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史

  • 中国社会史研究导论

    作者:何兹全

    《中国社会史研究导论》记录了作者研究中国社会史的行踪,集中体现了我的社会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主要学术思想。全书内容包括《我所认识到的唯物史观和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国的早期文明和国家的起源》、《战国秦汉商品经济及其与社会生产、社会结构变迁的关系》、《汉魏之际人身依附关系向隶属关系的转化》等。
  •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

    作者:[美] 林·亨特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是作者对过去简单的政治史研究,转而探讨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因为在政治文化中,我们可以知晓在革命中政治行动的内在逻辑,理解革命者的价值、期望,以及固有的规则如何被表达并形成集体的意愿与行动。通过研究革命中的象征实践即特定的象征和仪式,亨特认为,革命者的政治实践并不是简单地表达着他们基本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事实上,通过他们的语言、象征、仪式和每天的政治行为,革命者重构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社会和社会关系。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被评为最出色的介绍新社会文化史的著作。作者从政治、文化和阶级的角度论述法国大革命的内在复杂关系,从而了解法国大革命史如何改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易读、激动人心的读本。
  • 走向田野与社会

    作者:行龙

    社会史的研究越走向深入,“田野历史学家”的工作就越显得重要。这部论文集是以近代山西社会的水灾、水案,集体化和晋商等专题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史研究,注重在田野调查中搜集史料、解读史料,展现出历史学对地方社会变迁的理性关怀。对于近年来山西社会所产生的深刻变化,本书从多个侧面做出了细致的观察和解析。
  • 义序的宗族研究

    作者:林耀华

        福建义序乡是一个典型的宗族村落,近万人中有98.4%的人中为黄氏族人,宗族制度发育得非常充分。该书是中国人类学学者以参考观察法研究中国汉族的家族、宗族而写的第一部人类学专著。全书建立在深入全面的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描述准确细致;同时,在叙述过程中,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功能学派的影响,一方面又大量引证中国的典籍,而且结合得较为平顺,显示了老一代学者深厚的功
  • 血汗和麻将

    作者:欧爱玲 (Ellen Oxfeld)

    这是一本描述客家人在海外的家庭和企业发展状况的书,作者欧爱玲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在印度加尔各答这个已颇具规模的华人社会的家园,客家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本书从人类学的视角,采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以加尔各答客家人为主体,聚焦于家庭、企业和种族角色,对客家华人在当地制革业中的优势地位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纵向分析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代华人制革商的家庭和企业结构,并考察了加尔各答客家人向多伦多等世界其它地方的迁移。
  • 闲置的皇城

    作者:[德] 恩斯特•柯德士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文学性强的纪实报道游记。 作者把我们带进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畅游在老北京的茶馆、街道、商店、公园、寺庙……这本并不算厚重的旅行考察游记,使我们能够了解到一个古老文化民族的思想和感情、它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所处的现实。 从富有丰厚传统的传说和习俗中,从仍然有效通行的象征世界的朦胧昏暗中,从一个动荡不安的现实中,读者能领悟到一个威严的、有影响力的老北京,看到这座永恒的城市生机勃勃的画面。这幅彩色画卷向我们展示出一个华贵与贫穷并存、陌生形式的伟大与非同寻常的诱惑共生的极富魅力的世界。 作为一名德国人,作者从其独特的视觉和人际交往出发,描述了当时的北京人、北京景,不仅有风土人情的、人文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写实描述,还有针砭时弊的议论和作者独立的、不乏深刻的思考。
  • 嘉年華的誕生

