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敦煌

  • 敦煌文书的世界

    作者:池田温

    《敦煌文书的世界》一书是池田温先生历年来著述中有关敦煌文书的概说、讲座论文的合集,都是一些学术性很强、高水平的论文。本书以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为序编,是有关敦煌、敦煌遗文、敦煌文献等内容的论述。第二部为本编,系统地论述了敦煌的历史背景、敦煌的流通经济、契约等内容。第三部为付编,论述的是有关敦煌文学与日本的上代文学,以及敦煌吐鲁番研究的现状。并附录《有关近年来日本的敦煌吐鲁番研究》一文。
  • 发现藏经洞

    作者:(英)奥雷尔·斯坦因

  • 归义军史研究

    作者:荣新江

  • 敦煌壁画故事

    作者:敦煌文物研究所编

  • 莫高窟史话

    作者:樊锦诗 编

    《莫高窟史话》描绘了丝绸之路,是中古时期一条曾经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过重大作用的国际通道。从中国中心部的都市长安向西,经过无数的山川与城市,穿越沙漠、戈壁与绿洲,一直通向地中海的东岸,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就因丝绸之路的发达而得到促进。
  • 从罗布沙漠到敦煌

    作者:(英)奥雷尔·斯坦因

    本书记录了作者从罗布沙漠到敦煌的考察行程及调查情况。
  • 亚洲腹地考古图记

    作者:[英]奥雷尔·斯坦因

    《亚洲腹地考古图记》是一部大型考古报告,是斯坦因1913年7月至1916年2月,历时2年8个月、行程11 000英里,东迄河西走廊,经新疆塔里木盆地,西至阿姆河上游和伊朗;南自兴都库什山,经准噶尔,北达内蒙古西部地区,在这一时空范围进行的考古调查、发掘资料及研究成果。《亚洲腹地考古图记》记载了作者所考察的古代遗址、墓地、道路遗迹与所发现的大量重要文物。其中重要遗址和墓地有麻扎塔格山废堡遗址、尼雅遗址、鄯善“东故城”佛寺遗址、楼兰古城遗址、汉代长城及烽燧遗址、吐鲁番佛寺遗址和墓地以及从瓦罕经加兰、罗申、舒格楠至达尔瓦孜沿途的古老堡垒遗址,还有锡斯坦的科赫依瓦贾圣山上的萨珊遗址及其南部的史前遗址等。关于古代道路的考察,发现颇多,如穿过达丽尔和丹吉尔山谷的中印古代佛教交流之路、喀拉塔仁什河首次探察的古道、从罗布泊到疏勒河的重要古代通道、塔里木盆地北边的古代文献所载之“北道”及其绿洲、从喀什穿越俄属帕米尔和阿姆河上游所路经的古代丝路等。在上述古代遗址附近和道路沿线发现了大量重要文物,如藏文文书、卢文木简、佛寺壁画、丝绸、汉文木简和佛教经卷,党项文、藏文手稿和雕版印刷品等。古代墓地出土的遗物,主要有萨珊时期、伊斯兰时期的文物,以及史前时期的石器和彩陶,还有用于体质人类学研究的400多个古人骨骼标本等。这些考古遗迹、遗物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们成为研究新疆、中亚考古与历史,探索古代丝绸之路的弥足珍贵的科学资料。20世纪许多与此相关的“新学问”的建立,无不与这些新材料的发现有着直接关系。 本书作为一部大型考古学专著,除了以上所说的重要学术意义之外,它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本书对这一地区的古代遗址和遗物考察及研究中,始终以古代道路遗迹探索为“纲”。如果说“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东方和西方的光耀寰宇的历史“项链”,那么这条古代欧亚大通道上众多的古代遗址和历史文物则颇似这条“项链”上熠熠生辉的“珍珠”,是“丝绸之路”孕育出这些历史的“珍珠”。没有古代道路,这些历史的“珍珠”和这条历史“项链”也就不复存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在本书中始终以探索古代道路为“纲”。 第二,“亚洲腹地”的古今变化,使作者在考古调查中特别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斯坦因以其渊博的知识,探索并记述了古代河流的变迁、绿洲与沙漠间的环境变化,以这样的视角所进行的科学考察,无疑对揭示古代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当前人们进一步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及采取相应对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第三,考古学是通过古代遗存研究人类历史,古代遗存涵盖面相当广泛,它们所涉及的内容几乎包括人类一切科学知识。因此,一部好的考古学著作必须是多学科的结合。80多年前编著《亚洲腹地考古图记》一书时,斯坦因邀集了当时相关知识领域最著名的科学家共同合作研究,如他曾邀请乔伊斯(英国皇家人类学学院副主席)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索罗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牛津大学教授)进行岩石和沙子的分析研究、史密斯(大英博物馆副馆长)进行石器研究等。对这里出土古代文物中所发现的涉及汉文、梵文、和田文、粟特文、回鹘文、蒙古文、藏文、突厥文等资料,斯坦因邀请了当时这些领域最著名的学者马伯乐、西尔文·列维、勒柯克、弗兰克、W L 兰茨、威尔海姆·汤姆森、F W 托马斯教授等进行了整理、翻译和研究。《亚洲腹地考古图记》由于多学科学者的良好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其学术水平,而且为这类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亚洲腹地考古图记》与《西域考古图记》一样,这里的考古资料是迄今研究新疆考古与历史最为宝贵的资料,斯坦因以此为基础所开展的研究,也是代表当时最高学术水平的,至今仍具有学科开创性、基础性的科学意义。从总体上来看,这些研究成果揭示出的历史显示:新疆自汉代以来已成为华夏的一部分,新疆地区的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新疆的古代历史和文化。在现在的新疆地区,汉唐以来至今2000年间,汉族持续是这个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一员,一直起着政治主导作用。这些对我们正确地认识新疆历史,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亚洲腹地考古图记》所反映的新疆古代历史说明,新疆各族人民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他们与祖国共兴衰,汉唐时期是华夏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考古资料也反映出这一时期新疆历史处于其鼎盛时期。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为世界所瞩目,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吹响,祖国将与新疆地区各族人民共创新的盛世。汉唐时代中华民族的新疆地区开发历史,为我们今天西部大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科学的理论支持。 《亚洲腹地考古图记》作为一部学术专著,从科学的视角向人们表明,新疆的开发要注意处理好“人”、“地”关系。人类的活动不能忽视与自然协调,自然的承受力是有一定限量的,本书所揭示出的这些人类历史的宝贵经验或教训,都将是我们当今建设新疆、开发西部地区的精神财富。 毋庸讳言,《亚洲腹地考古图记》虽然有重大科学价值,但作者于20世纪初在我国西部地区所开展的“探险”活动,无疑是属于地地道道的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文化侵略的一部分。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此书现在的学术和现实意义,是当年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者们所不愿看到的。  “据说,历史喜欢捉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列宁:《资产阶级分子反对工人的方法》,见《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459页。。这大概就是历史魅力!今天我们组织翻译《亚洲腹地考古图记》,也正是基于它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 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

