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教材

  • 日语基础语法整理

    作者:郭晓青

    《日语基础语法整理》在整个编写、制作中重点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1、只选一般情况下有用的语法点,尽量减少头绪;2、只用归纳性总结,不展开叙述。3、尽量表格化,把同类知识点集中,方便记忆;4、版面细致处理,尽量做出井然有序的效果。 学英语"哭着进,笑着出";学日语"笑着进,哭着出"。许多人都觉得日语入门容易,学好就难。原因就在语法上。日语语法的条条框框较多,而且琐碎,不容易理清,学着学着就没耐性了。尤其是动词词尾的变化、敬语,数量词、代词的读法等等。其实,日语语法并不算复杂,只是由于日语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还比较低,相关的学习资料还不够丰富,现在市场上已有的语法书大都是给专业学习者使用的大而全的教材式的东西,让人看了发晕,加深了学习者的恐惧。 根据经验,最好的办法是靠学习者自己去揣摩。现在我们就是要给读者提供一个这样的机会。 有了这《日语基础语法整理》,读者不论是通过他人授课学习还是自学,都可以自己梳理出日语语法的基本规则,首先在宏观上形成基本概念,再在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细化记忆。这个过程不会有大的挫折感,时间也不会太长。
  •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新版初级上下册)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 编

    这本书是1988年出版的《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的修订本,是人民教育出版衬与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通力合作、精心编写的一套日语自学读本。 由知名的日本语学、汉学以及日语教育界的学者执笔,充分考虑到中国读者学习日语的需要,既注重打好基础,也不忽视实用性。与旧版相比,在内容、场景等方面进行了调。为了提高读者与日本人交流时用日语介绍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能力,将初级上册的场景设在日本,下册的场景移至中国,使话题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 初级上、下两册的程度,相当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和日本国际教育支援协会举办的日本语能力测试的3级水平。
  • The Norton Psychology Reader

    作者:Gary Marcus

    If you've ever wondered about the mind and behavior, the Norton Psychology Reader is the perfect place to start. From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emo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of culture, from the nature of nurture to 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 with selections by leading scientists with a knack for writing—including Steven Pinker, Joseph Ledoux, Antonio Damasio, Oliver Sacks, and Robert Sapolsky—and top-notch journalists with an uncanny sense for psychology—including Natalie Angier, Daniel Goleman, and Sylvia Nasar—the Norton Psychology Reader presents the best that psychology has to offer. Edited by noted New York University psychologist Gary Marcus, the Norton Psychology Reader is an unparalleled guided tour through the modern science of the human mind and a perfect companion to any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course, filled with insights completely accessible to the interested lay reader.
  • 中国文学史新著

    作者:章培恒,骆玉明 主编

    《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增订本)(套装共3册)》在描述中,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性的发展作为文学演变的基本线索;吸收西方形式美学的成果,把内容赖以呈现的文学形式(包括作品的语言、风格、体裁、叙事方式、由各种艺术手法所构成的相关特色等)作为考察的重点,并进行相应的艺术分析:严格遵照实证研究的原则,伴随必要而审慎的考证,通过对一系列作品的新的解读和若干长期被忽视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重新发现,以探寻和抉发中国古代文学本身的演化和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出中国现代文学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只是加快了它的出现而非导致了中国文学航向的改变。
  • 中国当代文学史

    作者:洪子诚

  • 古代汉语(第四册)

    作者:王力 主编

    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过去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有种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是当作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作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韻、训诂,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经过1958年的教育革命,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教学必须联系实际,许多高等学校都重新考虑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以为它的目的应该是培養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个目的,必须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必须把文选的阅读与文言语法、文字、音韻、训诂等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然后我们的教学才不是片面的从而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至于汉语史,则应该另立一科;汉语史是理论课,古代汉语是工具课,目的要求是不相同的。 北京大学在1959年进行了古代汉语教学的改革,把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部分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有许多高等学校都以培養阅读古书能力作为目的,改进了古代汉语的教学。
  • 古代汉语(第二册)

