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建筑

  • Informal

    作者:Cecil Balmond

  • 建筑艺术风格鉴赏

    作者:沈福煦,黄国新 编著

    《建筑艺术风格鉴赏:上海近代建筑扫描》内容简介:上海近代建筑是由西方传统建筑演变而来的。为此,鉴赏上海近代建筑艺术风格,需要将上海近代建筑与西方近现代建筑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进行鉴别和欣赏。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凭借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及人文环境,特别是历代中西文化、南北地域文化不断交流、融合,所造成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掀起了一个空前规模的城市开发热潮,迅速发展成中国乃至世界上一个突出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上海成了中外建筑师争相表现自己价值、展示自己不凡身手的舞台。其时,大批外国建筑师的登陆、先期留学欧美的一批中国建筑师的回归,给上海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使上海的近代建筑渗透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而上海一部分本土建筑师,在这时候又提出要维护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地位,在上海创导中国新古典主义建筑……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最后形成了中外建筑文化在上海的大交流、大撞击、大融合。加上当时世界上建筑技术飞跃发展的影响、新型建筑材料的引进,使上海近代建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留下了一大批价值连城的文化遗产。
  • 半岛上的风情

    作者:菲茨杰尔德

    《半岛上的风情:意大利田园风格》是系列中的一本,本套系列丛书,以美仑美奂的摄影和专业化的文字解说,庄重地介绍了在建筑和室内设计领域中大多数流行的风格,以及它们的各个阶段。
  • 老上海名宅赏析

    作者:娄承浩 编

    在那特殊的年代里,这个“死角”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国民党残渣余孽的集中地,无产阶级的“铁扫帚”扫进去,果然这里的世界“很精彩”,很多有来头的人物被揪出来示众,上演了一场“打土豪分土地”的活报剧。房屋的主人被赶出了门, “三代红”的赤贫们占用了房屋,将好好的房屋东拆西搭,弄成“七十二家房客”的大杂院,房屋被严重破损。 当人们回到文明理智年代的时候,才感觉到这里的“死角”原来是大上海的一笔宝贵财富。近代上海,自1840年开埠以来至解放前夕,共有各类居住房屋2 359.4万平方米,其中独院式住宅约6000幢,总面积300余万平方米,高级独院式住宅更少,仅有160余万平方米,这类住宅数量虽然少,但是从建筑价值和历史价值来衡量是上海历史建筑的重头戏。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人们的市场经济观念意识增强,近年来老上海独院式住宅成了热门的“抢手货”,一些颇有实力的大公司和社会人士动辄巨资购买“老洋房”。有的大公司从高级商务楼搬出驻进“老洋房”,上海大报小报、期刊月刊等新闻媒体都对“老洋房”特别关注,“老洋房”的投资升值潜力一片看好。 “老洋房”,从建筑学角度称“独院式住宅”,俗称“名宅”,称它名宅是因为建筑有名气,居住的人有名望。具体地说老上海名宅的价值体现在: 一、住宅地皮昂贵。解放前这些名宅大多数分布在徐汇区和卢湾区的原法租界、静安区、长宁区的原公共租界以及越界筑路地区,如溧阳路、多伦路、华山路、愚园路以及虹桥地区。经过长期的建设,这些地区居住环境幽静、生活设施配套齐全。建造一幢房屋相对来说容易,而打造一个环境设施优越的生活社区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长期不断的资金投入和建设,甚至几代人的不断努力。 二、住宅设计和施工精良。建造这些名宅的都是大户人家,聘用的大多数是当时一流的建筑师和营造商,通过他们将各国最流行的建筑风格引入上海,汇聚了世界各国的建筑精华,呈现不同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他们杰出的构思和精巧的技艺,营造出一批批色彩斑斓的住宅。建筑是建筑科学技术与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有的优秀住宅无论是建筑造型、平面设计、外立面装饰,还是室内楼梯、门窗、吊顶等细部处理都精致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 三、住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住宅是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人与建筑紧密相连,老上海名宅的房屋主人许多都是老上海历史人物,一幢房屋一个业主即是老上海历史的一个片断。如今,虽然房屋大多数已经易主,但是见证历史的房屋还在,这些历史遗产具有上海独特的人文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上海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经过半个世纪乃至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保存下来的老上海名宅确实不易,一部分毁于炮火,一部分在城市建设中被拆了,数量逐渐在减少。物以稀为贵,今天的老上海名宅不再是一般意义上供人们居住的住宅,而是历史文物与居住双重性质的住宅。 保护老上海名宅是把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需要,综观世界上有名的大都市,如巴黎、伦敦、罗马等都十分重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一些名人住宅不仅修缮一新,有的还辟为纪念馆对公众开放,既增加了城市景观又丰富了城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上海对老上海名宅也做了许多工作,如孙中山故居、宋庆龄故居、周公馆等不仅建筑得到了很好保护,而且开辟了纪念馆,每年接待国内外大批参观者。近几年来,上海地方立法,加强对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如马勒住宅过去长期为机关办公用房,现在将机关搬出后,拨出巨款“以旧如旧”重新修缮,恢复了原来的面貌,使历史建筑焕发了青春。 保护老上海名宅可以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方法,我们选择将散落在社会上的零星资料,加以搜集、整理、编纂成图书的形式,挖掘建筑历史文化,宣传建筑特点和亮点,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关心爱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分别来自规划管理、建筑设计和房管部门,长期从事上海建筑历史的研究,曾经出版过一批著作。本书大多数是作者过去没有发表过的最新发掘的资料,有少数建筑虽然不陌生,但是本书补充了许多资料和当时的建筑图纸,使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老上海名宅建筑。 老上海名宅建筑由于年代已久,搜集资料十分艰辛,即使我们努力也难免存在疏漏,希望有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将你们所了解和拥有的资料提供给我们,不断补充完善上海建筑历史文化遗产。
  • 山西.内蒙古.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

