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城市

  • 北京秘境

    作者:牛文怡

    想减肥的人为什么要去钱市胡同逛逛? 拷贝《奋斗》“心碎乌托邦”创意的青年旅社在哪? 京城最老“住户”真身今何在? 哪座寺院能欣赏到乐僧演奏的明代宫廷音乐? …… ≪TimeOut北京≫中文版杂志的“北京秘境”栏目,在近四年时间里,陆续向读者展现了上百个散落在北京城中的文化遗迹与历史遗存,本书精选了52处收录。 《北京秘境》不仅仅是北京文化观光指南、了解北京城市发展与保护的读物,同时,它也是重新体验和发现当下北京的最理想读本。 《北京秘境》是一本专属北京的书。久居于此,如果还有探究周边环境的好奇心,它会带给你惊喜;初来乍到,如果渴望成为“北京通”,它会是一本速成指南,而且绝对纯正;偶来游玩,如果想深度体验这座都市,它将为你开启一段创意旅程。 “这座城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有个小小子儿在这玩,在这儿长大,而且久久不愿离去。” ——濮存昕 “不用为给别人看而改变自己,这样的街区是有福气的。”——梁文道 “不要去抱怨我们现在的生活如此钢筋水泥,如果你有机会在午后穿越过北京的胡同,你就会知道,最可贵的那些东西还在,阳光依然打在同样的墙上,同样的老人依然用我们怀念的、曾经的生活节奏在谈论着几乎同样的问题,棋还在下,自行车的铃铛在胡同里依然是同样的回声。”——白岩松
  • 江苏读本

    作者:叶兆言

    作者以“必要的访古”开篇,从李白着笔,删繁就简,讲述江苏的历史渊源,从朱元璋到康熙大帝,不纠缠于细枝末节。在作者眼中,江苏是“不南不北又冷又热地势平坦的水乡泽国”,是“鱼米之乡”的江南和人灾天祸的“江北”。在“文化这玩意儿”中,举重若轻一改诸多沉潜在机关大院或者闲衙冷曹中的冬烘木鼓或暮气沉沉不敢越雷池半步的瞻前顾后,而是纵横捭阖,直言江苏的“中原情结”,大胆的判断和见地估计会让一些以所谓文化研究为命根子的人大跌眼镜。对当下十三个省辖市的解读,势如破竹,酣畅淋漓。南京、苏州、扬州这些给人印象中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不用说了,而徐州、淮安、南通、无锡、常州、镇江,叶兆言仍倾注了大量的热情,为之搜求爬梳细细打量反复咏叹。本书毕竟不是时过境迁的宣传小册子,而作者一定有让其成为江苏“房龙地理”的野心和期待。
  • Cities, Words and Images

    作者:Patricia Lombardo

  • 昆明记

    作者:于坚

    昆明是作者的故乡,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作者从个人记忆和时代变迁两个维度,叙述了他眼中昆明的种种样貌,包括这座城市的历史、自然环境和人们鲜活的生活。书中的摄影作品来自作者1980年代以来在昆明各地的“街拍”,老的照片中充满了苍凉,而新的照片在活力之外也透出一种城市特有的疲惫。文字与照片相结合,这本书稿将“昆明”这座城市体现得淋漓尽致,埋藏着对“故乡”变迁的千思万绪。
  • 读城

    作者:刘一达 主编

    代表东方建筑美的城市,在世界上,除了北平,恐怕难找第二处了。描写北平的文字,由国文到外国文,由元代到今日,那是太多了,要把这些文字抄写下来,随便也可以出百万言的专书,现在要说北平,那真是一部廿四史,无从说起。 ——张恨水《五月的北平》
  • 当代东亚城市

    作者:王晓明 主编

    《当代东亚城市:新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由十三篇文章和两组圆桌讨论合集而成,作者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城市,既有全球闻名的思想大家,也有年轻的学术新锐。他们分别结合自己的“在地”经验,将触角深入到文学、博物馆、房地产广告、影视、酒店空间、城市、工人、街道、音乐、小报等等层面,既有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现实的思考,也有对当代都市历史想象的探讨,更有对上海几十年间空间变化隐含的意识形态的挖掘。可以说,《当代东亚城市:新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集中展现了世界当代学者对东亚城市文化的关注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
  • 巴黎:一个闲逛者的回忆

