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政治社会学

  • 清代地方政府

    作者:瞿同祖

    ◎著名史学家、社会学家瞿同祖先生于学术巅峰时期写就的经典之作。

    ◎从人的角度,了解州县级地方政府的运作和基层治理逻辑,认识清帝国结构性集体腐败的根源。

    ◎哈佛大学出版社1962年首版,至今仍是一个绕不开的起点,一座未被逾越的高峰。

    ◎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即便是无学术背景的普通读者也能阅读无碍。

    ◎第三次全面修订译本,精益求精,忠于原作。

    ------------------------------------------------

    ★内容介绍

    《清代地方政府》是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瞿同祖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于学术巅峰时期用英文撰写的一部经典之作。本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1962年首版,为瞿同祖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巨大声誉,至今仍是西方汉学界相关教学和研究中的必读书。

    民间有言“天高皇帝远”,学术界也有个论题是“皇权不下县”,作为最小行政单元的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直接与普通百姓打交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清代地方政府》一书的写作目的就是描述、分析和诠释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的结构与运作。

    瞿同祖先生通过各种手稿和笔记,同时参考大量的官方资料,以极简洁的文字,介绍了州县官和他的四个辅助群体,即书吏、衙役、长随、幕友的职能、地位、收入、贪赃形式和纪律控制等,强调了清代地方政府实际上是以州县官为中心的“一人政府”。此外还重点讨论了士绅阶层在地方行政中的角色。

    《清代地方政府》是经典学术著作,但作者瞿同祖写作时的预期读者是对传统中国缺乏了解的英语世界的学子,故其叙述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即便是无学术背景的普通读者也能阅读无碍。

    ------------------------------------------------

    ★媒体/名人推荐

    “《清代地方政府》是一本极为重要的书,其目的在于描述、分析并解释清代州县地方政府的结构和功能;作者也希望此书有助于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并且为官僚政治与行政学提供资料。他的目的和希望都出色地达到了。”

    ——《亚洲研究学报》

    “在中国政府及行政的研究领域中……此书前进了一大步。由于对资料拥有广泛的知识,并具有洞悉内幕的见解,他提出了关于中国基层政府的第一部有意义和可靠的研究。”

    ——《美国历史评论》

    “瞿同祖先生没有撰写教科书,学术著述也较少,没有指导过研究生 (没有弟子) ,因此没有直接的传承,但自1980年代以来,他的著作和研究进路主要通过学术市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不限于法律史的学人,获得了相当广泛的自发的社会影响,出现了一批或多或少地追求瞿同祖范式的研究著作。……但就研究的总体深度和水平而言,在我看来,似乎还没有超过这两本书,至少没有超过《清代地方政府》。”

    ——《在学术史中重读瞿同祖先生》,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真正意义上的经典性的学术著作,并不是仅仅给了读者一些个完美的结论,而是能够激发读者去思考、去扩展这些结论。《清代地方政府》就是这样的著作。”

    ——《再读〈清代地方政府〉》,郭建(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

    “瞿老对清代关乎庶政治乱的基层政府——州县的剖析,所提供的不为我们习知但时至今日仍受其熏习的细节和对制度与个人之间紧张关系的梳理与解析,在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的结合方面,几乎堪称完美。”

    ——《见微知著与求名责实之间》,王进文(中南大学法学院讲师)

  • 现代英国的社会流动与阶级结构(第二版)

    作者:[英] 约翰·H. 戈德索普

    本书利用从英格兰和威尔士收集的大规模调查数据,基于严格的社会学量化研究方法,考察了现代英国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地位继承与交换。作者指出,现代英国社会中向上流动机会的数量确有增加,但也须关注不同阶级间相对流动机会的不平等。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第二版增加了社会流动的跨国比较与女性的社会流动特征,分析了现代英国社会代际流动的新特点,讨论了现代英国社会有关社会流动议题的主要观点。

