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电影书

  • 华语电影2008-2009

    作者:表江,宾尼,卫西谛,魏君子,木卫二,苏七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是由《南方都市报》于2000年发起、主办的电影评奖活动,联合全国多家有影响力的媒体,是国内唯一将内地、香港、台湾三地公映的华语片纳入视野,进行评选的电影奖项。它以“深度开掘、锐意进取”为评选宗旨,目的在于为华语电影文化架筑一个独立健康、视野开阔的平台。改奖由来自两岸三地的知名电影文化工作者共同参与评审。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坚持走专业路线和民间路线相组合的评选模式,以评委的独立性、权威性和优质媒体独到的专业眼光,已在华语电影界确立起广泛的影响力。 本书为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出品的第四本年度影评合辑,书中梳理回顾了2008、2009年两岸三地华语电影的创作好人市场状况,并对五十余部华语电影,尤其是在艺术或市场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影片,进行了全面、深入、专业的评论。作者大多为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历年来的评委,集合了两岸三地影评界的中坚力量。书末附有第九、第十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评审记录,供专业人士和影迷参考。
  • 戛纳电影节的故事

    作者:(法)雅克琳娜·蒙西妮,(法)爱德华·米

    戛纳电影节的故事是由激情、风波、争议与凯旋组成的,它远比小说有趣。为了对抗纳粹掌控下的威尼斯电影节,它于1939年8月31日打开了自己的大门,但第二天,希特勒就入侵了波兰,战争爆发了,戛纳电影节刚刚诞生便香消玉殒了。意想不到的是,1946年,它又在胜利的喜悦中复活。 尽管有时因喧闹和奢华而被诟病,戛纳电影节永远都那么迷人。今天,它已成了世界上最受媒体关注的事件之一。这个全球电影人的盛会,每年都发掘出无数新人和佳片,为电影事业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法国因戛纳电影节骄傲。 《戛纳电影节的故事》是对戛纳电影节成立六十周年(1946—2007)的致敬之作,是戛纳电影节生动的写照。
  • 郊遊

    作者:蔡明亮等

    《郊遊》電影概念書——多面向夢境的蔓延與解析 蔡明亮電影世界的美學與堅持 一種觀看的藝術,找回時間、速度與自由 本書收錄: 蔡明亮導演最新創作手記 《郊遊》幕前幕後劇照、劇本、場景故事、國際專訪與影評 以及蔡明亮與他的演員之間,最深情的注視與對話—— 蔡明亮與李康生20年來唯一一次公開對談 老班底陸弈靜、楊貴媚和陳湘琪的感性告白 《郊遊》從劇本、拍攝到剪接,最大的功課就是如何減少敘事性、捨棄所謂的劇情,畫面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聯,有一種沒頭沒尾的感覺,卻產生一種斷裂的即時的情緒呈現,非常活生生。每一個鏡頭就是演員一個動作的完成和現實時間的流逝,同時捕捉自然光影的流動與現場環境音的變化,我覺得非常好。整個影片的結構沒有起點,也沒有結束。——蔡明亮 *電影《郊遊》榮獲第70屆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第50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也是蔡明亮導演第11部劇情長片。 看見蔡明亮: 每一次的創作經驗,我們都像是走在心靈懸崖的邊緣,充滿危險與未知的挑戰。當我們演員怯懦、躊躇不前,他會耐心等待,一旦時機成熟,適時伸手推我們一把,幫助我們穿越自我設限、騰空躍起……飛翔……——陳湘琪 他有著如修行者的形相,隨著歲月增長越來越像。——楊貴媚 蔡明亮作品的動人,正在於有著聖徒般執著與近乎盲目的愛,且無人能挑戰與撼動這個愛。因為這樣的愛,也許源自於童年逝去的祖父、或來自於一起歷過現實的李康生;而且這樣殊異的愛,經由蔡明亮「疏離、孤獨與流亡」的作品,緩緩也同感地流經我們所有人的心底。——阮慶岳 《郊遊》的影片世界想要展現的已不再是一般劇情長片交代情節的功能與目的,而是嘗試將影片人物一絲一毫的狀態逼現於時間之中,讓身體與環境、精神與片刻、行動與破碎景觀之間的種種處境與狀況,一一地顯現:壓倒的、侵蝕的、抵抗的……。——孫松榮
  • 宫崎骏的暗号

