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历史哲学

  • 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

    作者:李秋零

    《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修订版)》从康德、赫尔德、席勒、费希特、谢林、洪堡、黑格尔等七位德国哲学家的原著出发,以其博大精深的历史哲学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梳理和探讨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古典历史哲学,并追溯了西方历史哲学的起源及其在德国古典历史哲学之前的发展,简要介绍了黑格尔之后德国历史哲学的发展大势,为德国古典历史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景图。
  • 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问题

    作者:[俄]普列汉诺夫

    本书一般公认是世界哲学名著,事实上也是历史学名著,是至今少有的马克思以前唯物史观学说史名著。 本书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至第四章,叙述十八世纪中期到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这一百多年间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产生的问题;第二部分,即第五章,详细论述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基本观点;最后,即“结论”部分,作者分析了米海洛夫斯基等人在实践问题即俄国是否能够、是否应该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问题上的错误。 本书是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最优秀的著作之一,该作达到了其一生理论水平的最高峰。
  • 历史哲学引论

    作者:张耕华

    当代实践的历史学家们往往习惯于“低头拉车”而不习惯于“抬头看路”。这里的前提假设仿佛是说:结论是早已经摆好在那里的了,历史学家的任务,无非就是为它再一次地补充上一份例证而已。你能填充一项例证,就算是作出了一分成绩,你能补充两份例证,就算是作出了两分成绩。正有如诸葛大丞相在“空城计”中的名言:“国家事用不着尔等劳。”这种为学的态度乃是经学的态度,《圣经》里面每提到一桩事件时,往往总是要强调“这就应了经上的话”云云。原来真理早在经上都有了,人们所见证的事实无非是为经上的真理再一次地提供一个例证而已。自来经学家的神圣职责无非就在于代圣贤立言、弘扬经义,而绝不可以对经义本身加以反思乃至拷问。然而真正的科学或哲学则恰是要对历来的经义不断地加以反思、质疑和拷问。实验、数据、资料和思想理论,双方永远是相互作用并相互促进的。 如果学术的目的是在于追求真理,而不仅只是要弘扬经义、代圣贤立言,那么学者就不应该单纯局限于找材料来充实自己的观点,而应该同时不断地反思并批判自己所据以立论的根据。这里的“批判”一词是指它18世纪的原来意义,即学者必须在自己的思想上经历一番逻辑的洗练或自我批评,借以检验自己立论的可实证性(或可证伪性)。任何学术思想,凡是不经过一番批判的洗礼的,都只能是一种经学的信仰,而不可能是一种科学的论证。 中国传统的历史学是通过一套伦理道德的教诲所传承下来的,即所谓“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其目的并不在于通过知识去寻求真理,而是以事例进行说教,引导人们更好地去实践某种伦理价值(如忠君、爱国)。一直要到20世纪之初,史学界才开始自觉地开展一场史学革命,即所谓“新史学”的出现。新史学的登场对于传统的经学说教,确实有一番摧陷廓清之功,使人们的思想认识焕然一新,不再拘守在陈腐的说教束缚之下。到了五四时期,新的历史学已经从传统的政治伦理说教之下解放出来,获得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学术有其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它不再单纯是神学说教的女仆,为某种流俗的利益服务。但是五四运动在其理论方面也不免有其局限。当时的学术思想大抵是在西方19世纪实证主义思潮的大气候之下进行的,而以历史学尤甚。它力图把历史学拉到朴素的事实的层面上来,但事实本身却并不构成其为历史学。历史本身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实证的,尽管它并不排斥自己有其实证的一方面,然而归根到底,它在其本性上并不就是一门实证的科学,也不可能把自己限定在实证的范围之内。证据或史料本身是不会说话的,说话的乃是掌握了这些材料的人。 自然科学的研究以自然世界为其对象,自然世界本身是客观的,研究者设定它是没有思想、意志或感情的,所以并不用考虑其间有任何的人文动机。然而历史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人文世界,它彻头彻尾贯穿着 人们的思想、意志和感情。故而历史的研究方式就不可能简单地等同于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方式,尽管它也要利用自然科学的某些操作方式,如对某些古物的成分与年代的鉴定,为某些社会现象建立数量化模型等等。人们总是习惯于说:事实就证明了什么什么。但是事实本身并不能进行论证,进行证明的乃是使用这些材料的人。而任何人都是为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所制约着的,因此就没有通常意义上那种所谓的客观。即使是人人都有目共睹的,也并不就意味着客观。例如,彩虹是人人看到的,但它并没有客观存在。自然现象尚且如此,人文现象就更加微妙得多了。