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摇滚

  • 灿烂涅磐

    作者:郝舫

    柯特·科本美国摇滚乐队nirvana的主唱和吉他手。1967年1月14日生于美国华盛顿洲的边缘小城阿伯丁。1994年4 月8日尸体发现于西雅图,法医验为了3日前自杀。 “不要离开,我已经发现了涅槃。”柯特·科本曾这样说过。枪口抬起来,柯特死了。长夜漫漫没有人真正为他欢呼过。他在孤独中伫立,灵魂在呐喊中升华。他的呐喊是何等的撕心裂肺,柯特,他有永不妥协的傲骨。在这个世界上,当反叛只剩下苟延残喘,柯特勇敢地站出来。他孤注一掷,注定的是失败,放下吉他,在音乐中忘却的痛苦又扑面而来。毒瘾带来的变本加厉的病痛终日纠缠不息。最终,他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对音乐的激情。
  • 活埋蓝调里

    作者:(美)麦拉•弗莱曼(Myra Fried

    本书是美国1960年代摇滚女王珍妮丝•乔普林的传记。 从德州小镇亚瑟港到旧金山的海特—艾什伯利,从温馨的小咖啡馆到热力十足的演唱会,从熠熠星光的环球巨星到陨落好莱坞旅馆的悲惨结局……这是一个才华洋溢,却又深受其才华之苦的不朽女星,如何以她的生命拥抱摇滚乐,试图从所处年代和公众形象中寻找自我的炽热故事。在作者流畅而简约的笔触下,我们看到珍妮丝是如何由丑小鸭蜕变为一个引领时代的女性、无法无天的叛逆分子、蔑视传统的异议者和一个不折不扣的歌唱者;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她已成为战胜逆境的胜利的象征。 这本受到高度期待、瞩目与喝彩的经典传记,是其好友麦拉•弗莱曼(Mara Friedman)用充满情感、却又不失观察与理智批判的笔触写就的。作者运用戏剧化的观察力,深入剖析才华洋溢的珍妮丝•乔普林(Janis Joplin),和那个塑造她成为摇滚女王、拥有显赫名声的混乱时代。作者从珍妮丝反叛性格的青少年时期谈起,深入剖析她的忧郁重重的内心挣扎,并翔实记述了她如烟火爆发、昙花一现般的演艺事业与殒落生命;掩卷之际,不难理解为何“看她的演唱会就像往脊椎里打进一剂春药”,即使没有听过珍妮丝• 乔普林的音乐,也可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仿佛用尽生命力量的歌唱与嘶吼。 本书除了让人得以一窥珍妮丝•卓普林的灼热心灵与那个激荡年代,更耐人玩味的,莫过于透过她一生事迹,一窥六○年代末期已成为极度成熟产业、且臻于巅峰的摇滚唱片界,其商业运作的模式与媒体连动,以及其中反映出的种种社会文化意义。 本书被誉为经典传记,在台湾翻译出版后很快登上畅销书排行榜。 本书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提名 曾获选《时代》杂志年度十大非小说类图书 “这是目前最好的摇滚书之一……《活埋蓝调里》无疑是部杰作,也是最能传神地忠实于珍妮丝真实面貌的作品——甚至,对于明星心态的研究,作者的成就实无人能及……我认为本书超越了诺曼•梅勒所写的过于形而上的《玛丽莲》。 ——《滚石》 “字里行间充满同情与智慧,有时穿插了最严厉的批评,《活埋蓝调里》是一本诚实描写偶像乔普林的书……也是最好的摇滚书。” ——《时代》 “文字精彩、壮观、直接冲击情绪……关于珍妮丝的事,本书几乎无一遗漏……见书如闻其人,更确切地说,仿佛耳边就听见她的笑声。” ——《纽约时报》
  • 谁愿永生