    作者:张驭寰,彭海,刘宝兰

  • 中国古代建筑

    作者:楼庆西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之一。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护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希望这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特点,读者能够从中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这就是编者的最大愿望。
  • 解读建筑

    作者:[英] 欧文·霍普金斯 (Owen Ho

    矗立在街边的每一座建筑都有它与众不同的特点,不管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建筑,还是现代经典建筑,都有不一样的艺术感和不一样的灵魂。喜欢建筑或者从事在建筑行业的朋友们可以从《解读建筑》中找到关于建筑您想要了解的内容,因为《解读建筑》中所介绍的建筑风格迥异,从大教堂到摩天大楼、从古典到当代,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建筑类型和风格,而且每种建筑类型都配有丰富的照片和注释详细的绘画,让您一目了然的深入认识各种不同的建筑细节。
  • 岩下老街

    作者:赵巍

  • 一点儿北京

    作者:李涵,胡妍

    《一点儿北京》是当代北京最细致优美的城市绘本,全书包含三本主题分册和一本建筑读本。作者以建筑师的方式,用电脑软件绘制了北京最有趣时髦的三个地方:三里屯、七九八和南锣鼓巷。 全景式的轴测图将三里屯、七九八和南锣鼓巷复杂的城市空间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它们是三维的地图,复杂如同迷宫。连环画部分讲述了30个关于场所的小故事,配以麻辣点评;建筑素描通过组合典型的建筑图纸,将民间自然生长出的小建筑以立体派的原则呈现;单幅绘本是对现场氛围的艺术加工,让真实的场景充满童话般的色彩。 本套书既可以作为优美的绘本来欣赏,也可作为另类的旅行指南来使用。作者在书中描绘的30多个地方正是当下北京年轻人常去休闲娱乐的场所。吃饭购物,观展看剧,内容丰富,景点集中。作者用“生于斯长于斯”的多年体验,为读者开列了一份北京最文艺的、小资的、时尚的、地道的微旅行清单! 主题分册的文字部分包含6篇文章:《从记录开始》偏向于城市记录和建筑表现的理论分析;《南锣叙事》与《胡同列传》以通俗的记叙手法描写了城市的变迁;《戏台》《身体的记忆》《七九八》三篇杂文是思想的片段与场地的碰撞。 建筑读本《虚构》里包含有6个小故事和6张虚构建筑的图画。建筑在此成为玩笑、讽刺、恶搞和不靠谱的商业点子。 随书附赠3张精美海报。
  • 世界建筑风景速写

