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建筑

  • 中国汉阙全集

    作者:张孜江、高文主编

    张孜江、高文主编的《中国汉阙全集》收录了全国现存的全部汉阙,并集全国汉文化研究学者,对汉阙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汇集成本书,相信本书是研究汉阙的最权威,最全面的一部专著,填补了我国建筑历史研究的空白,对提高我国建筑界了解,研究汉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案例。

  • 建筑师解读本雅明

    作者:布赖恩·埃利奥特

    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出版了他的《拱廊计划》(Arcades Proiect)之后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他的理论对整个学术界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本雅明以独特而又发人深省的方式,将美学、政治和哲学融为一体。本卷“给建筑师的思想家读本”将深入探讨本雅明的重要著述,揭示其对建筑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本雅明以欧洲城市为底本,刻画出一种生活和工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布赖恩·埃利奥特著的《建筑师解读本雅明》将以此为开篇,结合马克斯·恩斯特(Max Emst)、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和西格弗里德·吉迪翁(Siggried Giedion)的著述,探讨本雅明在文化批评领域的贡献,并进一步指明本雅明的思想与更晚近的建筑与城市观念之间的联系。

    本书详细地考察了现代艺术与建筑中的思想人物。据此,在当代建筑学和城市学的语境中讨论本雅明的批评性作品的地位。本书特为建筑师撰写,是关于沃尔特·本雅明思想的扼要而完整的记录。

  • 小建筑

    作者:隈研吾

  • 建筑,从那一天开始

    作者:[日] 伊东丰雄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基于对人与自然的关切和信赖,伊东丰雄开始寻找建筑之旅的起点:建筑究竟为何物?建筑人为何种目的而设计?又如何面对当前社会?

    ▼伊东丰雄的这本书并非单纯是一场围绕建筑理念的论述,也不单是对他亲身参与灾后重建过程与往昔道路的简单记录与回顾,而是作为建筑师的他邀请读者一道踏上的思考与自我反思之旅。

    ▼对内与外、自然与建筑、自我与社会等问题的复杂思索自然流淌于伊东平实的文字之间,有如其建筑散发出的轻盈之美,令人回味。

  • 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教程

    作者:祁鹏远(Skywoolf)

    《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教程》(化名“数字冥想”)的整理和撰写是由NCF参数化建筑联盟的站长祁鹏远(Skywoolf)独自完成的。作者至今已从事参数化领域网络公益教学及交流有9年光景,并同时拥有6年一线方案创作的实际工程的经验。这本书的内容就是作者这些年思考参数化工具如何应用及教学的一次系统总结。相信它的问世,无论是对想学参数化的萌新,还是对这个领域的技术从业者都能带去一定的帮助。因为此书不单单包含了软件的基础普及教学,更多的是记载一位技术达人多年来在C+Z Studio从事设计创作实践的领悟,以及组织NCF参数化建筑联盟网络技术交流的结晶。

  • 中国建筑常识

    作者:林徽因

    《中国建筑常识》精心选取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包括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因其内容科学严谨,文字清新凝练,将专业知识、美学思想熔铸于散文的讲述之中,既可以看做资深建筑学家的学术文章,也可以当成著名散文家有关建筑的优美篇章。书中亦附有专业图表,图文并茂,入之深而出之显,既可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读者的入门读物。

  •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修订典藏本)

    作者: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周谷城、侯仁之作序力荐,了解和研究北京旧城的经典参考书。

    ※编辑推荐※

    ★ 把北京的城门与城墙每隔数米进行编号记录,完整而详细留下北京古城的全貌。

    ★ 50幅珍贵测绘图,150帧百年老照片,八开典藏精印,在纸上震撼复现已经消失的那个北京。

    ★ 作者喜仁龙为一代瑞典汉学大家,毕生热爱北京;侯仁之先生托付的译者宋惕冰,则为北京文化耋旧,曾创办迄今关于老北京最重要的文化杂志《燕都》。作者译者两代人各自深怀对北京的了解和理解,堪称珠联璧合。

    ★ 新版本经精细修订译文并增加后记,三十年来首次面世。

    ★ 由中国最美的书设计师刘晓翔设计,雅昌超高工艺印制,内文照片部分更经过金银混色、四色黑、上油等三道印制过程,对旧北京的还原程度甚至超过英文原版。我们努力以美书典范追摹北京古城的建筑艺术,即便如此,也无法再现北京城墙城门之精魂于万一,但古老的北京已经消逝,这已经是我们所能给出的最真诚忆念。