    原书出版后,影响巨大。相关书评见于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以及英国社会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等权威期刊,亦成为研究社会分层与流动议题学者的必备书目。

  • 新加坡

    作者:[美]约翰·佩里

    哈佛教授傅高义推荐,《海洋与文明》的现实注解,打破经济学预言的发展奇迹,揭秘新加坡崛起的内幕

    ◎编辑推荐

    ★“热带地区不可能出现高效率经济体。”

    “没有经济腹地的城邦在充满敌意的地缘政治中必然萎缩。”

    “威权体系与市场经济无法共存。”

    新加坡用崛起的奇迹,打破了上述经济学预言。

    毫无自然资源的弹丸之地,居民的文化背景差异巨大,邻国虎视眈眈,面对这样的情况,新加坡如何扬长避短,实现不可思议的崛起?“

    ★作者抓住的关键词是海洋与人才。新加坡紧临全球海运要冲马六甲海峡,但地理优势本身并不是主角,只是一个舞台。在高度实用主义与生存至上的原则指导下,新加坡人致力于人才培养,打造本土精英群体,他们利用海洋优势,使新加坡沿着贸易—制造业—服务业的经济价值链向上攀爬,成为全球商业中心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新加坡从14—15世纪迄今的历史。作者追寻抵达新加坡的移民、海盗、商人与征服者的脚步,描述这个拥抱多元民族与来自四面八方的货物、资金与观念的小岛,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海洋优势,缔造世界发展领域的奇迹。正是不拘泥于成规的高度务实主义,使得新加坡从一个肮脏不堪、充满骚动与对抗的弹丸之地变成效率和富裕的代名词。

  • 美国的反智主义

    作者:[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美国的反智主义》集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于一身,是一部关于美国知识分子及其批判者的经典著作。它出版于1963年,然而,几十年后乃至21世纪以来的美国社会——对科技的崇拜、失控的商业文化消费主义、教育的实用导向、对人文价值的轻视……层出不穷的民粹主义与暴力事件,说明反智主义的强度是周期性的,反智主义仍根深蒂固地存在着,由此,作者的叩问再次回响:

    “智识”该如何在人类文明中发展?

    知识分子能够在社会上、政治上扮演怎样的角色?

    “反智主义”这个问题,通常被认为就是在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美国的反智主义》中被定义的。这本书的写作灵感来自1950年代的政治和智识生活,不过其历史叙述的起点要更早,终点落在了美国从麦卡锡主义制造的红色恐慌中恢复的时期。

    作者将反智主义观点当成一条主线,以此来检视美国社会与文化中多个不那么令人欣赏的层面。从美国的建国历程、宗教传统、政治体制、商业精神、学校教育,从绅士的没落、知识分子的疏离与服从等角度,对美国的反智主义根源进行了系统且富有历史深度的耙梳。

    在作者看来,1952年的大选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了智识与庸俗的对立。美国知识分子和人民之间的巨大且有害的差距,经由媒体广而告之。民主党20年统治结束后,知识分子在社会上衰落,而商人的影响力上升。现在,知识分子成了美国社会所有不愉快或不道德之事的共同替罪羊,而私营企业主被认为有能力面对任何困难。作者批判民粹、保守、反动、极右的思维,认为反智是个思想、情绪和态度的复合体,是“一种对精神生命和被认为代表了精神生命的人的怨恨和怀疑;一种不断贬低生命价值的取向”。

  • New State Spaces

    作者:Neil Brenner

    Neil Brenner has in the past few years made a major impact on the ways in which we understand the changing political geographies of the modern state. Simultaneously analyzing the restructuring of urban governanc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under globalizing capitalism, 'New State Spaces' is a mature and sophisticated analysis of broad interdisciplinary interest, making this a highly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subject.
  • Max Weber and German Politics, 1890-1920

