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史

  • 农户、集体与国家

    作者:应星

    《农户、集体与国家: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六十年变迁》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以乡村集体为中间层次,以国家的逻辑为最高层面,通过“土地一治理一民情”这三重分析框架,对“三农”问题进行了一种新的阐释,使我们可以概要地理解中国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六十年变迁,尤其是深化对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多年来的制度创新、发展经验及问题的理解。
  • 近代都市公园史

    作者:[日]白幡洋三郎

    公园是19世纪在西方产生的都市装置,是由西方特有的思想、制度孕育出的 “文明的装置”。作者认为日本都市公园的建立是其近代化的一个诉求,具有浓厚的“欧化”色彩,故此他以“欧化”为线索,以19世纪西洋(以德国为中心)都市公园的建立与发展为背景,梳理日本都市公园诞生之际,思想、制度、设计、建造、形态等方面的史实,缕析日本是如何在都市公园这一领域落实其近代化的追求的。本书打破将公园史作为庭园史的延伸予以探讨的窠臼,以社会史的视角综合审视公园史,对当今中国的都市规划课题深具启发之功。
  • 回望集体化

    作者:行龙

    本书主要取材于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多年搜集的农村基层档案,结合相关文件、报纸,时间为序,事件为类,从海量文献中选取精华,以典型材料反映山西农村在集体化时代基层社会变迁的历史。
  • 中国社会史经典精读

    作者:常建华主编

    19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产生了大量卓 有成绩的学者和大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常建华编著的 《中国社会史经典精读/现代学术经典精读》是现代 学术经典精读之一,《中国社会史经典精读/现代学 术经典精读》按照人、 文、事、时的标准,选择了20多篇能够大致反映中国 社会史研究进程的论文或经典著作(节选),并以开 放的视角和批判的的思维,对这些选文进行简要介绍 和点评,以望对读者在提高学术鉴别能力、学术素养 和奠定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帮助。
  • The Missionary's Curse and Other Tales from a Chinese Catholic Village

    作者:Henrietta Harrison

    The Missionary’s Curse tells the story of a Chinese village that has been Catholic since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drawing direct connections between its history, the globalizing church, and the nation. Harrison recounts the popular folk tales of merchants and peasants who once adopted Catholic rituals and teachings for their own purposes, only to find themselves in conflict with the orthodoxy of Franciscan missionaries arriving from Italy. The village’s long religious history, combined with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folk religion and Italian Catholicism, forces us to rethink the extreme violence committed in the area during the Boxer Uprising. The author also follows nineteenth century Chinese priests who campaigned against missionary control, up through the founding of the official church by th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1950s. Harrison’s in-depth study provides a rare insight into villager experiences during the Socialist Education Movement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as well as the growth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She makes the compelling argument that Catholic practice in the village, rather than adopting Chinese forms in a gradual process of acculturation, has in fact become increasingly similar to those of Catholics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rough a brilliant analysis of Catholicism in one remote village, Harrison leads us to rethink much of the last three centuries of China’s history. Her series of beautifully written narratives challenges not just our usual understanding of Christianity’s reception, but the entire way we think about how local places fit into national and global networks of culture and trade.” —Robert P. Weller, co-author of Rethinking Pluralism: Ritual, Experience and Ambiguity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fascinating books on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at I have ever read. By following the history of one Catholic village over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years, Henrietta Harrison convincingly shows how Chinese Christians sought authenticity as members of a transnational and global community.” —Nicolas Standaert, author of The Interweaving of Rituals "Harrison has written an ethnographic history that will be a model for future researchers. She has linked archival research (in the Vatican's vast collections) with on-the-spot investigations of villages in north China. None of this work is easy, but the results are spectacularly successful. This is a must read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Chinese social history." —James L. Watson, Fairbank Professor of Chinese Society and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Emeritus, Harvard University
  • 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