    ※内容简介※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是了解、研究北京城门城墙里程碑式的著作。

    甫清帝逊位、民国更张,传统文化包括建筑将待巨变而保存完全之际,瑞典学者、汉学家喜仁龙,对北京的城门城墙予以调查、测绘、拍摄、研究, 成果于1924年在伦敦出版。书内对北京城墙城门的调查著录极为详尽,毫不逊色我们今日所作的长城调查。如将内外城城墙内侧壁分段测绘,内城墙南、东、北、西各分115、101、108、102段,记录高度、顶宽、基厚,甚至于城砖及碑刻录文,请其中国老师、后来的著名史学家周谷城也“极为仔细和耐心地记录下来”。内城九门和外城永定门等的城门和箭楼更是地势图、地盘图、正面图、剖面图、侧面图……一应俱全。全书绘制了55幅带有比例尺的测绘图,这些图在北京有些建筑的重建中,曾起到重要参考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全书还有127幅角度多样、效果清晰、带有艺术感的大幅照片,这些从调查角度出发的照片的价值,是同时期来华传教士、研究者的摄影作品所不能比拟的。

    这部书绝不止是专业参考书,它文笔优美,处处充溢着超越国别的人文关怀,读之可令人心驰神往,抚今追昔,以正视未来。

  • 你爱这里城墙

    作者:林徽因

    本书收录了林徽因在建筑方面的作品。内容包括20世纪30年代与梁思成进行古建筑考察所见所感、关于中国建筑特征的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祖国的建设问题及北京城规划设计问题。文笔流畅、内容严谨,语言丰富、思路清晰、可读性强,富有科学逻辑,但具优美之感。

  • 建筑十书(典藏版)

    作者:[古罗马] 维特鲁威(Vitruvius)

    《建筑十书》是西方古典时代唯一幸存下来的建筑全书,也是西方世界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本建筑学著作。可以说,一部西方建筑史就是一部维特鲁威的接受史。两千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师和理论家对于维特鲁威的认识和评价,折射出建筑观念的流变,也决定了西方城市与乡村的景观。除了建筑史的价值外,它还是一部真正的古代文化百科全书,广泛涉及哲学、历史、文献学、数学、几何学、机械学、音乐学、天文学、测量学、造型艺术等诸多领域。其所记载的不少史料在其他文献中已无法寻觅,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维特鲁威生活在罗马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重要转折期,他在文化上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不遗余力地维护着从古希腊继承下来的人文价值观和建筑理想。他在书中所强调的建筑师的通识教育、知识的统一性、建筑的意蕴、理论与实践、建筑与社会伦理、人类健康与环境等问题,至今仍对我们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此中译本根据剑桥大学1999年的英译评注本译出,此版本是唯一的英文评注本,也是所有现代语言版本中插图最丰富的版本,全面地反映了西方古典学与艺术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当今,处于国际视野下的我国的建筑学与美术学,迫切需要系统引入西方经典文献,尤其是像《建筑十书》这么重要的经典著作的新译本,以奠定学科基础,并惠及其他人文学科。

  • 理论·历史·批评

    作者:王骏阳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理论、历史、批评。从相关西方建筑史,如主线历史、柯布西耶、皮拉内西等议题;到相关当代建筑及建筑师,如库哈斯、斯蒂文·霍尔、赫尔佐格等的思想和建筑作品;到相关当代中国的建筑事件的评论——尽显建筑学的理论关键词、理论脉络、理论视角,立场。

    作者从“理论何为?”开始,反思了当代的建筑理论教学;《勒·柯布西耶Vers une architecture 译名考》,以原书的内容为基础,详细探讨了各版本书名翻译的利弊,并提出最恰当的翻译方式;以“意义的探究”为关键词,评述了克里斯蒂安·诺伯格- 舒尔茨的建筑理论;另有《实践拒绝计划》导读。

    《从主线历史走向多元历史之后的思考》,作为威廉·柯蒂斯的《20 世纪世界建筑史》一书的书评,讨论了倡导“多元”和“地域”的历史观,同时也提出谨防相对主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有英文原文。

    作者以“空间”“建造”“表皮”为关键词,介绍到赫佐格与德默隆早期的建筑艺术;对斯蒂文·霍尔的深圳万科中心进行了评议;对坂本一成的访谈,介绍到坂本一成的建筑理念;介绍到库哈斯的建筑理论和作品;另有关于大舍建筑的几点见解。

