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书信

  • 莫扎特家书

    作者:辛丰年

    《莫扎特家书》辛丰年先生从厚厚的家书集中选译出最精彩的片断,更写下二百多篇“编译者言”交待历史、指点人物。舒心、札记交融熨帖,无论赏乐知人,诚然未可或缺。今年适值莫扎特诞辰250周年,辛丰年先生特意重修此书,以襄盛事。泰戈尔虽然在文学的各个方面诗歌。小说、戏剧都有许多作品,但他还是以诗人著称,被世界上不少国家称为“诗圣”。在印度,他的诗家传户确,传唱不衰。正如他自己所说:当我的声音困死亡而沉寂时,我的歌仍将在你活泼泼的心中唱着。
  • 莫扎特书信集

    作者:钱仁康

  • 自画像与自白

    作者:莫扎特,辛丰年

    自画像与自白:莫扎特书信选,ISBN:9787538250701,作者:(奥)莫扎特著;严格编译
  • 比亚兹莱

    作者:比亚兹莱

    1872年8月21日出生于英国南部海滨城市布莱顿(Brighton)。其父文森特"比亚兹莱(Vincent Beardsley)是一个珠宝商的儿子,继承了一点财产,可是却在结婚时被另一个女人指控逃婚而失去财产,由是家道中落,不得不来往于布莱顿和伦敦之间时时寻找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酿酒厂里做小职员。其母埃伦(Ellen)是一个军官的女儿,家境富裕而受过高等教育,嫁给文森特后不得不住廉租屋,并且做家庭教师以谋取家用,因此常感嫁错了人,而把所有的爱和精力都投入在培养儿女身上。比亚兹莱还有一个仅比他大一岁的姐姐玛白(Mabel Beardsley, 1871-1916年),姐弟两人感情极好,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一起,有了秘密也互相倾诉。埃伦培养起儿女对文学和音乐的爱好,她本身也是一个颇有造诣的钢琴家,经常指点儿女们弹奏钢琴。幼年就表现出艺术天分,但并未受正规艺术教育。比亚兹莱非常喜爱德国著名歌剧.作家瓦格纳(Richard Wagner, 1813-1883年),而据说他在音乐上的天赋远大于绘画。
  • 米开朗基罗诗信艺术集

    作者: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诗信艺术集》内容简介:米开朗基罗,一个“同时拿着刷子与凿子”的人,在壁画、雕刻与建筑领域都创造出无人可及的成就。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已经被世人过度阅读。然而,《米开朗基罗诗信艺术集》通过他最亲密的朋友所著的唯一授权出版的传记,以及他的亲笔书信与诗歌创作,第一次为我们揭示这位佛罗伦萨之子的独特人生与鲜明个性。
  • 柯南道尔

    作者:(英) 查尔斯·福利 等

    这是一部形式特殊的书信体传记作品。英国著名作家柯南道尔从童年到暮年一直保持着与母亲通信的习惯。编者按照时间顺序,将柯南道尔写给母亲的六百余封家书串联起来,辅以若干相关文字材料,完整再现了这位“福尔摩斯之父”的精彩人生。
  • 塞尚书简全集

    作者:塞尚 等

    200多封书信往来完全记录 200多幅亲笔手稿真实影印。随着塞尚与其亲友、朋友之书信记录的愈见丰富,读者也愈来愈靠近一个情感丰沛但性格孤僻、经济宽裕但稍欠节制、执著艺术但偶生嗟叹的神格化的塞尚。
  • 傅雷家书

    作者:傅敏

    《傅雷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各、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 我,米开朗基罗,雕刻家

    作者:(意)米开朗基罗

    本书收录了全部的近500封米开朗基罗书信,包括了与他的家人、朋友和教皇等的通信往来。这些或从容或匆忙间写就的信件,带有米开朗基罗特有的激情,向我们展示了他在生活重轭和时代煎迫下的艺术创作,以及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世俗生活。这另一种形式的自传。
  • 梁启超家书

    作者:梁启超

    《梁启超家书》讲述了:梁启超有子女十人,长大成人的有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九人,但是思忠英年早逝。他们个个成才,这和梁启超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有密切的关系。九人中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家庭中出了三个院士这也是极少见的。在20世纪的20年代一30年代,梁启超把思成、思永、思忠、思庄送往国外学习,这期间任公与子女有密切的书信来往。当时思顺与丈夫周希哲住在加拿大,思庄随姐在加,因此任公的信多先寄到思顺处再由子女传阅。信中表达了任公对子女们深切的关爱,及兄弟姐妹间的亲情。这里我们选了部分有关个人修养及学业方面的内容,供青年朋友们自勉。
  • 忆马勒