    作者:加布里埃尔•坎帕纳里奥

    美国亚马逊五星畅销图书引进中文版! 技法+示范+工具,全球艺术家和建筑师详解建筑与风景速写, 五大洲-42个城市-五百余幅作品,跟随本书体验城市速写本上的环球之旅! 本书以地点为脉络,以全球速写艺术家的实际创作为参考,介绍了世界城市风景速写的技巧、方法和工具。来自世界各地的速写艺术家用风格不同的速写作品为读者详细叙述了自己速写创作的经验和感触,同时,也通过速写的方式带领读者领略了西雅图、巴黎、里斯本、威尼斯、东京、布宜诺斯艾利斯等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读者可以在游历各个城市的过程中逐步掌握速写技法以及专业的建筑手绘知识,同时,还可以领略每个城市独特的魅力,获得宝贵的创作灵感及启迪。
  • 威尼斯的石头

    作者:[英] 约翰·罗斯金

    一名画家,以油墨跟时间竞赛,捕捉最后一块石头在世间泯灭之时的情态、光影、色调。他是约翰·罗斯金,把威尼斯视为一颗“迅速融化在茶里的糖果”,一心拯救陷于颓圮败瓦的威尼斯建筑,花掉一年多的岁月,绘下三千张图稿,结集成《威尼斯的石头》。这石头的价值要比钻石永恒,因为作品把一个城市的盛衰保留下来,给世人真实呈现她的美与丑。约翰·罗斯金以娴熟而优美的文笔,写了这本关于现代建筑的书,介绍了威尼斯的设计和艺术,尤其是那篇经典的著名文章《哥特式的本质》“The Nature of Gothic”,曾被国外多家出版社单独出版。
  • 西班牙建筑

    作者:马卫东,白德龙

    西班牙建筑以其独特的人文风土背景、众多的优秀作品和杰出建筑师而在世界上声誉卓越,在近年更是越来越广受瞩目。本书选择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古根汉姆博物馆(弗兰克•O•盖里)的建成为起点,从专业的角度选择了自1997年至2007年这整整10年期间在西班牙建成的70个优秀建筑作品以及西班牙建筑师在海外的作品,同时收录了著名建筑史学家、评论家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先生撰写的一篇评述西班牙现代建筑的论文,是迄今为止最全面而专业地介绍西班牙最新建筑的书籍,表达了西班牙建筑师能力全面、 注重细节的特点和西班牙建筑因地取材、个性鲜明的特点。本书具有极大的学术和收藏价值。 Spanish Architecture (1997-2007) raises the curtain for a series of books that will introduce the world’s architecture from the eyes of China. It presents a good selection of the best projects built in Spain by the most prestigious architects within the international panorama, as well as buildings designed by Spanish architects in foreign countries. It begins from the year 1997 when the monumental Guggenheim Museum by Frank O. Gehry was constructed in Bilbao, until 2007. Kenneth Frampton has supported this book with a new essay. The book contains the works of masters like Rafel Moneo, Alberto Campo Baeza, Enric Miralles, and other younger figures like Mansilla & Tuñón, S-MAO, NO.MAD, and internationally famous architects like Alvaro Siza, Jean Novel, Richard Logers, Kazuyo Sejima and Toyo Ito. With abundant graphic documentation, the book shows professionally how color, space, light have become the core language of Spanish architectures. The contents have high academic and collection value.
  • 米丈建筑地图 上海

