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台版

  • 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

    作者:馬克·歐杰(Marc Augé)

    地鐵路線彷彿攤開的手掌,每一條相互錯綜交疊的折痕分別代表了家庭線、工作線、感情線,這些關於地鐵的個人回憶交織出一個城市的前世今生;擁有不同掌紋的每位乘客彼此互不交集,僅以模糊的面目,孤獨地朝向不同方向移動…… 在現代社會,人們經常移動,在到達下一個地點的路徑之間,時常短暫停留在車站月台、機場大廳。當人們身處這種空間時,需要倚賴各種符號指示以完成在該空間的目的;當那些指示被替換,該空間對人們的意義也隨之改變。馬克.歐傑稱這種性質浮動的過渡性空間為「非地方」(non-lieu)。非地方的意義可不斷被重置,所以非地方並不承載歷史,在非地方的人們也不具面孔,僅以信用卡或車票作為身分識別。持著車票當作認同的人們,在非地方中以個體為單位被處理,由此產生了孤獨。 巴黎地鐵的規模龐大、路線交錯複雜,交通網絡從市區核心延伸到近郊,而路線與地鐵站的增長恰恰標誌著這個大都會區的擴張歷程。馬克.歐傑是個道地的巴黎人,巴黎地鐵在他生命中的各個階段從不缺席,彷彿「可用地鐵站名填寫履歷表」。他從兒時回憶說起,地鐵因他的個人記憶有著不同的意義,但路線和站名並不只是地理的指涉,更承載著集體的身世和整個城市的歷史脈絡。他以人類學家的眼光,在日常生活的地鐵空間中進行民族誌的田野調查:所有移動的乘客和短暫停留的流浪漢、扒手、小販等族群都是他觀察的對象。他以自身的觀察穿針引線,串起各方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相關論述,闡明概念、提點思考。在這個快速擴張的現代社會中,每個個體都在進行孤獨的移動,因為孤獨,我們感受到群體,並在地鐵這樣的空間中和群體建立起似有若無的連結,或在交匯的移動中,與空間建立起不同以往的關係。 本書作者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人類學家之一,在涂爾幹、牟斯、李維史陀等影響之下,提出許多影響深遠的新穎論述。其許多關於當代生活、全球化社會以及城市空間的著作已成必讀經典,也被後進大量引用。他拋開遙遠、原始、嚴肅的人類學研究包袱,率先以這本書展開關於地鐵的人類學論述,開啟了「近在身邊」的人類學研究。 《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承襲了法國學者的優美書寫傳統,帶有濃濃的文學氣息。在感性親切、平易近人的文字,相隔30年的巴黎地鐵經驗也變得輪廓鮮明。本書採取散步隨筆的形式,份量輕薄,接近小說的散文風格甚至被法國出版社歸為文學類。這也是馬克.歐傑第一本被引進台灣的著作,它不只是一本深度挖掘的都市民族誌,也是一本流暢易讀的文學創作。 閱讀這本書,我們「非地方」的捷運經驗於是連結起30年前的巴黎,讓每天百萬人次的孤獨得以有文字描述、有一個理解的框架。我們與城市、身邊的人、目的地(或出發地)的關聯,也找到幽微的線索:一張交疊著地理、記憶、孤獨與群體的移動地圖。 名人推薦 龔卓軍 南藝大藝術創作理論所副教授 胡晴舫 作家 鍾文音 作家 「城市日常生活的觀察家,最細緻的地鐵遊盪報告」──France Culture法國文化廣播電台 「原創觀點,深度挖掘,談論移動的經典」──法國亞馬遜網站 「他的散文寫作風格賦與地鐵觀察一種自由風格,充滿彈性的個人節奏,生動表達他在地鐵裡的親身體驗,更加再現地鐵裡人群來去無常的現象。深入地鐵的哲學思考,重新觸及現代社會隱藏的混亂不安。」──Liège大學文化報
  • 平壤冷麵