    作者:青井汎

    中国第一本有关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的图书面试! 解密——《龙猫》、《千与千寻》、《幽灵公主》……的文化构成,展露——世界级动漫泰斗获得艺术与商业成功的核心诀窍,揭示——构成宫崎动漫中富含的思想文化元素。 “……我认为通俗作品,即使是浅显的,也必须是充满真情的。它的门槛很低、很广,谁都可以进来,可是出口必须很高,而且是净化过的,绝不能是贫乏的替身、或是承认它的低劣、或是因使劲儿说服别人而增加篇幅的。我不喜欢迪斯尼的作品。它的入口和出口高度和广度都是一样的。我只认为那是对观众的蔑视。” 宫崎骏
  • 这不只是一部电影

    作者:(美) 里贝罗

    处在人生巅峰的希区柯克,该怎么开始下一部影片?他选择了一部独立制作的低成本恐怖片,并最终让它成为影史经典。1960年,希区柯克在各方均不看好的情况下,以80万美元的成本拍出了后来取得1500万美元票房的《精神病患者》(又译《惊魂记》),此后所有的惊悚片都或多或少受惠于此,本书以非虚构的方式,用纪录片的视角巨细靡遗地写下希区柯克拍摄这部影片的前因后果。2012年,本书被改编为传记电影《希区柯克》,由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希区柯克,海伦•米伦、斯嘉丽•约翰逊分别出演希区柯克的妻子和珍妮特•李。
  • 世界电影名家名片二十讲

    作者:郑淑梅

    《世界电影名家名片二十讲》介绍了20位著名电影人与其作品的讲评。电影是活动影像的艺术,是人类古老的审美愿望与科学技术的结晶。电影是一门艺术,但又是一门前所未有的、不寻常的新艺术。“因为它同时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人类精神的产物。”(路易·德吕克1919年《电影及其他》)。作为活动影像的艺术,电影具有独特的现代性,电影艺术突破了传统艺术的诸多美学原则,实现了多样融合。首先,是一门以科技为前提的艺术,电影的科技性不仅表现在电影诞生于科学家的实验室,诞生于现代科技的条件下,而且表现在电影发展的每一历程,百年来电影从最初的机械玩具发展为成熟的艺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再到高科技的数字影像。其间,电影艺术本体的确立,电影艺术观念的成熟、艺术形态的演变和发展,无不包含着科技互动的深广内涵。
  • 电影瞬间

    作者:[美] 汤姆·布朗,[美]詹姆斯·沃尔特

    电影最初的形式就是由有魅力的片段构成,即把数秒录制内容放映、展示给观众。后来,它仍作为由片段构成的媒介而存在,将简短、转瞬即逝的元素组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整体。 本书文章主要对《龙国香车》《杀死比尔》《八部半》《钢琴课》《指环王》《卢旺达饭店》等近40部经典电影的经典片段做出细致分析,从不同的侧重点出发,深入研究,更深层次地解读经典电影。 本书文章分属三个类型范畴,即“批评”“历史”和“理论”,旨在证明电影片段研究,作为一种质询不同类型电影、电影文本和电影研究的手段所具有的巨大价值。进一步说,就是通过电影片段分析,解决“电影是什么”“电影曾经怎样”,以及“这是什么电影,它与其他影片有何关系”的问题。帮助电影研究者、电影专业学生,以及影迷大众,更深入地读懂瞬间,读懂电影。 分析影片的局部和细节,通常被认为是那些“从事文本分析”的特定领域学者的专属权利。然而,无论是阐释一个宽泛的美学、理论或史学观点,还是揭示包含在某一部影片中的复杂的意义和内涵,文本片段分析都是电影研究的核心所在。 本书着眼于电影片段(moment),研究者分别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经典电影中的一个个经典瞬间做出深入的分析和论述。这些电影片段通常只是三五个镜头,或是三两分钟的段落,研究者通过对其进行文本细读,或探究影史史实,或进行美学批评,或从理论的角度归纳、概括。他们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出发,都能游刃有余地完成电影片段研究,创作出“大家小文”。这种窥斑见豹的翔实分析,恰是相当一部分电影研究者所匮乏的,值得借鉴。
  • 必要的靜默

    作者:羅展鳳

    簡介info: 作為華語世界第一本有關外國電影音樂的「作者論」著作,本書作者親身跟世界各地頂尖級電影音樂家作會面或訪談,包括Ennio Morricone、Zbigniew Preisner、Eleni Karaindrou、Michael Nyman、Philip Glass、George Fenton、Carl Davis、Terence Blanchard、In The Nursery、久石讓、大友良英及導演Béla Tarr,紀錄他們背後獨特的電影音樂創作理念,為讀者探索電影音樂背後這條魔幻鑰匙。
  • 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影

