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南京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出生于江苏东海,定居于扬州。著名作家、学者。早年热心于倡导写作新诗,1921年春参加文学研究会后,专注于散文创作,发表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散又名篇,文字之美,被认为标志了白话文系统里美文的最高成就。 本书收录了作者写景散文15篇: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南京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 扬州的夏日 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 说扬州 提起扬州这地名,许多人想到的是出女人的地方。但是我长到那么大,从来不曾在街上见过一个出色的女人,也许那时女人还少出街吧? 荷塘月色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谭柘寺 戒坛寺 潭柘以展折胜,戒坛以开朗胜;但潭柘似乎更幽静些。戒坛的和尚,春风满面,却远胜于潭柘的;我们之中颇有悔不该住潭柘的。 松堂游记 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温州的踪迹   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春晖的一月   春晖的校舍和历落的几处人家,都已在望了。远远看去,房屋的布置颇疏散有致,决无拥挤、局促之感。我缓缓走到校前,白马湖的水也跟我缓缓的流着。 白马湖   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遇到旱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 重庆一瞥   重庆市南北够狭的,东西却够长的,展开来像一幅扇面上淡墨轻描的山水画。雾渐渐消了,轮廓渐渐显了,扇上面着了颜色,但也只淡淡儿的,而有阴天晴天差不了多少似的。 重庆行记 重庆真忙,像找这个无事的过客,在那大热天里,也不由自主的好比在旋风里转,可见那忙的程度。这倒是现代生活现代都市该有的快拍子。 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歌声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看花   栀子花不是什么高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晕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乐意的。
  • 黄石的孩子

    作者:简·霍克斯利

    20世纪30年代末,英国记者乔治·霍格来到抗战时期的中国,正赶上日寇在南京进行残忍的大屠杀,他亲眼目睹了惨绝人寰的杀戮,为了将真相告诉世人,霍格深入战场进行报道,却不幸被日军俘虏,后被杰克·陈解救…… 受伤的霍格试图离开中国,偶遇日寇屠杀过后幸存下来的六十多名孤儿:充满敌意的石凯,胆小懦弱的小青,擅长耕种的玉林,力大无比的若鼎……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伤痛和过去,对霍格充满了敌意和戒备。霍格用自己的宽容和博大的胸怀一点点感化着他们,肩负起关怀照顾这些孩子的责任。孩子们也开始慢慢接受他,并开始信任他、依赖他。 硝烟、战火、杀戮日益逼近,为了避免孩子们再次受到残害,霍格和丽等人义无反顾地带领这六十多名中国孤儿沿着丝绸之路跋涉千余公里,历尽艰险,越过雪山来到沙漠的边缘逃避战火…… 《黄石的孩子》突破了同类题材的樊篱,从人性的角度讲述着那个战火纷飞年代中的温情故事。在一个勇敢与恐惧并存、充满激情和不可思议的世界中,乔治·霍格以自己健硕的人格魅力面对战争,用自己博大的爱、超凡的勇气和宽容拯救着六十多名孤儿…… 在战争这个特殊环境中,悲天悯人的美好情怀和崇高的人道主义如一个暗暗涌动的“景深”,它使《黄石的孩子》如一部中国版《辛德勒名单》,人性的曙光照亮了故事的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铅灰色的战争中的每一颗心灵。
  • 旧时燕

    作者:程章灿

    如果将一座城市比作一个人,南京应该说是一位鹤发童颜而精神矍铄的老人。曾经的繁华烟景、血雨腥风,凡夫俗子的聚散离合,英雄豪杰的事业勋名,所有这一切,在他眼里,无非掠眼而过的烟云。他曲折的身世中,随便抽出一段,都有动人的故事,都呈现与众不同的个性……本书是描写南京历史上人、事、物的一本图文书。 龙盘虎踞,千年王者气象;白鹭青天,一座诗意城市。本书收录了描写南京历史上人、事、物的二十几篇散文。作者通过南京历史上的人和事,反映出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同时也反映出南京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城市魅力。
  • 夜泊秦淮