    作者:尚-呂克.柯亞達廉,Jean-Luc C

    ◎在北韓政權交替之際,作者以偽造身分去北韓旅遊的第一手記錄。 ◎除了親身的旅遊經歷、個人感觸與奇想之外,並深入淺出介紹北韓政經社會人文背景。 ◎在旅遊紀實上文字風格平實,在深思內省時文字細膩,風格流暢優美。是遊記,也是可讀性高的散文。 ◎用歐洲文明之眼審視北韓的意識型態與社會現況,針砭時弊。理性上體現出法國的自由精神,感性上充溢著法式浪漫與豐沛的情感。 ◎行李箱裡帶著梅爾維爾的南太平洋冒險小說踏上旅途,在北韓閱讀著金日成的「主體思想」。在小說、虛構神話與史觀之間,呈現北韓的現況。 北韓,地球上最神秘的國度。法國知名記者尚.路加計畫前往北韓撰寫報導,朋友克洛漢決定同行,前進這全世界最獨裁的政治實體。在北韓,外國記者沒有政府邀請不得進入國境。為了能夠合法入境,尚.路加隱瞞實際身分,冒充旅行社人員,假開發觀光市場之名取得簽證。 哪裡知道踏上北韓的土地以後半點不由人,作者並沒有因為考察的身分獲得更多探訪風土民情的機會。他們被迫得和大部分北韓人民一樣,抵達平壤的第一站就是要去萬壽台金氏父子的巨大銅像前獻花致敬。而且在出發前為既定行程所做的事前準備,這下幾乎全泡了湯,因為絕大部分都因故更改變動。在氣憤之餘,他還要小心翼翼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免被敏感的北韓政府發現他的真實身分與目的。 他非常忠實地向讀者報導出他在北韓的所見所聞,同時也清楚描寫出這個國家特有的氣氛:當地人們臉上缺乏生氣的表情、和觀光客之間輕微緊張的關係、隨行導遊和遊客的制式互動、無處不在的領導人形象、隨處可見的軍人和警察。從作者對食衣住行的詳細描寫,我們可以徹底感受到北韓在物質上的困窘;雖然他有語言上的限制,內心卻為北韓人民發出最深的同情和哀愁。從偌大卻幾乎無人寄住的飯店、寬闊卻無車行駛的大道,作者帶領我們一步步地走進這個國家無所不在的各樣矛盾。 作者做足功課,因此在遊記中不時穿插對北韓政經史地的相關介紹,讓讀者更能身歷其境。他略帶詼諧的筆調,常能為平淡的景色和人物增加趣味。有時加入奇幻的筆法,將小說的情節帶入現實的處境。他那驚人的想像力,帶領讀者經歷一場心靈的旅遊。 【國外媒體好評】 「葛達廉作品的力量源自於近距離觀測北韓:人民好似玩具摩比人(Playmobil),─個個理著平頭並且穿著藍色制服,彼此嚴禁交談,甚至也無法交換眼神!一個大腦己經被切除的社會,沒有欲望,沒有商店,沒有咖啡廳,時時刻刻都受到飢荒的威脅,即便是觀光客都得忍受辦家家酒式麻雀般分量的供餐,擴音器整天不斷複誦播放黨的政策,一整天聽下來令人暈頭轉向,這是一個將自己封閉在北緯三十八度線之後的國家……到處都像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結果就像是一個清醒的惡夢:『在這個沒有存在感的國家,無論我們去了那裡,其實什麼地方都沒去過。』」 ——傑侯.杜皮〈《快訊》雜誌《L’Express》〉 「作者長期於亞洲各地旅行並擅長『旅行文學』,為讀者呈現出金氏王朝版本的《資深記者化身底層階級180天》。十分精采的遊記,呈現出北韓人六十年來所承受的痛苦。」 ——傑森.威爾〈《論點》週刊《Le Point》〉 「風格充滿諷刺挖苦的意味,令讀者會心一笑。」 ——提斯坦.薩馮〈《閱讀》雜誌《Lire》〉 「北韓具備發展觀光的絕佳潛力,很難相信這種說法嗎?本書作者葛達廉卻用這個理由取得北韓的入境簽證。假冒成旅行社經營者,卻是一位真正的旅行者,這位作家去年有機會踏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空蕩蕩的道路,在一群人簇擁下依著官方路線暢遊北韓,在兩位官方導遊(彼此互相監視)及一位司機(監視兩位官方導遊)的帶領下,執拗地找尋觀光景點,依著沒有任何理由的官方許可及禁令,由著時尚的藝術愛好者好友克洛漢陪同,開始在這個國家漂泊……字裡行間描述的現象有時會令讀者驚異、焦慮不安,覺得荒唐可笑。」北韓具備發展觀光的絕佳潛力,很難相信這種說法嗎?本書作者葛達廉卻用這個理由取得北韓的入境簽證。假冒成旅行社經營者,卻是一位真正的旅行者,這位作家去年有機會踏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空蕩蕩的道路,在一群人簇擁下依著官方路線暢遊北韓,在兩位官方導遊(彼此互相監視)及一位司機(監視兩位官方導遊)的帶領下,執拗地找尋觀光景點,依著沒有任何理由的官方許可及禁令,由著時尚的藝術愛好者好友克洛漢陪同,開始在這個國家漂泊……字裡行間描述的現象有時會令讀者驚異、焦慮不安,覺得荒唐可笑。 ——迪迪耶.普喀里(《世界報》《Le Monde》〉 「並非新聞記者的冰冷記實,而是作家的溫暖筆觸成就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 ——尚─皮耶.柏瀚〈《解放報》《Liberation》〉
  • 中國鄉村

    作者:蕭公權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是蕭公權先生的學術代表作 本書第一部分專門探討鄉村地區的行政劃分和基層組織劃分 第二部分專門研究清王朝如何設置鄉村的統治體系 第三部分探討了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運作效果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是蕭公權先生多年心血研究的結晶,專門研究19世紀時期清王朝統治中國鄉村的政治體系,特色在於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探討清王朝對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設置、理論和實際運作情況。全書共分三大部分十一章。第一部分專門探討鄉村地區的行政劃分和基層組織劃分,即研究村莊、市集、城鎮的劃分,保甲和里甲如何成立。第二部分專門研究清王朝是如何設置鄉村的統治體系,分別探討了警察性的保甲制度、稅收性的里甲制度、饑荒控制性的糧倉體系和思想統治體系的設置情況。第三部分探討了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運作效果,分析了家族同這個統治體系的關係,以及鄉村對它的行為反映。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已經成為研究中國傳統的國對地方控制的經典著作。
  • 如何獨處

