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电影书

  • 侯孝贤电影讲座

    作者:卓伯棠 主编

    这本书是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侯孝贤2007年在香港浸会大学所做的一系列讲座的记录稿,首次全方位地回顾了其创作历程。 全书主要分成6个部分:侯孝贤导演电影之路,电影真实与现实的关系,侯孝贤电影的美学信念,谈法国电影导演布列松的电影,侯孝贤与香港影评人对话和台湾电影的现在与未来。书末附录有侯孝贤导演作品年表。书中他细数自己的每一部影片,拍片时的故事、技术上的细节,侯孝贤讲得不少,就像诗话记下来的本事及推敲的过程。侯孝贤在讲座中讲别人也是在讲自己,理论、观念、心得、见地、经历、掌故都有,而且是一条条、一片片杂糅的,听上去似闲话,实则不言理而理自至。书里还爆了不少演员的料,如说舒淇“非常悍”,说刘嘉玲“太聪明”,但这些话都不能只照字面意思去理解。
  • 她们说

    作者:赵静

    导演水平高低,不在是男是女,而在情怀, 26个国际奖项,10个中国女导演的知性追寻。 赵静用两年时间对话十位女导演,她们是:宁瀛、徐静蕾、李玉、唐晓白、马俪文、尹丽川、郭小橹、姚树华、李虹、姜丽芬。 在《她们说》中,10位影像风格截然不同的女导演讲述了她们的从影之路,其中有她们的理智与情感,也有她们的傲慢与偏见,甚至有她们的梦想与冒险。她们靠自己单薄的身体和敏锐的心灵开辟出了独特的影像风景线。
  • 英格玛·伯格曼

    作者:约瑟夫·马蒂

    《英格玛·伯格曼》讲述杂耍者伯格曼注定要与电影结缘。这门神奇的艺术通过光影书写动态,使缺席之物再现,使幻想成为真实,使梦境成为现实。他既说是也说非,祈求上帝的同时又辱骂它,冬天排戏剧,夏天拍电影,把最夸张的滑稽剧与最严肃的分析混杂起来,使相拥的恋人互相诋毁,又使真理从一切诡计中诞生。这个小丑却并非前后不一、摇摆不定,他用独属于自己的优雅将它们一一连接起来。他舞蹈,这是他的艺术和诗篇。
  • 光·影·移动

    作者:(德)沃尔克·施隆多夫

    本书是德国新电影代表人物、《铁皮鼓》导演施隆多夫的回忆录。从二战后期的童年生活一直写到自己坎坷的电影之路。记述了与君特·格拉斯、海因里希·伯尔、阿瑟·米勒、马克斯·弗里施等著名作家的交往。回顾了电影生涯和个人感情生活中的种种感触,文笔平实幽默。
  • 費穆

    作者:黃愛玲

    本書在賞鑑及研究費穆作品這方面而言,不單其範圍迄今最全面,規模之大亦屬空前。內容網羅了費穆本人就探究中國電影美學而寫的文字、同事及親友﹙如費明儀、黎莉莉、李天濟、梅蘭芳﹚對其創作方式及為人處事的憶述,以及當年及近年影評人對他的評價、重新斟訂的費穆生平及創作年表。
  • 对话比利•怀尔德

    作者:卡梅伦•克罗

    《对话比利·怀尔德》是一本问答录——与特吕弗令人难忘的《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相呼应——卡梅伦·克罗采访好莱坞传奇导演比利·怀尔德,对话话题是编剧和电影工作,场景设计和明星,怀尔德的同事和他们的电影,老制片体制和今天的电影制作。
  • 施拉德论施拉德

    作者:[英]凯文·杰克逊 编

    本书被认为是Faber and Faber出版社“导演论导演”系列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内容详实、权威,其中第三章是施拉德本人的评论文章精选,包括里程碑一样的《黑色电影笔记》。 保罗·施拉德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他左手写影评,右手写剧本,产量虽不高,但却像一座座架在电影研究与电影史河流上的桥梁,每个后来者都必须脱帽致意,再从此经过。《电影中的超验风格》使世人重新认识了小津和布烈松的价值,《黑色电影笔记》在欧美影评界最早系统归纳、总结黑色电影的各种风格特征,是所有研究者的必读篇目;在《出租车司机》中,施拉德结合切身经历,完成了对美国经典电影(约翰·福特)和欧洲艺术大师(布烈松)的致敬;《愤怒的公牛》更是施拉德会同德尼罗与斯科塞斯为风起云涌的新好莱坞运动谱写的一曲挽歌。 施拉德是解开新好莱坞之谜的一把钥匙,新好莱坞有了他,才打通了连接欧、美电影血缘的任督二脉,他不仅帮助马丁·斯科塞斯从泥地走向圣地,顺理成章地接下希区柯克和霍华德·霍克斯的衣钵,对他自己来说更重要的是,在那个人人愤怒、幻灭、精力充沛又无所事事的年代里,施拉德用电影完成了对自己的疗救,赛璐珞成为他的氧气和面包,从来不曾有一分钟离开过,即便他曾背叛过所有人,即便那个令他们为之骄傲的年代渐渐远去,他对电影的信仰却从未减弱。
  • 剥削好莱坞