    作者:[英] 彼得•弗里斯通,[英] 大卫•埃

    本书是关于“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莫库里最私密、真实的一部传记,由他生命中最亲密的朋友、担任过他十二年私人助理的彼得•弗里斯通撰写,英文版原书副标题为“世界上最了解他的人写的私密回忆录”,它在西方被公认为是了解弗雷迪的最佳读本,一枚通往费雷迪•莫库里的最佳介质。 上天赋予弗雷迪的不仅仅是高亢璀璨的华丽音色、横跨四个八度的宽广音域,会让许多人感到惊讶的是,“皇后”乐队的经典歌曲中竟然有一大部分是由弗雷迪包办了词曲创作!这其中就包括《波西米亚狂想曲》、《我们是冠军》、《杀手皇后》、《找个人来爱》、《那疯狂的小东西就是爱》等。除了惊人的音乐天赋和创作能力,作为摇滚乐史上第一位死于艾滋病的摇滚明星,弗雷迪的性取向、放纵不羁、低调神秘和英年早逝也为他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当人们通过欣赏“皇后”乐队的演唱会视频,看到他那已然脸谱化的八字须和黑色短发,听到他那自由奔放的演唱,感受到他那驾驭数十万人的气场,自然会禁不住去想,这个舞台上激情四溢的“皇后”,人前光芒万丈的“神”,日常生活中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摇滚人物传记。一来它的作者彼得•弗朗斯通并非传记作家或乐评家,而是弗雷迪生前的私人助理,一个对其饱含深情的密友,一个“愿意为他做任何事”的男人。自1979年开始为弗雷迪工作时起,彼得和他在长达十二年的时间里居住生活在一起、形影不离,为其打理一切所需,直至他最后入土为安方才离去;二来它并非遵循一般摇滚传记从出生到死亡大事记,辅以过分煽情描述的传统套路写出。关于撰写这本书的初衷之一,彼得坦陈是肩负了“辟谣”的使命,他觉得自己有责任用最平实的语言,把一个真真切切的弗雷迪展现在人们面前。他在书中写道:“我不想做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学究姿态。在我看来,要想还世人一个真实的弗雷迪,最好的办法就是如实记下他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说,它是一本写满回忆的私人日记本,一本十二年里的私密故事汇,而这些点点滴滴聚集在一起,则为我们描摹出费雷迪的真实轮廓。 当然,彼得也在书中为我们描述了弗雷迪广为人知的“神”的一面,与此同时,他力图褪下弗雷迪“神”的光环,还原弗雷迪不为人知的“人”的一面。 我们在阅读彼得有些干涩却至真至情的文字时,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那些点点滴滴看似琐碎细微,却是浸透了情感的润泽。如果读者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会发现它带给你的震撼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 在彼得眼中,“弗雷迪是这个世界上个性最复杂的人物之一”,弗雷迪的个性到底有多复杂,弗雷迪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彼得通过拼接起记忆中琐碎细腻的细节片段给出了答案——我们不得不佩服彼得•弗里斯通的记忆力,经年之后,他仍然清清楚楚地记得关于弗雷迪的一切。曾经那些尽在彼得眼中的细节,诸如弗雷迪的衣食住行,舞台上及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他的每一次猎艳,每一次际遇,每一幕难忘的场景,每一个情人和性伙伴,每一个朋友,每一只猫,每一个家,拥有的每一样艺术品,去过的每一家餐厅和同性恋酒吧……从他的笔端缓缓地流出。他用笔尖述说着记忆,仿佛弗雷迪从抽象的符号中复活,穿过遥远的时空来到我们身边。通过这些彼得娓娓道来的细节,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弗雷迪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得以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个性,他的音乐,他的为人,他的观念,他的嗜好,他的习惯……我们才得以“认识”一个有血有肉、与常人有别但又能为你我所理解的弗雷迪。
  • 关于一个孩子

    作者:麦克尔•阿泽拉德(Michael Aze

    本书是一本关于美国涅槃乐队及其主唱手科特•柯本的极有价值的传记。该书分为16章,事无巨细地描述了乐队的上升期和早年的声望,也不像1994年后出版的书籍那样千篇一律地用英雄崇拜和悲剧上演的论调来叙述该乐队。在“涅槃”短暂的音乐生涯中,27岁柯本的死是挥之不去的事实,这也导致其后的书籍似乎永无可能完全走出这个阴影。因此,本书活泼有趣、栩栩如生的叙述方式显得尤为珍贵。本书有其时间烙印,即按照它初版时的光景前瞻性地预言了“涅槃”三人组合将凭其开拓精神而前程远大。读者若想仔细了解美国Grunge音乐时期最好的乐队,此书是绝佳选择。
  • 满是镜子的房间

