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制度史

  • 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增订版)

    作者:刘后滨

    《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是关于唐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准确地说,是关于唐代政治体制变革的研究。从所针对的问题来说,表面上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但提出问题的角度却与一般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有所不同,更不同于传统的职官制度史。政治体制是一个现代政治学的概念,从政治体制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国家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进而取代传统的职官制度史,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中的重要学术取向。仅就唐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来说,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在陈寅恪、岑仲勉、严耕望、唐长孺、谷霁光、陈仲安等前辈学人以及内藤乾吉、砺波护等日本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在职官、军事、法律等制度方面,近年都有一些高水平的论著发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是在广泛吸收学术界相关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对唐代政治体制的整体运作机制及其变迁进行初步的探讨。

  • 天朝的封建官僚机制

    作者:[法] 白乐日

    【内容简介】

    本书系法国汉学家白乐日先生去世之后,1968年由戴密微等汉学家将其重要研究成果结集出版的专题性论著。按照作者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本书分为社会与官僚制度、汉朝末年的危机、经济史和现代时间四个部分。这位眼界高远的历史学家以鲜活的学术研究风格、有目共睹的文字天赋,论述了古代中国这一大型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至少在西方汉学领域,第一次有人认真地研究了中国历史的经济结构。白乐日先生的汉学研究在法国汉学界首次引入了社会科学的视野与方法。该著作是法国汉学从人文科学延伸到社会科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编辑推荐】

    “白乐日是欧洲现代汉学之父。”——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汉学家 宋汉理(Harriet Zurndorfer)

    “作为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的追随者,很少有历史学家能像白乐日那样拥有如此卓越的学识。他坚定地认为过去是现在之镜,在美苏的世纪之后,将会是属于中国的21世纪!”——法国汉学家 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

    “白乐日教授无疑是欧洲研究现代中国的第一人。自“二战”以来,他对年轻同行们的影响颇大。欧洲的中国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领域,发挥一种学术研究共同体的作用,并且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白乐日的个人影响。”——《剑桥中国史》主编、《亚洲专刊》主编 崔瑞德(Denis Twitchett)

    “白乐日的《天朝的封建官僚机制》一书是最早关注中国社会经济关系之整体的西方汉学著作。”——法国社会学家 让·塔里卡(Jean Taricat)

    “在《天朝的封建官僚机制》一书中,白乐日相信中国历史能够照亮世界历史,尤其是我们当代的历史。这是本书诸多主题的统一之处,也是白乐日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法国著名汉学家 谢和耐(Jacques Gernet)

  • 帝国的政治体系

    作者:S.N.艾森斯塔德

    本书是以色列著名社会学家艾森斯塔德的代表作,比较并分析了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几乎所有官僚帝国的政治体系,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华帝国、波斯帝国,以及绝对专制时代的欧洲国家等,是古典社会学时期以来第一部进行广泛比较的宏观社会学分析名著。

    本书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并对其加以发展,为读者呈现出蔚为大观的帝国政体的繁多样貌,也指出了各个体系中所蕴含的现代民主制度的萌芽。

  • 隋代三省制及相关问题研究

    作者:刘啸

    本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隋代的尚书省、内史省和门下省,也就是学界所习称的“三省”;研究的主题是三省的职权、地位以及所谓的“三省制”在隋代是否成立。通过对隋代尚书省性质的转变问题、隋代尚书省与九寺的关系问题、隋代门下内史两省的职权与地位、唐代前期的三省问题以及“三省制”学说的由来等问题的探讨,认为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在隋代并未建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隋初尚书省权力过大,内史、门下二省并不能对其构成有效的制约;二是君主权力的无限扩大。

    书末附录三篇文章,包括对隋代废太子案的考察、对隋代秘书省任职条件的研究、对官品制度的成立的探讨等相关内容,对本书的主旨具有补充价值。

  • 多面的制度

    作者:阎步克 / 邢义田 / 邓小南 / 刘志伟 / 侯旭东 / 应星 / 周雪光 / 周黎安 / 刘世定

    从三皇五帝到品秩爵位,从中央集权到地方自治,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从正式规章到潜在规则,在古往今来的社会发展中,“制度”扮演着多种多样的角色,也一直是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者密切关注的焦点话题。虽然制度研究的历史悠久,然而“制度”为何?它如何形成、如何呈现、如何研究?其变迁的动力又何在?很多问题仍未在学界达成共识。

