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军事

  • 中国的1948年

    作者:刘统

    本书用历史事实说明从战场到后方,从农村到城市,从生活到经济,从舆论到思想,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我们回顾1948年中国经历的风风雨雨。   如果说1947年是转折的一年,1948年则是决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年下半年连续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国民党的重兵集团被解放军一个个歼灭,国民党方面完全丧失了进攻的能力,转而求和。共产党则更加坚定了决心,要打过长江,夺取全国的胜利。本书用历史事实说明从战场到后方,从农村到城市,从生活到经济,从舆论到思想,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我们回顾1948年中国经历的风风雨雨。
  • 枪杆子1949

    作者:张正隆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9周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张正隆新著《枪杆子:1949》记述解放战争的历史。书中包括了“‘狗皮帽子’进关了!”、“虎啸津门”、“北平和平”、“长江不是三八线”、“南下——难下”、“国民党没有‘主场’”、“跨海之战”等精彩章节。主要记述了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即后来的“四野”)入关,参加同国民党之间进行的历次激战,一直打到海南岛的传奇经历。就这段峥嵘岁月,作者通过战争亲历者的眼睛,详细生动地叙述了国共双方对峙斗智斗勇的全过程,读来分外惊心动魄。而在精彩描述战争高层决策过程的同时,作者又以文学的生花妙笔,对比刻画了国共双方的诸位风云人物。诸如毛泽东、林彪、蒋介石、傅作义等等,关于他们的战略思想、具体战术、个性风采等都有着非常细致深入的着墨,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回顾过去20年,张正隆已连续出版了近十部长篇报告文学,这部书中作者依然延续了他令人欣慰的写作方式。通过他历时数年、踏遍大半个中国的深入采访,掌握了令人惊叹的丰富史料,上百名军队人员和普通百姓的切实感受——他们对战争的刻骨铭心的记忆,保证了本书写作的客观真实与充沛丰盈。作者还十分擅长运用时空交错穿插的艺术手法,回顾过往或者前瞻未来,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表现空间,而且便于对事件和人物做出客观的评价,可谓匠心独运。加之本书具有民间属性的叙述客观真实,可以说是一本有血有肉的战争史书。读这本书不能不使读者震惊于我们的先辈在缔造伟大共和国的过程中是多么地艰难和崇高。
  • 经略幽燕

    作者:曾瑞龙

    本书以北宋前期对辽作战为研究对象,从战略思维与文化、战役法、战术传统等层次分析宋辽战争中的成败关键。系统借鉴当代军事战略理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有机地结合原始史料进行分析,不仅厘清了宋初军事史中若干疑点,而且跳出了传统史学叙述中以"强干弱枝""重文轻武"或"先南后北"等粗略解释北宋对辽战争屡屡受挫的窠臼。提出,宋初对辽战争在不同时期体现出急速攻取、弹性防御、弭兵休战等不同取向和特征,其间也曾掺杂着和平外交解决的努力和可能性。而这些特点的出现又是从不同层面上受到战略思维、五代军事传统遗留、文人政治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 内战记

    作者:[古罗马]凯撒

    本书为凯撒继《高卢战记》后的另一部作品,包括《内战记》和作者不详而与内战有关的《亚历山大里亚战记》、《阿非利加战记》和《西班牙战记》。 《内战记》一开始就紧接《高卢战记》,从凯撒和元老院之间的往来交涉讲起,讲到凯撒怎样在意大利人民的热烈支持下连战皆捷,终于迫使庞培放弃意大利逃往东方;然后再分别叙述他在西班牙、马西利亚、阿非利加进行的战事,最后他击溃庞培,使其逃往埃及,死在亚历山大里亚。各篇战记的作者都是亲历其境的人,所以本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一寸河山一寸血.4

    作者:关河五十州

    《一寸河山一寸血4:万里烽烟》:战争,只是历史的一部分。战争很精彩,全史更好看。《一寸河山一寸血4:万里烽烟》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 《一寸河山一寸血4:万里烽烟》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张作霖,走近蒋介石,走近汪精卫,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 本册部分人物简评: 薛岳:父亲给他取名“仰岳”,他直接把“仰”字给拿掉了——仰什么仰,我就是未来的岳飞! 汪精卫:曾经当仁不让的“总理接班人”,一度被称为“党内圣人”。 徐焕升:轰炸日本本土的第一飞行员。 寺内寿一:那种他一瞪眼,你就得咔嚓一声给跪下的主,特别喜欢给下级穿小鞋。 冈村宁次:日版儒将,是“荣耀的第十六期”中最重要的成员。
  • 近代的尺度

