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经学

  • 论语新注新译

    作者:杨逢彬

    本書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 運用現代語言學方法考釋先秦漢語疑難詞句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之階段性成果。 先秦古籍中 存在許多古今聚訟紛紜見仁見智 的疑難詞句,«論語»在這一點上尤其突出。 由 於該書自 古以來至高無上的地位, 宋代以來更居於«四書»之首,可謂注者蜂起,注本盈篋,僅程樹德«論語集釋» 所引書目 即達六百八十種。許多詞句,有著多種解讀, 仁智互見, 聚訟紛紜, 讀者病之。因此,寫作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對«論語»中古今見仁見智的疑難詞句作出 正確的解讀, 以期給廣大讀者提供一個在注釋方面較以往各注本更爲準確的譯注本。 如何能作出較爲正確的解讀? 君不見,各注家不都説自己注得最好麼? 爲解決這一困惑,我們採取也許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辦法, 即,用清代高郵王氏父子釋讀古書疑難詞句的方法( 大致相當於楊樹達先生之“ 審句例” 、王力先生所説要注重語言的社會性的方法) 來解決«論語»中的這類問題。
  • 解周官

    作者:郑绍昌,朱小平

    1951年春天,中国现代史上最富原创性的哲学家熊十力,就中国古代文化资源和民主政治之关联写下七万字长信《论六经》,呼吁“中国五千年文化,不可不自爱惜”,并认为“《周官》本为民主主义”。 本书的叙述便可追溯至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文。两位作者被此湮没的思想事件所震撼,试图接续熊十力先生之愿,重新解读、讨论《论六经》。他们甚至更进一步,除以中国数千年历史为背景,逐字逐句释读《周官》,详尽复原其本意外,更以今人之立场比较《周官》政治制度设计与西方政治哲学的异同。 本书对《周官》的释读,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早已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制度民主思想。虽然在其后的两千多年间,它遭到了摧残、扼杀和阉割、篡改、歪曲,但仍不绝如缕地被传承了下来。这一“接续”的努力,或可为现代中国的转型找寻到一份宝贵的本土资源。
  • 儀征劉申叔遺書

    作者:劉師培

  • 左传考校

    作者:王叔岷

    王叔岷先生,号慕庐,一九一四年生,四川简阳人。幼习诗书,及长,喜读庄子、史记、陶渊明集,兼 习古琴。一九三五年,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一九四九年后,出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一九六三 年后,先后任教于新加坡大学、台湾大学、马来西亚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等校。一九八四年,自中研 院史语所及台湾大学中文系退休,仍担任史语所兼任研究员及中国文哲所筹备处咨询委员。 王叔岷先生治学,由斠雠入义理,兼好词章,万精研先秦诸子,遍校先秦汉晋群籍,撰有专书近三十种,论文二百余篇,是海内外广受推崇的斠雠名家。限于各种条件,王叔岷先生的著作在大陆已难于觅得。为满足学术界研究之急需,承蒙王叔岷先生及其女公子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王国璎教授慨允,并得到中研院史语所、中国文哲所及华正书局、艺文印书馆、大安出版社、世界书局等机构的大力支持,将王叔岷先生此前出版的重要学术成果授权中华书局以著作集的形式,整体推出。在此,谨向王叔岷先生、王国璎教授及上述各机构,表示诚挚的谢意。
  • 儒学五论

    作者:蒙文通

    本书辟为两编,“本论”部分阐发儒家“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及墨学源流,脉络清晰,曲折有致,深切精纯;“广论”部分旁及周秦汉宋明诸代之商业、社会、经济,大开大阖,看似游离,实则大有深意,令人叹为观止!两编合璧,则为一精深宏美之作。 本书对儒学核心价值之体认与诠释,有别于现代中国哲学家熊十力、冯友兰纯粹思辨之路数,而重思想与制度、经学与历史之间的内在关联,这其实是接续中国思想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本身的脉络,而又能应对现代的问题,弥足珍贵。
  • 诗集传

