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当代文学

  • 街道江湖

    作者:王占黑

    小区进大铁门,朝左是小官的传达室,挨着是老黄的水果摊。

    小官看了一辈子大门,年轻时圆眼一瞪,大嗓一吼,像打劫的那样让人害怕。自从丢了好几粒牙,说话开始有点漏风,连大铁门周围都渐渐不再是他的地盘了。因为停车费被人呛声,小官会隔着几栋楼大声喊回去,让人觉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直到有天被电瓶车挡道的年轻人按在地上,脑勺上爆发出一阵咚咚咚沉闷的敲打声——原来在年轻人眼里,一个落了牙的看门老光头跟他养的老狗也没什么区别了。

    而老黄的摊头,见证着这每一场大大小小的战火。这摊头自树立以来,日复一日,经年累月,小战役渐渐被遗忘,只有那几桩反复被人说起的大事,终于被人们口口相传而垂于史册。

    原来,一个小区和一个世界的历史是毫无差别的。聚集过多少人,打过多少副牌,飞过多少唾沫星子,流传过多少件轰动一时的喜报或丑闻,谁也讲不清楚。有的活得长久,有的说没就没了;有的常说常新,版本多变,也有的,悄无声息地,被渐渐遗忘。

  • 猴子·罗汉池

    作者:袁哲生

    时间永恒地停了下来

    深邃的爱情流转出更多面貌

    我们却从不知道它有多美好

    被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袁哲生首次完整探索爱情的突破之作

    ◎ 编辑推荐

    ☆ “我要赶在遗忘之前,抢救对爱情的记忆。”(袁哲生《一切都是短篇 》)经过长期“捕捉孤独的角落”,创作到后期的袁哲生首次将眼光转向另一个普遍的文学主题:爱情。他在《猴子》《罗汉池》这两部作品中,以书写追问:“爱情可以有多好?”爱情,是他的创作核心。可是当我们跟随着袁哲生,从小说的开头缓缓地走向结局,却能隐约感觉到,作品中还存在爱情之外的种种要素,让人无法明确地言说。作为后来的读者,我们无法知道小说家是否有意如此;但能肯定的是,袁哲生确实又一次在普遍的文学主题中,写出让人值得反复寻味的作品。

    ☆ “‘宗教’与‘爱情’同样追随者衆,同样‘层次’丰富。”袁哲生创作后期也越来越常在作品中加入宗教色彩,本书收录的《罗汉池》将十八罗汉、贵妃观音等宗教雕像与爱情、艺术创作联系在一起,“入世的爱情”“出世的宗教”“艺术创作的本质”三者彼此结合,让《罗汉池》不同于袁哲生早期的抒情之作,小说具有的抒情意境犹如一则传说般格外深远。

    ☆ 一直以来潜藏在冰山下钻研短篇的袁哲生,在这部为数不多的中篇小说集里,以短篇为基础,运用不同的视角、相同的人物、类似的句子和断裂的时间,重复书写同样的故事。同时,将许多冲突省略、掩盖,静谧的氛围弥漫全书。一部“小说”,没有大量明显的冲突,也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却在袁哲生的语言调动下,发展出更丰富的样貌。

    ◎ 内容简介

    雨水不断降下,被隔绝在朦胧雨景中的爱情,让安静的眷村少年无数次来到心仪女孩梁羽玲的家门前。月亮重复升起,被笼罩在残存黄昏里的爱情,令雕刻匠建兴仔一直无法成功打造出庄严的佛像。他刻出的雕像轮廓始终近似倾心的对象小月娘,过于艳丽。

    他们都是深情的人,但一往而深之后的爱情,究竟能多美好?若注定无法寻得,又能如何靠近?

    ◎ 名人推荐

    袁哲生就像所有优秀现代小说家,尝试凭借个人语言劳动,孤自潜入存有的幽暗处,像一名最专诚的翻译者,以小说,译写出午后雨点,盛夏蝉鸣,与一切景象,所共同亲熟的本质性悲伤。使长久埋伏的,在小说里恍然兑实。另一方面,当这种纯粹悲伤,漫漶小说里一切人事时,袁哲生总使日常细节,对我们而言再度陌异了:因为袁哲生,我们竟不可能确知,人世里,什么可以“不孤独”。

    —— 台湾小说家 童伟格

    《猴子》《罗汉池》都是说故事,前者是较为“正常”的青少年世界(常见诸于小说);后者则回返早年的抒情诗手法,更扩大发展至寓言空间,较为精巧地设计隐喻象征,角色寓意与情节的对比,读起来与其说有沈从文的影子,不如说更接近汪曾祺——混合《受戒》与《大淖纪事》,却是台湾前现代的世俗空间——追求诗的审美意境与救赎,接近“京派”的教义。

    —— 马华文学作家 黄锦树

    社会规范、道德教训与“成为一个男人的必要条件”,皆透过成长小说偷渡、传播,投射出一般人的成长过程中匮乏且无从填补的幻想,《猴子》选取传统成长小说中不会被多加着墨的普通人为叙事者,呈现另一型态的,充满挫败、不满,对传统成长小说论述幻灭的过程。

