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经学

  • 五经异义疏证 驳五经异义疏证

    作者:[清]陈寿祺,[清]皮锡瑞 著,王丰先

  • 毛詩注疏(全三冊)

    作者:朱傑人 整理

    《詩經》是周代至春秋時代詩歌的總集,由漢代毛亨作傳的稱為《毛詩》,漢代鄭玄曾加以箋注。到了唐代,孔穎達又為之作疏,稱為《毛詩正義》或《毛詩注疏》,後人將之列為《十三經注疏》之一。本次對《毛詩注疏》的標點校勘整理,以日本足利學校所藏的南宋劉叔剛一經堂刊刻的《毛詩注疏》為底 本,此本是真正的宋刊十行本,是目前能找到的最好的本子。參校本則博采眾書,如唐石經、阜陽詩經殘簡、《四部叢刊》影印宋刻巾箱單注本、嘉慶二十年阮元所刻注疏本等等,達數十種之多。校勘成果則撰成《校勘記》,附於每卷之後。
  • 经学大要

    作者:钱穆

  • 經學通論

    作者: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

    本書原為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經學通論」課程之教科書,曾在電視上講授三次。由於合約期滿,本書不再發行。友朋學生間有索求,無以提供,因而重新修改,由大安出版社出版。 內容包括四篇,第一篇〈緒論〉,第二篇<群經概說>,第三篇<經學簡史>,第四篇<餘論>,共二十六章。本書係目前有關經學課題最完整的編著,而且行文深入淺出,極適合初學者自修,或大專院校採用為教科書。
  • 廖平春秋学研究

    作者:赵沛

    《廖平春秋学研究》紧扣晚清学术发展的历史脉搏,将廖平的“《春秋》学”放在西学东渐以后中国传统思想学术与西方文化激烈对抗的背景下考察。从学术渊源和时代特征的双向角度,从晚清中国政治、学术的总的背景和廖平个人的学术与政治旨趣两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如此,不但给了廖平以“了解之同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晚清学术思想界的总体流脉。作者从中国学术演进的内在理路以及清代学术的时代特色两个方面分析了廖平经学的特征,指出,清代经学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其与西学对抗和对应现实政治的无奈窘境中,必然走向终结的命运;廖平经学实际上正见证并以独特的方式完成了传统经学的终结。在这一认识框架之下,作者系统地从廖平对《春秋》经的认识、廖平的《毂梁》研究、《公羊》研究、《左传》研究以及廖平《春秋》学的特点和学术地位等五个方面对廖平的《春秋》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论证,是目前为止全面、系统研究廖平《春秋》学的第一本专著。
  • 先秦两汉典籍引《尚书》资料汇编

    作者:

    1.本书所列《尚书》经文,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的《尚书逐字索引》为底本。《尚书》经文之标点,问或不从《尚书逐字索引》,而参北京大学出版社《十三经注疏》整理本或其它《尚书》注本酌予修订,修改处不逐一加注说明。 2.本书校录先秦两汉典籍所见《尚书》异文,是按《尚书》篇名次序分句或语段罗列,异文所据版本及卷页参见本书“征引书目”。 3.每条经文下所列诸书异文,是按《四库全书总目》所列书序分经、史、子,集依次排列,详见本书“征引典籍次序表”。 4.如某条经文的异文于某书出现超过一次的,相同的异文便按其所在该书的篇章或卷数先后排序。 5.如某条经文的异文前后的内容分别见于某书,则见于该书异文的前后内容,便按其在经文的先后位置排序。 6.某书所录异文,如与经文相同的,则以“同”字表示,不另录异文内容。 7.下列典籍虽成书于两汉以后,惟因所收材料珍贵,破格收录: 《十三经注疏》中汉以后部分;《急就篇》颜师古《注》、王应麟《补注》:《史记》三家注;《汉书》颜师古《注》;《国语》韦昭《注》:《水经注》;《楚辞》洪兴祖《补注》。
  • 易学史丛论

    作者:潘雨廷

    《易学史丛论》作者为当代著名易学家。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教育系,后师从周善培、唐文治、熊十力、马一浮、杨践形、薛学潜等研究中西学术,专心致志于学问数十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海内外有相当的影响。
  • 春秋公羊传注疏