    作者: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

    當世界頌讚的成功你不擅長,當心底沸騰的聲音與多數人不同, 當摯愛與信念就要失去,你逃離的地方這輩子只能逃離—— 如何思考自己與群體間的距離? 如何勇敢,相信手中微小卻獨特的力量! 收錄法蘭岑驚豔美國文壇之作〈自尋煩惱?〉 吳明益教授 專文解析 二十世紀以來,24小時發聲的大眾媒體、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逐漸無縫滲透所有人的思考路徑、影響大家的生活選擇,讓大家自動變成「一樣」,社會在失去活力,個人在失去獨立思考的膽識與力量。 這14篇文章,是法蘭岑打擊流俗、展現「異議」的聲音,是他揮別憤怒與恐懼的紀錄, 更是他對人生境遇、對社會謬象擲地有聲的反思與見解。 被《時代》雜誌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家」的強納森‧法蘭岑, 再一次展現文學家凝視社會的睿智眼光。 「對我來說,任何單一事件的重要性,都比不上全書文章共同關注的潛在議題: 在喧鬧嘈雜、五光十色的大眾文化中,如何維持獨特性和多樣性——如何獨處的問題。」(法蘭岑) 1996年,法蘭岑在收納許多美國進步人士洞見的《哈潑》(Harper's)雜誌上,發表一篇題為〈偶然作夢——在影像世紀還寫小說的一個原因〉的文章,引起各方矚目。在這篇長文中,法蘭岑談及「影像」(電視畫面、網路)全面攻佔人們接收世界訊息、與社會互動,甚至了解自己的管道,如何令他困惑、憂心。他自己也一度憂鬱地變成癱在電視前的馬鈴薯,第三本小說《修正》因而難產。在那段時間裡,他提不起勁寫作、打不起精神閱讀,注意力被視覺畫面綁架,純文字閱讀不再能引起他的動力(從小到大,他一直透過閱讀瞭解世界與人生透過閱讀找回自己)。 但失去文字的生活讓人失去與自己對話的能力。沙發上的馬鈴薯不斷接收著過眼雲煙式的資訊,心靈卻益發感覺空虛。在失去讀者身份的痛苦與失去作者身份的痛苦交熾下,他恐懼、憤怒,充滿困惑,同時卻知道暢銷書作家哀嘆文化已死只是自掘墳墓。最後,他從眾多矛盾掙扎中看到自己的路,也打開讀者思維的迷霧。 寫作和閱讀,都要透過「獨處」來完成。在獨處中我們得到安慰、看到幽默、體會自身情感的悲喜流動,想像文字建構出的畫面,思考那些「無用之用、實為大用」的事,沉澱了關於安頓自我、連結群己,甚至看待人生的種種。這些都需要專注,需要獨處。 收在這本書中的文章,還包括:提到「隱私」都高呼捍衛的多數人,真分得清何者為侵犯、何者是假捍衛之名而進行的侵犯嗎?「郵政系統」失靈意味著人我情感連結的失靈,新科技如何不能取代。在「香菸」這個集個人健康與國家健康於一體的議題裡,國家健康似乎比個人健康更瀕臨危殆。「聯邦監獄」,究竟是對罪犯的囚禁,還是政治魔爪的延伸?為推廣文化商品而做的宣傳,我們可曾看到它實際上悖離文化的一面?至少有三篇文章從不同面向談他做為一個小說寫作者和讀者,對文學小說的觀點與思辨。以及,法蘭岑與父親、失智父親與其大腦之間,想靠近卻不能靠近,想割離又不能割離的複雜心情。 本書正式出版於《修正》之後,但書中文章多半寫成於《修正》之前,再過七年,《自由》問世。我們得見一位社會小說家、一個知識份子不輕易隨俗、不斷自我詰問,歷經掙扎與成長,揮別憂鬱恐懼,臻至溫暖的過程。
  • 失意錄

    作者:Paul Auster

    這是一個作家站穩腳跟前的踉蹌歲月 也是一位青年成長為男人的人生試煉 本書是奧斯特近五十歲時的作品,回首高中時代至三十餘歲的人生。 這是他一生中最徬徨潦倒的歲月,卻也是影響他創作之路的關鍵時期。 學生時代就背棄世俗期望與規範、一心以寫作為志業的奧斯特,為了生計,做過各式各樣的零工、遇見形形色色的人物;也曾遠走他鄉,在不同的城鎮飽嚐寂寞的滋味。 他從男孩成為男人,又從男人成為父親;換過一個又一個工作,也遭遇一次又一次失敗。 在龐大的經濟壓力下,他不曾放棄寫作的夢想,卻也因為這樣的固執,他幾度跌倒,又必須爬起,才能逐漸在現實與理想的擺盪間,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
  • 別睡, 這裡有蛇!

    作者:丹尼爾.艾弗列特 著,馬汀.薛勒 攝影

    「皮拉哈人讓我了解到,即便沒有天堂的慰藉與地獄的恐懼,也能有尊嚴並心滿意足地面對生命,帶著微笑航向生命的混沌深淵。」 一種語言代表一種世界觀,一種瀕絕語言則代表一種瀕絕的世界觀 而這套瀕絕的世界觀,為何能讓他背棄信仰,從傳教士變成無神論者? 先有語言還是先有思想?人類能在沒有語言的情況下思考嗎? 這是科學家長期以來亟欲探究的問題,而一個孤絕的人類部落,或許可以給我們答案…… 但是丹尼爾.艾弗列特偕同妻小住進亞馬遜叢林,還有另一個理由:他要帶著皮拉哈人一起上天堂!然而經歷大半生,他最後卻孑然一身地離開,不但與妻子離異,更成了無神論的語言學家。 他拋棄原本舒適的生活,忍受身體不適、文化差異,與瘧疾、孤獨、語言障礙共處,在原始部落中陸續生活三十年,以肉體最近身的搏鬥,追尋語言和思想起源這個最形而上的探問。 他付出昂貴的代價,為我們換來這一篇篇精采、深情、趣味、令人深思的叢林故事。他揭露一套前所未見的語言系統及宇宙觀,在學術象牙塔中激起一場意義深遠的爭辯,並對自我進行最沉痛的探索與重生。 一段關於知識、叢林、家庭、信仰的冒險之旅。 他以自己留不住的東西,換得不會失去的東西。 關於皮拉哈族…… .皮拉哈語裡只有3個母音與8個子音 但每個皮拉哈語的動詞,卻至少有6萬5千種可能形式 .皮拉哈人會不時更換名字 理由通常是他們在叢林與相遇神靈交換了名字 .皮拉哈人不會將做夢視為幻境 清醒與沉睡時所看見的東西,皆屬真實經驗 .皮拉哈人互道晚安時會說:「別睡,這裡有蛇!」 因為叢林中危險環伺,熟睡會讓他們無從防備。他們很少一連睡上幾小時。 ◎2009年亞馬遜編輯年度選書 ◎亞馬遜讀者四星半高評價 ◎聯合推薦 作家/夏曼‧藍波安 實踐大學應用外語學系教授/黃美金
  • 野心時代