    作者:查尔斯•R. 克罗斯(Charles R

    提起吉米•亨德里克斯,人们心目中往往会浮现起一个超乎现实的形象——一个注定成为巨星的人,他点火焚烧吉他,也燃烧着无数歌迷的心。然而在这本书中,畅销书作家和音乐记者查尔斯•R•克洛斯深入地为这位音乐天才描绘了一幅极具说服力的画像。他从无数夸张描写、私人信件,乃至亲自进行的300多次采访之中提取材料,完成了这本《满是镜子的房间》,向人们揭示了这个摇滚史上最为长盛不衰的神话与谜团——吉米•亨德里克斯是如何在短短27年的生命里白手起家,用吉他令整个世界为之疯狂,之后又漫不经心地一手毁掉了自己燃烧的才华与生命。 “本书披露了许多从未披露过的细节,比如吉米是怎样逃避兵役;对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等盛事做了精彩的描绘;而且……还讲了很多他那些情人们的八卦!” ——Nylon “一本真正的摇滚专辑,从各种谣言与谎言中悉心筛选出事实。” ——《基督科学导报》 “一副精彩的画像,栩栩如生地描绘出吉米的青年时代、他那激动人心的成名经历与传奇的最终宿命,感人至深,难以超越。” ——《洛杉矶时报》书评 “克洛斯的辛勤工作贯穿于每个章节,本书堪称一副精彩的画像。” ——《娱乐周刊》 “本书不像一本传记,倒像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像。克洛斯讲了一个精彩之极的故事,既有趣又充满辛酸,时而充满刺激,时而发人深省。” ——《西雅图邮报》 “克洛斯先生这本细节丰富而又引人入胜的书把关于亨德里克斯的记忆再度带回人们心中。” —— Janet Maslin,《纽约时报》
  • 我是你的男人

    作者:西尔维·西蒙斯

    莱昂纳德·科恩是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我是你的男人:莱昂纳德·科恩传记》是他最权威的传记,由浦睿文化出品。 大半生的辛苦奔忙,创作时的苦思冥想,嗑药后的飘飘欲仙和坠入深渊时的痛苦挣扎,以及所有那些让他心花怒放,让他大动肝火,让他坠入爱河,让他拂袖而走,却从未真正离他而去的女 人,一起成就了今天的他。如今,年届八旬的他,依然庄严优雅,依然锋利如刃,依然就在这儿。这位集作家、画家、诗人、歌手、僧人、情圣、瘾君子于一身的犹太老男人,依然夜复一夜地,像个小男孩般一路小跑地蹦上舞台,依然会双膝跪地,将自己和自己的歌深情呈现于世人面前。他的嗓音听起来更柔和也更粗粝,甚至有一点点撕裂,这不是问题,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我就在这儿,我是你的男人。” 著名音乐记者、乐评人西尔维·西蒙斯历经四年努力,通过查阅浩如烟海的史料与文献,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她对一百多位与科恩亲近或是有过交集的人进行了专访。他们中有他的家人、朋友、老师、拉比、一起修行的僧侣以及音乐伙伴——这些拨冗接受西蒙斯专访的音乐人中充斥着巨星级的人物,包括朱迪·科林斯、卢·里德、大卫·克罗斯比、伊基·波普、杰克逊·布朗、克里斯·克里斯托弗、尼克·凯夫、小精灵乐队的布莱克·弗朗西斯、莎朗·罗宾逊等。当然,这串长长的名单中还有他的情人兼缪斯们(丽贝卡·德·莫妮、玛丽安·伊伦、苏珊•埃尔罗德、安嘉妮等)。最重要的,还有科恩自己,他会在西蒙斯著的这本《我是你的男人:莱昂纳德·科恩传记》中时不时地亮相,就像坐在你面前那样侃侃而谈。
  • 灿烂涅槃