    作者:[美] 罗杰·科曼/ 吉姆·杰罗姆

    电影是一种妥协,艺术和商业要五五开。 罗杰·科曼 好莱坞独立电影圣经 B级片之王、第82届奥斯卡终生成就奖得主 罗杰·科曼口述自传 谁在好莱坞制作了数百部电影,却几乎部部挣钱? 谁能用两天一夜的时间,拍出一部风靡影坛五十年的cult经典? 谁是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乔纳森·德米、朗·霍华德、詹姆斯·卡梅隆等人进驻好莱坞的敲门砖和领路人? 答案就是罗杰·科曼。 在这本被独立电影人奉为圣经的自传中,罗杰为我们讲述了他的电影传奇和创业故事:如何从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送信小工,一跃成为反抗好莱坞大公司的中坚力量,以及低成本剥削电影界的领袖人物。 罗杰·科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他也是位艺术家,最优秀的那种,毫不吝啬地给予一批批电影新人以启迪。 马丁·斯科塞斯 罗杰对电影事业做出的贡献十分伟大,他是位才华横溢的大师级导演,对电影这一媒介的掌握无比娴熟,在选角、摄影、剪辑,叙事和构图上都有卓越成就。他是位电影巨人。 乔纳森·德米 那时的我一文不名,真心感谢罗杰没放弃我,因为除了他,我再也没有别的希望了。 杰克·尼科尔森
  • 英格玛·伯格曼

    作者:[法]雅克·奥蒙

    每个人都至少看过一部伯格曼的影片——因年龄和对电影的热爱程度而异。他于二战之后开始拍电影,初期作品(《莫妮卡》、《夏日游戏》)打上了现实主义印记,表现的是年轻人的激情,从《第七封印》和《野草莓》开始,其作品变得更加复杂、深沉,并在《沉默》、《假面》和《激情》这些杰作中达到了最具个性的表现形式;而在《芬妮与亚历山大》之后,伯格曼又回到了更古典的形式,但在情感表达方面,始终无人超越他。 若要研究伯格曼,必须直面他作品的多样性,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其非同一般的执着性和近乎执迷的一致性。其实,正如很多伟大的创作者一样,伯格曼只不过在述说他自己的故事,情感经历非常丰富的童年是他汲取剧本素材、获取表现情感的影像的来源。从早期少作——该时期的作品虽然有时显得不成熟但已隐含困扰伯格曼的重要主题——到成熟时期的伟大作品和晚期绚丽的古典主义作品,存在着同样的张力:当然,这首先是他作为导演(指导男、女演员)而感受到的张力,但也是一个有预见力的人的张力——他一生都在想着通过他的作品来接纳、理解并解释一直缠绕着他的影像。 伯格曼创作了纪实性与奇幻性相结合的传奇故事,同时,他还创造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影像,他更是欧洲风格的艺术电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想着锤炼、完善或改变他的电影艺术的定义。伯格曼也许从不是“现代的”,但他无疑永远是他的观众们的同代人。
  • 许鞍华说许鞍华

    作者:邝保威 编

    许鞍华是香港电影新浪潮旗手,在长达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矢志不渝奋斗不止,是华语影坛独树一帜、成就卓著的女性作者。本书全面剖析她的创作生涯与作品特色,共分两大部分:上编由许鞍华自述从影以来的创作经历,并对每部作品的优劣得失做出自我检讨;下编由许鞍华的创作同仁、昔日搭档畅谈对与许鞍华合作的印象,并收录了多位香港著名文化学者、电影学者及影评人如金庸、关锦鹏、关本良、罗卡、石琪、卓伯棠、李焯桃等,对许鞍华其人其作(包括创作类型、叙事方法、音画语言、电影结构、女性身份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阐述。
  • 我是怪人,我是独行者