    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

    跑步一個人就好,幹嘛去人擠人參加馬拉松? 演唱會在家裡看DVD就好,何需上網搶票? 繼《我在底層的生活》、《失控的正向思考》後, 熱血大嬸芭芭拉要揭開你我內心最深的渴望――歡喜湊熱鬧! 艾倫瑞克總是以大膽、精湛的文筆揭露人性的黑暗面,這次她反其道而行,要探索人類團結的根源。 千年來,人類透過盛宴、裝扮、舞蹈來狂歡慶祝,滿足集體歡愉的欲望。從希臘人對戴奧尼索斯的崇拜,到中世紀熱愛跳舞的基督徒,狂歡一直是西方本土文化的精髓。但歐洲人自十六世紀起,便將集體慶祝活動視為野蠻的外來文化,教會成功將慶典活動驅逐到教堂外的街道上,自此成為「嘉年華」。 宗教改革後,新教徒視嘉年華為罪惡,歐洲殖民者更將各地原住民的舞蹈儀式消滅殆盡。事實上,菁英分子害怕慶典活動會破壞社會階級。但這項根深柢固的傳統並不容易消滅,從一九六○年代的叛逆搖滾,到一九八○年代體育嘉年華,都是在滿足人類集體狂歡的欲望。我們生為社會性動物,天生便懂得分享喜悅,只要能盡情發揮,世界和平絕非空想。
  • 一个中国村庄

    作者:杨懋春

    《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是关于中国最古老农业区一个典型村庄全面而详尽的研究。这个村庄是作者的家乡,凭着对那里人们生活的熟悉和公正,作者写出了这本书。家庭生活、村内冲突、庄稼种植和孩子游戏只是他所描写的乡村生活诸多内容中的几个方面。
  • 中国绅士

    作者:张仲礼

    本书目录为:导言,第一章19世纪中国绅士之构成和特征的考察,第二章19世纪中国绅士的人数分析,第三章19世纪中国绅士的科举生涯,第四章对于19世纪中国绅士传记的数量分析。
  • 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论集

    作者:熊月之

    地处江南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自1956年成立以来,就一直将江南史研究列为重点,组织过对江南文化、江南士绅、松江府等一系列课题的研究,其中对上海史着力尤多。古代上海是江南的上海,近代江南是上海的腹地。近代以前人们形容上海繁荣便称之为“小苏州”,近代以后人们形容苏州繁荣则称之为“小上海”。近代上海号称五方杂处,人口八成来自外地,但细算一下,其中一半以上来自江南。所以,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要研究上海都必须研究江南。没有江南,哪来上海,不知江南,焉知上海? 这本书是“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合集,共收集论文23篇,涉及经济变迁、区域互动、商业网络、绅商阶层、文化生产、情欲与性别、消费与文化等方面。论文提供者多为多年来从事江南史研究的学者。
  • 穿越中世纪

    作者:(法) 让·韦尔东

    一场中世纪的穿越之旅,揭秘超现实主义的广阔世界 法国著名文化史学者让•韦尔东瑰丽文采的极致展现 让•韦尔东用生动的实例和能够说明问题的文件描绘了中世纪一个广阔世界,从视野超不过所在教区、市集、磨房或离得最近的乡镇的农民,到“旅行者”,再到伟大的探险家(分别去过亚洲和黑非洲的马可•波罗和伊本•巴蒂塔)和那些在幻想世界里旅行的人,各色人等,他们旅行生活,勾勒出了中世纪的社会风貌。
  • 長安時代--唐人生活史

    作者:莊申

    唐人的詩書樂弈、繪畫陶瓷、雕刻工藝、舞蹈服飾,凡此種種,無不令人耳目一新。當中的巧思慧心,全在唐人的生活中表露無遺。今人與唐人雖緣慳一面,但愈來愈多的考古文物,使今人也能一窺唐人社會的全貌。莊申老師是出色的藝術史家,深受學子愛戴。這本唐代生活史研究出唐人的生活百態,也只有莊老師如此淵博的學識,才能留予後人這一曠世遺作。
  • 學以為已

    作者:李弘祺

    李教授這本新著論述中國的傳統教育制度,對於私人講學、考試選才、中央到地方各級學校的建立,書院的興盛,以及大眾教育,都巨細靡遺。在教育思想方面,李教授一方面論及儒家經學在教育上的深遠影響,是權威人格與保守性的形成;另一方面則強調道學思想擺脫威權和科舉,培養自我的重視。同時也論及佛教與儒家教育的互動。在教育的實際運作方面,論述識字、家庭教育、技術教育、平民教育、課程的演變,以至學生的生活和學生運動等等。 ──(陶晉生,中央研究院士)
  • 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