    作者:胡曉真,王鴻泰

    本書以生活為主題,包含「天子至庶民」、「生活與規範」、「生活與知識」、「生活與文化」四個子題,代表四個不同層次或面向的生活史探索。全書各章嘗試由生活層面切入,力圖進入歷史情境,貼近現實世界,別開生面地營造具有活潑生命力的社會圖像。本書在內容上頗具多元性,作者的學科訓練及處理題材,更包含史學、文學、藝術史,而論述層次上也幅度甚廣,於物質、社會、精神的各個層面都有所觸及。
  • 区域社会发展与社会冲突比较研究

    作者:马俊亚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江南与淮北的社会变迁可以说是“乾坤大挪移”式的。淮北曾领先或至少不落后于其他地区达3000年之久,在唐以前,长期被视为“鱼米之乡”;而最近一个千年纪则完全衰落,成为经济、社会及生态欠发达之地。江南却在近1000年以来稳步向前发展,南宋时代,太湖流域成为国家的核心地区,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明清以来,随着社会的相对安定,纺织技术的进步,江南已遥遥领先于中国其他地区,更领先于淮北地区。《区域社会发展与社会冲突比较研究:以江南淮北为中心(1680-1949)》对江南和淮北进行对比,以找出社会发展和社会衰退的决定性因素及其本质。
  • 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入门

    作者:范金民

    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入门(研究生学术入门手册),ISBN:9787309090499,作者:范金民 著
  • 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

    作者:王成勉

    明清鼎革是當時驚天動地的大事,漢族知識份子面臨到出處的為難,同時要權衡儒家的價值觀與現實的生活。而滿人的統馭之術亦影響漢族士人的考量。本書分別從「史論」、「人物」與「滿人統治」三方面來討論這個動盪的時代,冀能對明清之際的士人與政治有更深入的呈現。 這本書中的文章分為三類,第一類「史論」,是作者對於學界有關明清之際研究的回顧與論述。很多在此方面的研究,都是著眼於手邊的個案史料,缺乏宏觀與比較的視野。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就開始論述此領域學界的研究趨勢與特色,也指出一些缺失和問題,可以作為後來者之參考,所以作者收入了六篇文章。第二類「人物」,則是對於當時人物的研究,作者特別以張岱和洪承疇為對象,因為他們似乎是兩個極端的人物,被視為遺民與貳臣的代表。可是細看兩人,卻是別有意境,有過去學界所未注意到的地方。另外兩篇文章則是討論明清之交遺民的交往與遭遇。第三類「滿人的聲音」,則是從滿人的角度來看這段時期,因為滿人的統治策略與漢化程度,也深深影響到明末清初知識份子出處的考量。此部份是由四篇文章所組成,前兩篇探究清太祖與多爾袞對漢人的統御之術,後兩篇則從文化與族群政策上來討論滿人的措施。
  • 变乱中的地方权势

    作者:何文平

    何文平编写的《变乱中的地方权势:清末民初广东的盗匪问题与社会秩序》分六章。第一、二章从盗匪的规模、活动方式、群体状况及盗匪问题的特点等方面,考察、分析清末民初广东的盗匪现象;第三章着重分析晚清广东地方政权应对盗匪问题所处于的“困境”状态,从社会控制力的角度揭示清王朝专制政权的衰微;第四章考察盗匪问题与清末民初广东革命运动的关系,这是一种特殊背景下对盗匪问题的一种特殊社会反应,分析了政权的更替对社会控制的影响;第五章探讨的是盗匪问题背景下,民国初期广东地方社会武力化的两种主要途径及其后果,反映地方社会应对盗匪问题的实际效果与社会影响。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由盗匪问题解析近代社会的转型。
  • 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

    作者:杨念群

    本书尝试着提出一个“儒学地域化”的解释体系,通过研究儒学从官方的意识形态转化为民间的思想资源这一复杂的过程,展示了不同的儒学形态对近代知识分子言行的影响,这项研究不是对个别思想家脉络的追踪,也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史著作,而是突破了以往近代史解释的日有框架,试图借用新的方法把思想史与社会史加以沟通,从而对一些旧有命题提出新解。“儒学地域化”体系的提出可能会引起讨论和争议,但本书在运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历史问题方面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 社会变迁中的贵族

