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茶文化

  • 寻味中国茶

    作者:池宗宪

    〖编辑推荐〗 《寻味中国茶》是系统介绍中国茶难得的佳作。作者将二十多年的品茶经验,化成细腻而有灵性的文字,专业的知识与个人体悟完美融合,带你真正走进中国茶的世界,从买茶技能、泡茶窍门到品茶方法,让你真正学会识茶、品茶、在茶香茶韵中体验中国茶的神奇魅力。阅读本书,不仅能获 得中国茶的专业 知识,更是一种纯粹的审美享受。 〖内容简介〗 喝茶,是独一无二的感官之旅,是与自然造物的神奇邂逅。对现代人来说,喝茶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门充满挑战的学问。如何识别名茶的真伪?如何挑选适合自己口味的好茶?如何正确煮水、泡茶、品味茶韵?中国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要想全面了解,需要认真地学习,真切地体验。 作者池宗宪将自己二十余年品饮中国茶的经验,化成系统而有灵性的文字,从中国茶的种类、产地特色、购买要领到茶具的选择、冲泡的技巧、品茗的方法,一步一步带您走进中国茶的世界。专业的品茶知识与个人的体悟的完美融合,教会您轻松开启味蕾,感受茶汤的万千变化,让您完整领略中国茶的神韵与魅力。本书能解答您对茶的所有疑问,让您买茶功力和品茶功力都大大提高,真正学会聪明喝好茶!
  • 茶壶

    作者:池宗宪

    《茶壶》内容简介:壶是茶人丰富心灵的写照。一把壶具有圆满自足的小宇宙。从水置入之始,壶体起了骚动,温度的觉醒,容纳着各自茶叶的形境,水浸入叶体的生命,染浸释放单宁的甘美。接着转韵往来正是茶汤呈现生命的时候,而茶汤美感的养成,就在于如何泡出真味。茶叶与壶的距离看似远又近;却又自我表述,茶香和汤味合声共鸣;都在茶叶与水滋润间诞生;这就是汲甘泉,瀹芳铭,两三寸水起波涛的乐趣。品茗泡茶、茶香四溢时;壶在眼前已十分。等待爱壶者在自己的心。情绪,思维上找到壶之美,经由赏壶心法来观壶,融合在壶的旋律中,照见了壶里乾坤.镜射壶的大千世界!
  • 茶席

    作者:池宗宪

    懂得品茗是一种品味!从茶器的选用,到摆放茶席而成就的高雅情调,丰富了现代人们味觉飨宴之外的精神情调。人们聚在一起品茗创造了仪轨,扩张品茗在社会与空间的范围,从达官贵人到平凡百姓,无论是品的简约潇洒,或以隆重华丽厚实的外显,都得用心品,才知茶在无边。 茶席的魅力从何而生?作者借用密宗图像之一的「曼荼罗」,意为圆轮具足;将茶、茶器聚集,意图使茶席达到美学境地。本书作者带您从唐、宋、元、明、清,一路走到现代,窥看历代茶席风华,聚集每个时代品茗特质和茶器魅力,成为现代人习茶、布置茶席的美感地带,并在茶席的穿透愉悦中,建构你我随心所欲的茶席。本书共有十个章节,每一章再用多个小标题点示精髓,加上丰富图版对应,当带给喜爱品茗的读者从身、心、灵,以及视觉上多种层次体会「茶道」的美妙感受。 茶席的吸引力从何而生?明白茶席曼荼罗的基本图像就知晓:一次茶席想要表达的指涉程度为何?或在图像上、用器上创造华丽或优雅沉敛,或用方便善巧单壶孤杯陈列俭朴的茶席,或以瑰丽满席的茶壶、杯、托…茶器加上花器的幻化,来满足艳丽的丰盛。 取自茶器各体的审美趣味在哪儿获得?洞悉历代品茗风格和制茶之法,深入探索茶器形制釉色的结构,都将连动着茶人内化的底蕴,其实看似无形却有形,关连了整个茶席美感位置。布置茶席,因茶人之品味、茶客之需要而异。茶席布置产生的图像就如显现审美趣味,煞是短暂的剎那,如何化成永恒的心灵脚注?进行茶席曼荼罗先得了解如依密宗所规定仪则,如《大日经》所绘胎藏界曼荼罗;然,茶席的仪则可为初入门者得到依寻,但这非学习真意不可道,就如中国无茶道之名,却已历经唐、宋、元、明、清至今都已出现一套流传的「事实茶道」,直至20世纪才以「茶艺」之名,约定出品茗时由置茶、泡茶、注水、倒茶的仪则,但却都难现茶席曼荼罗。 事实茶道?或以中国茶道茶艺为名,但却又难和应用「曼荼罗」的观想、仪则等内容,模拟在茶席的外相表现,藉此对照出内化的心灵境界,所带来的精神愉悦。茶席曼荼罗的因缘,透过精心安排,用轮圆具足的具体茶席来摄众至尽:茶席是现实的坛城,宛若掌握品茶之宜与不宜;茶席曼荼罗的场域由单席的创造仪轨,以致扩充事实茶道的归纳,才足以筑出各式各样的茶席曼荼罗,或在室内的清供雅集,或在户外与自然山川的结合…,其实每一次茶席都可由内心随类赋形、挥洒自如的。
  • 用心学泡茶

