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经学

  • 尚书综述

    作者:蒋善国

    尚书综述,《尚书》学著作。近人蒋善国撰,65万余字。本书综合论述了《尚书》的有关问题,以反映历史真实。包括《尚书》的名称和篇数、哩尚书》的整理,《尚书》的发现、《尚书》的传授,《尚书》的真伪,《尚书》的存亡共六个编次,写得十分详尽。材料丰富,整理有序,考辨精细,新见迭出,足供了解和研究《尚书》参考。
  • 《礼记》成书考

    作者:王锷

    《礼记》是一部由汉代学者汇集的孔子及其弟子、后学论述先秦礼制的文集,收入四十篇文章。王锷先生的这本《<礼记>成书考》从文献学的角度,考察了《礼记》各篇的成篇年代,考察了整书的编纂者、编纂时间。作者认为,《礼记》四十六篇,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成篇年代也各有先后,不能因为四十六篇曾经过秦汉学者传抄、整理,甚至增删改动了部分文句,就把它们全部看成是汉代的文献。经过广泛征引新旧资料和深入全面的疏理考证,作者作出如下论断:《哀公问》等十四篇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前期的文献,《奔丧》等十九篇是战国中期的文献,《深衣》等七篇是战国中晚期的文献,《文王世子》等三篇是战国晚期整理成的文献,《檀弓》等三篇是战国晚期的文献。《礼记》由西汉《礼》今文学博士戴圣编纂,编纂时间在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至成帝阳朔四年(前21)以前的三十年中。 本书作者认真清理了古代各家之说,广泛吸收了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特别注意利用新的出土文献,在集成古今研究成果、对前人的正确结论进行补充论证和利用新的材料推进研究结论方面,表现出了学术的创新。这部书对我国古代伦理学、社会学、文艺学、哲学和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具有推动作用。
  • 尚书研究要论

    作者:刘起釪

    这部关于《尚书》研究的论文集,是编者汇集长期诵读和不断研究《尚书》过程中所撰文章而成,不过尚未尽《尚书》全书,只是汇集已发表或正在安排发表的论文而已。粗粗回头看了一下,除简述《尚书》学历程者外,主要只是谈了《尚书》的周初各篇,虽然很想继续写下去,但因自己年事已高(今年八十有八),纵使能继续写一点,显然已无法完成《尚书》全书各篇的研究工作了。这在自己是沉重怀抱着的遗憾!不过编者小有所为者,已费三十余年功力撰著成一百六十万字的《尚书校释译论》一书,稿交中华书局,已承关怀争取今年出书,但以内容繁重,显然将待明年了。那不是对《尚书》的评析研究,而趋重对《尚书》全书。自然规律使年龄即将届九十的编者无法全部完成整理《尚书》的宿愿,只能将抱恨终天了!仍然只能像颉刚恩师那样,殷殷期望后起之彦了。
  • 群经概论

    作者:周予同

    中国经学,就时间方面说,仅从西汉初年起计算,已经有二千一百余年的历史;就分量方面说,仅据《四库全书总目》经部著录,已经有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然而,经的定义是什么,到现在还是一个争辩未决的问题。 我们要晓得经的定义,先要晓得经学上的学派。经学的学派,下文拟另节叙说,现在只要先知道大概可分为四派:一、“西汉今文学派”;二、“东汉古文学派”;三、“宋学派”;四、“新史学派”。对于经的定义一问题,“宋学派”及“新史学派”不甚注意,但“西汉今文学派”(以下简称古文派)却是各有主张,而且争辩非常激烈。 今文派以为经是孔子著作的专名。孔子以前,不得有经;孔子以后的著作,也不得冒称为经。他们以为经、传、记、说四者的区别,由于著作者身份的不同;就是孔子所作的叫做经,弟了所述的叫做传或叫做记,弟子后学辗转口传的叫做说。
  • 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校证