    作者:茅海建

    《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增订本)》内容简介:两次鸦片战争实为中国历史之转折,传统的国家进入了近代的世界。在此转折关头的若干细部,不可不察。作者由此考察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军事:清朝的军费、兵力、装备、训练水平,以披露西方新敌面前的“天朝”旧容;由此考察了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外交:广州入城、西礼觐、公使驻京以及叶名琛外交思想,以说明“天朝”观念下的外交失矩;由此考察了两次鸦片战争中的若干重要战例:虎门之战、吴淞之战、浙东之战、三次大沽之战,以测算近代尺度丈量下的实距。 《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增订本)》以《近代的尺度》作题,为明确地开出度量标准:战争不能分冠、亚军,没有第二的存在,只有胜者和败者。近代中国与外国的战争,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恰是一把尺子,量出了“天朝”与“泰西”之间在近代化上的差距。在那个时代,许多尺度与今有所不同,特别明显的是,强权是十九世纪通行的“公理”。
  • 战争改变历史

    作者:马克斯·布特

    《战争改变历史:1500年以来的军事技术、战争及历史进程》从技术革命角度入手,将1500年以来的军事技术、战争与历史的画卷呈现在读者面前。《战争改变历史》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 解放战争(下)(1948.10-1950.5)

    作者:王树增

    《解放战争》为王树增非虚构文学著述中规模最大的作品。武器简陋、兵力不足的军队对抗拥有现代武器装备的兵力庞大的军队,数量不多、面积有限的解放区最终扩展成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共和国,解放战争在短短四年时间里演绎的是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传奇。国际风云,政治智慧,时事洞察,军事谋略,军队意志,作战才能,作品具有宏阔的视角和入微的体察,包含着惊心动魄的人生沉浮和变幻莫测的战场胜负,尽展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的丰饶内容。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国家如何艰难新生的历史。
  •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

    作者:(英) 里德尔·哈特,B.H.Lidde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讲述了:1911年,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引爆了整个世界。欧洲列强纷纷全面动员。倾其全图之力,投入这场前所未见的残酷血战。绵延千里的铁丝网壕沟阵地,成为列强意志拼搏的角力场。数以百万计的军人在破片四溅、血流成河的泥泞战场,试图打出世界新秩序的黎明。战祸遍及亚欧非三洲,炮火硝烟中,旧帝国纷纷解体,欧洲的权力格局亦随之改变,然而这场号称将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造成的结果,竟是下一场更大规模的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由世界著名军事史学家李德·哈特所著,详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整个过程与各方战略战术的运用是李德·哈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深远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国际格局与冷战二极化的世界形成。
  •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作者:宋杰

    笔者完成这部著作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军事历史的由衷热爱。古今士子对于议论兵戎之事多有浓厚的兴趣,正如李贺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我早年在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就读时,曾听过宁可先生讲授的《中国历史的地理环境》一课,老师纵论古今形势之演进,屡出妙语灼见,满堂学子为之倾倒,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毕业任教以后,有幸分配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室接受宁可先生的专业指导,后又在其门下攻读博士学位,耳提面命,获益良多。先生曾推荐阅读英国学者麦金德的名著《历史的地理枢纽》,并指出可以结合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对立和南北对峙局面来研究军事枢纽问题。在这一思路的启发下,我将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拟为《先秦战略地理研究》,遂奠定了探讨此项课题的决心。由于《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这一题目所包含的内容过于浩繁,夏商以来至明清垂垂四千余年,所涉及的军事重镇不可胜数,以个人渺渺之身来对它们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如庄子所言“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另外,现代学者亦对于历代兵家要地多有论述,如何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上取得创新和突破,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有鉴于此,我在动手写作之前曾对这项课题的研究范围和切入角度做了一番详细的思索,特向读者说明。
  •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