    —— 台湾小说家 张耀升

    ◎ 获奖记录

    ★《猴子》获选2002年第33届台湾“吴浊流文学奖”小说正奖。

    ★ 作者拿下诸多台湾重要文学大奖,如“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五四文艺奖章”,同时也荣获新京报·腾讯2017年度十大好书、首届“做书奖”年度原创小说等大陆奖项。

  • 时间中的孩子

    作者:[英]伊恩·麦克尤恩

    ★成长是一种失去,失去童年的特权,失去没有束缚的时间,失去无力感的同时也失去了完美无缺的安全感与自由。

    ★成年人只是一种角色扮演,我们都是时间中的孩子。

    ★对《时间中的孩子》的记忆一直在我脑中萦绕不去,它深刻、唯美而感人。只有伊恩•麦克尤恩能如此坦白地讲述失去。——本尼 迪 克特•康伯巴奇(卷福)

    ★获英国惠特布莱德奖、法国费米娜奖

    ★对我而言,《时间中的孩子》是转折点,它对(英国)政治、道德、社会、喜剧以及其他可能的方面都有所涉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内省的。——伊恩•麦克尤恩

    .

    《时间中的孩子》是一个关于成长、失去和救赎的故事。写给每一个想做回孩子的大人。

    童书作家斯蒂芬在3岁的女儿走失后,仿佛掉进时间的魔法。整天失魂落魄的他经历着一潭死水般的生活和巨大的煎熬。但在与幻影中的女儿、无法走出悲伤的妻子以及父母的相处中,他渐渐寻回了内心的天真与真正珍贵之物。

    与此同时,他的童书出版商查尔斯原本正攀向事业高峰,却突然辞职隐居。原来,查尔斯一向厌倦成年人的生活,现在终于决意摆脱束缚,在树林中无忧无虑地奔跑玩耍。可当时间流逝,对成人世界的留恋又开始浮现心头……他将何去何从?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时间中一边迷失一边成长的孩子。

    .

    麦克尤恩是世界文坛享有盛誉的作家,余华、卷福、张悦然都是他的书迷。“孩子”是他众多作品都绕不开的主题,而《时间中的孩子》是其中尤为温暖、耀眼的一本,触动着每个在成人世界中奋力挣扎的人,不少读者都将其列为“我ZUI喜爱的麦克尤恩作品”。

  • 远处的拉莫

    作者:胡迁

    “远处的拉莫在看着你,那是你的神。

    你存在的每一秒,被痛苦占据的每一秒,他都在看着你。

    有时候你可以感觉到他,但一生只有那么几个瞬间。”

    《远处的拉莫》是胡迁离世前留下的一组文学作品结集,收录了其自2017年6月开始尝试的一系列“危险的创作”,如中篇小说《远处的拉莫》, 如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短篇小说《海鸥》,以及他在生命最后一个月里完成却还未及排演的戏剧剧本《抵达》等。对于这段创作过程,胡迁这样写道:“这半年我每休息一段时间后,就会重新尝试不同的越渡,摧毁某种关系进入崩溃边界。酒精是好东西,但直接灌入大脑就不好了。男女情爱的小故事是排遣无聊的,它们无论任何维度都在安全的区域。另一种创作则充斥着危险。”

    胡迁赤身赤诚地灼烧自我,将天分和生命力一气呵成转化为语言。这组小说和剧本笔触冷峻干净,读来灰暗,凝重,决绝,荒暴,包容了胡迁在生命最后阶段的隐秘心迹和极致思索,包容了他对文学这件事最认真最虔敬最赤裸的剖白,更包容了对我们所处时代强烈的反思和质疑。他仿佛并没有离开,他只是率先抵达,所有痛苦都化为静默在永恒里的一线光亮,如笔下的拉莫一样,召唤着茫茫人生荒野里我们每一次的跋涉和远行。

    本书还特别收录了胡迁生前访谈和完整大事年表。

    ————————————————————

    【名家推荐】

    胡迁是一个满怀尊严的人,从他的眼睛就能知道他不寻常的强烈个性。我想告诉你们,我遇到的胡迁对世界怀有辽远广阔的目光……他是最勇敢的电影人。

    ——贝拉•塔尔,匈牙利导演

    胡迁的小说从我初次读到,就如雷电爆闪着天才的光。他是烈性要用那光焰亮瞎观者之眼,要烫伤人,要让人有真实痛感的。他作品中那超荷的忧郁、愤怒,或正是这个国度里的青年切肤、呼吸、每一毛孔感受到的忧郁。我想一百年后,人们观测这个年代的中国年轻人,他们活在怎样的时光?那时是怎样的一种文明?可能并不总是一个解离的、纷乱光影的、楼盘如蕈菇暴长的、选秀节目和无聊大制作电影充斥的时代,我觉得未来的人们,会拿起胡迁的小说,若有所感地读着。

    ——骆以军,作家

    胡迁的小说,你会感受到那赤诚中所迸射出的破坏力,你会获得完整和有效的灼伤,纯正的艺术性灼伤,如同佐罗的签名或V字仇杀队的面具,那是胡迁对艺术这片日渐荒芜贫瘠的领土的贡献。他加重了阴影,他校减了速度。他后视镜,他恶作剧,他思无邪。

