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汉声

  • 中国女红-母亲的艺术

    作者:汉声编辑室

    在这里,我们很高兴地推出《中国女红——母亲的艺术》,以此向天下的母亲致敬。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文明之一,数千年间“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造就了人民衣食的生活基础。人道:妇女撑起“半边天”。包括纺织在内的女红,对辉煌的华夏文明起了默默的推动作用。半边天,并非过誉。 本书副标题“母亲的艺术”有两种意义。狭义言,在谈论传统的妇女技艺,我们将分为纺织、浆染、缝纫、刺绣、鞋帽、编结、剪花、面花和玩具、共九大类。就广义来说,女红的范畴实可扩展到整体民间艺术。近代民俗学者于世代母女传承的技艺产生莫大研究兴趣。对于这些充满生命热忱、毫无功利意图的技艺表现,学者称之为“母体艺术”。 母体艺术以其淳美风格哺育了其他上层艺术,造就我们的民族文化具备“母型”特质。本书包括五大部分,论述篇一、母体艺术篇、论述篇二、怀念篇,最后是“现代女红篇”。了解母体艺术的深意,就可以一步步进入本书的世界了。
  • 剪花娘子-库淑兰

    作者:汉声

    更多图片请看http://hansheng06.blogbus.com/logs/46216732.html 《剪花娘子——库淑兰》大陆简体版终于百折曲回中面世了,听说这之中因为装订的问题进行过反复,汉声的认真与执着不是虚名的。激动地拨开一层层外面的包裹,一阵彩虹版的光芒霎时闪耀在眼前。太美了。美得无以言语,美得震撼,唯有炫目一词能够形容此时眼前的感受。 上下两册,第一册主要介绍库淑兰的传奇故事,下册用一种解构与概括的方式分析了库淑兰的作品中的每种纹样。 精美的印刷,非常好的还原了库淑兰的作品,图像清晰到让我产生了立体的错觉,小心翼翼的用手摸了几次,确认是平面的,不禁暗笑自己被震撼了。 从书的侧面看,有很多彩色的部分,翻开就知道了,因为采用很多彩色的纸张,一般的读者可能只是会觉得很乡土很美丽而已,但是其实这里是有很深的含义的。库淑兰的风格不是用一张纸来剪出一个图样来,而是把各种彩色的纸张剪成各种零件,然后再一点一点的拼出整体的图案,而整体的图案往往是非常巨大的,库淑兰曾经用这些作品布满了自己的土窑洞,如同皇宫一般。而农村的老太太是很难获得彩纸的,老人就收集农村的各种包装纸,最后纸越来越少,甚至也用了一些包装袋。
  • 虎文化·两千虎图(二卷)

    作者:汉声编辑室,曹振峰 撰述

    老虎,一向非常得中国人的缘。 直到今天,中国的古华夏文明地区,如黄河流域,仍有无数妇女用剪纸制作形形色色、生猛活跳的老虎;还有,形形色色用捏面、刺绣、布制品……的老虎。当地的孩子白天被虎头帽、虎围涎、虎肚兜、虎头鞋重重包围,到了晚上又睡在虎褥子、虎头枕上,老虎就这么日以继夜地陪伴着孩子一寸寸成长。 而这些虎民艺全出自母亲之手,是由世代母女口传心授、严格传承下来的,近代学者称之为「母亲的艺术」。令人大感惊奇的是,这些毕生没见过老虎真貌的母亲们,何以孜孜不的做出成千上万的虎民艺来? 早在1980年代,汉声初往大陆探访传统民间文化时,便发现在林林总总现存的民艺品类中,虎的造形极为鲜明突出,中国人与虎的密切关联性,是很值得探究的重要题目。这时,我们有结识了担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的曹振峰。从他口中,我们得知虎正是他多年探究的主题,他以丰富的艺术、民俗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素养,正试图一步步揭露深藏民间达数千年之久的中国虎文化之谜。这也就是《虎文化·两千虎图》这套书诞生的由来。 《虎文化·两千虎图》分为二册。第一册《虎文化》由曹振峰撰述,探讨虎在民间崇拜中如何成为生命、婚姻的象征物和孩童的保护神,也由民艺虎的祖型、崇虎的演化追溯漫漶不明的远古历史。《虎文化·两千虎图》(2册),蕴积了曹振峰半生研究虎文化的精华,汉声则以生动有力图文的编辑手法来呈现。第二册《两千虎图》,则为汉声历年收集的民艺虎图像,总共收录了二千张虎图,分剪纸虎、布制虎、面花虎、版画虎、泥虎、杂虎、信仰虎和古代虎八大类,可说是收集最齐全的民俗老虎图录,并展现出虎文化存在于民俗生活中的整体面貌。 《虎文化》 目录 图序 序 前言 中国民艺与中国虎文化 第一章 虎艺的思考 第二章 虎是矛盾的综合体 第三章 虎是人民的吉祥物与保护神 第四章 虎是生命的象征和婚姻的标志 第五章 民艺虎的古代祖型 第六章 崇虎的演化 第七章 原始形态的虎神 第八章 虎与龙的变化 第九章 虎的神话 第十章 中国虎部族的迁徙和民族的融合 第十一章 古代虎文化的活化石 结束语 重振虎文化的历史地位 《两千虎图》 目录 序 虎图录结构表 剪纸虎 布制虎 面花虎 版画虎 泥虎 杂虎 信仰虎 古代虎
  • 大过虎年