    作者:(法)伯希和

    《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内容简介为:敦煌藏经洞的开窟、敦煌文献的发现和敦煌学的诞生,已经100余年了。明年又恰恰是法国伯希和敦煌劫经的100周年(1908-2008年),我国西域与敦煌历史文物和文献的外流,其实已经远远地超过了100年。在西方和日本的科考、探险、考古学家们劫掠敦煌西域文物的狂潮中,法国探险家、语史学家、东方学家和汉学家伯希和的西域敦煌探险,则颇为引人注目。本文试对伯希和西域敦煌探险团在我国新疆和甘肃各站,特别是在敦煌从事考察和劫掠文物的史事,略作钩沉,以对《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的大历史背景作以介绍,以飨我国学术界。
  • 敦煌的借贷

    作者:(法)童丕

    童丕(éric Trombert)是法国高等研究实验学院(EPHE)和国立科研中心(CNRS)联合组建的UMR 8583研究组的成员,并兼任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第四系和综合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研究导师。童丕先生原来专攻敦煌社会经济文书,尤其是借贷契约和寺院账簿。本书即其代表作,1995年由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出版后,获得法国汉学界的较高评价。全书分4章,第一章分资料选择与研究方法、契约的形式演变与结构和分类3部分介绍原始资料;第二章着重探讨吐蕃占领时期的粮食借贷,包括对三个代表写本的研究、借贷契约所展示的敦煌农业生活、粮食借贷所反映的敦煌社会的某些方面3部分;第三章研究10世纪的织物借贷;第四章探讨了9—10世纪借贷条件的演变。书中并附借贷契约分析图表18种、借贷契约编号对照一览表等相关资料信息。
  • 辨伪与存真