    ——鲁敏,作家

    胡迁刚写完的新剧本,叫《抵达》。本来我们要一起弄舞台剧,可他孑然前往,率先抵达。他再不会被消解掉,他再不给你们、我们和这个世界,任何一丝消解他的机会。

    ——章宇,《大象席地而坐》主演

  • 等待

    作者:哈金

    本书是哈金在国内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军医孔林苦苦等待了十八年,终于能与结发妻子淑玉离婚,当他与久久苦恋的情人吴曼娜结合的时候,却失去了爱的激情。新的生活令他烦躁不堪,他重新去探望发妻,却在那里找到了心底的平静。辗转多年,又开始了下一个无尽的等待。

    三个人的感情纠葛,十八年的等待,是时间的囚牢,也是命运的奴役。

    爱情究竟是什么,等待又何具意义?在时间与命运的捉弄下,一切都不复重要,似乎唯有坦然接受安排,等待才有了希望可寻。

  • 修改过程

    作者:韩少功

    《修改过程》是著名作家韩少功的最新长篇力作,将视野放在了一个风云际会的年代。这部作品用肖鹏创作的一篇小说,牵扯出东麓山脚下恢复高考入学的第一批大学学子,人称77级。肖鹏将自己“77级”同学的生平经历改编为网络小说而引起同学不满,随后小说用移步换景的笔法逐一引出陆一尘、马湘南、林欣、赵小娟、楼开富、毛小武、史纤等人物群像以及肖鹏自己的际遇,他们意气风发,求学若渴,他们的命运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而他们更是当年推动社会进步的中流砥柱,进入各行各业,开创了各不相同的人生。肖鹏的小说记录了他们的人生,似乎又在修改他们的人生,而人生更像是一个不断被生活修改的过程,所以喻名《修改过程》。韩少功是中国屈指可数的一流作家,同时,他作为77级作家的代表人物,有着深沉的使命感,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他写给77级的献礼之作,将一代人的青春情怀寓于其中,追索了一代人的梦想与心血,得到了思考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机遇得失的新视角。因此,也可以说它是一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文学读本,它由年过花甲、以思想著称的韩少功写来,更具有了对于家国命运的思考分量。

  • 正午时踏进光焰

    作者:郭爽

    ☼ 实力派新锐女作家郭爽首部小说作品集

    ☼ 格非 × 金宇澄 联合推荐

    ☼ 收入“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作品《拱猪》

    ◆阴影先于光焰,被拋先于自由,尘埃般的生命先于同情或遗忘。郭爽 的传彩之笔,描摹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基本的轮廓。——格非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嗔 痴静默,万物为刍狗,整本小说像闪电忽然照彻了夜晚,让读者听见历史雷鸣、以及时间的喃喃自语,这一张张明灭的脸孔,往往困囿其中,也处处超脱……我很好奇,郭爽要把这部小说引向何方。——金宇澄

    [ 编 辑 推 荐 ]

    日光下凡人一无所傍,暗流处生命依然壮阔。郭爽在小说中讲述的,是“我们”的故事。我们,微不足道,没人把“我们”当回事儿。但正如托马斯·福斯特所说,“小说教给我们一件大事:我们很重要。……因为生命就作为生命而存在。”这也正是阅读这本小说的意义。

    [ 内 容 简 介 ]

    在大人看不见也看不懂的世界里,他们在一起。追真人秀、做“迷妹”,在网络应援团里找到自己,经历了集体迷狂、金钱骗局、理想破灭。父母与孩子各自揣着秘密与不堪,却又纠葛于亲情本能的爱与牺牲,不知道最剧烈的风暴即将来临。从来是乖孩子的伍珊,突然带了一个陌生人回家……

    童年深处走来的女孩,徘徊都市、故乡、代际之间。

    西南一隅的大厂生活,带着人声与热气的活泼经验。

    人心的变异,少女的成长。

    时代的变迁,经济的转型。

    ★七个阴影有光的故事

    ★两代江海浩瀚的生活

    ★万千不动声色的传奇

  • 奥丽芙·基特里奇

    作者:[美]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

    《奥丽芙·基特里奇》内容简介:

    --在儿子的婚礼上,奥丽芙无意中听到新娘说了几句自己的坏话,便赌气偷走她的一只皮鞋,扔进了垃圾桶。

    --丈夫送的一束鲜花被奥丽芙毫不在意地丢进了旧花瓶,她没再多看一眼。

    --“你娶了一个怪物,可你还是爱她。”奥丽芙始终没有对丈夫说出这句话。

    奥丽芙刻薄、暴躁,她拒绝道歉和一切无用的矫情。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她也会不动声色地流露出对周遭世界的关怀和善意。她会毫不客气地戳穿伪善,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斯特劳特以罕有的优雅叙述,层层剥开寻常生活的庞杂与幽微,关照着每个被生活戳得千疮百孔,却仍心怀不舍的灵魂。

    如果你也在这样的琐碎与希望中活着,那你又怎会不爱“奥丽芙”。

    ★每个人都自以为无所不知,该死的,他们其实什么都不知道。

    ★获美国普利策小说奖/感动无数人的当代经典

    ★同名美剧豆瓣9.3分,获艾美奖6项大奖! 毒舌电影、独立鱼电影等自媒体倾情推荐!

    ★《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人物》《芝加哥论坛报》《大西洋月刊》《西 雅图邮报》《旧金山纪事报》 《娱乐周刊》《圣安东尼快讯报》《沙龙》等各大媒体 "年度好书"!