    作者:[美] 埃德蒙·怀特

    《巴黎:一个闲逛者的回忆》内容简介:作家埃德蒙·怀特在巴黎生活了十六年,他时常一个人在大街小巷和河边码头闲游,漫无目标,随意地寻觅探索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艺术、奇遇和各种风土人情,漫步的足迹遍及巴黎的每个角落:历史古迹.大小博物馆,阿拉伯人黑人犹太人聚居区,小旅馆,乃至同性恋者聚集地……作者如同一个老朋友,带领我们一起“闲逛”,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极具私人意味,却又五光十色的巴黎一…
  • 美国

    作者:张北海

    不管张北海的文字夹在哪里,像我这样的张迷,总要先找到张北海,读,之后,再读其他。 ——阿城 张北海,是个老纽约,也是个美国通,他往往能从次文化的层面,透视美国,把我们耳熟能 详却一知半解的各种流行文化,深刻而广泛地介绍给大众。他有史家的透彻眼光、新闻记者的敏 锐观察,以及隽永风趣的妙笔,通过牛仔裤、摇滚乐、地下铁等等话题,平易近人地娓娓叙述, 深刻挖掘日常琐事以至各种潮流背后的文化意涵。 即将出版: 《天空线下》 《人在纽约》
  • 威尼斯日記

    作者:阿城

    假如威尼斯的一條小巷是不通的,那麼在巷口一定沒有警告標誌。你只管走進去好了,碰壁返回來的時候不用安慰自己或生氣,因為威尼斯的每一條小巷都有性格,或者神祕,或者意料不到,比如有精美的大門或透過大門而看到一個精美的庭院。遺憾的是有些小巷去過之後再也找不到了,有時卻會無意中又走進同一條小巷,好像重溫舊日情人。 應該為威尼斯的每一條街巷寫傳。
  • 城市意象

    作者:陈晓兰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英国文学与伦敦 一、现代早期伦敦的崛起与英国文学的繁荣 二、18、1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伦敦及反都市主义之谜 第二章 城市·坟墓·废墟 一、坟场:保存并拯救了人类的历史记忆 二、死亡之城:笛福《伦敦大瘟疫亲历记》 三、死城的复活:李敦《庞贝城的末日》 四、腐朽之力:狄更斯小说中的废墟意象 第三章 城市中的儿童与少年 一、作为城市象征的儿童 二、狄更斯小说中的孩子形象 第四章 城市的“地下”世界 一、罪犯:伦敦的民间“英雄” 二、笛福小说中的“妓女商人” 三、菲尔丁小说中的“强盗商人” 四、狄更斯小说中的罪与罚 五、作为权威、秩序象征的监狱及司法体系 第五章 侦探的城市:可控制的城市 ——以柯南道尔侦探小说为例 第六章 工业化的图景 ——盖斯凯尔夫人小说中的曼彻斯特 第七章 城市乌托邦 一、“天堂城市”的寓言 二、16、17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小说中的乌托邦城市 三、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小说中的理想城市 附录“人之城”与“神之城” ——《圣经》中的城市 一、城市与罪恶 二、妓女:罪恶之城的隐喻 三、罪与罚:火与剑的洗礼 四、荒原:被毁灭的城市景观 五、神之城——圣城——的重建 参考文献 本书旨在英国现代化、都市化的语境中考察文学领域对都市化、现代化的独特反应和表现。以19世纪英国文学为主,将这一时期的文学置于英国现代早期及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中,从文学与城市的关系这一视角,遥看一百多年前不仅推动了世界现代化,更主要的是影响了
  • 遇見都市

    作者:派克 (Parker, Simon)

    本書結合古典與當代都市研究取向,揭露都市研究的知識根源,以及通常未受承認的事實,即有關城市的經驗性與理論性觀點,其實彼此互蒙其惠。 追溯一個多世紀以來,城市概念的重要發展,包括韋伯、齊美爾、班雅明與列斐伏爾著作中,現代都市理論的基礎,以及諸如哈維和柯司特等當代都市理論家,乃至於洛杉磯都市理論學派的著述。個別章節探討大都市的調查研究,包括布斯(Charles Booth)與威爾遜(WilliamJ.Wilson)的當代都市研究,以及其他工業城市研究取向,涵蓋花園城市運動到「新都市主義」,並考察新興資訊和通訊科技的衝擊,以及日趨分散化的都市網絡,這一切都引發有關傳統城鎮景觀在可行性,以及實質和社會認同上的重要問題。該書的結論呼籲,如果我們要實現城市的豐饒潛能,就必須針對都市問題,在理論與實踐上採取更為全面而整合的研究取向。
  • 在这里