    作者:叶兆言

    “叶兆言创作的题材并不独沽一味,但他最耀眼的作品,首推《夜泊秦淮》系列。这四个中篇从清末讲到四十年代,南京城内小户人家里的传奇喜剧,士绅门弟后的情色冲突,叶以模拟鸳鸯蝴蝶派的笔法,写来丝丝入扣。叶著不乏世故警醒的禀赋,因此在涕泪之外,别有所见。”
  • 朱偰与南京

    作者:杨新华主编

  • 被遺忘的大屠殺

    作者:張純如

    Iris在一九九七年之前寫作《南京大屠殺》一書時,由於每天接觸到大量的日軍殘暴屠殺中國人民的具體史料,精神上受到很大的震撼。該書出版之後,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受到學術界和讀書界的好評,連續十個月成為《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洛陽紙貴,並被《紐約時報》列為優良讀物,讀書人書評(Bookman Review syndicate)稱讚它是年度最佳書籍之一。 本書從三個不同度—日本人、中國受難者與當時在場的歐美人士的敘事觀,點,全方位地呈現整個大屠殺事件;另一方面,抽絲剝繭地檢視這長達五十多年的黑暗勢力,探討日本政府如何處心積慮地抹煞世界對大屠殺的記憶。 寫這本書毫無疑問需要無比的勇氣,面對無法想像、不忍卒睹的殘忍暴行,絕大部分的人反應是別過臉去,只有最勇敢、最有正義感和最義憤填膺(sense of moral outrage)的人才會對這些暴行加以正視、凝視,甚至審視。 作者蒐集海峽兩岸、歐美、日本許多第一手資料並且整合大屠殺倖存者的訪談紀錄,重新呈現南京大屠殺的完整面貌。過流利、細緻的文字,讀者可以完整了解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始未,同時省思歷史事件留予世人的寶貴教訓。 教訓要記取,仇恨要遺忘;只有在見證了人性的醜惡之後,仍能保持寬容、保留對人類的熱愛,才是真正的人道主義者。 - 長久以來,日本政府一直想盡辦法抹滅大屠殺的罪行,更企圖讓侵略中國的行為合理化,更可悲的是:西方各國甚至中國自己竟然也同等壓抑這段南京悲歌。身為美籍華人的作者,憑著幼時雙親敘述大屠殺慘烈故事的記憶,抽絲剝繭找出南京浩劫的真相,寫成第一本討論南京大屠殺的專書。作者蒐集大量檔案資料,親自走訪南京、日本等地,訪問倖存者、受難家屬、目擊者、施虐者並親見當年留在淪陷區的外籍商人、傳教士、醫生、記者等留下的日記和影片,同時與歷史學家深入討論,完整呈現一段不容歷史遺忘的悲慘事件。
  • 先锋书店

    作者:钱晓华 等著

    本书是一部文集,主题即是先锋书店。店主人钱晓华写其创业的艰辛,文化界名人如苏童、叶兆言、许均、吴炫等等从各个角度讲述了对先锋书店的喜爱,众多受惠于先锋书店的读者、学子则娓娓讲述了自己在先锋书店的所得,而“BBS看先锋”一节的读者更以前卫的语言、活泼的风格大肆“鞭挞”或无保留地赞扬先锋。 先锋书店的成长是民营书店发展的一个缩影。最初,先锋书店只有17平方米的店面,名不见经传。然而,10年不到的时间,先锋书店的规模扩大了几十倍,并且开张了数家分店,成为南京最有影响力的书店。现时,先锋书店已是南京的一道文化风景,成了南京甚至外地读书人的最爱。先锋书店的经营也确有特色,从书的品质、书店的装潢、服务,到其书袋、书签及标志的设计,无不体现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大地上的异乡者,是先锋书店的口号。店主钱晓华也确想让自己的书店成为天下读书人温暖的书房,而自己则是书店的守望者。 目录 序:我就是我的书店 访谈录·先锋书店,她是我的一件作品 作家看先锋 学者看先锋 媒体看先锋 读者看先锋 增补:给先锋书店的一封信 BBS看先锋
  • 1937年的爱情