    ★这个世界让我挫败,但我还不愿离开

    因为,不管生命中可能要承受些什么,人们还是有庆祝的冲动,因为他们通过不同的途径认识到,在某种意义上,生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蒋方舟、柏邦妮、黎戈喜爱备至

    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怎么看小说了,这几天看《奥丽芙·基特里奇》,到哪里都背着,太好看了……果然我还是天生适合读小说的人,小说的那种表达方式ZUI契合我,就是:人生那些艰深的道理,像水溶和脂溶维生素一样,溶解在具体的情节和存在感之中。——黎戈

    ★ 斯特劳特赋予日常以惊人的力量和生命力,她不仅让我们经历可怕的变化,也让我们体验令人胆战心惊的希望;让我们跌入翻腾的水流,也让我们有机会得以喘息。——《纽约客》

    ★ 它成功结合了长篇小说持续、交缠的手法和短篇小说灵光乍现的洞察力。以其特有的结构,出入于不同的故事和迥异的视角之间,层层剥开我们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理解。——《纽约时报》

    ★热爱小说的人,请记住这个名字:奥丽芙·基特里奇。你将永远无法忘怀她。故事中充盈层次丰富的讽刺,真正的惊喜时刻,以及强烈的情感震动。闪耀而有力。——《今日美国》

    ★ 行文雅致,具有不断累积的情感冲击力,女主人公奥丽芙直率泼辣、有缺点却又令人着迷。——普利策奖授奖辞

  • 云中记

    作者:阿来

    这个故事酝酿了十年。汶川地震后,拥有上千年传说的云中村移民到平原。年复一年。祭师阿巴感到身上云中村的味道越来越淡,他的力气在消散,内心越发不安。于是,两匹马,一个老祭师,踏上了回乡的山路。他穿过山林和田野、石碉和磨坊,来到村里每一户人家的废墟前。焚香起舞,诉说过往。于是,一个村子的悠长岁月和那些鲜活面孔扑面而来。祭师用这种方式,为村子吟唱赞歌,安抚亡灵。也用这种方式,找回了内心的安宁。然而,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这片土地和所有的记忆,很快就要伴随山体滑坡长眠江底……

  • 作者:[英]阿莉·史密斯

    ◇ 2017年《纽约时报》十大好书榜首

    ◇ 2017年布克奖短名单作品

    ◇ 最热门的诺奖候选人之一

    ◇ 英国科斯塔文学奖、贝丽斯女性小说奖及金匠奖得主

    ◇ 阿莉·史密斯超越过往的新锐之作

    ◇ “季节四部曲”第一部

    --------------------------------------------------------------------------------

    13岁女孩与85岁老人的真挚情谊如何抵御时间的洪流?

    英国退欧时期、特朗普执政时代,公共历史将怎样影响我们的命运?

    【内容简介】

    英国大学艺术史教师伊丽莎白在少女时期与年长她许多的隔壁邻居丹尼尔是好朋友,两人经常探讨艺术和人生问题。丹尼尔年轻时是个艺术家,与20世纪50年代英国家喻户晓的政治丑闻模特克里斯汀•基勒是好朋友。

    小说从一桩真实的政治丑闻出发,探讨了女性艺术家在时代背景下的天花板问题,将伊丽莎白等一众英国人民在脱欧时期的精神状况投射其中,全书由丹尼尔濒死的梦境和伊丽莎白少女时期的回忆交叉组成,共同交织出一幅当下英国社会生活图景。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极其流畅易读的小说。

    少女与大叔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友谊既有趣又美妙,深入浅出的对白引领读者与少女一同进入艺术的殿堂,阅历的沉淀弥补了年龄的鸿沟,人性共通的温情充满字里行间。从一桩丑闻入手,英国民众疯癫又魔幻的日常跃然纸上。

    【媒体评价】

    ◇ 阿莉·史密斯的思路太棒了!这本书幽默、奇怪但又很深情地评论了活在这样一个阴沉的当下意味着什么,太令人感动了! ——《纽约时报》

    ◇ 史密斯真是个处于鼎盛时期的作家!《秋》很聪明,很有活力,该系列接下来的三本都是值得期待的。 ——《华盛顿时报》

    ◇ 《秋》是一首美丽的、辛酸的交响曲,包含着记忆、梦想和短暂的现实,是凡人生活中“无尽的悲伤和脆弱”。 ——《卫报》

  • 无岸之岛

    作者:维舟

    维舟首部长篇小说。

    在一座小岛上长大的少年章承,有着孤独而丰富的内心。很长时间里,他和远方的表姐许燕如是默契的朋友,但因为一个难以解释的误会,两人的人生开始出现分叉。老同学陆薇薇给了他安慰,但也因为感觉无法进入他内心而挫败。三个人的人生轨迹若即若离……

    这部小说写的是青春,但它不是青春小说,而是一部成熟的严肃小说。它非常清晰明了地让人看见了青涩年华的苦涩和成年之后的反思。青春像是一条很浅的溪流,任何东西放在上面,都显得很重很重。不像成年后,时间的洪流那么轻易地冲刷走我们的一切。小说的精彩之处,就是细腻地写出了青春的"重"。小说不仅写出了三人之间的感情微妙状态,也写出了一代年轻人青春期独有的心理。