    本书源自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跨学科视野下的制度研究”系列讲座,聚焦于“制度”这一极富内在张力的对象,邀请阎步克、邢义田、邓小南、刘志伟、侯旭东、应星、周雪光、周黎安、刘世定九位知名教授,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视角,讨论古今中外的制度及制度研究的理论方法,希望在路径的交叉中激活思想,拓宽制度研究的视野。

  • 法度与人心

    作者:赵冬梅

    《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是北京大学宋史研究专家赵冬梅老师以30年史学研究为依托,为普通读者打造的一本通解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纠葛的通俗读物。

    本书由制度史、文化史、史学著作精读三部分构成。作者一改制度叙事的严肃刻板印象,以轻松明快的方式来思考制度变迁,理解历代制度之得失,并分别从国家故事、群体故事、个体故事讲述制度在与不同层面的人的互动中产生的关系。与其他制度史写作者相比,作者更强调“从史学角度关注个体的生活与命运”走向:制度如何影响人的命运?人在制度中如何自处?人如何改造制度?如:个体在制度直接或间接作用下颠沛流离的境遇;官僚群体与更迭的制度“相爱相杀”,在制度变迁中的宦海沉浮;士庶群体在制度变革中的颠簸起落等。入仕、升迁、贬谪、宦游、服役等境遇是古人生命的常态,围绕这些具象化的常态,制度变迁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关注人与制度的互动及人在制度中的命运,不仅带有人文关怀精神,同时,从人与制度的关系层面通讲制度发展的历史,这在已出版的通俗类制度史作品中独树一帜。

    本书以开放的历史话题、充满问题意识的探讨方式,对那些真正塑造了传统中国并影响至今的历史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解答了“历史并不一直向前”这一隐蔽逻辑——在对朝廷性质和君臣关系的认识上,元朝曾出现两大倒退:从朝廷性质看,华夏传统将天下称为江山社稷,主张“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而元朝的天下则入了皇家私囊——江山社稷变成了皇室私产;从君臣关系看,华夏传统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到了元朝,臣子沦落到以自称奴婢为荣——君臣关系沦落为主奴关系。专制与猜疑的强化自此一发不可收,直至近代。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金元以降,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国家治理水平为何会走下坡路?推动其江河日下的原因究竟何在?本书就此话题展开了细致生动的剖解。

    作者既能从已有的史观中提出新见解,又能从悉知的史料中得出新史观;其带有问题意识的讲述方式充满了探讨的可能性与话题的延展性。

    本书为读者开启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制度与文化的通道,同时为管理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大量管理案例。辅以帝制中国大事表拉页、私房推荐书目、经典历史著作解读,以及近60幅高清彩插,图文并茂地诠释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变迁史。

    编辑推荐:

    1. 30年制度史研究的深厚积淀,对70年历史研究成果的“读书思考”

    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倾30年制度史研究的积淀,为读者通解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纠葛的作品,是一本吸收过去70年历史研究成果的“读书思考”,也是继新作《大宋之变:1063——1086》后的又一力作。

    2.本书更关注人与制度的互动及人在制度中的命运

    相较于其他制度史研究专家,作者更关注制度中的人——制度如何影响人的命运?人在制度中如何自处?人如何改造制度?制度发展的整体脉络是怎样的?

    3. 以深切的同理心和共情力解读历史

    历史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生发出真正的同情。作者长期关注制度中的人,所以她非常重视从“理解之同情”的角度解读帝制时期的制度与政治文化,以此带领读者看懂并理解历史上的有为与无奈。这样,读者才能深入体察与明白古人之所想、所为,激发出真正的同情心与同理心。

    4. 一场“典型个案普遍化思考”的思想盛宴

    作者精挑细选大量典型案例,史观鲜明,见解独到,具有“熟悉的陌生感”——选取我们悉知的历史人物,但多是发生在他们身上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短小精悍的案例,让读者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认识更为饱满立体。如 “一札荐三相”——额头跑马肚里撑船的欧阳修(谦谦君子天下之心 廓然大度公私分明),如欧阳修给范仲淹的一封信——台谏官“面折廷争”之职责 士大夫坚守道义之气节,如中国古代救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富弼赈灾(有条不紊接济30万河北灾民)等。

    5. 一本充满问题意识与探讨视角的独特历史作品

    本文以带有问题意识的探讨方式和多元化开放性的视角,为历史呈现留有更多可能性。文本充满探讨的可能性与话题的延展性,如:以“玄武门之变”“王安石变法”为例——对各执一词的历史事件做价值判断,虽改变不了过去,但会影响未来。再如:“抄近道”还是“绕远路”——从狄山博士的死,看如何权衡变通与坚守。此类问题的探讨,可帮助读者拓展知识面,调动思考力。

    6.对宏观问题深入浅出的解读——从天下国家到家产制国家,历史为何会“开倒车”?

