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王安忆

  • 空间在时间里流淌

    作者:王安忆

    《空间在时间里流淌》作为“王安忆•非虚构”文丛中的第一本,共收录了王安忆的《空间在时间里流淌》《“你要做什么呢?”》《我为什么写作》《茹家溇》等五十三篇散文作品。作者讲述童年故事和成长经历,讲述文学之路,并从女性角度以细腻敏锐的笔触对社会及生活本质进行了探讨。文字美丽隽永,况味悠长……
  • 谈话录

    作者:王安忆,张新颖

    成长背景和人生际遇怎样影响着一个作家的个性与禀赋?作为“海派文学代表”、作品堪称当代文学典范,她的写作特色如何形成,风格怎样流变?她眼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怎样一番景象?小说家如何以独特的眼光“看”芸芸众生?从事当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与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王安忆展开一次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本书以访谈对话的形式,第一次全方位展示王安忆文学人生的方方面面。 书中王安忆谈成长,谈阅读,谈创作生涯的若干个转折点,谈在小说领域里的漫漫跋涉与自我突破,谈冰心、萧军、汪曾祺等父辈作家对她的影响与认可,谈与贾平凹、莫言、苏童、余华等当代作家的交往与相惜,谈如何在传统的继承上严肃的反叛中找寻自我创作方向。访谈不拘一格,坦诚、率性、随意,充满激情,喜欢王安忆、关注当代文学、热爱文学创作的读者可一窥作家独特而丰富的心灵世界。 简明目录: 第一章 成长 一、小时候、性格、环境 二、母亲 三、父亲 四、文革期间的阅读 五、开始写作 六、职业化的状态 七、传统和反叛 第二章 关节口 一、文学讲习所 二、《儿童时代》 三、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四、陈丹青 五、史铁生 六、再谈传统和反叛 七、写作习惯 第三章 “看” 一、鲁迅的“看”和沈从文的“看” 二、站在哪里看作品里的人物 三、一座废弃的锡矿,一座废弃的钨矿 四、看熟悉的东西和看不熟悉的东西 五、写爱情 六、小说,散文,戏曲,年轻人 七、对知识的兴趣 八、台湾和马华的文学,在台湾出书 九、我们有没有力量审美化 第四章 前辈 一、冰心、萧军、一些老人 二、宗璞 三、汪曾祺 四、陆文夫、高晓声、白桦 五、王蒙、张贤亮 六、张洁 第五章 同代人 一、张承志、张炜 二、莫言、贾平凹 三、阿城、王朔 四、刘庆邦、刘恒 五、迟子建 六、苏童 七、余华 八、年轻一代 第六章 写作历程 一、 准备期,“雯雯系列” 二、《小鲍庄》 三、“三恋”和性的话题 四、《流水三十章》和《米尼》 五、《叔叔的故事》 六、《妙妙》、《香港的情与爱》等几个中篇 七、《纪实与虚构》 八、《长恨歌》 九、《长恨歌》之后 十、还在过程之中
  • 有诗的好日子

    作者:陈思和,王安忆

    “创意写作”专业来到中国才不过几年,这一借鉴欧美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专业要在中国落地生根,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本土化,需要澄清、总结的还有很多。本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艺术硕士班师生的作品汇集,对中国高校“创意写作专业”如何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潜能,使其学有所长,并解决该课程由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提供一个样本。
  • 叔叔的故事

    作者:王安忆

    本书内容:我终于要来讲一个故事了。这是一个人家的故事,关于我的父兄。这是一个拼凑的故事,有许多空白地方需要想象和推理,否则就难以通顺。我所掌握的讲故事的材料不多且还真伪难辨。一部分来自于传闻和他本人的叙述,两者都可能含有失真与虚构的成分;还有一部分是我亲眼目睹,但这部分材料既少又不贴近,还由于我与他相隔的年龄的界线,使我缺乏经验去正确理解并加以使用。于是,这便是一个充满主观色彩的故事,一反我以往客观写实的特长;……
  • 骄傲的皮匠