    作者:吉恩•菲利普斯 编著

    正所谓“片如其人”,库布里克(1928-1999)本人如同其影片的主题一样让人难以捉摸。和其他很多导演不同,他不喜欢接受采访,更希望通过影片本身的魅力吸引观众。本书第一次将库布里克为数不多的访谈汇集在一起,影评人士和普通电影观众都可以通过本书看到这位离群索居的电影导演的内心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具有很大的价值。书中收录了1959年至1987年之间库布里克接受的访谈,采访者包括吉恩•西斯科尔、杰里米•伯恩斯坦和吉恩•菲利普斯等。这些访谈揭示了库布里克广泛的兴趣爱好——包括核能及其后果、太空探索、科幻故事、文学、宗教、精神分析、暴力的危害、甚至还有国际象棋——以及这些兴趣爱好对其电影的影响。在访谈中,库布里克还热情洋溢地谈论摄影器械和音效技术的进步如何使影片的效果更加惟妙惟肖…… 库布里克对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亲力亲为,全程掌控,他在书中细述了这一工作习惯。“所有手持拍摄的工作都是我来亲自做,”他在1972年就《发条橙》接受采访时如是说,“我自己乐在其中,此外我还发现即使是对最有才华、最敏感的摄影师,我也不可能解释清楚我想在手持拍摄中得到怎样的画面。” 访谈中呈现的库布里克既不刻意设防,也不躲躲闪闪,相反,他坦白率直,坚持己见,同时还自信满满,能说会道。他拥有惊人的记忆力和极高的组织天赋,言语间常常一字不差地成段引用各类影评、书籍和文章。尽管在外人眼中库布里克是一位离群索居的隐士,但是书中访谈展现的这位导演平易近人,机智诙谐,渴望与他人分享他的人生故事。 未完成电影《拿破仑》的幕后故事是怎样的? 《2001:太空漫游》与科幻作家克拉克到底是什么关系? 库布里克为什么不愿提及《斯巴达克斯》? 为什么库布里克生前要禁止《发条橙》在英国的发行…… 揭开谜团,走进更真实的库布里克!
  • 天神下凡

    作者:[美] 丽贝卡•基根

    配合《阿凡达》全球热映之潮, 兰登书屋旗下皇冠出版集团 2009年岁末重磅力作! 中文简体版 法律出版社 2010年4月华丽呈现! 二十出头的时候,怀揣电影梦的他,做过清洁工、加油员、卡车司机,一度食不果腹,靠父亲接济。三十岁生日刚过两个月,《终结者》上映。六百万的成本换来近八千万的全球票房,他摇身变为好莱坞炙手可热的新宠,曾连续两周午饭有人请客。不惑之年,《泰坦尼克号》席卷奥斯卡,他在颁奖礼上高呼“我是世界之王!”媒体哗然,有人嫉恨有人嘲讽,“高傲”的帽子扣在了他的头上。蛰伏十二载,年届五十五,他带着《阿凡达》王者归来,用天文数字般的票房新纪录,回击了所有的质疑。 《天神下凡》真诚为您记述属于卡梅隆的人生传奇!
  • 野生金基德

    作者:[韩] 金基德,[韩] 郑圣一

    金基德,这位韩国电影界的传奇人物,如何从“草根一族”一步步成为韩国媒体眼中的“21世纪最具领导潜力的导演”?如何“高效率”地制作“低成本”且获国际大奖的影片?成功的诀窍是什么?……金基德导演和多位韩国著名影评人、明星将在书中为读者一一解惑,展现一个立体的、真实的金基德 。 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内容丰富翔实:第一部分“金基德如是说”,金基德动情自述他从韩国社会最底层到“当今韩国电影的国际代言人”的艰难历程;第二部分 “阅读金基德 ”,韩国资深影评人对金基德作品的深刻解读,以此透视金基德的内心世界;第三部分“众说纷纭金基德”,曹在显等著名韩国影星及金基德剧组成员披露拍摄细节,从中得以窥探金基德在片场的独特处理手法;第四部分“附录”中包括金基德的研究资料,以及金基德第一部获奖剧本《擅自穿越》——金基德作品的本源。
  • 跟自己的名字赛跑

    作者:魏德圣

    本书是导演魏德圣在拍摄电影《赛德克•巴莱》过程中的导演手记,记录了魏德圣在《海角七号》的风光之后,义无反顾地把取之于电影的一切,再用之于电影,耗费心血制作这部鸿篇巨制的历史影片的全过程。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位理想主义的电影人的圆梦之路,更可窥见一位导演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处理的困难、艰辛、琐碎与超乎寻常的压力。
  • 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