    作者:Wolfgang J. Mommsen

    A major work of German historiography, this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Weber's political views and activities reveals that, paradoxically, Weber was at once an ardent liberal and a determined German nationalist and imperialist. Wolfgang J. Mommsen shows the important links between these seemingly conflicting positions and provides a critique of Weber's sociology of power and his concept of democratic rule. First published in German in 1959, "Max Weber and German Politics" appeared in a revised edition in 1974 and became available in an English translation only in 1984. In writing this work, Mommsen drew extensively on Weber's published and unpublished essays, newspaper articles, memoranda, and correspondence.
  • 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来源

    作者:张静

    《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来源》作者以变迁社会中的经验现象为据,围绕历史以及转型中基层社会的制度、行为和观念变迁等主题,精选文章。各论题聚焦于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来源和秩序转化、公共组织角色变化的政治后果、秩序稳定的社会结构基础、中国社会利益组织化的特点、阶级组织化不活跃的原因,以及社会建设可借鉴的历史经验。
  • 政治人

    作者:(美)马丁·利普塞特

    本书是一部以论述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为主旨的政治社会学的经典著作。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民主体制所必需的社会体制;民主社会不同类型的政治冲突;西方民主国家的选举和投票行为;造成反民主倾向的某些特殊原因;参与政治的根源;在美国和其他国家中支持政党的种种社会基础;美国知识分子的地位及其在政治生活中的转化功能等等,对民间社团、工会也作了个案研究,分析了工会内部的政治结构及其运作的实际。
  • 现代化:抗拒与变迁

    作者:(以)S.N.艾森斯塔德(S.N.Eis

    本书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现代化社会的主要特征和问题。并着重介绍、比较、分析了现代化过程的失败与成功的状况。
  • Political Scienc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作者:Ira Katznelson&Helen

    W. W. Norton & Company and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are pleased to annou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Centennial Edition of Political Scienc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 Editors Ira Katznelson and Helen V. Milner of Columbia University sought to "reflect the vibrant, often contested, d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while chronicling the past decade’s scholarship and prompting thought about future directions." Breaking away from a traditional organization around the four major fields of political science, the editors chose to create a framework that focuses first on the state, followed by democracy, then agency, and concluding with means of inquiry. This volume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all scholars interested in reading across fields and includes an essential unified bibliography.
  • 国家与社会

