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经济史

  • 中国的经济革命

    作者:[日] 顾琳

    本书以河北中部的高阳工业区为研究个案,从该工业区20世纪的发展历程揭示中国乡村工业的发展面貌。 本书把高阳工业区的发展分为三个不相连续的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初到抗日战争爆发,初步的原料和销售市场被战争打断;第二个阶段从抗日战争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结束了私营纺织企业和乡村纺织的历史;第三个阶段从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至今,高阳成为当今中国毛巾、毛毯、毛线以及其他纺织品重要基地。 作者指出,高阳乡村工业的生产方式是与20世纪全球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中国的社会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在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和经营模式、所有制模式的不断变革。 进而作者总结了中国乡村工业的典型生产模式——高阳模式,其特点是“两头在外”,即原料的供给和产品的销售均不在当地。实际上这是当今中国乡村工业的普遍模式,从高阳模式的成功,透视出当今中国“经济奇迹”的奥秘。 作者从历史走向了现实,从传统中国找到了认识当今中国的路径。所以,该书的研究方法和结论的学术和实际意义是明显的。
  • 近代上海日资工业史

    作者:许金生

    《近代上海日资工业史(1884-1937)》以1937年七七事变为下限,以棉纺织工业以外的一切近代工业为对象,着重考察日资杂工业(包括中日合办企业)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弄清其规模、性质和特点,探究其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优势以及采取的经营发展战略,探讨其在上海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而言,围绕以下问题加以考察。
  • 经济理论的回顾

    作者:马克•布劳格

    本书描述了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确切地说是从大卫•休谟到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思想的历史,但这是一个不同的历史。 首先,这是关于经济学理论而不是关于经济学教条的历史,换句话说,它只注重理论分析。其次,它包括了具体的读者导读(Reader’s Guide),其内容涵盖经济学史上的九大重要著作,作者分别是亚当•斯密,李嘉图,穆勒,马克思,马歇尔,威克斯蒂德,威克塞尔,瓦尔拉斯和凯恩斯。这也是为了鼓励学生从一开始就对伟大经济学家的作品更加熟悉。 这本书该怎么读?答案是从头到尾。但是,这答案从来不能满足那些喜爱钻进书里,仔细一页一页浏览的读者。对那些读者,必须强调的是,书中的论点是逐渐建立起来的,另外后面的章节要用到前面几章介绍过的知识:书中有大量关于以前所介绍的内容的小结,没有一章是完全自给自足的。简而言之,这是本书用来学习经济学,学习“昨天的”和“今天的” 经济学。 第五版在原来7篇关于经济学著作的读者导读的基础上,添加了新的关于瓦尔拉斯的Elements of Pure Economics 和凯恩斯的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 的读者导读。另外对关于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的章节有少量但十分重要的附加内容,主要的附加内容都是关于边际生产力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的章节。关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论述被大量修改,进一步阅读提示(Notes on Further Readings)也得到了修整和更新。 “据说只有一个马克•布劳格,经济思想史的老前辈。不过事实上有五位,而且每一个都比他前任更优秀。这本他巨著(magnum opus)的最新版——严谨而又充满智慧,虔诚而又打破常规,其不变的核心是充满着新的洞察力——是最好的一版。我不能想象一个学者的阅读文献中——或说一个学生的文献——没有它会是什么样。” ——Robert Heilbroner “当说到经济思想和理论史的研究时,马克•布劳格的《经济理论的回顾》是在过去30年的同类文献中分析最透彻,最具深度、广度,最具有学术意义的优秀的作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本书的新的,修订过的第五版的出现是特别有价值的。尽管该学科面临的来自数学分析方法的威胁有所消退,但危险可能来自其他新兴的经济学科。不过最令人放心的是,马克•布劳格的著作,作为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支柱之一,会继续产生新的版本直至下个世纪甚至下个千年。” ——Terence Hutchison
  • 西洋稅制在近代中國的發展

    作者:林美莉

    "本書以國民政府時期納入「直接稅」體系的五大西洋稅目(所得稅、利得稅、遺產稅、印花稅及營業稅)為主題,追溯滿清末年與北洋時期的稅政學理.....晚清以來,中國為增闢稅源,借助上述各項被視為進步而有效的西洋稅目,提供稅制現代化的理念基礎,期望達到改良財政本質的目標。.....國民政府主政時期,透過推展裁釐運動,完成簡化稅制的工作,並在對日抗戰的民族主義熱潮之中,努力擴大稅基,具體呈現由傳統體制過渡到現代租.....在二十世紀的前半期,中國經歷了一場租稅體制的變化,這些源於西洋的外來稅制,更在稅政改革歷程中發揮了前瞻性的作用。....."
  • 通产省与日本奇迹