    作者:郝舫

    柯特·科本,一个来自穷街陋巷的邋遢大王,自小便蒙受敌意的眼光;一个精神上的朋克小子,从来只汲取叛逆的乳汁。他贯彻着加缪大叔的主张:人的根本面目之一,便是反抗。 柯特·科本从不自封英雄。他向来在内心的无助和道德的虚妄之间抑郁,他反感的并不是自孩提时代便只身承受的痛苦,他畏惧的是此一痛苦的毫无意义甚至毫无出路,一直到他找到吉他、找到音乐、找到摇滚。他从此跻身在命运与恶行、病痛与名利的夹缝之间,寻找那可以寻找的、挽救那可以挽救的、期盼那可以期盼的。 柯特·科本是另类英雄。在已经骄横凯旋的物质主义和消费文化面前,他举起了朋克摇滚的螳臂。他是溯流的漏船,他是带伤的逆子。他装着不知道,这已是一个用现金换算一切的世界,人们已经习惯乃至已无法想象还会有另一种生活和思想方式的存在。至少,我们的面目都已以谋生的媚笑出现,即使是曾经最为不羁的艺术家,也不再敢把挑战的手套扔到生计的严峻面孔面前。 在满目的唯唯诺诺之中,终于有像柯特·科本这样一种非主流和反主流的孤独的反抗之声响起,它映现出的是一个最痛苦之人的影像。他也背负内疚的隐疾,可他毕竟重现了从现代主义到朋克摇滚的颠覆性微笑和救赎性灵光。 世纪末音乐的黄昏,他依然在孤寂中伫立,头在散乱的金发中低垂。他拒绝了一本正经的命运的怜悯,拒绝了他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情人——朋克摇滚的垂青。他举目凝望,依然有海湾的斜阳晚照;他低头顾盼,竟然有幻梦般奇妙的快乐升腾。他紧握枪,如同紧握温暖而美丽的情人,他要游完他的溯流航程。枪口抬起了,枪机在静默中滑动,从最响亮的轰鸣中,飞出了那颗子弹;只有它自己知道,它是颗多么悲哀的子弹,因为它击毁的,是20世纪最后一场英雄梦。
  • 伤花怒放

    作者:郝舫

    这是一本并不晦涩的摇滚乐理论读物,它涉及到早期摇滚乐的社会文化意义,研究了一些至今没有得到深入探讨的问题,由于涉及音乐、社会、学术背景较深,所以妨碍了十年前那批读者的理解,但看来它正适合今天的读者。 本书的主题,正如它副标题所说,是摇滚乐的被缚与抗争,这是任何人理解摇滚乐都不可绕过去的主题,其中的悖论、矛盾、希望,以及论题展开的整个文化问题,都值得用十倍于此书的篇幅去论述。所以说,它应该被再版,在今天这个中国音乐界期待着资本主义全面胜利的关口引起更多思考。
  • 2条命

    作者:春树

    80后代表作家春树以《北京娃娃》一书成为叛逆、另类的代表,本书被作者称为写得最为辛苦认真的作品,总有一种总写不完的感觉,“我为曾经的我和现在让少年人的写作,为了被抛弃的孩子们……” 言主人公是两个女孩――遇断和好孩子楠楠,不同的矛盾的两个人分别代表着文学和音乐,整个故事像晦涩的电影,以细碎的枝节引导故事的走向,透露着作者和她同代人困惑绝望的生存情绪。
  • 阿飞姑娘的双重生活

    作者:吴虹飞

    本书主要讲述了阿飞姑娘的双重生活。本书分为阿飞前传1、阿飞前传2、阿飞正传:上班日记、附件四部分内容。详细章节为关于阿飞、幸福大街的惟一秘密、为什么要在冬天唱歌、村上、本命年和话多的女人、回忆个校园歌手、曾经我们这样学会爱情、成默、士兵卢伟、情书、麦丽素、恋爱絮语、敦煌、摇滚歌手的非摇滚生活、我的摇滚河山、艳情科学家——关于乐队、幸福大街歌词;我们即将忘却、谁是舌头、原欲与幻想、吉他手老耿、我所目睹的一次诗会、你的舌下有奶有蜜、马桶春日志、大众和个人的想像;阿飞正传:上班日记——那些花儿不在冬天开放;附件、和Subpop的访谈、我和阿飞的故事 歌者、蝴蝶和女人——如果可以阅读吴虹飞。
  • 晚安,北京

