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史

  • 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

    作者:Charles Tilly

  • 麦芒上的圣言

    作者:吴飞

    “基督教中国化”的话题是中国政界、教界和学界都非常关注、而且也颇有争议的论题。基督教与中国的关系从其历史发展沿革来看乃是两种文化体系相遇和对话的关系,当然也是两种强势文化彼此接触和对比的关系。《基督教中国化研究丛书·麦芒上的圣言: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中的信仰和生活》作者吴飞通过民间考察的形式,对基督教在现代中国民间社会的历史与处境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论述。
  • 隐蔽的光景

    作者:陈弱水

    本书主要探索唐代妇女世界,兼及隋朝和五代,试图勾画当时妇女生活的各种风貌。由于妇女的活动场域大都限于家庭,本书对于唐代的家庭样态也颇有揭示。 除了重构妇女生活的实态,书中还设法深入妇女的心灵,揭露女性生活的意义层面。唐代的妇女文化并不完全潜藏于家庭之中,唐代前期女性介入政治极深,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存在不少深具文化意涵的政治行动,本书也有考论。 唐代的妇女生活是什么样貌,有的在当时人尽皆知,有的则锁于家庭的重幕,时人也讳莫如深。本书广搜资料,运用精巧的研究技术,揭露隐藏在模糊抽象的女性史文献背后的一些光景,让被遗忘的得以唤回,也让从未被知被记忆的得以现身。
  • 前工业城市

    作者:[瑞典]伊德翁·舍贝里

    本书是伊德翁·舍贝里的扛鼎之作,堪称城市学的经典著述。作者力图从历史和“非工业化”的角度,以比较的方法,描述和分析工业社会之前的城市结构,同时提供了与全球城市生活发展相关的背景资料。通过讲义城市的发端、前工业城市的扩张模式、人口统计与生态学、社会阶级、婚姻与家庭、经济及政治结构、信息传播等问题,作者提出结论:各地方的前工业城市在社会和生态结构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点;此种相似点虽不一定拥有某种特定的文化内容,但至少在基本形态上是可以确定的。
  • 被结构的时间

    作者:王加华

    表面看来,传统*国乡村民众年度时间生活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寻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而是在纷繁芜杂的背后有一定的结构性特征,即以农事节律为基本轴心展开进行。所谓农事节律,就是一年之中农作物从播种到管理、收获的一系列工作程序。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特征,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农业生产活动有涨有落,于是乡村社会生活诸活动也必会随之起起落落,一年四季各有其时,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这种时间生活的结构性安排,不仅深刻影响了传统*国民众之时间观念与时间体系,并对整个*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这种以农为本的年度时间生活模式并不是完全均质的,而是存在着地域、性别、年龄等差异性。另外,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近代以后,随着现代大工业的发展,这一时间生活模式也在逐步发生改变。本书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 跨出封闭的世界

    作者:王笛

  • 华南的乡村生活

    作者:【美】 葛学溥/Daniel Kulp

    《华南的乡村生活:广东凤凰村的家族主义社会学研究》全方位地描述了一个乡村村落,记录和分析了凤凰村的人口、经济、政治、教育、婚姻和家庭、宗教信仰和社会控制等,并对凤凰村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调查,是广东最早的体质人类学的纪录之一。葛学溥自创了核心概念“家族主义”(Familism),他认为“家族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所有的行为、标准、思想、观念都产生或围绕着基于血缘聚居团体利益的社会制度。家族是所有价值判断的基础和标准。村落所有的其他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控制、宗教信仰、亲属制度都是围绕家族主义这一核心。
  • 时尚与政治

    作者:孙沛东

    本书聚焦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民众的日常着装选择,在对大量访谈资料、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这一期间,总体性社会中国家及其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如何型塑和规训个体的日常着装行为。人们在这种特殊的制度背景中采取了哪些着装策略,非市场化条件下时尚的产生与传播机制如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在时尚建构中的作用显著,它不但界定了当时社会政经结构的合法性,而且型塑并规训了民众的日常着装,并由此自上而下地确立了一整套日常的着装秩序。
  • 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