    作者:卢志刚

    本书图文并茂,介绍上海市区有特色的建筑,及其周边的交通信息等。所有建筑同时以中、日、英三种文字进行对照说明,具有很高的实用参考和旅游指南价值。 《米丈建筑地图》是米丈建筑和米丈堂文化推出的一套反映当代中国城市建筑发展和现状的文化丛书。米丈建筑作为上海一家年青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正努力打造上海本土建筑设计品牌。米丈堂文化是米丈建筑创立的文化拓展机构,米丈建筑与米丈堂文化一起,以自身的专业背景为基础,力图通过这套丛书的编辑,构建一个涵盖所有关注建筑文化人群的大众平台。《米丈建筑地图》以城市为线索,籍以实用详细的地图,简练准确的文字,精美诗意的图片,将当代中国城市中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意义、最具人文气息的建筑串连起来。形成一系列探询当代中国城市和城市建筑文化魅力的重要读本。
  • The Le Corbusier Guide

    作者:Gans, Deborah/ Platt

  • 郭洞村

    作者:楼庆西

    描述郭洞村的书院、文人建筑和宝泉岩等名胜古迹。书末的图版篇,则以总测绘图和居住、公共、庙宇、礼制、文化等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图展示建筑的布局,结构和精美雕饰。2003年,郭洞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选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本书带你走进这座宛如世外桃源的古村落,流连山水之间,感受生态与居住完美结合的乡土文化这魅力。
  • 画说王家大院

    作者:张昕,陈捷著

    《画说王家大院》中通过大量实例,以“趣谈、图说”等方式多角度地对王家大院建筑群进行了剖析。除常见的空间布局、装饰艺术之外,还增添了生活形态分析、建筑技术分析等内容。与此同时,笔者还系统研究了村内二十余座各具特色的庙宇和宗祠,其中在罕见的乡村文庙和王氏宗祠等处着墨尤多。目前,静升村内保存至今的传统商业建筑为数众多,如防御性突出的堡垒式商宅、集居住与买卖活动于一身的临街铺面和隐入村落次级道路系统的当铺等。有鉴于此,《画说王家大院》亦详细介绍了村内的商业建筑。文章最后,还以权力中心的变迁为线索,分析了村落结构的嬗变,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一番思考。
  • 正定隆兴寺

    作者:张秀生等

    本書對隆興寺這座千年古蹟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展示。 本書以嚴謹翔實的科學資料和圖文並茂的編輯形式,成為幫助人們深入瞭解和欣賞這座古代經典建築的不可多得的大型圖集。 隆興寺,中國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原名「龍藏寺」,因寺以銅鑄大佛像著名,又稱大佛 寺,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年),宋初由皇帝下詔重建寺內主要建築——佛香閣及閣內21.3米高銅制觀音像,現僅觀音像為宋塑原物,閣為1942年重建。 寺內摩尼殿,建於宋皇四年(1052年),面闊、進深皆七間,十字形平面,內部採用殿堂型構架,重簷歇山頂,四面出抱廈。轉輪藏和慈氏閣皆為宋代樓閣,外觀相似,均為單簷歇山頂,二層樓,下層帶抱廈。但樓層結構作法有所不同,慈氏閣採用永定柱造,是現存宋代建築中唯一的孤例。轉輪藏殿內的北宋時代轉輪藏是最早的藏經櫥遺物。
  • 北欧国家的现代景观

    作者:王向荣

    《北欧国家的现代景观》内容简介:由瑞典、丹麦、芬兰、挪威和冰岛组成的北欧五国是一个社会稳定、经济发达的高福利地区。在相近的自然条件、共同的宗教信仰、类似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北欧国家的人民形成了特有的对自然和生活的态度。 与北欧国家其他的设计领域一样,北欧国家的景观设计实质上是对生活的设计。设计师把设计看成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把自然和艺术还原在生活之中。景观设计追求内在价值和使用功能,作品非常实用又耐用,充满了恬静的美感和艺术魅力。为大众而设计的民主思想、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对光与材质的关注、人情味与地域特色,以及实用、美学与艺术品质的统一是北欧各国现代景观的共同特征。而北欧国家不同的发展状况、地域特征、民族传统,以及受到他国影响的不同也导致了北欧各国的现代景观存在着多元化。 北欧的现代景观呈现出独有的魅力,其设计思想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北欧国家的现代景观》是读者了解北欧国家现代景观的较为完整和重要的文献。
  • 日式小庭院设计

