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医

  • 求医不如求已的智慧-当代中医名家的养生绝学

    作者:中里巴人,杨奕,武国忠,徐文兵,梁冬

    《求医不如求己的智慧(当代中医名家的养生绝学)》是一套由当今中国最负盛名的养生保健专家所写的健康绝学著作,介绍了中医奇书《黄帝内经》里不生病的养生智慧,告诉大家:人的大部分疾病其实是体内经络不通造成的,所以疾病来临的时候,首先要活血通经,因为只有先“通”,身体才能全面受补。每一个人要想健康地生活,不仅经络要畅通,心理上也不能恐惧疾病,如此才能身心和谐,达到求医不如求己、手到病自除的境界。《求医不如求己——经络养生功法精解》 告诉您用经络来激发“人体大药”,进行身心同治的大道医理,以及从《黄帝内经》、武林诸家、道家养生绝学中总结与精炼出的八大养生功法演示,简单、有效,迅速改善身体体质。《万病皆可心药医——身心双补大法细解》 这是一张由中里巴人先生亲自讲解,教人如何祛除万病之根的光盘,系作者经年苦修所得,在祛除疾病特别是心理疾病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突破。里面还介绍了如何活用经络、放大人体自愈本能、导引新鲜气血、促进人体大循环等养生方法,以及如何活用中医六法、快速意守丹田、实现身心同治等极具操作性的养生计划。《手到病自除——“圣手医师”杨奕的不生病真法》 本光盘介绍了中华自然疗法世界总会医学顾问、中国名医论坛副理事长杨奕老师40多年来的养生防病经验,给出了具体使用人体反射区来自测健康、防病治病等家庭调理方案……
  • 全本黄帝内经

    作者:刘永升

    《全本黄帝内经(大全集)(珍藏本)(超值白金版)》不仅是一部医学巨著,还是一部养生宝典。书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是讲怎样不得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怎样使人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长寿,活到天年。《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产生影响,“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因此,要做到健康长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顺应自然”。这对于越来越注重养生的现代人来说是颇有教益的。
  • 医理真传

    作者:郑钦安

    《医理真传》谨遵仲景立法垂方之苦诣,以乾坤坎离大旨立论,以真阳为人身性命之立极,探求阴阳盈缩、生化至理、内外病因、虚实病情、用方用法活泼圆通之妙义。中医界独树一帜的火神派.因注重人身真阳,且善用姜、附而得名,咸奉蜀南临邛郑钦安为鼻祖.所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为此派开山之作。
  • 经方杂谈

    作者:姜宗瑞

    《经方杂谈》一书共分三章:第一章“经方概说”,详解经方之名义、渊源,兼论经方与医经、经方与时方之关系。概念清晰,立论大胆。文笔流畅。第二章“经方研究”,从方法论和取舍观入手讨论,简洁明快,时出新意,为《经方杂谈》重点。第三章“经方与临床”,以法分类、以方统案。以医案证医理,略具作者考证的早期《伤寒论》可与不可之格局。 《经方杂谈》充分表达了一位基层医生对与中医经方的实践与理解,《经方杂谈》适宜于广大中医院校学生、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和学习。
  •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

    作者:衣之镖,赵怀舟,衣玉品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即是对《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文字的校注,也是对其内容的讲疏。《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是一部总结《汤液经法》辨五脏病症组方用药规律的书籍。它承袭《内经》,《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法》的学术内容,发挥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五行五味学说中,引进当时思想界的体用思辨方法,同时又增入”化”的概念,达到了与阴阳学说有机的融合,使基础理论的脏象、经络、诊断与处方学的完全统一,完成了经方组织制度的规范,使之成为一个完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了解该书这些学术特点,对认识其具体内涵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以期将《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中脏腑辨证与药物配伍的真髓阐述给读者。
  •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下册)