    作者:何休

    由于海峡的阻隔,我们暂时无法一睹《四库全书会要》的真容。但是,吉林出版社集团对于《回要》的影印出版,却在某种程度上稍减我们的遗憾。这也是这部中华文化的珍品首次在大陆印行。它的才出版印行,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四库全书会要》本来就是书中精品,在辅之以现代的印刷技术,这套丛书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小图书馆和个人收藏的珍品
  • 大戴礼记彙校集注(上下)

    作者:黄怀信

    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即礼记)一样,也是阮傣至际叹时期的礼学文献汇编,在宋代曾与「十四经」之称。据隋书经籍及郑玄六云论(礼记正义引)记载,该书原有八十五篇。今传本阙第一至第三十八、第四十三至第四十五、第六十一、第八十二至第八十五共四十六篇,存第三十九至第四十二、第四十六至第六十、第六十二至第八十一(其中第七十三,又误分第六十六篇为二),共三十九篇。三十九篇中,记孔子言语行事者七篇、子言语行语者二篇、记嗜序语及行事者十篇、评论孔门人物者一篇、陈古澧者六篇、通论礼者二篇、记古事者数篇、记上古帝王世系者二篇、其它论文四篇;另有专记时令物候天象的夏小正一篇,相传是夏代遣书。
  • 中国经学史讲义

    作者:周予同

    目录 中国经学史研究五十年 上编 导论 第一章 研究经学史的目的与方法 第二章 经学史参考书目举要 第三章 经的定义 第四章 经的范围及领域 第五章 经学的学派 第六章 经学史的分期 中编 经学史诸专题 第一章 孔子与墨子 第二章 孟子与荀子 第三章 董仲舒与刘歆 第四章 东汉经学 第五章 玄学与儒学 第六章 汉学与宋学 第七章 清学 第八章 康有为与章太炎 下编 经典研究 第一章 《易》学 第二章 《书》学与《诗》学 第三章 “三礼”学与《春秋》学 第四章 《论语》学与《孟子》学 第五章 “四书”学 第六章《孝经》学与《尔雅》学 附录 怎样研究经学
  • 經學的多元脈絡:文獻、動機、義理、社群

    作者:勞悅強,梁秉賦

    《文獻與詮釋研究論叢》由「文獻與詮釋研究論壇」的學者聯合發起,並由潘美月教授、鄭吉雄教授共同主編。本論叢專書,以學術研究論著為主,也包括用於教學和推廣的系列叢書。「文獻」的定義,「文」是指典籍,「獻」是指賢者。廣義來說,一切人文學研究都離不開文獻;同時,文獻的詮釋活動也反映了人類探索抽象之精神世界的高度與廣度。我們希望藉由成立《文獻與詮釋研究論叢》,在東亞學術界持續深化文獻和詮釋的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論 壹、孔穎達《五經正義》「體用」義研究─經學義理營構的思想考察‧‧‧鄧國光 貳、清代禮教思潮與考證學─從三禮館看乾隆前期的經學考證學‧‧‧周啟榮 參、乾嘉經典詮釋的典範性綜論─思想史的考察‧‧‧鄭吉雄 肆、訓詁與微言─宋翔鳳二重性經說考論‧‧‧蔡長林 伍、「思主容」、「渙其羣」、「序異端」──清人經解中寬容平恕思想舉例‧‧‧嚴壽澂 陸、攻乎異端─劉寶楠父子對朱熹的愛恨情結‧‧‧勞悅強 柒、評楊大堉、胡肇昕補《儀禮正義》‧‧‧彭林 捌、古金文學與《詩經》文本研究‧‧‧陳致 玖、理雅各〈JAMES LEGGE,1815-97〉英譯《大學》析論‧‧‧龔道運 拾、清末明初學人的讖緯觀─1890-1930‧‧‧梁秉賦
  • 仪礼正义