    作者:荣新江

    本书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荣新江先生的学术论著集,原以“鸣沙集“名在台湾刊行,业经调整补充。主要以探讨敦煌学的学术史和方法论为主,涉及到敦煌藏经洞的封闭原因、敦煌写本的真伪辨别、藏经洞混入的黑城文献以及连带相关的唐五代敦煌寺院的藏书状况与藏书制度、唐五代敦煌禅籍的抄写与流行情况,和敦煌研究的学术规范等等。还有有关王国维、狩野直喜、向达、常书鸿等人的敦煌学史论著。在论文和书评中展开了学术批评,藉此希望有回馈的声音。作者还精选了近五十幅图版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观感。
  • 博望鸣沙

    作者:余欣

    本书以敦煌吐鲁番文献、日本古钞本、考古文物以及相关民国档案、书札、诗词、题跋的整合性探讨,观照中国现代学术成立史之一侧面,追索其内在理路,进而构建中古写本研究及其现代镜像之“交错的文化史”,并藉此对写本文化之于中国学术研究之意义进行博观与省思,期望不仅拓展敦煌学史、写本学、知识社会史诸领域之疆界,亦有资于推进东亚世界学术思想史研究。 学术史的省思,是任何新学问生发的基点,代表的是对学术内在理路的把握和学科发展的自觉。真正的学术史研究,应该深入到学问的核心,为学术脉络中的实质性推进建立起清晰的坐标。本书尝试以丰富的个案,沟通中古写本学与现代学术史,展示“学术内史”研究的魅力。作者还提出“整体书写文化史”的概念,将“图书”视为文本记录(语言的和图像的)、物质媒材、历史原境、历史记忆和历史经验的“统一场”,考察知识建构与文本形态、书写行为、使用实践之间的关系,关注的不仅仅是书籍史层面的作为记录形式的文本及其生产与接受的过程,而且是如何从社会和精神层面看知识以书写与阅读的方式所建构的各种意义。作者进而重新审视“图像证史”或“图文互证”的观点与方法,并对写本中“图”与“文”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主张不仅应当在历史研究中把图像作为另一种文本性证据使用,还应该从政治、艺术、宗教等多学科角度来研究中国古代视觉文化中的图的制作过程、功能及其蕴含的力量,理解图像在历史情境中的涵义。 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敦煌研究,而是在更宏大的背景下思考写本作为探察中古时代知识与信仰生成过程的媒介而存在的价值,追寻写本鉴藏作为现代中国学术确立的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之一环而呈现的意义。
  • 神道人心

    作者:余欣

    本书仔细清理了宗教史、社会史研究的各种理论,提出“民生宗教”的概念,企图以此为主要线索,从社会生活实际的层面,来诠释唐宋之际郭煌民众的信仰世界,揭示其丰富的内涵。作者几乎穷尽了所有相关郭煌文献,并有机会走访牛津、剑桥、伦敦、巴黎、莱顿、柏林、京都、台北等学术中心,亲自校核原卷,且于欧美、日本、港台的研究成果多有吸纳,使理论思考更趋成熟,文献考证更加缜密,扩张了敦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开拓了敦煌学的新领域。
  • 敦煌图像研究

    作者:贺世哲

    本书所说的敦煌图像研究,含两层意思:一是敦煌石窟中绘塑些什么题材?二是为什么要绘塑这些题材? 本书第一、二章本可以合二为一,但考虑到北凉石窟的独创性,最终还是决定分开写。这两章的第一节都是写窟产生的历史背景,但在写法上不是从泛论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着手,而是通过摘录河西走廊大量禅僧习禅的文献记载,对照现存禅窟贵例,来证明“凿仙窟以居禅”,或“入定窟以澄神”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章以大量的文字论述“入塔观像”。“塔”即窟内的中心塔柱,“像”指中心塔柱龛内的造像。第三章许千佛图像,研究对象由中心塔柱转向四壁。千佛图像系中国僧人的独创新,现存实物景最见于靖炳灵寺第169窟,西秦绘,然后向东见于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石窟,向西见于武威天梯山、张掖金塔寺、酒泉文殊山、族煌莫高窟以及新疆地区诸石窟,最后又反馈到古代印度。第四章讲三世十方堵佛,这是对千佛图像的进一步分类研究。现在已经在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石窟内找到三世十方诸佛的造像题名,足以证明这些图像对于僧尼而言,主要是坐禅观像用的。第五章讲各种本生图,这在禅经中属于法身观。第六章讲佛传图。第七章讲因缘故事图。这两章在禅经中都属于生身观。加之北魏未西魏初主政敦煌的东阳王元荣,又十分迷帝释天与梵天,于是建于西魏的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北、南坡出现了帝释天与梵天巡游太空的图像。这种图像,一直延续到隋代。第八章就是专讲这个问题的。西魏时期,在儒、释、道三教融合思想的影响下,莫高窟出现一些新图像,形象是中国传统的神话人物或者禽灵兽,而反映的思想内容却是佛教的,例如供用伏羲、女娲形象表现佛教的宝应身菩萨与宝吉祥菩萨。第九章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
  • 敦煌学概论

