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许纪霖

  • 脉动中国

    作者:许纪霖

    为什么现代化发展了,传统反而复兴了?

    认识传统,认识你自己,本书《脉动中国》所展示的,是一张整体性的中国文化认知地图。

    从纵向的时间脉络来说,讲的是中国文化的过去、现代和将来。从当下的问题意识反思中国文化的过去,从文化的传统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

    从横向的空间结构来说,提供了一个打通千年历史、站在高处俯瞰中国文化的系统性框架,揭秘中国人的道德心灵秩序和社会政治秩序。

    在这一张中国文化认知地图上,全书依次有所谓“天龙八部”——甲部(核心结构“儒家”)、乙部(互补结构“儒、道、法、墨”)、丙部(信仰结构“儒、道、佛三教”)、丁部(政治结构“周秦之变与宋元之变”)、戊部(社会结构“江湖”等)、己部(总体结构“共同体”等),前有导论部(“留在我们血脉里的传统”),蕞后是结论部(“中国文化的未来在哪里”)。

    五千年的中国,处于同一条文化的生命线上,把握了这个民族的深层结构,也认识了你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 公共性与公民观

    作者:许纪霖主编

    本书以“公共性与公民观”为主题,收入中国两岸三地的学者以及国外学者的论文(译文)共14篇。这些文章从思想史与政治哲学的路径来探讨“公共”与公民的观念,在整体上构成了比较的视野——既是古今之比较,又是中西之比较,为我们提供了有关现代性政治之关键问题的丰富论述。可以从三个部分来概观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果说对中西思想史上公民观念的疏理呈现出一种复杂多样的图景,那么当代“标准版本”(以个人权利为核心)的自由主义公民观在意识形态中的支配性地位就不应该是自明的,而是值得批判反思的。实际上,西方政治哲学在自由主义传统的内部与外部,都发展出了超越传统自由主义对公民与公民政治的理解。 目录 编者:本辑导读 Part 1 中外思想史上的公共与公民观念/The Concept of“Public”and Citizenship in History of Thought 陈弱水:中国历史上“公”的观念及其现代变形 黄克武:从追求正道到认同国族——明末至清末中国公私观念的重整 蔡英文:公民身份的多重性——政治观念史的阐述 萧高彦:施米特与阿伦特公民观念的比较研究 Part 2公民与国家:超越自由主义的视野/Citizen and State:Beyond Liberal ism 昆廷·斯金纳:国家与公民自由 菲利普·佩迪特:城市的自由:一种共和主义的理想 !哈格·帕塔潘:朋友与公民:转变中的现代共同体基础 刘训练:当代共和主义的复兴 周保松:道德平等、分配正义与差异原则 Part 3 公民政治的实践维度/The Practice of Citizen PoIitics 钱永祥:民粹政治、选举政治与公民政治 张福建:参与和公民精神的养成 陈淳文:公民、消费者、国家与市场 徐责:从三种公民观看两种全球化:自由市场时代的公民政治 江宜桦:公民理念与公民的教育
  • 共和、社群与公民

    作者:许纪霖

    《共和社群与公民》汇集了来自英美学者的五篇论文译作与七篇中国学者的论文。12篇文章以“共和主义的政治观念”,“政治社群与公民社会”以及“多元社会中的公民理论”为子题编辑为三个部分。译作中有三篇分别出自当代最重要的共和主义理论家Pocock,Skinner和Pettit,对共和主义思想传统中一些重要的政治观念作出了深入的阐释,同时着重清理了在理解自由与公民问题中与自由主义所形成的分歧。而译自Young的文章,英文版最初发表于1989年,被认为是“差异政治”理论的经典之作。另一篇Kymlicka与Norman合写的述评文章,对当代西方有关公民理论问题的争论作出了全面的综述评论。这五篇译文都是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的重要文献,特别有助我们理解不同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及其在当代政治问题上的基本主张。四位台湾者萧高彦、江宜桦、蔡英文和林火旺对西方政治理论有长期深入的研究,他们的论文分别探讨了共和主义思想与现代政治的关系,以及在政治社群问题上各种不同的观点与论述。三位大陆学者许记霖、强世功和应奇的文章在援用西方理论资源的同时,都以明确的本土问题意识介入了当下公共理论问题的讨论。本专专辑收入的这12篇文章只是在特定的理论方向与问题领域中与自由主义作出批判性的对话,这种对话与批判只是局部性的,而并非全面,也远未终结。
  • 智者的尊严