    作者:[德] 阿尔玛·马勒

    马勒逝世百年纪念 马勒之妻阿尔玛亲叙,亲选马勒家书, 著名德语翻译家高中甫译笔 李欧梵专文推荐 本书记载了阿尔玛与马勒相识相恋直至马勒去世的这十年间,作为指挥家、作曲家以及丈夫、父亲的马勒所经历的起伏人生,其中不乏马勒与阿尔玛之间的情感记录。阿尔玛用细节的描述,重现了马勒十年间的点点滴滴——他指挥时的亢奋、作曲时的专注、被质疑时的愤懑、失去爱女的悲痛,直至病榻上的无奈、弥留时的渴望……
  • 我的音乐生活

    作者:柴科夫斯基,梅克夫人

    本书的主角是音乐家柴科夫斯基,还有他的“施主”,保护人,他的“女神”,他的理想的化身,他从来没有见过面的“施主”――寡妇冯・梅克夫人。因此,本书原版的书名叫做《挚爱的朋友》,副标题《柴科夫斯基与冯・梅克夫人的故事》,30年前中译本出版时副标题改作《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通信集》。这本书的情节是围绕着艺术史上罕见的两个挚友之间的纯洁友谊而展开的――冯・梅克夫人的孙媳妇作了一些注释,加了一些“旁白”,但是它的内容主要还是这个音乐家的内心自白。
  • 费曼手札

    作者:R·P费曼

    费曼的抽屉里,长年摆着一封从未寄出的信。信纸泛黄破旧,因为费曼经常拿出来展读。那是费曼在妻子阿琳过世一年后(1946年),写给亡妻的信。费曼在信末写道:“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我不知道妳的新地址啊。”2004年,这封信和其它费曼亲笔写的信,都来到费曼的女儿米雪手中。米雪说:“看着看着,我着迷了。写这些信的人展现出思路清晰、体贴、谦虚、风趣而又迷人的魅力来。”米雪于是选出415封信和家藏的照片编辑成这本书:“关于我父亲的书很多,不过那些书都取材于口述的数据。但现在你看到的这本书,都是他亲笔写的信,这些信自己会说话。这些信综合起来,展现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费曼的特质。” 1988年,费曼与世长辞。死前最后一句话是:“死亡太无聊了,我可不愿死两次。” 伟大喜剧演员的幕后,往往是一段历尽沧桑的人生;科学顽童的心底,透过这些纸页,浮现的是一个真挚高贵的灵魂。
  • 曾国藩家书

    作者: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自1879年初刊以来,广为流传,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教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 亲爱的提奥

    作者:[荷] 文森特·凡高

    这是一部书信体自传,由凡高写给弟弟提奥的几百封信组成。书中不仅真实地记述了凡高贫困孤独的生活,突出地反映了他艺术上艰苦卓绝的探索与独到的见解,还充分地反映了他与弟弟提奥之间深厚真挚的手足之情。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

    作者:[清] 曾国藩 原著,唐浩明 评点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介绍了曾国藩的家世、学养和人脉关系。举凡曾氏大家庭、小家庭的每位成员,与曾氏有较密切交往的亲戚朋友,《评点》中都将眉目清晰的予以介绍。读者将可以从中了解曾氏终生崇拜的偶像是他的祖父,而他的祖母却比祖父整整大7岁,母亲又比父亲整整大5岁。他的两个儿子都短命,五个女婿几乎都不争气,至于接续曾氏家庭的大功臣,却是他的二儿媳。 《评点》交代了所选家书的时代背景。曾氏所办的许多事都与当时的时代密切相关,勾勒出其时代背景,将有助于读者对家书及其本人的更深了解。如曾氏出山前夕太平军围攻长沙的情况,为什么团练最先会在湖南出现。又如慈禧太后为什么会特别重用曾氏。还有,十几年的战争给当时百姓带来的灾难:富庶的皖南居然公开卖人肉,每斤标价120文。 《评点》讲述了大量信中只是略微点到,而读者又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慈禧与恭王的矛盾,撤湘军的内幕,淮军崛起的原因,曾氏的身体状况,他最后死于什么病等等。 《评点》介绍了晚清的官场典章制度、社会习俗等等。比如九品十八级的官制、官员的月薪、年终奖、年终考核等。还有,一个教师当时可以赚多少钱,一个医生的出诊费多少,一个丫环值多少钱。当时的物价怎样,一两银子究竟是个什么概念等等。此外,针对家书中所常见的经史引文,《评点》将说明出处,笺释其义,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增加国学知识。 曾氏湘乡老家典藏的家书中在清末付刻时有的去掉不用,有的则删去某些段落。这里面有哪些外人或后人不知的原因?《评点》会在相关的家书后面告诉读者:有的是为了顾全曾氏本人的面子,有的是为了顾及李鸿章兄弟的面子等等。 曾氏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军事、外交极有影响,《评点》在相关章节中介绍了曾氏的言行对蔡锷、陈独秀、毛泽东、蒋介石等人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并通过他们而影响中国近代政局。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角来考察曾氏的思想,分析曾氏有哪些方面对今人仍有启益价值和借鉴价值,是《评点》作者用力最多的部分。比如作者将会细致地分析曾氏有关求缺的思想、惜福的思想、不留钱财给子孙的思想等等。 探索曾氏的内心世界,发表作者的读史领悟,是《评点》的最大特色。比如推动曾氏将湘军做大做强的第一动力究竟是什么?又如曾氏官越大、权越重、心里越恐惧、行动越谨慎。他为什么会这样?作者在评点曾氏为母亲办丧事时,提出了“孝道平衡了“三从四德”’的观点;在评点曾氏教子时,提出聪明并不是人的重要美质等等。
  • 路上来信