    作者:高野好造

    《日式小庭院设计》精选了36个庭院设计实例,并辅以适当的文字介绍,供庭院设计主以及专业设计人员参考阅读。新家前面有块小空间,该如何规划设计?看看日本人是怎么处理的。以瓦砖侧立形成直线的新手法,构筑简洁而漂亮的屋顶小庭院。
  • 意中的建築/1

    作者:中村好文

    本書作者自述從小老是被人說眼光敏銳,而也正是因為他對人或事物有盯著看的癖好,常被長輩斥責沒禮貌,長大後甚至因此而引發被注視者的不滿導致暴力衝突。 不過,這種「眼光敏銳」和「觀察癖」用在觀察事物上,則如魚得水。基於建築家的職業興趣,當他觀察建築物時,不問古今,不問東西、不問地點的條件、不問大小、不問貴賤。不管是歷史上的知名建築,路旁的粗糙小屋,電影和繪畫中的建築物,舉凡能抓住他的眼睛,能激起他興趣的,都一視同仁地送上好奇且專注的目光。 因此,打從某個時期以來,那種令人動心、令人神往、一見難忘的建築物,已然牢牢地進住作者心中。而這本書就是在作者走訪那些逗得他心情舒暢、讓他時時回想的「意中的建築」之後,就它們的印象和魅力,想起甚麼就寫甚麼之下所完成的東西。原本它便不是研究書之流,既沒有精緻的分析,也沒有深刻的考察。所以本書的書寫比較像喃喃自語,也像是鑲嵌著照片和插畫的一種畫冊,或許可以稱之為作者的「建築心情手札」。也因此,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請帶著閒適的心情,隨興之所至,從任何章節開始讀起,都是無妨的。 作者將本書獻給那些心中擁有珍藏的寶物,而且細心照顧它的人,也就是說對「意中的……」這個詞句,能和他產生共鳴的讀者。 本書與其他建築類書籍不同之處,就在於作者天馬行空但又細膩敏感的心靈。作者所觀察的重點,常常是一般人不會注意到的細微處,例如水池中石塊該如何沉入水中、石牆接縫處須如何安排處理、無用之用的樓梯有何趣味等等。作者也會為了想實地走訪戒備森嚴不准參觀的建築而偽裝身分混進其中,更為了電影中一幕令他感動的畫面而走訪一處廢墟。隨著作者的敘述,頓時覺得那些建築不再只是建築,而是一位位老朋友,邀請你分享它們埋藏在各個角落的祕密和心情。 本書是將連載於《藝術新潮》2004年4月號至2004年7月號的「意中の建築」文章,分成上下卷,重新再編輯、增補而成的東西。其中「名旅館名室の條件」原本是刊載於《和樂》2005年2月號「俵屋逸室『竹泉』の間」,而「馬諦斯遺留的光之寶石箱」原是刊載於《藝術新潮》2004年11月號的「羅薩里歐禮拜堂隨想」,經補充訂正後收至本書中。 本書上卷由十二篇文章組成,都是作者到世界各地,例如日本國內、韓國、印度、義大利、法國、英國、瑞典、美國,參觀他個人所中意的建築物之後寫下來的文章。正如作者所言,「按照書籍性質來看,它像是一種鑲嵌著插畫和照片的畫冊,所以,隨您的喜愛,從任何章節開始讀起,都是無妨的。」話雖如此,作者的某些概念會重複出現在不同文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