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历史学

  • 历史是什么

    作者:E.H.卡尔

    本书是卡尔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提出了后来争论激烈的历史是什么的命题,是部有价值的史学理论著作。
  • 制造汉武帝

    作者:辛德勇

    本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文中用较大篇幅对田余庆先生的名篇《论轮台诏》进行回应,否定汉武帝晚年政策转向的史学定论;二、从史源学研究和后现代史学解构的方法出发,论述司马光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指出其所依据的史料《汉武故事》等存在严重问题,并指出《通鉴》不能作为研治秦汉史的一般史料使用。
  • 拜占廷帝国史

    作者:陈志强

    《拜占廷帝国史》可以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有关拜占廷帝国的知识,引起读者对拜占廷历史兴衰的更大的兴趣和更深的思考,进而使更多的人关心、支持或致力于我国拜占廷学的研究。 延续了千余年的拜占廷帝国对中世纪欧洲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拜占廷帝国史》是国内第一部研究拜占廷帝国史的专著,按王朝成立时间顺序,全面介绍了该帝国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特色。 全书共分九章,其中前八章以时间为序,系统勾画了各个时代的军政大事及其影响;第九章则以拜占廷的社会生活为研究对象。该书的出版,对推动国内“拜占廷学”的进一步发展,当有助益。
  • 欧洲中世纪生活

    作者:汉斯-维尔纳・格茨

    这是一部从“日常生活”角度描述欧洲中世纪早中期历史的作品,在问世后的十余年时间内,再版六次,受到读者欢迎。与传统历史著作着重描述政治事件、经济背景的“大政治史”、经济史不同,本书关注的中心是“日常生活世界”:生活状况(食物、服装、劳动、居住环境),生活时段(出生、教育、婚姻生活、死亡),同时也提出一些与社会史有关的、完全不同于文化史的问题。它要着重描绘和探讨的是生在环境中心、受到环境制约的人。因此,家庭、修道院、领地、骑士和贵族生活、城市和市民生活成了本书的主要叙述内容。
  • 西方史学史研究导引

    作者:杨豫 编著

    《西方史学史研究导引》以学术的经典性、教学的实用性为原则,收录中外学者关于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论文39篇,对西方史学发展的历史给予全景式研究性介绍,融专题导论、研究论文及其导读、延伸阅读和研究实践为一体,是一种新的大学西方史学史教材编纂和教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 历史讲演录

    作者:(法)雷蒙•阿隆

    《历史讲演录》是雷蒙•阿隆的遗作,于1989年出版,同时还是1972-1974年期间作者在法兰西学院的讲课课程。雷蒙•阿隆深受维特根斯坦和波普尓分析哲学概念的影响,并从哲学、历史、社会学的多重角度,向读者展示了一种特别意义的历史研究。这是不可多得的表现雷蒙•阿隆跨领域研究的作品。 在书中,雷蒙•阿隆将盎格鲁-撒克逊的分析哲学与德国传统的社会学相融合,在其活灵活现的话语中使两股思想互相对话,并再现了德国传统中的中心疑问:认识人类历史与认识自然世界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人们是否能像解释物体下落那样解释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决定?
  •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导引

    作者:姜良芹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导引》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具有学术典范价值、体现不同研究范式的优秀学术论文为主体,按主题分类编排。以导论的形式为读者梳理学术脉络、呈现研究现状;辅以延伸阅读和思考题,将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贯穿于篇章之中。《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导引》倡导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直接以学术研究为切入点,旨在推动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提升学生思维层次,激发其从事研究的兴趣。
  • 中国史学史(全三册)

    作者:杜维运

    《中国史学史》(全三册) 杜维运 著 商务印书馆2010年7月第1版 内容简介: 杜维运所著《中国史学史》分为3册,共计27章。第一至三章,以中西史学比较的视角对史学史进行了总体性论述,四至二十七章,以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王朝系统为基本框架,重要的史籍、关键的史家都有所体现,分期与专题有机结合。本书在将重心放在史学思想、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的诠释及发明上,将史学史放在历史的发展中考察,同时又照顾到了史学发展的自身进程和史学发展的不同特点。本书首次把中西史学比较研究的内容置于史学通史的逻辑结构中阐述,是中国史学通史在中西比较研究方面的重要突破。作者置中国史学于世界史学之林,将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相比较,在阐述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再以纵向眼光比较中西史学这两大不同史学发展系统的各自特点,二者结合,使中西史学间的比较呈现出立体感。
  • 文史通义