    作者:何厚余

    本书主要从最基本的一道茶的冲泡和品鉴入手,教读者掌握一道茶的冲泡技巧和品鉴知识,并具体分析作为一位茶人是如何达到提升自身冲泡与品鉴能力的。
  • 喝茶解禅

    作者:洪启嵩

    茶的品格是洁净,清雅,脱俗,历来为清修的山僧道流和品性高洁的雅士所钟情,他们从茶中感受到一种“明心见性”的意境。对于芸芸众生而言,今天的人越来越忙,但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坐下来静静喝一杯茶,暂时抛开烦恼,体味闲适之乐,享受片刻的宁静和一时的纯真,以此得到一个好心境。正所谓“好香用以熏德,好茶用以涤烦”。洪启嵩以茶喻禅,以茶悟禅,同时,也以禅解茶,从一杯茶,体味平淡而幸福的美好,享受当下的生活。书中的文字,以及与茶相关的题字和画作,仿佛轻轻地呼唤着人们:放松喝茶,用心生活。这本书不是一本宣教佛教禅学的书,也并非是一本单纯的茶学书,而是从茶禅一味的角度,阐述了茶与禅对于人的内心、对于人的生活品质的影响。对于许多压力甚大的都市人而言,是一杯清新的茶,一种心灵的慰藉。
  • 茶21席

    作者:古武南,廖素金 摄

    《茶21席》内容简介:坐拥千把名茶壶万片茶砖的“贝勒爷”,花六万块机票钱从澳大利亚飞过来的“名狗安格斯”,患有“习茶强迫症”的外国“茶博士”,午夜两点半最精神的夜猫子茶人,为美国第一家庭奥巴马家设计餐具的设计师,参加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的古茶室主人,琴、棋、书、画、花、工、艺照单全收的国际珠宝旗舰店店长,不计回报种植有机茶园的现代茶农,法国戛纳影展上惊艳亮相的女导演,留学意大利、推广意大利美食的室内设计师……一群有趣、有想法的人聚在一起做有趣的事情,写有意思的文章,就成了《茶21席》。 他们在工作中各有各的身份,而当脱下疲惫的外衣,进入自己的生活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茶人。当《茶味的初相》引起购书热潮,“人澹如菊茶书院”门庭若市时,作为“大师兄”的古武南坐不住了,因为属于茶人的精彩太多太多了,可以为人知,应该为人知的事情也太多了。于是,在《茶味的初相》作者、“人澹如菊茶书院”老师、享有国际盛名的茶人李曙韵的支持下,古武南发出了21封征稿信,请同学们讲讲自己种茶、买茶、卖茶、喝茶、品茶、学茶、习茶、恋茶、研究茶的心得、体会、感想、反思。 除了字字珠玑的文章,精美的配图也是全书的一大亮点。著名摄影师,也是资深茶人的廖素金老师,用高超的技艺和平和的心境,为读者呈现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片:茶人发自内心的笑颜,茶具穿越千年的静美,茶席不动声色的魅力……读着书,看着图,喝着茶,这样的日子,美丽如天堂。 为了最大限度体现茶与人的美好风貌,全书不惜工本采用进口高档纯质纸印刷,努力追求艺术品的水准,好的水承载茶的灵魂,好的书承载人的灵魂。
  • 问茶