    作者:(英)保罗·克罗宁

    本书汇集了对这位曾被弗朗索瓦·特吕弗赞誉为当世最重要的电影导演所展开的一系列访谈。我们自以为对赫尔佐格所拥有的认识,其实绝大部分并非真实:在他身上集聚着各式各样的传说、谣言乃至弥天大谎,数目相当惊人。本书则为此提供了一次辨别是非的好机会,既有关于其影片摄制过程的阐幽明微,又有针对那些不实之词的拨乱反正,涉及其电影生涯的各段历程,方方面面。其珍贵价值难以衡量。 传奇德国电影人维尔纳·赫尔佐格生于1942年,他因与喜怒无常的克劳斯·金斯基的频繁合作——包括《天谴》、《陆上行舟》这样的史诗作品,以及令人毛骨悚然的《吸血鬼诺斯费拉图》——而为世人熟知。从整个战后欧洲电影版图来看,赫尔佐格的作品堪称最重要的电影之一。 赫尔佐格在电影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本书汇集了对这位电影导演所展开的一系列访谈,同时也是为他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就生平所触及的人、事、环境和观念,彻底地表述他那些热情、奇妙而且幽默讽刺的观点。
  • 与安东尼奥尼一起的时光

    作者:维姆·文德斯

    文德斯是“德国新电影四杰”之一,安东尼奥尼(1912-2007)是世界著名的意大利导演,20世纪电影的代表性人物。从40年代到80年代初安东尼奥尼拍摄了近30部影片,其中《奇遇》、《夜》、《蚀》、《红色沙漠》、《放大》等作品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1985年的一次中风使安东尼奥尼变得行动不便,并丧失了说话写字的能力,只能画草图,因此沉寂影坛 10年。1994年,他重燃创作欲望,在文德斯的协助下再执导筒拍摄《云上的日子》。本书是文德斯在这部电影拍摄期间所写的日记,字里行间饱含着他细致的洞察力和对安东尼奥尼的崇敬之情,真实而感人地记录了当代电影著名作品的完成过程。这是一本电影大师写电影大师的书,但不是单纯的人物和作品描述或评论,而是两位大师合作过程的思想、精神、技术交流与碰撞以至融合的特殊经验记录,在电影史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文德斯详细地记述了一部电影如何付诸实现的许多细节--包括幕前幕后的每个环节,整个团队人员的相互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与沟通,一些拍摄技术的处理,突发情况的应对等。没有高深的理论、概念之类的东西,只要对电影术语稍有认识,谁都能够轻松愉快地读完,了解一部电影是如何诞生。
  • 巴赞传

    作者:[美] 达德利·安德鲁

    《巴赞传》是法国电影理论家、批评家安德烈.巴赞的传记,由美国著名电影学者达德利.安德鲁所著,是目前华语世界第一本巴赞传记,书中讲述了巴赞为电影的一生,以及对战后新浪潮一代的影响和思想上的互动,被誉为唯一准确而真实描绘巴赞形象的著作。
  • 莱昂内往事

    作者:塞尔吉奥·莱昂内,诺埃尔·森索洛

    塞尔吉奥•莱昂内唯一自述生平和创作的记录 时间为塞尔吉奥•莱昂内的作品加冕。“镖客三部曲”(《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黄金三镖客》)转换传统西部片的母题和主旨,创立了“通心粉西部片”这一新类型;“美国三部曲”(《西部往事》《革命往事》《美国往事》)更以令人荡气回肠的史诗格局,尽现透视美国历史和梦想的辽阔胸襟。 莱昂内是一位善于叙述掌故的大师,本书试图通过本人之口,以高度的精确还原他的电影人生。十五年的友谊和心扉的敞开是这本书的基础,丰富生动的细节展现莱昂内经历、性格、爱好同创作之间的交融、互动,每每出人意表。 此外,从德•西卡到亨利•方达,从克林德•伊斯特伍德到恩尼奥•莫里康尼,莱昂内回顾了他与诸多人的合作经历,读者可以从他的独特视角见证1950年代到1980年代欧洲电影和美国类型片发展的历史。
  • 寺山修司の仮面画報

    作者:寺山修司

  • 导演小津安二郎

    作者:[日] 莲实重彦

    构成小津电影魅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将人们的目光从固有的小津风格的神话中解放出来,使小津在当下复活。以小津诞生百年为契机,作者增写了三章的内容。本书还收录了作者与著名摄影师厚田雄春和《美人哀愁》的女主角井上雪子的访谈等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