    作者:洪煜

    近代上海小报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本书从社会史的角度,系统梳理了1897年至1937年间,上海小报的历史由来、生存环境、小报特殊的产权经营发行销售状态、从事该报业的文人群体特征、小报的各类品位及其所反是非曲直的社会文化内涵等。全文资料翔实,脉络清晰,文元窒碍,述有已见,并且注重实证方面的叙述,论证非常明晰,是中国近代史研究者和爱好者手头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 成為黃種人

    作者:奇邁可(Michael Keevak)

    ★橫跨科學、醫學與人類學領域,解構種族思維史的來龍去脈 ★第二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為什麼中國人接受成為「黃種人」,日本人卻始終抗拒? 而更大的問題是:東亞人真的是「黃色」的嗎? 種族思維領域的不凡貢獻! 原來,我們的「黃皮膚」不是天生如此,而是始於西方科學的建構,又被自身文化所認同的結果。 「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一曲《龍的傳人》唱遍華人地區,而我們也被教育認知自身的「黃種人」屬性,並認同自身的「黃皮膚」,這似乎已是一種常識。 不過,你有所不知的是,我們從來就不是「黃色」巨龍的傳人。至少,中國古代文獻並沒有「黃種人」的記載,也沒有種族學上的膚色概念,反而,中國人區分自己和外國人(胡人)的標準是毛髮和眼睛。甚至,在前近代的西方文獻與遊記中,中國人與日本人還被西方人形容是「白皮膚」,用以描述中國與日本國家富足、文化昌盛、願意與西方貿易且接受西方基督教義並成為教徒。 然而,至十八世紀時,「白種人」卻已是屬於西方人的專有名詞,而東亞人也逐漸染黃。對此,學者奇邁可深入探究了,在西方人的描繪之中,東亞人究竟是從何時開始變「黃」?又是經由哪些科學理論,東亞人成為了「黃種人」? 原來,十八世紀的自然學家卡爾.林奈與十九世紀的科學家和人類學家,藉由種種科學探測,逐步建立起將不同人種以顏色區分的標準,當東亞人被西方人歸類於「蒙古人種」時,同時也成為了「黃種人」。這一種族思維,也日漸成為東亞人——尤其是中國人——的一種身分認同。更在二十世紀初,出現「黃禍」一詞,暗示東亞人即將對西方產生威脅。 一切都是近代西方科學的把戲!時至今日,儘管種族思維已不再是主流,在西方的學術著作與公眾媒體上,也已很難再找到「蒙古人種」、「黃種人」等人種區分,但這樣的種族意識,在當代東亞地區卻還仍未消逝! 《成為黃種人》實是解構種族思維的一部極為有趣、卻又無比沉重的歷史。原來,東亞人從來就不是「黃種人」! 名人推薦 ★政治大學歷史系楊瑞松副教授專文推薦 所有種族類別都是人為建構的,但沒有任何一個類別的建構過程像東亞人所屬的「黃種人」那般,如此大費周章。這本博學又啟迪人心的著作梳理了橫跨六個世紀的相關文獻,訴說了東亞人由「白」變「黃」(以及許多介於中間的顏色)和他們被歸類為「蒙古人種」的故事。奇邁可利用旅行見聞、醫學文獻以及地理學、人類學與自然史著作,揭露出關於亞洲與亞洲人形象發展,一段複雜且令人驚奇的歷史。《成為黃種人》一書為種族思想領域做出了一番不凡貢獻。 ——大衛.豪威爾(David L. Howell),哈佛大學日本史教授 《成為黃種人》是一則引人入勝的故事,講述了科學如何受到人為操作,以將一個不適當的顏色套在亞洲民族身上。奇邁可考察了數世紀的歐洲文獻,證明學者的偏見根本左右搖擺,種族理論的科學論據受到偶發事件影響的程度也大於事實的呈現。——邁可.拉方(Michael Laffan),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教授 《成為黃種人》一書將在後殖民、種族與文化研究等領域中立下難以抹滅且深具啟發性的模範,也將吸引極為多樣化的龐大讀者。在廣大的當代後殖民研究中,本書在文學與歷史學術領域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唐.懷亞特(Don J. Wyatt),米德爾伯里學院歷史系教授 組織架構清晰且引人入勝,這本有趣且獨特的著作對於許多領域做出了無法忽視的貢獻,其研究焦點與方法均屬創新。我想不到有哪一本書曾經探討過同樣主題。——韓依薇(Larissa Heinrich),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文學系教授 本書針對東亞人民被稱為「黃種人」之概念,進行考古學式的檔案整理,順時性地爬梳此一概念從埃及時代到二十世紀的演化過程與形成歷史,從埃及古墓壁畫、十八世紀以前的旅行書寫、十八世紀自然科學分類法、十九世紀的考古學與科學理論、以及「黃禍」觀念的冒現等等角度,分析其中的種族主義論述,為亞洲研究之專論,其中也涉及科學史的跨領域研究。作者具有文藝復興研究的背景,熟悉各種歐陸語言,因此在檔案資料的整理閱讀上游刃有餘,而且論點清晰,對於專業讀者與一般讀者都具有極大的可讀性。——第二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 何处解急