    作者:王力 主编

    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过去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有种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是当做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做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韻、训诂,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经过1958年的教育革命,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教学必须联系实际,许多高等学校都重新考虑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以为它的目的应该是培養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个目的,必须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必须把文选的阅读与文言语法、文字、音韻、训诂等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然后我们的教学才不是片面的从而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至于汉语史,则应该另立一科;汉语史是理论课,古代汉语是工具课,目的要求是不相同的。 北京大学在1959年进行了古代汉语教学的改革,把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部分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有许多高等学校都以培養阅读古书能力作为目的,改进了古代汉语的教学。 北京大学1959年度的古代汉语讲义只印了上中两册,1960年经过了又一次改革,另印了上中下三册,都没有公开发行。讲义编写主要由王力负责,参加工作的有林焘、唐作藩、郭锡良、曹先擢、吉常宏、赵克勤、陈绍鹏。此外,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专业1957级同学也参加了1960年度的古代汉语中下两册的文選部分的编写工作,研究生陈振寰、进修教师徐朝华也参加了上册的部分编写工作。 1961年5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選计划会议开过后,成立了古代汉语编写小组,决定以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讲义为基础並参考各校古代汉语教材进行改写,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科书。 编写小组集中了北京大学、北京师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古代汉语教学方面一部分人力,分工合作,进行编写。 本书除由主编王力负责全盘工作外,编写小组内部再分为文選组和常用词通论组。文選组由萧璋负责,常用词通论组由马汉麟负责。具体分工如下: 文選部分执笔人: 萧璋(北京师範大学)刘益之(中国人民大学) 许嘉璐(北京师範大学)赵克勤(北京大学) 常用词部分执笔人: 王力(北京大学)吉常宏(北京大学) 通论部分(包括绪论及附録)执笔人: 马汉麟(南开大学)郭锡良(北京大学) 祝敏徹(兰州大学) 编写小组的任务是艰钜的。北京大学的讲义只是初稿,距离公开出版的要求尚远。这次几个学校的同志在一起合作,除了肯定文選、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结合的总原则以外,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北京大学原有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加以必要的修改和補充。文選部分更换了一些篇目,重写了解题和说明,特别是在注释方面作了很大的变动。常用词部分变更了一些体例和解释,並且随着文選的更换而改变了词修的次序。通论的章节和内容也都作了很大的变动。 每一篇稿子都经过组内讨论,组外传观並签注意见,最后由主编人决定。有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还经过全体讨论。我们自始至终坚持了这种讨论方式;我们认为这样做可以集思广益,更好地贯徹百家争鸣的精神和发挥集体主义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书的质量。 1962年1月,上册讨论稿出版。在这个时候,召集了座谈会,出席者有丁声树、朱文叔、吕叔湘、洪诚、殷孟伦、陆宗达、张清常、冯至、魏建功诸先生,姜亮夫先生也提出了详细的书面意见。会议共开了一个星期,主要是讨论上册的内容,但最后也对中下册的内容交换了意见。 上册讨论稿分寄各高等学校和有关单位后,陆续收到了回信。有些是集体的意见,有些是专家个人的意见。从1962年1月下旬起,我们开始进行上册的修订工作,同时考虑到,上中下三册应该压缩为上下两册,以便更适合于教学计划的要求。体例上也作了改动,把文選各篇的说明移作注解,或迳行删去。我们的修订工作除充分地吸收专家们和各校的意见,进行必要的修改外,还趁此机会再深入发现问题,改写了不少的地方,上册增加了一个单元,其他单元也进行了部分的改写。因此,直到同年7月底,才算把上册修订完毕。 本书全稿曾请叶圣陶先生审阅。 总起来说,这一本《古代汉语》上册已经四易其稿。我们知道其中的缺点还是很多的;如果有若干成续的话,那是和党的领导分不開的,也是和全国专家们以及担任古代汉语的教师同志们的鼓励和帮助分不開的。我们编写小组虽然祇有九个人,但是这一本书的编成,则有千百人的劳动在内。我们谨在这里向曾提宝贵意见的专家们和同志们表示深切的谢忱。 最后,我们希望读者特别是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工作的同志们随时不吝赐教,让我们能够根据广大群众的意见来修订这本书,使它逐渐趋于完善。 王力 1962年7月
  •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

    作者:朱东润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1册),ISBN:9787532530304,作者:朱东润
  • 中国当代文学史

    作者:洪子诚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最后附有中国当代文学史年表,内容为1949-2000年文学界的主要事件、作家活动、作品发表出版等情况,为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学习、研究的参考资料。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和教材已出版四十余部。本教材在文学史观念和方法,以及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具体内容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被认为是至今为止学术水平最高的一部当代文学史著作。
  • 中国文学史 第四卷

    作者:袁行霈

  • 中国文学史

    作者: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

    《中国文学史(修订本1)》是为高等院校中文系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教科书,为了适应教学需要,《中国文学史(修订本1)》在取材和章节安排上力求符合教学实际。在内容上,希望给予同学以比较全面系统的文学史知识和正确的历史观念。
  • 中国文学史 新著(全三册)

