好的工作

    作者:[英] 戴维·洛奇

  •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

    作者:[英] 缪丽尔·斯帕克

    内容概要:在玛西亚·布莱恩女子学校的门口,有一群芳龄十六、七岁的姑娘正与几个男孩子谈话,她们那种戴帽子的特别方式,使人一下子就能认出是布罗迪小姐的学生。女校长把这些女孩子称作布罗迪帮。布罗迪帮有6 个人,她们是数学很好而脾气特大的莫尼卡,以性感出名的罗斯,身材灵巧善于体操的尤妮斯,爱幻想和分析别人的小眼睛桑迪,漂亮的珍妮和笨头笨脑的玛丽。女校长认 为她们太多地接受了与校方审定课程毫不相干的知识,而且作为一个学校,那些知识毫无用处。比如她们知道了许多同龄人不知道的关于历史、文学和生活常识,还知道布罗迪小姐的爱情生活。这些正和男孩子谈话的姑娘们看见校门口走来了她们过去的老师,就又象6 年前那样跟着她走了。布罗迪小姐边走边说,校方正想法强迫她退休,但她绝不会辞职,她邀请姑娘们周末下午到她家讨论那些反对她的人。6 年前,就是1930年,布罗迪小姐带着她这班新生到校公园那棵大榆树下上历史课。孩子们竖好课本但眼睛却看着布罗迪姐。她在讲她在埃及度假的经历,她还要讲她在去比亚利茨的火车上遇到的那个法国人。她不同意学校教导的安全第一,而认为艺术第一。她告诉学生意大利最伟大的画家不是达·芬奇而是基多,因为他是她最喜欢的画家。在语法课上,她给孩子们讲了她和青年休 的爱情故事,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在法兰德斯战场。小姑娘们听得热泪盈眶。布罗迪小姐常对她们说,在她正当青春之际,她要把她们造就成人类的精华。玛丽太笨了,21岁了,做事还是呆头呆脑的。有一次她认识了两个星期的男友甩了她,她才真正感到伤心。回想往事,她想起自己和布罗迪小姐相处的最初几年,那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不久,在坎伯兰度假时,她死于一场旅馆火灾。不过在10岁那年,她正呆呆地坐在布罗迪小姐的学生中间,常常挨老师的骂。10岁时的桑迪和珍妮开始对性感兴趣。她们认为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是最美好的,而她们的父母则没有青春,只有性生活。她们俩还合写了关于布罗迪小姐和休的爱情故事《高山小屋》。布罗迪小姐常常提醒学生们“艺术要比科学伟大”。她带学生参观博物馆,看爱丁堡的老城,那里居住着贫困粗俗的人们。她给学生讲她在意大利见到的黑衫党,称赞墨索里尼消灭失业的功绩。布罗迪小姐富于进取心,是个女权主义者。她为自己正处于青春时代而自豪。她对学生说她们也会因为她正当年而受益不浅。然而在小学部的同事们渐渐对她产生了敌意,而中学部的老师则忙于自己的事对她不以为然。学校里唯独有两位男性对她抱有好感,一个是美术老师、独臂的劳埃德先生,另一个是音乐教师劳瑟先生。一天,莫尼卡发现劳埃德与布罗迪小姐在美术教室亲吻。她把这告诉了布罗迪帮的成员。她们决定将这事保密。桑迪由此对布罗迪的认识加深了,她观察着布罗迪小姐形体的变化,构想着她的爱情故事。战后的一年,布罗迪小姐告诉桑迪,她拒绝了劳埃德的爱情,因为他已结婚并有了孩子。为了摆脱感情的缠绕,她和劳瑟有了爱情关系。但是学校解雇她并不是因为这方面的事情,而是有人出卖了她,而出卖她的人竟会是布罗迪帮里的一个姑娘。桑迪她们就要升到中学部了。在布罗迪小姐任教的最后几个月里,她不告诫也不争吵,使自己在姑娘们的眼里变得越来越可爱了。姑娘们升入中学部后,虽然功课把她们搞得晕头转向,但是每逢周末,姑娘们总要去找她,桑迪和珍妮在教她希腊语。她向她们讲她新教的女孩子们。然而最多的话题是谈美术着师劳埃德先生。姑娘们告诉她,罗斯正在做他的模特,劳埃德为她画了几幅像,但每幅画看上去都象布罗迪小姐。