    作者:温顿·马萨利斯,塞尔温·瑟福·辛德斯

    在《路上来信》中,著名爵士音乐家和普利策奖获得者温顿·马萨利斯用书信的方式探讨了音乐、人生等问题。马萨利斯在路上写信,在坐公交车、校音、演出的间隙写信,将他从经验中得来的智慧传递给正在涌现的年轻音乐家们,以及来自各种各样不同背景的人们。《路上来信(精)》是一本独特的书,伟大的艺术家提供了他的个人思考,关于爵士乐,关于如何生活得更好、更与众不同、更有收获和更有意义。
  • 周作人致松枝茂夫手札

    作者:[日] 小川利康,止庵

    《周作人致松枝茂书手札》是影印版,收录周作人致松枝茂夫的信123通,电报1通,明信片10通,致尤炳圻的信1通,致柳存仁的信2通。松枝茂夫(1905—1995)是日本汉学家,自1936年开始与周作人长达四十年的交流过程(其间有十年中断),他视周作人的书信为无价之宝,晚年亲 加整理,曾言:“半生潦倒红楼梦,一向倾心周作人。” 信件大致分为两个时期,1936年至1944年的书信主要讨论周作人作品的翻译问题,对于松枝提出的费解之处,周作人予以解释,至今对于读懂周氏的文章很有助益;1954年至1965年的书信呈现了周作人晚年创作与生活的境况。周作人末了一信抄录了《八十自笑诗》,成为二人交谊的最后纪念。
  • 凝视着爱与死

    作者:大岛道子

    “我每次和你聊天,就会想起你那温柔的眼睛。去年十月你回东京以前迷蒙的泪眼是何等美丽。我真想再看见你的眼睛。 “再次被你温柔的眼神望着的时候,我一定会发抖的,肯定会的。” 这是年轻帅气的河野向心爱的女友道子一往情深的倾诉。 它也把我们带入了一段生死不渝的恋情。高中复读生河野因病住院,与开朗可爱的少女大岛道子相遇,两人一见钟情继而深深相爱。由于分隔两地,他们只有鸿雁传书,以表达彼此深切的思念。道子患的是软骨瘤,一往情深的河野多次到道子的身边陪伴她,支持她进行手术,道子的生命也奇迹般地得以延续。3年后,道子因病惰恶化而逝世。年仅21岁。 本书精选了他们相爱3年间缠绵排恻的154封情书,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他们相互鼓励、彼此慰藉的纯美恋情,以及徘徊在希望和绝望之间的矛盾、痛苦和挣扎。尤其是道子与病魔抗争的惊人勇气和热爱生命的可贵品质深深地激励了许许多多的年轻人。 本书在日本出版后,销量一举突破130万册,被誉为日本纯爱文学的源头。主人公那种凝视着爱与死的终极恋情使整个日本为之落泪。东京电视台将两人的生死之恋拍成了电视 剧,同名电影由日本影后吉永小百合和浜田光夫激情演绎,创造了当年的票房神话。
  • 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往来书简集

    作者:川端康成 三岛由纪夫

    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都是我国读者熟悉的日本大作家,俩人的关系又不仅是师生的情谊,而且是相知以心的密友。在两人长达二十五年的亲密交往中,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书信作品。本书即收录了两人往来的书简九十四封,充分反映了两人从文学到生活的交流全貌,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人间至纯至美的真情。它不仅展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学世界,而且如实记录了人类最美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