历史就其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因而不可能不是与自然世界的必然律相一致的这一方面而言,它是不会脱离或者是违反自然世界的,故而也要服从自然界的必然规律。但是人文世界是人的创造,而不是(或不单纯是)自然的创作,或者借用一位哲学家的话来说:历史乃是自由人所创造的自由的事业。因而它就是人为的而非自然的。或者,我们不妨使用一种形象的说法:历史的轨迹是在这样一个坐标上运行的,这个坐标系的两个轴,一个代表着物质世界的必然,另一个则代表着人文精神的自由创造。因此,历史本身的运动轨迹就具有两重性,它是受这两者共同制约的结果。或者也可以把历史比作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它的走向乃是这一平行四边形两边合力的结果。所以历史学的研究,一方面是要探讨历史行程之必然的、不以人的精神作用为转移的必然规律;但同时另一方面就要探讨历史行程之中那些非必然的人文动机的作用。因而,不但历史本身有其两重性,历史学本身也有其两重性。于是,这里就是一阕两个两重性的“两重奏”。未能够明确地理解这一点,正是导致以往大多数历史学家在对历史和历史学的认识上未达一致的原因。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无思想意识的自然界(有人认为原子也有自由意志,另当别论),所以它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历史学研究的对象则正恰是人文动机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的历史,人文世界本身乃是人文动机在起作用的产物。在历史学的研究中,无论是研究的客体抑或是研究的主体,都彻头彻尾地在贯穿着人的意志和愿望。既然人的主体性始终贯穿于其间,所以它就始终是受着人的意志的影响的。在这种意义上———而不仅仅是在“事在人为”的意义上——— 它同时也就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任何学术总是材料与理论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结合而发展的。理论不可能毫无事实的根据,对事实的理解也必然促进理论不断深入。双方都不可能在原点上停滞不动。我们今天的认识应该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世纪或半个世纪之前我们那些前辈了。当然,我们也还是站在他们肩上才超越了他们的。过去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习惯于旧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探讨方式,往往满足于沉浸在成堆的史料和现成给定的思想体系之中,而从不萦心于自己所由以出发的思想的前提假设的条件及其局限性(或者说,它的有效性范围的界限)。这种盲目往往会导致人们钻之愈深则失之愈远。史家在自己对待历史世界的态度上,也必须既是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即既须入乎其内深入探索史实的真相,同时又能出乎其外随时反思并批判自己是如何理解历史世界的,亦即它的有效性的范围和程度究竟如何。正如一位航海家在大海之中是要时时刻刻调整着自己的方向的,而并非是罗盘一旦定了向,就可以一劳永逸永远地勇往直前了。一项史实是一旦如此就永远如此的,但是我们对它的认识却是永远在不断深入和永远不断在改变着的,从而我们对它的解读(也就是我们的思想)也是不断在改变和更新的。没有丰富的资料发掘作为依据,我们对历史的理念就会是空洞的,而没有深刻的自我反思,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就会是盲目的、武断的。这一点对于许多传统的实践历史学家来说似乎是一件言之匪艰、行之唯艰的事。 一种学术风尚一旦形成了一种舆论的气候,虽有豪杰之士往往也难以从其中脱身,更谈不到要力挽狂澜了。不过对这一点也不必过于消极。 一方面,一个时代的大潮固然是个人所难以抗拒的;但是另一方面却也要看到事在人为。历史毕竟是人创造的,历史学是历史学家所创造的。 颜习斋不是就说过吗:“学者勿以转移之权委以气数,一人行之为学术,众人从之为风俗。”理性不是不可以战胜盲从的,批判不是不可以战胜信仰的。这就又回到了上述的两重论:历史创造人,人也在创造历史。 历史学家就是在这样一阕“两重奏”之中不断前进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人文科学近年来也呈现出某些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和新思路。史学思想和理论正在经历着一番更深层次的新的反思,尤其是有一批中青年的专业历史学家正在从事于历史理论与历史学理论更深层次的探讨。人们常常要问:人生有什么意义?史家也往往要问:历史有什么意义?如果有意义的话,那意义也不是客观世界先天给定的,而是要待到人们探索之后才给定的。这便是通常所谓的历史哲学。凡是未能对此作出答案的,可以说都未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对历史本身作出答案的,可以说是历史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对历史学本身作出答案的,则是历史哲学中的认识论。以中国悠久的历史学中的优良传统与现代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操作方法相结合,我们可以期待着我国历史学研究出现新的局面。不先批判地认识历史学本身的性质,又怎么可能认识历史呢? 华东师大张耕华先生最近以他多年钻研的心得撰成《历史哲学引论》一书,深入探讨了历史和历史学的本性及其认识论的问题。承耕华先生不弃,于书成之后赐寄一份给我,使我先睹为快。我深恐未能很好 地体会作者的原意,遂拉杂写出自己读后的随感如上,以就教于耕华先生和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道。
  • The German Historicist Tradition