    作者:山东中医学院等,校释

    内容简介 《素问》与《灵枢经》合称《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黄帝内经》一直指导着祖国医学的发展。我国医学史上丰富多彩的各医学流派的理论观点,也大多渊源于《黄帝内经》的基本思想。直到今天,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帝内经》对后世医学的影响,从现存的文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例如:我国较旱的医学著作《八十一难经》,就是在此基础上阐发而成,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亦曾参考《素问》、《九卷》(即《灵枢经》)的内容;晋·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则全是撰用《素问》、《针经》(即《灵枢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其他如王叔和所著《脉经》,多取材于《素问》的诊法部分;隋·巢元方等所著《诸病源候论》,则大量选取了该书的病因病机内容。白唐以降,历代医家,或以《素问》、《灵枢经》为理论根据,或对《素问》、《灵枢经》的专题加以阐发,使祖国医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如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宋徽宗赵佶敕撰的《圣济总录》,金·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元·李杲的《脾胃论》,明楼英的《医学纲目》等。近代唐宗海的《医经精义》,恽铁樵的《群经见智录》,以及某些中医基本理论方面的专著等,其内容也大都来自《素问》与《灵枢经》。 目录 卷第十四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卷第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卷第十六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卷第十七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卷第十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卷第十九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卷第二十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卷第二十二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卷第二十三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卷第二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参考书目
  • 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传承集

    作者:陶弘景,张大昌,钱超尘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原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原藏敦煌藏经 洞,是一部罕见的极为重要的中医著作。1918年河北威县张?南先生得获 此书,世袭珍藏。敦煌原卷毁于“文革”。后张?南之孙张大昌将该书抄 本捐赠中国中医研究院,王雪苔先生加以整理校注。1988年马继兴先生主 编的《敦煌古医籍考释》将校注本收录,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 经过钱超尘教授、赵怀舟同志及张大昌众弟子的共同努力,将保存于 张大昌亲传弟子及私淑弟子手中的21个抄本汇集于一,按时间先后全文收 录,说明抄本来源、传承经过,撰成《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并 精撰23篇研究性论文,对重要问题进行考证,为研究敦煌原卷及研究中国 医学史先秦至六朝之发展提供翔实材料,亦为研究张仲景《伤寒论》所据 底本及其流传演变提供不可或缺的珍秘资料。 【本书目录】 前言 《辅行诀》抄本说明 《辅行诀》抄本访求记 上篇 传承诸本 《辅行诀》抄录时间明确者14品 一、《辅行诀》范志良抄本(1965年) 二、《辅行诀》张大昌抄本(1974年) 三、《辅行诀》刘德兴抄本(1975年) 四、《辅行诀》中国中医研究院打印本(1975年) 五、《辅行诀》衣之镖抄本(1976年) 六、《辅行诀》孙伯果抄本(1976年) 七、《辅行诀》丁勤喜抄本(1979年) 八、《张大昌注辅行诀》衣之镖抄本(1979年) 九、《辅行诀》刘世忠抄本(1979年) 十、《辅行诀》张?南别集本(1980年) 十一、《张大昌注辅行诀》刘德兴所藏抄本(1983年) 十二、《辅行诀》赵俊欣抄本(1985年) 十三、《辅行诀》周连淼抄本(1966年内容,1989年过录) 十四、《辅行诀》刘祥之抄本(1998年) 《辅行诀》抄录时间不确定者7品 十五、《辅行诀》王子旭抄本(1964年内容,过录时间不详) 十六、《辅行诀》范志良第二次抄本(1972年前) 十七、《辅行诀》张大昌抄本残卷(1977年前) 十八、《辅行诀》王云亭抄本(1979年后) 十九、《张大昌注辅行诀》周连淼抄本(1981年后) 二十、《辅行诀》张义霄抄本(1988年前) 二十一、《辅行诀》周连淼第二次抄本(1988年后) 下篇 相关论文 后记
  • 张大昌医论医案集