    作者:汉声编辑室

    十二生肖中,“虎”可说是最受民间喜爱、使用度最高的形象了,远从石器时期以虎为部落图腾;近至今日中国乡间随处可见的虎样孩服:虎头帽、虎头鞋、虎围兜、虎手套……都见证了“虎”,已成为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在这本《大过虎年》中,我们将为您进一步探讨虎文化之美。 本书承袭大过新年一惯的海报型式,可剪可贴,让一幅幅精美的民间艺术品,可以在生活中实际应用,恢复民间艺术最初的意义。每张大海报长98cm、宽60cm,并特别采用“骨纹纸”印制。骨纹纸有种类似宣纸的特殊质感,与剪纸、年画等民间美术的图像、色彩搭配起来,特别对衬,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美感效果。 本书的海报内容可分为两大类,其一为通用年画及吉祥剪纸,其二为虎文化的民艺欣赏。年画剪纸部分包括湖南木刻版画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杨柳青年画《摇钱树》《九子登科闹学图》,以及结合动物图形的吉祥文字《鹿鹤同春》《福禄寿》等。至于虎文化的民艺部分更为精采!有陕西剪纸《威风虎头》、山东潍县版画《镇宅神虎》;还有表现虎儿阖家欢乐的《和乐虎》和《虎抱子》…… 这本海报书,可以收藏欣赏,也可以将书中的海报加以剪裁张贴或装框吊挂,成为个人居家或公司行号的最佳装饰。为了方便利用,我们特地做成“本装”形式,加上了封面封底,方便收藏保存,但也可以沿着海报的装订虚线把海报轻松的撕下来张贴;封底里并有剪纸技法供读者参考。十二张精采的民间美术大海报,伴你过个威风凛凛的虎年! 内容简介 十二张吉祥年画 壹、门神秦琼 贰、门神尉迟敬德 参、五福图 肆、蹲虎 伍、当朝一品 陆、布老虎 柒、十团花 捌、虎文化图录 玖、剪虎百图 拾、八团花 拾壹、景阳岗武松打虎 拾贰、缸鱼图
  • 虎文化(套装全2册)