    作者:Frederick C. Beiser

    The German Historicist Tradition is a study of the rise of the German historicism from Chladenius to Weber. The work is an historical survey and philosophical examination of the main thinkers in this tradition. It covers thirteen thinkers: Chladenius, Möser, Herder, Wilhelm von Humboldt, Savigny, Ranke, Droysen, Windelband, Rickert, Lask, Dilthey, Simmel and Weber. Most of these thinkers have been little studied in the Anglophone world, and in some cases this book provides the first general account in English of their historical thought. The book intends to provide an introduction for first‐time readers but also a scholarly interpretation for a more professional audience. I expla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significance of each thinker, analyze his main arguments, and indicate the chief problem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 thought. My method is both historical and systematic: historical, insofar as I place each thinker in context and trace the evolution of his thought; and systematic, insofar as I examine the validity of his arguments and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his philosophy. This book is conceived as a continuation and completion of the grand project begun by Friedrich Meinecke in his Entstehung des Historismus (1936). It was Meinecke's ambition to trace the genesis of German historicism from its beginnings in the late seventeenth century until its culmination in Ranke. Such was Meinecke's thoroughness, however, that after 500 pages he never got beyond Goethe. Although Meinecke's work has great merits his analyses of texts are unfailingly perceptive, and his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s deep and broad it still has serious flaws that make it an inadequate introduction today. Meinecke ignores crucial figures, his interpretations are often anachronistic, and his conceptual scheme is misleading and simplistic. The present work attempts to retell Meinecke's story in the light of later research.
  • 历史虚无主义评析

    作者:梁柱

    《历史虚无主义评析》地改革开放以来时隐时现、从未止息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了深入的评析。本着党的“双百”方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详尽阐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的历史背景、它在新时期的若干特点及其严重危害,并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以否定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为重点,虽然主张各异,表现形式不同,却有共同的政治诉求,即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对此我们应该保持高度警惕。
  • 历史的话语

    作者:[英]汤因比

    《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内容简介:奥古斯丁称历史是一幕世人救赎的戏剧,那么历史哲学就是指导这出戏剧的脚本,不同的导演,对这个脚本就有不同的解说。《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是一部关于历史哲学的论文集,它涵括了雅斯贝斯、罗素、汤因比、怀特海、卡尔•波普尔等24位西方现代思想家关于历史发展演变规律的哲学思考。不同的思想体系,不同的哲学思维,推导出不同的历史发展逻辑。关于历史这出戏的脚本——历史哲学,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解说,精彩,权威,令人信服。
  • 精神、自由与历史

    作者:彭刚

    彭刚,1969年生。1990年北京大学法学学士,1993年清华大学史硕士,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博士。现任职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哲学研究》、《史学理论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译著《法国革命论》《独立宣言:政治思想史研究》等。 克罗齐是20世纪上半叶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精神哲学把全部实在都归结为历史,从而在新黑格尔学派中独树一帜,对当代西方历史哲学领
  • 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