    作者:章培恒,骆玉明

    本书是对现代文学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的实事求是而又独具特色的描述。在描述中,作者以人性的发展作为文学演变的基本线索;吸收西方形式美学的成果,把内容赖以呈现的文学形式(包括作品的语言、风格、体裁、叙事方式、由各种艺术手法所构成的相关特色等)作为考察的重点,并进行相应的艺术分析;严格遵照实证研究的原则,伴随必要而审慎的考证,通过对一系列作品的新的解读和若干长期被忽视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重新发现,以探寻和抉发中国古代文学本身的演化和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出中国现代文学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只是加快了它的出现而非导致了中国文学航向的改变。此书虽然充分吸收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的优点,但却已是一部新的著作。
  •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作者:陈思和 主编

    本书是一部“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理解来进行文学史概念的引导,传递出文学史的信息;同时,打破以往文学史一元化的整合视角,以共时性的文学创作为轴心,构筑新的文学创作整体现,显示出特定时代多层面的精神现象。 本书贯穿了主编陈思和的几个颇具创见的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观念:“多层面”、“潜在写作”、“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民间的理想主义”、“共名与无名”等,以此梳理当代文学史的复杂成分和发展流变。 本书以文学现象为依据,在介绍文学运动史料和文学史背景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作品分析方面,使学习者通过解读作品去实现对文学史中体现出的精神传统的理解。书中将当代文学史分为1949——1978、1978一1989、90年代以后三个阶段,对三个阶段的主导特征战争文化规范、和平建设时期新的文化规范以及“无名”时代的文化多元状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本书既是一部普及性的文学史教材,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探索性,适合大专院校学生和文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文学研究者做参考。
  • 文学理论教程

    作者: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原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教材,也属于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修订二版内容与原版本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动,《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内容分为五编:第一编导论介绍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第二编阐述了文学活动的性质;第三编论述文学创造的过程;第四编介绍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考察了作品类型,分析了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及其内在审美形态;第五编论述文学消费与接受的关系。《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适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基础课教材使用,也可以被其他专业学生作为选修课教材使用。《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还配有导学光盘和学习卡,学生通过导学光盘的引导和学习卡上的密码路径即可进入网络环境的学习当中去。
  •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

    作者:章培恒,骆玉明

    自清末黄摩西撰写《中国文学史》以来,已有许多同类著作出现。优秀的也为数不少。其中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游国恩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余冠英先生等编写的《中国文学史》,长期作为大学文科的教材,影响尤为广泛。这些书各有其成就和贡献,因而深受称道。但是,由于一则新的材料在不断出现,再则人的认识在日益深化,时至今日,再写一部能反映当前研究水平的中国文学史的任务,已提上议事日程。 于是,我们不自量力,作了一番也许是吃力不讨好的尝试,并将本书呈献于读者之前。 这是集体劳动的成果。由章培恒、骆玉明任主编,讨论、决定全书的宗旨与基本观点,经全体编写者商讨后,分头执笔,写出初稿。然而,编写者对中国文学发展的看法只是大致近似,一涉及具体问题,意见互歧在所难免;至于不同的写作者所撰各部分之间的不能紧密衔接,各章节分量的不均衡,文字风格的差别、更为意料中事。此类现象对于一部完整的著作当然很不相宜。是以又由骆玉明对全书进行编排整理,统一认识,贯串脉络,修订文字,而成为目前的这种样子。因恐经过改动的有些章节中的提法与原写作者已经或将要发表的论著中的见解发生矛盾,引起读者对原写作者的误解,故于这些章节均添署骆玉明的姓名。
  •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作者:袁行霈

  • 古代汉语(第一册)