    作者:歐逸文(Evan Osnos)

    2014年美國國家圖書獎 非虛構類大獎 美國人最新中國指南,連歐巴馬都要買來看。 作者請讀者買台灣版,他申明放棄簡體中文版,因為不願被中國閹割審查。 如果中國是另外一個宇宙,那麼它又為何如此?《紐約客》記者筆下的中國,為什麼和台灣人所見的中國不一樣? 《紐約時報》、《華 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商業周刊》……西方各大主流媒體及政治觀察家一致贊賞 新浪、搜狐、南都周刊、外灘畫報、新周刊、人物周刊……中國主流媒體也紛紛評論連線採訪 亞洲週刊、蘋果日報、中國時報、明報、風傳媒……港台媒體也討論歐逸文旋風 1996年,本書作者第一次到北京,這座城市讓他大跌眼鏡,他看到的中國首都,地理和風貌上更肖似蒙古風吹草原而非霓虹燈閃爍的香港。等他2013年離開中國後,新書《野心時代》則變成美國政治人物和普通人理解中國社會和政治的最新指南。 作者認定,在廿一世紀頭幾年,中國由兩個宇宙組成:既是全球最新超強,也是世上最大的集權國家。「有好些日子,我早上跟新大亨在一起,晚上則與軟禁在家的異議人士為伍。你很容易把他們看待成代表新中國、舊中國;涇渭分明的政經領域,只是到最後我歸結認為,他們是同體合一的。」 這本書奠基在作者長達八年的訪談,行文則側重在不同領域打拚的男男女女,他們奮力想從某一領域推開一條路到另外的領域,不僅限於經濟,也涉足政治、思想及性靈。這些人很多是你我耳熟能詳的中國公眾人物,如異議藝術家艾未未、偶像作家兼賽車手韓寒、戴著鐐銬跳舞的媒體人胡舒立、逃跑到美國北京大使館的盲人律師陳光誠、從台灣泅水潛逃中國的林毅夫,還有很多是我們不甚熟悉,但在中國則知名度甚高的人物,如瘋狂英語的創辦人李陽、中國最大相親網站的創辦人龔海燕、用近乎虔誠的方式復興愛國主義的「憤青」唐杰、以及網路身份是詩人、真實身份是從農村移居北京的清潔工。歐逸文栩栩如生地描繪這些人,並將他們置放於轟動全球媒體版面的各種公共事件的背景下、放置於中國的政治和歷史的邏輯框架中,檢視他們何以代表了這個野心時代,及他們賦予給中國的意義。這些人物從表面看幾乎並無相似之處,但他們共同呈現出野心勃勃的新中國關鍵詞: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政治獨裁的高壓無處不在;人們追逐成功,與此同時也備感空虛,轉投信仰以尋求寧靜;自我意識的覺醒澆灌了個人主義,但也同樣滋生割裂感與不安。 唱衰中國和押寶中國,是目前外部世界看待中國的兩種主要視角,而作者不會如此簡化。他指出,由遠處看,大家經常描述中國已經無可逆轉地邁向康莊大道,但是在中國內部,人們則更小心謹慎。中國的一切,都是靠鐵、淚水及火而取得的,而中國人比誰都更曉得一切無常——誠如費滋傑羅形容:「真實的不真實,宛如一個許諾,即這個世界的基石乃是安置在精靈的翅膀上。」在北京的最後幾個月,那種脆弱感更深地纏繞著作者。 中國太複雜多樣,一直很難被定義,也永遠沒有終極答案。如今的中國,空氣中瀰漫著一種蠢蠢欲動的情緒,它驅動中國成為最新興的超級大國,也使得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威權政府感到擔憂。官方用「中國夢」來回應這種情緒,將其描述為一種復興強國的慾望;本書作者敏銳精準地捕捉到這種情緒,但他稱之為中國的「野心時代」。 如果每個時代都有它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傳記,中國的這幾十年則是由歐逸文來蓋棺定論,冠之以「野心時代」。
  • 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