    作者:许纪霖

  • 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

    作者:许纪霖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整整一个世纪之中,在一片风雨飘摇的内忧外患之中,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礼崩乐坏的大乱世里,中国的知识分子被抛到社会上,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人社会”。他们试图以自己的知识权力和舆论影响力重建社会重心。这个“知识人社会”是自由的,也是独立的,但其根基是不牢固的。它一方面失去了与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与政治的制度性关联也是脆弱的。更重要的,无论是学院,还是媒体,都缺乏体制性的保障。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仅在身份上依然是自由浮动的游士,在心态上更是没有安顿下来,总是要依附在某个阶级、党派或社会政治力量身上。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是一个奇迹,是一座建立在沙滩上的象牙之塔,当战争、内乱和革命纷至沓来时,终究倒了。曾经辉煌过,却没有熬过乱世。
  • 多维视野中的个人、国家与天下认同

    作者:许纪霖,刘擎 主编

    面对价值失范和群体崩解,中国人陷入认同的迷茫:我们是谁?归属感何在?天下、国家或个人,何处是我们认同的心灵家园? 本书汇集了若干学术论文,依主题而分主要集中于三点:一是关于“自由主义的文明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自由主义与现代社会各相关问题或元素的关系问题;二是“多维视野中的个人、国家与天下认同”研讨,汇集讨论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认同变化问题;三是译介了西方思想界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当代学者伯恩斯坦的几篇讨论民主政治话题的文章,从中可以了解几位在西方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的重要思想观点和形成。本书所呈现的各种研究,都有着非常鲜明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怀,或以史为鉴,或以外谏中,有较深刻的学术价值。
  • 现代性的多元反思

    作者:许纪霖 主编

    《现代性的多元反思》从多元角度讨论现代纷争中的自由思想,并着重讨论了史华慈、韦伯和本雅明等人的思想对于理解现代世界及其与自由的关系意义,全书分为“主题笔谈:自由主义的自我反思”、“西学前沿:现代纷争中的自由思想”、“西方思想研究:韦伯与实证主义问题”、“文化研究:本雅明与他的世界”四个专题,世界各地学者张灏、李欧梵、江宜桦、钱永祥、许纪霖、刘擎、王利以及彼得·考德威尔、小林康夫、理查德·希伯斯等都发表了重头文章。
  • 世俗时代与超越精神

    作者:许纪霖主编

    世俗化是现代性转折的重要维度,也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世俗时代的特征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消失”,超越精神的衰落已经成为世俗时代的主流趋势。 但是,对世俗化趋势的忧虑、质疑与反思在现代文明上从未停止过,也成为中国思想学术界近年来关注的一个焦点:世俗化兴起的思想渊源是什么?世俗生活如何在历史转型中获得了其正当性?失却超越关怀的人类生活是否可能或可欲?超越精神对于政治共同体的意义为何?中国的世俗生活与超越精神的特殊性何在?如何在现代性条件下重建公共的超越精神?这些问题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同时,对于我们身处的时代也具有重要的公共性。 本辑多位学者就“世俗时代与超越精神”,在思想史、政治哲学、社会理论以及文化研究等不同的学科领域(或跨学科的领域)中对此展开讨论。
  • 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下卷)

    作者:许纪霖

    本书为编选本思想史论著作,系统地汇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20世纪中国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 全书分上、下两卷,分四辑,收录了23篇论文,第一辑为五四专辑,从经济伦理、自由与保守、启蒙与救亡、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等多个角度解析了五四这个复杂而矛盾的大时代,探讨了20世纪中国社会思想变化的根本原因;第二、三两辑重点讨论了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风起云涌的各种观念与论战;第四辑则梳理了五四以来激荡中国的各种思潮。 全书各论立论严谨,有冲击力,对于清理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尤可资借鉴。
  • 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作者:许纪霖

    本书为《大时代中的知识人》的增订本,内容上增加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除了补入作者近年来新撰写的人物个案研究(如李慎之、王元化)之外,主要增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宏观图景”系列,并将全书分为五编,外加一个介绍作者关于知识分子研究的附录,《在刺猬与狐狸之间:我的知识分子研究之路》。这样,既保持了知识分子心态史研究的风格,又提供了更广阔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宏观视野,树木之外,又见森林。
  • 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

