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余英时

  • 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作者:余英时

    该书是著名学者余英时文集的第六卷。内容涉及政治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内容包括有民主制度的发展、近代文明的新趋势、民主革命论以及自由与平等之间等。
  • 余英時訪談錄

    作者:陳致

    精彩深入的訪談需要直接面對受訪人的精神世界,讓受訪人的思想輪廓顯現、精神之光閃耀。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主任陳致先後三次訪問余英時先生,洞徹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對談有致,精彩紛呈。 余英時先生身處海外,對中華文明、中國社會懷抱真誠的關切,訪談錄中袒露對學術與人生的追求。他對思想史的梳理切中中華文化研究的肯綮,于變動中發現思想的聯系,既洞察入微,又通達宏觀。訪談真切地反映了余英時先生的學術養成脈絡,包括他對錢锺書、錢穆、陳寅恪等人的評價,都涵括在他對中華文化的整體觀察中。 在訪談中,余英時先生闡述了她的一些重要著作諸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朱熹的曆史世界》等的醞釀和撰寫過程,對年輕學者的治學極富啓發性。
  • 余英时文集 第九卷

    作者:余英时

    本书收入了余英时的2篇文章:《曾国藩与“士大夫之学”》、《方以智晚节考》,是作者对历史人物及其著作和历史真实进行考证的成果。作者旁征博引,力图通过校勘、推理、比较、对隐语进行解读等多种手段挖掘历史真相。 本书是余英时文集的历史人物考辨,本卷所收几篇文章是余氏对一些历史疑案和历史人物及著作进行考证的成果,作者旁征博引,力图通过校勘、推理、比较、对隐语进行解读等多种手段挖掘事实真相,作者对历史的解读自成一体,对考证结果的诠释也颇为独到,文中不忘记述考证过程中误入的歧途和走过的弯路,从行文可以看出本书的务实。
  • 余英时文集 第二卷

    作者:余英时

    本卷以“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为主题,所收文章论及儒家思想、新儒学及其与佛道之关系以及反智论等中国思想传统中的重大课题以及这些中国传统价值系统与现代的“遭遇”。这些文章既有对中国思想传统的整体观察与把握,又有对具体时代和问题的个案研究,层次分明,论证翔实严密。展现了余先生对中国近现代以来传统思想所经历的种种冲击和变革的观察与深思,针对性地疏理了中国思想传统的核心内容与历史脉络,提出并探讨了现代儒学所遇到种种困境及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具有深刻的洞见和关怀。 本卷每篇文章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学术水准,对中国思想史的相关核心问题有深入的思考,既有整体的观察,又有断面的分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独立成章而又紧密联系。关注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把思想传统放到文化历史脉络中,重新审视思想传统的内容和价值。对中国思想传及价值观在近现代所遭遇的困境,积极探索传统的现代诠释,同时对西方诠释系统保持了谨慎,极富现实意义。剖析了中国传统价值系统与现代的“遭遇”的方方面面。
  • 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

    作者:余英時

    本書是根據作者於1984年 9 月 1 日在台北「國父紀念館」公開演講的紀錄改寫而成的。這是中國時報主辦的「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演講系列的一個總結。就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之間的複雜關係,作者從澄清價值系統著手,將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予以精微的闡發和透澈的疏通。超然於全面西化和極端保守的傳統爭執之外,既不左右袒,也不作調人,而實事求是、允執厥中地提出了具體、平正而圓融的看法。雖然作者謙稱其看法並非唯一觀點,亦非最後定論,但一般有識之士都不約而同地公認,這篇文章即使不是百年來中西文化論辯最後的斷案,至少也是五四以還這六十年來所有討論文字中見解最圓熟、立論最透闢的一篇,堪稱是燕許大手筆,世紀大文章。
  • 會友集