    作者:汪峰

    《晚安 北京》、《美丽世界的孤儿》、《飞得更高》、《怒放的生命》、《春天里》, 为所有的爱与死与罪与罚而祈祷,为每个人的青春、痛苦、孤独和梦想而歌唱 我想通过一个故事,写出整个九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我那个年龄的年轻人(包括我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如果说小说的主人公王凡身上有我自己的影子,那也主要是心理基础和对社会的看法方面的,他的性格、行为方式和经历并不是我的。小说里的戏剧冲突最后所要表达的悲剧性实际上就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的结局。 ——汪峰 这本书以著名歌手汪峰的小说处女作《晚安北京》为主体。小说以北京青年王凡一天的经历为主线,从侧面剖析了世纪之交年轻人的迷茫;写躁动而阴郁的青春,写一代人的绝望和坚持。 “我想通过一个故事,写出整个九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我那个年龄的年轻人(包括我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如果说 小说的主人公王凡身上有我自己的影子,那也主要是心理基础和对社会的看法方面的,他的性格、行为方式和经历并不是我的。小说里的戏剧冲突最后所要表达的悲剧性实际上就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的结局。” 本文还收录了其随笔“怒放笔记”,主要关于个人音乐创作、人生感悟等,透露了其丰富精彩的创作心路。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汪峰早期的部分歌词和未发表过的诗歌,共计30首左右。
  • 声音与愤怒

    作者:张铁志

    摇滚乐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叛逆的胎记,是青年亚文化的主要武器,从未放弃对保守的社会体制提出尖锐的质问。 60年代的民歌运动是摇滚乐与政治关系的原型;70年代的华丽摇滚、朋克摇滚将音乐、青年亚文化和社会颠覆性紧密联系在一起;80年代的“红楔”、“四海一家”等运动为音乐与政治的结合提供了各种可能的样板,90年代至今,面对全球化、环境污染、种族主义、霸权主义等更加复杂的社会议题,摇滚乐在丰富自身形态的同时,也呈现出越来越多样的反抗姿态。 约翰·列侬、鲍毂·迪伦、琼·贝兹、冲撞乐园、U2电台司令……当我们被这些伟大的摇滚乐手感染时,可曾留意到他们面对社会总总不公时的呐喊?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回顾了历史上摇滚乐与种种社会运动的关联,并在回顾中去提问、反省音乐介入政治的各类实践途径的可能性与局限。声音与愤怒,将唤起你青春的热血,并且让你重新认识摇滚乐。相信当你合上本书时,对于“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这个提问,心中已有了自己的答案。
  • 长发飞扬的日子

    作者:姜昕

    姜昕作品,不朽的爱,不灭的理想。最完美的怀旧纪念读物,写给不在身边的你们。高考后,解开马尾辫的那个下午,是青春的序曲。车站前,他左顾右盼的那个春天,是爱情的种子。舞台上,赶鸭子上架的那个深夜,是摇滚的点燃。…… 当所有青春 、曾深爱的人都不再存在时。我们不需要斗志昂扬地摆脱地心引力去证明自己。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记住和继续梦想。因为我们的记忆,梦想,永远是我们新鲜的幸福。
  • 时代的噪音

    作者:张铁志

    这本书的文字书写从二十世纪初到我们所处的二十一世纪,西方音乐人如何用音乐製造噪音,以反思时代、纪录歷史,或者追求改变社会。 这些音乐 人包括Pete Seeger, Woody Guthrie, Bob Dylan, John Lennon, The Clash, Bruce Springsteen, Patti Smith, Billy Bragg, U2。 除了深刻分析这些重要音乐人的创作理念,本书也试图刻划不同歷史阶段的社会反抗史: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与工运早期阶段、三四十年代的左翼运动、五零年代的麦卡锡主义,六零年代的反战运动、民权运动,七八零年代的经济转型和雷根的新自由主义,以及九零年代的全球化/反全球化、战爭与和平、发展与贫穷。所以这本书的读者不只是摇滚乐迷,而是一本反抗的文化史。 张铁志的《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影响了我们对摇滚与政治的认识,《时代的噪音》则以更诗意的文字与更深刻的分析,深化我们对摇滚文化、抗议行动与歷史变迁之间关係的理解,而成为华语世界最重要的摇滚书之一。
  • 昨日书