    作者:姜亮夫

    自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重新面世。随即,因藏经洞大量珍贵古代写本流失海外,一门代表“世界学术新潮流”的敦煌学迅速形成,而国内学者却寥若晨星;至于远赴欧洲寻访敦煌写卷的仅数人而已,之中就有姜亮夫先生。 姜亮夫先生不仅是第一位撰写普及敦煌文化与敦煌学知识读物的名家,也是第一位在高校开办敦煌学讲习班的大师,这本《敦煌学概论》就是根据他在1983年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是我国第一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姜亮夫先生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又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文献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讲授了如何研究敦煌写卷的方法。一本不足八万字的小书,其内涵之丰富,学问之广博,感情之充沛,均非一般的高头讲章之所能及,也决不亚于一些煌煌巨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本小书是姜先生一生教学与研究敦煌学的结晶,也是他治学精神与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
  • 人类的敦煌

    作者:冯骥才

    《人类的敦煌》内容简介:我把1996年称为自己的“沙漠年”。春天里我在尼罗河边的国王谷,踩着被毒日头烧红的沙砾,去寻找埋葬在那些热烘烘的大山深处的三千年以前的法老们的精灵。我汗流浃背地钻进那一个个画满古埃及人心中形象的阴冷的墓室,用我所熟悉的绘画语言去破译他们至高无上又神奇莫测的理想。然而,转过几个月后,完全没有料到我会来到中国的大西北,同样踩着烫脚的大漠,由那条废弃千年的丝绸古道,一直走进和太阳一样灿烂夺目的敦煌石窟。
  • 妖怪记事簿2

    作者:敦煌

    思考型帅妖苏南坡,在第一部中受到了妖管委大佬李太黑、朱耳的赏识,跟潜伏多年的金融大鳄柳目称兄道弟,并得到了多种法宝法器。他迅速上位,进入了且富且贵的妖怪社会高层。同时,他结识了富家小姐朱元璋,跟仙界星君叶芊雪的爱情抱憾而终。一个妖怪界的钻石王老五已然诞生。 在第二部中,他飞到苗疆维权,大战金蚕老祖,之后又接到密令,作为妖界谈判代表,到仙界参加三界六道大会。在这里,他与阿修罗大战,与佛界高僧密谈,与旧日情人叶芊雪重逢,与崇拜偶像孙悟空偶遇;在这里,他被仙界的猎头看中,接受超级诗仙的重托。随着苏南坡接近高层核心的步伐,八卦与现实对位的等级也越来越高,小说的微言大义也越来越精彩。 谈判大会的阴谋是这一部最大的看点。在这场利益制衡和势力划分的博弈和较量中,处处充满了难以破解的谜团、危机和陷阱。小人物人仰马翻,意外不断,而操纵全局的力量则波澜不惊,胜似闲庭信步——层层深入的八卦和虎虎生风的现实,与缠绵悱恻的儿女情长一起,让妖记变得越来越迷人。 思考还是不思考,这是个问题。装傻还是真傻,这还是个问题。即使是妖怪,也有很多的身不由己……
  • 敦煌莫高窟及周边石窟