    作者:莎拉.貝克威爾(Sarah Bakewe

    ◆2010 年美國國家書評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傳記類首獎 ◆2010 年英國庫伯奬(Duff Cooper Prize)首獎 ◆2010 年英國柯斯達傳記奬(Costa Book Awards)決選入圍 ◆2011 年英國瑪許傳記獎(Marsh Biography Award)決選入圍 ◆14國版權售出,英美亞馬遜傳記類Top 3、社科類Top 10,好評連連 一場跨世紀的愉快對話,前所未見的傳記風格 一個人生大哉問,二十個率性回答,重新發掘法國人文主義先鋒蒙田的一生 如何找回生命的熱情?如何與人愉快相處?如何對抗暴力?如何平撫傷痛? ……該如何生活?從蒙田身上,你將看到靈感,與答案。 他曾是十六世紀最著名的文人,他的《隨筆集》影響後世千萬人,培根、莎士比亞、拜倫、愛默生、赫胥黎都以他為師;今日,他依然是許多人「交往過最好的朋友」,讓人不禁大嘆「他怎麼這麼了解我?」 我們想問蒙田:該怎麼生活?他說,多讀書,然後忘掉你讀的那些,把自己變得笨一點。 他說,凡事存疑,但要與人自在相處,並守住你的人性。他說,把工作做好,但不用做得太好 他的誠實、自由與懶散,破除了偉大人物的偶像迷思;他的一生,就是一本處世哲學! 身為一位貴族及地方官,米歇爾.蒙田好奇心盛、勤於探問,卻說自己的腦袋就像一只漏水的瓶子,健忘得要命。他長袖善舞、懂得交際,卻不願在眾人面前做作演戲,對最崇敬的人反而稱讚最少。他具有同情心、同胞愛,但畏懼責任,寧可「淡定」。他熱愛命運,卻又充滿懷疑。蒙田集所有矛盾與不合理於一身,但他說,這就是人性,「如果我必須再活一次,我也會照原來的方式再過一遍」。 四百多年來,蒙田的誠實、才智與魅力,不曾為人遺忘。他有永不停歇的豐沛思緒,化而為文字,行雲流水般展現於其《隨筆集》裡。蒙田的《隨筆集》將人生的所思所想、體驗感觸信筆記下,不加潤飾,純屬閒話家常;引先哲懿言,反芻自身之舉。然而反反覆覆、離題萬里的書寫格調,卻惹得後人大發牢騷。奇妙的是,一代代讀者仍被《隨筆集》深深吸引,從那裡找到了共鳴、智慧,以及消遣;最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 在這本與眾不同的傳記裡,貝克威爾要追尋蒙田離奇的成長經歷、青年生涯、性的冒險、各地遊歷,以及與摯友拉博埃西、養女古爾內的真情交遊。為何當有人稱讚蒙田是一名治學認真的學者,他就會發火?為何蒙田在十七世紀是騙子、十八世紀卻成了高貴的野蠻人、十九世紀又變成懦夫?沒有拉博埃西這位「傾訴的對象」,就沒有《隨筆集》的誕生,蒙田與他有著什麼樣不可告人的關係?在十六世紀,旅行可說是一項極限運動,比決鬥還危險,蒙田卻為何執意要到瑞士、德國、義大利等地遊玩?什麼事情讓蒙田從政治舞台上萌生退意,並大嘆為責任而活,不如為自己而活?古爾內的出現,給晚年的蒙田及《隨筆集》帶來了什麼改變?何以終其一生,她都受到民眾的揶揄?《隨筆集》足足被查禁了近兩百年的時間,這又是為何?貝克威爾要告訴我們這些問號背後的真實人生。 福樓拜曾言,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這本傳記將帶你看見這位最具人性的作家,如何以幽默、寬容與冷靜,看待人平凡且不完美的一生。你或許會和巴斯卡、盧梭一樣,對蒙田既愛又恨;又或許會和愛默生、尼采一樣,盛讚其人其書。無論如何,蒙田都會是你交往過最難忘的朋友。 從蒙田身上,你將看到的是有關「如何生活」的靈感,與答案。
  • 反脆弱

    作者: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Nassim

    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 既然黑天鵝事件無法避免, 那就想辦法從中獲取最大利益 《黑天鵝效應》作者最新鉅作 每一件事情都會從波動得到利益或承受損失。 脆弱是指因為波動和不確定而承受損失。 反脆弱則是讓自己避免這些損失,甚至因此獲利。 尼采名言:「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就像人的骨頭承受壓力和緊張會變得更加堅強,謠言或暴亂會在有人試圖鎮壓它們時變本加厲,生命中的許多事物也會受益於壓力、混亂、波動和動盪。《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找到所謂「反脆弱」的那類事物,不只受益於混沌,我們也需要適時出現的壓力與危機,才能維持生存與繁榮。 《黑天鵝效應》告訴我們,非常不可能發生和無法預測的事件,存在於世界上幾乎每一種事物之中。《反脆弱》一書更力陳不確定是件好事,甚至有其必要,並且建議我們以反脆弱的方式建立各種事物。反脆弱超越堅韌或強固:堅韌至多只能夠抵抗震撼和維持原狀;反脆弱則會變得愈來愈好。此外,反脆弱可以免於預測誤差,並且受到保護,不受不利事件的影響。 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最穩定的國家其實沒有政府?為什麼債務對你不好,以及為什麼我們一般說的「效率」根本缺乏效率? 為什麼政府的反應和社會政策保護強者,卻傷害弱者?為什麼你甚至在還沒就職之前,就應該寫好辭職信?鐵達尼號的沉沒為何拯救了更多生命?這本書大談試誤法、人生的大小決定、政治、都市計畫、戰爭、個人理財、經濟體系和醫療系統……風格獨樹一幟。《反脆弱》是生活在不確定世界中的藍圖,也是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黑天鵝事件時的終極自保守則。
  • 別的國家都沒有

    作者:陳志勇 (Shaun Tan)