    作者:秦燕春

    爱茶与吃茶,似乎很久以来在文人眼里都是需要条件的,茶为嘉木,能欣赏茶的清淡之美的味蕾与人品,都不可太浓郁奔肆。早在魏晋风流的时代,茶事就被时人视为“素业”了。明代专品真味、大放异彩的“文人茶”,更将此意蕴推向高潮中的高潮,例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之第五子朱权著有《茶谱》,认为“(茶饮)本是林下一家生活,傲物玩世之事,岂白丁可共语哉。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另一文人屠隆在《考盘余事•茶笺》中,则具体规定了这“茶寮”的具体设置:“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室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许次纾在《茶疏》中,更列具了适合品茗的非常时刻,例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轻阴微雨、小院焚香”等等,无疑都是些斯文雅客清赏的余事、遣怀的勾当。 这茶与百姓人家的“开门七件事”,似乎已经有了距离。 耐人寻味的是,在较早的唐宋年间,茶味当中的人间烟火气象,倒更为丰足一些,所谓“茶为食物,无异米盐”(《旧唐书•李珏传》)。例如顾况(唐)《茶赋》中专意强调茶的实用与精神层面的双重价值,所谓“滋饭疏之精素,供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昧”;梅尧臣(宋)《南有嘉茗赋》中,赋予茶更为广阔的天地人生,“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嚣此众氓”,这茶是雅俗共赏的,“华夷蛮貊,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不时啜而不宁”。 在茶作为“文化”的童年时代,在陆羽那第一本《茶经》里,其具体内容共分作了十节: “一之源”,阐述茶的起源、茶树的生物特性及自然条件与品质关系,饮茶对生理的功效;“二之具”,阐述茶叶采摘加工生产中的十五种工具及其使用方法;“三之造”,介绍茶葉采摘的要求,及成品茶不同品質的形成特点、对制茶工艺的要求;“四之器”,介绍煮茶、饮茶所用的二十五种器物,提出煮茶、饮茶的正确方法及原则; “五之煮”,阐述炙茶、煮茶的要领,提出茶叶品质的标准; “六之饮”,论述茶叶的煮饮方法,指出加工茶叶的九个关键技术;“七之事”,记述有关茶的历史、嗜好饮茶的名人轶事故事,并介绍茶叶的药用功效;“八之出”,记载陆羽的时代即唐代茶叶产区的分布及所产之茶的质量评述; “九之略”,阐明在深山野寺等特殊环境下加工、烹煮茶叶可省略的一些过程及其器具; “十之图”,将所有茶事内容写成图卷,陈列於室,以作备忘。 在陆羽的时代,那个大唐盛世,国人喝茶,较之如今其实另有不同方法,其别致之处,某种程度上,如今只有少数民族例如在大西南,湖南的“擂茶”或白族的“三道茶”之类,才大有古风存其余韵焉:茶饼不仅要烤干、碾碎,烹煮时更要加盐、加香。而后,流行于斯文宋代的“龙凤茶团”,甚至要掺入龙涎香之类名贵香料,这是让今日茶人要咋舌不已的“名贵待遇”。 这样一种味道浓重而风格丰腴的“茶汤”,也有点象江南乡下流行的“阿婆茶”:女性农闲聚会之时自喝的茶,也是香喷喷甜丝丝五味俱全。 我在苏南浙北交界的湖州——即陆羽当年隐居栖息之地的小莲庄,喝到过一种藤豆茶,也庶几近之:把炒熟的青豆、陈皮、椒盐、桂花,加茶叶一起冲泡。 茶史之上,从烹煮到清饮的划时代的大变革,发生在文绉绉的明朝,且似乎就是江浙导其先鞭。 文人喜欢作酸的明朝偏偏有个杀人如麻的第一天子朱元璋,但这放牛小子无赖儿郎不小心好像还成就了一回风雅领袖,诏令“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其关乎政治民生的理由,是为团茶要“碾而揉之,压以银板”,过分劳民伤财。但正是这项“改团饼为散茶”的制度变革,使得茶叶的生产与饮用都有了巨大的改变,“改蒸焙为炒青,改煮烹为沸水冲泡”——笔者有点怀疑,如此优雅天然的改变,难不成因为朱元璋自己就是个来自茶乡的土生土长的“草根”安徽人?众所周知,宋代流行的有点跟“茶”较劲的“点茶”、“斗茶”之游戏精神,与同靠茶吃饭的平头百姓,其实隔膜得很。 有此一举,却使得作为“文化”的中国饮茶方式的历史演变,成为“原始粥茶法—饼茶煮茶法—研膏团茶点茶法—散茶泡茶法”这样一道风景线了。 当然,散茶“撮泡”作为饮法,其实南宋时期在江南例如绍兴已经出现,陆游《安国寺试茶》一诗中已经出现了“不团不饼而曰炒青”的越茶,名“日铸”。 清代虽为游牧民族出身的满族当家,饮茶之风却更是盛况空前,特别乾隆皇帝,他几下江南,至于和杭州名茶龙井、苏州名茶碧螺春,均结下一段又一段不解之缘。 但改革积习总是艰难的,何况在这个泱泱中华,东西南北走过,天时地利不同,人的味蕾与胃口便常常相差甚远。喜欢“抬杠”似乎是此种文化与生俱来的精神气质——这个苗头可是在先秦诸子的时代就开始了,谓余不信的读者,自去参阅老、孔、庄、韩诸子“掐架”的雄姿英风好了。关于茶,例如作于明代万历年间的《茶考》一书,居然还在抨击茶的清饮之法,“北人”很是不屑“南人”的此种改革: 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北客多哂之,予亦不满。一则味不尽出,一则泡一次而不尽用,亦费而可惜,殊失古人蟹眼、鹧鸪斑之意。 在今日的茶人看来,此种“古意尽失”,实在正是茶有史以来的“救赎”:还茶一个自性清明,一个自由自在,一个自然而然。 享受且迷恋着茶的本色清纯的今日茶人,是很难领会古人涵泳于那种五彩缤纷的茶汤中的独特妙处的。对于今日爱茶吃茶的普通人,我们最渴望达成的,或者就是让我们的眼眸、鼻翼、味蕾与情怀,一起联袂“上路”,循着茶香,走问天涯,地头海角处,青青华盖那满枝头的春深,便是不老无忧、远离污染的一株茶了。 既然迷醉了“茶圣”陆羽、让因此他选择“落叶归根”的,首先就是江南茶,我们“茶道之旅”第一站,就从江南出发吧。 ……
  • 茶经述评