    作者:王安忆

    倘若要说明这块方寸之地为什么属于小皮匠,大约就要涉及这近代城市的发展史了,具体地说来,且又是一些个别的人和事。最初时候,这片地方还是在城市的近郊,外国人在这里开了墓园,本地人称“外国坟山”。四周就有了一些鲜花店,蜡烛店,还有出售木雕和石刻的十字架、小天使、耶稣圣母像等等装饰墓地的用物。后来,墓园的边缘,那些连接田地的地方,被开辟出来埋葬中国人,墓园扩大了,周遭就有了中国殡葬习俗的店铺:香烛、纸扎、寿衣、锡箔、中国样式的棺椁。再后来,墓园越延越广,最深远处,其实已成荒冢。
  • 长恨歌

    作者:王安忆

    《长恨歌》讲的是主人公王琦瑶四十年的人生故事,由“上海三小姐”的传奇开始,到解放后守在弄堂打针的家常岁月,王琦瑶的日子表面看似平淡如水,内心的潮水却从未平息,经历了情感和岁月的几度变迁。李主任、康明逊、老克腊,还有一个伴随始终的程先生,王琦瑶在不同的年龄和时间,和四个男人上演了不同的情感故事。
  • 小说家的十三堂课

    作者:王安忆

    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形成是在大学课堂上,“小说家的十三堂课”指的不是“要成为小说家所必须上的十三堂课”或是“小说家去听的十三堂课”,而是上海复旦大学邀请作家王安忆驻校上课,透过课堂演讲资料的整理而产生这本书,对于大学的文学教育而言,它提供学院的文学理论与小说作者的实务经验得以碰撞的机会,另一方面,透过课堂的讲述,小说作者的创作观与教育观也得到彰显。 邀请作家进入大学里面演讲,西方最为著名的有“诺顿讲座”(其中卡尔维诺《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和艾柯《悠游小说林》已有中文译本),但“诺顿讲座”的遴选基本上还包含了对作家的高度敬意与认证,也因此讲座的演讲对象包含了许多研究文学的教授,这促使作者的讲稿都十分慎重其事,甚至积极地在讲稿中陈述对于小说的见解与创发新理论,这使得这些讲座辑录包含了抽象的创作观与创作理论。 相较之下,王安忆在复旦大学所开的这门课,对于大学生而言,则显得相当的充实与实际,甚至可成为培养创作者或小说爱好者的入门书。一方面她的语言十分流畅,整堂课几乎都在“讲故事”,学生在听故事之余,潜移默化中也学到讲故事的技巧。另一方面,这些小说透过她的诠释与分析得以变成创作的养分,甚至影响到她的创作态度与观点,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作家对文学、对世界的诠释,乃至于她对上课的认真与热情。 王安忆在这十三堂课中,阐释了几个主要观点,诸如:好小说都是好神话,小说有其自身的逻辑,而在小说独立的心灵世界中,作者必须用他的理性将他和人群不调和的情感创造出作品来,这些观点有绝大部分都来自既有的文学理论,尤其是写实小说的创作观点。而相较之下,马奎斯的魔幻写实小说《百年孤寂》的分析则不似其它作品精彩与精辟,从中,读者不难看出作者的偏好与专长。 身为一个透过阅读而“上课”的学生,我相信这门课具有吸引学生的质素,从一个作家眼中去分析文学作品与从学院教授的理论基础去诠释,必定有其不同之处,王安忆对于小说的掌握与她对创作的关注不可分割,在生动的讲述中,小说家的身份与实务经验在课堂中成为可供分析的经验来源,而讲者丰富的创作经验恰恰是学院的理论所无法给予及传授的知识。
  • 我爱比尔

    作者:王安忆

    阿三的初恋男友比尔是一名美国外交官员,大学时,阿三不惜被开除也要和比尔在一起,因为她明确地表示:我爱比尔,与比尔分手后,阿三又结交了法国人马丁、美国专家、比利时人等一些外国男人。阿三这样做都是为了找回与比尔在一起时的那种感觉和情调。她不仅经常出入宾馆,而且还出入这些外国人的公寓。她不是为了钱,但别人却将她混同于暗娼,直至被劳教,被劳教农场的女犯们取绰号为“白做”。 故事的后半部分是阿三的劳教生活,主要描述了阿三与同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在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 荒山之恋