    作者:查默斯·约翰逊

    国家与资本主义是比较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基本建构材料。这里有两种思考问题的线索。一些学者倾向于对政治结果的经济解释,运用供给或者需求等经济变量来解释选举或者对外贸。易等与政治相关的结果;另一些学者则倾向于发展对经济结果的政治解释,例如,商业集团、劳工集团和国家这三者的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导致非常不同的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全汉昇

    《中国经济史研究》分为(一)、(二)两册,包括论文21篇。之(一)的论文有:中古自然经济、唐代物价的变动、唐宋政府岁入与货币经济的关系、唐宋帝国与运河、宋代官吏之私营商业、宋代寺院所经营的工商业。其中《中古自然经济》是讫今为止研究魏晋以至唐朝中叶中国货币演变的最重要著作,《唐宋帝国与运河》被称为“千古不刊之作”。
  • 港口城市与入侵者

    作者:[美]迈克尔N·皮尔森

    本书主要内容涉及现代社会早期的非洲东海岸,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斯瓦希里地区。研究涉及一系列的社会结构变迁、某些持续的现象和不同类别的分析方法,它们贯穿在多个章节中。书中的很多资料来自东非,但我希望在更宽泛的语境下利用这些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所熟知的素材,使自己的分析可以通过涉及基于西印度洋和其它领域的类似研究得到充实与提高。 编辑推荐 "港口城市的历史与作用 -----《港口城市与入侵者:现代社会早期斯瓦希里海岸、印度和葡萄牙》 恩格斯说:“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此语表明对黄金的追求是开辟新航路的经济动因。 历史学家迈克尔皮尔森在本书中探讨了早期现代时期的港口城市作用及其取向,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关系,世界经济中的海岸以及葡萄牙的影响。 现代社会早期的非洲东海岸,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斯瓦希里地区。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社会结构变迁、某些持续的现象和不同类别的分析方法,将它们贯穿在本书的多个章节中。而黄金在本书中将是一再出现的商品,是连结沿海地区和内陆的纽带。 首先,作者对世界海事概念下的斯瓦希里海岸和其东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这里的“东部”是指阿拉伯海、亚非海和印度洋。这一分析的关键在于海事史的真实、有效,同时还介绍了海岸或沿海社会容易混淆的概念。 紧接着作者又尝试着分析什么使沿海地区和内陆之间互相联系,并描述了港口城市与内陆地区是如何联系的。在对这些斯瓦希里城邦的分析中,作者规范了一些术语的使用范围。同时还提出了港口城市的划分方法。这种划分方法对研究其他地区和时期的学者也很有启发。 同时作者还探讨了世界体系中的政治经济概念,更准确地说是资本主义出现之前的世界经济类型。作者不仅引用了一些回顾东非政治经济的文献,而且还关注了近年来有关世界体系的研究成果,并运用沃勒斯坦的理论对前资本主义时期和现代世界体系进行初步简要的说明。通过研究,证明海岸和内陆之间存在联系,分析了这种联系在资本主义出现前的世界历史中扮演的经济角色。 最后,作者通过葡萄牙人进入斯瓦希里海岸,探讨了沿海-内陆关系和海事主题。其中大量引用了记载现代社会早期葡萄牙人在世界各地活动的史料。其主要观点是尽管葡萄牙人野心勃勃,但他们在大部分地区从事的活动都以失败告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最早向外探索的欧洲人走向世界其他地区并不意味着能够“引起变革”,葡萄牙人的活动只是改变了某些事物,并部分地融入到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中。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立体地观察事物,站在世界历史的角度审视印度洋上长期以来发生的变化。如果把现代工业以及今天它的发展视作过去两百年间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力量,这样会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它对东非的影响。 作者迈克尔.皮尔森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很有名的历史教授。他在本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参考文献,让读者可以将这本书视作简单的资料库:当库门打开时,不同学者可以对其中不同库存产生兴趣,可以就书中某一内容提出问题,并从中得到或多或少的帮助。 “最好将本书视作能为自己的研究服务且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资料汇编。”
  • 港口