    作者:袁腾飞

    本书为袁腾飞继代表作《这个历史挺靠谱》之后,精心创作的最新力作。袁腾飞运用新史料、新观点、新语言全面讲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陆、海、空立体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作者以史实为主线,以小故事来行文,风格幽默,妙语连珠,史料新颖,观点新锐,再现“史话体”讲述风格,是中国全景式通俗解读战争的开山之作。 袁sir最新语录 ●在欧洲大陆上,英国的老冤家是法国,两国是世仇,光百年战争就打了两回,终于在拿破仑战争之后把法国拍下去了。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召开高级将领和大臣会议,告诉他们可能会开战的“好消息”。让皇帝满意的是,将军们同样感到兴奋,纷纷请战。对这帮战争狂人来说,打仗就像追姑娘,下手当然越快越好。 ●法国步兵的穿戴也跟1830年完全一样,蓝色军上装搭配红军帽、红军裤。1830年步枪子弹的射程只有200步,军队都在近距离交战,不用隐蔽。而到一战时期,鲜艳的服装是给人家提供显著的标靶。上前线打仗还爱美?穿红裤子你挨一枪都找不着伤口在哪儿。 ●俄国是欧洲最落后、最野蛮、最残暴的帝国主义国家。这个欧洲的宪兵,亚洲民族的恶魔,表面很可怕,其实完全是一戳就破的纸老虎。沙皇尼古拉二世无才无德,唯皇后之命是从,而皇后又对活跃在宫廷中的淫僧和骗子拉斯普京言听计从。路边社传言,皇后还跟那个骗子有染。 ●列强当中有两个伪列强,就是意大利和奥匈帝国。这俩可算是难兄难弟,他们的情况在交战国中是最差劲的。意大利不用说了,大家都熟悉,外号是“穷光蛋帝国主义”。奥匈帝国也是半斤八两,开战之前,德国武官视察奥匈军队的战备情况,给皇帝拍电报说:“陛下,我们是在跟僵尸结盟。” ●虽然苏俄在1918年8月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政府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但是,正像他们答应废除掠夺中国土地的条约一样,俄国人的话算不算数,只有上帝才知道。
  • 波斯帝国史

    作者:[美] A. T. 奥姆斯特徳

    本书是美国已故著名东方学者艾伯特·坦·艾克·奥姆斯特德教授的遗作。书中收录了:被征服民族的生活、希腊边界问题、东方的故事和传奇、对斯巴达有利的决定、行将衰亡的和有生命力的宗教等内容。
  •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作者:萨苏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是著名军史作家萨苏《国破山河在》的续篇。主要内容同《国破山河在》一样,通过日方史料和中方记载互证,或重现,或填补了不少中国军民抗敌卫国的珍贵历史事迹。萨苏所使用的日方资料,大多是专业研究者忽视、或者关注不到的尘封在日本资料馆、旧书肆,以及私人手里的老兵回忆、战时报道、未刊稿件等资料。这部分资料大多是日本侵华人员对自己参与的军事活动的回忆,虽然立场不同,但真实性高,细节准确。而中方记载,因多为防御战和溃败,资料极其匮乏,尤其是日方损失和战斗细节,不是编造就是阙如,日方资料正可丰富这方面的记载。 萨苏文笔诙谐灵动,感情真挚,考证严谨,在一篇篇重现中国军民为了民族尊严慷慨赴死的感人历史中,处处体现出萨苏满腔的家国情怀。书中还有大量日方拍摄的抗战时期的历史照片,图文互动,更具历史价值。
  •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

    作者:[美]巴巴拉•W.塔奇曼(Barbara

    最后,中国走了自己的道路,就仿佛美国人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似的。 “我的目标是要使历史作品令读者着迷并且像我那样对题材激动不已、神魂颠倒。这样的前提是首先令自己着迷并有一种要传达魔咒的难以抗拒的冲动。” ——巴巴拉•W.塔奇曼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是一部杰作,这是出于许多很不相同的理由,每一条理由都足以让它流传下去。 首先,它富于戏剧性。这是一本生动的传记,讲的是一个古怪但却真实的英雄,一个美国最伟大的战区指挥官之一。他本可以成为像欧洲战区的布莱德雷或者巴顿那样的人物。可是,由于他的中国经历,他被派去处理那里的危机。 然而本书并非只是快节奏地叙述笼罩在悲剧阴影下的纷繁事件。隐藏在这个战争故事后面的是长期以来美国试图使中国跟自己更相似的努力——这是个堂吉诃德式的努力,但是屡败屡试。 但这本书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是部一流的历史著作,作者是一位自信而又熟悉这种艺术的大家。巴巴拉•塔奇曼主张把历史看做是具有可读性的故事,在这一点上她畅所欲言、深刻,并有广泛说服力。对她来说,关键的是人们的感受和言行。她反复强调了事件、人物以及地方的独特性。巴巴拉•塔奇曼的历史是自立的,根本用不着任何理论支持。它就是让读者着迷了,它让他们得以如此接近过去的历史,这接近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费正清 巴巴拉•W.塔奇曼 作品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 《八月炮火》 《实践历史》
  • 1944:腾冲之围