    作者:王安忆

    《荒山之恋》中,我试图制造的是环境与背景之中的男女关系,我的意思是,男女关系其实不是孤立地发生的,而是时间和人,正巧走到一个交合点上,是一种机遇的性质,所以,故事是在四个人中间展开的,男女主角分头走过各自的生活,在某一点上相逢。   “我们生不能同时,死同日”,她坚决地说。他们到了荒山底下,开始上山。她扶着他坐下,像抱婴儿似的抱着他,用脸颊抚摩着他的脸颊,温存了一会儿,便从白色的女式手提包里取出一个小瓶,撬开封口,喂给他喝,他听话地喝下去,再不问喝的是什么……又取出一瓶。她一直喂下七瓶,然后自己开始喝了……也喝了七瓶。她从包里又掏出一团绳子,是用各色毛线拧成的绳子……   本书作者试图制造的环境与背景之中的男女关系。意图是男女关系其实不是孤立地发生的,而是时间和人,正巧走到一个交合点上,是一种机遇的性质,所以,故事是在四个人中间展开的,男女主角分头走过各自的生活,在某一点上相逢。
  • 上种红菱下种藕

    作者:王安忆

    长篇小说《上种红菱下种藕》以几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的成长经历为引线,讲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江浙农村所发生的自觉的和不自觉的动荡转变。 全书以极细腻和平缓的基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秧宝宝的乡下小女孩,因父母外出经商,不得已离开乡下的老屋子,来到城镇。这个与村庄风貌迥异的城镇从此就成了小姑娘的生活天地了。小姑娘在一年内跑遍了华舍镇的角角落落,看到和经历了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人和事(包括在她寄宿的顾老师家)。秧宝宝就在这新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长大了,她和她的几个小同学蒋芽儿、张柔桑的友谊也经历了更新和发展。然而,一个更加开阔的天地在等待着秧宝宝。一年后,爸爸妈妈要带她走向更大的城市绍兴。
  • 米尼

    作者:王安忆

    米尼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女知青,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在皖北工作的上海男孩阿康,于是引出了一个情感纠葛与生活波折的故事。一切都好像是在不经意问发生的,阿康走上了偷窃的道路。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由安徽的小城回到了大上海,这一对“扒手”夫妻又成了皮条客与卖淫女。他们的聪敏、精明、刁钻、冷漠,对金钱的渴望,对情与欲的追求,他们的成与败,都在王安忆对人物心理、行为及语言的细腻刻画中呈现给读者。这就是王安忆上海风俗画卷中的精彩一页。
  • 长恨歌

    作者:王安忆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及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文学评论家王德威曾经描述王安忆创作的三个特征,分别是对历史与个人关系的检讨;对女性身体及意识的自觉;对"海派"市民风格的重新塑造。本书是王安忆的一部集大成力作,代表了作者的水准和特色。1995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 遍地枭雄

    作者:王安忆

    小说主人公韩燕来是上海郊区征地农户家的孩子,高中毕业后几经择业,最后选择了开出租车。圣诞夜遭遇劫车是韩燕来的人生转折点:他是受害者,却渐渐地为施害者大王这个人物所吸引,鬼使神差地与劫车人为伍,跌入黑道。看似荒诞的江湖故事,在缜密的演绎中变得真实可信。文学想象和生活逻辑成就了这部长篇小说。通俗的壳子与题材,纯文学的品质。出游的母题,先是将一个人从常态生活引到非常态生活的大胆想象,然后,环环相扣,量变到质变,从此岸到彼岸。
  • 上种红菱下种藕

    作者:王安忆

    《上种红菱下种藕》以极细腻和平缓的基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秧宝宝的乡下小女孩,因父母外出经商,不得已离开乡下的老屋子,来到城镇。这个与村庄风貌迥异的城镇从此就成了小姑娘的生活天地了。小姑娘在一年内跑遍了华舍镇的角角落落,看到和经历了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人和事(包括在她寄宿的顾老师家)。秧宝宝就在这新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长大了,她和她的几个小同学蒋芽儿、张柔桑的友谊也经历了更新和发展。然而,一个更加开阔的天地在等待着秧宝宝呢。一年后,爸爸妈妈要带她走向更大的城市绍兴。
  • 我的抑郁症

    作者:[美] 伊丽莎白·斯瓦多

    《我的抑郁症》以独特个性的语言和极富感染力的素描,讲述了一个抑郁症患者如何与这种最常见的疾病作斗争的经历。全书真情流露,又不失幽默风趣,在美国出版后引起轰动,被誉为“一部让人摆脱抑郁的杰作”。
  • 桃之夭夭