    整本书读下来让人感慨和深思。作者的笔触非常敏锐,观察人生非常深入,描写同时代的人也细腻入微,故事的可读性和流畅感,让人可以一气呵成地读完。

  • 革命之路

    作者:[美] 理查德·耶茨

    她和他走入婚姻,如同雨天躲进伞下

    但雨一直没停,还越下越大

    她被困住了,最后飞奔向外,消逝在雨中

    ∽ ∽ ∽

    理查德·耶茨写尽婚姻困局的经典之作

    金球奖获奖影片同名小说

    《时代》评选的百部经典英语小说之一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对循规蹈矩有着普遍的渴望——一种盲目的、不惜代价的对安全安稳的依恋——这不只发生在郊区而已。艾森豪威尔的执政和麦卡锡主义就是这种渴望在政治上的体现 。然而,许多美国人对这一切感到不安,认为这是对象征美好与勇气的革命精神的毫无疑义的背叛——这种精神就是我试图注入爱波这个人物的。这个书名想要说的是,1776年的革命之路,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仿佛走到了尽头。

    ——理查德·耶茨

    -

    内容简介:

    小说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对年轻夫妇,弗兰克和爱波·惠勒的故事,两人住在康涅狄格州郊外一条名叫“革命之路”的路上,附近社区中居住着许多与他们相似的中产阶级家庭。弗兰克(又意“坦诚”)是一名脚踏实地的公司白领,家庭主妇爱波(又意“四月”)则活泼动人,生性浪漫,富于幻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使他们的关系陷入困境,愈发频繁的争吵几乎要使两人窒息,爱泼提出的迁居欧洲以寻找自我的计划曾一度挽救了危局,带给两人改变生活的短暂憧憬,然而计划最终破灭,命运不可逆转地滑向悲剧……正如耶茨自己所述:“我笔下的人物都在自己已知与未知的局限内,风风火火地想要做到最好,做那些忍不住要做的事,可最终都无可避免地失败,因为他们忍不住要做回自己原本的样子。”

    -

    二十世纪最具洞察力的作家。

    ——《泰晤士报》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家之一。

    ——《周日电讯》

    《革命之路》拷问的对象不仅有破碎的婚姻,亦有夫妻间焦心的绝望之感,这让人难以释怀,心痛不堪。

    ——《今日美国》

    抨击传统现实主义的人总爱说它是最自以为是的叙述方式,因为它从不质疑自身的虚构性。《革命之路》本质上就是一部关于虚构性的小说,自然也就探讨了自身的虚构性。

    ——《纽约客》

    他饱含上世纪五十年代激情的文字——《革命之路》,描摹了气数将尽的中产阶级社会关系,让随后的每样东西都显得苍白无力。

    ——《时代》周刊

  • 神童与录音机

    作者:林培源

    本书是青年作者林培源的短篇小说集,精选9篇短篇力作集结成册,包括《白鸦》《秘密》《烧梦》《金蝉》等。

    神秘的白鸦、死后留恋人世的邮差、借“烧梦”焚毁记忆的老人……故乡、亲情以及人在处境中的挣扎,这些根本性的主题在字里行间静静流淌。他以短篇小说作为观察世界和文学的显微镜, 以个人命运为切入点,用灵动吊诡的笔触书写人生,常常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呈现出魔幻色彩。

    在《神童与录音机》中,林培源将目光聚焦于卑微的生命,在精湛的叙事艺术与狂放的想象力之间,嫁接起现实与虚构。每一篇小说都是一束光,穿透黑暗,照亮人心。

    ----------------------------------------------------------------------------------------------

    格非、阿乙、张楚、薛忆沩、王威廉等知名作家、学者联袂力荐:

    ★这些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传奇性,其二是寓言色彩。林培源所擅长的叙事方法,是从纷乱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萃取出某种别致的观念和意识场景,然后在经验层面再将它具体化。——格非

    ★艺术探索与道德追问的结合是优秀文学作品之所以优秀的原因。作为“青年艺术家”,林培源已经具备这种优秀的自觉。他的作品将生活的小场景提炼成精神的大格局,充满了“寓言”的魔力。——薛忆沩

    ★故乡、父亲以及人在处境中的挣扎,这些根本性的母题在林培源的语言深处静静流淌。他对此既犹疑又深信,既审视又肯定,从那些黑暗的寓言中打捞出了动情的光芒,照亮了即将哀泣的眼睛。——王威廉

    ★林培源是新一代学院派小说家的代表,他的叙事自然、古老而甜蜜,穿着时尚年轻小说家的外衣,传承着托尔斯泰、废名、格非的余火。——阿乙

    ★林培源的写作有一条明晰的轨迹可循,从干净忧郁的后青春期写作到成熟优雅的自觉写作。在这个过程中,对故土的梳理和对未知世界的虔望让他在潜意识里完成了帕慕克式的乡愁逡巡和重构,并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和对文本探索的勇气。如果某天他成为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我一点都不会吃惊。——张楚

  • 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美]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

    ★普利策奖得主、《奥丽芙·基特里奇》作者新作

    收录《我叫露西·巴顿》与《一切皆有可能》

    ★每个尝过孤独之痛的人,都会因为这本书而感觉好多了!

    ★《纽约时报》畅销榜第一名

    ★入选美国前总统奥巴马 最爱书单

    ★获《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 《今日美国》《明星论坛报》、《圣路易斯邮报》、Book Page、Libraryreads 年度图书!