一次,桑迪说劳埃德为她们画的像都象布罗迪小姐,他的这种手法挺简便,结果他吻了她。这期间有人告发在劳瑟先生的床上发现了一件女人的睡衣,有人怀疑那是布罗迪小姐的。不久,劳瑟先生丢掉了教会唱诗班指挥的职务。在1936年暑假后的一天,布罗迪小姐对桑迪吐露了心里话。她说她的全部抱负都集中在罗斯和桑迪身上,而对其他姑娘丧失了信心。因为罗斯有本能,而桑迪有洞察力。她计划罗斯做劳埃德的情人,而桑迪做告密者。在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桑迪受着这一计划的精神约束,她常去劳埃德家,并向布罗迪报告罗斯的那些画像进展如何。布罗迪小姐听后感叹说她就是劳埃德艺术的缪斯。可是不久,倒是桑迪和劳埃德睡觉了,而罗斯把这个情报带了回来。布罗迪小姐的教育方法与校方的冲突一年年的加深,有人抓住她和劳瑟的关系攻击她,为了对付诽谤,她有几个月不去劳瑟家了。后来她吃惊地听说劳瑟和中学部的自然课老师结婚了。桑迪听布罗迪小姐说是她鼓励她的学生艾米莉去西班牙为佛朗哥作战的,而艾米莉不幸在她乘坐的火车受到攻击的意外事件中被打死。桑迪对布罗迪小姐的认识更进一步了。她认为布罗迪小姐自认为是卡尔文教派的上帝,是个没有意识到的同性恋者,而且她还在教育新的布罗迪帮。她决定要制止布罗迪小姐。在毕业时与校长的谈话中,她告诉校长布罗迪小姐是天生的法西斯。1939年夏,布罗迪小姐被迫退休,理由是她一直在教授法西 斯主义。布罗迪小姐总想知道是哪一位姑娘背叛了她。直到临死前她才得知背叛 她的竟是桑迪。而桑迪在她发表了那部心理学著作《普通人的转变》后就转信罗 马天主教,进了修道院当了海伦娜嬷嬷。她的女友常来看她,提起她们敬爱的布 罗迪小姐,莫尼卡对桑迪说,“在她死之前,布罗迪小姐说是你背叛了她。”桑 迪回答说,“在忠实应该归属之处才可能有背叛。”来访者中的一个青年人问桑 迪,她学生时代受的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桑迪说:“有过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 简·布罗迪小姐。” 作品鉴赏:读完《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以下简称《青春》),人们不 禁会想:桑迪为什么要出卖布罗迪小姐?布罗迪小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穆丽尔 ·斯帕克在这部中篇小说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奇特而充满矛盾的女性形象。她, 布罗迪小姐,是个有理想、有信心的小学教师,她要把她选中的姑娘造就成“人 类的精华”,然而她又不愿意她的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只是宣讲她自认正确的东 西,甚至是她的偏见。如她教导她们艺术要比科学伟大,意大利最伟大的画家不 是达·芬奇,而是基多,因为他是她最喜欢的画家等等。她不信罗马天主教,然 而她又最崇尚意大利文化,常去罗马度假,她崇尚苏格兰的卡尔文教,但又鄙视 它的创使人约翰·诺克思,她教育学生“团体精神”与“人类精华”格格不入, 她却崇拜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她明白她爱的是美术老师劳埃德先生,但却拒 绝了他,她和羞涩的劳瑟先生睡觉却同时与劳埃德先生保持着“最伟大的”浪漫 爱情。听起来这样一个女强人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但她又那样让人着迷。她的学 生崇拜她,深受她的影响。应该说,布罗迪小姐的悲剧是唯我独尊者的悲剧,也 是无知者的悲剧。这里说“悲剧”,是指斯帕克笔下的主人公并不是一个英雄, 更不是一个恶魔。