    作者:陈钰,何奇,晓军

    内容提要: 敦煌莫高窟及周边石窟群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明珠。敦煌石窟群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1600余年的造窟运动创造了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藏经洞的发现使敦煌成为一个响亮全球的名字,一百多年来,形成了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敦煌学,因此,敦煌成为人类的敦煌。 这部图册,作者以编年与专题相结合的手法,用优美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向读者介绍了敦煌莫高窟及周边石窟群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及藏经洞中的珍贵典籍、经卷、文书及各种质地的绘画作品、读来令人震撼、惊奇和神往。书中还介绍了许许多多与莫高窟有纠葛的人物与事件,为此书增色不少,相信您一定会喜欢这迷人的敦煌。 目录: 引言 一、当之无愧的世界遗产——莫高窟符合《世界遗产名录》入选的全部六项标准 二、千年沧桑话敦煌——敦煌的历史与文化 三、悬崖峭壁凿石窟——莫高窟的开凿 四、佛国殿堂中的立体艺术 五、从西域传来的佛教艺术(公元366—439年) 六、形成敦煌风格的北魏艺术(公元439—534年) 七、形成民族化的西魏艺术(公元535—556年) 八、更新变革的北周艺术(公元557—580年) 九、风格巨变的隋代艺术(公元581—618年) 十、敦煌风格确立的初唐艺术(公元619—704年) 十一、辉煌灿烂的盛唐艺术(公元705—781年) 十二、清丽典雅的中唐艺术(公元782—848年) 十三、世俗趣味浓郁的晚唐艺术(公元849—906年) 十四、鸿篇巨制的五代、北宋艺术(公元907—1035年) 十五、逐渐衰落的西夏艺术(公元1036—1227年) 十六、少而精的元代密教艺术(公元1228—1372年) 十七、广泛重修的清代、民国艺术(公元1796—1935年) 十八、敦煌艺术的标志——飞天 十九、变幻无穷的图案画 二十、鲜为人知的北区石窟 二十一、小人物的大发现 二十二、千古之谜谁来解 二十三、闻风而来的探宝者 二十四、流散文物藏何处? 二十五、无与伦比的藏经洞 二十六、博大精深的国际显学——敦煌学 二十七、年迈的莫高窟还能存世多久? 二十八、散落在戈壁峡谷中的明珠——敦煌周边石窟 二十九、为保护莫高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 主要参考图书文献 后记
  •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1

    作者:段文杰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1敦煌北凉北魏)》讲述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古代传播发展的一个高峰。根据现代学者统计,南朝有佛寺一千二百至三干听,北朝有三万所,隋朝有四千所。唐朝肓四万所,在敦煌莫高窟现存的四百九十二个洞窟中。北轲以前的有三十九个,而北瑰时期就有二十个,占二分之一强:人们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北辑特别是北魏佛软和佛教美术发展盛况的一斑。 古代历史事实表明。在社会动荡,多数人的现实人生目标无法实现。生活昔递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及其以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往往是宗教的迅速发展时期。如果再加上统治者的提倡、参与,那么宗教的社会影响就会急划增强。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阶段就是这样的时期。敦煌莫高窟中的北凉、北魏壁戤就是这样的时期的宗教美术作品。 如果说在通常情况下,在一百多年的时间裹。宗教壁画的基本题材主题、绘画技法风格、景观、佛像及其服师造型,一般下会出现重大明显的发展变化。那么,在敦煌莫高窟北凉、北魏壁画中却实现了这种变化。比如,基本髓材主题由「侧重宣扬忍辱、苦修、无原则地施舍和自我牺牲。转向注重表现说法、极乐净土;绘画技法风格从质朴、粗扩转向精细、华丽,景观、佛像及其服饰造型由印度类型转向中圃类型::总之。这些壁画从内容到形式发展变化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这些发展变化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宗较美术,乃至整个美术发展历史的规障提供了难得的史料。因而增加了这部壁画集独特的艺术历史价值。 本集精选敦煌莫高窟北凉、北魏壁画代表作品及其精彩局部一百七十五幅。并发表了长期从事敦煌美术研究的学者檀声皇先生的专题论文。论文史料翔实,论点扎实。对于广大读者欣赏、研究这些壁画作品,相信会大有脾益。
  • 解读敦煌.法华经故事