    作者:李索

    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校证,ISBN:9787500453826,作者:李索
  • 经学的蜕变与史学的“转轨”

    作者:路新生

    经学的蜕变与史学的转轨,ISBN:9787532542765,作者:路新生
  • 三礼辞典

    作者:钱玄,钱兴奇

    自序:古之所謂禮,本指祭祀鬼神之事,隨社會發展,禮之範圍逐步擴大,由祭祀之禮而及于人倫之各種规範,再而至于有關政教之典章制度。今試以《儀禮》、《周禮》及大小戴《禮記》所涉及之内容觀之,則天子侯國建制、疆域劃分、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赋役財用、冠昏喪祭、服飾膳食、宫室卓馬、農商醫卜、天文律曆、工藝製作,可謂應有盡有,無所不包。其範圍之廣,與今日“文化”之概念相比,或有過之而無不及。是以三禮之學,貴即研究上古文化史之學.前人“六經皆史”之說,禮書可為明證。 三禮及《大戴禮記》其成書之時代,有前有後,内容又桠複雜,其中一小部分不免攙有儒家之設想。但就其極大部分而言,則為記述當時或前人所行之禮制。如書申述職官、祭祀、聘問諸事,每與《書》、《詩》、《左傳》、《國語》及其他古籍相合。至于考古出土文物,亦均可與禮書相印證。可見三禮所載,决非憑空虚構,實有所本。如學者善于取擇,則三禮確為考訂上古文化史實之重要資料。 《儀禮》、《周禮》及大小戴《禮記》,其文約二十四萬字,在十三經中略次于《春秋三傳》,而其文簡奥,時代跨越之長,串節之繁缛,決非其他古籍可以倫比。故前人謂“累世不能通,當年不能究”。季剛先生曾總結治禮之難,其故有四:一曰,古書殘缺;二曰,古制茫昧;三曰,古文簡奥;四曰,異說纷紜。是為確論。 三禮之學肇于康成,鄭氏兼注三禮,校古今文異文,網羅舊注,博綜裹長。三禮自有鄭注,後人乃能卒讀。鄭氏為《三禮目錄》,而三禮之名亦由此始。《大戴禮記》鄭未及注,在三 禮之外,即若存若亡,後竟殘缺其半。鄭氏之後,唐陸德明為《釋文》,孔颖達、賈公彦作疏,均能搜集舊說,申張注義。宋元禮學,亦有創新之處。如聶崇義採舊圖為《三禮固集註》,其後楊復《儀禮圄》,朱熹《儀禮經傳通解》,李如圭《儀禮釋宫》等,開後來繪圖、釋例、考釋名物之先。清代學者,崇尚考據、訓詁之學,于禮學尤為重視,咸有新疏,每種多至十數家。其考釋經記,補正注疏,往往超越前人,大有裨于後學。 三禮及《大戴禮記》,本文約二十四萬字,其後鄭注、唐人疏,清人新疏,以及歷代考釋三禮之重要著作,不下千餘卷,將幾千萬字。卷帙浩繁,檢索貴難。爰依辭書之例,摘錄三禮及《大戴禮記》中有關制度、典章、禮儀、名物等專用詞語,約五千條,加以詮釋,竣錄原文及有關注釋及考證,凡《詩》、《書》、《左傅》等古籍及考古出土文物,有足互證者,亦錄而通釋,附以插圖,定名為《三禮辭典》。此書或有助于研究上古文化史之學者。
  • 乾嘉学者义理学(上下)

    作者:林庆彰,张寿安 主编

    乾嘉学者的义理学,ISBN:9789576719547,作者:林庆彰,张寿安主编
  • 授堂遗书(全四册)