    作者:淳子

    《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内容简介——上海是一座绝无仅有的城市,它不是巴黎不是都柏林,亦不以文学驰名,但文学的确是这个城的重要的人文景观。张爱玲在这个景观里面是一棵树,清贞冷艳。城市与文学的关系,向来是文学史论家无法绕过去的。都市影响文学,文学反映都市,两者瓜藤纠缠,成就了都市文学。探寻之间关系,一如考古,发现,推想,判断。
  • 一个人和一座城市

    作者:阿成

    《一个人和一座城市》内容简介:城市是一种符号,带给人惊喜,也带来失落。城市里既有梦想的光辉,也有真实的陷阱;既有幻灭的渴望,也有意外的截获。城市被称为现代“文明的风暴中心”,我们都被吸入其中,不由自主,却也乐不思蜀。 城市的魅力在于,身处其中的时候,我们尽管诅咒它的污染,憎恨它的虚浮,厌恶它的欺骗,却离不开它,离开它了会想它。被城市包裹了外装的我们,尽管羡慕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尽管向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惬意,却无法真正彻底回到乡村,因为我们已经被城市浸染了灵魂,离开它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人的一生会遭遇数不清的人,会经历很多城市。但最终留在生命里的只有那么几个人和一两座城市。父母会在中途撒手而去,看不到我们的晚景;爱人在我们成年后才出现,错过了我们的童年。只有城市,伴随始终。尽管日新月异,尽管旧貌新颜,却完整地烙上了人生的每一个印记。城市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馆,承载着历史,记录着人生,渗透着风情。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融合是与年岁有关的。正如作家邓刚说到:“一个人四十岁以前与他赖以生存的城市是同步的,但四十岁以后尽管他还与这座城市朝夕相处,寸步不离,但却会越来越感到陌生,感到疏远。因为四十年来的城市形象已经牢牢地盘踞在他的脑海里,并融解着他的情感,塑造着她的生命。” 的确,城市,无论新老,无论大小,它总是更多地为年轻人带动的,其生活元素也总是更适合年轻人的。中年以后人与城市渐渐疏离,人渐渐成为城市的历史坐标,然而这种疏离感,又恰恰为审视和解读城市制造了一种深刻的力量,恰恰为批判或褒扬城市提供了一种理性的尺度。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余光中先生在《从母亲到外遇》中以一串对所居之地的诙谐比喻精炼地概括了他的人生轨迹。这串比喻暗含着一种深深的流浪情结。其实人生更像是一场流浪,辗转于不同城市之间的流浪,在同一座城市里的流浪。前者缘自生命轨迹的变化,后者因于心境的差异。 “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魂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余光中先生对祖国大陆的思念.倾泄笔端,字字真情,读来不禁动容。这其中氤氲着他所理解的大陆的风骨。 自古以来,文人都是一方水土的灵魂,文人用自己的文字为这方水土发掘并铭刻着某种风格。 在今天,作家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作家以自己的灵魂点亮城市的灵魂,继而塑造城市居者的灵魂。这种共通的灵魂里有肝也有胆,有情也有义。 人们通常通过作家的文字了解城市,继而又渗透一座城市来理解一个作家的文字。因而,一个作家有一种风格,一座城市有一种风景,一段人生有一片风情。此书中表达的便是这种作家与城市之间的肝与胆,情与义,以及城市居者对现代文明的好与恶,爱与恨。 这不是一部游记散文集。因为简单的游玩只能观其形貌,须有肌肤相亲和时光荏苒,人和城市之间才会真正建立某种联系;须有嬉笑怒骂和爱恨交加,才能真正理解一座城市;须同时有痛快淋漓和难言之隐,才能真正属于一座城市。 这也不是一部对城市文化性格的解读之作。此书中作者既在写自己,也在写城市。在城市的立体里展开脚步,在城市的历史里延伸回忆和梦想;在他们的阅历里刻上了城市的年轮,在他们的甘苦中蕴含着城市的变迁。城市既与他们的衣食住行切切相关,又在精神层面上暗合他们的某种隐秘情结。 这是一部具有浓烈个人色彩的作品集。作家采用非常个性化的视角叙述城市,展现作家的城市故事。在这里,作家笔下的城市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人类群居的载体,又是一种理想的空中楼阁;既暗含着一种严格的界定,又弥漫着一种开阔天空的遐想。 本书中的作家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如阿成和哈尔滨、孙甘露和上海;生在他乡但长在此地,如刘心武和北京、方方和武汉;作家与城市并无生养之恩,却与此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生际遇、青春往事莫不与之相关,如张贤亮和银川、刘敬明和武汉。
  • 城市的历史