    作者:[法]罗歇-亨利·盖朗 Roger-He

    • 一部有关厕所的另类文化史 • 有趣的文学片段、散落的史料轶事丰富多彩 • 通过厕所,管窥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本书生动讲述了从中世纪到当代欧洲尤其是法国的厕所发展的历史,而法国在历史上又是个对厕所及其文化的热衷达到“臭名昭著”的民族,故而可读性很强。书中收录了大量被19世纪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抛弃的史料,为读者展现了真实的中世纪法国人,尤其是巴黎人的日常生活。除此之外,还有丰富的图片资料、风趣的故事轶事和大量生动的诗歌、戏剧段落,既有历史脉络的梳理,也有同一时代的横切面剖析。文字简洁生动,故事描写和讽刺批判相得益彰,是一部文化史的上乘佳作。
  • 鎏金舞台

    作者:[英] 丹尼尔·斯诺曼

    《鎏金舞台:歌剧的社会史》是首部描述歌剧这门艺术全球社会发展历程的著作。作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讲述了歌剧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北部兴起,随后迅速横框欧美大陆,风靡世界各地,直至数字化普及的经久不衰的历史。全书向读者阐述在众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歌剧一路所经过的发展历程。
  • 饮食人类学

    作者:[美] 西敏司 ( Sidney W.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年轻战士说,他们是“为了保卫喝可口可乐的权利而战”。本书作者也认为,纵观历史长河,在众多改变人类饮食习惯的方法当中,数战争最具效力。这本书将告诉你,饮食不仅是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人类文化史中的重要一环。饮食不仅仅与政治、经济、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对人类思想形态的形成造成了重大影响。在作者风趣的论述中,你将重新认识人类饮食的发展历程。
  • 仪式与社会变迁

    作者:郭于华

    仪式与象征,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表述与符号表述,弥漫于日常生活却又经常被视作当然甚至被视而不见。我们关注这一充满文化意义的人类创造与实践活动,目的在于揭示和理解现代社会中民众的心智逻辑、权力的运作以及国家力量与民间社会的关系。无论正式权力还是民间权威,其对传统的本土性资源的利用,都是在使用属于人类共通的、持久的象征方式,无论这种利用是自觉的还是不很自觉的。
  • 欧洲中世纪生活

    作者:汉斯-维尔纳・格茨

    这是一部从“日常生活”角度描述欧洲中世纪早中期历史的作品,在问世后的十余年时间内,再版六次,受到读者欢迎。与传统历史著作着重描述政治事件、经济背景的“大政治史”、经济史不同,本书关注的中心是“日常生活世界”:生活状况(食物、服装、劳动、居住环境),生活时段(出生、教育、婚姻生活、死亡),同时也提出一些与社会史有关的、完全不同于文化史的问题。它要着重描绘和探讨的是生在环境中心、受到环境制约的人。因此,家庭、修道院、领地、骑士和贵族生活、城市和市民生活成了本书的主要叙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