    作者:(清)武亿

    武亿(1745—1799)字虚谷,号授堂,河南偃师人。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金石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其学力深厚,见解精辟,清代著名学者孙星衍、阮元等对其多所赞誉。主要著作有:《金石三跋》、《金石续跋》、《读史金石集目》、《群经义证》、《经读考异》、《句读叙述》、《三礼义证》、《授堂文钞》、《授堂诗钞》等十余种,凡数百卷。还编有《偃师县志》、《鲁山县志》等。 武亿后人将其大部著作集刊为《授堂遗书》,内容概为四类,一为经学研究之作,二为金石序跋之文,三为诗、文、书等,亦多与金石有关,四为姚鼐、钱仪吉、孙星衍等为武亿所作传、墓表、寄赠等文。据此即可见其学术成就、平生交游之大概。 武亿之学乃研清代金石学、经学、考据学者不可忽略者。《授堂遗书》刻本流传未广,读者见之不易,此影印本颇值一阅和收藏。
  • 谶纬论略

    作者:钟肇鹏

    谶”精神的预言,“纬”为依附孔子和儒家经典的学说,谶纬是汉代神化孔子及经学而产生的。本书则探讨谶纬的起源和形成,研究其发展兴替、流变、内容及影响
  • 审核古文《尚书》案

    作者:张岩

    《尚书》在中国文化史和学术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第一经典,同时也是记录中国古代历史最重要的史料性文献。清初著名学者阎若璩撰《尚书古文疏证》,将孔安国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占今本《尚书》总篇数五十八篇的近一半)“定案”为“伪书”。上个世纪前期的“疑古之风”更强化了人们这种认识。本书是对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举证和论证的一次全面甄别,涉及历代古文《尚书》研究中全部主要问题,旨在为学术界“走出疑古”后的重建中国古代史提供更加科学的史料基础。
  • 孟子讲义

    作者:姚永概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过去学者所注重的只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及考据的角度对其思想、典章、名物等加以研究,而很少涉及其散文艺术和写作技巧方面。永概则遵循了本师吴汝纶之说[义理、文章、训诂,虽一源而分三端,兼之则为极至之诣],对其文法、创作经验进行了具体分析和总结归纳且语言典雅生动,色彩鲜明,感情充沛,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了解孟子一书的本义,并更好地掌握有关文法评论、艺术分析的方法。 孟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一生活动于战国中期。是孔子思想和政治主张的继承者、发扬者,也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大师和代表人物。后世,1083年被宋神宗封为“邹国公”,1331,被元文宗加封为“邹国亚圣公”。 在中国,“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位有远见的母亲真是没有白费心思,她的儿子孟轲终于在中国历史上久享盛誉,与儒学始祖孔子一道被称为“孔孟”,孟子本人也被尊为“亚圣。”
  • 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二卷)

    作者:姜广辉

    本书为四卷本《中国经学思想史》的第二卷。“汉唐经学”。着重分析了汉代以后政治与儒术的互动与磨合,探讨了儒家经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统治思想和主流文化的演变过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汉唐经学 第二十四章 汉代经学的确立与演变 第二十五章 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理论体系 第二十六章 《孝经》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第二十七章 汉代齐、鲁、韩、毛四家诗学 第二十八章 《尚书》今、古文真伪新征 第二十九章 礼类经记的各种传本及其学派 第三十章  政治经典与经典政治:《周礼》与古代理想政治 第三十一章 孟喜、京房的象数易学 第三十二章 刘歆与《周易》最高经典地位的确立 第三十三章 纬书对经书的阐释 第三十四章 《白虎通义》制度化经学的主体思想 第三十五章 何林的《春秋公羊解诂》 第三十六章 郑玄经学思想述评 第三十七章 郑玄《三礼注》的思想史意义 第三十八章 郑玄易学思想的特色 第三十九章 今、古文经学之争及其意义 第四十章  虞翻的象数易学 第四十一章 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 第四十二章 正始时期经学的玄学化 第四十三章 玄学为统领,汉学佛学为辅弼 第四十四章 政治的统一与经学的统一 第四十五章 李鼎盛祚与《周易集解》 第四十六章 中唐啖助、赵匡、陆淳的春秋学
  • 经学今诠三编