    作者:乔尔.克特金

    台大城鄉所 夏鑄九 教授 輔大歷史系 王芝芝 教授 建築評論家 黎辛斯基 聯合推薦 城市—— 先於國家的人類組織,人類集體創造力的來源, 了解城市興衰的動力,便掌握人類演進的方向。 城市—— 人類渺視自然、自我沈淪的產物,還是新秩序的偉大創造? 城市先於國家,它是人類最早的群落形式。人群聚集生活後,如何定義彼此的關係?如何確定彼此的界線?彼此互動又會產生如何的新事物?透過城市的建造,法律、商業、宗教、文化、藝術相應而生。「城市」不只是摩天大樓的陳列展覽,更是人類文明的誕生地,多樣的人文內涵,造就不同的城市風貌。連接每個時期獨領風騷的城市,就是一部世界史的縮影。 在這本出色的權威之作中,備受讚揚的都市計畫者及暢銷作家克特金,帶領我們一探橫跨萬年的城市生活演變史,並藉此探討一個爭論已久的問題:城市如何壯大?最後,作者將恐怖主義納入考量,討論未來城市的發展,探索今日宗教及文化引發的爭端如何對城市的未來構成致命的威脅。此外,菁英分子受到吸引前來大城市,卻游弋於聲光色的各式體驗中,一座城市的中心價值如何面臨崩解?我們又如何能夠擁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本書格局浩大,不只討論一般古蹟維護、綠地保留的都市議題,更抓住時代脈動的論述,重申人類美好城市生活之所在,使得本書榮登以路易斯.孟福(Lewis Mumford)及珍.雅各(Jane Jacobs)為首的傑出都市學者之列。 黎辛斯:「基一本讓人欲罷不能、耳目一新的論著,是都市計畫者除了路易斯‧孟福、彼得‧霍爾及費爾南‧布勞岱等人的著作外,書架上也不可少的一本書。」——《完美的房子》、《金窩、銀窩、狗窩》、《螺絲起子演化史》作者,賓州大學都市學教授。 Michael Barone:「沒有人比本書作者更瞭解城市,更有資格傳授我們有關城市的歷史。本書帶我們從古巴比倫的城市一路探訪現代正蓬勃發展的都市遠郊,一段精彩而生動的城市之旅就此展開,絕對讓你滿載而歸。」——《美國新聞及世界報導》專欄作家和《美國政治年鑑》作者。 Fred Siegel:「若你想知道為什麼美國和歐洲的城市未來最好交相融合,為什麼布希贏得二○○四年的總統大選,就該閱讀本書的城市興衰史。」——進步政策學會資深研究員及《城市之王:朱利亞尼、紐約及美國生活的特色》一書作者。 Bob Lanier:「對都市生活有一番獨到而精闢的見解……值得一讀。」——1992—1998年的休士頓市長。 目錄 第一部份 起源:全球各地城市興起 第一章 神聖的起源 第二章 施展權力——皇都興起 第三章 最早的貿易都會 第二部分 歐洲古典城市 第四章 希臘文明 第五章 羅馬——首座大都會 第六章 古城衰微 第三部分 東方時期 第七章 伊斯蘭世界 第八章 中國的城市 第九章 錯失良機 第四部分 西方城市重新稱霸 第十章 歐洲的城市復興 第十一章 財富之城 第五部分 工業城市 第十二章 英美的城市革命 第十三章 工業主義及其不滿 第六部分 現代大都會 第十四章 追求「更好的城市」 第十五章 郊區的勝利 第十六章 後殖民困境 第十七章 「遠東之冠」 結論 城市的未來
  • 三生花草梦苏州

    作者:尢玉淇

    我非常喜欢龚自珍的那句诗——三生花草梦苏州。苏州是我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家乡。枕河人家,小巷深院,我就是在这种氛围的百年老屋里,度过了我的似水年华。
  • 长安与洛阳