    作者:吴觉农

    这本书从1979年开始撰写,由于出现了一些曲折,因而花费了较预想为多的时间。最初,因为《茶经》原文较为古涩,于是用了较多的时间来对照它的版本,研究它的文字,这样,当时所写出的内容,就较侧重于《茶经》的注释,后业才陆续加入了一些新的评述的内容,搞出了第一稿。但这一稿的内容,有的已超越了评述的范围,所以,又加以精简,把述评突出出来,写成第二稿。最后,再加以修改补充,这便是现在出版的第三稿。同时,在第三稿修改过程中,又不时发现新问题需予解决。   这本书的撰写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大都是作者提出个人的看法,委托几位老友执笔。第一阶段的执笔人是张堂恒同志,他所完成的是内容比较简要的《茶经》的译文和注释,另邓乃朋同志,也在《茶经》的译文和注释方面提供了不少意见;第二阶段先由钱梁、陈君鹏两位同志执笔,他们所完成的是内容比较广泛的第一稿,嗣由陈舜年同志执笔,主要是删繁就简,完成了第二稿;第三阶段亦即第三稿定稿阶段的执笔人是冯金炜、恽霞表两位同志,特别是冯金炜同志对最后定稿的撰写和补充工作出力较多。
  • 闲闲堂茶话

    作者:曹鹏

    《闲闲堂茶话》集萃了曹鹏博士关于茶文化的散文、随笔与评论以及题画茶诗,书中插图也全部出自同一作者的手笔,图文并茂,笔调轻松闲适,风格独特隽永,兼有茶学、文学、画学的专业品位,是一本有纯文化雅致的闲书,对茶叶、茶馆行业还是一本金针度人的生意经。
  • 无茶不文人