    作者:张 静

  • 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

    作者:(美)霍华德﹒威亚尔达

  • 运动中的力量

    作者:(美)西德尼·塔罗

    简介: 从法国革命、美国革命到19世纪的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直到今日的民族和宗教运动,社会运动对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有力的影响。本书考察了社会运动的历史,提出了一种集体行动理论,以阐释社会运动的兴衰,为影响个人生活、政策改革和政治制度的运动力量提供了解读。本书不仅论及文化、组织和个人方面的运动力量源头,还特别强调了社会运动作为政治斗争的一部分,作为政治机遇结构、国家战略和跨国扩散的变迁结果所经历的兴衰起伏。 导读: 《运动中的力量》是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它综合了社会运动与革命研究方面的各种文献,行文流畅,见解丰富……无疑将赢得广泛的读者和持久的生命。 ——道格·麦克亚当 马克斯·韦伯视理论的本质为“创造清晰的概念”,如果此见不谬,则塔罗的书堪称理论珍宝。它对于社会运动研究的贡献,堪与韦伯在宗教社会学方面的贡献媲美。 ——戴维·L.拉廷 前 言 1993年《运动中的力量》第一版完成以后,在斗争政治和社会运动领域又发生了很多事件,其数量之多超过了20世纪60年代晚期以来任何一个五年内的事件总和。尽管1989年有些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了,但其教训尚不足以立刻在学术性著作中得到反映。那些以和平为主的运动造成的却是若干国家的不稳定,有时还引发反复无常的暴力运动,甚至在前南斯拉夫导致一场野蛮的国内战争。所以,我在本版中试图把从这些转变中得来的教训也吸纳进来。 1989年和其后发生的事件虽然也证明了我在第一版最后一章中的某些暗示,却不能支持跨国斗争迅速扩散这一论点。我对无国界之分的运动世界的预测,仍然持谨慎的态度。不过,特别在西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欧洲联盟可能会引发新一浪跨国运动。甚至在西方国家之外,跨国倡议网络也已在某些方面类似于本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民族社会运动。这些变化如此显著,本版为此特别单列了一章进行论述。 其实,自《运动中的力量》第一版发表以来,研究社会运动和斗争政治的学者一直很活跃。在欧洲和北美以及越来越多的其他地区,新的研究专著和论文集以极快的速度不断涌现。在这一发展中的研究领域,好几套新丛书已经面世,同时还出现了一本完全致力于斗争政治研究的新杂志——《动员》(Mobilization)。我因此得以在本版中借鉴若干最近发表的著作,如唐纳泰拉·德拉·波塔(Donatella della Porta)所著《社会运动、政治暴力和国家》、伯特·克兰德曼斯(Bert Klandermans)所著《抗议的社会心理学》、汉斯皮特·克瑞埃西(Hanspeter Kriesi)和他的合作者所著《西欧新社会运动的政治》、阿尔贝托·梅卢齐(Alberto Melucci)所著《挑战规则》和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所著《英国的群众斗争》。本书第二章的结构与剑桥出版的一本比较政治研究论文集《对社会运动的比较观察》相近,这得感谢该论文集的编辑者道格·麦克亚当(Doug McAdam)、约翰·D.麦卡锡(John D.McCathy)和梅耶·N.扎尔德(Mayer N.Zald)。 我们是否正生活于一个“运动社会”?对于这个问题,我始终没有说自己知道答案。不过,我在新的结尾中提出了若干问题,并对它们的含意进行了解释,比我五年前说得更透彻。而如果说本版有助于向研究社会运动的专家和学者阐明运动社会的问题,那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和戴维·迈耶(David Meyer)在出版最新论文集《走向一个运动社会:新世纪的教训》时的合作。此外,我还得感谢马克·利齐巴奇(Mark Lichbach)和汤姆·罗尚(Tom Rochon),他们为本版的初稿提供了颇具文化敏感和睿智合理的评论。 随着新的社会运动在世界上的产生,学者们不断进行新的探究,我个人的观点也随之起了变化。自《运动中的力量》第一版问世以来,我一直试图了解社会运动理论是如何延伸到对斗争政治的一般研究、西方民主之外的领域和对革命的综合研究中的。为此,我参加了一个联系密切的学者研究网络,并获益匪浅。我和其他学者在梅隆基金会和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合作研究斗争政治。我们共同思考,不论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互相启发,最终使我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特别是在这个项目中与我合作的麦克和T2两位,他们帮助我进一步澄清了社会运动和斗争政治之间的概念关系;为此,我很感谢他们。
  • 现代化的政治

    作者:[美] 戴维·E. 阿普特

    《现代化的政治》中所使用的现代化这一概念相当简单,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在功能上联系和组织起来的角色的扩散,这些角色在工业基础设施落后的社会中得以大量涌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现代化角色的扩散和分布状况来比较不同社会的现代化程度。《现代化的政治》的任务是评价由于现代化角色之间缺乏整合而引发的政治问题。我对这种整合缺乏所导致的政治结果和行政结果的描述掩盖了这一重点。我试图描述的一些现象或许被看作是现代化的内涵,这至少可以解释《现代化的政治》所遇到的一些困难。
  • 基层政权

    作者:张静

    《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以政治社会学和法律社会学视角,讨论中国乡村社会的权力分布、角色性质及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并用此解释乡村冲突的结构来源和政治后果:一方面,基层权威道德的、管辖的合法性下降,以其为中心的社会整合变得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其离间社会和国家之联系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一研究意在质疑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用“国家政权建设”解释中国基层秩序的理论框架。
  • 布莱克维尔政治社会学指南