    作者:谢昆芩

    汉唐时代,中国文化走向成熟,形成了"天下为一,万里同风"的盛世,产生了强大的生命活力;汉唐时代,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被称为"汉唐盛世"。而盛世辉煌,则又集中体现在王朝的帝都上,汉唐帝都孕育并集中体现了恢宏阔大的"汉唐雄风"和"汉唐气象"。本书以汉唐帝都长安和洛阳为切入点,以汉赋、唐诗、唐代小说和笔记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探讨汉唐两代帝都文化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汉唐帝都文化影响下的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以及这些文学活动和现象所展示的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帝都意象。
  • 城市的胜利

    作者:[美] 爱德华·格莱泽

    城市是诞生奇迹之所 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 是最健康、最绿色、最富裕、最宜居的地方 如果你热爱自然,请搬到摩天大楼里;如果你热爱地球,请搬到城市里。 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当代顶尖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自小生长在曼哈顿,长期沉醉于城市研究与写作的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进行了强大的全球城市调研,最终得出了令人毋庸置疑的结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城市的未来将决定人类的未来! 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格莱泽教授带领读者穿越人类历史、游历世界各地,并将经济与历史完美对接,展现了城市存在的优势及其为人类提供的福祉。城市让人类变得亲密,让观察与学习、沟通与合作变得轻而易举,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撞击、文化交流与科技创新;城市鼓励创业,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工作机会,使得社会的机动性和经济的灵活性得以发挥;城市中密集的高层建筑、发达的公共交通、缩短的空间距离大幅度降低了人均碳排量,实现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伟大目标;城市清洁的水源、良好的排污与完善的医疗系统等维护了人们的健康与安全,提高了人类整体的生活质量…… 同时,格莱泽以具体的城市为例,细致深入地分析了城市存在的问题、衰落的原因、复兴的道路,并就“贫民窟的优势”“摩天大楼的好处”“消费城市的崛起”“邻避主义的诅咒”“教育决定民主”等众多城市议题进行了睿智而精彩的阐述。 最后,格莱泽采用报告文学的独特形式,依次巡礼了“帝国之城”东京、“秩序之城”新加坡与哈博罗内、“智慧之城”波士顿与米兰、“消费之城”温哥华、“崛起之城”亚特兰大与班加罗尔……在令读者领略城市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提示了若干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尽管书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统计数据,但读来绝不会让人感觉晦涩无趣,格莱泽简洁有力、机智大胆的论述与一定会让读者大开眼界、直呼过瘾!
  • 重叠的美丽

    作者:刘德科,李欣拯 (摄影)

    《重叠的美丽》简介:“中国最美城市,中国最美房子与中国最美地产掌门人,重叠成世界上最美书籍。”这是《重叠的美丽》的一个愿望。《重叠的美丽》讲述了两个人(苏东坡与宋高宗)、两座山(西湖畔的吴山与凤凰山)和两座已经消失的建筑物(苏东坡在吴山的有美堂与赵构在凤凰山脚下的皇宫正大门——丽正门),作为一座当代庭园(越剧名角夏赛丽女士开发的丽园)的精神自传。丽园,复现了南宋皇宫的土地记忆与杭州这座城市历代传承的生活情致,集中呈现了城市价值与生活方式的嬗变,旨在唤醒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重叠的美丽》分三个部分:吴山图卷、正文,以及凤凰山图卷。其中,正文部分下分三章:有美堂——苏东坡的情致;丽正门——宋高宗的礼序;第三章 丽园——重叠之美。
  • 十城记

    作者:祝勇

    《十城记》为祝勇的散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对上海、北京、成都、海口等城市的散文随笔,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喟叹,对城市未来的展望。“没有一个城市像中国这样急于改变自身的面貌,传统建筑被大量列入清洗名单,随之消失的,自然包括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文化符号、精神记忆和生活方式。”
  • 旧影秦淮

    作者:叶兆言

    《旧影秦淮》,本书图片与文字有着互文关系,文字因图而生,图片又为文字描述的事件提供了最好的形象说明。风流不忘爱国,这是秦淮河浆声灯影中的重要旋律。说起来也可笑,中国的文化人有时候真没出息。明亡于清以后,汉族士大夫没能耐复国,只好到秦淮河去爱国,在妓女中寻觅知音。自宋朝南迁,中国人的柔弱之风,逐渐恶习难改。武不能收复失地,文不敢针砭时弊,结果就只能一头扎进秦淮河的脂粉堆,在美人圈里打滚,在琴棋书画上消磨时间。有了这样的中国人,国家不亡也怪。醉生梦死造成亡国,亡了国,更加醉生梦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