    作者:王力 主编

    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过去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有种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是当做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做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韻、训诂,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经过1958年的教育革命,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教学必须联系实际,许多高等学校都重新考虑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以为它的目的应该是培養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个目的,必须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必须把文选的阅读与文言语法、文字、音韻、训诂等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然后我们的教学才不是片面的从而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至于汉语史,则应该另立一科;汉语史是理论课,古代汉语是工具课,目的要求是不相同的。 北京大学在1959年进行了古代汉语教学的改革,把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部分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有许多高等学校都以培養阅读古书能力作为目的,改进了古代汉语的教学。 北京大学1959年度的古代汉语讲义只印了上中两册,1960年经过了又一次改革,另印了上中下三册,都没有公开发行。讲义编写主要由王力负责,参加工作的有林焘、唐作藩、郭锡良、曹先擢、吉常宏、赵克勤、陈绍鹏。此外,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专业1957级同学也参加了1960年度的古代汉语中下两册的文選部分的编写工作,研究生陈振寰、进修教师徐朝华也参加了上册的部分编写工作。 1961年5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選计划会议开过后,成立了古代汉语编写小组,决定以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讲义为基础並参考各校古代汉语教材进行改写,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科书。 编写小组集中了北京大学、北京师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古代汉语教学方面一部分人力,分工合作,进行编写。 本书除由主编王力负责全盘工作外,编写小组内部再分为文選组和常用词通论组。文選组由萧璋负责,常用词通论组由马汉麟负责。具体分工如下: 文選部分执笔人: 萧璋(北京师範大学)刘益之(中国人民大学) 许嘉璐(北京师範大学)赵克勤(北京大学) 常用词部分执笔人: 王力(北京大学)吉常宏(北京大学) 通论部分(包括绪论及附録)执笔人: 马汉麟(南开大学)郭锡良(北京大学) 祝敏徹(兰州大学) 编写小组的任务是艰钜的。北京大学的讲义只是初稿,距离公开出版的要求尚远。这次几个学校的同志在一起合作,除了肯定文選、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结合的总原则以外,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北京大学原有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加以必要的修改和補充。文選部分更换了一些篇目,重写了解题和说明,特别是在注释方面作了很大的变动。常用词部分变更了一些体例和解释,並且随着文選的更换而改变了词修的次序。通论的章节和内容也都作了很大的变动。 每一篇稿子都经过组内讨论,组外传观並签注意见,最后由主编人决定。有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还经过全体讨论。我们自始至终坚持了这种讨论方式;我们认为这样做可以集思广益,更好地贯徹百家争鸣的精神和发挥集体主义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书的质量。 1962年1月,上册讨论稿出版。在这个时候,召集了座谈会,出席者有丁声树、朱文叔、吕叔湘、洪诚、殷孟伦、陆宗达、张清常、冯至、魏建功诸先生,姜亮夫先生也提出了详细的书面意见。会议共开了一个星期,主要是讨论上册的内容,但最后也对中下册的内容交换了意见。 上册讨论稿分寄各高等学校和有关单位后,陆续收到了回信。有些是集体的意见,有些是专家个人的意见。从1962年1月下旬起,我们开始进行上册的修订工作,同时考虑到,上中下三册应该压缩为上下两册,以便更适合于教学计划的要求。体例上也作了改动,把文選各篇的说明移作注解,或迳行删去。我们的修订工作除充分地吸收专家们和各校的意见,进行必要的修改外,还趁此机会再深入发现问题,改写了不少的地方,上册增加了一个单元,其他单元也进行了部分的改写。因此,直到同年7月底,才算把上册修订完毕。 本书全稿曾请叶圣陶先生审阅。 总起来说,这一本《古代汉语》上册已经四易其稿。我们知道其中的缺点还是很多的;如果有若干成续的话,那是和党的领导分不開的,也是和全国专家们以及担任古代汉语的教师同志们的鼓励和帮助分不開的。我们编写小组虽然祇有九个人,但是这一本书的编成,则有千百人的劳动在内。我们谨在这里向曾提宝贵意见的专家们和同志们表示深切的谢忱。 最后,我们希望读者特别是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工作的同志们随时不吝赐教,让我们能够根据广大群众的意见来修订这本书,使它逐渐趋于完善。 王力 1962年7月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作者: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撰述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已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这部近60万字的现代文学史著作,既注意吸收前人关于作家、作品和文体研究的成果,又克服了以往文学史的叙事模式与狭窄格局,拓宽了研究领域,在“文学现代化”这一命题下,形成了学术品味浓厚的独异的特色。 在结构布局上,全书按照1917-1949年的历史分期分为三编,但对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只作简约的交代,着重阐释各个阶段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从文学演进过程与历史联系中去分析文学自身的规律与特点。这本书虽然也按文体分类,却注重突出各种文体的性质、走向以及不同流派的特点,并对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作专章论述,每章还附录了年表。 在对重要作家的评论中,力避对作家生平的罗列和对作品情节冗长的复述,而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尤其注意分析作品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如第二章鲁迅(一),在评论鲁迅小说的结构模式与深邃意蕴时,特意标出“说不尽的鲁迅”一节,综合了近年来学界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书中还把沈从文列为专章,表示了对这位构筑“湘西世界”,“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的文化人的同情和理解。 这些都是过去文学史著作所没有的或所省略的。 对于文学流派,不只是强调主流文学,而且也能从地域、文化环境的视角,去关照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先锋派等趣味各异的文学派别,力求恢复现代文学色彩纷呈、枝叶繁茂的本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