    作者:(宋)朱熹,王华宝标点

    《诗集传》最初成书刊刻时为二十卷,末附《诗序辨说》,但《诗序辨说》不知何时被删骈,历代著录及今传宋刊本均未载。至清修《四库全书》,则只有八卷本,“盖坊刻所并”(《总目提要》),讹误改易之处很多,四库本作了一些校勘。《诗集传》二十卷本与八卷本是两种明显不同的版本系统。包丽虹通过对《诗集传》历代版本注音的比较研究,考察朱熹注音的原貌及其依据,认为在传世刻本中,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宋本二十卷的学术价值为最高,但其卷十二至卷十七缺损,应与北京图书馆旧藏宋刻明印本配合使用;《诗集传》八卷本的注音是经过历代篡改而致,非朱熹原注;二十卷本注音的主要依据为陆德明《经典辞文》和吴棫《毛诗补音》。
  • 十三经讲座

    作者:夏传才

    《十三经讲座》内容简介:“十三经”是影响古代中国最大的十三部儒家基本经典,是国人的传统读本。20世纪初几位国学大师有《群经概论》之类的著述,40年代蒋伯潜先生著《十三经概论》,后朱自清先生有《经典常谈》等介绍性的著作,但已不适合今天读者的阅读需要。 《十三经讲座》是夏传才先生的课堂讲录,全面吸纳众家之研究成果,综合评述十三部经典的来龙去脉、旨趣意涵,又不断吸收新资料,边讲边改,历经十七年成书,深受欢迎,将古奥艰深、卷帙浩繁的十三部经典讲解得清楚明白、意趣迭出,是了解“十三经”的基本入门书。
  • 国朝汉学师承记

    作者:[清]江藩著,钟哲整理

    《国朝汉学师承记(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国朝汉学师承记,共八卷,清江藩(西元一七六一~一八三一年)撰,为列传体之清代学术史,阐述清代汉学者家法之承受,经学之源流。始自阎若璩、胡渭,终于黄宗羲、顾炎武。计四十家、附传十六人,共辑五十六家汉学者之传记与学术思想。其首为阎若璩、胡渭、张尔岐、马骕等四家,卷八为黄宗羲、顾炎武等二家,以前者厚,后者薄。后人颇有非议之者。惟自此书之出,汉学门户,逐渐确立。现行本附录载有经师经义目录一卷、宋学渊源记二卷、附记一卷。经师经义目录,记易、诗、春秋、论语、尔雅、乐等之来历及注释书。宋学渊源记,区别北学与南学,自孙奇逢以下至邓元昌凡四十人。附记收沈国模以下共九人。阮元序云:江君所纂,汉学师承记八卷,嘉庆二十三年,居元广州节院时刻之,读此可知汉世儒林家法之承受,国朝学者经学之渊源,大义微言,不乖不绝。
  • 明版闽刻十三经注疏(全八册)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室 编

    《明版闽刻十三经注疏(套装全8册)》内容简介:我国的雕版印刷始于唐代,当时主要用于印刷佛经等宗教类作品。雕版印刷儒家经典,始于后唐长兴三年。据《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记载,博士儒徒奉敕将开成石经“句度钞写”刻梓,再交“各部随帙印板,广颁天下”。最初的经籍版本,经、注、疏各自单行,有所谓单经本、单注本、单疏本。其后,为省两读,有人将单注本的文字分别附于经文之后,从而出现了所谓的一经注本飞至南宋初,黄唐萃刻经、注、疏,而有两浙东路茶盐司本五经注疏,是为最早的注疏合刻本。南宋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所载建本附释音注疏本,世称“宋十行本”,此本较早实行经文注疏合刻,后世流传最广。
  • 尚书诠译

    作者:金兆梓

    该书虽名为“诠译”,但作者并未对全书文字进行诠释,而是摘取了其中不易理解、内容存在释读上的歧义、历来断句不尽合理等篇章进行诠释。该书在考订译注《尚书》的同时,也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这既助于我们理解这部艰涩难懂的“古书”,又有助于我们在追溯当时历史场景的过程中去把握《尚书》的内容。
  • 经解入门

    作者:江藩 编

    《经解入门》,旧题清代学者江藩所撰,是为初学者写的启蒙读物,以浅出方式全面介绍阅读国学经学书籍的基本常识和方法。全书52章,有如52条读书规章,是当今学子了解经学的很好入门。阮元尝为其作序,评价甚高。 此校注本乃以1977年台湾广文书局《国学珍籍汇编》本为底本,重加新式标点,对书中部分语词及文史常识作出简明注释,以疏通文义,为广大对国学尤其是经学有兴趣的读者所用。
  • 经学义理