    作者:张大昌

    《张大昌医论医案集》原名《经法述义》未曾公开发行。经过诸弟子修订增补予以出版。《张大昌医论医案集》内容包括医哲心法、三十六脉略述、《汤液经法》拟补、处方正范、病证论治、方剂浅述、急证方、验案医话、验方集、药性四言韵语、长沙马王堆汉墓针灸医经动生病考、月令物候述及附篇等内容。《经法述义》从其本质上说是张大昌医学著述的总辑,从中我们可以略窥其学术门径。书中不但有临床方面的宝贵资料,而且在医理与哲学层次上都有深刻的思考。
  • 现代人看中医

    作者:曹军,冯清

  •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作者:郭霭春

  • 伤寒论校注

    作者:刘渡舟 编

    本书为《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之一,是我社1982年为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古籍整理的指示精神,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由知名伤寒学家刘渡舟和中医文献学家钱超尘组织全国知名中医专家和学者,历经近10年时间编撰完成。 《伤寒论》向被历代医家所推崇,被视为医家圭臬,是中医临床之源泉。本次整理是以明赵开美摹宋刻本为底本校注出版。不仅反映了作者较高的中医文献水平,也体现了他们毕生所学和临床经验之精华。在保持宋本《伤寒论》原貌基础上,又体现了近代《伤寒论》研究成果。全书引用文献,丰富翔实,训诂解难,校勘严谨,探微索奥,注释精当,所述按语,彰显大家功底,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佳本。
  • 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作者:朱燕中

    本书是作者持续15年研读与临床实践《黄帝内经》的心得集。《黄帝内经》是由一道道难关组成的,每往前一步都是一关,而且关口是无止境的;“觉悟”既代表我们人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也表明觉悟将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全书分为文字关,文化关,解悟关和实践关四个过程。作者力图从语言、文化、内涵到应用帮助《黄帝内经》的读者和中医文化爱好者打通一条新颖而广阔的道路出来。这本书既是作者阶段性的思想总结,也是一本难得的对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现代式的全面解读。
  • 任之堂跟诊日记3

    作者:曾培杰,陈创涛

    《任之堂跟诊日记3》以理顺中医思路、传承医道为主线,讲述了两位广东客家中医学子,在湖北任之堂跟师学医的故事。在进入第三阶段跟师后,正逢暑期,任之堂开始真正热闹起来了,众学子,中医高手,齐聚一堂,交流碰撞,争相献宝,共同见证任之堂七周年庆……跟诊之余,他们在老师的鼓励下,尝试讲课,将任之堂的脉法心悟、用药精髓、临证经验,毫无保留地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并在中医界开创一股“跟诊风气”,使大家也纷纷效仿,写跟诊心得,再现中医薪火相传的道统。这部以日记形式写成的中医书籍,将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以通俗的文字,由浅入深,娓娓道来,行文流畅,如盘走珠,一气呵成。谈方论药说理法,日日丰富;讲学修德养心性,篇篇精彩。
  •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

    作者:胡不群 编著

    引百家注解,间以作者的真知灼见,传授老中医临床心悟!当今中医西化或异化十分严重,是编之作,欲正本清源,还中医理法之本来面目!以《黄帝内经》为圭臬,明以气为本而关乎生命之学问!
  • 任之堂跟诊日记2

    作者:曾培杰,陈创涛

    《任之堂跟诊日记2》以理顺中医思路为主线,讲述了广东揭西的两位中医学子,在湖北十堰任之堂跟师学习的故事。在进入第二阶段跟师学习后,他们仍然一边领悟医道,一边以日记的形式总结所得,既有中医普及的知识,也有中医专业深厚的理论,还有跟师临床,上山采药认药,晚上听老师讲课的点滴心得,以及学生读书背书、相互交流之中的趣事琐闻。教学形式活泼,学习轻松愉快,真实再现了民间传统中医师带徒的学习生活。这部以日记形式写成的中医书籍,将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以通俗的文字,由浅入深,娓娓道来,行文流畅,一气呵成,读后能让中医专业或非专业人士有豁然开朗、渐入佳境之感。书里既有对医术的思考,也有为人的道理,还有健康养生的智慧,适合所有关注中医、热爱中医的人士阅读参考。
  •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