    作者:曹振峰 著,汉声编辑室 编

    内容简介 现代人往往忘记了:我们是生活在“虎文化圈”中。早在史前石器时代,中国便有以各种动物做图腾标志的部族,其中包括虎图腾部族。在漫长的时间中,部族进行迁移、冲突与互相融合,逐渐形成虎龙合一的新文化。河南濮阳出土、兼具虎龙图形的古墓葬,见证了这段距今约六千年的远古历史。虎与龙的崇拜并行不衰,直到秦、汉建立统一帝国后,龙正式成为君王权力的象征。此后,“龙显于天,虎隐于地”;在龙文化高张的权势下,虎悄然遁隐入民间,成为平民大众的保护神并化身千万、继续流传。 中国人历来尊重生命、爱惜孩子,于是,走入民间的老虎俨然成了庇佑儿童的神明。千百年来,老虎造型经无数母亲的巧手制作成虎头帽、虎围涎、虎肚兜、虎手套、虎鞋……将孩子从头到脚用“老虎”保护起来。如此的中国孩子,怎能不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呢? 此外,从年头到年尾,无论岁时节令,还是在婚丧喜庆生命礼俗中,民间也都能巧手妇女制作各种剪纸、面花等平面及立体的虎形,以祈求生命延续和吉祥平安。虎的造型,被广泛而大量地运用在节令、礼俗及一般生活装饰上。 这本虎图录,应该汇集多少只老虎呢?两百只老虎,够不够?在汉声编辑的共同翻查、挑拣下,两百只很快就培长为四百只,四百只又发展成八百只……最后,编辑人仰马翻地掉入“虎海”之中。
  • 大过鼠年

    作者:汉声文化

    一年之始,万象更新,新年到了,首先以这本《大过鼠年》祝大家时来运运转,钞票〝鼠〞不完。今年的海报书由十二张可以撕下张贴的吉祥图所组成,充满传统中国风味。利用精彩的年画,可以直接剪裁、张贴,也可以装裱悬挂,把家里布置一新,过一个饶富中国传统风味的新年。 《大过鼠年》(2008年版),是汉声走遍大江南北,收集民间美术中以「鼠」为主题的年画、剪纸、面花等图案,制作而成的海报书。 本书共有12张既美丽又独特的大海报,可贴可剪,可以在生活中实际应用,也可当作艺术图案收藏保存、欣赏品味。封底另附有剪纸技法,供你参考,让你自己动手剪只「鼠吃葡萄」,过年时贴在家中,增福气。 《大过鼠年》(2008年版)绝对是一本值得你典藏的好书,也适合当作礼物送给亲友以寄予祝福。 本书首先以〈大门神神荼、郁垒〉开场,这对福建漳州门,神英姿凛然色彩浓郁是颇具古风的佳作。 〈老鼠娶亲〉和〈老鼠偷油〉源自民间故事,是结合文学美术而广受喜爱的实例。 〈团花〉剪纸来自陕北高原,老鼠吃瓜、吃葡萄等主题象征家族昌盛,财源滚滚的祈愿。农民画线条流畅,赋彩鲜亮,具有童稚之趣。 〈百鼠图〉呈现老鼠机伶的特性,和民俗意涵。 〈鼠文化图录〉从历代文字、器物、陶俑,到现代的木雕、泥塑、年画、剪纸、面花、印章、钱币、邮票、编织等工艺品,子鼠活跃古今的形貌一览无遗。 〈生肖庆福,祝寿贺喜迎财〉山东剪纸,是细致透光的风格。 〈物华天宝〉是一九五○年代的福禄寿大挂钱,另有〈美女月份牌〉可欣赏民初,婀娜多姿的美女以及巧借笔画组合的八仙对联,提供你除旧布新欢喜迎新年。 汉声杂志自一九九三年起,每年出版以当年生肖为主题的「大过新年」系列海报书,将三、四百幅的传统吉祥图样,编辑组合成十二张精美年俗大海报。 「海报书」看似是书,其实是将十二张利用特殊方式装订成书的形式,平常放在书架上收藏,翻开即可一张张撕下利用;封底里并有剪纸技法供读者参考。让这份取材自日常生活的民间艺术,不仅只被当作老古董欣赏,人们可以在生活中实际应用,恢复民间艺术最初的意义。借着此次中国人由年头到年尾最大的节庆--过年,我们用最新颖的出版方式--海报书,精选民间年俗美术中最常张贴的年画和剪纸,制成全张海报,便是「衔接传统与现代」的一项突破性尝试,张张都是难得的民艺瑰宝。 ■本书目录 1大门神郁垒 2大门神神荼 3老鼠娶亲 4老鼠吃瓜‧老鼠吃葡萄‧老鼠闹莲花‧老鼠吃葡萄 5葡萄树‧老鼠吃南瓜‧十二生肖鼠 6百鼠图 7美女月份牌 8物华天宝 9鼠文化图录 10鼠踩瓜‧老鼠吃瓜‧老鼠吃南瓜‧鼠吃瓜 11生肖庆福‧祝寿‧贺喜‧迎财 12三星斗方和八仙对联‧老鼠偷油
  • 黄永松与汉声杂志从传统出发的文化创意产业