    作者:马世芳

    他的广播被两岸乐迷珍藏,甚至出现“靴子腿”(bootleg)私卖光盘。 他的文字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涌动着时代的涛声。 他写音乐,让我们忍不住翻出那些老歌,一遍遍重听。 他写往事,让我们想起曾经沸腾亦或荒凉的青春,不能 自拔。 《昨日书》来自马世芳的内心深处,却写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个人记忆与社会交响 不要轻易打开这本书── 乐音响起,时光倒流 记忆将瞬时汹涌,世界还是世界,我们却不再是我们…… 四年前,詹宏志曾专文推荐马世芳第一本书《地下乡愁蓝调》,他说马世芳彷佛是一个老灵魂装错了青春的身体。他写音乐,会让你忍不住找出那些歌,一遍遍重听;他写往事,会带你幡然重返曾经沸热的年少青春。他的广播,两岸乐迷逐集录制珍藏,甚至盗版私卖;他的文字,总在我们记忆深处,涌动着时代的潮声。他为音乐找到深情的语言,没有马世芳,台湾的音乐语言将多么失色,多么失温。2010年,即将四十岁的马世芳献给等待已久的读者第二本书《昨日书》,这位台湾六年级跨音乐、广播、文字创作等文化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第二本散文辑中收录他从2002年以来的文字四十余篇,并配置三十余帧珍藏的流行音乐相关物件照,写音乐、写回忆、写个人生命与时代的交响。
  • 地下乡愁蓝调

    作者:马世芳

    这不仅仅是一本乐评集。 这是一本披着音乐外衣的青春事件簿,一部关于已逝年代的往事纪念册。 一九七一年,史上最伟大的摇滚乐团披头士已经解散;乐史"三J”——吉米·亨德里克斯、珍妮丝·乔普林、吉姆·莫里森都已不在人间;一九六〇年代“伍德斯托克国”那个充满鲜花和大麻味的嬉皮梦被滚石乐队的阿尔塔蒙特惨案彻底粉碎。 这时的马世芳,并不知道大洋彼岸的痛苦与迷茫。 一九八一年,胡德夫、杨祖珺已因“美丽岛事件”远离歌坛、各奔东西,“民歌运动”即将走到尽头;随着罗大佑、苏芮、李宗盛、张艾嘉等人的崭露头角,台湾乐坛的巅峰期已在不远处招手。 这时的马世芳,并不知道他家的客厅,正是这场变革的集会场所。 然而,整整“晚出生”一个世代的他,把本属于上一辈人的青春记忆,用一篇篇感同身受的文字记录了下来,转换成为或激动、或落寞、或感伤的种种情怀,如今的我们再随其追忆这些情怀,也许只是为了想要知道自己是从何处而来。 摇滚乐看似热闹,实则无处不浸透着寂寞,我们的青春,又何尝不是如此。
  • 像一块滚石

    作者:[美] 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手动打字机上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的不仅是作者发明创造和灵感进发的辉煌时刻,还有那些意气消沉的时刻,曾经想退却,不想努力乃至失败,但它们如何仍有可取之处。迪伦对此毫不讳言,没有人期待他会如此开诚布公。他袒露这些瞬间,正视它们,把握它们,然后超越它们。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像亨利·米勒最隐私的作品一样,这也是一部开创时代——书中所描述的时代——的作品,揭示人类精神的种种可能。它们并不都是轻而易举的可能。终究,它只是生命,从来没有像这样被书写过的生命。 20世纪最伟大的摇滚音乐家,美国文化的符号——鲍勃·迪伦,不仅称得上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摇滚音乐家,更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一位语言大师(他是惟一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音乐家)。这本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手动打字机上敲出来的回忆录,最终证明其作者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一位引人注目的文化观察家,和一位化装成荡秋千演员的诗人。这本书揭开了这位大众文化偶像的神秘面纱,展现一代才子尽情释放生命的风采。被评选为《纽约时报》等全球数十家著名媒体2003年年度最佳图书。
  • 列侬回忆