    关于建筑事件的批评,有中国建筑传媒奖之我见,《历史语境下关于南京博物院大殿设计的再思》点评,《建筑七人对谈集》序言等。

  • 园冶注释

    作者:[明]计成 撰 / 陈植 注释

    《园冶》在中国古代造园史上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全书共分三卷。第一卷分相地、立基、室宇、装折四篇;第二卷全志栏杆;第三卷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六篇。其中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四篇,为我国造园艺术之精华,并附图235幅。

    《园冶注释》由我国造园学的创始人陈植先生为《园冶》一书所做的注释。陈植早在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着手注释工作,还与许多知名学者,如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刘敦祯、建筑科学院的刘致平、同济大学建筑系陈从周及杨超伯等人,相互切磋,分别增补、订正,力求作到真实反映《园冶》的特色。

  • 密斯.凡.德.罗建成作品全集

    作者:[德] 卡斯滕·克罗恩

  • 图解日本古建筑

    作者:[日]妻木靖延 著

    本书将日本的古建筑分为神社、寺院、书院三部分,通过以图解文的形式介绍了春日大社、法隆寺、桂离宫、东大寺、西本愿寺书院等古建筑,书中对这些古建筑的特征、其中包含的文化意义以及古建筑相关的专有名词都进行了详细解说。

    本书将日本古建筑中的神社、寺院、书院三部分,按照建筑样式细分成住吉造、春日造、流造、日吉造、八坂造、飞鸟样式、和式、大佛样、禅宗样、折中样等14种建筑样式在住吉大社本殿,领略悬山屋顶的直线美

    在春日大社本殿,从翼角起翘中窥见佛教建筑的影响

    在兴福寺五重塔,欣赏典型的出三跳斗栱

    在鹤林寺本堂,体味样式美丽的混搭风

    ......

    手绘插图详细剖析14 种古建筑样式细部,带你领略日本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之美。

  • 巨人的文明

    作者:陈文捷

    这是一本为建筑、规划和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而著的有故事的罗马建筑史。本书将不仅为您详尽介绍罗马各个时代的城市和建筑的特征及发展脉络,还会抖开历史的尘土,为您讲述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再现罗马从共和国走向帝国、从恺撒的世界变成基督的世界这样一个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的历程。本书配有510余幅精美的插图辅助您的阅读。

  • 上海新建筑

    作者:冯琼 / 刘津瑞

    冯琼、刘津瑞编著的《上海新建筑(精)》聚焦于在中国快速城市化之后第一个缓冲期内建成的上海优秀建筑作品,尝试在青浦嘉定实践的尾声、大虹桥商务区的快速开发、上海中心的破土而出、外企和国有大院的角逐、新技术的应用、老上海的复兴等建筑群像中,寻找到“当代”和“上海”的坐标,既对过去高歌猛进式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思考,也从这种思考中获取了洞察未来的灵感。

  • 中国建筑常识(精装珍藏版)

    作者:林徽因

    本书精心选取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包括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既可以看做资深建筑学家的学术文章,也可以当成著名散文家有关建筑的优美篇章。书中亦附有专业图表,图文并茂,入之深而出之浅,既可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读者的建筑学入门读物。

  • 我们为何建造

    作者:[英]罗恩·穆尔

    我们或许正身处建筑史上最富戏剧性的时代:成片的摩天楼可能一年之内就被更新,大批新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涌现,建筑师则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建筑环境的认知。《我们为何建造》重点探讨了建造活动背后的人类欲望与情感,并以此为主线,串起了古往今来、横跨东西的众多建造案例:从久经沧 桑的埃及金字塔,到命运多舛的世贸大厦;从宏伟规整的欧洲宫殿,到幽静神秘的日本庭院。穆尔在书中全方位地展现了建筑在精神层面的价值内涵,也为人们体认自身提供了一面镜子。

    -

    ★ 建筑不只是冰冷的物质躯体,它也蕴藏着时代与人心的温度。

    -

    -

    【精彩引文】

    “建筑始于其缔造者的欲望,不论是为了安全、庄严、庇护还是归属感。建成后,它会影响其体验者和使用者的情感,而他们的欲望继续塑造并改变着它。欲望和情感是两个相互交叉的概念。”

    -

    “特定的欲望和感情是建造的动力,并且影响着对建筑的体验。它们以特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希望、性、对权力或金钱的追求、家的观念、对人生苦短的感悟——这些是清晰明确的,在建筑中有着明白无误的表现。”

    -

    “建筑设计如同时尚、美食或爱情,精工细制,在生存中不可或缺。它装饰着居所,就和其他几样装点着服装、食物和后代繁衍一样,如果它真的是一种装饰,也是缺少了便会让人们很难生存的那一种。”