    为什么说“历史并不一直向前”?当历史的车轮开到元朝,江山社稷变成皇室私产,君臣关系沦为主奴关系。金元以降,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国家治理水平为何走了下坡路?导致其江河日下原因是什么?表现有哪些?

    7.近60幅高清宋画彩插+私房荐书+帝制中国大事表拉页+经典史学著作精解

    高清彩插:以近60幅高清宋画及每幅画300字左右的解读辅助读者理解。

    帝制中国大事表:一张拉页看懂帝制时期大事发展的脉络

    私房荐书:专业又个性的历史书目推荐,为读者提供深入探究古代政治制度、文化及人与制度关系等历史知识的入口。

    经典史学著作精解:为读者开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文化的一扇大门。

    名家推荐:

    赵冬梅教授的这部作品,从制度、文化到社会生活诸方面勾勒历史脉络,点评千秋功过,将史学家的眼光和思考编织进人物事件的具体情节,寓严谨的专业知识于生动的史实叙事之中,史学洞见贯穿篇章,启发读者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 周雪光教授

    作者以多年制度史研究功底为依托,将看似抽象的制度与文化还原到鲜活的政治生活场景中,就一系列影响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又生动的探讨。这本书对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制度变迁与文化更迭的轨迹,认识历史上人与制度的互动关系,大有裨益。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张帆教

  • 辨色视朝

    作者:李文杰

    清代的政务运作,可体现为文书的流转过程,而最重要的政务文书题本与奏摺,又是朝会的主要内容。朝会与文书,是政治决策的要素及具体的呈现。君臣天不亮便须进入理政与朝会程序,这被清人概括为“辨色视朝”。 本书尝试疏通晚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政务流程与决策过程中诸多细节,包括清代三种朝会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政务文书的产生和流转过程,垂帘听政、训政、归政时期皇太后、皇帝、军机处各自的权限,晚清的“廷议”,新政时期内阁与军机处的改革,辛亥革命前后两次责任内阁的区别,尤其注意对重要史料的细致解读和细节的深入挖掘,从制度史的视角,探讨晚清高层政治决策的特征。

  • 唐勾检制研究

    作者:王永兴

  • 明代官员谥号研究

    作者:田冰

    《明代官员谥号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明代官员谥号。谥号是对中国古代帝王、后妃、贵族、公卿显宦和有特殊贡献的人死后之称谓,这种称谓的主要内涵是概括他们生前的品行和业绩,并赋予善恶褒贬之意。“谥”字本身就具有“称”或“号”之意,人死后有谥号的,多称谥号而不再称生前之名。因此,谥号也叫易名典或更名典,是古人避讳生前名号所致,亦即人死后不能再用生前之称谓。谥号是根据谥法而来的,谥法是议立谥号所遵循的规范和细则。具体而言,谥号用字是在谥法规定的用字及其释义范围内,结合死者生前的品行和业绩,选择具有特定含义的字或固定的词语,以表达对死者的褒扬、贬斥或哀矜,并作为评定谥号的依据。谥号用字多少因时代因人而有差异。魏晋南北朝以前无论什么身份的人,多用一字谥,也有二字或三字谥的,但很少。官员谥号的字数,隋唐仍以一字谥为主,兼有少量的二字谥;自宋以后,以二字谥为主,少数人为一字谥。明代官员谥号字数整齐划一,固定为二字谥,为清代所沿用。
  •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作者:杨珍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具有与其他王朝迥然不同之处。它先后有过四种皇位继承形态,经历了从不立储君,到公开建储,又到暗定储君,再到不立储君的曲折变化;它所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解决了皇储矛盾与储位之争问题,是对中国皇位继承制度的重大改革。 本书采用第一手材料满文档案,并广泛搜集、运用其他史料,将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嬗变与清朝皇权的产生、发展、中衰、消亡进程作为一个整体,从历史、政治、文化、心理等不同视角,进行了综合考察。
  • 中国制度史研究