    作者:生活美學館

    一九四三年生於台灣桃園,國立藝專畢業。三十多年來始終堅持用最扎實的方式報導傳統藝術文化,執著扮演採集民間文物的角色,為國內民藝出版全方位成就的第一人。現任漢聲雜誌社發行人兼總策劃及藝術指導、英文漢聲雜誌出版有限公司總策劃及董事長、龍虎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漢聲動畫有限公司發行人兼總策劃及藝術指導、漢聲小百科ㄅㄠˋ報發行人等。由黃永松掌舵的漢聲雜誌深具使命感,主要事蹟包括一九八○年以十年致力於文化資產保存有成,獲中國時報選為「風雲十年.文化十事」;一九九五年發起「搶救龍潭勝蹟亭」,維護古蹟有成等。   黃永松曾獲國內外許多獎項與榮譽,例如:一九九七年獲選亞洲十四位設計家之一;二○○○年應全球平面設計會議 icograda millennium congress之邀請,參加於漢城舉辦的oullim 2000 seoul 大會並會中專題演講等。 作者簡介 「生活美學館」由中國時報資深編輯群所組成,結合記者對新聞議題及人物的敏銳觀察力,編輯對出版品視覺與讀者閱讀流暢的掌控能力,使一系列出版品兼具閱讀與收藏的價值。
  • 大过牛年 二OO九年

    作者:黃永松

    漢聲雜誌著名的「大過新年系列」最新推出2009年版的《大過牛年》。 2009年版的《大過牛年》,是漢聲走遍大江南北,收集民間美術中以「牛」為主題的年畫、剪紙等圖案,製作而成的海報書。 本書共有12張漂亮非凡的大海報,張張都是難得的民間藝術瑰寶。大海報可以貼,可以剪,可以佈置辦公室,可以貼在家中增喜氣…… 讓這份取材自民間的藝術珍寶,可以在生活中實際應用,恢復民間藝術最初的意義。你更可以把整本《大過牛年》當作一本藝術書來典藏保存,或是把它當作禮物送給親友寄予祝福。 一如漢聲「大過新年系列」的長久傳統,本書的封底仍附有剪紙技法,教你自己動手剪隻「金牛迎財」,過年時貼在家中迎富接財。
  • 慈城·宁波年糕

    作者:汉声编辑室

    身为慈城古城保护与开发研究的文化顾问,黄永松及其团队选择了“年糕”这一主题,编辑们采用实际调查法,走访了宁波地区的农友、水库、作坊、百姓人家及香港、台湾、新加坡、加拿大、美国和澳洲等地的“阿拉宁波人”,采集相关信息,集结成书。《慈城·宁波年糕》从“三个年糕的传说”讲起,分稻米、工艺、食谱、科学和知味乡亲五个篇章,完整地呈现了宁波年糕浸米、水磨、蒸煮、捣搡等步骤的加工过程。书中记录的46道年糕菜,分别以煨、烤、爆、火靠、煮、烩、蒸、炒、煎、蜜汁、拔丝等方法烹调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记录皆来自“民间”,图文并陈,浅显易懂,人人都可照样制作。可以这么说,就像美国科幻片《侏罗纪公园》展示的那样,恐龙从地球上消失了,但只要其基因存在,科学家仍然能让其“复活”一样,如果真的有一天,年糕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只要有《慈城·宁波年糕》这本书在,我们一样可以做出地道可口的“宁波年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像别的书,只说年糕多么好吃,《慈城·宁波年糕》不仅说年糕好吃,还从稻米分类谈品质、营养,总结出慈城晚梗米最适合做宁波年糕的道理。并从蛋白质及脂类含量、直链淀粉的多少、胶稠度及糊化温度各方面一一验证,充分说明宁波年糕“好吃”是有原因的。 《慈城·宁波年糕》是一本书,更是一件艺术收藏品,打开蓝底碎花的硬壳包装,一股“传统风味”扑面而来,这也应和了汉声出版社的宗旨与风格:在消费文化冲击下,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在快速倾颓、消失,要为它们建立基因库。 《汉声》1971年创刊于台湾,名为杂志,实际上每期都是一本主题书,38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整理和保护,已出版140多期。2004年进入大陆后,汉声董事长兼发行人黄永松及其团队,像文化修行者,抱着“舍我其谁”的精神走南闯北,为福建土楼、北方剪纸艺术、18世纪的风筝谱、中国童玩、惠山泥人、贵州蜡染等文化遗产建立“基因库”,每本书常常要花上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不只从文化上寻根溯源,更详细记录了这些古老的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探讨民间工艺代表的生活哲学与生活文化。
  • 古镇碛口