    作者:叶兆言

    我的目光凝视着故都南京的一九三七年,已经有许多年头。故都南京像一艘装饰华丽的破船,早就淹没在历史的故纸堆里,事过境迁、斗转星移,作为故都的南京,介绍信一个年老色衰的女人,已不可能再引起人们的青睐,这座古老城市在民国年间的瞬息繁华,轰轰烈烈的大起大落,注定只能放在落满尘埃的历史中,让人感叹让人回味。南京是逝去的中华民国的一块活化石,人们留念的,只能是那些已经成为往事的标本。南京的魅力只是那些孕蓄着巨大历史能量的古旧地理名称,譬如“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中的台城,譬如“王谢堂前双飞燕,飞落寻常百姓家”的“乌衣巷”。南京似乎只有在怀旧中才有意义,在感伤中才觉得可爱。
  • 南京味道

    作者:余斌

  • 南京人·续

    作者:叶兆言

    南京大萝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六朝人物精神在民间的残留,也就是所谓“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自由散漫,做事不紧不慢,这点悠闲,是老祖宗留下来的。 平心而论,国内恐怕还找不到一个城市,能像南京那样清晰地展现中国历史的轮廓和框架。南京是一本最好的历史教科书,阅读这个城市,就是在回忆中国的历史。这个城市最适合文化人的到访,它的每一处古迹,均带有深厚的人文色彩,凭吊任何一个遗址,都意味着与沉重的历史对话。以风景论,南京有山有水,足以和国内任何一个城市媲美,然而这个城市的长处,还是在于它的历史,在于它的文化。
  • 朱雀

    作者:葛亮

    「這時候,他隱隱已有感覺。 在這城市的盛大氣象裡,存有一種沒落而綿延的東西。 這東西的灰黯與悠長漸漸伸出了觸角,沿著城池的最邊緣的角落,靜靜地生長,繁衍。 或許,是見不到光的,並非因為懼怕。而是,為了保持安穩的局面。 因為,一旦與光狹路相逢, 這觸鬚便會熱烈地生長,變得崢嶸與凶猛。」――《朱雀》 六朝古都。新與舊,接納與抗拒。在時代的關隘。他是個局外人。只因為有了她,無窮盡的陌生打開了缺口。她背負家族的宿命,默然成長。他們的身後,是人性的版圖。觸動間彼此溫暖與傷害。時間鋪墊了溫床,它們滋生交錯,漸成體系。凝聚為城市的聲音。 【名家推薦】 ◎王德威 「徘徊在南京的史話和神話之間,《朱雀》展現的氣派,為葛亮同輩作家少見。 摩挲著千百年來的南京記憶,《朱雀》雖以政治動亂為經、三代女性的歷練為緯,著眼這座城市的神祕淵源和歷史滄桑,然而它更是一本年輕之書,放大野心要為南京「過去」與「現在」造像的葛亮,有意還原記憶之下的青春底色,要凸顯每個時代的南京兒女如何憑著熱情浪漫,直面歷史橫逆,甚至死而後已。 在野心與悵惘、巧合與錯失層層積澱下,《朱雀》裡的種種因緣奇遇紛紛歸位,成爲南京歷史輪廻的有機部分。葛亮對故事情節刻意求工,加倍坐實了在神祕的歷史律動前,個人意志的微不足道。但宿命傳奇只是《朱雀》的一部分。葛亮同時反其道而行,深入南京日常生活的肌理,對尋常百姓家的集體經驗作出了有情觀察。 面對南京的歷史創傷,葛亮更有興趣的應該是召喚一種叫做「南京」的狀態或心態;南京於他與其説是懷舊,不如説是近於耽美的嚮往。更進一步的說,是一種「癮」,而且這癮可能是有毒的。《朱雀》裡的南京於是突出了另一種空間的輻輳力量――南京的「癮」是會蔓延的。 朱雀之城無論如何保守,畢竟進入了新的世紀,所謂歷史長河到此漫漶出去,成爲一種穿梭空間、湮沒邊界的體會。如此,葛亮將六朝風月與後現代、後社會主義的浮華躁動並列一處,或糅合、擦撞種種人事巧合就顯得事出有因。南京的「謎底」深邃不可測,這是葛亮的用心所在了。」
  • 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

    作者:韩东

    县城少年朱红军、丁小海和“我”个性相异,遭际不同,在同一段时空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朱红军的世界充满暴力、争勇斗狠,生性懦弱的丁小海为生存而战,淡漠世事的“我”则从小喜欢画画,梦想当一名艺术家,由此导致了各自后来不同的命运。 新旧交接,生死交替,乡村与城市,少年与成人,历史与传奇,野蛮与古风,国势与个人之贱命…… 在三十余年漫长的时间跨度之中,命运在每个人身上腾挪起落、大显其能,历史沉痛而滑稽的韵味跃然纸上。
  • 金陵十三钗