她的悲剧在于她自认为能做出一番业绩。布罗迪小姐生活在爱 丁堡,在三十年代,有许多30开外的老处女象她一样被战争剥夺了一切。她武断、 自信,是因为她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无法理解世界之大以及个人对于它的 局限性,她不晓得事情的发展潜在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因而《青春》中的布罗 迪小姐是可爱的,又是可悲的。甚至她在布罗迪帮姑娘的眼里,当她丧失了她的 自信,一味地追问是谁出卖了她时,竟变得让人难以忍受。不过,即使是出卖她 的桑迪,也坚信在她所受的影响中曾“有过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布罗迪小姐”。 这句话的确令人回味无穷。斯帕克并不是一个政治小说家,然而在《青春》中, 她告诉我们当时世上正发生着什么事: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上确实有一些自认为可以充当上帝的人,他们想以他们的意志来造就世界。当 然,历史证明世上没有上帝,然而就象布罗迪小姐确实有过一个追随她的布罗迪 帮一样,世界上也的确有过黑衫党、法西斯党。然而,斯帕克在《青春》中处处 透出她对布罗迪帮的嘲笑和讽刺。可以说,书中的人物无一不被作者画上可笑的 一笔。这种可笑是凡人的可笑,因而它无时无刻都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如在人 物的言行举止上,在人物自信谐调实则荒堂的关系中。布罗迪小姐自信那些姑娘 是她的,但最终她们各自分道杨镳,她所信任的罗斯离开学校后就甩开了她的影 响,“就象一条狗从它的毛上抖掉池塘上的水一样”。她自信劳瑟先生会向她求 婚,然而却很快听到他与另一个女人结婚的消息。就连她最信任的桑迪,也出乎 意料地背叛了她。桑迪当认清布罗迪小姐后,曾决定走向她的反面。她破坏了布 罗迪小姐让罗斯做劳埃德先生情人的计划,并向校长揭发了布罗迪小姐鼓励艾米 莉为佛朗哥作战之事,随后隐居修道院,决心超凡脱俗。然而正是她,在接待来 访者时,并不能象其他修女那样镇定自若。她“从这个尘世接受的东西多到了难 以承受的地步”。穆丽尔·斯帕克在《青春》中实际上嘲笑了浪漫主义——那种 缺乏对自己的认识、对现实的理解而一味耽于幻想的浪漫主义。当然对于现实中 那种不可一世者也给予了嘲讽与否定。初读《青春》·很难把握这部中篇小说的 脉络,因为它的叙述方法很特别。小说开始于1936年,那些姑娘们16岁,随即转 到1930年,叙述正值青春之际的布罗迪小姐和她的新学生,而后作者又转到1944 年,24岁玛丽的死,不久我们又得知布罗迪小姐将被她的一个学生出卖。在第三 章我们又得知布罗迪小姐在1946年死于癌症。全书的时间跨度很大,几乎达30年 之久,实际上故事主要集中在1930至1939年间。作者这种有意变换时间顺序的 “回闪叙述”方法,使读者自然而然地调动起自己的大脑,小说中作者频频出现 的前后照应,也使读者不自觉地产生联想,而且,虽然《青春》使人会想到作者 的经历(因为它是唯一一部斯帕克写自己家乡的小说,作者在1930年到1937年也正在爱丁堡的一所女子学校读书),但是布罗迪小姐的形象及其她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她的学生的眼光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样,我们不禁推测,斯帕克是否力图避免她本人感情的过多流露,过多的直接讲述以及读者的被动接受呢?布罗迫小姐怎样?桑迪怎样,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一切都留给读者自己判断吧。
  • 2012:失落的预言