    ★Goodreads读者票选最佳小说

    ★改编话剧在伦敦及百老汇上演

    ★我们想方设法去拥有高人一等的感觉。这种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管我们把那称作什么,在我看来,那是我们最卑劣的一面,这种非要找一个对象来贬低的需求。

    ……………………………………………………………………………………………

    我们全家都是怪胎,住在一座丁点大的村镇里。别的小孩看到我们会捏着鼻子跑开,说我们臭烘烘的。老师对姐姐说,没有人穷得连肥皂都买不起。我们也常常在垃圾桶里找吃的。毫无预警的时候,父母会突然起劲儿地揍我们。

    我们与世隔绝,我们没有朋友,受人嘲笑,用怀疑的目光打量世界。

    如今,我已是一位生活在纽约的作家,十多年来再也没见过任何家人。有一天,母亲突然出现在我的病床脚,我竟开始觉得:从前的岁月并没有那么糟。没错,贫穷总是和虐待连在一起,但我爱我的妈妈。只是时不时地,那黑暗的滋味仍会意外地骤然充满我的身心。

    我们都是一团糟,我们拼尽所能,却都爱得不完美,但这没关系。人生就是不断向前,一切皆有可能。 可怜可怜我们每个人吧。

    ……………………………………………………………………………………………

    当斯特劳特来到她最擅长的领域,谁能比她写得更好?这是一本带着宽宏大量与讽刺书写日常生活的书,一部完全配得上这个书名的小说。斯特劳特深入笔下人物灵魂最幽深的角落,仿佛我们就是那些人。试试看你能不能不流泪地读完它,要么就为它惊叹吧。——《今日美国》

    斯特劳特的故事讲的是我们如何肩负重担行走于人生,尽管大声承认伤痛能够减轻我们的苦楚,但我们却总是无声地承受着。——《华盛顿邮报》

    它给予我们珍贵的情感财富,从最黑暗的苦难到最简单的快乐。——《纽约时报》

    斯特劳特总是能将人们彼此珍爱的方式转化为神秘深邃的文字,让我们惊叹。——《芝加哥论坛报》

  • 鹅笼记

    作者:杨典

    ★ 当代小说的异教徒、野生作家杨典的七年心血之作,书写人性之恶,存在之痛。

    ★ 《鹅笼记》暗含破古今之执、去中西之界的写作理想,是一部冲决文学樊笼的先锋之作。

    ★ 杨典擅写荒诞、离奇而隐秘的故事,是对人生的大悲悯与大愤怒。

    ★ 若说真的写作,可能什么都不为,或只为自己 之本色与率性,这部小说便如是。

    ◎内容介绍

    《鹅笼记》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故事意象繁多,写法异质而独特,古史传奇与意识流叙事并存。既讲述了开明兽、折枝人、宗子国、尺八腿刘叉、太平天国秘史等传奇色彩浓厚的古典故事,也有酋长与文学史、占婆人与刹帝利、捕鲸与鹿子肉这样带有异域色彩的故事,另外,还有一部分是无法归类的,它似乎脱胎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记述了他自身“隐秘的体验、含蓄的绝望、不敢或无须告人的恶与寂寞”。最终构成这些故事的东西,不是历史、阅历与任何事件,而是对所有这些经验的记忆、描绘、比喻和阐释。

    “杨典是当代少有的通才,知识渊博。他目前只被小众认可,如果能被大众认可,这是时代的一种幸事。”——余世存

    “杨典无疑是当代小说的异教徒……人性之恶,存在之痛,小说应该是某种完整的空无,来自阿是穴的阿是般的叫喊。杨典,他心存的不是小说,而是大愤怒,大虚无。” ——诗人徐淳刚

    “杨典是具有相当之素养的既传统又现代之文人,更是一位镌刻有八十年代气质的思想者。” ——北大教授陈均

    “杨典从不谦虚客套,但也不狂妄自大。他对自己才情的自信,当然让某些人看了刺眼。老实说,他的确傲了些;不过,他说的,都是些真话。我喜欢他这样稍稍让人刺眼的自负。” ——台湾学者薛仁明

  • 少年巴比伦

    作者:路内

    ►《少年巴比伦》是路内“追随三部曲”的序章,英文版甫一上市即位居美国亚马逊亚洲文学排行榜第一。

    ►华语文学传媒奖年度小说家、春风图书奖年度白金作家、《GQ》中文版年度作家 、《南方人物周刊》年度人物等多项大奖和荣誉获得者路内长篇小说代表作。

    ►人人都爱的“追随”系列,广受读者好评,焕新再版。

    ►一九九二年,路小路被父亲安排到戴城糖精厂当学徒,他跟着师傅“老牛逼”摆弄自行车摊、修水泵。一次意外,他爱上了心心念念的白裙子姑娘、厂医白蓝,他追在她的自行车后,想象着那是世界的全部……那时的路小路二十岁,有人长久地爱着他,也有人短暂地爱过他,在香甜腐烂的年代里,生活尚 未建起堡垒,爱是感知生活的唯一方式。多年以后,三十岁的路小路坐在马路牙子上,对着情人张小尹开始讲述自己的工厂往事。