    作者:严歌苓

    严歌苓讲述的每一个关于中国人的故事都那么独特、复杂,并富有深深的感染力。……她笔下的人物如此丰满,而且她是通过对那古老的、男女关系的新诠释,探索和表现他们的处境,……作品以诗一般精细的语言进行陈述……小说《金陵十三钗》摹写的是“特殊女人”的言行心态。作品中,她把十三个风尘女子放置于一种特殊的文化和道德的背景之下,进行心灵的剖析和人性的拷问,带给人们的自然是一种剥丝抽茧般的阅读疼痛。 金陵十三钗》是一篇关于仇恨的小说。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似乎都有仇恨的理由和仇恨的指向,这些仇恨像潮湿的因子,慢慢就聚成汹涌的暗流,然后突然翻转,很快就完成了它溃堤的一击。
  • 南京安魂曲

    作者:(美)哈金

    《南京安魂曲》(Nanjing Requiem)是颇受国际社会关注和美国主流社会赞誉的美籍华裔作家哈金自2002年在国内出版小说《等待》后的首度回归之作。 故事取材于大量真实历史资料,讲述了20世纪中国历史最黑暗的时刻——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开始惨绝人寰的屠城后,美国教士明妮•魏特琳(Minnie Vautrin)作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导主任,怀着巨大的勇气与舍身精神,坚守校园,建立了当时在南京屈指可数的国际安全区之一,为上万名的妇女、儿童在那个人间地狱的时刻提供了可以暂时栖身的庇护之所,使他们尽量免遭日军的性暴力和杀戮,并冒着生命危险、全力以赴的营救难民们的亲人和当时为南京市民提供帮助的国际人士。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那个艰难、残酷的岁月里,她给予难民的绝非是自上而下的施舍,更多的是支持她们精神上的自尊自强,以及在难民营供给严重不足和人们情绪创伤时,主持的公平、正义、善良和乐观。然而,在这本书中,明妮•魏特琳并非我们以往看到的那个勇敢无畏的圣母形象,也有着自己的痛苦情结和精神磨难。在面对日军以及各种利益纠葛与整个南京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孤身斡旋,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极力将国际安全区维持运转下去时,明妮•魏特琳,一个血肉之躯所能承载的人之常情与在生死面前的极限。 与其他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相比,《南京安魂曲》对血腥杀戮的场面描写非常少,在刻画明妮•魏特琳的同时,亦通过广为人知的拉贝先生、以及文中的叙述者“我”——魏特琳的中国助手一家以及周边人物的遭遇、命运和形象刻画,表达出人类灾难时刻下复杂人性的厮杀与个体命运的无助。正如本书英文版出版方兰登书屋介绍所说:这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史诗小说 ——本书英文版由美国兰登书屋10月18日同步出版,同时中国顶级文学杂志之一《收获》秋冬卷倾力推荐。
  • 朱雀

    作者:葛亮

    《朱雀》主要内容简介:六朝烟水,盛世流离。他来自异邦,因为她,无尽的陌生打开了缺口。她游走民间,背负家族宿命,默然成长。他们的身后,是人性的地图,触碰间彼此温暖与伤害。滋生交错,丰盛为城市的声音。 故事发生在千禧年之交,苏格兰华裔青年许廷迈回到父亲的家乡南京留学,在秦淮河畔邂逅了神秘女子程囡,由此引生了三个世代的传奇。故事回到一九二三年,女孩叶毓芝随着父亲来到南京继承祖业。一九三六年,亭亭玉立的毓芝与日本人芥川热恋,在战争前夕生下一个女婴。毓芝在南京大屠杀中惨死,她的女儿辗转由妓女程云和收养,取名程忆楚。时间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忆楚已经是大学生,爱上马来西亚侨生陆一纬。然而好事多磨,一纬被划为右派,发送北大荒。“文化大革命”爆发,程家无从幸免,云和自杀,忆楚下嫁给强暴她的一个工人。“文革”结束,忆楚守了寡,旧情人陆一纬却又不期然的出现……