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经济史

  • 孔门理财学

    作者:陈焕章

    《孔门理财学》是第一部总结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著作。《孔门理财学》系跨历史、法律、经济等多门学科的研究著作,分五个部分,按照西方经济学原理,分别讨论了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一般经济学说及其在消费、生产、公共财产方面的思想。1911年《孔门理财学》被作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经济和公共法律研究”丛书之一出版,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德、施格为之作序,高度评价了《孔门理财学》采用西方经济学框架对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所作的精湛研究。之后,凯恩斯在《经济学杂志》为《孔门理财学》撰写书评,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中强调《孔门理财学》的重要性,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将《孔门理财学》列为重要参考文献。《孔门理财学》1930年、1973年、1974年、2002年、2003年由多家英美出版社重印。
  • 日本近现代经济史

    作者:杨栋梁

    《日本近现代经济史》依据“整体性、系统性和学术性”的写作三原则,在“横向”把握国际因素和国内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基础上,从资源禀赋、条件约束,制度安排、政策运作,路径选择,生产要素配置,经济周期变动,阶级阶层状态、对外经贸关系等不同层面入手,对不同时期和阶段的经济现代化进程及其特点进行了宏观考察和徽观分析,在若干重要理论问题上展示了独自的思考和发现。 日本的经济现代化展承了一种后发国实现经济赶超的模式,对于中国来说,其经验和教训绝非与已无关的“旁物”,而是一面镜子,值得借鉴参考。
  • 中国海关与贸易统计(1859—1948)

    作者:托马斯•莱昂斯

    本书应用海关统计数据, 揭示了茶叶在清朝、民国时期经济演进过程中的角色。 作者首先收集和整理这些统计数据, 然后分析当时统计这些数据的方法及数据的含义。 并深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 梳理海关的职能、工作程序, 探讨海关职能范围的演变、执行的方法, 及其相关记录的格式。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使用海关统计数据的指南, 为如何利用这样统计数据, 特别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统计数据 来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个经典的示范。
  • China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作者:Tomoko Shiroyama

  • 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

    作者:黄宗智

    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的研究文集。收入《略论华北近数百年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等论文7篇。
  • 改变历史的经济学家

    作者:阿尼金

    本书所讲述的是过去思想家们的生活和著作,是两三百年前被认为的新奇的思想。不过,这些人以及他们的思想不仅仅属于过去,他们生活与斗争的教训,对于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来说也是重要的。本书的任务之一即在于充分揭示过去与现在的联系,搭起一座通向现代迫切问题的桥梁。 公平地说,科学史应当是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活动于其中的是活生生的人,这些人有追求和狂热,也有胜利和谬误。政治经济学这门关于社会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的科学,有自己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所描写的是学者,他们试图洞察人类社会的有机体,研究决定着他们自身存在的那个领域。
  •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

    作者:Rawski, Thomas,Li, L

  • 财政危机、自由和代议制政府(1450-1789)

    作者:霍夫曼 (Hoffman.P.T.),诺

    本书为“公共预算经典与前沿译丛”之一,除导言外,本书包含6个作者的7篇文章和结论部分。开始两章是关于英格兰的。第1章追踪了15世纪到内战前夕关于政府财政的政治。第2章进一步探讨了斯图亚特王朝晚期到18世纪早期的政治与国家财政的关系。第3章致力于研究尼德兰在16世纪和17世纪通过征税和贷款来筹集资金的特别能力。第4章和第5章关注西班牙的问题,将国会的财产变化与西班牙国库的运作联系起来。第6章考察了从中世纪末期到18世纪早期的法国,探讨特权和特殊主义的财政影响,以及该国不断重复的财政危机的政治后果。第7章则解释了法国1788年的财政危机为什么导致君主制的跨台,而此前许多类似的危机则从未如此。结论部分对四个国家进行了比较,并得出了关于国家财政和政治发展之关系的一般经验,回答了许多一般性问题。
  • 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

    作者:Douglass C. North,Ro

    This is a landmark book on the impact of property rights on European economic development. Published over a quarter of a century ago, its stated goal is "... to suggest new paths for the study of European economic history rather than ... either [a detailed and exhaustive study or a precise empirical test that are the] ... standard formats" (p. vii). North and Thomas attempt to identify the elements that allowed the Western European economy to rise to affluence. Their argument is made transparent in Chapter One (Theory and Overview): the key to growth was and is an efficient economic system. Efficient in the sense that the system of property rights gives individuals incentives to innovate and produce, and, conversely inhibits those activities (rent-seeking, theft, arbitrary confiscation and/or excessive taxation) that reduce individual incentives. They argue that property rights are classic public goods because: (1) once a more efficient set of property rights is discovered the marginal cost of copying it is low (compared to the cost of discovering and developing it); (2) it is prohibitively expensive to prevent other political jurisdictions from emulating a more efficient set of property rights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y contributed to their construction; (3) and finally, the idea of a set of property rights, like all ideas, is non-rival -- we can all consume the same idea and the "stock" of the idea is not diminished. These public good aspects lead them to conclude that there may be under investment in the attempts to create more efficient sets of property rights because the jurisdiction that inves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perty rights pays the entire cost of their development but receives only benefits that accrue to its jurisdiction, while other jurisdictions can get the benefits without any of the developmental costs. Thus, the problems of public goods and the "free riders."
  • China Transformed