    作者:姜德福

    本书把16—18世纪的英国贵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从构成与特征、数量与流动、社会特征、社会地位与作用四个方面入手,展示了英国贵族在社会整体结构变迁中的地位与命运,揭示了社会转型与贵族阶层演变的互动关系。
  • 变动时代的乡绅

    作者:王先明

    《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对于民国以来的乡制变革作了较系统的考察。由工业化浪潮引发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20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发生急剧的变动:一方面,是原始村落正在成片地急剧消失被现代化建筑所取代;另一方面,是传统乡村的生活模式、社会结构、乡村文化和信仰体系等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动。乡村社会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基础,华夏文明主要是建立在乡村社会基础上的文明。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次最重大转折:即世纪之初革命道路的选择和世纪末改革道路的选择,都是从农村开始的。这意味着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依赖于对乡村社会认识的深度,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在整个20世纪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中的特殊地位与价值。“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论题无疑构成其重要的研究方面。
  • 亦神亦祖

    作者:贺喜

    本书从超越地方史的着眼点,来研究粤西南一带呈现的亦神亦祖的祭祀现象。作者认为,神与祖先的形象与拜祭模式,关乎在大一统的礼仪与文化推广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方社会如何利用国家的礼仪来塑造国家形象与表达自身认同。这个问题,既牵涉明清时国家礼仪、地方行政、经济环境的演变,也深受文字运用、科仪专家参与、建筑形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 《闲窗录梦》译编(上下册)

    作者:松筠

    《闲窗录梦译编(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目前,研究清代北京内城旗人社会生活之学者,多援引《儿女英雄传》、《小额》、《正红旗下》等小说作为依据,乃因史料匮乏,不得不引而证之。数年前,日本学者于日本大阪大学附属图书馆箕面分馆(原大阪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发现了《闲窗录梦》(以下简称《闲窗》),是记载道光初年内城旗人日常生活的满文日记手稿,可以弥补此方面史料之不足。该书基本以满文写就,部分人名、地名、店铺名称,以及个别条目记录用汉文。该书长16.9 em,宽13era,现存五卷,第一卷记事自道光八年(1828)元旦至七月二十九日,第二卷自道光九年元旦至六月三十日,第三卷自道光九年七月初一日至除夕,第四卷自道光十年元旦至五月三十日,第五卷自道光十五年元旦至六月二十七日。从个别封皮右下方有“丙”、“壬”字样来看,应有“丁、戊、己、庚、辛”等册,可以推断该书为残本。 该书系手稿,不见各种文献著录,应为海内外孤本。目前鲜有学者研究、引用,其全貌尚不为人知。但其内容丰富,对了解清代中后期北京社会经济、文化生活、风俗习惯、民族关系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笔者得到大阪大学附属图书馆许可,将该书翻译完毕,并整理原文一同出版。在翻译过程中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了一些问题,兹录之以求证于方家。
  • 清代徽州地域社会史研究

