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史

  • 鲁迅·革命·历史

    作者:【日】丸山升

    本书收录了日本汉学界著名学者丸山升的16篇论文,围绕鲁迅与革命文学的关系,关注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论争和论战,呈现了现代中国史的若干侧面,并对日本的鲁迅研究及现代文学研究状况作了介绍。此书是左翼学者丸山升半个世纪的辛勤耕耘之作,体现了其坚持立场,迎接挑战的学术精神和深邃的学术思想,是日本中国学研究的一本经典著作。
  • 斐多

    作者:柏拉图

    这本并不厚重的小书,却有着很重的分量。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多》,描绘的是哲人苏格拉底就义的当日,与其门徒就正义和不朽的讨论,以及饮鸩至死的过程。苏格拉底本可以逃往其他城邦、或者保持缄默,但他不肯背叛他的信念,就义前从容不惧,他与他的门生侃侃而谈的情景,令人崇敬。在西方文化中,论影响的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可以与《斐多》相比。杨绛先生的译文,对照多种版本和注释,并一句句死盯着英译本,而力求通达流畅。她认为:“苏格拉底和朋友们的谈论,该是随常的谈话而不是哲学论文或哲学座谈会上的讲稿,所以我尽量避免哲学术语,努力把这篇盛称语言生动如戏剧的对话译成戏剧似的对话。”名作由名家翻译,所以,这本书的分量非同一般。
  • 智者纳坦(研究版)

    作者:[德]莱辛 等

    《智者纳坦(研究版)》内容简介:莱辛的《智者纳坦(研究版)》始自《十日谈》中“三个戒指”的故事,其中犹太人的形象一改过去的龌龊与卑鄙,成了令人尊敬的长者。剧中表达的超越民族偏见、倡导宗教宽容与人类和谐的思想更使这部戏剧成为反对宗教歧视与民族仇恨,宣扬信仰自由的一部欧洲思想启蒙运动时期的伟大著述。 作为“研究版”,《智者纳坦(研究版)》收录了几个世纪以来对《智者纳坦(研究版)》有代表性的诠释论文、德文版《莱辛全集》(十二卷)编写的文本说明、剧本正文注疏等内容。
  • 拯救与逍遥

    作者:刘小枫

    拯救与逍遥》系刘小枫的代表作,曾引起中国学界很大的震动。本书讨论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并以比较的方式展开讨论。比较的双方是东西方的文化形态,其实质在于承担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之际的不同的价值和道路。 本书的比较并非坊间流行的泛泛之论,言约指博,而文辞犀利,在特定方面充分反应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争论。作者以其激情洋溢但不乏客观的态度对东方文明中诸因素作了深入探讨,并对西方文化语境中的特出人物与思想进行了详尽分析,彰显既往文化比较之误区乃至荒谬,以突显在本书中,作者所涉猎的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承担之际可能的希望与真理之路。 本书开篇分析了价值现象学的精神冲突;绪论研究了诗人自杀的意义,以下五章系统诠释了中西方思想在社会价值、文化背景、文学意义及思想形式上的异同。全书结构清晰、理论深刻、观点新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文化背景、文学意义及思想形式上的异同。
  •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作者:胡颂平 编著