    世界奇幻獎得主陳志勇繼《抵岸》後最新話題力作! 如果,巷子盡頭住著一條未卜先知的水牛,你想問牠什麼問題? 如果,街上出現一位拿著壞掉玩具的潛水夫,你想帶他去哪裡? 如果,家中天花板通往一個世外桃源,你會告訴同學、朋友嗎? 如果,政府在每個人家裡放一枚洲際飛彈,生活會有什麼改變? 《別的國家都沒有》是多項國際大獎得主陳志勇,繼《抵岸》後最新話題力作。在《抵岸》中,陳志勇以細膩、深刻的筆觸層層描繪出充滿光明、希望的移民故事;在《別的國家都沒有》中,他以平時累積的隨手塗鴉為素材,融合寫實場景與奇幻情節,以幽默、諷刺的口吻,創作出15個打開讀者想像大門的短篇故事,帶領讀者重新認識那個最熟悉的陌生世界……。 陳志勇試圖檢視「存在的陌生感」,把荒謬嫁接在你我熟悉的事物,在現實物體中投射出超現實的影子,用機敏、親切、卻帶著諷刺意味的故事,帶領我們不得不直視現代生活中的幽默與荒謬,創造出既令人欣慰,又使人不安;既熟悉,卻又神秘的故事情節。 在「水牛」中,他弔念著人和自然曾有的互動關係已不復見;在「無情雨」中,他說了一個詩被遺忘之後的故事,其內容和拼貼手法更是巧妙結合;在「警覺但不用驚慌」中,他詼諧的點出現今國際政治情勢氛圍;在「別的國家都沒有」中,他讓我們知道現代桃花源依然值得追尋……等,全都是發生在你我生活之中,卻又最不可思議的情節。 《別的國家都沒有》原文書名為《郊區故事》(Tales From Outer Suburbia),其靈感來自於陳志勇幼時居住在澳洲西岸伯斯市近郊的個人經驗。郊區,他表示,通常被視為一個平凡、沒什麼特別,甚至有點無聊的地方。但我認為它是童話故事中「精靈森林」的現代版。一方面來說,他試著解釋,它是如此稀鬆平常,以致於大家把它視為理所當然;另一方面,這種熟悉感卻代表它通常被忽略,甚至被愚弄。對陳志勇而言,「郊區」既是實際上存在的地方,也是一種心境的代表,是一個熟悉、親近的地方,同時也好似一個意識的邊境。 有評論家認為《別的國家都沒有》不是一本童書。對此,陳志勇表示,在這些故事中,有些部份小朋友會非常喜愛,有些帶有反諷意味的表達方式則能引起成人讀者的共鳴。我在創作時並沒有設定讀者群。我只是就我覺得對的方式把故事寫/畫出來。 對小朋友來說,《別的國家都沒有》的奇幻情節能打開他們的想像大門;對成人讀者來說,所有的故事都逼迫我們不得不直視那些常被人們遺忘或忽視的問題。這不僅是一本童書,更是一本所有讀者必讀的傑作。
  • 卡繆札記II 1942-1951

    作者:卡繆(Albert Camus)

    卡繆人生巔峰時期的最重要手札! 以睿智與熱誠,闡明了我們的時代良知。 全面認識──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存在主義大師、《異鄉人》作者Camus,繼卡繆札記第一卷後,持續書寫讀書筆記、作品雛型、寫作構思、哲學思維。 【精采內容】 《卡缪札記II》是作者自一九四二年一月至一九五一年三月的札記,他在札記中寫下他的所思所想、讀書筆記、作品雛型、寫作構思等,且不乏發人深省的哲學思維。 本札記大致可分三大類。第一類屬於哲學思索、片段的描寫,如對上帝和無神論、死亡、人民的苦難、「永劫回歸」等的反思與批判。第二類為讀書心得,如對《奧迪賽》、斯湯達爾、海涅、福樓拜、孟德斯鳩、紀德等大師的討論。第三類大部分是未正式發表的作品。 讀者可在札記中看到卡繆如何面對《異鄉人》所遭逢的社會議論,《反抗者》出版後引起的激烈筆戰,這期間卡繆也完成《薛西佛斯神話》、《鼠疫》等重要作品,此期間堪稱卡繆人生的精華時期。 【專文推薦】 ◎徐佳華(法國新索邦巴黎第三大學法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助理教授)
  • 原來你非不快樂

    作者:林夕

    本書係林夕先生2007年至2008年寫作的關於人生與社會生活的作品專集——圍繞「快樂/不快樂」的主題,內容涉及心境、工作、時事、社會民生、生命等等多個方面的思考。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當下面對「不快樂」,將苦痛解剖,從而找到真正的長久的快樂,以安穩人生,改塑生活的面貌和品質。 散文形式,共80則,每則約800字,文字上承襲林夕詞作一向的精緻風格,蘊涵與曉暢兼備,殊值品味。
  • 闲话闲说

    作者:阿城

    閑話閑說 以一個超現實的新中國為號昭,當然凡有志和有熱情的中國人皆會趨之,理所當然,厚非者是事後諸葛亮,人人可做的。 這個超現實,也是一種現代的意思,中國的頭腦們從晚清開始的一門心思,就是為迅速變中國為一個現代國家著急。凡事標明「現代」的一切觀念,都像車票,要搭「現代」這趟車,不買票是不能上的。 「無為而無不為」我看是道家的精髓,「無為」是講在規律面前,只能無為,熱鐵別摸;可知道了規律,就能無不為,佚可以用鏟子,用夾子,總之你可以動熱鐵了,「無不為」。後來的讀書人專講「無為」,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困境,只是越講越酸。 我個人是喜歡孔子的,起碼喜歡他是個體力極好的人,我們現在開汽車,等於是在高速公路上坐沙發,超過兩個小時都有點累,孔子當年是乘牛車握軾木周遊列國,我是不敢和他握手的,一定會被捏痛。 「一人得道,雞犬昇天」,都成仙了,仍要攜帶世俗,就好像我們看中國人搬進新樓,陽台上滿是舊居的實用破爛。 不識字的中國老百姓也曉得「敬惜字紙」,以前有字的紙是要集中在一起燒掉的,類似一種儀式,字,是有神性的。記得聽張光直先生說中國文字的發生是為通人神,是縱向的,西方文字是為傳播,是橫向的。 我想中國詩發生成熟得那麼早,而且詩的地位最高,與中國字的通神作用有關吧。這樣地對待文字,文字焉敢隨便變化? 白西易講究自己的詩通俗易懂,傳說他做了詩要去念給不識字的婦女小孩聽,這簡直就把通俗做了檢驗一切的標準了。 做詩自己做朋友看就是了,為什麼會引起生存競爭?看來唐朝的詩多商業行為的成分,不過商品質量非常高,偽劣品站不住腳。 中文裡的頹廢,是先要有物質、文化的底子的,在這底子上沉溺,養成敏感乃至大廢不起,精緻到欲語無言,賞心悅目把玩終日卻涕泗忽至,《紅樓夢》的頹廢就是由此發展起來的,最後是「落了個白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可見原來並非是白茫茫大地。作者簡介阿城 以《棋王》、《孩子王》、《樹王》小說作品,奠定文壇地位的阿城,誕生於1949年的北京。自1984年起發表創作,早年雖為知青文學的代表,而後風格更形開闊。陸續推出「遍地風流」、「新筆記小說」系列,以及電影劇本、評論、雜文等等。1992年獲義大利Nonino國際文學獎,並應邀旅居威尼斯兩個月,寫成《威尼斯日記》。 一個人能歷得多少世俗?又能讀得多少小說?況且每一篇小說又有不同的讀法。好在人人如此,倒也可以放心來講。世俗裡的「世」,實在是大;世俗之大裡的「俗」,又是花樣百出。我因為喜歡這花樣百出,姑且來講一講看。 阿城是當代華人小說家中的翹楚, 80 年代以《棋王》等作品膾炙海內外,但他不只是個小說家,他的隨筆也極品;他運用中國文字己臻化境,可說是天生的文體家。除此之外,他也是一位生活家,獨特的生活經歷和犀利的觀察,使他對生活中的事事物物都充滿興味,並有獨到而幽默十足的見解。
  • 身為職業小說家