    作者:熊 遠報

    熊远报著《清代徽州地域社会史研究》 东京:汲古书院2003 年 常建华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近年来海内外不断有研究徽州的学术专著问世,徽学研究呈现出兴盛的局面,旅居日本 的学者熊远报博士又以《清代徽州地域社会史研究——境界·集团·ネットヮ―クと社会秩 序》一书,为徽学研究的殿堂锦上添花。 该书除了序章、终章外,分为两部四章。第一部《乡村社会交错的境域与集团》,由第 一章与第二章构成。第一章《清代徽州的村落图——农村社会景观复原的尝试》,使用徽州 地方志与族谱中村落图,论述了聚落的设施与居住形式、信仰与政治·文化的象征系统、社 会的结构和村落的整合等景观·象征问题,还讨论了村落与境域问题。第二章《归属与自主 之间——乡村社会组织》,探讨了徽州的宗族、联宗通谱和祖先史的再构成、地域社会组织 特别是会与乡约。第二部《冲突·纷争的乡村社会与国家》,由第三章与第四章构成。第三 章《村的纷争·诉讼及其解决——以清代婺源县庆源村为中心》,论述了村的纷争和乡村社 会的秩序、村的纷争处理(涉及中人、宗族、乡约与保甲、官府对纷争的处理)。第四章《清 代徽州地方地域纷争的构图——以乾隆时期婺源县西关坝诉讼为中心》,分为西关坝建设诉 讼案的成立与展开、地方行政与县内“中心·周缘”的构图、诉讼文书的揭示·批发·传送 和诉讼展开三节论述。该书还有三个附录,附录一:清代民国时期北京的水买卖业和“水道 路”,附录二:村落图资料和照片,附录三:文献目录。 作者熊远报,1963 年湖北省出生,1984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曾在华中师范大学 任教,后赴日留学,2001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并取得博士学位,导师是岸本美绪教授。 熊远报先生现为早稻田大学工学部副教授。我与先生相识于1991 年在山西举行的中国谱牒 学研讨会,当时他提交的论文是《湖北地方新(续)修宗谱的若干问题》,关心农村社会尤 其是宗族问题。1995 年再次在日本见到熊远报先生时,他正在弘前大学从井上彻教授读硕 士学位,那时他对清朝徽州婺源人詹元相《畏斋日记》反映的社会生活特别是诉讼问题感兴 趣。后来注意到熊远报先生在日本发表的论文题目,并得知他主要研究清代徽州社会与宗族。 因此,自己也算是比较了解熊远报先生研究生涯的人了。在拜读了熊远报博士的大作后,我 想从他的研究过程与问题意识谈些看法,以有助于读者了解该书。 熊远报博士对中国农村社会感兴趣,受到了著名社会学、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江村经 济》的很大影响,是通过该书理解中国村落社会的。由于《江村经济》主要讨论的是20 世 纪30 年代的中国江南村落,熊远报想对于传统村落、特别是当时村民大众的生存环境与具 体的社会生活这些生活常态进一步深入了解。自中国学者傅衣凌、日本学者藤井宏对徽州进 行的先驱性研究以来,徽学在20 世纪80 年代至今的20 多年间,随着徽州文书资料的大量 出版,迅速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熊远报在该书的《序章》中认为,应加强对于徽州文书 解析方法、包含处理技术的方法论的创新和新认识的升华。徽州的具体研究中还存在着各种 具体问题,如有的徽学研究者考察徽州宗族制度、乡村社会的权力和秩序的构成时,强调徽 州乡村社会的封闭性。费孝通先生从一般的社会学的视角也指出乡村社会的封闭性。他们赋 予乡村社会以静态的性格,即人们的流动性和村落间的交流不多。这作为认识徽州的前提条 件是否存在,徽州的成长与外部的关连以及明中期以来社会变动如何把握,必须着力分析。 他认为这是徽州地域研究中极重要的课题。事实上,徽州社会是纷争多的社会,为了从纷争处理了解乡村社会的秩序构成以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基层的各种社会组织·集团的功能、 性格、作用力的范围、集团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探讨是必要的。 作者带有上述问题意识,从以下三个角度接近明清时代的秩序问题。一是关注徽州地域 的村落图这种视觉史料,复原村落的外在景观和内在的社会结构。考虑经济、政治(国家权 力)的膨胀与收缩的变动、地域外的商业活动对徽州乡村社会景观形成的作用。二是把握网 络的形成过程和包含宗族基层社会的各种组织、集团,并探讨徽州社会的特质和人们的行动 原理。三是从纷争、诉讼社会冲突分析乡村社会的秩序状态及其结构和原理。 上述研究目的也是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与体现出来的,贯穿着对于史料的认识与研究方 法。熊先生开始对清朝婺源人詹元相《畏斋日记》感兴趣,是因为很难见到如此徽州下层士 人细致描写乡村社会实态的资料,他想借此进入古人的生活世界。他首先研究了《畏斋日记》 所记载的徽州婺源县庆源村的纷争情况,探讨“村的纷争及其解决”。不过虽然日记有助于 了解生活细节,但是史料比较孤立,要认识资料中的人和事,还需要结合反映地域社会的地 方志与反映家族状况的族谱资料。熊远报系统地阅读了有关徽州詹氏的族谱,从文献目录看 有8 种之多,他探讨詹氏宗族,发现了詹氏建构祖先史的情形,并研究了与此相关连的联宗 统谱问题。熊先生也进行了徽州社会的田野调查,在婺源县图书馆发现了从未利用过的乾隆 二十五年编成的《吁控拆毁婺城西关石坝案卷》,于是从西关坝诉讼案讨论了徽州的地域纷 争问题。可以说,他的研究是问题随着资料展开,资料走到那里,研究就跟到那里。新资料、 真问题,使得熊先生的研究具有原创性。熊先生的研究是以詹氏、庆源村、婺源县为基点, 扩大到整个徽州府的,他利用资料也是如此。他还广泛利用了徽州的地方志、族谱与文书。 他研究徽州文书中抄招给帖和批发,就深化了人们对于民间诉讼文书由来和性格的认识。熊 远报的研究是以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的,也是试图将细致的资料处理和较大的问题意识结合 起来,有一种精细而不零碎、宏阔而不粗泛的学术追求。 熊先生的大作是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的,在日本留学时间较长,他的研究方法与问题意识 受到了日本学术的影响。他在出国前曾从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学习,到日本后注意兼顾 中日两国的学术特色,终于写出了有学术深度的专著,能在日本的著名出版社出版,也说明 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在此,我们向熊远报博士出版该书送上迟到的祝贺! 收稿日期:2005-05-30 作者简介:常建华(1957-),男,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年第2期
  • 马来西亚华人史