    作者:余戈

    《1944:松山战役笔记》的后续之作。是一部关于我国抗日战争史上难得的取得全胜的攻坚战的微观战史。 全书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三亲者”回忆等材料为基础,相互参证,详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时的密度,生动描画出和平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辛、繁难、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读者藉此可以了解“八年抗战”短短四字中所包蕴的一切,重新理解“艰苦卓绝”的血肉意义,明白无数前辈付出了怎样“轻易”而伟大的牺牲,才为中国“搏得”大国地位奠定基础。 推荐词: 滇西,只不过是中国抗日大战场的一小隅,但在作者显微镜般的史眼之下,竟展现出如此波澜壮阔、令人心惊的图景,直叹历史因书写而得“再造”!中国历史,特别需要这样严谨精致的叙事作品,以忠勇将士之血肉铸就的战争史尤其需要与之相称的巨笔浓墨。作者余戈以后辈军人的庄重与虔诚,化刀剑为斧凿,镌刻并树立起了一座厚重的方尖碑,以此告慰历史、告慰民族、告慰牺牲者!佩甚!敬甚!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钱文忠 此书是余戈继《1944:松山战役笔记》之后,酝酿许久、孜孜以求,在他的滇西战役三部曲写作上的又一可喜“突围”之作。其史学之意义在通过对当年真实氛围的追寻,唤醒我们已经麻木的知觉,换来更有价值的反思。余戈不惜以十年代价,弄清尘封的一个个微观细节所构成的残酷真相,以其心血为抗战史重写树立了标杆。当今浮躁时代,仅此意志,就须要我们向它致敬的了。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朱伟
  •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全五卷)

    作者:[英] 温斯顿·丘吉尔

    一 本卷主要叙述1911―1914年欧洲史实,在剖析一战的真正起因时,丘吉尔揭示了1870年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利害冲突的历史渊源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概述了临近一战时扩军备战的状况,介绍了两大集团频繁的外交活动,旨在缔结争霸和对抗争霸的联盟。 丘吉尔把一战爆发后的1914年8月-12月,称为战争的第一阶段。描述了战争开始后德国突袭中立国比利时,入侵法国的情况,随后英国渡海支援法国。此阶段法英联合发动了规模巨大的马恩河等战役,死伤数十万,徒耗生命而一无所获。描述了英德最初阶段的海战和德国海军炮轰英国沿海城市,进行骚扰的状况。 最后介绍了将影响一战全局的土耳其与巴尔干各国的关系。 二 1915年是一战的第二阶段。法英发动过香槟战役、阿图瓦战役、伊普尔战役、洛斯战役。在新武器――机枪和大威力火炮――面前,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军事思想――正面进攻,冲锋拼杀,击退敌人防线――失效。西线除生命消耗战外,并无收获,战事陷入僵局。英国发明坦克和使用烟幕,仅取得有限进展。 英海军握有制海权,但主帅思想保守,海战不力,未有积极成果。 在本卷中,丘吉尔提出战略决策――进攻达达尼尔海峡,这对国际力量的组合和对整个大战有决定性的影响。但由于军方多数领导人对此缺乏理解和支持不力,一再延误战机,十多次坐失稳操胜券的良机,最后则以失败告终。 协约国陷入危机。 三 本卷叙述一战的第三阶段1916―1918年,前两年双方处于势均力敌僵持状态。法英发动过索姆河战役,阿拉斯之战,梅西纳之战,帕森达勒之战和康布雷之战。德国则试图攻取法兰西荣誉与精神的基石――凡尔登。但双方均未建树。 海战方面,日德兰会战英国多次坐失良机,丘吉尔对此有详尽描叙,深刻地剖析了英海军主帅的保守思想,但英国在海上击败了德国潜艇战。 由于德国道海上封锁,由于无限制潜艇战促成美国参战,因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德军土气一旦出现低落,便发生兵败如山倒,日耳曼帝国崩溃、投降。 四 前三卷主要叙述一战的西线战事与海战,以及与一战命运至关重要的进攻达达尼尔海峡之战。 本卷专写东线战事。起始时谈及一战前两大集团间矛眉的历史渊源;然后详述奥国皇太子遇刺与此事件成为战争的导火索的经过;详述奥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以及随后两大集团间相互宣战和东线进行战争的过程。 俄国进军东普鲁士,减轻了西线德军对法、英的压力,俄军初始告捷;但德军易帅,由兴登堡、鲁登道夫接任东线指挥后,形势发生变化;此外,俄军由于电讯泄密,因而惨遭德军围歼,以后节节败退。 最后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五 一战结束,战争双方数以百万计的军队需遣返、复员、就业;战时动员从事军需品生产的妇女需下岗;军事经济需转轨改造,这是英国战争结束初出现的另一种困境。 俄国发生内战,协约国进行武装干涉,但未果而终。 一战削弱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结束战争状态,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与会的列强各怀私利,为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矛盾重重。尽管建立了国际联盟,但并未达到国际安全与裁军的目的。 本卷着重叙述巴黎和会以外的事情与和会决议的后果和外界对此的反应。 此外,本卷还叙述了矛盾深远、积重难返的英国与爱尔兰的问题;叙述了一战中土耳其虽然战败,但凯马尔主义的土耳其正在崛起;希腊虽然是战胜国,战后却因征战土耳其而演出悲剧。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