    作者:胡培翚,段熙仲点校

    以《续清经解》本为底本,校以四部备要本、苏州陆建瀛本点校
  • 孝经注疏

    作者:[唐]李隆基,[宋]邢昺 疏,金良年 整

    《注疏》相传是孔子为曾子陈述孝道所著,是《十三经注疏》中篇幅最小的一部经典。汉代有今文古文两种版本,分别由郑玄作注和孔安国作传。到唐代唐玄宗李隆基融合今古文两家,亲自为《孝经》作注,并命元行冲作疏,颁行天下。郑、孔两家之注逐渐消亡。到宋代邢昺以元行冲之疏为基础,重新作疏,遂成《十三经注疏》中《注疏》之定本。此次整理以明代泰定本为底本,参校吸纳了清阮元本等的整理校勘成果,重新进行了勘误补缺,并加了标点。书后还附有序跋提要,供读者研究。整理者金良年先生对《注疏》研究多年,颇有心得,是这方面造诣很深的专家。本书出版后将成为《孝经注疏》的最好版本。
  • 洪亮吉<左傳詁>斠正

    作者:郭鵬飛

    洪亮吉左傳詁斠正,ISBN:9789570513806,作者:郭鵬飛
  • 焦氏易林校注(上.下册)

    作者:刘黎明

    焦氏易林校注(套装上下册),ISBN:9787807528425,作者:刘黎明 著
  • 孔子改制考

    作者: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始撰于1892年,1898年正式刊行,该书认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创“改制”的孔子,实际上是用近代西方社会政治思想,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素王”,为其变法造势,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康有为在书中以历史进化论附会公羊学说,宣称人类社会是按照“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的顺序演变的,相对应的是君主专制时代、君主立宪时代和民主共和时代,以此论证变法维新的必然性,要求因革改制。这被反对派视为“明似推崇孔教,实则自申其改制之义”的“无父无君”的叛逆行为,该书也因此险遭毁版的命运。
  • 德礼之间

    作者:郑开

    围绕着“德”,透过“德礼之间”的角度与视野,追溯并阐明了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 首先,本书以斩截的方式,明确了前轴心/前诸子时期思想史的主题就是“德”。其次,鉴于德礼之间的关系是某种依存关系,而礼的范畴又广泛涉及政治社会文化信仰诸方面,因此本书着重从制度与思想相互建构的角度,阐明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再次,本书的主要特点是论述了“德”所涉及的广泛论题,通过关键细节,从德礼之间“虚实相生”,揭示了前诸子时期“德”的涵义和意义。
  • 经与经学

    作者:蒋伯潜

    《经与经学》内容简介:“五四”以来,朱自清、蒋伯潜等著名学者在国学的普及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其著作也成为国学入门的经典读物。其中朱自清《经典常谈》、蒋伯潜《诸子与理学》、《经与经学》等影响很大。蒋伯潜的著作,文字通俗,深入浅出,把艰深复杂的内容,讲述得条理清晰,明白易懂,可使读者对于传统文化及其渊源流变,获得切实明白的知识。
  • 通志堂经解(全16册)

    作者:纳兰性德 编

    《通志堂经解(全16册)》是清代最早出现的一部阐释儒家经义的大型丛书,收录先秦、唐、宋、元、明经解138种,纳兰成德自撰2种,共计1800卷。它一经问世,就引起人们的重视。从内阁武英殿到厂肆书籍铺,一版再版。经师、通儒都以拥有这么一部大型丛书为幸。尤其是乾隆皇帝,认为“是书荟萃诸家,典瞻赅博,实足以表彰六经。”因此,他借助编修《四库全书》之际,命令馆臣将《通志堂经解》“版片漫漶断阙者,补刊齐全,订正讹谬,以臻完善。”并作为《四库》底本刊布流传,用以“嘉惠儒林”。
  • 西漢經學源流

    作者:王葆玹

    本書兼用考據與西方現代哲學的研究方法,探討西漢經學的來源、流派、著述形式、分期、思想及衰變過程。就西漢禮學、春秋學和易學的一些疑難問題作了考辨和分析,提出了大量新的見解。由秦、漢的社會變革、學術政策,乃至西漢後期的宗教改革,說明經學在當時的地位與內涵;並對於經學的文獻,各派的概念、思想,以及彼此間的爭論,都有新證及新見,是一部難得、嚴謹的學術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