    作者:宋燕鹏

    本书是作者第一本关于马来西亚华人史的著作。作者并未对马来西亚华人史作面面俱到的铺陈,而是选取了华人社会权威、华人社群和华人信仰三个领域来选角度做专题研究。其中,华人社会权威选取马六甲华人甲必丹和青云亭亭主为研究对象,华人社群选取吉隆坡福建人为研究对象,华人信仰则选取高僧大德、汉传佛教寺院和华人神庙为研究对象,代表了作者研究选题的主要方面,涵盖了马来西亚华人史的三个主要维度。此外,三篇书评也体现出作者对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路径的一些思考。附录为作者在马来西亚报章上所发表的书评,对研究马来西亚华人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宋至清代身分法研究

    作者:[日]高桥芳郎

    本书为高桥芳郎从事研究工作25年来所发表的有关身分法的论文结集,每篇论文自成一章,又相互联系,在分别解决宋以后身分法若干关键问题的基础上,共同构成了作者对这一时期身分法史的基本理解。书中所收论文曾在日本学界引起过很大反响,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评价,也曾引起过激烈的讨论。作者致力于采用身分法的观点来研究中国社会,在着重于“法”的层面进行探讨的同时,还大量使用各个时代的笔记、小说、方志等社会史资料,对宋元以来的奴婢、雇佣人、佃仆、佃客、义子孙、雇工人等底层社会的身分特征及其概念内涵详加辨析,生动、全面而立体地剖析了国家统治与社会实态的变革与互动,对于阐明宋元以来中国底层社会的构成及身分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宋元以来社会史、法制史研究者的必读书目。
  • 行善的艺术

    作者:[美]韩德林(Joanna Handli

    本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拯救生灵的热情在晚明社会中传播开来,这给超越家族、等级界线的慈善机构的兴起带来了契机。本书通过巧妙的组织和动人的叙述,把有关道德的领导力和对道德的信仰方面的讨论变成了对粥厂、药局等的日常运作的详细考察。此外,作者通过对地方社会的考察,归纳出了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社会网络在慈善赠予事业当中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