    作者:台湾三军大学 编著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上古-春秋(上)》内容简介:《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上古-春秋(上)》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上古-春秋(上)》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上古-春秋(上)》为第1册,讲述自远古至春秋时期战事。起于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迄于齐袭晋太行之战。对殷商代夏,武王伐纣,中原与荆楚、秦齐与晋之争斗有精彩叙论。 海报:
  • 兵以诈立

    作者:李零

    李零,生于1948年,祖籍山西武乡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77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与金文资料的整理和研究。1979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师徒张政烺先作周铜器研究。1982年华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2年至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澧西队徒事考古发掘。1983年至198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先秦上地制度史的研究。一九八五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李零教授长期从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献的研究,著有《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放虎归山》、《中国方术(正)考》、《中国方术绩考》、《(孙子)古本研究》、《吴孙子发微》、《郭店札简校读记》、《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简帛文献兴学的术源流》、《花间一壶酒》等。
  •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下)

    作者:袁腾飞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袁腾飞讲二战(下)》内容简介:美国为什么保留了日本天皇制度?丘吉尔为什么说苏联是“魔鬼”?斯大林最擅长的就是让士兵去送死?袁腾飞三年来最新力作,“史话体”解读二战史,专讲教科书不敢讲的新段子! 袁sir最新语录: 美国的市长为“胡德”号的优美激动得落泪,说如果这艘军舰来打我们,我们肯定投降,为什么?因为这艘军舰太美了。问题是军舰长得漂亮没用,长得皮糙肉厚才行,窈窕淑女上阵就是个死。 日本人谎报战功在今天遭到报应了,我们天天在横店影视基地杀鬼子,一年杀死好几亿,就跟当年日本人干的事一样。 历史上波兰三次亡国,哪次不是俄国人挑的头?波兰人跟俄国人虽然同属斯拉夫民族,都是斯基诺夫维奇,但有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所以绝不能把这个国家从德国侵略者手中转交给俄国人。 什么样的人是圣人,什么样的人是魔鬼,希特勒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他完全是罪有应得,他应该到最深层的地狱当中受无穷无尽的煎熬。 德国人的悔改意识非常明显,所以勃兰特才会给大屠杀纪念碑下跪。当时世界报刊评论说,勃兰特跪下去,德国人就站了起来。 问题就出来了,日本军人认为,我是为了天皇打仗,他都没罪,我们更没罪,我们不反思。
  • 远东 朝鲜战争

    作者:王树增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几乎没有人怀疑,美国和美军的战争能力;也没有人怀疑,美国和美军将在未来的战争中必胜。然而短短五年后,这个国家和这支军队在朝鲜战争中却失败了。强大的美国军队称他们在朝鲜的失败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想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这次战争失败的结局令这个军事强国举国不解,《远东 朝鲜战争》真实地再现了这次战争的宏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