    作者:邓国光

    《经学义理》为作者邓国光多年心血的结晶,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对先秦时期经传与诸子以及两汉著作中“理”义的流变、魏晋南北朝文论的经学演绎、南北朝国史所承继的经学传统、清代经学流变等问题作了重点探讨,其中探幽索隐、比堪不同文献记载,从纵向上对中国经学义理之演变作了实事求是的考察,凸显了中国经学演进的内在理路与发展脉络。同时作者成功地做到了将宏观的探讨、把握与微观上的阐发、分析二者相结合,通过对历代经学著作、以及子学、史学与文论著作中经学意蕴的阐发、梳理, 总结出各个时代经学流变的特点和精神。
  • 论语新解

    作者:钱穆

    《钱穆先生全集:论语新解(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 《诗经》研究

    作者:刘立志

    《 研究》内容包括: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如何开设讲授这门课程、《诗经》的性质和称名、《诗经》的性质、《诗经》的称名、《诗经》的文本结构与体系、《诗经》的文本结构、《诗经》的文本体系、《诗经》的撰著与编集、《诗经》的撰著、《诗经》的编集、《诗经》产生的历史背景、《诗经》两大公案析论……
  • 爾雅注疏

    作者:[晋]郭璞 注,[宋]邢昺疏

    《尓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词典,具有同义词典和百科词典的性质。作者不详,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为《尓雅》作注者代不乏人,最著名的为晋代郭璞,流传至今。此后唐代陆德明《尓雅音义》,宋代邢昺《尓雅疏》,亦是阅读研究《尓雅》的重要文献,后被列为十三经注疏之一。《尓雅》流传年代久远,版本繁多,错讹亦很多。后世学者研究考订很有成果,尤以清代学者为著。此次整理出版以宋刊单注本、单疏本、宋刊《尓雅音义》三本合一,作为底本,校以他本,并吸收了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断句标点亦在前人的基础上亦有所改进。本书整理者王世伟长期从事《尓雅》研究,有多部论文专著。此书是他多年研究的结晶。
  • 尔雅今注

    作者:徐朝华

  • 古学经子

    作者:王锦民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日:“《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日: “天下同归而殊涂, 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
  • 春秋谷梁传译注

    作者:承载

    《春秋谷梁传译注》是春秋三传书中成书最晚的一部书。其学说大抵出于鲁儒,注重传扬经义,处处谨守《春秋》笔法,阐明义例。但在记载史料方面,不及《左传》详尽,且间有不明史实而以臆断来自抒己见的地方。
  • 中国经学史

    作者:[日] 本田成之

    本书是著名的学术史著作,全书将经学的历史按其起源、成立、秦汉、后汉、三国六朝、唐宋元明、清等几个阶段分述其内容、变化、发展的轨迹。立论客观公正、叙述脉络清晰,体现出日本学者独到的视角和严谨的治学风貌。
  • 历代诗经著述考

    作者:刘毓庆,贾培俊

    《历代诗经著述考(明代)》是《历代诗经著述考(先秦—元代)》的续编。作者用十数年之功,先后到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杭州、台湾以及日本东京、大阪、京都等数十家图书馆搜集资料,查阅数十种书目著作及上千种方志,去重别异,考订時代,钩沉索隱,始得此編。本书共收录明代《诗》学著作740余种,其中尚存者220余种。明代《诗经》学为清以來学者所轻,人们多以“空疏”二字概之,实则明人於《诗》学贡献甚巨,其最大成就是一弃前人以经读《诗》之传统,而以诗读《诗》,将《诗》作为诗之灵性及生命活力,一发无余。明代《诗经》著作,记录着有明一代文化思潮及主流文化精神的变迁,也记录着《诗经》学由经学向文学转变的历史,同時在经学阐释中,也体现着明代文学思想的变化。因而它对于经学史、文化史以及文论史研究,皆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本书收录的大多数资料过去鮮为人知,这些资料的公诸于世,可以改变人们对明代学术的传统偏見,也可供《诗经》及明代文学思想、文学理论研究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