    作者:周荣德

    本书作者以在云南省昆阳县多年的实地调查为基础,对中国传统社会阶层结构及权力体系中的核心阶层士绅阶层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描述,较为明晰地阐释了士绅阶层的起源,阶层特征,社会功能,生成方式乃至阶级属性,并重点强调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开放式秩序和士绅流动性生成的多种途径。书中引用了大量真实、详细的士绅分子个案生活史材料,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生动、丰富的士绅生活图景。
  • 金拱向东

    作者:[美]詹姆斯·华生 主编

    本书描述了麦当劳在东亚五大城市:台北、香港、北京、东京、首尔,如何融入当地文化的成功经验。在跨国经营的背后,麦当劳其实十分重视文化差异这件事。麦当劳董事长詹姆士·坎特洛普曾说过,麦当劳的目标是“尽可能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除了在各地积极举办各种社区活动外,当日本人觉得正餐一定要吃饭才吃得饱,又想吃烧烤的料理时,东京的麦当劳就从善如流,开始卖咖哩饭和照烧猪肉堡。在香港人的认知中,笑脸迎人必有诈,麦当劳就调整当地员工教育训练的方式,不去强调麦当劳一贯的微笑式服务。总之,麦当劳会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在经营方式上做调整。
  • 原始的叛乱

    作者:【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J

    “一部开辟极少被开发主题的先驱作品。它的主题有很深的人情味……一部非常令人满意的作品。作品以宽阔的社会学的视野写就,并持续给读者带来各种观点。作品深受人性的启发,并表现出对谦卑的人们的深厚同情。” ——克里斯托弗•希尔,《今日历史》 “对一个广阔主题的学术性介绍。它将不仅仅引起深思,也会启发更多细致的调查研究。” ——阿萨•布里格斯,《听众》周刊 “霍布斯鲍姆先生写得非常客观,并且文字深富理解和同情,由此他让那些从根本上不同意他观点的人们会因为作者所述而改变自己的观点。” ——《旁观者》,英国政治周刊 “这本深思熟虑写就的书中所涵盖的内容远比一些被遗忘的起义的鲜活案例要多得多。读者会理解到:现在的中东地区首都的“暴民”是如何发展成现代政治运动的;原始的卫理公会派和宗教仪式在我们现代的劳工运动中如何起到了奠基作用;充满激情和渴望地了解,无名之士是如何成为伟人的。” ——《新政治家》,英国时事政治杂志 “如此内容丰富的一本书在展示问题的同时,也提供了值得所有读者认真关注的答案。它是有启发性、睿智且有理有据的。而且,它投射了很长的影子;今天的原始的叛乱并不在安达卢西亚,而是在非洲中部。” ——英国《观察家报》
  • 政治社会学导论

    作者:安东尼·奥罗姆

    本书为国际知名社会学家的代表作,也是政治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在系统介绍了政治社会学的几位奠基人物——马克思、韦伯、杜尔克姆、托克维尔等——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从各派观点着手理清政治社会学的分析,并对现代大都市的权力与政治、政党和政治党派意识、公民政治参与、现代世界的民族国家建设等问题作了清晰的阐述。本书适合作为政治学系、社会学系的教材。
  •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作者:许倬云

    春秋战国是一个天崩地裂的历史巨变时期,国家权力的载体是这样转移的:以天赐神授为政治信仰的国君→以家族血缘为组织纽带的贵州卿大夫→以政治军事才能以及道德品质为地位基础的士。本书处理社会变动,考虑到政治结构、经济型态、战争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等各个环节,彼此影响,从研究变化的时序中逐渐呈现这些变化关系。
  • 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作者:万明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以晚明社会变迁为研究对象。晚明社会变迁包含诸多方面,本书研究中注重社会整体结构的变迁。作者们在多年研究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分工合作,选取了人口、商业、货币、城乡社会、法律、军事、社会保障、政治、思想文化、内外互动关系等专题进行论述。这里所论述的每一个方面虽然观察点不同,总体上都突出了社会显著变动的方面,注意到社会多元变动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变化的主流趋向。
  • 共有的习惯――社会与历史译丛

    作者:(英)汤普森(Thompson,E.P.