    作者:[德]格奥尔格·西美尔

    本书是西美尔早期著作之一。通过对历史实在论的批判,他对历史认识及其限度、历史科学方法同其材料之间的关系、历史本身的意义等基本的历史哲学问题一一做出评析。本书被认为是西美尔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他被称为“经典哲学家”的理由,已经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 西方的没落

    作者:[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经典通读(第2辑):西方的没落》是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著作,他大胆地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即比较文化形态学的理论体系。他认为这是在西方现代社会的土壤中所能产生的唯一的新哲学,从这一世界历史形态学的观点出发,可以很好地审视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为现时代的文化定位,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其他著作有:《普鲁士精神与社会主义》、《人与技术》、《决定的时刻》等。
  • 历史哲学

    作者:黑格尔

    《经典通读(第2辑):历史哲学》是黑格尔的代表作。全书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在“绪论”中,黑格尔围绕“理性主宰世界”这一命题,对他唯心的辩证历史观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阐述。在正文部分,黑格尔运用他在“绪论”中所确立的唯心、辩证的历史观的原则和方法,对“历史是自由意识在必然性中的进步”这个命题进行充分的论证,对人类由蒙昧走向自由的历史过程进行详细的讨论。黑格尔宣称,他只论述人类自我意识、自由意识在历史上已经取得的进步,至于“自由意识”在未来的发展,则不属于“历史哲学”范畴。黑格尔的主要著作包括《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美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和《历史哲学》等。《历史哲学》一书,是黑格尔的学生根据黑格尔前后5次在柏林大学讲授“历史哲学”的讲稿和学生的记录整理出版的。第一版是由黑格尔的学生和朋友爱德华·甘斯编辑的。第二版是由黑格尔的儿子卡尔·黑格尔博士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的。由于《历史哲学》不是由黑格尔本人反复修改而出版的著作,因此,它较少学究气,除“绪论”外,其他部分都比较通俗易读。同时,由于黑格尔晚年对辩证法的理解更为深刻,因此在运用抽象原则去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时,不仅生动形象,而且相当准确。所以,此书出版后,一直被看做是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入门书。或许,它也是黑格尔著作中被人读得最多的一部,它所表述的“理性的狡狯”、“世界历史人物”、“理性的历史历程”等思想也早已在人们中耳熟能详,为不同的人所引用。
  • 历史思考的新途径

    作者:吕森

    在本书中,吕森着重探讨了历史思考的科学性以及专业性问题。尤其澄清了传统史学对真理问题、历史认识和历史意义问题的基本认识,以及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地位。作者提出的新思考途径主要是来源于方法论上的理性历史观。同时也包含了对美学的历史认知的基本考量,希望历史知识和历史思考能够独立地应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实践。
  • 历史与思想 第一辑

    作者:陈新,彭刚主编

    《历史与思想》旨在建构一个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学术史、思想史交流平台,以期在诸种思想形成、演化、传播、碰撞、融通之历史情境中,认识和理解人类思想之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其中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 历史的逻辑

    作者:[澳]麦卡拉

    《历史的逻辑:把后现代主义引入视域》揭示了历史学家描述、阐释和解说过去事件的合理基础。C•贝汗·麦卡拉最为有力地捍卫了历史实践的可靠性。他认为,历史学家会尽可能公平地对过去进行说明,并且会尽可能避免给读者造成误导。他还解释和讨论了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的批判,为历史领域的研究者和学者提供了崭新的证实其研究活动有效性的方法。以其对于当今历史学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大胆回答,麦卡拉把历史争论带入了新的阶段。《历史的逻辑:把后现代主义引入视域》使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历史推理,适合所有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阅读。 我们期盼着历史学家能够提供有关过去的可靠信息。但现代和后现代批评者却对其可靠性和客观性提出了挑战,把历史书写看作是当代文化的产物。我们能否拥有新的自信找到走进历史真实的方法? C·贝汗·麦卡拉,系La Trobe大学哲学系高级讲师,主要著作有《历史的真实》(1998)等。
  • 历史的观念