    作者:余英時

    這部《會友集》收集了我近二三十年來為友人著作所寫的序文。其中絕大多數作者是我相交已久的,但也有少數尚無緣識荊,只能算是「神交」。我生平不會寫應酬式的文字,友人向我索序,我必儘可能以敬慎之心回報。首先我必細讀全稿,力求把握住作者的整體意向;其次則就我所知,或就原著旨趣加以伸引發揮,或從不同角度略貢一得之愚。但無論從什麼方向筆,我都堅守一個原則,即序文必須環繞原作的主題發言。……用這種方式寫序當然是比較費力的,往往逼使我去進行一些獨立的研究。但是我也在寫序的過程中獲得了不少知識的樂趣:經過比較深入的探索之後,對於歷史和文化的某些特殊方面,我的認識從含混變為清晰,有些問題獲得進一步的澄清,有的基本概念則得到更有系統的整理。我的序文對友人有無涓滴之助尚不可知,但我受到他們著作的激勵則是千真萬確的。 〈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這句詩不妨借來說明為相知寫序的心理根源。若改用《易經》的語言,求序者是「同氣相求」,寫序者則是「同聲相應」。 書名取義於曾參「以文會友」,紀其實也。 —— 余英時
  • 重尋胡適歷程

    作者:余英時

    從1917年到1962年,胡適無論在文化史、思想史、學術史、或政治史上都一直居於中心的位置,他一生觸角所及比同時代任何人的範圍都更廣闊,他觀察世變的角度自然也與眾不同。在胡適個人生命史上的每一階段,一向都存在著一些或大或小的疑點,他的博士學位問題,他的西洋哲學素養,他對毛澤東的影響,他和蔣介石的關係……隨著《胡適日記全集》的出版,其中有些問題已能夠獲得比較明確的解答。 本書根據《胡適日記全集》的內在線索,探討胡適在各個階段與中國現代史進程的關聯,並就上述引起議論的疑點,擇其較有關係者予以澄清,讓胡適自己說話,盡量還胡適一個原來面貌。
  • 東漢生死觀

    作者:余英時

    本書是英時先生對於東漢民間生死信仰的考察,尤其是以「魂升天,魄入地」為代表的靈魂觀念,並強調中國人並不是等到佛教傳入才產生地獄觀念的。 導言 一、 思想史及其若干問題 二、 方法與目的 三、 材料 第一章 生與不朽 一、 生的重要性 二、 長壽和不朽 三、 求仙的世間轉化 四、 民間思想中的「神仙」觀念 五、 小結 附錄:漢代專有名詞中的長壽類用語 第二章 養生長壽 一、 士人中的養生風氣 二、 養生術與求仙 三、 人的「命」與「壽」 第三章 死與神滅的爭論 一、 死亡的自然主義態度 二、 死後生活的流行信仰 三、 神滅的爭論 參考書目 Ⅱ. 早期中國來世觀念的新證據——評魯惟一的《通往仙境之路:中國人對長生的追求》(1981年) Ⅲ. 「魂兮歸來!」——論佛教傳入以前中國靈魂與來世觀念的轉變(1987年) 複禮 魂和魄 來世信仰 陰間:魂和魄的各自住所 仙的出現和來世的重建
  • 余英时文集 第十一卷

    作者:余英时

    《余英时文集》第十一卷《论学会友》为余英时先生的序文集,收录《〈论学谈诗二十年——胡适杨联陞往来书札〉序》《从“游于艺”到“心道合一”——〈张充和诗书画选〉序》《重版汪精卫〈双照楼诗词稿〉序》《未尽的才情——从〈日记〉看顾颉刚的内心世界》等文。余先生这些序文多为故友新朋的著述而作,或就原著旨趣加以伸引发挥,或从不同角度贡献研究心得,或向读者推介原著作者,皆敬慎为之,往往能把问题推广到更为深广精微的程度,展现深厚的材料功力和敏锐的思想锋芒,真正达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由真诚交流的作序境界。
  • 余英时文集 第八卷

    作者:余英时

    本书是《余英时文集》的第八卷。本书所收的文化评论都是在“中国情怀”之下写成的。所谓“中国情怀”其实就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情结。本书涵括甚杂,基本的主题有两个,一是文化评论,一是红楼梦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对戊戌政变的反思,对西方思想动态的解读,对红楼梦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对侠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讨论,等等。本书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和温情和对传统文化再现的忧心忡忡。作者治学踏实严谨,立论有据,文字深入浅出,平常式的语言中蕴含着真知哲理。
  • 余英时文集 第七卷

    作者:余英时

    本书是《余英时文集》的第七卷。内容涉及余英时讨论文化和思想问题的一部分文字,具体包括“到思维之路”、“文明论衡”和“文化评论”三大部分。本书各篇文字都是以整个文化中国为对象,作者所关怀的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前景,因而,文字中虽有关政治的部分,然其基本立场是文化的。文化中包含了政治,同时也超越现实政治,是本书的一个中心论点。本书所收的文化评论都是在“中国情怀”之下写成的。所谓“中国情怀”其实就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情结。
  • 余英时文集 第五卷