    作者:王安忆

    《桃之夭夭》是著名作家王安忆最新的长篇。小说娓娓叙述了上海市井之间,一个叫郁晓秋的女子半生的人生历程。这个上海女子,原本可以像雯雯、妹头一样,在上海的屋檐下过着自己平淡却充盈,烦恼又热闹的生活,但是,她显然是个异数。她的母亲是个滑稽戏女演员,年轻的时候有点小名气,终究到老了,也只是个跑龙套的,她的父亲在她出生前的一年半就因贪污和玩弄女性进了班房。历经社会与情场失意的母亲对她是只有冷漠和淡淡的恨,兄姐也因了她的出身而鄙视她憎恶她,同学和邻里更是对她侧目而视。她的身世,成为市井间无数人流言蜚语的话题,她的充满青春气息的美丽,在上海人的眼里,被毫无道理地认为是刺眼的不安分的象征。但是,正是这个上海弄堂里的异数少女,却出人意料地走出了一条艰难却纯净的人生道路,以泼辣而旺盛的生命力,从容面对多舛的生活和变幻无端的命运,顽强地“灼灼其华”。
  • 小城之恋

    作者:王安忆

    两个少年人,还未及创造履历,生活,观念,几乎是赤裸裸的本体的,相逢了,他们之间能有如何的关系?性,便凸现出来,成为了关系的惟一形式和内容。 他们好像是失了脚,踩到了以红花绿草伪装的陷阱,无可阻止地往深渊里堕落;他们好像是滑入了奔腾的急流,又旋进了湍急的漩涡,身不由己,他们自以为世界上最倒霉的人了,简直想一死了知,可又下不了决心,居然还有一点眷恋,眷恋的和痛苦的竟是一件东西,就是那一份肮脏的欢情了。好比命中的劫数还没有完,他们是逃也逃不脱的。本书写了蒙昧的压抑中畸形的两性关系,她不是从道德的意义上谴责男主人公,而是从心理的意义上表现男性主体意识的缺失。
  • 小鲍庄

    作者:王安忆

    这本书收有六部短篇和四部中篇小说。这些作品多取材于青年人的生活,反映了各色各样青年人的欢乐、苦恼、追求和理想。 《麻刀厂春秋》写了一群知青从农村上调到社办工厂后的劳动、生活,写的妙趣横生,表现了那个动乱年代的社会风貌,同时又标志着作者创作风格开始变化。《人人之间》《一千零一弄》《阿跷传略》等,分别反映了学校、里弄、工厂生活,都有独到的笔触。《我的来历》《历险黄龙洞》两篇从不同的角度写了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演化。被视为姊妹篇的《大刘庄》和《小鲍庄》,描绘了两个普通村庄中人们的生活和他们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揭示了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小鲍庄》发表后曾引起文坛强烈反响,显示了作者在创作上的探索和突破。作者力求作品生活化,虽无明显的情节,却更贴近于现实生活,内涵丰富,主题含蓄,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 月色撩人

    作者:王安忆

    简迟生,这个经历了红卫兵小将大串联、上山下乡、辞职下海等风雨的经典男人,在行将迟暮之年,遇到了来自江南小镇的女孩提提。她美丽而又任性,狡黠而又青春。仿佛最自然不过,他们走到了一起;最自然不过,他们终究擦肩而过。而简迟生,又在苦苦守候什么?是莽撞的青春,抑或是年少的情怀? 《月色撩人》中各色人等如若随缘而遇的朋友,也许分离,却在兜兜转转中重又相逢。作者用娓娓的叙述,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年龄相差甚大的感情纠葛。而在文字背面,体现的是对过去、现在两个时代深刻的反思。
  • 妹头

    作者:王安忆

    小白,妹头,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顺其自然地结为夫妇。他们一个成了小有名气的文论家,一个变为走南闯北的生意人。他们的分手,表面上因为妹头的婚外恋,实际上仍然是理想世界和世俗生活的冲突。当妹头准备移民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去时,这个平凡的爱情故事突然走出了真实,因为它失去了上海。这正是王安忆试图描述的中心。王安忆最擅长的,就是对极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