    作者:王雪苔

    《〈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由国内外著名的针灸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王雪苔编著,共分三篇。上篇收载《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繁体字校注本、简化字厘定本及作者的校注厘定说明;下篇收载作者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调查与考证的论述;附篇收集了有关《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资料选编。作者以翔实的资料和深入的研究,对这部重要的中医药古籍加以校勘整理,对继承和挖掘中医药宝库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其中的脏腑辨证用药法则及众多处方对今人临证用药具有很好的指导、借鉴和实用价值。
  • 阴阳五行与中医学

    作者:

    《阴阳五行与中医学》由表及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解读了阴阳五行与中医学、人体学和养生健体的关系。阴阳五行是中国文化大一统过程中形成的统摄、规范诸文的大象大器。仅仅就此而言,便体会探根寻源是多么困难。但不管阴阳五行起源何处,它已深深地渗入在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尤其是中医学,其核心精神和主导思想完全是由阴阳五行与八卦贯穿起来的。
  • 我的中医之路-一位当代名医的治学与师承历程

    作者:余国俊

    《我的中医之路:一位当代名医的治学与师承历程》共分四卷,内容包括:师承现代经方大师——江尔逊先师亲授记;尊崇“近代中医第一人”——张锡纯医学研习记;我对中医学的体悟——余国俊临证治学录等。
  • 医林改错

    作者:王清任

    《医林改错》全书分为上、下两卷,记载了王氏的气血脏腑学说的立论,对古医籍中脏腑错误的纠正,以及杂症辨治,尤其是气虚血淤的辨证论治,均从临床实际出发,不尚空谈。《医林改错》据道光庚寅年(1830)京都隆福寺三槐堂书铺刊本整理。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讨论了作者对古医书中脏腑结构认识不实之处进行更正;并论述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下卷分别对半身不遂、瘫痿、痘毒吐泻转筋、小儿抽风、痘症、妇人胎产等作了探讨,持论立方,便于临床检用。
  • 经络全书

    作者:徐曾(明),等

    《经络全书》为便于参阅,兹将明代《经络全书》、《经络考》、《经络汇编》三籍合为一辑,以供诸好。《经络全书》分前后二编。前编为《经脉分野》,沈子禄撰于1566年;后编为《经络枢要》,徐师曾撰于1576年,并纂为一书,至清尤乘重辑,刊行于1688年。该书内容主要录自《内经》原文及其他医家所论。前编详述了人体从头到脚的88个体表具体部位的“经脉分野”问题,其编排体例与众不同。后编阐述了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阴阳、藏府、营卫的功能,以及经络、脉象、诊断等问题,且在每一脏器的解剖后,次第经脉、络脉、经筋等的循行及其病候等内容。《经络考》,张三锡撰于1609年,系参自《素问》、《灵枢》、《难经》、《十四经发挥》等书的内容而成之。其内容有十二经脉的循行、病候及其所属藏府解剖图、十四经诸穴歌、分寸歌、十四经脉图、营卫、精气津液血液、五伤、身体14个部位的经脉分属等。《经络汇编》,翟户撰于1628年。主要内容有十四经经穴图、十二脏腑图、十四经功能、病候、经穴循行路线、十二经释义、十四经诸穴歌、手足经起止图、奇经八脉论、十二经藏府图及其藏府表里图、内景图赋等,首冠“原始”篇,叙述了太极、四象、五行以及胚胎生长发育等问题(亦见明•钱雷《人镜经附录》),其中胚胎经络与藏府、骨节生长的先后关系以及所提“缠络”等概念颇值参考。尾续“内景赋”(又见明•张介宾《类经图翼》),阐述了藏器之间的联系及其功能,尤其是对命门的位置及其功能有所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