    作者:许纪霖 编

    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是这些年知识界讨论的热点。许纪霖教授说,在学院化时代之前,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本来不言而喻,然而,当学院体制将所有知识精英一网打尽之后,这便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本书是“知识分子论丛”第一辑,收入陈来、许纪霖、陆建德、冯克利等学者去年在华东师大举办的“公共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国际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
  • 回归公共空间

    作者:许纪霖

    本书是作者在学院研究之余,介入日常生活、思考当下世界所形成的思想产品。涉及当代思想(新启蒙问题)观察、大学体制改革反思、对“九一一”、“非典”等国内国际重大突发事件的深层透视,以及对日常文化生活的批判性分析。作者学术功底深厚,历史与现实资料占有丰富,笔触冷静、沉淀,这一切都使得本书在中国当代学人的学术札记中独树一帜。
  • 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卷)

    作者:许纪霖

    本书为编选本思想史论著作,系统地汇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20世纪中国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
      全书分上、下两卷,分四辑,收录了23篇论文,第一辑为五四专辑,从经济伦理、自由与保守、启蒙与救亡、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等多个角度解析了五四这个复杂而矛盾的大时代,探讨了20世纪中国社会思想变化的根本原因;第二、三两辑重点讨论了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风起云涌的各种观念与论战;第四辑则梳理了五四以来激荡中国的各种思潮。
      全书各论立论严谨,有冲击力,对于清理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尤可资借鉴。
  • 启蒙的自我瓦解

    作者:许纪霖,罗岗

    1990年代的中国思想文化界,是一个重新分化的年代,80年代所形成的启蒙阵营到了90年代,围绕着中国现代性的重大核心问题,其内部发生了一系列论战,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断层和价值取向。本书通过对90年代重大论争的系统研究,褐示了当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内在复杂性。
  • 中国现代化史

    作者:许纪霖

    就中国而言,现代化的变迁并非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的认同过程,亦非面临外侮时的“冲击一反应”过程;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的延续。 自1800年起的一个半世纪里,在严酷的运作背景之下,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酝酿、肇始与起步,既有后发展国家普遍遭遇的困境、也存在着中国文明独特的沉重遗产。 当历史的时钟被拨到1949年,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自1800年以降的那段历史的影响却久久不会消散:1949年以后的所有历史都可以在这渐渐远逝的一个半世纪中找到最初的基因和起点。 《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自1995年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十来个春秋。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学术解收的力量,曾经风靡于中国学术界。本书即是在那一特定时期,一群知识分子依据现代化理论进行探索的结果。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从现代化变迁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它以现代化为指向与核心,从政冶、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学术、军事、习俗诸方面重新观察并叙述了1800年至1949年的这段历史,全方位地描述了中国社会这一时期的宏观全景和内在脉络。本书以其视野开阔,结构新颖,立论鲜明,材料扎实,文风从容的特点在专业工作者和非专业读者中获得好评。 历史翻过了20世纪,进入了新的一页。本书作为具有探索性质的通论性著作;在学术转型的年代得到了史学界和知识界同仁的肯定,同时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必不可少的一本著作。本书2006年的再版,既是对于过去研究的回顾,更是对于未来探索的推动。
  •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

    作者:许纪霖(等)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主要研究了1895-1949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人际交往,私人脉络,团体组织以及与城市公共媒体的关系,是一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生活史。
  • 启蒙如何起死回生

    作者:许纪霖

    在近代中国艰难而激荡的历史进程中,传统士大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经历了怎样的探索,又该如何面对“边缘化”的尴尬与痛苦? 近代历史上汹涌而来的西方思潮,无论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何以在中国成为空谷足音,它们又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怎样的回响? 当我们深陷世俗化的多元价值中,面对不可阻挡的物欲浪潮,该如何在这个世俗世界中维持精神世界的宁静与秩序?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从事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的成果,从四个方向思考“启蒙”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困境:一是回顾现代知识分子与“公共空间”在中国的成长历程;二是探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那些面临泯灭不彰之危险、但却值得珍视的思想传统;三是借鉴罗尔斯等人的理论,解读世俗世界中的正当与善;四是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反思过去一个世纪中“启蒙”所走过的历史进程。
  • 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

    作者:许纪霖

    《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从思想史的视角梳理了包括后现代思潮、国家主义思潮、新左翼思潮、虚无主义思潮、反西方主义思潮等各种思潮,并对其源流、影响做了考辨,进而深刻指出:当今的中国只有继续沿着启蒙的路径,融入人类主流文明,才能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 中国现代化史