    ►“追随三部曲”是路内以主人公“路小路”的成长为线索创作的系列小说,小说聚焦上世纪90年代的城镇、工厂生活,三部小说相互联结,又各自独立。在轰轰烈烈的时代浪潮中,路内用戏谑的笔法抵抗狂飙突进,以玩笑装点失落,这是一部关于90年代的笑忘书,在这块名之为“戴城”的精神飞地上,人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以及未熄的灯塔。

  • 遗恨

    作者:钟晓阳

    《亚洲周刊》2018年度十大小说

    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映照出世纪末香港爱与死的沧桑传奇

    简体版首次出版

    =============================================

    王家卫、张大春、董启章、杨照、张家瑜、黄念欣一致推荐

    ======== =====================================

    【王家卫】

    人生若是无悔,该多无趣。小说亦是。

    【张大春】

    《遗恨》是我近二十年来看到的最起伏跌宕、最让人惊心动魄的小说。

    【张家瑜】

    遗恨像过去的影子,飘浮在香港回归前山顶上散落的大宅里,阴沉、多计而兀自沉伦。钟晓阳说这个世界只是另个世界的倒影。而她的小说正是这样的镜花水月的存在。流畅细致像古老失传的书写匠人,磨蹭出一个凡人的道场。失格的上流社会。

    【黄念欣】

    没有了传奇的《遗恨》,比二十二年前的《遗恨传奇》更传奇。豪门争产、发迹变泰、绑票谋杀、兄妹乱伦,一一化为“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城市寓言,只有钟晓阳能做到。

    ============================================================

    他第一次站在这高度看香港,看到了辽阔的外海,明媚的群山,海岸线上成群的高楼大厦。黄昏的光景里一切镀上了金。一轮咸蛋黄夕阳向海倾侧,像给破开了流出一海面的金液。香槟金、锦鲤金、烂银金、烟丝金,不同黄金比例的金。

    那一切并不属于他这世界而只能是倒影,正如他这世界的一切只能是那世界的倒影,彼此只能以倒影的方式存在如同镜花水月。

    《遗恨》故事从珠宝世家黄老太太的过世开始。中学老师于一平接到几年不见的姑姑、富商黄景岳太太于珍的来电,开启了他与表妹宝钻、黄家大女儿金钻、义子敬尧以及身份暧昧的年轻人程汉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男主角于一平,卷入富户黄家的家族斗争,经历种种情仇爱恨、争夺财产的纠缠,为了守护所爱,误蹈陷阱......世纪末的氛围下,金钱追逐、情感纠葛、豪门恩怨纷纷上演,在这个不属于他的世界里,一平彷徨、迷失,然后走向他命中注定无法逃避的结局。一部“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世纪末城市寓言。

  • 停车暂借问

    作者:钟晓阳

    一生只爱一个人 一世只怀一种愁

    钟晓阳十八岁成名作,四十年华语文学经典

    2019版新增张爱玲写给钟晓阳的信手稿复刻

    及钟晓阳说明文字《来自洛杉矶的信》

    =======================================

    张爱玲、朱天心、詹宏志、王德威、黄磊 等一致推荐

    ========================================

    【张爱玲】动人的爱情故事实在少,难怪《停车暂借问》这样轰动。

    【朱天心】才情之高和出手之大气魄,真叫人惊心和佩服。

    【詹宏志】钟晓阳像天上掉下来妙年英才,十八岁就写出了不可轻狎的世故和把握。

    【黄磊】第一次读《停车暂借问》 ,还以为是张爱玲写的,但读完,发现是很年轻的女孩的笔触,她比张爱玲轻,有棉花要远行的味道。少了张爱玲对人的利刃,对白也格外地温柔。

    【王德威】钟晓阳是“今之古人”,能用现代小说的形式包装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情思,其中尤其擅长描绘流离的哀伤。相较于决定台湾文学史发展的张爱玲的精警叙事观点,钟晓阳的叙事手法明白突显感伤的情愫;张爱玲所写的人物都是庸俗的人物,只为得“以庸俗反当代”,然而钟晓阳却是落实描写普通人物在普通生活中的悸动。

    ===============================================================

    单单他们两人的时候,他是她的,至少她是他的;他一入世,就变得远不可及。

    她的视野日渐缩窄到只容他一人,他背后的东西她完全看不见,一切远景都在他身上,甚或没有远景,而他就是她的绝路。

    她只希望永远走不到尽头。

  • 哀伤纪

    作者:钟晓阳

    要是你问,为什么哀伤?哪来的哀伤?我会说,因为曾经深爱。

    钟晓阳跨越二十八年写成的哀伤之书,以凝炼的文字,注解时间与爱情

    简体版首次出版

    我想着你说过的话,仿佛看见我们的往事,经过回忆的渲染和幻想的铺排,一如水中之月碎而且多,充满了整个水面。

    我把手探入水里捞寻,开始明白美丽的世界,永远只可存在于心中,如今我已失去我的玫瑰色的世界。

    二十年没有多长,不够我们脱胎换骨,只够我们世故些、困顿些、幻灭些。

    原来人永远有更低的低处可去......