    作者:Bin Wong

    The assumption still made in much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that Europe provides a universal model of development is fundamentally mistaken, according to R. Bin Wong. The solution is not, however, simply to reject Eurocentric norms but to build complementary perspectives, such as a Sinocentric one, to evaluate current understandings of European developments. A genuinely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he argues, will free China from wrong expectations and will allow those working on European problems to recognize the distinct character of Western development.
  • 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

    作者:朱浒

    该书在充分借鉴和反思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晚清义赈的兴起和发展,细致、深入地揭示了中国救荒事业近代化的复杂过程,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中国近代救荒史的研究。作者从晚清社会变局的大背景下,以较为独到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晚清义赈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特别是与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为探讨“中国近代化落实过程”提出了重要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新思路。作者围绕着传统与现代、内发性动力与外部冲突、国家与社会、地方性与普遍性等诸多层次,展开了颇具说服力的辨析,进而对其背后潜在的研究模式,尤其是“冲击-回应”与“中国中心观”模式之争,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为人们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
  • 制度变迁和农村工业化

    作者:周飞舟

    本书旨在通过研究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来探索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虽然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对外开放通商口岸、洋货和机器制品大量涌人的时期,洋货必然会对传统的手工业部门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某些手工业部门,例如土布业,却在这个时期洋布和本国机布的双重夹击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在华北和江南,形成了几个大而繁荣的织布区,在这些地区,农民几乎家家织布,织布收入超过了农业收入而成为农民增加收人的主要来源。 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对外开放通商口岸、洋货和机器制品大量涌入的时期,洋货必然会对传统的手工业部门造成一定的冲击,但土布业却在洋布和机布的双重夹击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本书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认为,包买制是决定一个地区土布业是否达到繁荣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 梁方仲文集

    作者:梁方仲

    《梁方仲文集》内容简介:中山大学八十年的光荣历史,是广大师生追求真理与光明,参与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是历代学人引进、创新、传播现代科学和文明的历史;是杰出学人辈出、人才培养繁盛、教学科研精进日新的历史。在中山大学的发展史上,镶嵌着一代又一代著名学人的名字,陈寅恪等一批人文大师以他们在文、史、哲等各领域的宏大建树,奠定了中山大学人文学科的学术传统,也奠定了中山大学作为中国名校的地位。
  • 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

    作者:周育民

    《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深入剖析了晚清财政制度与现实财政收入构成之间的矛盾,以及清王朝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的矛盾,由此说明晚清财政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适合对晚清财政感兴趣的专业及业余人士阅读参考。
  • 王毓铨史论集(上下)

    作者:王毓铨

    王毓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秦汉史和明史专家,对我国古代的货币起源及其发展尤有系统的研究。本书包括了作者最重要的著作,特别是不少散见于各报章杂志的著作,这次亦收入了本书,全面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成就。本书共分4卷:一卷为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二卷为莱芜集;三卷为莱芜续集,四卷为明代的军屯。 毓铨写出的文章,既宏观又有微观,故能从发展上和全面上看待作何一点一面的历史问题,得出有创新之见的新论。如《明黔国沐氏庄田考》一文,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可以说是有创新,有突破、第一流的好文章。读者自己去读他的文集吧。
  • 日本经济的悖论

    作者:高柏

  • 经济脉动

    作者:(台)陈国栋、罗彤华主编

    该论丛是五十年来台湾学者在中国史领域的经典著述的汇编,共分十三个专题,十四册,分别是: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制度与国家;政治与权力;思想与学术;社会变迁;经济脉动;城市与乡村;家族与社会;妇女与社会;生活与文化;礼俗与宗教;生命与医疗;美术与考古。   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黄宽重、邢义田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邓小南教授担任总主编。每一专题均由在该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台湾学者担任主编。每册书前附有总编所作的序和分册主编导言。各册导言的宗旨,在于综论台湾中国史研究在不同阶段的内外背景和发展大势,并介绍当册作者和论文的特色。有些偏重于介绍收录的论文和作者或收录的缘由,有些偏于介绍世界性史学研究的大趋势,有些又以分册主编对某一领域的看法为主轴,各俱特色。每篇文章之后,都附有简短的作者小传和本文的原刊数据,便于有兴趣的读者进行进一步的查考。   丛书汇集众多国际之名学者的名作。老一辈学者,如严耕望、劳?、傅乐成、戴炎辉等,当代史学名家,如余英时、许倬云、禄耀东、毛汉光等,还有深厚的西学背景的中青年知名学者,如陈弱水、颜娟英、李贞德等。云集了台湾半个世纪几代学者的代表著述,可谓名家荟萃,佳作琳琅。   本丛书的文章的总的选录原则是以近期出版者为主,以展现较新的趋势和成果。但各册也有不同。有的分册收录的几乎都是近十余年的论文,如《生活与文化》分册;有的则收入较多几十年前的旧作,如《制度与国家》,这恰恰反映了台湾中国史研究方向和中心的转移。   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海峡两岸学者的交流,资料信息的利用和相通,相关论文的查阅,都存在这一定的不便。国内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一直要求及时看到台湾学者的相关研究,这是促使本丛书出版的主要因素。台湾和内地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台湾学者一方面受西方汉学界影响很大,一方面又非常熟悉中国文化,有更多的创新和活力。在研究论题上,除了传统题目,台湾史学界树立了自己独特的议题,如医疗史、身体史,为国际史学界所注目。   “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的出版,应会给国内史学界带来新的资料、新的信息和新的关注点,对于两岸学术的交流和互动,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