    作者: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的自傳性隨筆,首度面對全世界 「本書是村上春樹自述如何寫小說的書。幾乎等於他的生活自述。」 ──知名文學翻譯.評論家柴田元幸 一個人,三十五年,十三部長篇小說 為誰寫? 如何寫?為什麼繼續寫? 寫小說心要多強? 村上春樹第一次真正面對全世界讀者,深入思考、詳盡敘述自己所寫小說的現場,和背後文學涵養。出乎讀者預期的一本書,終於出現! 雖然擁有享譽全世界的高知名度,但許多事情始終包覆在神秘的面紗中,全書十二章變化豐富的結構,滿載自傳性故事,伴隨趣味幽默,坦誠揭開秘密。 村上的讀者是誰,男女各半,還是美女居多呢?收到多少讀者來信?芥川獎、諾貝爾獎等時常圍繞作家身邊的「文學獎」,村上怎麼想?為什麼,以什麼形式,從什麼時候開始離開日本,經過什麼樣的惡戰苦鬥之後,朝世界出走?一度視為「可逃場所不足」的學校,如今如何看待求學?對於經歷過311福島核災的日本,看出什麼樣的問題?當初為什麼選擇小說家這樣不可思議的職業,此後,近四十年漫長歲月,如何能以不衰退的創造力直到現在繼續寫下去? 上述一切問題,關於「作家-村上春樹」的種種,誠實而強壯的思考軌跡,盡在於此。村上說:「寫小說時最重要的寶藏,就是具體細節的豐富收藏。」寫作像人生一樣,不要失去健全的野心。
  • 茶之書

    作者:岡倉天心

    作者在旅美期間,意識到西方人對東方世界充滿了荒謬的想法及誤解,因此用英文寫下這本以「茶道」為主題的書,希望能將日本文化正式介紹到西方世界,藉此引起共鳴。即使雙方有著極大的文化差異,卻都對「喝茶」非常講究:方式不同,重視喝茶的流程和儀式卻相同。 在書中他將茶道分成幾個部份來談:茶道的精神、流派、茶與禪的關係、茶室的擺設、最後是妝點茶室的花朵與美學鑑賞。主客在茶室共飲一杯,一期一會,隱含了大和民族執著的特質,將所有對於來客的心意、美好事物的堅持,灌注在這一碗茶中。 目錄 寫於五南文庫發刊之際 不信春風喚不回 導讀 周瑜 一碗人情,百年茶點 蔡珠兒 高岡倉松照天心 李長聲 第一章 一碗見人情 第二章 茶的飲法沿革 第三章 道與禪 第四章 茶室 第五章 藝術鑑賞 第六章 花 第七章 茶人風範
  • 威尼斯日記

    作者:阿城

    假如威尼斯的一條小巷是不通的,那麼在巷口一定沒有警告標誌。你只管走進去好了,碰壁返回來時不用安慰自己或生氣,因為威尼斯的每一條小巷都有性格,或者神祕,或者意料不到,比如有精美的大門或透過大門而看到一個精美的庭院。遺憾的是有些小巷去過之後再也找不到了,有時卻又會無意中走進同一條小巷,好像重溫舊日情人。應該為威尼斯的每一條街巷寫傳。
  • 文学中的猫

    作者:Pablo Neruda

  • 寂寞帶我去散步

    作者:陳昇

    喜歡到處亂走的陳昇 有好長一段時間,他只是這裡走走,那裡走走。只管把四處走動看到的、聽到的,都紀錄下來。 最不能說出口的是感情,因為說了就要負責,而他太清楚自己捨不得。所以唱出「把悲傷留給自己」、「別讓我哭」、「鴉片玫瑰」。 因為愛藍色,愛游泳,所以常把自己想像成魚,也變成藍色果凍般大海的一部份。 是大家都說天生就很迷人的天蠍座。卻總穿著一條短褲、一件舒服的棉質衫,嘴裡哼著孤獨的小調。 他就是那樣,總是讓身邊的空氣,充滿了流浪的味道。 現在,你準備好進入陳昇的世界了嗎?你可以在文字中與他一起散步,體會陳昇的感情..... (摘自金石堂網路書店書介)
  • 旅行的異義