    作者:朱郁华

    以茶为主题,品鉴贯穿了《无茶不文人》始终:无论谈人论事、喝茶品水,在鉴赏的过程中普及茶知识,介绍茶文化。
  • 茶人三部曲(全三册)

    作者:王旭烽

    公元1793年,东方中国,一位被称为乾隆的皇帝已在位五十八年。9月,是他八十三岁诞辰,万寿无疆的颂歌,在他的王士与庙堂响彻云霄。 此前整整一年,西方大英帝国以祝寿为名,派遣由前驻俄大使马嘎尔尼率领的外交使团出使中国,以图真正意义上的近代首次东西方大帝国相会。 使团全部费用,由东印度公司承担。 公元1600年成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664年把从中国进口的一筒两磅两盎司的茶叶,作为贵重礼品献给英王——英国直接进口中国茶叶的历史自此开始。 一百余年以后的1785年,英国进口华茶已达一千零五十磅。 英国文学家迪斯拉利评之曰:茶颇似真理的发现,始则被怀疑,……最后乃获胜利。 东方神秘绿叶在英伦三岛的传奇,启发了东印度公司的思路。这是一个既拥有军队又贩卖茶叶的公司,它一手握着剑,一手拿着帐簿。此时,它产生了一种两全其美的梦想,将华茶移植殖民地印度。 正是这种关于茶的梦想,把东印度公司和马嘎尔尼,送上了同一条驶向大清王朝国土的舰船。 1792年9月8日,东印度公司给马氏获取中国茶叶种植情报的训令说:经常从中国输入的或公司最为熟知的物品是茶叶、棉织品、丝织品,其中,以第一项最为重要。茶叶的数量和价值都非常之大,倘能在印度领土内栽植这种茶叶,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马嘎尔尼的外交使命,一开始就因为纠葛于双膝还是单膝向中国皇帝下跪而失败。但华茶为他弥补了一切,把优质树苗引入印度,光这一项也就不枉此行了,而且,在下个世纪,这次出使的费用将被百倍地偿还。 离开北京南下返国的途中,马嘎尔尼使团由北京至杭州,复由陆路经浙江、江西、广州。在浙江和江西的交界之处,他们得到了茶树的标本。 1793年12月23日,马嘎尔尼在中国广州向东印度公司报告说: 总督(即新任两广总督长麟)本人度量很是宽宏,断不是鸡肠狗肚之小官可比。承蒙他的允准,我找到了一些茶树,这就是我现在所拥有的几种幼树和几种适宜于种植的种子。 我也和公司想法一致,如果能在我们领土之内的某些地方种植这种植物而不是求助于中国境内,而且还能种得枝叶茂盛,这才能符合我们的愿望。我所得到的数种正在生长的植物,如果能精心培育,将来必定茂盛;放眼将来,喜不自禁。 1794年2月,马嘎尔尼给孟加拉总督素尔去信说:……有精通农业者认为兰普尔地区的土壤适宜于植茶。所幸的是,现任两广总督(长麟)利用赴任之便,同我遍历浙江省,引我通过茶区,慷慨地让我挑选几棵茶树之最良品种。我已经特地命令将之栽入适当的箱子内,且以土培之,使其不致枯萎。 中国浙赣交界处藏之于深山的瑞草,从此来到南亚次大陆恒河流域的加尔各答落户生根。 法兰西学院院士佩雷菲特于1989年出版的《停滞的帝国》一书,专门提及了华茶最早进入印度的情况。他说:“加尔各答植物园向印度所有的苗圃送去了使团挖来的中国树苗的后代。1823年,在阿萨姆邦发现了一棵野生茶树,于是把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但可以说当今相当一部分‘印度茶叶’来自马嘎尔尼挖来的中国茶树苗。” 可以说,没有二百多年前从那艘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豺狼号”战舰上运载去的华茶,便没有今日作为世界上最大茶叶出口国的那个印度。 天朝中国向西方投之以桃时,并未想要他们报之以李。但一种植物的芬芳还是引来了另一种植物的迷香。两种植物各从东方和西方出发,开始了它们近代史上的独特的远征。1813年至1833年,中国的茶叶和英国的鸦片的贸易交量是一比四。清帝国在毒品中动摇了。 茶是郁绿的,温和的,平静的,优雅而乐生的;罂粟花是多彩的,热烈的,奔放的,迷乱而破坏的;茶往西方去的同时,鸦片向东方迅跑而来。东方和西方的诗人们则怀着完全对立着的心绪描绘着这舶来之物。当英国的华尔勒歌唱着“软滑、醒脑、开心,像女人的柔舌在走动着的饮料”时,中国杭州的龚自珍则写道:“鬼灯队队散秋萤,落魄参军泪眼荧;何不专城花县去?春眠寒食未曾醒。”——为什么不到广东花县去做长官?那里是鸦片进口地,可以贪食不起,大过烟瘾,连禁烟火的寒食节亦在所不顾了呢。 其时,天津、上海、杭州、福州、厦门、广州等地,都成了著名的茶叶集散之地。1842年大清帝国签订《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之后,快箭船载着华茶,便全方位地驶向太平洋和大西洋。 和这个庞大的东方民族完全一样,在经历了两千年闭关自守、唯我独尊的生活之后,华茶的下一个大时代开始了。 ……
  • 筑草为城