    作者:唐丽君 主编,沈旸 执行主编

    本书由上海国际电影节近年的精彩论坛对话集结而成,包括吴宇森、姜文、丹尼·博伊尔主持的主席讲坛,国内外近年来最活跃的电影人激烈交锋的产业论坛,以及传授独家创作、融资经验的电影大师班,国际电影节成功经验的介绍等等,是上海电影节集中所有优势资源,邀请重量级嘉宾的珍贵交流经验集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和与国际接轨具有非常宝贵的价值,也是电影从业者、学者、爱好者了解当下电影产业的重要参考。
  • 漢內克談漢內克

    作者:米榭.席俄塔(Michel Cieuta

    金棕櫚獎名導最完整、最徹底的自我剖析 《鋼琴教師》、《白色緞帶》、《愛.慕》等23部作品全面回顧 126張珍貴劇照與未曾公開的私人影像 長達兩年追蹤記錄、深度訪談 至今最完整、最詳實、最貼近大導演內心世界的電影人必讀之作 ----------- *打破影史紀錄的導演 以《白色緞帶》與《愛‧慕》於三年內接連奪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歐洲電影獎以及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奧地利導演漢內克,不僅打破影史紀錄,其美學風格、人性刻劃、執導功力、視電影為藝術的堅持,皆已讓他成為當代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 *23部作品完整回顧 一鳴驚人卻備受爭議的《班尼的錄影帶》、引發軒然大波的《大快人心》、勇奪評審團大獎的《隱藏攝影機》、讓坎城影展修改規則的《鋼琴教師》、劇力萬鈞的《白色緞帶》、優雅又沉痛的《愛‧慕》……不論是電視小螢幕還是電影大銀幕,被譽為「當今最後一位現代主義導演」的漢內克,從早期那十部現今難得一見卻極為出色的電視電影開始,就不忘在電影裡留下讓觀眾反思的空間,以其一貫犀利強烈的個人風格,打造出一部部撼動人心的作品。 *毫不閃躲的漢內克式精準回答 在法國《Positif》雜誌編輯功力深厚的訪談中,漢內克將回顧四十餘年來的導演生涯,從討厭一切形式的叛逆青少年開始,娓娓道來他如何從一位偏遠小城的劇場導演,四十六歲時才完成第一部電影作品,進而暢談他的電影理念、他對人性的獨特觀察,以及他怎樣構思琢磨每一部劇本,又如何安排每一場戲的場面調度。漢內克將以如同他電影般的冷靜,精準回答每一個提問,侃侃而談每部作品背後的故事與創作源起。 *大導演親自修訂 本書以電影順序為軸,透過一來一往的問答讓大導演現身說法。由於漢內克堅持親自校對每一頁法文書稿,好將自己的話語修改得更加精確,因此本書不僅是中文世界第一本漢內克專書,也是至今最完整、最詳實、最能貼近大導演內心世界的電影人必讀之作。 「我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勾勒出一幅最接近漢內克這個人、最接近這位藝術家的肖像。」 --《漢內克談漢內克》作者米榭.席俄塔與菲利浦.胡耶
  • 愛在黎明破曉時+愛在日落巴黎時

    作者:李察‧林克雷特,金‧克里桑

    全球影迷愛戴、文青傳誦的影史最佳愛情經典, 【中英對照版】二部曲劇作,電影上映18年後首度在台正式發行! 1995年,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 2004年,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 2013年,愛在午夜希臘時(Before Midnight)。 今夏,看第三集前,先重溫傑西和席琳的浪漫邂逅和動人重逢! ◆獨家取得全球唯一中英對照版權!閱讀中文的同時,也細細玩味英文機鋒。 ◆全新完整中譯本,非電影版字幕! ◆首創男譯者翻譯傑西,女譯者翻譯席琳,精準掌握角色性格,再現經典銀幕情侶雋永對白! ◆附精緻書盒&透明書袋,值得自己典藏或當禮物送給情人。 ◆全彩精印數幀男女主角精美劇照! 當代最佳浪漫愛情經典。電影與真實情感交織調和,令人心跳加速,思緒飛揚。──《芝加哥論壇報》 傑西:我想繼續跟妳聊天。我是說,我不知道妳是怎麼想的,但我覺得和妳有一種……心靈相通。 席琳:對,我也是。 傑西:所以,妳看怎麼樣,對,嗯…我希望妳跟我一起在維也納下車。我們可以在城裡逛逛。 席琳:老實說,你本來就以為我今天會來嗎? 傑西:我不是開玩笑—我覺得我寫書就是為了找到妳。 席琳:我知道那不是真的,可是這樣說很貼心。 傑西:我覺得是真的,不然妳想我們重逢的機率有多高? 1995年,在從布達佩斯開往維也納的火車上,美國青年傑西邂逅了法國女生席琳。傑西剛結束一段戀情,歐遊之旅也接近尾聲,和席琳一見如故。這場巧遇讓他們更改了之後的行程:傑西邀請席琳在維也納下車與他同遊維也納。即使知道這可能是彼此唯一也是最後一次相見的機會,他們仍決定一起共度幾個小時,並約定半年後再見。 2004年,成為作家的傑西帶著以這段邂逅寫成的書來巴黎宣傳,而在發表會那天,席琳出現了。日落之後就要趕搭飛機回美國的傑西,利用待在巴黎的最後幾個鐘頭,拉著席琳漫步巴黎街頭,述說彼此這九年來的境遇,很快重拾當年初次邂逅時的親密連結,並感嘆人生的變化。 《愛在黎明破曉時》和《愛在日落巴黎時》打破傳統愛情電影公式,描述兩名陌生人因為偶然的邂逅而產生交集,進而徹底改變生命的故事。男女主角從生活瑣事、感情、抱負到人生況味和處世觀點,無所不談,讓人有如置身在他倆的真實世界,隨他們經歷這九年所經歷的人生歷練。兩部劇作浪漫動人、含蓄深刻,對白字字珠璣,機鋒處處,一問世即成經典!想要細細回味雋永對白和脫俗故事的影迷讀者,千萬不可錯過! ●第三集《愛在午夜希臘時》(Before Midnight)將於今夏7月19日正式在台上映 ●先睹為快!隨書贈送【愛在午夜希臘時】「早場票價」優惠券!
  • 大电影产业