    作者:樊锦诗 编

    《解读敦煌·法华经故事》根据贺世哲著《敦煌石窟全集·法华经画卷》,由《解读敦煌》编辑部改编而成。此次出版的“解读敦煌”系列丛书,是由敦煌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摄影师共同完成的一套内容详备、体例新颖、面向广大读者的通俗读物。本系列丛书具有三大优势: 一、全面涵括了敦煌石窟的建筑、壁画、彩塑以及出土文书的内容,体系浩大、内涵丰富; 二、由敦煌研究院资深专家组成的作者队伍,将他们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以佛教、艺术、社会三大类多专题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析敦煌石窟的奥秘; 三、由敦煌研究院资深摄影师拍摄的两千幅精美照片,向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艺术。 本丛书将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杰出艺术成就和东方古代文化的辉煌,向全世界讲述历史留在敦煌的繁华和一个个悠远的故事。 最后,我们通过出版“解读敦煌”系列丛书,以纪念藏经洞发现110周年、敦煌研究院建院66周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4周年。
  • 绝版中国

    作者:艾绍强

    编辑推荐 世界知道了一个湮没了将近千年的地名:敦煌莫高窟!学术界多了一门许多人赖以为生的学问:敦煌学! 谁发现的敦煌? 1900年不过是一个时间点,根本没有任何学术上的意义。是一种脸面的需要,我们隆重地纪念那一年1907年,是一个伤痛的年份,我们悄悄地遗忘。 但是,敦煌真的可以永远吗?我们不得而知。 内容简介 历史上的敦煌,是塞种、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集散的大舞台,世界四大古老文明的集结地。进入20世纪,随着敦煌藏经洞的大发现,敦煌石窟艺术及文物价值获得高度的认可和重视,敦煌遗书受到国际国内学者的重点研究,敦煌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来客,敦煌又在古丝绸之路崛起。 敦煌是人类的敦煌,文化的敦煌,艺术的敦煌,神奇的敦煌,永远的敦煌。这本《永远的敦煌》旨在通过对敦煌历史文化、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地方特产、旅游发展的介绍,为广大中外游客提供一个了解敦煌的窗口,使大家更加了解敦煌,关注敦煌,携手共建敦煌的美好明天。 目录 生于水或将死于水 水孕育出大敦煌 因为马而成就了敦煌 华戎所交一都会 “神圣”的金光闪耀之地 生生不息的凿窟塑佛 数量惊人的佛教壁画 让人想拉手的佛像 飞天是敦煌的名片 壁画上的生活场景 人工临摹壁画还有必要吗 古代的画师怎么画 绘画寻根敦煌 画师多无名 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轰动一时 张大千破坏了敦煌壁画了吗? 王圆箓打开一个大宝窟 藏经洞之谜 真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 佛教传统的敦煌 遗书里的敦煌世俗生活 别样的文学史 从研究所到研究院 什么是莫高窟最大的敌人 敦煌或将死于水 永远的敦煌 书摘插图 生于水或将死于水 尽管去了三次敦煌,但是我没有去看过著名的月牙泉——因为不想破坏心中的美好,不想失望。但是下一次去敦煌时,一定要去看看月牙泉——我不想等到有生之年去一个沙窝边凭吊曾经的一泓神泉! 毫无疑问,敦煌莫高窟是一个伟大的存在。当然,我们也毫不怀疑这个伟大存在也会有消亡的一天。从最晚的西夏壁画开始算,那些保存到现在的珍宝也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更不用说那些南北朝、隋唐的壁画雕塑,全都在千年以上。泥土塑造、颜料绘制、纸张书写的东西,能够保存这么长久,我们真该感谢造化之功。 从历史记载到考古发现证明,数千年来敦煌一带干旱少雨多风沙的气候特征几乎没有多大变化。可以说是水孕育了敦煌,因为有了敦煌绿洲,才逐渐形成了敦煌这个丝绸之路上的军事重镇、商旅大埠、佛教圣地。这也造就了莫高窟这个伟大的存在。 但是,水对于敦煌来说又是一个十分现实的矛盾。因为人口增加,开采过度,敦煌的水现在已经开始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不仅地面干渴,连地下也干枯了。没有了水哪还会有生命?尽管有人不断地呼喊敦煌会变为第二个楼兰,但这个声音又有多少人听见了呢? 敦煌害怕没有水,莫高窟却怕水。许多衰老变质乃至消失的壁画,最主要的是因为有水的侵蚀,但是洞窟里的水从哪里来,至今仍然搞不清楚。清楚的是,大量涌入洞窟的人群呼出的水汽,长时间足以毁掉壁画。 敦煌因水而生,也许有一天敦煌会因为水而死,这是一种宿命。自然的规律不可抗拒,但是人们还在不懈地努力,利用一切手段,尽可能地延长那些稀世之宝的寿命。只要尽力了,我们的后人会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