    作者:[英]凯特·纳什 阿兰·斯科特

    本书对当代政治社会领域的争论作了相当全面和多元的概述。尽管没有人会完全赞同里面的每一篇文章,但这个领域的每一个人都会从本书富于启发性的书中收益匪浅。
  • 政权与斗争剧目

    作者:查尔斯·蒂利

    本书旨在对以下中心议题作出回答:政权的变化和变异是如何对集体诉求的伸张形式——斗争政治——产生影响的?作者从历史与现实的斗争事件中撷取了大量的案例——从17世纪法国的袭击军队事件到20世纪秘鲁的政治转型、南非的反种族隔离运动、卢旺达的种族屠杀,直至21世纪的恐怖活动、集体暴力、内战和跨国社会运动——并结合其有关政权之政府权能与民主程度的类型学划分,向读者展现了近两百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斗争政治变迁及其与政权发展之间复杂动态的因果关联。
  • 维稳的政治逻辑

    作者:谢岳

    本书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本书计划回答三个基本问题。首先,面对由市场改革带来的社会不满与集体抗争,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维护稳定的办法。第二个问题,在维稳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之下,为什么已有的维政策执行起来效果不佳。第三个问题将与预设的理论前提相呼应,那就是现有的维稳政策会对市场经济、公民社会、司法体制与政治制度产生什么影响,这些影响是强化还是弱化三大系统的维稳功能? 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综合治理的社会背景;第二部分是关于综合治理的政策构成,由四章组成;第三部分包括从第六章到第九章,是关于综合治理的维持机制的,它们是综合治理行动的基础;第四部分由第十章和结论构成,主要是对综合治理行动与机制的分析以及分析基础上的结论归纳。
  • 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

    作者:[美] 贾恩弗朗哥·波齐

    国家是政治权力这一广泛现象的最有效的、最重要的现代表达形式。本书提供了一幅现代国家的追根溯源的、简洁易懂的新图景,尤其是集中于对民主国家的起源和本质的描绘。 波齐广泛地梳理了国家的概念,区分了早期国家、后来国家以及当代国家之间的特征差异。他对国家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深入描述,从封建统治形式的解体一直到近代自由主义民主国家的出现。 波齐还讨论了当代自由主义民主国家中最重要的一些发展变化:国家规模的增长和国家活动的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政策与政治之间的分离。波齐总结了一党制国家的典型特征,分析了为何这一体制在推动工业发展时遇到诸多困难。最后,波齐指出了当代国家发展在军事领域、生态领域和国际经济体系中遇到的挑战。 译者序 序言 第一编 第一章 社会权力及其政治形式 第二章 近代国家的本质 第三章 近代国置之脑后的发展(1) 第四章 近代国家的发展(2) 第五章 关于国家的争论:尝试性的评价 第六章 关于国家的争论:尝试性的解释 第二编 第七章 20世纪的自由主义民主国家(1) 第八章 20世纪的自由主义民主国家(2) 第九章 一种新型的国家 第十章 当代国家面临的挑战
  • State and Society in 21st Century China

    作者:Peter Hays Gries,Sta

    Table of Contents Introduction: Popular Protest and State Legitimation in Twenty-First Century China 1. Legitimacy Crisis in China? 2. The New Crowd of the Disposessed: The Shift of the Urban Proletariat from Master to Mendicant 3. Society's Masters' Struggle to Survive: State Workers, Joblessness and Contention in Post-Deng China 4. Comrades and Collectives in Arms: Tax Resistance, Evasion and Avoidance Strategies in Post-Mao China 5. Neither Contained nor Transgressive: Boundary-Spanning Contention in China 6. The China Democracy Party, Intellectuals and the Politics of Protest 7. Who Does the Party Represent? From 'Three Revolutionary Classes' to 'Three Represents' 8. The State of Youth/Youth and the State in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China 9. Popular Nationalism and State Legitimation 10. Seeking Legitimacy Through Art: China's Plunge into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conomy 11. What Is China? Who Is Chinese? Han-Minority Relations, Legitimacy and the State 12. State and Society in Transitions From Communism: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