    《哀伤纪》分为“哀歌”和“哀伤书”两部分,作品缘起于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一九八六年一位少女孤身到美国旧金山读书,认识一对打鱼伙伴,三人成为好友。在爱情与友情之间发展着,因为海洋因为年纪因为签证,少女匆忙离开美国,一段感情也就此失落。二〇一四年,少女和以海为梦的男子们经历种种人生起伏、生活的错失和亲友的亡故。时光过去,迈入中年的他们辗转浮世,三个人的命运再次交错,书写一出“哀伤书”。

    钟晓阳说:“哀这个字在字典中,除了悲伤的意思,还包含了爱、怜悯、同情、珍惜。至于伤,那是人生更深层的东西,哀则是人生的基调。”与早年作品相比,作者不再执着于“一生只爱一个人”的浪漫,始于梦幻,落脚到现实;写爱情,也是为人生做注脚。文字更为凝练、克制,火候恰到好处。

    ================================================================

    【 黄碧云】

    2014 年的《哀伤纪》是1986 年《哀歌》的时光变奏,她记得的爱是同一个人。在两个小说里面。

    【颜纯钩】

    从“哀歌”到“哀伤”,一个“哀”字,写尽人生的伤感和无奈。

    所谓“哀伤”,不是对三段感情的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的哀伤。

    正是真实生活里的小小“得着”,使整个悲欣交集的人生,不会被哀伤压倒——哀伤永远在那里,而我们得按自己的方式过完一生。

    【唐诺】

    几近完美的作品⋯⋯原來是我们忘了,或者不信了,人的情感可以好到这样。

    ================================================================

  • 西北雨

    作者:童伟格

    联合报文学大奖得主童伟格代表作

    一个关于离开或留下,逝去或复活,失落或寻找,溯想或遗忘……微苦、无伤的“说不完的故事”

    ✨内容简介

    一个家族的命运难测不可解,四代人逃离流散,死亡却始终存在。这部长篇小说被倾诉出口,却只见童伟格使用诗意轻盈的语言与多重变换的人称,让所有人 回忆、想象、造梦、书写。在种种近似呓语的碎片化叙事中,亡灵复活行走,地景流转于山村、孤岛,静谧的时光迂回周折,字里行间弥漫着恍惚停滞的气息。全书仿佛一幅卷轴,或是一个莫比乌斯环,故事永不止息;所有的记忆、伤害,甚至连命运与死亡,都在小说中无尽循环。

    ✨ 编辑推荐

    ●童伟格是台湾七零后小说家中具代表性的一位,曾获台湾文学金典奖、联合报文学大奖等认可。我们能从其书写中看见魔幻写实、现代主义、内向世代等诸多风格,却无法用单一特定的词概括他,骆以军便曾言:“童伟格的可怕,在于他可以解释其他全部人,而竟无人能解释他。”

    ●2004年夏天,童伟格开始创作第二部长篇小说,定名“西北雨”;历经五年书写、删减约五万字后正式出版,并表明:“初次见‘西北雨’这三个字,是在小说家袁哲生的《天顶的父》里。”一种联系由此而生,我们可能在本书窥见两位重要台湾小说家相互对照的隐秘痕迹。

    ●在2010年“台湾文学金典奖”长篇小说决选会议上,《西北雨》不仅得到所有票数而荣获这项年度大奖,更让在场评审吴达芸盛赞:“读《西北雨》,可以说整个颠覆我原先对小说的训练或是阅读习惯。”

    ●随着小说家操练出更繁复的时间折叠术,本书形成一个永远说不完的故事,作者长期关注的“死亡”“命运”“对乡土的困惑”等命题也都折叠其中,《西北雨》更因此被视为童伟格总结前两本小说的代表作。

    ✨ 名人推荐

    我读童伟格,视觉上那翻动着空旷的场景如此像年轻时看的塔可夫斯基。但流动的诗意却让我想到以色列小说家奥兹,或较好时的石黑一雄……倒带、透明,那时间与命运的畸人之“我”背着快乐无害的他们在这片梦中荒原跑,从葬礼出逃,拉出这样一幅浩瀚如星河,让我们喟叹、悲不能抑、灵魂被塞满巨大风景的“赎回最初依偎时光”的梦的卷轴。

    ——台湾小说家 骆以军

    童伟格从容谨守他在“小说的边界”的信念,不理会乡土写实,遑论家族史写作。那芜杂不文的山村、浪打菜渣坑的孤绝海港、畸零人寄居的卫星城镇,是诗的存在,抒情的存有,也是灵光的存有。米兰·昆德拉在《相遇》赞誉某书从书写形式到美学都具深刻原创力,是为“原小说”;《西北雨》同样值得如此赞美。

    ——台湾小说家 林俊颖

    你得要够辽阔才能够深邃,《西北雨》就是这样。像大地吸收了泪水,以一种“将死之人”特有的辽阔,穿入地心,抵达文学的心脏:一种复杂无比的善良。

    ——台湾小说家 胡淑雯

    一整座清酽悠长的宇宙:记忆中的事物在此散放着透亮光泽,并因此乾淨与确实存在着。这是一本关于阳光、微风、空气与雨雾的信仰之书,生命的永恆哀痛被安静与饱满的文字所护卫与洗涤。我们因此懂得孤身一人却盈溢各种细致的身体感受,在童伟格所许诺的魔幻乡土中,沉静等待重生,并因生命的这个恩赐而深情地微笑。

    ——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教授 杨凯麟

    ✨ 获奖记录

    《西北雨》荣获2010年“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长篇小说金典奖。

    作者荣获“台北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台湾省文学奖”等重要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