    作者:吴松弟

    本书从中国现代化的艰难进程这一视角,依据丰富的旧海关报告和地方资料,紧紧抓住港口城市—腹地这一影响现代化空间进程的关键因素,从进出口贸易这一促进区域经济变迁的途径入手,深入论述北方在沿海沿边尤其是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营口、大连、安东等城市开埠以后所发生的巨大的经济变迁,展示了东北、华北、西北、山东等区域近代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差异。在分区域、分部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近代北方经济变迁的主要特点、内因和外因、经济成长及其限度,并对西方学者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若干观点予以评述。全书共9章、40万字,辅以124张表格、11幅地图和1张示意图。本书视野开阔,资料扎实,视野独特,论述新颖,兼用历史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使分析更显深入和说明力,对目前的中国近代经济史、历史经济地理学以及经济学和地理学,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启发意义,也可为今天的经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 国难中的学术与政治:中国经济学界的争鸣(1932-1937)

    作者:吴敏超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本书通过全面考察与比较《中国经济》月刊、《经济学季刊》和《中国经济情报》周刊三份富有影响力的经济期刊,探讨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深重国难背景下中国经济学界争鸣、碰撞的宏大气象。三份期刊的办刊背景、关注重心、观点主张各有不同,展现了中国经济学界在马克思主义、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和三民主义等各种思潮影响下,对于列强与中国经济关系、中国经济走何种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的歧见。经济学者的热烈探讨、建议与批评,对当时的政府经济决策及后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至今仍不可磨灭。
  • 清实录经济史资料

    作者:陈振汉 (编者),熊正文 (编者),萧国

    《 经济史资料(套装共11册)》的整理出版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开始,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全国科学长期规划中,它又被列为几个重要的资料整理项目之一,《 经济史资料(套装共11册)》内容全面系统,既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又有很强的资料收藏价值。
  • 唐财政三司使研究

    作者:何汝泉

    本书从唐代职官本制之外的众多使职中,选取最具代表性和重要性的三个财政使职:盐铁转运使、度支使和户部使,运用翔实的史料,从职官制度、财政经济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等诸多方面,进行微观和宏观的深入探讨,是作者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于唐史尤其是唐代使职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 现代欧洲经济制度史

    作者:[美]弗雷德里克·L.努斯鲍姆(Fred

    《常青藤·汉译学术经典:现代欧洲经济制度史(引进版)》中,为了方便美国的读者和研究者,我试图把沃纳·桑巴特的《现代资本主义》(Der Moderne Kapitalismus)一书中所包含的对欧洲经济史的综合阐述的主线挪用过来。尽管我双手并用,从桑巴特教授所积累的卷帙浩繁的材料中拿来了不少东西,但为了对他公平起见,我还是应该声明:我并不打算假装自己局限于他的材料或他的阐述。另一方面,疏漏之处,过错在我,而且这样的疏漏比比皆是。
  • 图说金融史

    作者:李弘

    耗时近两年,资深投行人士李弘以一种美丽的图说方式,在《图说金融史》一书中向我们展示了16世纪末期以来,中国和英国现代金融业的不同发展路径。《图说金融史》以两国金融交往中的轶闻趣事为载体,尝试打开一扇独特的大门,纵观西方金融业现代化的史迹,寻访中国融入全球金融主流的未来。 在《图说金融史》中,作者将几百年的金融史划分成五个金融大时代:白银时代、英行时代、分流时代、集权时代和精英时代,以自己独到的历史理解展示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 Breaking with the Past

    作者:Hans van de Ven

    Between its founding in 1854 and its collapse in 1952,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delivered one-third to one-half of all revenue collected by China's central authorities. Much more than a tax collector, the institution managed China's harbors, erected lighthouses, and surveyed the Chinese coast. It funded and oversaw the Translator's College, which trained Chinese diplomats while its staff translated Chinese classics, novels, and poetry and wrote important studies on the Chinese economy, its financial system, its trade, its history, and its government. It organized contributions to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developed its own shadow diplomacy, pioneered China's modern postal system, and even maintained its own armed force. After the 1911 Revolution, the agency became deeply involved in the manage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loans and domestic bond issues. In other words, the Customs Service was pivotal to China's post-Taiping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of modern nation-states and twentieth-century trade and finance. If the Customs Service introduced the modern governance of trade to China, it also made Chinese legible to foreign audiences. Following the activities of the Inspectors General, who were virtual autocrats within the service and communicated regularly with senior Chinese officials and foreign diplomats, this history tracks the Customs Service as it transformed Chin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world. The Customs Service often kept China together when little else did. This book reveals the role of the agency in influencing the outcomes of the Sino-French War, the Boxer Rebellion, and the 1911 Revolution, as well as the rise of the Nationalists in the 1920s, and concludes with the Customs Service purges of the early 1950s, when the relentless logic of revolution dismantled the agency for good.
  • 汽笛的声音