    作者:伊莉莎白.貝克(Elizabeth Be

    當旅人踏出腳步, 一場規模驚人的全球經濟、文化、生態大波動將隨之揚起。 從嗜好演變為產業,「旅遊」的影響無形中已和你我緊密相連 您可能不知道,觀光目前已是規模僅次於石油和金融、不容忽視的世界第三大產業,產值高達六點五兆美金,而且相關從業人數更多達全球總人口的十二分之一 。在本書中,曾任《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特派記者的伊莉莎白∙貝克以實際行動走訪世界各地,觀察過去曾被大眾認為不過是種「嗜好」的觀光旅遊行為,如何變成一項規模驚人的「產業」,而旅遊又如何對全球各國的經濟、生態環境以及文化交流或衝突,產生深遠影響。 你的歡樂是我的痛苦? 「觀光」對國家究竟是毒藥還是靈藥? •世界遺產吳哥窟因周圍旅館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日漸下陷,千年古蹟正緩緩崩解。當地政府為了觀光開發強制徵地,驅逐住民,但獲利的錢財卻是進了誰的口袋? •水都威尼斯老城區居民人口僅六萬,每年卻被迫面對兩千萬觀光人次如潮湧進門前。眼看家鄉淪為擁擠卻空洞的主題樂園,威尼斯人如何反擊? •遊輪旅行另人嚮往,但搭載人數動輒數千,航程中的髒汙廢水暗中排向何處?船東又如何大鑽法律漏洞,苛刻員工,謀取暴利? •哥倫比亞捨棄為美國市場供應牛肉的畜牧業,國家轉而發展綠色觀光,為何反倒更加有利可圖,帶進大量外匯? •波斯灣畔的杜拜金碧輝煌,但拔地築起這座夢幻之城的,竟是生活悲慘的南亞奴工;而從荒蕪之城變身大型購物中心的杜拜在贏得舉世注目之際,又失去了什麼? •犀牛標價一萬美金,大象六萬,面臨嚴重盜獵問題的非洲尚比亞國家公園,何以邏輯弔詭地開放遊客付費獵殺動物,以求動物保育? •當紅色中國大舉開放人民出國旅遊,對台灣和世界而言,帶著大把鈔票的來客會是財神上門,還是災難一場? 橫跨歐、亞、非、美四大洲,一趟探究「旅遊與觀光」的深度報導之旅,揭露歡樂與奢華之外的暗黑真相。 透過伊莉莎白∙貝克走訪十國四大洲的觀察、紀錄和訪談,「旅遊和觀光」這看似無形、規模卻是最為龐大,和你我息息相關,卻也可能最具破壞性的行為和產業,將在她深度與趣味兼具的豐富報導下,從社會公義、生態問題、文化侵略、經濟流動等角度,呈現出你我過去未曾深思的真實樣貌。 ■「貝克是大膽無懼的環球旅者,亦是十分優秀的新聞記者,點出的問題永遠犀利直搗核心!」──西爾維雅.娜薩(Sylvia Nasar),《偉大的追尋》與《美麗境界》作者 ■「貝克帶領我們進行一趟橫跨各洲的驚人旅程,告訴我們觀光業對全球繁榮有多重要。今後,預訂房間、登上艾菲爾鐵塔,或參觀旅遊景點時,你將會有截然不同的心境。」──札克利‧卡拉貝爾(Zachary Karabell),《超融合》作者 ■「一位優秀的記者以全觀視野帶領我們瞭解旅遊的各個面向以及它的未來。貝克不是給我們看一堆統計數字,而是帶我們環遊世界,一窺驚人數字底下的真相。」──史蒂芬‧白瑞爾(Steven Brill),《階級戰爭》作者 ■「深入淺出,令人讚嘆……在觀光產業中,形象就是一切,但貝克讓讀者看見奢華與歡樂之外的另一面,揭露從柬埔寨到美國,一個產業陷入失控的不堪陰暗面。」──《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 爸爸,我們去哪裡?

    作者:尚路易·傅尼葉

    ◎榮獲2008年法國費米娜文學大獎! ◎法國讀者推薦最佳禮物書、年度最感人的文學作品! ◎法國文學暢銷榜第一名! ◎在法國出版未滿一年,已感動超過50萬名讀者! ◎於2008年8月甫一出版,便攻佔法國各大暢銷書排行榜TOP5,至今仍在榜上前十名。 ◎出版不到兩個月,便在法國創下單日2000本銷量的佳績! ◎翻譯版權售出24個國家,仍在熱烈增加中! 他們說,擁有這樣的孩子,是上天給的特別禮物。 我只想說,老天,您太多禮了! 「爸爸,我們去哪裡?」 托馬總是重複問著我這一句話。 「爸爸,我們去哪裡?」 只是,他從來都不懂這話的意義,也不懂我的回答。 「爸爸,我們去哪裡?」 我想對他說:孩子,對不起,把你生壞了…… 有人說,生出一個殘障兒,就是遇到一次世界末日,而他,遇到了兩次! 他是尚路易.傅尼葉,在法國文壇及電視圈擁有極高的地位,然而在一身的光環背後,隱藏的卻是他多年來避而不談的兩個殘障兒。遲至四十年後的今日,他決定送給他的孩子這本書,用來表達他的歉意,及永遠未說出口的愛。 然而,傅尼葉卻以異於其他殘障兒父母的幽默口吻,訴說自己的經歷,甚至輕鬆地開起兒子的玩笑。他說不想讓讀者哭泣,只想帶來歡笑,但如此輕盈的敘述,卻字字精準地刻劃出了他身為一個父親的痛苦掙扎。 相較於眾多描寫生命傷悲的題材,《爸爸,我們去哪裡?》打破了我們對悲傷的看法。傅尼葉選擇直率地嘲弄自己的遭遇,正如他所說的:「幽默,是對付痛苦最好的武器!」我們可以不流淚,以另一種方式越過生命的傷痛與困境! 「對我而言,馬修和托馬只是兩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從來都不是殘障或不正常的!儘管他們有著殘缺,卻不停地讓我們看到人性可愛與動人的地方。這本書不只是我送給馬修和托馬的禮物,也是給我自己的一份禮物!」 ──尚路易.傅尼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