    作者:许纪霖,陈达凯

    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1800-1949) 总 论/许纪霖 陈达凯 中国现代化的启动类型与反应性质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主题与运作背景 政治变迁中权力聚散的历史循环 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 社会分层与现代化动力群体 文化危机与思想冲突 第一章 巨变前的社会经济景观/何清涟 前现代化的经济结构 工商业的发展和市场渗透 人口压力下社会经济的病变 中国与世界的贸易 第二章 新思潮的萌动/李长莉 传统文化观念与明清士风 “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与西学东渐 洋务思潮与“尚富强”的新价值观念 “中体西用”思想模式中价值观念的对峙 第三章 危机中的政治嬗变/朱庆葆 传统的政治文化与政治秩序 西方冲击下政治传统的裂变 王权危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 王权危机之二:地方势力的增长 第四章 中国工业化的发轫/吴柏均 外资近代化企业的建立 工业化中的公营企业与政府作用 私营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二元的工业发展道路 第五章 士大夫的流产变革/杨念群 政治嬗变的前提 维新群体之三大政治变革模式及其后果 戊戌变革的社会氛围 维新运动的回响:中国近代变革的双重取向 第六章 社会经济结构的二元化/何清涟 新型社会集团的出现 通商口岸:中国的现代化中心 《马关条约》后的全方位开放 二元经济格局的形成 第七章 世纪转折点上的文化思潮/陈少明 旧传统与新思潮 古经新释:民族危机中的使命感 佛法人世及其结果 山呼海啸,西潮东卷 第八章清末新政:从传统向近代的过渡/陈达凯 教育改革:从废科举到兴新学 新式军队的形成 预备立宪运动的进程 走向近代法制的开端 第九章 “新政”的替代物——革命/李秀领 晚清革命的中坚与社会基础 士绅阶层的政治疏离 地方势力的坐大与中央财政危机 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 第十章 从民主政治到权威政治/孙立平 清王朝的灭亡与政治社会的解体 南京临时政府的民主政治设计 袁世凯:从总统到皇帝 第十一章 文化变迁与价值重建运动/毛丹 民初社会的价值紧张 以《新青年》为核心的启蒙思想家 打倒“孔家店”与“文学革命” 从人性批判到社会改造 第十二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杜恂诚 军阀政府对经济的失控 产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经济环境和企业家的进取精神 资产阶级团体及其政治影响的加强 第十三章 “五四”后的社会文化思潮/高力克 社会改造思潮的勃兴 “问题”与“主义”之争 文化保守主义的崛起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第十四章 军绅政权和国民革命/王跃 权力危机中的军绅政权 “法统”之争背后的权威真空 五卅运动:广泛的社会动员 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革命 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高 华 “以党治国”的党治国家模式 国民党政权面临的三重挑战 脆弱的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 行政机构的建立与社会控制的强化 专家参政:政治参与的有限度开放 发展国家资本和开发国防工业 银行改组和金融资本的国家化 币制改革带来的经济繁荣 第十七章现代化变迁中的土地改革/张益民 国民政府对农村渗透的失败 国民党的土改与顿挫 中国共产党的农民革命 改造乡村道路的多元探索 第十八章主体文化与文化主体的颠覆 国民党的党治文化运动 中国共产党主体文化变革的奠基性努力 自由知识分子的文化努力 第十九章 国民政府的战时集权/陈廷湘 战时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强化 政治过程制度化的努力 权力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无序化 集权面临的挑战 第二十章 战时统制经济/刘方健 战时经济下的资源分配与商品输入 统制经济对民间工业的影响 国家资本的畸形发展与结构性腐败中的官僚资本 从通货膨胀到财政总危机 第二十一章 文化的价值重建与政治抉择/高瑞泉 终极关怀的玄学重建 自由主义的理念 权威主义的恶性变形 新民主主义文化及其胜利 第二十二章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衰败/许纪霖 战后重建政治共同体的失败尝试 昙花一现的战后自由主义运动 国民党组织的自我解体 后记 2006年版鸣谢
  • 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

    作者:许纪霖,宋宏 编

    《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为编选本思想史论著作,系统地汇集了国内思想史学界关于20世纪中国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书中论文均出自国内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和学者。该书分四辑,第一辑为五四专辑,从经济伦理、自由与保守等多个角度解析力五四这个复杂而矛盾的大时代,探讨了20世纪中国社会思想变化的根本原因。第二、三辑重点讨论了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风起云涌的各种观念与论战,第四辑梳理了五四以来激荡中国的各种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