    作者:[美] 扬·温纳

    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艺人之一——约翰·列侬的“独立宣言”,1970年《滚石》RollingStone完整收录专访录,首度出版。该书堪称约翰·列侬与The Beatles及“旧时代”的决裂之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约翰·列侬,但只有这本书中的列侬如此愤怒、凶悍。他向一切他认为虚假的东西发起了猛攻。在这些进攻中,当然免不了抖搂些摇滚乐背后的秘闻。而真正要命和有趣的是,列侬把Beatles判定为艺术冒牌货——“我们无非是一个把事搞得很大很大的乐队……仅此而已”;“我的技术不怎么样”;“我弹得很烂”;“我也不喜欢多数Beatles的歌”;在英国各地巡演之前“我们的音乐就已经死了”;“我们杀死自己,换取后来的成功”;“Beatles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混蛋”:对由Beatles和摇滚乐带来的革命,他的结论是“梦已经做完了,一切都还是老样子,只不过如今我已经30岁,而一大堆人留了长头发,如此而己”……
  • 此地无人生还

    作者:[美] 杰里·霍普金斯,丹尼·萨格曼

    20世纪最酷的摇滚偶像,最非凡的天才,《暴风骑士》《等待太阳》《点燃我的火》等摇滚名曲令一代代青年迷醉,他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墓地的墓碑雕像,已成为流行文化的朝圣之所。他叫吉姆·莫里森,他的乐队名为“大门”,他死于27岁。《此地无人生还》这本书描述了这个生活在边缘与地狱的人的生涯。 书中介绍了吉姆·莫里森的生平,深入探索了这位传奇的艺术家对音乐与诗歌的求索:博览群书而动荡叛逆的青少年时期,组建“大门”乐队的传奇经历,《点亮我的火焰》和《结局》等名曲的创作,摇滚史上著名的纽罕文事件与迈阿密丑闻的来龙去脉,以及成名后的酗酒、沉湎与自毁,乃至逃往巴黎之后的神秘死亡。同时这本书也是对美国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充满热情与混乱的社会图景的生动展示。
  • 天堂十字路口

    作者:[英] 埃里克·克莱普顿

    从上帝到平民,克莱普顿走通了人生 左小祖咒/汪峰/黄贯中/陈绮贞/张晓舟/张铁志/马世芳 性情推荐 19次格莱美奖、3次入主摇滚名人堂、布鲁斯大师、史上最伟大的吉他手之一! 这么多光环的背后是一颗支离破碎的灵魂,作为私生子的克莱普顿幼年失怙、中年丧子,人生差点全毁于毒品和酒精。他是那个美好而疯狂年代的幸存者,用整个生命诠释了布鲁斯音乐痛苦、忧伤的精神内核,正如他在名作《泪洒天堂》中写出的苍凉:“如果我们在天堂见了面,你能否记起我的名字?” 马世芳:那些曾经轰动大半个世界的传奇场景后台,是自毁自溺而至成瘾,不断伤害与被伤害的一张残破的脸。然而,面对昔日种种荒唐与悲壮,那些纷至沓来的灾异与磨难,埃里克·克莱普顿皆能投以静定清澈的目光,淡然述说——他是那奇迹的生还者,也是曾经深深看进魔鬼眼睛的人。 黄贯中:克莱普顿有“慢手”之称,早在Yardbirds,Cream的年代已是很著名的吉他偶像,我喜欢他那以蓝调为根的曲风与他非常独特的Fender吉他Tone。他影响了很多有名的吉他手,像John Mayer等。克莱普顿在后期的作品更见历练、从容,看他的现场表现,是种享受。 一部辉煌的摇滚史诗。 ——《纽约邮报》 克莱普顿是诚实的……在这本书中,他甚至是冷酷而睿智的,还带着幸存者式的残酷幽默。 ——史蒂芬•金《纽约时代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