    胡颂平先生在随侍胡适之先生的岁月里,将先生晚年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了下来,除了编入《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的以外,都收入这本书里。 胡适之先生学识渊博、见闻广阔,他们谈话的内容,小到一个字的读音、一首诗词的字句,大到国际局势的演变、社会背景的探索,无所不包。或茶余饭后,娓娓道来,逸趣横生;或有感而发,意气飞扬,跃然纸上。不仅呈示了胡适之先生幽默风趣的谈吐、忧国忧民的情怀,更难能可贵地体现出他的日常生活状态、晚年的思想与智慧。无论对研究者或普通读者,本书都是重要的参考读物。 今天回想当年面对面的谈话,我个人常有如同“江海之浸,膏泽之润”的感受。但愿一班尊敬胡先生而不得及见的年轻朋友分享我的感受。 ——胡颂平 ********************* 在胡适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本书作者一直侍奉于左右,像学徒,秘书,助手,又是记录言行的史官。我们应该感谢胡颂平先生,给后人留下了这部堪与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相媲美的著作……喜欢近世典故的读者读起此书来会更津津有味。胡适一生交际广泛,老来对各种人物不免有所品评,尤其是私下言谈,更少顾忌,读来颇广见闻。 ——贺卫方 我向很多人推荐《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非常翔实,非常零碎,但是读过以后会觉得每天跟着胡适,他的片言只语会影响你。我偏爱鲁迅,这些年才开始走近胡适,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还会再读好几遍。 ——陈丹青 在最初的一年里,胡适并不知道胡颂平在记载自己的言行,有一天偶然得知后,胡适先是诧异,继而说:“你还是当作我不知道地记下去,不要给我看。将来我死了之后,你的记录是有用的。”正因为初衷便是默默如实记录,而胡适本人也未加润饰与干涉,从而得以让后来的众多读者通过胡颂平的记录,从胡适的生活细节中一窥他的真实一面。 ——刘炜茗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无疑为文化史、学术史提供了重要史料,或许正因为是“晚年”,而且又是“谈话录”,才别具价值。中国人向来认为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从心所欲不逾矩”,谈话不像口述那么正规,所以这种随意的方式处处将胡适的真性情“口述实录而立此存照”,一个真实的日常生活化的胡适就这样慢慢走近读者。 ——唐小兵
  • 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

    作者:刘宁

    汉语思想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经学传统中的注疏、经义、语录,子学传统中的论著体,文章学传统中的论、议等说理议论文体,都是重要的思想文体。这三大文体传统各有其形成渊源、形式特点,彼此交融互涉,共同建构了汉语思想的传统表达方式。 近代以来,汉语思想的表达传统,面对外来冲击,发生巨大转变,西学思想表达的论著体式,进入中国,并逐渐取得支配性的地位,严复、胡适、梁启超等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将详细分析这一过程,并指出,这并不是一个由论著体简单取代注疏体的过程,而是西学论著体式与汉语三大思想文体传统发生了复杂的冲突与交融。今日所谓“汉话胡说”之“胡说”的独特面貌,与这个交融的过程有密切的联系。 到20世纪以后,思想史上的“怎样说”日益受到关注,中国思想的内容与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之间同样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中国学界对汉语思想“怎样说”的问题,也有越来越多的关注。《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揭示汉语思想表达的文体传统,从文体的角度说明,在中国历史上,“汉说”究竟意味着怎样的一整套丰富的表达方式。显然,重新认识汉语思想表达形式的独特内涵,对于今天国人的“思”与“言”意义重大。
  •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作者:汪晖

    汪晖关于鲁迅以及辛亥革命研究的最新力作。作者通过对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细致分析,把阿Q的形象置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中来解读, 从崭新的视野回答了鲁迅《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由此对辛亥革命和现代启蒙进行思考。 《阿Q正传》是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鲁迅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另辟蹊径的解读,作者汪晖系统地回答了《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一、作品的叙述方式是否发生了断裂?二、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是国民性的代表,还是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三、阿Q真的会革命吗?作为国民性典型的阿Q与作为革命党的阿Q在人格上是一个还是两个? 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的重要问题:国民性是单面的,还是自我反身的?如何界定阿Q的阶级身份和社会类型?如何在“重复”中界定“革命”?在《阿Q正传》中,历史与本能、意识与潜意识、精神与身体是什么关系?如何解释鲁迅的“向下超越”,以及从这一角度对辛亥革命和启蒙的思考?
  • 回到正统

    作者:切斯特顿

    本书被公认为基督教的护教经典。作者综合了哲学与宗教信仰的观点,对当时社会盛行的一些信念提出异议,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思潮的的错谬,在当时的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作者通过思想的探索发现,使徒信经所表达的正统信仰才是好哲学,是真正能满足人生需要的真理。本书幽默的笔触不单使人感受到思考的力量,更让人感受到思考的愉悦。
  • 声之善恶