    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Edward Palmer Thompson,1924-1993)是他那一代人中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之一。他在发表多部重要的社会史著作的同时,就当代政治、讲演、讨论和论战等一系列广泛的学术和非学术主题发表了作品。这一卷收集的主要是限于他作为一个研究18和19世纪英国的历史学家的作品。 本书对18、19世纪英国社会的乡规民俗进行了再考察,对于当年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乡间的风俗,如“买卖妻子”、“大声喧闹”等作了深入的描绘。作者独特的“道德经济学”的观点对于中国学术界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本书引证材料丰富,非常具有可读性,配有富有历史意义的珍贵的插图。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中国学术界翘首企盼之事,对广大读者来说也非常有吸引力。
  • 中国地下社会(第1卷) (平装)

    作者:秦宝琦

    中国地下社会(第1卷),ISBN:9787507703771,作者:秦宝琦著
  • 制禮以教天下

    作者:張文昌

    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自居,聖人亦以「禮教」作為治平天下之重要手段。縱使中古的公私禮書都已漸趨成熟,但其行用效力卻僅止於政治權力的擁有者,始終無法真正普及庶人。安史亂後國家社會的巨大變動,讓公私禮儀文本出現重大變化:國家禮典因皇權的深入,使其教化功能漸失聖人禮教之原意;私禮文本則在科舉士人提升家族教養之考量下,而競相投入編撰,其中尤以朱熹《家禮》為代表,元、明即將之納入國家禮教規範。透過禮典與家禮之行用,「禮下庶人」的理想在形式上已經達成。此歷史發展的推動力量,正是儒士與君主之治國理想──「制禮以教天下」。本書即在勾勒公私禮書在唐、宋發展的樣貌,及其轉變之歷史脈絡與意義。
  • 明清以來民間生活知識的建構與傳遞

    作者:吳蕙芳

    明清以來,隨著生活知識的日漸文本化,閱讀活動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愈為顯著;民間社會如何透過書籍媒介的文字閱讀獲取知識,藉以應付現實生活中必須面對的困難與挑戰,乃值得關注之課題;而在此一涉及生活知識的建構與傳遞歷程中,民間日用類書與雜字書實扮演重要角色。本書係透過民間日用類書與雜字書的淵源、發展及內容、功能之演變,說明原屬不同性質的兩類書籍,如何因應社會大眾之需要而彼此調整、互相匯合,終發展成一完整的知識獲取管道:即從識字認詞開始,經檢索字詞意義階段,再達檢索生活知識內容之目標;惟庶民大眾具備獲取知識之能力後,僅供日常生活便利需要,而非藉此改變原有的社會地位,故明清以來民間社會此種識字程度與閱讀能力的普遍,並不代表當時已產生大幅度社會流動之現象。
  • 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

    作者:(美) 戈登·伍德

    本书描述了美洲殖民地脱离英国的史实,而且阐述了人们如何摆脱了一整套生活方式的历史:摆脱了封建依附制的社会,摆脱了政治庇护制,以及摆脱了把人分成贵族与“群氓”的世界观。他展示了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们的理论如何变成了现实,也展示了这些现实有时又如何使他们自己感到困惑不解和大失所望的史实。此书构思宏大,论证缜密,凝聚作者三十年学术研究的精粹,称得上是研究1776年美国革命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的一部扛鼎之作。
  • 出租车!

    作者:[美]格雷厄姆•郝吉思 著

    该书是第一部关于纽约市出租车司机和他们所构成的群体的论著。它从出租车司机的劳工动乱、种族纠纷到无情竞争和政治图谋都有所论及,驾轻就熟地论述了这个群体——大多数是下层阶级移民——以及他们为实现美国梦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作者通过原始文献、当时的新闻报道、好莱坞电影、学术界的研究和出租车司机自身的讲述,展示了他们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