    作者:[英] 麦利欧·瑞汀

    十六世纪中叶,一名行将就木的老人,为了躲避百年邪恶组织的威胁,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封存,交予贴身的仆人,嘱咐他一项神秘的任务,要求他务必达成。 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一名潦倒的作家亚当,为了一则诺斯特拉达姆斯的临终手稿广告,遇到了一名正被追杀的吉普赛男子巴贝勒。 巴贝勒向亚当透露了二个奇异的单字之后,随即横死街头。亚当因此被当成杀人嫌疑犯,莫名卷入了吉普赛人的复仇、法国刑警的拘捕以及真凶的追逐战;在不断逃亡的过程中,他渐渐明白巴贝勒留下的讯息,竟然是诺查丹玛斯消失的预言诗所在的线索!他逐步抽丝剥茧,终于发现,这些失落的四行诗里头的讯息,竟然与玛雅历法中昭告的世界末日不谋而合……。
  • 独角兽

    作者:(英国)艾丽丝・默多克

    《独角兽》(THE UNICORN)写于1963年,是一个哥特式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一个遗世独立的地方,那儿周围景色荒芜破败,令人心惊胆战。除了两栋破旧的维多利亚时期的房子和几间小屋子,只有海、沼泽和悬崖绝壁。小说的叙述者,在一所学校教书的玛丽安・泰勒与男友杰夫雷分手后,毅然决定离开自己已经熟悉的城市,到一个遁世的绝地盖兹(很可能是作者的出生地爱尔兰)去任家教。令她吃惊的是,她要教的学生不是孩童,而是盖兹的女主人汉娜・克里恩一史密斯夫人。从仆人丹尼斯・诺兰嘴里,她获悉汉娜竟然是被她丈夫软禁在家的囚犯。原来,汉娜曾赴丈夫彼特外出到纽约之际,与邻居莱德斯的少主人皮普・列殊偷情,被丈夫发现。事发后的一天,她将彼特推下悬崖,致使彼特残废。其后彼特远离家乡移居纽约。他把汉娜囚禁在家,让以前的同性恋情人吉拉尔德・司各托看守,并请汉娜的穷亲戚维丽特和杰姆西姐弟俩来对她严加看管。杰姆西曾想用绑架的方式救汉娜出盖兹,但绑架未遂,被吉拉尔德发现,杰姆西自此成为吉拉尔德的情人。近邻莱德斯住着麦克斯・列殊教授、他的儿子皮普以及女儿爱丽丝。老列殊以前的得意门生艾菲汉・库柏常来造访。玛丽安在听完丹尼斯给她讲的有关汉娜的故事之后,就开始谋划拯救汉娜。她和艾菲汉试图给汉娜一个刺激,使汉娜明白离开家她也并不会像当地传说中那样死去,可惜计划破产。随之传来彼特返家的消息,汉娜方寸大乱,最后不得已向吉拉尔德求助。可是彼特归家的电报是捏造的,汉娜终究没有走成,于狂暴之下,她开枪杀死吉拉尔德,自己也投海自尽。维丽特和杰姆西发现汉娜没有将遗产留给他们,反而留给麦克斯,一气之下两人离开盖兹。彼特接到家中出事的消息,从纽约返家,遇到洪水暴发,在路上被丹尼斯溺死在海里。故事结局是:丹尼斯走了,皮普自杀,玛丽安和艾菲汉又回到原来的都市生活。
  • 旧地重游

    作者:[英] 伊夫林·沃

    夢斷白莊---少年十五二十時,徘徊迷惘的年紀,懵懂生澀的人生,這一對志同道合的青年友伴,共任友誼超越一切、信仰只是虛無飄渺、而實質美感和放縱快感的追求才是唯一的目標;但是,當一個放蕩的父親、和一個完美德近乎聖人的母親,終於造成了無可逃避抗拒的壓力,終於將這一個悲劇從此沈浸在酒精的麻痺之中,究竟,這一對關係複雜的...
  • 赤裸的朱丽叶

    作者:[英] 尼克·霍恩比

    《赤裸的朱丽叶》讲述了:安妮和邓肯是一对三十多岁的夫妇,他们走到了生活的岔路口,这才突然醒悟,他们对隐居音乐家塔克•克罗的共同喜爱(邓肯对塔克是迷恋,而不仅仅是喜欢)不足以维持他俩的婚姻。安妮不喜欢塔克的新唱片——他最有名的专辑的样本唱片,它是塔克的最后一根稻草——邓肯对安妮不忠,安妮立即抛弃了他。在一个互联网论坛上,安妮的苛刻评价却赢得了塔克本人的认同。塔克和安妮忐忑不安地开始通信,这些信让两人正视多年来空空掷去的年华。 这是写完《砰!》一年之后,尼克•霍恩比一部引人注目的新小说,它描写了想象和痴迷,讲述两个孤独的人如何逐步找到对方。
  • 传记作家的传记:一部小说