    作者:章学诚

  • 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

    作者:陈启能

    《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内容简介:比起“西方”概念来,“历史学”概念要复杂得多。“历史”和“历史学”是不可分的。前者指自然界和社会中任何一种发展过程,如地球的历史,社会的历史,或个别学科(如物理学、哲学)的历史等。早在古代,已经有了描述自然的"自然史"的术语(historia naturalis)。后者主要指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全部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学科,它既指一种知识,又指一种类型的研究活动。历史学和"历史学"概念在西方有个发展过程,在各个时期是有变化的。这点我们在下面会谈到,这里就不多说。在当代,对历史学的理解,或者说对"历史学"概念的解释,依然存在歧义。 面对浩如烟海的西方学术经典,任何人竭毕生之力也无法读尽。由各学科权威学者主编的西方学术名著提要丛书,为读者铺就了通向西方学术殿堂的捷径。《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被中央党校及多所地方党校选为辅助教材,发行量超过5万;《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也已被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院校选为素质教育教程的参考教材,初版发行即逾万册。李银河主编的《西方性学名著提要》一出版,即引起书界关注。
  • 历史社会学的兴起

    作者:丹尼斯·史密斯

    《历史社会学的兴起》选择了18位历史社会学家或历史学家为主角来搭台,基本上展现了历史社会学丰富多姿的面貌;还对历史社会学作了一番历史社会学的历史分析,用“问题意识”来考察战后历史社会学的发展演变。
  • History and Popular Memory

    作者:Paul A Cohen

    When people experience a traumatic event, such as war or the threat of annihilation, they often turn to history for stories that promise a positive outcome to their suffering. During World War II, the French took comfort in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and her heroic efforts to rid France of foreign occupation. To bring the Joan narrative more into line with current circumstances, popular retellings modified the original story so that what people believed took place in the past was often quite different from what actually occurred. Paul A. Cohen believes this interplay between story and history is a worldwide phenomenon found in countries of radically different cultural, religious, and social character. He focuses on Serbia, Israel, the Soviet Union, China, Great Britain, and France, all of which experienced severe cris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in response, appropriated age-old historical narratives that resonated with what was happening in the present to serve a unifying, restorative purpose. A central theme in the book i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opular memory and history. Although vitally important to historians, this distinction is routinely blurred in people's minds, and the historian's truth often cannot compete with the power of a compelling story from the past, even when it has been seriously distorted by myth or political manipulation. Cohen concludes by suggesting that the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he probes, given their near universality, may well be rooted in certain human propensities that transcend cultural difference.
  • 安恙:近世中国儿童的疾病与健康

    作者:熊秉真

    本書主旨在利用宋代至清代幼科醫籍資料,逐項分析曾困擾近世中國兒童的幾類最主要疾病,並從疾病的演變面貌中一窺此期間幼齡人口群一般健康變化之大勢。 全書結構依循傳統醫籍中藥科四大症(驚、疳、吐、瀉,或驚、疳、痘、疹)或六大症(驚、疳、吐、瀉、痘、疹)說法為指引,作系統而個別之追蹤,並附錄同時間士人筆下所見的兒童健康問題,以專家與技術人員之經驗與載記,佐以平常人之側寫,顯示此千年間兒童健康或安或恙的若干梗概,除提供了中國幼齡人口疾病與健康變化的詳情,也讓中國歷史上身體經驗、物質文化與生態環境作一突破性展現。 本書研究方法嚴謹,並事事詳注出處,觀點均有憑有據,為當代有志於我國古往今來兒童保健者極具價值之入門專著,亦足以帶動相關的專業性學術研究與發展。
  • That Noble Dream

    作者:Peter Novick

    The aspiration to relate the past 'as it really happened' has been the central goal of American professional historians since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In this remarkable history of the profession, Peter Novick shows how the idea and ideal of objectivity were elaborated, challenged, modified, and defended over the last century. Drawing on the unpublished correspondence as well as the published writings of hundreds of American historians from J. Franklin Jameson and Charles Beard to Arthur Schlesinger, Jr., and Eugene Genovese, That Noble Dream is a richly textured account of what American historians have thought they were doing, or ought to be doing, when they wrote history - how their principles influenced their practice and practical exigencies influenced their principles.
  • 重建大陆