    作者:陈志华编

    “物阜民丰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是人们对山西黄河边上的碛口小镇的描述。碛口,作为黄河边上的枢纽,一度是秦晋大峡谷沿崖七百公里的每一镇。和晋中地区相似,繁荣的商业文化也造就了这里发达的建筑和世俗文化。今天,旅游热潮又把这个一度被冷落了的小镇又推到了广大背包客、摄影爱好者、古建民居爱好者的眼前。
  • 蜡染

    作者:汉声文化

    《蜡染》是中国土布系列其中的一套,上卷为采访篇·论述篇,下卷为图录篇。装帧非常民俗、别致。是送人、收藏的佳品。
  • 梅县三村

    作者:陈志华,李秋香

    客家人的桃花源--九十八幢客家围龙屋完美呈现。 本书浓郁的乡土风味,首先体现在独具匠心的装帧设计上。中国地域辽阔,北方气候干燥,南方则潮湿多雨,常见的胶订图书如果历经迁徙,容易因空气水分的变化导致松脱,不利久存。这本关注地域人情的书,居然连这方面问题都考虑周全了,特地在书脊上打了眼,读者可自行穿针引线,把它加固成一本线装书。这样处理开本较大又以图画居多的书,既科学,又别具韵味,值得藏书者把玩。 此书是作为《中华遗产?乡土建筑》丛书一本,介绍的广东梅县南口镇侨乡村所辖的三个自然村,三村中建筑形制皆为“围龙屋”式,逐栋依山而建,疏朗有致,令人有如住进了大自然之中,兴起和谐、平安之感。龙屋是中国传统五大民居建筑之一。梅县三村处于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区,留存有创建于清代中期以前的早期围龙屋;加上19世纪后期以来,华侨开发南洋后回乡所建的后期围龙屋,因此成为认识传统围龙屋,以及其改进、发展的代表村落。本书客家文化的特征 “村落建筑”典型形制以及各种 “图版”。 梅县三村是广东省梅州市南口镇侨乡村所辖的三个自然村,包括寺前排村、高田村和塘肚村,有四百多户人家。三村中建筑形制皆为“围龙屋”式,逐栋依山而建,疏朗有致,令人有如住进了大自然之中,兴起和谐、平安之感。究竟这样的宅院,是如何产生的呢? 客家围龙屋是中国传统五大民居建筑之一。梅县三村处于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区,留存朽创建于清代中期以前的早期围龙屋。加上重9世纪后期以来,华侨开发南洋后回乡所建的后期围龙屋,因此成为认识传统围龙屋,以及其改进、发展的代表村落。 本书第一篇“人文历史”,首先说明客家文化的特征:即长期迁移过程中产生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以祖堂为中心,建构严谨的大型集体住宅。接着溯本探源,说明潘姓家族的发展过程和宗族组织,围龙屋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篇“村落建筑”,剖析其典型形制:即矩形四合院、后面的半圆形围屋,以及前面的禾坪、水塘,每一部分都含有风水意义和实用功能。接着比较早期。后期围龙屋的演进和变化,指出由大家族上百个小家庭共同居住的形态,转变成一个家庭。几代人居住的独立宅院,家族凝聚力减弱,小家庭的生活空间和功能更为舒适。另外还记录了围龙屋构造,施工的特点和技术。 第三篇“图版”包括村落总图、居住建筑,教育建筑。商业建筑。拓片五项内容,完整呈现寺前排村,高田村和塘肚村所处的环境以及个别屋的不同特色,配合着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更能一窥堂奥。 “人禀乾坤志四方,任君随处立常纲。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入他乡即故乡。”这首客家人传唱的民歌,道出了先人拓殖四方的艰毅不屈。梅县三村的围龙屋正是见证了“发迹海外,心系故乡”的精神。
  • 戏出年画