    作者:巴里·利特曼

    本书以产业经济学的专业视野和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美国电影产业的历史、产业结构、产业行为和业绩、市场竞争与反垄断、大电影市场的扩展,特别是深入分析了企业合并、整合,消费者的观景行为和决定、电影经济成败的预测等电影产业热点,还为非经济学专业的读者提供了电影产业研究的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模型以及合并规划等理论和方法。本书不仅对于了解世界上最成功的电影产业好莱坞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改革,中国电影市场的开拓以及中国电影产业与电视、音像以及各种新媒介形式的整合,都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本书可作为大众传媒、新闻事业、娱乐产业相关领域的专著、教材或参考读物,供专业人士和新闻传播、艺术、经营管理等相关专业学生使用。
  • 侯孝賢HOU HSIAO-HSIEN

    作者:林志明等譯

    這本由法國《世界報》影評人Jean-Michel Frodon主導下所完成的合集,涵括了關於侯孝賢的作品、其在影史上的地位、其與中國藝術和國家歷史的聯繫等評論。其中侯孝賢與《電影筆記》影評人Emmanuel Burdeau的一場漫長訪談裡,他描述著童年與電影創作的關係,分析他的每一部影片,也提到了未來的計劃。大部分的文章由法國作者撰寫完成,同時涵蓋台灣、日本與美國作者的文章,以其達到一種綜觀全世界的寬廣視野。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也涵蓋了對於侯孝賢每一部影片的評論性研究。
  • 电影概论

    作者:杨远婴

    这是一本有关电影功能与传播的基础性教材。 依从表述主题,本书分为媒介特质、创作流程、生产机制、历史过程、批评框架等五个部分,透过时空的印迹,概说一百年来电影人认识影像创作影像的历史过程,试图给刚刚入门或想要入门的电影学习者一个全景式的轮廓。
  • 性/別光影

    作者:游靜

    性與性別議題是香港本地電影研究中一直頗受忽略的領域。本書企圖融合性別研究及電影研究的方法,分別從作者論、女性主義、酷兒理論、文本分析及文化研究等出發,重新審視香港電香港電影歷史脈絡中久被遺忘、關注性別議題的女作者導演及其作品,並借多部電影文本分析探討香港歷史脈絡中顛覆性別二元對立、性向及性相定型的可能與限制。同時,本書亦追溯香港電影中再現「性」——尤其是以性工作者這角色作為隱喻——與香港社會發展出其獨特﹙後﹚現代性的糾結牽連。 本書深入淺出,從多角度、跨時代展現與評析香港電影處理性與性別多元及豐富的面貌,為對香港電影有興趣的讀者及從事影視研究、文化研究、性與性別研究的學者提供獨特及富啟發性論述與思辯的新方向
  • 隔空观影