    作者:R.G柯林伍德

    《历史的观念》被西方哲学界盛誉为“英国人对现代历史哲学的唯一贡献”。柯林伍德反对19世纪以来历史朝自然科学看齐的倾向,主张历史就是思想史,历史的对象就是思想;他指出,历史并不是“死掉的过去”,而是“活着的过去”;历史知识就是对被囊括于现今思想之中的过去思想的重演,否则,便成为“伪历史观念”。
  • The Whig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作者:Herbert Butterfield

    It is not as easy to understand the past as many who have written it would have us believe. The historians who look at it from the Protestant, progressive, "19th Century gentleman" viewpoint are defined by Professor Butterfield as "the Whig historians." The Whig historian studies the past with reference to the present. He looks for agency in history. And, in his search for origins and causes, he can easily select those facts that give support to his thesis and thus eliminate other facts equally important to the total picture.
  • 历史的意义

    作者:别尔嘉耶夫

    本书是别尔喜耶夫的第一部宗教哲学著作,是他完全从马克思主义转向宗教的理论标志。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讨论哲学与宗教、信仰与知识的关系问题,第二部分则阐述善恶、自由、教会、神秘主义等宗教哲学的诸问题,作者认为,哲学只有以宗教为基础,只有通过揭示宗教生活的奥秘,才能获得它的真正功能,哲学才能成为自由的哲学。
  • 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

    作者:贝内德托•克罗齐

    本书是克罗齐史学理论的代表作。“上编”探讨历史学的理论,首先严格区分历史和编年史,进而划清真历史和形形色色伪历史(语文性历史、诗性历史、演说性历史、实用性历史、倾向性历史)的界限,并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论断。“下编”回顾历史学的历史,从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实证主义史学,直至19世纪“新史学”。“旁注”收录23则涉及书中理论要点的札记和评论。该书思想深邃、语言生动、影响深远,是兼具理论性和可读性的西方经典。
  • 元史学

    作者:海登·怀特

    ·海登·怀特的《元史学》是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研究中语言学转向的标志,也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历史哲学的主要成就之一。 ·以19世纪欧洲八位主要的史学家与历史哲学家为例,证明史与诗并不存在截然断开的鸿沟,每一位历史学家的诗性预构行为最终构成了他们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历史哲学。 ·本书尝试构建新颖的史学理论体系,例证丰满,跳出传统樊篱,指出了历史学的一个重要本质。 本书指出任何史学作品都包含了一种深层结构、一种未经批评而被接受的范式,它是诗学的,也是语言学的。书中以十九世纪八位有代表性的史学思想家为例,展示其历史著述所采用的主导性比喻方式,从而确证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的诗学本质。
  • 我们关于过去的知识

    作者:[澳]塔克尔

    历史学家、比较语言学家、圣经和文本批评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如何建立关于过去的信念?他们如何知道关于过去的知识?本书提供了对于史学(揭示关于过去的知识的学科)的哲学分析。作者采用当代知识论和科学哲学的分析方法,论述了史学中的诸多主题,例如证据、理论、方法论、解释、决定论和非决定论、一致性、偶然性、反事实性。作者的核心观点是: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规范的学科,应该努力分析那些过去事件的证据。这种新的史学研究路径,使那些关注自身学科的方法论基础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们对其产生浓厚兴趣。
  • 历史哲学

    作者:[英]伯恩斯

    《历史哲学:从启蒙到后现代性》选辑了近250年来历史哲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梳理了启蒙主义、古典历史主义、实证主义、超历史、世俗历史主义、解释学、文化批评、叙述主义和后历史等流派,对休谟、康德、赫尔德、黑格尔、狄尔泰、兰克、尼采、海德格尔、马克思、福柯、罗兰•巴尔特和海登·怀特等大家作了新的诠释,对历史与哲学的关系、哲学的发源及意涵、历史哲学的原则等议题作了深入思考,并揭示了历史哲学当前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史学专业的研究者理解哲学家们对历史研究对象的认识,能够把初学者迅速领人历史哲学研究领域的门槛。 罗伯特·M·伯恩斯,现执教于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历史系,主要从事历史哲学、启蒙运动思想史、宗教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 休·雷蒙一皮卡德,现执教于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历史系,主要从事哲学史、历史哲学等领域的研究,身兼牧师一职,并以德里达为题完成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