    作者:姜广辉

  • 清代公羊学

    作者:陈其泰

  • 近百年湖南学风

    作者:钱基博

    《近百年湖南学风》为论述辛亥革命以前湖南学术思想发展变迁的著作。此书用传记的形式,分群别类合传诸人,旨在彰显湖南学人独立自由之思想、坚强不磨之志节。书中所论列的十三位人物,虽然籍贯限于湖南,大多数(如曾国藩)却具有更炎广泛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有一直延续到现在。
  • 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上下)

    作者:蔡方鹿

    《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套装上下册)》包括:《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上册)》和《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下册)》2本。《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高峰,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从经学视域来探讨宋明理学,则是当今学界研究宋明理学思潮的新拓展与深化,更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套装上下册)》开创了系统研究经学与理学的关系之先,以研究经学和理学及其相互关系为基本内容,把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经典诠释与哲学诠释有机结合起来展开论述,以揭示经学理学化的历史必然性、时代意义和价值。《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套装上下册)》“前言”部分论述何谓经学、宋学、理学及其相互关系;上篇为通论,首论宋代以前中国经学的发展演变,次论疑经思潮与宋学的产生,再论由宋学到理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后论宋明理学的发展演变、理论构成、基本特征及其经学观;下篇为分论,进一步系统地分别论述北宋、南宋、元代、明代时期的经学与理学,把经学与理学结合起来,对宋元明时期理学对经学的改造、经学的理学化展开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 礼记训纂

    作者:朱彬,沈文倬點校,水渭松點校

    《礼记训纂》内容简介:汉唐以来,说礼诸家,精奥无如郑注,博赡无如孔疏,详且明者无如卫浞集说。至明永乐中,专以陈潞集说列于学官,科举宗之,而郑、孔之义微矣。缀学之士,去古日远,绝尠师法,遂不免空虚浮滥与钩棘章句之病。我朝经学昌明,乾隆初钦定礼记义疏,嘉惠士林,而古义始旷然复明于世。第号帙繁巨,寒唆或不能尽购。
  • 古微書

    作者:

    『讖緯』之說古有之,而詳說者亦多有。如在定義上講,『讖』是神的預言,『緯』是相對『經』而言。如以先後出現上說,則是『讖』先於『緯』。如從質上言,『讖』與『緯』祗是異名實同。如從源流追溯:有『河洛』說;有孔子說;有鄒衍說;有漢成帝、哀帝說等。參于評論的有,漢賈誼、張衡、郗萌……;明胡應麟、孫瑴……;清迮鶴壽、蔣清翊……;近世學者顧頡剛、姜忠奎、鍾肇鵬等等。我認為:爭論是有益的。 若以歷史唯物論和考古、自然的角度去探索,有三點值得注意。 一、上古的巫占――易――讖緯的發展脈絡和體係。 二、占卜辭、神話――易傳――《元命苞》、《易緯》等,成書的上下限關聯性。 三、『讖緯』與『宗教迷神』,『讖緯』與『自然科學』的關係等。如果我們忽視了這些內容,就會造出更多的新神話,或斥之為『迷信』。如果我們能認真地科學地研究『讖緯』,就不難發現其中包含有諸多的科學內容,也就不難揭開那些不學無術的造神者的偽科學面紗。讓中國古代科技再創輝煌,再現蓬勃的生機。
  • 新学伪经考

    作者: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是奠定康有为变法理论体系的一部主要著作。该书初刻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秋七月,光绪二十年(1894年)遭清政府禁毁。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中再刻并进呈光绪皇帝。不久,又再度遭禁毁。梁启超赞叹此书是当时“思想界之一大飓风”,其中石破天惊的论断不仅否定了清代正统派汉学的立足点,而且打开了人们重新认识、估价一切传统典籍的闸门,从而冲击了正统学术文化,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解放思想之功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