    作者:王旭烽

    《茶人三部曲》以绿茶之都杭州的忘忧茶庄主人杭九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运变化为主线,塑造了杭天醉、杭嘉和、赵寄客、沈绿爱等各具不同社会意义和艺术光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在忧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坚忍负重、荡污涤垢、流血牺牲仍挣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气质和风神,寄寓着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坚毅精神和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倾向。茶的青烟、血的蒸气、心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业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熔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忘忧茶庄的传人杭九斋是清末江南的一位茶商,风流儒雅,却不好理财治业,最终死在烟花女子的烟榻上。下一代茶人叫杭天醉,生长在封建王朝彻底崩溃与民国诞生的时代,他身上始终交错着颓唐与奋发的矛盾。有学问,有才气,有激情,也有抱负,但却优柔寡断,爱男友,爱妻子,爱小妾,爱子女……最终“爱”得茫然若失,不得已向佛门逃遁。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经历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时代,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衰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族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衰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衰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 不夜之侯

    作者:王旭烽

    《茶人三部曲》以绿茶之都杭州的忘忧茶庄主人杭九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运变化为主线,塑造了杭天醉、杭嘉和、赵寄客、沈绿爱等各具不同社会意义和艺术光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在忧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坚忍负重、荡污涤垢、流血牺牲仍挣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气质和风神,寄寓着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坚毅精神和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倾向。茶的青烟、血的蒸气、心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业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熔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忘忧茶庄的传人杭九斋是清末江南的一位茶商,风流儒雅,却不好理财治业,最终死在烟花女子的烟榻上。下一代茶人叫杭天醉,生长在封建王朝彻底崩溃与民国诞生的时代,他身上始终交错着颓唐与奋发的矛盾。有学问,有才气,有激情,也有抱负,但却优柔寡断,爱男友,爱妻子,爱小妾,爱子女……最终“爱”得茫然若失,不得已向佛门逃遁。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经历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时代,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衰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族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衰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衰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 茶经

    作者:陆羽

    本书是有“茶圣”之称的陆羽所著《茶经》与有“茶仙”之称的陆廷灿所著《续茶经》的精编,文白对照,图文并茂,是每一位善饮茶者必备之宝典也。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茶文化也在中华大地重新兴起,成为人们啬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品位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编译出版了这部《茶经》,一方面是帮助人们了解我国茶文化的缘起和丰硕成果,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加现代人,特别是迷恋于咖啡文化的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以使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世代承袭,发扬光大。
  • 吃茶养生记