    作者:余英时

    本书收录余英时先生对近代中国学人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的论文30余篇,对中国近现代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学者如钱穆、陈寅恪、胡适、梁漱溟、牟宗三、钱钟书、顾颉刚、洪业、郭沫若、严耕望、费正清(美)、林语堂等人的治学经历及其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全书对钱穆、陈寅恪、胡适三人进行了尤为详细的研究。
  • 會友集(上)——余英時序文集(增訂版)

    作者:余英時-著,彭國翔-編

    本書彙集了余英時先生為海內外學者所作序文五十一篇,所論涵蓋從先秦至當代三千年中國歷史,貫通歷史、文學、哲學、宗教、政治、社會、經濟、法律等諸多學科,精闢分析學術和時代的課題,篇篇由其深厚的學養和真誠的良知所發。「內篇」二十三篇論學術,「外篇」二十八篇議時政,「內聖外王」連續一貫,學術研究與價值操守、文化關懷相互支援、有機結合,將所序著作的論題置入一個更為深廣的脈絡之中,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更為「廣大精微」的意義世界。
  • 方以智晚節考

    作者:余英時

  •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

    作者:余英時

    本書申論自先秦以迄魏晉,中國知識階層的發展和演變。所論主題包括古代知識階層的興起與發展、東漢政權的建立與士族大姓的關係、漢晉之際士的新自覺與新思潮、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演變;探討了先秦時代士的起源、性格和變化,及其所承擔之「道」的特性;兩漢時代士族的形成及與政權興替的關係;魏晉時代士的群體自覺與個體自覺,及在新思潮的發展下,君臣、家族倫理危機與士風的關係。 本書的研究路徑綜合了思想史、社會史與政治史各層面,整體觀照了中國知識階層的重要問題,推論精微縝密,為影響中國文化發展極為深遠的這個群體,提出周詳深邃的解析。
  • 朱熹的歷史世界(下)

    作者:余英時

    本書是關於宋代文化史與政治史的綜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間互動關係。作者強調,宋代士階層不但是文化主體,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體,並將此一論斷建立在可以客觀檢證的歷史事實上。據此,宋代士大夫的思維結構與行動模式,則在這部研究中佔據軸心地位。作者深入研究朱熹時代的歷史世界,系統而全面地從直接史料中搜尋一切相關的證據,以重建十二世紀最後二、三十年的文化史與政治史,《上篇》為朱熹的歷史世界提供了一個較廣闊的背景,《下篇》則進入朱熹所活躍的歷史世界的核心地區。 雖然歷史已一去不返,沒有人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力。但本書則為專業史學家重構歷史的理想與努力,做了最好的見證。 作者簡介 余英時 一九三○年生。曾任教美國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名校。史央研究院院士,榮獲中文大學、香港大學,美國明德學院等榮譽博士。學貫中西,著作等身,以中國思想史、文化史馳名國際漢學界。
  •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作者:余英时

    本书包括:近世制度与商人;中国宗教的入世转向;儒家伦理的新发展;中国商人的精神;韦伯观点与“儒家伦理”序说等内容。
  • 现代儒学论

    作者:余英时

        《现代儒学论》收录了“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现代发展”、“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变迁”、“现代儒学的困境”、“钱穆与新儒家”、“儒家思想与日常人生”等重要的长篇论文,是余英时教授近年在现代儒学研究上的最新成果。
  • 史學與傳統

    作者:余英時

    “本書所輯近幾年來已發表的文字都是討論史學與傳統的問題的。全書的基本取徑則是從史學的觀點來分析中國文化傳統中的某些主要方面。因此定名為「史學與傳統」。為了進一步說明本書的旨趣,我願意借此機會交代一下我自己對於「傳統」這一概念的理解,特別是這一概念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應用問題。” 從史學看傳統——「史學與傳統」序言 .中國史學的現階段:反省與展望 .道統與政統之間 .中國知識份子的古代傳統 .五四運動與中國傳統 .從「反智論」談起 .從中國傳統看學術自由的問題 .試論中國文化的重建問題 .說鴻門宴的坐次 .方以智晚節考新證 .曹雪芹的反傳統思想 .顧頡剛、洪業與中國現代史學 .顧頡剛的史學與思想補論 .從中國史的觀點看毛澤東的歷史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