    -

    “城市之中到处都是功能并不完备的建筑,它们是梦想、抗争、预算或往往与正式目标并不相符的规划所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们中的一些无法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但如果没有了它们,继续在这些城市中生活,也不会再有意义。”

    -

    -

    【媒体评价】

    《我们为何建造》思想深刻、文笔优雅,任何对建筑感兴趣的人都会被它吸引……它的魅力,得益于穆尔简练的文体,以及多年撰写建筑评论的经验……穆尔的论点很有说服力,但并没有自视为规范,他长期对建筑与人性进行着敏锐的观察,而该书则是一份令人满意的成果。

    ——《观察家报》(Spectator)

    -

    穆尔在《我们为何建造》中带着优雅、远见与智慧所探究的,是建造的欲望,是推动这项活动的种种情感,是人们对美、纪念性、自我展现和某种不朽的追寻。

    ——《新人文主义者》(The New Humanist)

    -

    穆尔的作品总是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其语言简练直白,其案例分析充满创新与启发。穆尔相当了解,该如何把这些神圣的庞然大物生动地呈现在书中。

    ——《旗帜晚报》(The Evening Standard)

    -

    穆尔可谓是妙趣横生,他能让那些喜欢鲜活语言和深刻金句的人,感到回味无穷……《我们为何建造》优雅而又睿智,有时还带着一丝18世纪的性感,这是一本个性鲜明的书,它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每日电报》(The Daily Telegraph)

    -

    《我们为何建造》生动而睿智,它讲述的是,当其他非建筑领域的因素——诸如资本、性、家庭生活,以及功能的变化——与建筑这门会不时自认独立纯粹的学科相遇时,会有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

    ——《卫报》(The Guardian)

    -

    《我们为何建造》是对我们栖居于世界的方式的一曲赞歌,它也解释了为什么“好的建筑”一直在变化。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

    《我们为何建造》展现了智慧与涵养,关于建筑中所凝聚的顿悟、荒唐和人性,作者饱含热情地给出了许多观点。

    ——《独立报》(Independent)

  • 理想的城市

    作者:唐杰

    ◇29座建筑,15座城市,十年漂泊,一道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

    ◇因为种种原因,我们背井离乡。因为种种原因,我们重归故里。最终,还是会在这个城市或那个城市度过一生

    ◇发现属于自己的那一座理想城市

    ◇一位旅德建筑师的旅行笔记

    ◇穿梭于城市森林,或行走,或停留,或凝望,或思考,出国十年的唐杰,视线始终不离建筑。那些由线条、色彩构筑的力量与美,是城市的眼眸,也是历史之脉搏。他将这些散落于世界各国的建筑,以城市为索引串联起来,用文字探照隐藏其中的秘密和故事。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理想的城市,而我们的城市生活,也因那些理想的建筑而获得一种庄严和体面。

    ◇这一路上满心欢喜,是因为风景美丽,也是因为你

  • Are We Human?

    作者:Beatriz Colomina / Mark Wigley

    The question Are We Human? is both urgent and ancient. Beatriz Colomina and Mark Wigley offer a multi-layered exploration of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design and rethink the philosophy of design in a multi-dimensional exploration from the very first tools and ornaments to the constant buzz of social media. The average day involves the experience of thousands of layers of design that reach to outside space but also reach deep into our bodies and brains. Even the planet itself has been completely encrusted by design as a geological layer. There is no longer an outside to the world of design.

    Colomina’s and Wigley’s field notes offer an archaeology of the way design has gone viral and is now bigger than the world. They range across the last few hundred thousand years and the last few seconds to scrutinize the uniquely plastic relation between brain and artifact. A vivid portrait emerges.

    Design is what makes the human. It becomes the way humans ask questions and thereby continuously redesign themselves.

  • 建筑的声音

    作者:[日] 隈研吾

    “建筑不应追求形式,而要从感觉入手。”

    《建筑的声音》是建筑大师隈研吾生涯首部作品集,收录了他近10年来32件经典作品。在他看来,建筑不只是各种建材的堆砌,而是有灵魂、有生命的存在,它们用声音表达自己——啪嗒啪嗒、沙啦沙啦、骨碌骨碌……隈研吾用这11种声音概括、剖析了自己近年来的代表作品——莲屋、九州艺文馆、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等。这是超越文字定义、突破形式局限,源于感觉最原本、最直观、最诗意的表达。全彩图文让你跟随隈研吾回到建筑现场,看到建筑的同时,也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另外收录作者长篇访谈,以及32件建筑作品的所在地、竣工年份、用途、构造等大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