    作者:荣西等

    从名古屋乘新干线西行两个小时,就到了冈山市。冈山古代属吉备国,公元1141年4月,《吃茶养生记》的作者、日本茶道史上被尊为茶祖的荣西禅师就诞生在今冈山市郊的吉备津。荣西(1141—1215),又号千光、明庵,俗姓贺阳氏,幼名千寿丸。其父贺阳秀重是吉备津宫(今吉备津神社)的神官。荣西幼年的时候,跟从父亲诵读佛教的俱舍颂,到了十四岁(1154年)便在比睿山(今京都市东北)延历寺出家,号为荣西。延历寺是日本天台宗的总本山,创始人最澄大师(767—822)曾在中国留学,学习天台宗、密教、禅宗等佛教思想和戒律。最澄之后的慈觉大师(园仁,794—864)、智证大师(园珍,814—891)等也都曾在中国留学。他们回国以后带来了新的学风以及活跃的学术空气。但是唐朝末年,日本停止向中国派遣遣唐使,中日文化交流陷于中断状态。所以到了荣西在延历寺出家的时候,日本佛教的发展也因为没有新的思想传人而处于停滞状态,教学僵化,徒具形式。目睹这种状况,荣西从21岁起便决心到中国去留学。经过数年准备,1168年4月,28岁的荣西从博多(今福冈市)乘商船出发,踏上留学之路。一星期后,抵达中国的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此时中国已进入南宋时代。荣西先后访问了广慧寺、天台山、万年寺、阿育王寺,于9月回国,携回了《天台新章疏》60卷。
  • 茶事遍路

    作者:[日] 陈舜臣

    《陈舜臣作品:茶事遍路》是一本有关茶史茶话的历史随笔。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茶,在世界风云变幻的数千年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旅日华人、作品风靡东瀛的历史作家陈舜臣先生饱览了各种史料和诗歌文献,亲身游历考察了许多茶产地,以细腻且真挚的情感、生动而又富于哲思的笔触,将茶源、茶品、茶人、茶地、茶事等娓娓道来。
  • 茶道少主京都出走

    作者:松村榮子

    茶道傳人的搖擺青春 千年古都的熱血浪遊 我十八歲,我離家出走。 我可能會在旅途中 找到自己。 武家茶道掌門繼承人,友衛遊馬,十八歲,不願繼承式微的家業,決定「為自己而活」,享受可以染髮、不用頭髮三七分的自由。離家出走以後,遊馬邂逅了形形色色的茶道愛好者,嚐到微甜的戀慕,但是茶杓失蹤之謎卻突然朝他襲來…… 京都的茶香、清爽而充滿趣味的青春浪遊記。 本書原書名借鑑自詩人宮澤賢治的名詩〈雨□□□□□〉(不輸給風雨), 在少年不畏風雨、青春無敵的氛圍中, 以千年古都風情為舞臺, 輔以日本茶道的內蘊與其他形形色色的鮮明角色, 巧妙交織出一部生動逗趣,熱情溫暖的成長輕小說。 本書特色 ■ 芥川獎得主 松村榮子 ■ 生動逗趣,極富內涵的成長輕小說。
  • 南方有嘉木

    作者:王旭烽

    此书为第5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茶人三部曲之第一。 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忘忧茶庄的传人杭九斋是清末江南的一位茶商,风流儒雅,却不好理财治业,最终死在烟花女子的烟榻上。下一代茶人叫杭州市天醉,生长在封建王朝彻底崩溃与民国诞生的时代,他身上始终交错着颓唐与奋发的矛盾。有学问,有才气,有激情,也有抱负,但却优柔寡断;爱男友,爱妻子,爱小妾,爱子女……最终“爱”得茫然若失,不得已向佛门逃遁。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经历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时代,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衷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庭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衷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衷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 茶人三部曲(全三册)

    作者:王旭烽

    《茶人三部曲》以绿茶之都杭州的忘忧茶庄主人杭九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运变化为主线,塑造了杭天醉、杭嘉和、赵寄客、沈绿爱等各具不同社会意义和艺术光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在忧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坚忍负重、荡污涤垢、流血牺牲仍挣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气质和风神,寄寓着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坚毅精神和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倾向。茶的青烟、血的蒸气、心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业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熔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忘忧茶庄的传人杭九斋是清末江南的一位茶商,风流儒雅,却不好理财治业,最终死在烟花女子的烟榻上。下一代茶人叫杭天醉,生长在封建王朝彻底崩溃与民国诞生的时代,他身上始终交错着颓唐与奋发的矛盾。有学问,有才气,有激情,也有抱负,但却优柔寡断,爱男友,爱妻子,爱小妾,爱子女……最终“爱”得茫然若失,不得已向佛门逃遁。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经历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时代,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衰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族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衰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衰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