    作者:汪晖

    本讲稿系根据作者2007年7月中国文化论坛“首届文化素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上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 汪晖对鲁迅两个经典文本的再阅读和再阐释:《破恶声论》呈现了鲁迅早期思想中对现代性经典问题“什么是启蒙”的思考与回答;《呐喊自序》则蕴含了鲁迅弃医从文的秘密,揭示了他文学写作的根源和动力所在。 汪晖的读解深入浅出,不仅紧扣文本,而且将文本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从而带领读者逐渐抵达鲁迅思想的深处,并通过鲁迅理解所谓“革命”和“文学”对20世纪中国的意义。
  • 现代危机

    作者:[美]詹姆斯·麦克亚当斯 编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政治学评论》在主编、政治史学家沃特马·古里安(Waldemar Gurian)卓越的领导下,成为美国政治学和社会学理论最重要的刊物之一。本书收录了1939年到1962年之间,那一批杰出的,使这本刊物成为不朽的美国和欧洲移民知识分子的经典文章。对于当时的学术精英们来说,德国和俄国新型独裁政体的出现以及对其他政体的威胁更具有毁灭性,欧洲的战争要求人们重新审视那个时代的哲学前景与人性困境。他们的观点以及这本刊物本身所体现的“知识分子良心的模式”,在今天仍然有着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从雅克·马里坦和伊夫·西蒙,到汉娜·阿伦特和列奥·施特劳斯,这本杂志不断吸引最优秀的作者思考20世纪最深刻的政治学问题。本书涉及的主题从极权主义和虚无主义到教育的价值和个体的尊严。作者们的正直和智慧充分说明为什么这本杂志直到现在仍然是严肃的政治哲学研究者们关注的首要期刊。” ——Steven B. Smith,耶鲁大学政治科学Alfred Cowles讲座教授 人类存在的性质该如何理解? 我们对于自己的生命能够了解多少? 在一个遍布和我们一样的人类的世界里 我们应该怎样生活? ——詹姆斯·麦克亚当斯
  • Love and Friendship

    作者:Allan David Bloom

  • 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

    作者:张旭东

    本书通过对改革十年(主要是80年代)中"文化热"及代表性文学、电影等的批判性解读,试图在社会语境和形式符号的时空秩序里追溯"中国现代主义"的生成与流变,从思想文化角度对"新时期"进行了深刻的历史观照。作者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理论感觉基础上,将新时期的文学和电影包括放在"中国现代主义"的理论框架下进行讨论,述之以极具思辨性和穿透力的语言,提供了一种不同的阐释,对相关的研究不无启发意义。其中对于知识精英群体在文化思潮中的精神探索和实践应对的关注,使本书所讨论的80年代某种程度上具有了精神史的味道,这也是副题命意所在。
  • 全球化与文化政治

    作者:张旭东

    作者基于《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作为精神史的80年代》一书对"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所作的分析,在本书中讨论"90年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转向,主要关注思想文化领域迥然不同于80年代的表现和应对,包括以北京为中心的回旋曲折的思想论争、关于上海的文学想象和叙事,以及在真正的国际空间里表述民族情境和民族自我认同的艺术电影,理论化诠释与具体的文本解读相映生辉,呈现了一幅有关20世纪最末十年中国的独一无二而又细致入微的图景。
  • 歌剧与观念

    作者:保罗•罗宾逊

    美国史学家保罗•罗宾逊以研究19世纪和20世纪的思想史著称,本书是他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的扛鼎之作。 作者以启蒙运动之后的近现代思想史演进为线索,通过对当时欧洲思想艺术顶峰范式的歌剧《费加罗的婚姻》、《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特洛伊人》、《唐•卡洛》、《名歌手》、《玫瑰骑士》及《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两部声乐套曲的分析考察,深刻而独特地揭示了启蒙运动及反启蒙运动、浪漫主义、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现代政治哲学、唯美主义等思潮在歌剧艺术中的复杂体现。 这是西方第一部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歌剧的经典力作。
  • 在现实真实与价值真实之间