    作者:斯蒂文·J·埃里克森

    《汽笛的声音(日本明治时代的铁路与国家)》由斯蒂文·J.埃里克森编著。 《汽笛的声音(日本明治时代的铁路与国家)》讲述了:明治时期的日本人,与同时期的西方人一样,都认为蒸汽机车是进步与文化的集中表现,是现代工业力量的缩影。铁路对明治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它带来了人与物陆地运输的革命,并培养了一种国民属性。就像西方将19世纪视为“铁路时代”一样,“蒸汽之王”在明治时期日本人的意识中占据统治地位。
  • Global Economic History

    作者:Robert C. Allen

    Why are some countries rich and others poor? In 1500, the income differences were small, but they have grown dramatically since Columbus reached America. Since then, the interplay between geography, globalization,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policy has determined 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as Britain's path breaking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 Wester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joined Britain to form a club of rich nations by pursuing four polices-creating a national market by abolishing internal tariffs and investing in transportation, erecting an external tariff to protect their fledgling industries from British competition, banks to stabilize the currency and mobilize domestic savings for investment, and mass education to prepare people for industrial work. Together these countries pioneered new technologies that have made them ever richer.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most of the world's manufacturing was done in Asia, but industries from Casablanca to Canton were destroyed by western competitio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Asia was transformed into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specializing in agriculture. The sprea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en slow since modern technology was invented to fit the needs of rich countries and is ill adapted to the economic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of poor countries. A few countries - Japan, Soviet Russia, South Korea, Taiwan, and perhaps China - have, nonetheless, caught up with the West through creative responses to the technological challenge and with Big Push industrialization that has achieved rapid growth through investment coordination. Whether other countries can emulate the success of East Asia is a challenge for the future.
  • 战国秦社会经济形态新探

    作者:张金光

    书稿深入研究了战国秦社会经济形态,内容包括官社经济体制的根基、官社经济体制下的田间佈置规划标准化体系制度、“邑”的社会政治经济实体性、周代的村社组织、《周礼》中的官社经济体制、孟子井田为官社经济体制说、秦的官社经济体制、战国秦汉的“社”与“社”会活动、官社体制下的农民道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等。
  • 赋税甲天下

    作者:范金民

    本书是作者多年耕耘明清江南社会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作者从社会经济、社会生活、商帮贸易的角度,逐一分析、探讨明清以来江南重赋问题的根源、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江南士大夫文人行为方式的转变等问题。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对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明清地域商帮——有精彩的叙述和解说。
  • The Merchants of Zigong

    作者:Madeleine Zelin

    At the periphery of the Chinese empire, a group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 built companies that dominated the Chinese salt trade and created thousands of jobs in the Sichuan region. From its dramatic expansion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to its decline on the eve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in the late 1930s, salt production in Zigong was one of the largest and one of the only indigenous large-scale industries in China. Madeleine Zelin recounts the history of the salt industry to reveal a fascinating chapter in China's history and provide new insight into the forces and institutions that shaped Chines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dependent of Western or Japanese influence. Her book challenges long-held beliefs that social structure, state extraction, the absence of modern banking, and cultural bias against business preclud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Zelin details the novel ways in which Zigong merchants mobilized capital through financial-industrial networks. She describes how entrepreneurs spurred growth by developing new technologies, capturing markets, and building integrated business organizations. Without the state establishing and enforcing rules, Zigong businessmen were free to regulate themselves, utilize contracts, and shape their industry. However, this freedom came at a price, and ultimately the merchants suffered from the underdevelopment of a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the political instability of early-twentieth-century China, and the absence of a legislative forum to develop and codify business practices. Zelin's analysis of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texts that allowed fo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alt industry also considers why itssuccess did not contribute to "industrial takeoff" during that period in China. Based on extensive research, Zelin's work offer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growth of a major Chinese industry and resituate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siness within the larger story of worldwid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 西方经济思想史18讲

    作者:张旭昆 编

    张旭昆,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全国企业数量经济学会理事长。主要著作有:《制度演化分析导论》、《思想市场论分析知识产品演化的一个模式:以经济学为例》、《三次革命与三次综合西方经济学演化模式研究》(蒋自强,张旭昆等)。曾在《经济研究》、《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治学原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求实之态度,创新之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