    作者:藤井省三

    这是一本影评集。 这不仅仅是一本影评集。 ★★★★★ 本书收录了日本学者藤井省三的四十篇华语电影评论文章。 不同于那些专注于电影语言分析与心理分析的常规套路,本着对中国电影的热爱,作者展开了一场对中国文学、艺术、风俗、历史的影像之旅。 在本书中,作者以时间顺序为纵轴,以地域划分为横轴,以一名外国学者的新鲜视角,重新评析了华语电影长河中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 通过回顾经典电影《家丑》,作者展开了一场对中国当铺的历史大考究。 通过赏析《滚滚红尘》,作者滔滔不绝地品评起张爱玲与胡兰成的乱世情缘。 通过解读蔡明亮的作品,作者将中国民间传说糅合进导演创作的集体无意识。 ★★★★★ 作者通过华语电影之窗,观看中国璀璨深厚的历史文化。 读者则通过观看作者的观看方式,打开全新的文化视角。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 有时,美的不仅是风景,还有“观看”这个动作本身。
  • 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

    作者:许乐

    该书是一部以香港电影文化史为核心的研究著作。该著作对1958年至今香港电影五十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单扼要的梳理;在阅读具体影片文本的基础上对香港的电影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考察了香港电影这五十年里“国”与“城”的交替变迁;以“国”与“城”的交替变迁为契机,研究了香港电影文化中呈现和暗含的“香港身份”的问题。 目 录 : 绪言 第一章 邵氏电影中的家国梦 第一节 黄梅调·古装片·文艺片 第二节 “彩色武侠世纪” 第三节 邵氏电影的转型之路 第二章 1970年代的本土化之路 第一节 李小龙Vs.张彻 第二节 许冠文Vs.李翰祥 第三节 洪金宝·成龙Vs.楚原·刘家良 第三章 1980年代香港电影之“城” 第一节 新艺城的都市喜剧 第二节 成龙与香港的双重轨迹 第三节 英雄片与黑社会文化 第四节 香港电影中的“黄赌毒” 第四章 国城之间的文化变奏 第一节 “新武侠”与《黄飞鸿》 第二节 “无厘头”与“内地热” 第三节 黑社会片的复兴与嬗变 第五章 国际化·本土化·内地化? 第一节 国际化之路与香港身份 第二节 坚守香港的银河映像 第三节 CEPA后的香港电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蔡明亮

    作者:[法] Jean-Pierre Rehm

    此書以文學的、神話的、宗教的、符號學、語言與音樂、抽象地域與情感真實的角度,深入淺出地切入蔡明亮自1992年拍攝的《青少年哪吒》至2001年參加坎城影展的《你那邊幾點》五部作品,佐以大量圖片互為參照。書中有蔡明亮的長篇訪談,暢談其每個階段創作之始的開展痕跡與困頓收成,以及作為一個影像作家的創作靈魂之所在。
  • 女性与电影

    作者:Kaplar E. Ann

    Book Description 近年來女性主義電影批評已在電影研究中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它不斷開發出啟迪人心、聰敏機智而令人興奮的作品,而且還強烈地影響了男性評論家的作品。 在這個新領域的理論研究上,已呈現百家爭鳴的豐碩現象,其範圍涵蓋了社會學、政治學、結構主義、心理方析;作者從中提出了一個獨特而創新的綜論,以社會結構的層面探討影片中女性角色的種種變貌,並以四部不同時代的好萊塢電影(《茶花女》、《金髮維納斯》、《上海小姐》、《慾海花》)及數部歐美、第三世界的獨立製片電影(《德國姊妹》、《關於一個女人的電影》、《女兒的儀式》、《這樣或那樣》、《驚悚》、《人面獅身之謎》等)來分析傳統上電影如何表現女性,威權式的影像如何宰制女性,以及女性電影工作者如何回應這種種現象。其在影片分析上既平易近人而又生動,而在爭論性頗大的理論論述上則深入而翔實,因此本書不但在電影理論史上成績卓絕,在較廣泛的文化研究上更是貢獻良多。
  • 天堂陌影

    作者:卡夫卡·陆

    本书分《天堂陌影》、《影像现场》和《独立影评》三辑。第一辑择要收录四篇爱好电影的朋友和同道对卡夫卡·陆怀念追思的文章及片言只语;第二辑展示的是卡夫卡·陆生前策划、主持的《影像现场》播放的有代表性的三部纪录片的日志;第三辑主要从卡夫卡·陆博客中(点击逾百万次)辑录整理出120篇影评。全书总计约38万字。 本书是作者对独立电影的评论选辑,精彩的文字是每篇影评前的题记,依稀可见诗人的影子。文中处处可见作者的真性情,犹如他为法国电影《三十岁陨逝》所写的题记:“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短暂一生的记录,也许我们已经忘记他的容颜,可是我们无法忘记他的勇气激情。”这篇影评的题目《理想比生命更长久》更像是他给自己四十多年短暂的一生做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