    作者:王健

    伟大的哲学家或思想家,是以他所思考问题的分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定位的。而这问题,必然具有历史之规律与超历史之意义的双重性;同时,又牵连着当下时代的困境与苦难,以及人类命运的希望与福祉。朱熹就是这样的圣人。本书以朱熹“问题”为主线,以朱熹既作为一个哲学家、又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视角立论,尝试另一种研究方式和路径,以期使儒家文化传统之菁华有效地走进当代社会。 本书是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书系之一,伟大的哲学家或思想家,是以他所思考问题的分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定位的。而这问题,必然具有历史之规律与超历史之意义的双重性;同时,又牵连着当下时代的困境与苦难,以及人类命运的希望与福祉。朱熹就是这样的圣人。本书以朱熹“问题”为主线,以朱熹既作为一个哲学家、又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视角立论,尝试另一种研究方式和路径,以期使儒家文化传统之菁华有效地走进当代社会。
  • 恶——或者自由的戏剧

    作者:[德] 吕迪格尔·萨弗朗斯基

    本书发凡起例,上下千年,援引了众多西方典籍和作品,从“恶”出发,对哲学的功用,艺术的定位,国家的职能,宗教的理由等人文科学的各个方面阐发了许多真知灼见,醒人耳目,促人深思。
  • 从革命到共和

    作者:陈建华

    本书收入近年来部分重要论文,冠名以“从革命到共和”,乃取自张灏先生“转型时代”的概念,即自清末到民国,知识群体互争雄长,推动思想潮流,建构公共空间,而报刊杂志等传媒则起了关键作用。本书以孙中山、梁启超为例,探讨晚清“革命”话语的理论与实践,而关于拿破仑一文说明其英雄传奇在中国的传播轨迹,到“新小说”中却被描画成“英雄末路”,意味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对于“革命”价值的接受出现某种转折。 本书主要论述民国时期的都市通俗文学、电影与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的关系,描绘文学与文化多元竞争的盛况。重点之一是针对现下学界的流行看法,强调“通俗”(即“鸳鸯蝴蝶派”)文学不仅在大众启蒙及打造时尚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也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切入都市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共和”宪政的自由与民主理念。
  • 载满鹅的火车

    作者:王怡

    《载满鹅的火车》与其说是电影评论集,不如说是电影随笔集。王怡通过叙说他看电影(主要是影碟)的观感,把他对世界以及世界中的中国的一些思索穿插其中。他究竟看过些什么电影是不重要的,即便他看的是另外一些电影,他也可能从中引发出类似的思想。
  • 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

    作者:马克•里拉

    当思想被激情左右,知识分子还可靠吗? 《读书》、《南方都市报》、《新民周刊》、《国际先驱导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纽约书评》推荐阅读。 知识分子一定是照亮公共空间的火焰吗?理想主义的人要失望了。以海德格尔、施米特、本雅明、福柯、德里达等人的生平行藏为据,马克•里拉揭示了这些思想家如何为激情或时代风潮所迷惑,这些智识丰赡、影响过人的知识分子也曾笔底战栗,或隐蔽、或公开地偏向、支持极权主义,对暴虐政治制造的人类苦难,或拒绝承认、或文过饰非,甚至视而不见。历史行而无远,本书恰似一记幽微的钟声,既敲响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也提示社会公众保持必要的警惕。
  •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作者:顾准

    吴敬琏、孙冶方、朱学勤、林贤治、柴静、易中天、任志强、周其仁等一致赞誉推荐 中国三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偶像 “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人” “从建国到十年动乱结束中国大陆唯一一个思想家” 王元化 作序 柴静 作跋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简体单行本首次推出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写于1973-1974年,是顾准与其弟陈敏之在通信中的学术讨论笔记。在那个充满禁锢的年代,作者始终进行着独立而深入的思考,在哲学、历史、经济、政治等广泛的领域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启迪良知的问题和观点,探讨了“娜拉出走以后怎样”(即革命胜利取得政权以后怎样)的问题。 革命的理想主义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一旦拉回到现实世界,问题就接踵而至了。唯一的可能是用审慎的态度,不带任何偏见的,重新审视和剖析历史经验,在此基础上寻找合乎历史逻辑的未来之路,从理想主义坚决地走向经验主义。 全书笔锋犀利,激荡人心,作者在“冷冰冰的解剖刀”后面,可以感到炙人的满腔热情,而这一切记录着他“一步一步从地狱中淌过来”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