    作者:王树村

    《戏出年画(上下卷)》内容简介:年画是春节时人们除旧布新、趋吉避邪的木刻版画,其精美的绘画雕刻亦极具欣赏价值。年画种类繁多,其中戏出年画内容最为丰富,它借着角色、情节和绘画将传统文化传承不绝,可说是最有学问的年画。 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叫“齣”(简化字为“出”),故戏曲题材的年画叫做戏出年画。本书包括江苏、安徽、福建、四川、山西、河南、陕西、天津、河北、山东等十省市最为精美的戏出年画,全面展现各地的绘画风格、曲目及表演特色。在编辑上。更以“说戏”、“说图”、“细部欣赏”三种文字层次,深入戏出年画动人的精髓,表现出中国历史和文化博大的内涵。
  • 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

    作者:汉声编辑室

    古代流传下来介绍风筝工艺的著作不多,清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为了帮助朋友而写下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便是其中难得的作品,鲜为人知。 北京的孔祥泽是一个风筝专家,在一九四四年曾目睹日本商人金田在中国收购到的曹雪芹佚著《废艺斋集稿》,并参加摹抄的工作,其中的第二册《南鹞北鸢考工志》为讲述风筝扎绘的书籍,因此他保存了当时摹抄的十六首风筝画诀、扎糊诀及序文、附录残文等资料。我们才能依此讨论、解释,进行编辑工作。 现年七十一岁的费保龄是一个热衷于风筝制作及放飞的人,一九六三年春,他在天安门放风筝时,认识了孔祥泽,两人基于对风筝的喜爱,一见如故,孔祥泽谈到他保存有曹雪芹的风筝著作《南鹞北鸢考工志》,引起费保龄的兴趣,进而讨论起如何转化文字资料为实际的风筝。日后,善于丹青的费保龄根据扎燕风筝的画诀,经过二十多年的反复考证,绘制了完整的扎燕风筝图谱。一九七三年,红学家吴恩裕根据孔祥泽提供的资料,发表〈曹雪芹的佚著和传记材料的发现〉一文,肯定《废艺斋集稿》为曹雪芹佚著;由于曹雪芹的知名度与这些资料的重要性,立刻引起红学界正反两面的争论。 一九八八年,汉声编辑到北京参加第一届中国民艺学理论研讨会时,结识了费保龄,在翻阅他的扎燕风筝图谱后,大家不只被这精美的风筝画面给吸引住了,还被孔祥泽摹抄的各式扎燕的画诀、扎糊诀所震撼,我们立即展开编辑工作,概括的介绍曹雪芹的风筝艺术,刊登在汉声民间第三十八期《曹雪芹风筝谱》。在与孔祥泽第一次见面之后,我们再多次远赴北京,和费、孔二位先生讨论其中最精采的扎燕风筝歌诀、图谱,逐句将歌诀翻成白话,按照各式图谱记录其所表达的内涵。为了使歌诀详解能够清楚明白,我们尝试了多种编排方式,最后决定以指示线联结图、文相关之处,展开歌诀、说明文和图解的详解。对于图谱中所用图片,也一幅一幅的参照原作在电脑上仔细修色,使之尽量能表现出原作之美。在一连串搜集、整理、编辑的工作后,终于在一九九九年完成编辑工作,集合成《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一书。 其中,上卷《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的主要内容是将费保龄所绘制的六种七十三幅扎燕风筝图谱加上说明文字,指出其所表现的吉祥涵意;以欣赏风筝艺术画面为重。下卷《曹雪芹扎燕风筝考工志》则是详细解释孔祥泽提供的画诀、扎糊诀,并记录下费保龄在北京椿树头条为我们制作蓝锅底雏燕风筝的示范;内容以工艺部分为主。 曹雪芹是个文人,透过风筝艺术,以天为纸,风筝为画,将整个扎燕家族升上天空,正像是一幅家庭团圆幸福的画作,同时表达了他内心追求的人生美满意境。 尽管《南鹞北鸢考工志》是否为曹雪芹佚著仍有争论,但其中记载曹雪芹对于朋友、“废疾而无告者”的人道关怀,是特别值得介绍给现代人的;另外在风筝工艺上的价值也不会因为争论的结果而有改变。这两本书的出版即是对这种价值的肯定。
  • 中国米食