    作者:[英] A.S.拜厄特

    你可能是天使,但我说你是魔鬼,你就是魔鬼。 因为我是你的传记作家。 读过这本书后,你眼中的自我、他人、历史、社会,将截然不同。 一部惊心动魄的小说。 ========= 攻读博士学位的纳森,在一节课上,突然对所学的文学理论深恶痛绝。他觉得,唯有传记作家及其传主的故事,才 最摄人心魄。 在纳森眼里,迄今最伟大的传记作家,当属德斯特里-斯科尔斯,最伟大的作品,非他那部写维多利亚时代的博物学家博尔的传记莫属。 然而经过调查,纳森发现,那位无所不通的博尔只是一个传说,生平和学术资料全都藏头去尾,而传记作家本人,连生死都已成谜多年。 纳森感到,调查一位传主,有如一场自我放逐,寻找一位传记作家的真相,更是踏入了一个巨大陷阱。
  • 海浪

    作者:[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海浪的升起和沉落就好像是人们的一生,人们从生到死的过程也都是像海浪一样在不断的沉浮。本书取名海浪正是此意,将人生的全部岁月与一天的时间结构互相对应起来,像一部配合完美的乐章,本书是一本体味人生的不可多得的作品。
  • 幸运的吉姆

    作者:金斯利·艾米斯

    这是英国当代作家金斯利·艾米斯的著名讽刺喜剧作品,讲述大学临时聘任讲师詹姆斯·狄克逊为求保住教职,忍辱负重,疲于奔波,纠缠于各种麻烦之中,但他对于正统的教授学者们始终持批判嘲讽的态度,这导致他最终与正统教授学者彻底决裂,重获自由独立的生活和真正的爱情。作品极具喜剧色彩。 《幸运的吉姆》是一部典型的英国作家写英国人的书——从内容看,它是战后英国知识阶层中一部分人的漫画像,从作者看,他同许多英国小说家一样,即便是讽刺、揭露也带有保守、温和的色彩。主人公吉姆生活于50年代初期的英国,同“其他对战争和战后艰苦生活感到厌烦的英国人一样,希望能过最低限度的舒适生活,可是人们给他的却是虚伪的理想主义。
  • 饭店世界

    作者:阿莉·史密斯

    小说以主人公之一萨拉幽灵的独白开场,将读者引入一个怪异的氛围里。一位豆蔻年华的少女刚刚坠入爱河,本有着如花似锦的人生旅程,但命运跟她开了最残酷的玩笑,短短几秒便使她跨越过生死之阈。她的幽灵飘忽在阴阳两界,悲叹生与死的尺度是如此之短,无以抒发对人生的无限眷恋。当她最终要远离这个世界时,她最想要的是往鞋里放进块石子,感受一下石子硌脚硌得刚好舒服的感觉;她想假如还有舌头的话,她宁愿舔掉美丽的脏泥,品尝尘土的味道。她对人间的亲情更是难以割舍:她总要到父亲的跟前露面,到妈妈跟前露面,到妹妹跟前露面,虽然他们对她视而不见。她对死抱着极度的厌恶:她抱怨不会终结的人世怎么骤然到了尽头;她抱怨嘴被胶粘住、躯体腐烂、终日躺在盒子般的房间。她要远飞时告诫世人:“记住你必须活着。”这是作者警世的生死观。
  • 模仿者

    作者:[英] V. S. 奈保尔

    生活在借来的文化里的人,不会感到丝毫困惑;然而一旦离开了这种幻境,就会被混乱与悲伤完全笼罩。 我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在世界中穿行。 出生在加勒比小岛,从小却受英式教育,脚下的土地反倒有如世界尽头。人们竭力模仿欧洲文化的好恶,害怕被抛回平庸的现实。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 ,我前往伦敦,可这个光华灿烂的世界中心竟更加虚幻:城市坚固而完整,其中的人却支离破碎。 我在幻灭中回到家乡,使用借来的华丽口号呼吁变革,被人们推上权力的顶峰,可我许下的,是不可能实现的未来…… 我一次次从混乱中逃离,却一次次陷入错乱与空虚。 我们只能挣扎着让闹剧继续,因为取代它的将是绝望。 ----------- 作为一名叙述者,V.S.奈保尔不随和,不完美,也不怎么在乎有没有人喜欢他。但他也是最诚实的,从不伪装。 ——《卫报》 一部经典,迷人、激动人心,还令人有些恐惧。作者描摹出的混乱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也能引起深刻的共鸣。 ——迈克尔•曼莱 以天赋和才华而论,在世的作家里几乎没有人能胜过奈保尔。 ——《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