    作者:杨联陞

    深厚的功力和独特的视角,才能使古老的历史学焕发生机;丰富的学养和精妙的取向,才能在论述重大问题时举重若轻.本书是汉学大师杨联升先生发表于<<哈佛亚洲研究杂志>>上的关于中国制度史和经济史的系列论文之结集,也是杨联升先生厚积而薄发的学术结晶.全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而平易流畅的文字使本书在极具学术价值的同时,又有很强的可读性.
  • 法国政治制度史

    作者:郭华榕

    作者经过查阅档案、进行实地调查并在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努力写出的这部洋洋数十万字的鸿篇巨著,不仅反映了法国政治制度历史的全貌,而且突显了法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书稿资料翔实,论述有力。作者吸收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但并不人云亦云,而是有个人的见解,所以观点鲜明。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某些章节中恰如其分地插入了一些与政治制度有关的生动事例,这样就增强了书稿的可读性。所以我认为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又有一定可读性的政治制度史专著。
  •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

    作者:阎步克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的重心是讨论秦汉时的官僚等级制度。作者把官阶研究的对象,定义为“官职的分等分类”和“官员的分等分类”两点;基于“品位一职位”视角,提出了“品位结构”概念,用以观察各种位阶的组合、搭配和链接样式;对品秩的构成要素、品位结构变迁的主要线索、官阶研究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建构性的阐述。在此基础上,《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对早期帝国品位结构的变迁,提出了一个“爵本位”,“爵一秩体制”,“官本位”的变迁模式,并从分等分类角度对之进行了系统论证。书中还利用新出史料,对秦汉官阶史的若干要点进行了考证,使一些前所不详的暧昧史实,如“宦皇帝者”问题、“比秩”问题等,得以浮出水面,并做出了富有新意的解释。
  • 天圣令与唐宋制度研究

    作者:黄正建

    天圣令与唐宋制度研究,ISBN:9787500486992,作者:黄正建 主编
  • 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作者:真水康树

  • 西周冊命金文所見官制研究

    作者:汪中文

    本書重心在探討西周冊命禮中之官制及官制中所透露出之釵h現象。西周青銅器銘文所載之職官,皆當時之實錄,其真實性遙溯L於文獻中傳聞之資料,作者採入七十餘器之載見職官之銘文,精細探索,每有所得。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資料輯錄,第三章為命官制度研究,第四章為冊命禮中「右」者制度研究,第五章為冊命禮中賜物制度研究,第六章為試論封賞諸侯之禮;書後並附「徵引銘文拓本」,可供參考之用。
  • 北魏胡族体制論

    作者:松下 憲一

    4~6世紀、中国華北を支配した北方遊牧民族の鮮卑拓跋部。鮮卑拓跋部を中心とする北族は北魏の支配層「代人集団」を形成する。北魏のもうひとつの国号「大代」は代人集団における統合原意「代人意識」の表出である。本書は、「代人集団」と「代人意識」の形成と変容の過程を代国から隋唐までの時間枠で論じる。
  • 中国翰林制度研究

    作者:杨果

    此书实为翰林制度研究领域的开创性作品,初版于1996年,是作者的社科课题成果。从唐代的起源一直讲到明清,不过由于作者领域研究重在宋代,所以前后部分有些简略。 就宋史研究来说, 这本书的价值在包伟民先生主编的《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中概括如下: 對宋代內制官研究最爲全面、系統的成果是楊果的專著《中國翰林制度研究》。該書雖以“中國”爲名,實則是關于宋代研究的,全書正文七章中有四章是研究宋代翰林制度的,其餘三章上溯其源自唐五代,下察其流至元明清,旁及遼金與西夏。書中指出,中國古代翰林制度先後經歷了濫觴——興起與發展——成熟——轉型與漸衰四個階段的發展,宋代爲成熟期,此時期翰林的組織嚴整,制度規範,政治上的作用比唐時下降,但仍不失爲趙宋政府的樞要部門,充當著君主的重要謀臣。該書第一次系統、全面地考察了宋代翰林制度的發展、演變過程,對于翰林職官在宋代的組織機構、職掌範圍、相關制度、翰林的政治文化功能,導致翰林地位變遷的政治、社會原因,以及翰林權位的消長所反映的中國封建社會君主專制體制運作的基本規律,都進行了獨立的探索,得出了有說服力的結論。全書資料翔實,考論縝密,徵引史籍近300 餘種,製作圖表30 種,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 中国僧官制度史

    作者:谢重光,白文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