    作者:

    目录: 岁时节庆的米食 七千年的米香 古代的种稻图 一粒黄金种子的营养 煮饭知多少 现代人的自然事物——糙米饭 如何使用本书 * 米粒篇 > 饭团类 > 粽子类 > 炒饭类 > 蒸煮饭类 > 烩饭类 > 米菜点心类 > 粥类 > 入药粥类 > 焦米类 > 馊米类 * 粿粉篇 粿粉的制作 > 年糕类 > 糕粿类 > 米条、米片、蒸粉类 > 米浆类 * 索引
  • 夹缬

    作者:汉声编辑室

    《夹缬》中夹缬是在织物上印花染色的工艺,盛行于唐代,近代以来早已失传成谜。1990年汉声编辑首次在上海看到夹缬印出的“百子图高敲花被”,1997年锲尔不舍追踪至浙江苍南县八岱村的夹缬作坊,采访老师傅,抽丝剥茧探索雕花古版的明渠暗沟,逐步复原一千多年前夹缬印花的全过程。
  • 大闸蟹

    作者:汉声编辑室

    大闸蟹,是中国三大古名蟹中唯一的遗存,是老祖宗给我们的礼物。汉声《大闸蟹》并非当代的“闲情偶寄”,坚持以第一手现场采写呈现这篇蟹的大文章,自有深意。 第一册《认识大闸蟹》 用大量的精密手绘与现场写真将大闸蟹生长的过程一览无余地呈现。了解大闸蟹精巧的结构,以及其一生中如何在江河湖海间历近20次脱胎换骨的成长历程。大闸蟹巧妙的结构,实在值得仿生学、设计学好好学习。 中国人爱吃,可是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嘴是如何深刻改变了自然生态。如果我们多了解蟹的养殖生态,改糊里糊涂吃蟹为吃美蟹、生态蟹,您也可为净化环境出把力。 第二册《大闸蟹食谱上·全蟹烹、糟醉腌》 蟹之美味,向来为中国人所称道,其中最得真味当属全蟹生烹。李时珍曾总结:“凡蟹,生烹、盐藏、糟收、酒浸、酱汁浸,皆为佳品。” 这一册展示最经典自然的整蟹料理,糟腌存藏的加工保存法,以及传统家常做法。懂得吃蟹,才能不辜负这绝美蟹味。 第三册《大闸蟹食谱下·大闸蟹筵席菜》 大闸蟹不仅单独烹制风味上佳,拆出蟹粉,将其与其他食材巧妙组合,更是可以制作出一道道让人赞不绝口的蟹菜。我们搜集了数十道古今精致蟹宴菜,以制作方法和宴席次序排列,读者大饱口福同时也可以学习烹制方法。 第四册《文史大闸蟹》 呈现源远流长深厚的蟹文化。蟹之魅力,不仅在美味。几千年来无数老饕、文人墨客为之痴迷、咏唱,留下数不清、道不完的故事。 吃的生理本质是自私的,但吃的文化却可以感恩生命,了解自然,融通天地,文化的功效在于此。 汉声还请来了: · “一生与蟹恋爱”的蟹学泰斗王武先生 · 改变大闸蟹命运的传奇人物蟹行业协会会长杨维龙先生 · 通晓古今蟹菜的苏州烹饪协会会长华永根先生、苏州名厨毕建明先生 · “与蟹共浮生”的苏州美食家叶放先生 做客本书,畅谈蟹的奥秘。学、烹、治、品四路专家带您到蟹文化的至美至深至高的境界。 《大闸蟹》也是汉声“苏州风物志”系列中的一本。四年来,汉声扎根苏州一地,用大量的田野调查,口述实录,形成了《水八仙》、《大闸蟹》、《苏州版》三本风物书,试图以一地为范式,深耕细作,形成地方风物系统调查的体例。风物是故乡的花朵与结晶,也是乡愁的承载,希望各地的青年能借此方式去认知整理家乡风物,抢救故乡。这是汉声的深心。
  • 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