    作者:张笑宇

    两千年世界史,大陆文明、海洋文明谁主沉浮?重建大陆,中国该作何准备,担此天降大任? 第一章回顾近代以来海洋文明战胜大陆文明的历程,从中可以看出海洋文明的两张面孔:均质化,以资本的角度观察与思考万物;等级制,营造道德优越感。 第二章论述大陆文明的特征,拥挤的生存空间、惨烈的竞争及由此带来的难题,如何治理生存在底线上的敢于冒险的流民。为此,罗马帝国依赖法律共同体、中华文明依赖儒家士绅共同体、伊斯兰模式依靠宗教来整合流民。 第三章指出当前大陆文明面临的困境,重建之道在于:政治文明高度发达的欧洲、地大物博的俄罗斯、拥有强大制造业实力的中国、人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印度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伊斯兰世界五大文明区中有行动力、负责任的政治体携起手来,在相互不逾越利益底线的基础上,作为世界秩序中的君子力量共同规训世界秩序中的流民力量,建立一种共同政治价值观。 ◆ 反《河殇》之道,重新思考五百年的世界秩序。 ◆ 一部给予世界史别样认识的匠心之作,从重建大陆说明中国该往何处去。 ◆ 以“大陆VS海洋”贯通几百年世界史,大气磅礴,鞭辟入里。 ◆ 从亚里士多德、格劳秀斯、孟德斯鸠、霍布斯、洛克、康德、施特劳斯到施米特,从神话、历史到现实,是诗、是历史还是政治哲学,处处有灵光
  • 政體與身體:蘇維埃的革命與身體 1928-1937

    作者:黃金麟

    本書以身體做為線索來討論革命的歷史,不但會牽涉到歷史的「應然」與「實然」辯稱,也會將討論的焦點從舊有的政權更迭與階級鬥爭,轉移到人的處境與身體的遭遇。這個焦點的轉移不會改寫一場革命的全部歷史,卻能讓我們以新的,更貼近「人」的角度來觀看歷史的發展,體認客觀現實如何限制或激發人的欲想與抗拒,使歷史產生預期與未預期的結果。立基於這個認識,本書將以身體做為向度來考察中國的蘇維埃革命,同時以蘇維埃革命來審視身體的發展。選擇蘇維埃革命做為討論中國身體的窗口,作者要顯示的不只是身體的實然發展,還有身體受到的應然要求與矛盾對待。這個以善意為出發,以人的解放為目的的革命,將證示善意與恣意是如何處在一線之隔。毛澤東的名言,「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那樣溫良恭儉讓」,是研究中國革命的人不能忘記的說法。但在承認革命是一個暴力的過程時,我們更在乎的是,它對芸芸眾生的政治領導和身體干預究竟對革命產生甚麼內在消磨?這種領導和干預如何型塑我們知道的蘇維埃政權與蘇維埃革命?這本書將在發生學的條件上,給予蘇維埃政體和身體一個特定描寫。
  • 东晋门阀政治

    作者:田余庆

  • 共產黨. 地方菁英. 農民

    作者:陈耀煌

    论文摘要:本文試圖以鄂豫皖蘇區的例子來說明,共產黨最初必須藉由與地方菁英的合作來深入地方與動員農民,當地方菁英後來成為了共產黨建立群眾政權的阻礙時,張國燾藉由肅反解決了那些桀驁不馴、尾大不掉的地方菁英。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共產黨自此之後能夠建立一個真正的群眾政權,由於大多數的群眾對於共產黨仍是缺乏認識與信仰,因此,共產黨依舊必須透過地方菁英來控制群眾與掠奪地方資源。只不過,與前一階段的地方菁英不同,這一批由張國燾所培育的新的地方菁英(有的仍是由舊的地方菁英轉化而來,有的則是自下層群眾提拔上來),較前一階段的地方菁英更為馴服。這就說明了,事實上,共產黨政權與國民黨政權最大的不同,並不在於前者是群眾政權,而後者不是;相反的,兩者其實都必須藉由地方菁英來進行統治,只不過,共產黨比國民黨更懂得如何去控制地方菁英罷了!整個說來,這是一個從合作到控制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