    作者:汉声杂志社

    编辑推荐: ★~台湾汉声•享誉全球的世纪经典版本~ ★362个源远流长的民间故事,为孩子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 ★843幅经典细腻的传统美术配图,给孩子最纯正的中华美术熏陶。 ★错过整整30年,首次引进大陆的最美最美中国童话读本。留住我们传统文化的根! ★动用100多名文字编辑,200多名插画师和美术编辑,绝无仅有的豪华团队,畅销台湾三十年的奇迹童书。 ★一经出版,就获得台湾最高出版奖——金鼎奖,更是接连斩获“新加坡最佳图书”“最佳图书美术设计”奖,陪伴两代人成长,是小朋友投票出来最受欢迎的童书! 《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出版传奇 您手中的这套《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是中国儿童读物出版历史上,最经久不衰的出版传奇。 ① 1920年—1931年,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的学者在战火中抢救了一大批中国民间传说及童话故事,为传统文化保留下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② 五十年后的1981年,台湾汉声出版社在北大、中大前辈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民间,上山下乡,遍访民间故事传人,形成本书最初的故事库。 在采集而来的故事的基础上,在不失原有主题和趣味的状态下,改写成为完整、符合现代价值观的故事。在编写的过程中,汉声编辑会到游乐场边邀请正在玩耍的小朋友来听讲,以“听到故事开头的小朋友舍不得离开去玩皮球,一定要听完才罢休”为标准,最后才完成定稿。所以中国童话里的每一个故事,都能迅速地让孩子入迷,沉浸在传统民间故事瑰丽的想象力之中。 ③ 本书不仅以故事吸引孩子,每一幅插图也饱浸传统文化的精髓。汉声从传统年画、皮影、刺绣、壁画、雕塑石刻中汲取技法,以毛笔、宣纸细细描绘,将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化为一幅幅鲜活灵动,具有传统风味的图画,让孩子能在阅读精彩故事之际,同时习得中华传统美术的精髓。 ④ 本书自从1982年出版以来,迅速风靡华人世界,三十年来畅销不衰,成为一代又一代华人共同的精神财富,成为中文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 ⑤ 2012年,在初版三十周年之际,读客图书正式引进《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一个风靡全球华人世界数十年的传奇出版物,首次回到了故土。 翻开本书,带孩子回归神奇、可爱、充满中华传统智慧的欢乐宝库。 得奖记录 ★台湾行政院新闻局“优良图书金鼎奖” ★新加坡“最佳图书金牌奖” ★新加坡“最佳图书美术设计首奖” ★台北市立图书馆“百名好书排行榜”儿童类第一名。 ★国语日报票选十大热门儿童书籍第二名。 ★校园好书排行榜语文类排行榜第一名。
  • 苏州水八仙

    作者:汉声编辑室

    《中国水生植物-苏州水八仙》,本书共分八册,分别介绍莼菜、茭白、糖藕、菱角、芡实、水芹、慈姑、荸荠这八大江南水生植物。全书由现场采访手记开篇,介绍八大水生植物的植采田野现场,以此进入对植物本身的体、用、造、化的认识,详细介绍水八仙的归属分类、培育过程、食疗价值、历史风俗、历代歌咏等。
  • 美哉汉字

    作者:张道一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